江苏省城市化发展分析

合集下载

江苏的城市化概况

江苏的城市化概况

一、江苏城市化发展概况(一)城市化进程与经济社会特征的发展特点研究世界上大多数国家的城市化发展,都有相似的发展轨迹。

在此过程中,城市化的形态特征和内在机制都发生着较为显著的变化,具有明显的阶段性。

城市化水平可分为初期阶段(20%以下)、中期阶段(20%~50%)和高级阶段(50%以上),对应阶段的产业结构变化为:(1)在城市化初级阶段,农村经济依然占主导地位,第一产业的就业比重在50%以上,第二、三产业各占20%左右。

美国1870年城市化水平为25.7%,其第一、二、三产业的就业比重为51.5%、24.7%、23.8%。

(2)在城市化中级阶段,农村经济已退居次席,城市经济全面崛起。

表现为第一产业就业比重持续下降,第二、三产业比重相继上升,双方地位互换。

如美国1910年城市化水平为53.4%时,其第一、二、三产业的就业比重依次为:33.4%、31.4%、35.2%。

(3)在城市化后期阶段,城市产业结构发生革命性变化,随着第三产业的快速发展,其就业比重达到50%以上,第二产业则稳定在30%左右,第一产业进一步下降到10%以下。

如美国1970年城市化水平为74%时,其第一、二、三产业的就业比重为3.2%、34.4%和62.4%。

(二)江苏城市化进程阶段判断及对应的产业结构状况分析改革开放以来,江苏的城市化稳步推进,特别是上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大规模的行政区划调整、不断扩大的城市建设以及户籍制度的改革,稳步推进了全省城镇化进程。

全省每年有200万左右的乡村人口进入城镇,城市化的规模和速度均达到了空前的地步。

2005年,全省常住人口中,居住在城镇的人口3774.62万人,占常住人口的50.50%,比全国平均水平高7.5个百分点,其中,市人口为2273.20万人,镇人口为1501.42万人,分别占常住人口的30.41%、20.09%;居住在乡村的人口为3699.88万人,占常住人口的49.50%。

与2000人口普查年相比,全省城镇人口增加了733.81万人,城镇人口比重上升了9个百分点,比全国城镇人口比重上升水平高2.2个百分点。

江苏2024城建计划书

江苏2024城建计划书

江苏2024城建计划书引言江苏省作为中国东部沿海地区的一个重要省份,具有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和优越的经济条件。

为了进一步推动经济发展和改善居民生活质量,江苏省政府决定制定2024年城建计划。

本计划旨在加快城市化进程,提升城市功能和形象,打造宜居宜业的现代化城市。

本文将详细介绍江苏2024城建计划的目标、内容和实施方案。

目标1.城市化率提升:到2024年,江苏省城市化率达到75%以上。

2.城市功能提升:改善城市基础设施,推动产业升级,提高城市综合竞争力。

3.生态环境改善:加强生态保护,提高城市空气质量,优化城市生态环境。

4.居民生活质量改善:改善居民居住条件,提高公共服务水平,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

内容1. 城市规划与建设•制定城市总体规划,合理规划城市空间布局和土地利用,控制城市扩展速度,提高城市密度。

•加强城市建设规划和管理,提升城市建设质量和效益。

•推动城市绿地建设和城市景观规划,打造美丽宜居的城市环境。

2. 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加大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包括道路、桥梁、隧道、轨道交通等,提高城市交通运输能力和效率。

•完善城市供电、供水、供热等公共设施,提升城市基础设施服务水平。

•加强信息网络建设,提供更快速、稳定的网络服务。

3. 产业升级与创新•推动传统产业升级,引导企业转型升级,提高产业竞争力。

•培育新兴产业,包括高科技产业、文化创意产业等,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加强创新能力培育,推动科技创新和知识产权保护。

