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越轨与社会控制

合集下载

《社会学》第六讲:越轨行为与社会控制

《社会学》第六讲:越轨行为与社会控制

《社会学》第六讲越轨行为与社会控制一、社会控制1、社会控制与个人自由卢梭:人类应该在公共秩序(通过社会化和一定的社会控制实现)和个人自由之间实现二者的平衡。

人是生而自由的,但却无所不在枷锁之中。

适度的社会控制(平衡个人自由与社会控制之间的关系)很难实现的原因有:①人们对自由与控制的重要性的看法不同。

②利益的复杂性。

③现实的复杂性。

2、社会控制的概念社会控制就是运用社会力量对人们的行动实行制约和限制,使之与既定的社会规范保持一致的社会过程。

3、社会控制的类型①统治与制约:统治是建立在外在的强制力量基础之上的控制方式,当社会秩序的维护者运用强制性手段迫使他人去遵守既定规范时就表现为统治;制约也称社会制约,是建立在平等基础之上的,由于人们认同某种规范而产生的,约束人们行为的社会控制方式。

②正式控制与非正式控制:正式控制也称形式化的社会控制,是使用比较成型比较正规的规范来约束人们的控制方式;非正式控制是指用不那么成型的规范来约束人们的控制方式。

③外在控制与内在控制:如果一个人感觉到是外在的社会环境对其行为产生了约束和压力,使其不敢违反社会规范,即外在控制;内在控制的直接控制力量来自于行动者本身,如果一个社会成员接受和内化了他生活于其中的社会或群体的价值规范,自觉地实践角色规范,这就是实现了内在控制。

④积极的控制与消极的控制:积极的社会控制是建立在积极的个人顺从动机之上的,以倡导、鼓励为特征的防止违规行为发生的控制方式;消极的社会控制是指运用惩罚手段来制裁某些违规行为的控制。

4、社会控制的方式①习俗、道德和宗教②政权、法律和纪律③社会舆论与群体意识从众与服从:米尔格拉姆有效区分了社会控制的两个重要层面即从众与服从。

从众是与同辈一样的行动,同辈指的是和我们处在相同地位且没有特别权力指导我们行为的个人;服从则是对等级结构中具有较高权威者的依从。

二、越轨行为对社会学家而言,越轨行为这个名词并不代表堕落或邪恶。

越轨行为是破坏规范或违反群体与社会期望的行为。

社会学概论第十二章 社会控制

社会学概论第十二章 社会控制

作为一种社会控制手段,法律具有阶级 性、广泛性、强制性和稳定性的特点。
6、社会舆论 社会舆论是指社会上多数人对社会生活中 有争议的事件发表的有一定倾向的议论、意见 及看法,简称舆论。 社会舆论具有以下一些基本特征:大众 性、现实性、大众传播、非直接强制性 。
第二节 社会越轨
一、含义及分类
社会越轨——就是违反或偏离社会规范的 行为。
二、特征
1、普遍性
一方面,任何社会都需要社会控制及其相
应的控制机制;另一方面,社会控制是以一
个社会的所有成员为对象的,
2、阶级性
阶级社会里社会控制的目的及与此相关的 行为规范和控制手段,都体现了统治阶级的 意志。虽然社会控制总是以全社会的或全体
“人民”的名义,但首先是或者在本质上是
占主导地位的阶级的利益之体现。
外在控制是依靠社会力量促使社会成员服从社 会规范的类型。
内在控制又叫自我控制,主要靠社会规范的 内化(Internalization)即个人对群体或社会规 范的认同来实现。
四、社会控制手段
1、习俗 2、道德 3、宗教
4、纪律 5、法律 6、社会舆论
1、习俗
习俗是人类社会最早出现的社会规范,
是人们在日常生活中世代沿袭与传承的习惯
如果一个人经常接触越轨者,并受其强烈 影响,那他自己也可能成为一个越轨者。
标签理论:
从社会对行为的评价方面来解释越轨的原 因。 该理论认为,在社会生活中,并不存在本 质上就是越轨的社会行为。那些被多数人看 作是越轨的人们都有一个共同的特征,就是 他们被社会贴上了越轨者的“标签” 。
失范理论:
这种理论是从社会环境方面寻找越轨的原 因。
3、强制性
不管是在人身自由受到严厉限制的专制社 会,还是在自由开放的民主社会,社会控制 都带有某种程度的强迫性。