4. 生态环境保护•加强生态环境保护,推动绿色发展,打造生态良好的城市环境。

•强化大气污染防治,减少污染物排放,改善空气质量。

•加强水环境治理,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

5. 居民生活改善•改善居民住房条件,推动住房保障政策的落实。

•提高城市公共服务水平,包括教育、医疗、文化体育等领域。

•加强社区建设,提供便利的社区服务和良好的社区环境。

实施方案1.制定详细的城建计划,并将其纳入省级政府中期和年度发展规划。

江苏省城市化水平特征及影响因素分析

江苏省城市化水平特征及影响因素分析
维普资讯
江苏省城市化水 平特征 及影 响 因素分 析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刘耀 彬
(. 中科 技 大 学 公 共 管 理 学 院 , 北 武汉 4 0 7 ;. 昌 大 学 中 国 中部 经 济 发 展 研 究 中心 , 西 南 昌 30 4 ) 1 华 湖 3 0 42南 江 307
比重 、 农业 人 E 占总 人 E 比重 和 非 农 产 业 从 业 人 E占社 会 总 非 l l l 从 业 人 E 比重 来 对 江 苏 省 实 际城 市 化 水 平 作 一 个 判 断 。从 图 1 l 可 以看 出江苏省与 全国城市 化主要指 标 比较 的差 距值明 显存
在 以 下两 个 方 面 的 特 征 : 一 , 第 江苏 省 非 农 产 业 就 业 人 E 比 重 l 直 高 于全 国 平 均 水 平 。 且 其 发 展 差 距 呈 现 缩 小 之 势 ; 二 , 并 第 江 苏 省 非 农 人 E 比 重 与 城 镇 人 E 比重 和 全 国 平 均 水 平 相 比 存 l l 在 显 著 的时 滞 差 异 , 省 非 农 人 E 比重 只 是 在 18 该 l 9 9年 以前 低 于 全 国 平 均 水 平 ,9 9年 后 就 越 过 了 全 国平 均 水 平 . 且 其 差 距 18 并 呈 现 缓 慢 的扩 大 之 势 , 城 镇 人 E 比 重 之 差 与 非 农 人 E 比重 之 而 l l 差 相 比显得 相 当 滞后 , 至 19 直 9 9年 城 镇 人 E 比重 才 超 过 全 国平 l 均 水 平 , 后 其 差 距 呈 现 明 显 扩 大 之 势 。 理 论 上 说 . 域 的非 其 从 区 农 人 E、 镇 人 E和 非 农 产 业 人 E变 动 应 该 具 有 一 致 性 ,1 江 l城 l l 1 3 但 苏省 的三 种 指 标 与全 国平 均 水平 相 比不 具 有 一 致 性 . 时 它 们 同

近年来江苏城市化发展特征、问题与对策

近年来江苏城市化发展特征、问题与对策


19 9 0年 以来 江苏 城市 化研 究进 展
通 过对 19 - 2 0 9 0 0 7年 期间江苏 城市化进程 表现 出 与全 国不 同 的特点 ,特别 是 由于乡 村劳 动力 的非农 化引起 的隐性 城市化 明显 高出全 国平 均水平 。吴 莉 娅 ¨ 认 为 ,经 济 全球 化 为城 市 化带 来新 的动力 ,促使 江苏 城市化 动力机制 由 自上 而下和 自下而上转 变为 多元 城市 化机 制 ,外 资成 为江 苏城 市化 新 的动力 机制 。 胡智 勇 也认 为进入 19 90年代 以后 ,对 外 联 系 的 1 深人 使 得 江苏 城 市化 出现 了新 的外来 动 力 。 白先 3益 春 ,王志强 认 为工 业化主导 、外 向型经 济带 动 、都 市 圈经 济作 用 、 民营经 济 贡献 、行 政力 量推 动 等 是推 进江苏 省城市 化加速 发展 的五大 因素 。王 志 贤 认 为 江 苏省 的城 市 化 出现 了苏 南 、苏 中、苏 北之 间 较大 的差异 性 ,主要表现 在城镇数量 、城镇 规模 、城 市化 水平 、城市 现代 化 等诸 方 面。 由于苏南 、苏 中 、 苏北 三个地 区城市 发展 环境各异 ,因此提 出了不 同区域 的城市化 发展模式 。总体 来看 ,已有文献 主要 是从 江苏 城市化 的现 状 、特征 、动力 机制 、发 展模式 等角度研 究 。新 世纪 以来研 究 的重点开始 向系统 的城 市化 制度创新 方面转 移 ’ ,改革户 籍管理制 度和加 速建立 土地 流转制度 ,是促进 城市化 的主要对策 。
二 、19 90年 以来江 苏城 市 化 发展 的新 特点
改革 开放 以来 ,江苏 的城市 化稳 步推 进 。 目前 ,江 苏 省城镇 人 口比重 已达 5 % 以上 ,城 市化 发展 进 0 入一个关键 时期 ,正在 向比较 成熟 的城市 社会 推 进 。城市 化水 平 在华 东地 区高于 除浙 江 ( 4 5 %左 右 ) 以 外的其 他省份 。9 0年代 中期 以来 ,全 省 每年 有 2 0万 左右 的乡村 人 口进人 城镇 ,城 市化 的规 模和 速度 均 0 达到 了空前 的地步 。 1 .人 口向城镇 聚集速度 加快 。19 9 0年 江苏城 市化 水平 仅仅 2 % ,19 达到 3 % 以上 ,到 20 0 9 8年 0 0 0年 增加 到 4 . % ,2 0 15 0 5年 已达 5 . % 。从 2 %增 加到 3 % 用 了不 到 l 的时 间 ,从 3 % 到 4 % 用 了 1 05 0 0 0年 0 0 0 年左右 ,从 4 到 5 %仅用 了不 到 8年 ,呈 加速 增长态 势 ,并 成为全 国城市 化水平提高最 快 的省份 之一 。 O 0 20 0 7年 ,江苏 城镇 人 口达 到 了 380多万人 ,城市 化水 平达到 5 . % 。 0 25 2 .城市 化动力模 式发生 转换 。9 0年代 后半期 ,江 苏省城市 化发展 的动 力模 式 已悄然变 化 ,即从 以农 村工 业化为 主要推 动力 、以小城镇 为主 要空 间 载 体 的城 市化 模 式 ,逐 步 转化 为 以城 市现 代 化 为主要 推动 力 、以加速更 新改 造和迅速 扩展 的特 大城市 和大城 市为 主要空 间载体 的城 市化模 式 。新世 纪 ,这一动 力模

江苏省城市化发展水平地区差异及其成因分析

江苏省城市化发展水平地区差异及其成因分析
30
6 0
5O 4O
- 2 馨 0 T = 7
l O O
l 78 l 9 l 9 l 9 l 9 2 02 20 5 9 90 93 96 99 0 0
年来 , 国内外众多学者开始关注我国的城市化过程, 并对 影响城市化发展的相关因素作了大量的研究 ; 然而 , 由于 目 中国社会的发展正处于特殊的转型期 , 前 再加上区域 经济发展不平衡 的状况 , 使得我国的城市化研究犹为复 杂 。已有研究多是从 国家整体角度对城市化水平及特征 进行相关分析 , 也有部分是从省区层面进行 的分析 , 但是 研究内容大多为对某一省 区城市化发展现状的描述分析 和对未来城市化规模的预测 , 较少涉及对该省区城市化
区差异 。 苏南、 从 苏中、 苏北三大 区 的城 市化水平的差异入手 , 域 重点分析 了 关指标 的地 区差异 , 用 Pn a 模 型对 相 并运 ad D t a 这种地 区差异的成因进行 了计量 分析 , 出了具有 一定意义的结论。 得

关键词 : 市化水平 ; 区差异 ; 城 地 计量分析 ; 苏 江
的增长速度上,98 20 年间全国的平均增长率 为 3 17 - 07 . 2% , 2 相比之下江苏省的年平均增长率则大得多, 达到 了
收稿 日期 :09— 1 4 20 0 —0
展梯度 。然而, 相对于苏南和苏中的差距而言, 苏中和苏
北之间的差距要明显小得多。
作者简介 : (92 , , 唐震 18 一)男 安徽巢湖人 , 博士研究生 , 研究方 向: 农业经济学、 发展经济学。
江西农 业学报
2 0 2 ( ) 17~10 09,1 3 :5 6
A t r utreJa g i caAgi l a in x c u

江苏城市化进程及发展趋势分析

江苏城市化进程及发展趋势分析

江苏城市化进程及发展趋势分析改革开放以来,江苏的城市化稳步推进,特别是90年代中期以来,全省每年有200万左右的乡村人口进入城镇,城市化的规模和速度均达到了空前的地步。