越轨行为及社会控制

越轨行为及社会控制

繁和越持久,且接触时的年龄越小,当事人变为越轨者的可能性越大。
• 标签理论
——标签理论家们突出地强调越轨是相对的这一事实。一个行为及 其违反者只有当被他人标签为越轨时才变成了越轨。 ——两种越轨:初级越轨(primary deviance),即偶尔卷入违反 社会规范的行为,并未对个人的心理形象和社会角色扮演发生持续 的影响; 二级越轨(secondary deviance),卷入违犯社会规范的行为, 并被其他人标签为越轨者而且越轨者本人也这么接受了。 在二级越轨中,越轨者必须围绕越轨者的角色来认知他们的行为 和自我观念。他们可能以某种方式穿戴,使用一种特殊的、只有他 们自己人才知道的俚语。他们越清楚地将自己界定为越轨者,他们 就越可能被其他人当作越轨者。经过一段时间后,即使那些对他们 的名声一无所知的人,由于他们呈现出来的形象就可能一眼看出他 们是越轨者。 ——关注越轨过程而非结果 标签理论家们曾将成为一名职业越轨者的过程分为三个主要步骤。 第一步是权威者或关系密切的人对越轨行为的察觉;第二步是对越 轨者的标签;第三步是越轨群体或越轨亚文化为加入该群体或文化的 人提供越轨行为的社会支持。这样个体就开始了他的越轨生涯 (deviant career),也即接受了越轨亚文化中的越轨认同与生活 方式。
• 文化传递理论
失落并不一定导致越轨。例如,许多贫民区的孩子,受教育和挣 钱的机会经常被抑制,但他们并未成为瘾君子、盗贼。正如心理学的 学习理论所指出的,要想变成越轨者,人们必须有机会去学习越轨。 那些习得了赞成越轨行动的观念的人,比其他人更有可能采取越轨的 方式。 越轨,像遵从一样,是从一个人所生活的社会环境中习得的。 ——虽然社会环境试图劝导人们遵从社会规范,但教导的内容并非总 是一致。 如家长的言传与身教并不一致。 ——在某些企图纠正越轨行为的地方实际上却在传授越轨行为。如在 监狱。 萨瑟兰的差异性联合理论(theory of differential association) 认为,每个人都受到了遵从和越轨行为的双重影响。这些影响在个人 的思想中展开斗争,哪个方面在思想上占了上风,哪个方面就会去引 导人们的行为。如果走向越轨的社会化强度超过走向遵从的社会化程 度,一个人就会变为越轨者。萨瑟兰指出,有几个不同因素打破平衡 偏向越轨:与教唆越轨的人联系越密切,与之交往的次数越多、越频

犯罪、越轨行为、社会秩序与社会控制

犯罪、越轨行为、社会秩序与社会控制

Page 446话题1说明犯罪、越轨行为、社会秩序与社会控制社会控制、越轨与犯罪社会控制和社会化是鼓励人们遵从社会或群体的主流社会规范和价值观并防止越轨行为发生的主要方法。

因此这些过程目的是在于,避免社会陷入混乱、无序的状态,维持社会秩序处于相对稳定,人们普遍遵守社会规范和价值观的状态。

社会控制是通过一系列的积极和消极的制裁来实现的,他们是由一些社会控制领域的那些正式机构,专门设置了保证人必须要遵循的特定规范,尤其是法律系统–如警察、法院和监狱等,以及非正式的一些方式,如通过家庭、社区、同伴群体的压力,以及教育制度、宗教、工作场所和媒体等其他机构来实现社会控制。

家庭是非正式社会控制的一股重要力量。

社会控制指的是说服或迫使个人遵从社会或主流社会群体性的规范、价值观的各种方法。

越轨行为指的是某种违反规则的行为,它不符合特定社会或社会群体所制定的规范和期望。

Page 447活动:1、在每一种情况下,给出你通常期望符合以下两种情况的三个例子:(a)在你的学校或学院,(b)在你的同辈群体中,(c)在工作中。

解释在每一种情况下,如何执行这些规范,并概述了如果你不遵循他们就会受到的制裁。

2、建议和解释在每一种情况下,宗教和媒体可能进行社会控制的两种方法。

犯罪与越轨行为的社会建构犯罪的社会建构Newburn(2007年)认为犯罪基本上是一种标签,它与国家明令禁止的并具有一定法律制裁他们的某些行为有关。

虽然犯罪似乎是很容易被认定的,因为法律规定了什么是犯罪行为,但其实没有任何一种行为,它本身就是犯罪。

只有当“犯罪”的特定标签被应用于犯罪行为时,该行为才成为了犯罪行为,即使是非常相似的行为,也会由于不同法律执行机构的解释,以及行为发生的背景来区别对待处理。

例如,在某种情况下杀死某人本身不是一种犯罪行为:如果它发生在英国酒馆外面的一场刀战中,它很可能被定义为犯罪,但如果是在战争中与敌方士兵进行刀战的话,则不是犯罪行为了。

第十一章 社会控制

第十一章   社会控制

(二)心理学归因
精神分析理论认为,本我、 精神分析理论认为,本我、自我和超我三者之 间应该有一个协调、平衡的关系。社会越轨产 间应该有一个协调、平衡的关系。 生的原因是人格中的超我和自我没有得到充分 的发展,破坏了本我、 的发展,破坏了本我、自我和超我三者之间的 平衡关系,使本我得不到应有的控制, 平衡关系,使本我得不到应有的控制,从而导 致个人越轨行为。但是,如果超我过分发展, 致个人越轨行为。但是,如果超我过分发展, 也会导致社会越轨,因为严重的无时不在的犯 也会导致社会越轨, 罪感也会使一个本来正常的人做出不正常的行 为来。
第四, 第四,不能把社会控制只理解为宏观上 人与社会的相互作用, 人与社会的相互作用,也应包括微观上 的社会成员之间的相互控制。 的社会成员之间的相互控制。
2、我们的界定: 、我们的界定: 所谓社会控制就是指通过社会的自身力量, 所谓社会控制就是指通过社会的自身力量, 促使人们遵从社会规范, 促使人们遵从社会规范,协调社会各个部 分以及个人和社会的关系,维持社会秩序, 分以及个人和社会的关系,维持社会秩序, 使社会得以正常运转、和谐发展的过程。 使社会得以正常运转、和谐发展的过程。
(二)社会舆论的作用
社会舆论的控制作用主要体现为舆论压 具体机制表现为: 力。具体机制表现为:社会舆论一旦形 成,就会对人们的行为形成一种心理压 力,迫使人们使自己的言行与众人保持 一致,以使自己不被众人所排斥。 一致,以使自己不被众人所排斥。
第三节 越轨行为及其控制
越轨行为及其类型 越轨行为归因理论 当前我国社会中的越轨行为及其控制
(二)法律
法律是由国家的立法机关制定, 法律是由国家的立法机关制定,由国家政 权保证并强制执行的行为规则。包括法令、 权保证并强制执行的行为规则。包括法令、 法案、条例、决议、命令等具体形式。 法案、条例、决议、命令等具体形式。 法律的控制作用主要体现在对违法行为的 制裁和对广大公民的警示。 制裁和对广大公民的警示。 其作用的真正发挥,依赖于法度合理、 其作用的真正发挥,依赖于法度合理、执 法公正和民众懂法。 法公正和民众懂法。