目前,江苏省城镇人口比重已达50%以上,城市化发展进入一个关键时期,正在向比较成熟的城市社会推进。

加强对人口城市化发展历程、特征、影响因素及趋势性分析,对于促进国民经济的持续稳定发展、转变人民的生产生活方式、提高人民生活质量、扩大内需、实现地区现代化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江苏城市化发展的阶段性自1949年至今的半个多世纪,伴随着工业化的推进,江苏城市化总体上经历了一个城镇数量不断增加、城镇人口规模不断扩大、城镇人口比重不断上升的发展历程。

1949年,全省共有城市10个,建制镇703个,到2005年,城市数量增加到40个,建制镇增加到1025个;市镇人口规模由1949年的437万人增加到2005年的3775万人,增加了7.6倍,年均增长3.93%;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由1949年的12.4%上升到2005年的50.5%,上升了38.1个百分点,年均上升0.68个百分点。

1949-2005年期间,江苏城市化发展历程大致可分为以下五个阶段:第一阶段:起步阶段(1949年至1957年)。

全省城镇人口增长较快,城市化发展态势良好,市镇人口由435万人增加到782万人,年均增长7.6%,是总人口年均增长速度(2.2%)的3.45倍;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也由1949年的12.4%迅速上升到1957年的18.7%,8年间上升了6.3个百分点,平均每年上升0.79个百分点。

第二阶段:波动阶段(1958年至1978年)。

这期间,江苏城市化水平经历了一个先上升后下降再上升的过程。

1958年,市镇人口占总人口19.5%,1960年最高,达到20.62%。

1961年起城市人口数开始减少,1970年降至最低,城镇人口比重仅相当于1949年的水平,为12.5%。

江苏省各市城市化水平综合评价--基于主成分、聚类分析方法

江苏省各市城市化水平综合评价--基于主成分、聚类分析方法

江苏省各市城市化水平综合评价--基于主成分、聚类分析方

江苏省各市城市化水平的综合评价可以基于主成分和聚类分析
方法进行。

一、主成分分析
主成分分析根据指标之间的相关性,将多个指标综合成为少数
几个新的综合指标,这些指标也称为主成分。

主成分分析可以减少
指标之间的冗余,同时捕捉到各个指标所包含的信息。

江苏省各市
城市化水平综合评价可以选取以下指标:人均GDP、城市化率、城
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居民消费水平、城市平均交通拥堵程度、
城市公共安全指数等。

1. 数据预处理
各指标的数据需要进行标准化处理,将不同指标的数据统一为
同一范围内的值。

这里采用 Min-Max 标准化方法。

2. 主成分分析
进行主成分分析,得到主成分贡献率及其对应的因子载荷矩阵。

根据主成分贡献率,选取累计贡献率达到 80% 的主成分作为综合指标。

3. 综合评价
将选取的综合指标进行加权求和,得到江苏省各市城市化水平
的综合评价指数。

二、聚类分析
聚类分析是将相似对象分配到同一类别中的一种方法。

将江苏省各市的指标数据进行聚类分析,可以得到类别相似的城市群。

1. 距离度量
选取不同指标之间的欧式距离作为距离度量方法。

2. 聚类分析
采用层次聚类分析方法,得到聚类树,并根据树状图的可视化结果选择合适的聚类簇数。

3. 综合评价
将同一聚类簇的城市进行统计,得到江苏省城市化水平的聚类分布情况。

通过主成分分析和聚类分析两种方法进行综合评价,可以全面而系统地评价江苏省各市的城市化水平,并为城市化发展提供科学决策支持。

江苏城乡一体化发展现状及推进策略

江苏城乡一体化发展现状及推进策略

江苏城乡一体化发展现状及推进策略江苏省是中国东部沿海省份,地域分布较广,涉及城乡一体化发展的问题也较为复杂。

本文将从江苏省城乡一体化发展的现状入手,分析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推进策略。

一、江苏省城乡一体化发展现状1.城市化进程加快:江苏省各地城市化进程加快,城市规模扩大,人口集聚效应明显。

经济发展迅速,市场经济发育,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完善。

2.城乡发展不平衡:虽然城市化进程快速发展,但城乡发展不平衡问题仍然突出。

城市经济发达,农村经济相对滞后。

城乡资源配置不均衡,农村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滞后,农民收入低、生活水平不高。