越轨的社会学解读

越轨的社会学解读
第九章 越轨与社会控制
对于社会规范,人们总是徘徊在 遵从与反抗之间。
一、内涵
(一)什么是越轨?
1、定义:所谓越轨(deviance ),是指违反群体或社会重要规范的行为,或异于 常规的现象。 多重理解:美国学者杰克.D.道格拉斯和弗兰西斯.C.瓦克斯勒在《越轨社会学概论》中, 对越轨的概念按其外延的大小,从大到小,呈漏斗(锥)型进行了排列: (1)某种事物不对劲、陌生、奇特的感觉; (2)厌恶、反感的感觉; (3)某种事物违反准则或价值观念的感觉; (4)某种事物违反道德准则或道德价值的感觉; (5)某种事物违反准则或价值观念的判断; (6)某种事物违反道德准则或道德价值的判断; (7)某种事物违反正统道德轻罪法的判断; (8)某种事物违反正统道德重罪法的判断; (9)某种事物违反人类本性的判断; (10)某种事物绝对邪恶的判断。
(三)社会学视角
社会学的解释主要是指强调从社会结构性因素对越轨行为的影响。这种理论视角主要包 括以下五种理论: 1、结构性紧张(失范)理论:所谓失范是指社会一个社会的社会规范和文化价值相互冲 突或者规范和价值相对脆弱、缺省的状态,导致人们无所适从,从而导致大量越轨行 为的出现。 默顿结构紧张理论用以解释受阻群体越轨的五种目标—手段的反应模式:
四、犯罪与犯罪的控制
(一)犯罪——是指当局所禁止,并且运用正式制裁予以惩罚的行 为。 (1)犯罪的类型:有组织犯罪、白领犯罪和公司犯罪、无受害人罪 (2)犯罪统计:“真实”的犯罪率与报告犯罪率、性别问题 (二)社会控制体系 (1)组织控制 (2)制度控制(政权、法律) (3)文化控制(伦理道德、风俗习惯、信仰信念、社会舆论) (三)犯罪控制系统 (1)警察 (2)法院 (3)改造系统
后来的染色体理论,则指出许多男性暴力犯罪者的人多了一个雄性染色体,其染色 体结构为XYY型,不过并没有确凿的证据表明这种情况必然导致犯罪。 缺陷:无法区分越轨行为产生的生理因素和社会文化影响的界限,也无法确切指出生 理特征和越轨行为之间的实际联系。

第八章 越轨行为与社会控制

第八章 越轨行为与社会控制

成功的手段 (认真工作)
+ -
社会目标(获 得财富)
+ +
仪式主义 退缩 反抗
+ +
+
仪式主义者,放弃社会目标的追求,被迫按照社 会认可的手段生活。工作只是一种生活方式。 职业倦怠感,忽视职业价值。
模式
非越轨行为 从众 越轨行为 创新
成功的手段 (认真工作)
+ -
社会目标(获 得财富)
+ +
仪式主义 退缩 反抗
模式
非越轨行为 从众 越轨行为 创新
成功的手段 (认真工作)
+ -
社会目标 (获得财富)
+ +
仪式主义 退缩 反抗
+ +
+
注:+表示接受,--表示拒绝,+表示以新的手段和目标来代 替
模式
非越轨行为 从众 越轨行为 创新
成功的手段 (认真工作)
+ -
社会目标(获 得财富)
+ +
仪式主义 退缩 反抗
的他人——如教师,亲戚,警察等贴上标签,描述为偏差
行为或犯罪者,他就逐渐自我修正,而成为偏差行为者或 犯罪者。

标签理论不注重探求越轨行为产生的原因,而是试图解释 为什么特定的人会被视为“越轨者”,一个人如何被贴上
越轨行为者的标签。
3.标签理论

标签理论认为,某些人或团体有权力定义标签,
并用在他人身上。(警察、法官、精神科医生、
风俗
习惯
道德
宗教
非正式群体内部的规范
从众与服从
二、正式控制与非正式控制

正式控制:使用比较正规、成型的规则来约束人们 的控制方式。如政权、法律、条例、各种规章、守

越轨行为与社会控制解析

越轨行为与社会控制解析

3、社会控制的内涵
1、消极的制裁和积极的引导 2、社会对人的控制和人对社会的控制:
双向控制 3、人与社会之间和社会成员之间的相互控
制:社会成员互相监督、制约 4、对现有秩序的维护和新秩序的建立
第十一章 越轨行为与社会控制
第一节 越轨行为 第二节 社会控制
第一节 越轨行为
一、越轨行为的含义 二、越轨行为的特点 三、越轨行为的类型 四、越轨行为的原因 五、越轨行为的社会功能
一、越轨行为的含义
1、Deviance Behavior又称偏差行为、离轨 行为、偏常行为等。 轨:即规范、准则
四、越轨行为的原因:不同的理论阐释
生理学:天生犯罪论 意大利犯罪学家C.龙勃罗梭:天生犯罪论,企图从罪犯
身上找到一些异常特征 来说明犯罪与生理的联系。天生犯罪说曾盛极一时。 心理学:挫折-攻击理论 任何个人行为都是个人需求与自我控制力相互作用的结 果。当个人需求的力量过于强大,而自我控制的力量过 于弱小时,就容易出现越轨行为。自我控制力弱小有多 种原因,如没有经过良好的社会化、个人人格具有严 重缺陷、心理失调等。 社会学: 社会冲突、社会变迁、失范、紧张、亚文化、标签论等
并不是所有的反社会行为都构成犯罪行为,只有那些触犯刑法的 反社会行为才是犯罪。
美国社会学家罗伯特·金·默顿曾把越轨行为划分为4种类型: ①变换手法者:
以不正当或非法手段来达到社会认可的目标,如靠盗窃、欺骗等非法 手段致富。
②形式主义者: 呆板地遵守社会制度,宁可达不到社会认可的目标,也不愿丝毫违反规 定,如死守教条的官僚主义者。
2、正功能 (1)越轨有助于澄清或重新定义社会规范:想当
然、视而不见 (2)越轨能增进群体的团结:
社会其他成员与越轨者: 亚群体与主流群体:一致对外 (3)越轨能促进社会进步: 革命、改革、创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三节 越轨的理论分析视角

对于越轨行为的解释,不同的学科有不同的理论视角。每种理论 都试图揭示出越轨的普遍特征,而不针对具体的个人越轨行为。 一、生物学的解释 主要集中于对性质严重的犯罪性越轨行为的解释,而且大多数的 研究关注的是男性犯罪者,很少有人研究女罪犯。如19世纪意大 利学者隆布罗索提出:罪犯在遗传和发育方面不如守法公民。美 国体质人类学家胡腾也认定:罪犯有多方面的遗传和生理缺陷。 另一个美国心理学家谢尔登则认为:人的体型可能和犯罪有关。 他说研究的罪犯大多是肌肉发达、筋骨健壮的“斗士体型”。这 些早期研究被认为充满主观成见。20世纪60年代,美国有学者研 究后认为:许多男性暴力犯罪者比常人多了一个雄性染色体,只 是没有证据表明这种情况是否会导致暴力行为。20世纪80年代的 医药专家大会上,有几位研究者认为,近90%的极端暴力犯罪者 有大脑缺陷。也有人认为男性的犯罪行为和男性雄性激素荷尔蒙 的分泌水平有关。

4、犯法行为 是指违犯法律规定的行为,其中犯罪行为时属于其中最为严重的 行为。犯罪行为是指触犯刑律而应受到刑法惩治的行为。犯罪行 为包括组织犯罪、白领犯罪、无受害人罪等各种形式。
第二节 社会控制与越轨



一、社会控制的含义 社会控制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社会控制是指社会组织体系 运用社会规范以及与之相应的手段和方式,对社会成员(包括社 会个体、群体及社会组织)的社会行为及价值观念进行指导和约 束,对人类社会关系进行调节和制约的过程。 狭义的社会控制是和社会越轨相对应的,每个社会都会采取各种 各样的正式或非正式、成文或不成文的措施来尽量减少越轨行为 的出现,并处罚那些严重的越轨者。社会中这种旨在防止越轨并 鼓励遵从社会规范的行为就是社会控制(social controls)。它是 社会努力惩罚越轨者并试图减少甚至消除社会不良行为的各种举 措的总称。 二、社会控制的特征 1、普遍性和阶级性


3、越轨行为未必就是犯罪行为。有很多轻度的越轨就不能算是 犯罪行为。 4、越轨行为是一种普遍的文化现象。每个社会都有大量被定义 为越轨行为的行为方式。通常情况下,一个社会中法律条令、清 规戒律越多,意味着越轨行为的种类也就越多。 5、越轨行为可以是个人所为,也可以是群体或组织所为。
三、越轨行为的种类



2、社会控制具有统一性和强制性。 3、多重性和闭环性。 三、社会控制的分类 依据不同的标准,主要有下面几种不同的分类: 1、按照控制的方式分,可分为内在社会控制和外在社会控制。 其中内在社会控制是指那些引导人们自我激励并按遵从的方式行 动的过程;外在社会控制则是运用各种正式或非正式的社会约束 来促使或者迫使人们遵从的各种外在压力。 2、按照社会控制的效用来分,可分为积极性控制和消极性控制, 也可以分为硬控制和软控制。 3、按照社会控制的层次分,可分为宏观控制和微观控制。