3.城乡间流动问题:城乡间人口流动增加,农民外出务工,农村空心化现象明显。

农村劳动力外出后,留守老人儿童问题日益凸显,社会治安隐患增加。

4.城乡产业结构不合理:城乡产业结构存在较大差异,农村以传统农业为主,市场需求与农村产出之间存在较大落差。

农民转产、转业难度较大,导致农村劳动力贫困问题日益突出。

二、推进江苏省城乡一体化发展的策略1.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加大农村基础设施投入,完善农村电力、水利、交通、通讯等基础设施建设。

提高农村生活水平,缩小城乡差距。

3.强化农村人才培养:加强农村人才培养,提高农民素质和技能水平,培养一批具备现代农业科技知识与管理能力的专业人才,推动农村科技进步和现代农业发展。

4.加强城乡规划一体化:加强城市和农村规划的协同与整合,建立城乡规划一体化的长效机制。

统筹城乡土地利用,优化城乡空间布局,减少农地占用,保护耕地资源。

5.加强城乡社会治理:加大对农村社会治理力度,建立健全农村社会组织和社区管理体系,提高农村社会服务能力,增强农民的社会保障和获得感。

6.创新金融支持机制:优化金融服务体系,创新农村金融产品和服务,提供差异化的金融支持,鼓励农民发展农村经济,扶持农业科技创新和农村产业发展。

结论:江苏省城乡一体化发展面临较多挑战,但也有很大的发展潜力。

为了推动城乡一体化发展,江苏省应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发展农村产业,强化农村人才培养,加强城乡规划一体化,加强城乡社会治理,创新金融支持机制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预测江苏省未来20年城市化发展趋势——资环10级徐俊飞201032020102 摘要:本文设计了相应的评价指标体系,并以人口数为主导因素,根据江苏省2000~2009年总人口增长的客观现实,定量描述江苏省的城市化水平,以此预测20年后江苏省的城市化发展趋势。

关键词:总人口,城市化,定量,预测一、引言未来二三十年,我国将进入城市化快速发展的时期,特别是东部沿海地区,随着采自国内外的大量生产要素的密集投入,将会进一步改善东部沿海地区的基础设施条件,提高区域经济活动的效率,从而带来新的城市化空间的扩张。

20世纪90年代以来,江苏省城市化发展速度明显加快,2001年江苏省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为42.6%,较1990年的21,6%提高了21个百分点,但发展水平的区域差异也较大。

本文通过比较江苏省各区域城市化水平,研究城市化区域发展不平衡性及其形成原因,以揭示城市化发展变化特征。

二、建国以来江苏省城市化历程江苏是近期城市化水平上升最快的省份之一。

自1949年至今的半个多世纪,伴随着工业化的推进,江苏城市化总体上经历了一个城镇数量不断增加、城镇人口规模不断扩大、城镇人口比重不断上升的发展历程。

1949年,全省共有城市10个,建制镇703个,到2005年,城市数量增加到40个,建制镇增加到1025个;市镇人口规模由1949年的437万人增加到2005年的3775万人,增加了7.6倍,年均增长3.93%;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由1949年的12.4%上升到2005年的50.5%,上升了38.1个百分点,年均上升0.68个百分点。

1949-2005年期间,江苏城市化发展历程大致可分为以下五个阶段:(1)初步发展阶段(1949-1957年)。

国家实施第一个“五年计划”,由于重工业化倾斜战略的推动,城市化水平从14.8%上升到16.5%,二元户籍制度尚未建立,城乡之间劳动力可以自由流动。

(2)波动倒退阶段(1958-1978年)。

1979年以前,由于受到大跃进、人民公社化、十年动乱等的影响以及户籍制度作为管理和限制城乡人口流动的手段,出现了水平低、波动大、进程异常缓慢、行政控制与自然因素交杂下的“反城市化”现象。