还有一种观点认为,当某种行为被视为越轨行为时,必须意味着 该行为是被当作违规的行为而被觉察、被定义、并被贴上越轨的 标签。换言之,越轨行为要被第三者发现,并被公诸于众,才能 算数。这是标签理论的主要观点。 二、越轨的特点 社会中一般人对越轨的看法存在一些误解。为此要把握如下几点: 1、越轨行为不一定是坏的或不可接受的行为。在社会学中,越 轨意味着“不遵从”既定的社会规范。如官僚机构中,打破刻板 的常规,改进提高工作效率,也算是越轨。 2、越轨行为并非总是自愿的。有的越轨者是无意识地违反社会 规范。如有生理缺陷者有时候所犯下的过错是客观情况导致的。 只有那些有能力遵从规则但却没有这样做的越轨者,才必须为他 们的越轨行为负全部的责任。各国的司法程序对此有明确的区别 对待。
第十章 社会越轨与社会控制




第一节 越轨的本质 一、什么是社会越轨? 一般认为,越轨行为是指社会个体、群体及组织违反社会或群体 的社会规范的行为,也就是社会越轨(Social deviance),又称 离轨行为或偏离行为。但现实生活中哪些行为算是越轨行为,却 不容易把握。 在西方学术界,对于越轨行为的含义的理解有多种多样。一种看 法认为,社会越轨是统计学上偏离正常行为的频率,即一种行为 的发生频度或多或少偏离正常水平的统计越轨。 另一种观点认为,越轨是一种病态表现,是社会有机体机能出现 障碍,并损害社会的稳定均衡秩序。但衡量社会病态的标准很难 确定(如对“精神病”的界定)。 根据不同时间、不同场合、不同文化场景,对越轨的意义的理解 也存在分歧。


3、文化控制手段 每个民族在长期的共同生活中创造了许多为大家所共同遵从的行 为准则和价值标准,这些行为准则和价值标准对社会成员有社会 控制的作用,属于文化控制的范畴。这里的文化所指的意思是社 会成员共同遵从的行为准则与价值标准。 文化控制手段包括伦理道德、风俗习惯、信仰观念和社会舆论等, 具有非直接强制性、自觉性和广泛性等特征。它是以社会评价、 内心反省等非直接控制型的力量实施的。大部分的社会成员在长 期的社会化过程中,已经逐渐接受并内化了文化控制的价值标准 和行为准则。文化控制手段非常重要。(如时下我国强调对公民 的道
依据不同的标准,越轨行为有不同的分类方法。其中最重要的一 种分类方法是根据行为背离的对象和背离的严重程度分类,可以 分为如下几种: 1、偏差行为 是指那些偏离社会习俗的轻度越轨行为。很多传统的道德规范、 价值观、人生观、信仰都对人类社会成员有制约力。社会成员如 果违反这些规则,就会受到公众舆论的指责、奚落等惩罚。 2、违规行为 违背社会道德规范以及社会组织中各种规章制度的行为属于违规 行为。这类行为通常会损害组织群体其他成员的利益,故其危害 性比偏差行为更严重些,对其处罚也更为严厉。 3、违警行为 违警行为是指违反有关维护社会治安和公安秩序的规则、规定、 条例的行为。它可能直接影响社会秩序的稳定以及社会成员的安 全,情节比较严重。
四、社会控制体系



社会控制体系是通过社会控制手段、控制过程来实现的。美国社 会学家罗斯将社会控制手段分为两类:一类是伦理的控制手段, 包括舆论、暗示、个人理想、社会宗教、艺术和社会评价之类的 控制方式;另一类是政治控制手段,如法律等。国内的社会学教 科书普遍是把社会控制分为下列三种: 1、组织控制手段 是指个体所属的社会组织运用组织指令、组织规章对该组织内成 员或构成该组织的各个亚组织的行为进行指导和约束的方式。组 织控制仅限于组织之内,且实行层级控制。组织控制手段包括组 织指令、组织规章等。 2、制度控制手段 它是指以全社会的名义颁布的行为准则,对社会全体的社会行为 进行调节与制约的方式。其具体形式有政权和法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