江苏省非农业人口出现负增长,城镇人口比重,1949年为12.4%,到1978年仅为13.73%,低于1957年的水平。

在城市化发展中,城镇人口比重经历了一个先上升、后下降、再上升的过程,最高的1960年(20.63%)与最低的1970年(12.49%)两者相差8.14个百分点,起伏、波动较大。

同时,在这一阶段,江苏城市化水平经历了一个先高出、后又落后于全国平均水平的过程。

在城市化的起步阶段,江苏城市化水平高于全国平均。

如1959年,市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江苏为20.2%,全国平均为18.4%,江苏高出1.8个百分点。

只是到60年代中期以后,由于设镇标准的提高,城市郊区规模的缩小,大批建制镇被撤销,江苏城镇人口的比重才开始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3)恢复性增长阶段(1979-1989年)。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由于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等政策的实施,由乡镇企业推动的江苏省“自下而上”的城市化进程十分迅速,进入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速发展时期,工业化进程明显加快,城市化也随之进入了一个正常的、快速的发展阶段。

与1978年以前形成鲜明对照的是,这一时期,江苏城市化呈现出水平高、稳定性强、进程明显加速的特点,城镇人口平均每年增长速度达到5.79%,到1989年末,小城镇人口占城镇人口的比重上升至77%,平均每年提高1.37个百分点。

与全国平均水平相比,尽管进入80年代,江苏还并未因经济增长速度快于全国而改变落后状况,城镇人口比重还基本上保持着低于全国平均4.7个百分点的差距,但在1990年以后,这种状况得到明显改善,差距逐渐缩小,到1998年底,江苏城市化率首次超过全国平均水平。

至2005年底,江苏城市化率已高出全国平均水平7.5个百分点,城市化道路初步形成。

图1 江苏省城市化历程曲线(1949-2003 年)(4)平稳发展阶段(1990-1997年)。

受到国家宏观治理整顿的影响,乡镇企业由初期的劳动密集型逐步向资金、技术密集型转变,吸纳剩余劳动力的能力降低,加之城市国有企业经营困难,城市化进程趋缓。

(5)快速发展阶段(1998-2010年)。

1995年以来,江苏城镇化进入加速发展阶段,同期全省人均GDP和二、三产就业人口在全行业比例逐年增加。

至2005年,江苏人均GDP 增长超过了两倍,第二、三产业就业人口比重分别上升了2.2和13.21个百分点。

江苏省经济发展由生产约束型转入需求约束型,外资引进、新区开发,使城市化和城市发展再度活跃。

到2010年,全省城市化水平达到50% 以上。

在江苏省城市化的加速进程中,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模式发生了两个转变,即从过去的以“就地转移”为主变为以“异地转移”为主,从过去的劳动力“兼业型”为主变为“专业型”为主,全省暂住人口总量大幅上升。

在自上而下的政策推动下,江苏省城市化进程进入了前所未有的高速发展时期。

三、江苏省的城市化现状对于城市化的衡量通常用城市化水平来表示,而城市化水平通常用人口比例指标。

在我国,计算城市化水平有3种口径,即:非农业人口占总人口比重、市镇人口占总人口比重、非农产业从业人口占总从业人口的比重。

2004 年, 若以市人口计算, 江苏的城市化水平为28.91%,以市镇人口占总人口比重计算的江苏城市化水平为48.18%,比全国平均水平( 41.76 %)高出6.42个百分点。

若以非农产业从业人口占总从业人口的比重来衡量,2004 年江苏城市化水平为62.6%,从南到北,各个地区的城市化水平呈递减趋势,苏南5市的城市化水平较高,苏中3市的城市化水平次之,而苏北的城市化水平则最低(苏南、苏中、苏北分别为84.42%、68.51%、55.83%)。

若以非农业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计算,2002 年江苏的城市化水平仅为34.9%。

按照户籍口径计算的江苏城市化水平明显低于同期按市镇人口计算的城市化水平,更低于同期按照就业口径计算的城市化水平。

从江苏的市区人口规模来看,截至2004年底,市人口2 148.59万人,镇人口1 432.39 万人。

在13个地级市中,人口在300万以上的城市有1个,在200万~300万的有4个,100,万~200万的有5个,50,万~100万的有3个。

从城市的行政级别来看,地级以上级别的城市有13个,县级城市27个。

从城市数量的角度分析,2004年有县级市27个,地级市有13个。

镇的发展在江苏的城市化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从统计数据看,2004年江苏的建制镇数量已达到1077个,平均每万平方公里拥有城镇约109个。

四、江苏省的城市化发展有以下特征:①80年代以来城镇数量和城市人口迅速增长, 但城市化水平仍较低,明显滞后于工业化和非农化和非农化1982~ 1997 年的15年间, 城市数量增加了313倍,建制镇数量增加了717倍, 城镇非农业人口增加 117%。

1996年城镇非农业人口占全省总人口的比重为 23.15%,略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23.11%)。

这与江苏省社会经济的发展状况在全国的地位是不相称的。

江苏省目前的城市化水平若按29.17% 计, 则比工业化和非农化分别滞后1.1个百分点。

从一定程度上讲, 城市化发展的滞后制约了江苏社会经济的发展,表现出诸多负面效应。

②城市化发展的区域差异显著江苏省自然条件和经济发展存在明显的城域差异, 主要表现为明显的南北梯度, 特别是经济差距,苏南地区内部存在明显的东西差异。

既有富裕的苏锡常地区,也有较贫困的苏北地区;后者的经济仍然表现出半自然经济的特征。

江苏社会经济的南北差异是省内城市化发展差异的基础。

江苏省各地市的城市化水平也存在明显的差异。

江苏省城市化水平的地域差异主要表现为自南向北梯度递减的趋势。

从城镇密度来看, 苏锡常最大,接近每百平方公里2个, 苏中、苏北分别为112个、154个。

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苏中地区的城市首位度比经济发展水平较低的苏北地区的首位度高,其原因就在于省政府驻地南京市位于苏中地区。

③不同规模等级城市的人口增长不同80年代中期以来, 因乡镇企业的高速发展和建制镇标准的大大放宽,我省小城镇迅速增加,如小城市由1982年的2个、1983年的3个增至目前的32个, 建制镇由1982年的114个、1984年的150个增至1986年的271个、1997年的991个;建制镇非农业人口由1983年的218万人增加到1997年的883167万人,14年间年平均递增10.15%。

五、江苏省的城市化发展趋势预测表1江苏省区域城市化水平的评价指标体系本文以总人口数为主导因素,根据江苏省2000~2009年总人口增长的客观现实,定量描述目前江苏省的城市化水平,以此预测20年后江苏省的城市化发展趋势。

图2 2000~2009年人口自然增长率变化方法:经济弹性系数法基本原理:Pn =P(1+v’)nv’=V’/K其中:Pn-规划期城市人口规模P-基准期城市人口规模n —规划期v’—规划期内的人口增长平均速度V’—规划期内的经济增长平均速度K —经济增长的人口弹性系数表22002-2009年的GDP的年平均增长率:V’=7√(28728.0/8873.3)-1=+18.27% 2002-2010年的人口年均增长率:v’=7√(7724.5/7380.97)-1=+0.65% 经济增长的人口弹性系数:K=18.27/0.65=28.11根据江苏省国民经济发展规划推算本省2002-2009年的经济增长平均速度为9.8%所以同期人口增长平均速度为:v’=V’/K=9.8%/28.11=0.3486%所以可预测江苏省20年后(2033年)的人口规模为:P2033={7724.5×(1+0.003486)24}=8397.3(万人)P2031={7724.5×(1+0.003486)22}=8339.1(万人)P2029={7724.5×(1+0.003486)20}=8281.3(万人)P2027={7724.5×(1+0.003486)18}=8223.8(万人)P2025={7724.5×(1+0.003486)16}=8166.8(万人)P2023={7724.5×(1+0.003486)14}=8110.1(万人)P2021={7724.5×(1+0.003486)12}=8053.9(万人)P2019={7724.5×(1+0.003486)10}=7998.0(万人)P2017={7724.5×(1+0.003486)8}=7942.6(万人)P2015={7724.5×(1+0.003486)6}=7887.5(万人)P2013={7724.5×(1+0.003486)4}=7832.8(万人)制图:图3 2001~2033年人口数的变化曲线六、总结从人口角度看,城市化的标志就是人口数量和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