典型经验:“浙江小镇”的四种基础性支撑

合集下载

特色小镇建设之浙江实践

特色小镇建设之浙江实践

特色小镇建设之浙江实践作者:黄耀来源:《中国房地产·市场版》2017年第07期“特色小镇”的“特色”就是产业,“小镇”就是指形态。

2016年7月,住建部等三部委发布《关于开展特色小镇培育工作的通知》,决定在全国范围开展特色小镇培育工作,计划到2020年,培育1000个左右各具特色、富有活力的休闲旅游、商贸物流、现代制造、教育科技、传统文化、美丽宜居等特色小镇,引领带动全国小城镇建设。

2016年10月14日,住建部公布了第一批中国特色小镇名单,共有127个。

全国呈云涌态势的“特色小镇”建设,兴起于浙江,壮大于长三角,如今以燎原之势在全国拓展开来,成为我国新型城镇化建设和产业转型升级的重要抓手,上升为国家战略,全国都在学习特色小镇“浙江经验”,各省纷纷颁布特色小镇建设工作方案打造特色小镇的计划,明确打造建设对象,打造美丽中国的各省的“小镇样板”。

因此,对浙江的特色小镇建设进行总结和研究非常有必要。

一、特色小镇为何兴起在浙江官方资料显示,从2014年开始,浙江开始进行“特色小镇”的研究工作。

浙江创建特色小镇的灵感来自于国外的特色小镇,如瑞士的达沃斯小镇、美国的格林威治对冲基金小镇、法国的普罗旺斯小镇等。

2014年10月浙江省省长李强在参观“云栖小镇”时,首次公开提及“特色小镇”。

随后,创建特色小镇上升为省发展战略,从2015年开始,浙江全省上下聚焦特色小镇,全省兴起创建特色小镇热潮,先后两批共79家被列为省级特色小镇创建(第一批37家、第二批42家),还有51家培育名单。

创建特色小镇成为各级政府工作的重点、创新工作的亮点,以及企业参与建设的热点。

那么,为何浙江会在2015年前后提出建设特色小镇,浙江提出建设特色小镇的原因又有哪些。

纵观浙江在全国率先提出建设“特色小镇”的理念并付诸实施,应该是浙江在经济建设过程中一系列主客观原因所决定的,在主政者的思维中,特色小镇对于浙江的意义在于:是破解浙江空间资源瓶颈、有效供给不足、高端要素聚合度不够和破解浙江城乡二元结构、改善人居环境的重要抓手。

浅析浙江省特色小镇支撑体系

浅析浙江省特色小镇支撑体系
关键词:特色小镇;支撑体系;转型 发展;实施落地
1 溯源
“特色小镇”概念并不是浙江省首创,
多年之前全国已有包括北京、 天津、黑龙江、
云南、江西和安徽等多地提出打造特色小镇。
FEATURED TOWN 综合来看它们都是以建制镇行政边界为基础、
围绕其自身职能定位自上而下提出的, 因此
这类特色小镇的概念是从小城镇发展战略层
38
面衍生而来的。之所以未能取得如期效果,
原因可能在于是以“特色小镇”之名来推动
传统的小城镇发展模式。
北京市于 2011年设立 100 亿元的小城镇
发展基金,以全国首创的股权基金方式,引导
打造旅游休闲特色镇、 科技及设施农业示范镇、
商务会议特色镇、园区经济特色镇、重点产业
功能区配套服务特色镇五类 42 个特色小镇。
黑龙江省哈尔滨市于 2010 年 7 月提出全 面提升园区型、 商贸型、旅游型、历史文化型、 工矿型和林地共建型六类 21 个特色小镇。
天津市于 2011 年提出在“十二五”期间 围绕中心城区建设 50 个特色小镇。
安徽省于 2012 年 5 月借《安徽省建设 行业科技创新联合行动计划》提出“力争在 ‘十二五’期间打造 200 个特色小镇”。
特色小镇研究
高级人才的同时,将“以人为本”理念进一步 提升,强调生活、生产和生态 “三生融合” 的小镇建设:生活和生产融合解决目前大城市 通勤时间过长、建立步行交通主导下职居平衡 绿色发展新模式的尝试,这是吸聚中高端人才 的基础。生活和生态融合则关注人居环境品质 的建设提升,《意见》中提出所有小镇要建设 成为 3A 级以上景区是因为小镇要吸引并留住 优秀人才必须有高标准的空间环境,而 3A 级 景区建设标准恰好能较为精准描述未来小镇的 环境,这也是集聚人才的关键。

浙江特色小镇考核标准

浙江特色小镇考核标准

浙江特色小镇考核标准浙江特色小镇作为推动乡村振兴、促进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载体,其发展势头迅猛,但也面临着一些问题,如有些小镇在发展过程中忽视了特色文化的传承和创新,缺乏可持续发展能力等。

为了引导和规范浙江特色小镇的发展,需要制定一套科学的考核标准。

第一,特色文化传承。

浙江拥有悠久的历史文化和丰富的地域特色,特色小镇应该从当地的历史文化中汲取灵感,营造出具有浓厚地方特色的小镇形象。

考核标准可以包括小镇历史文化的传承情况、特色文化项目的建设和运营情况等。

第二,产业发展。

特色小镇应以产业为支撑,发展具有竞争力的产业,形成产业集群和产业链。

考核标准可以包括小镇产业发展情况、产业结构调整情况、企业创新能力等。

第三,生态环境保护。

特色小镇应注重生态环境保护,倡导绿色发展理念,实施可持续发展。

考核标准可以包括小镇环境质量、生态保护措施、资源利用率等。

第四,基础设施建设。

特色小镇的基础设施建设直接影响到小镇的发展和居民的生活质量。

考核标准可以包括道路、供水、电力、通信等基础设施的完善程度、设施维护情况等。

第五,居民福利。

特色小镇应关注居民的生活品质和福利,提供优质的教育、医疗、养老等公共服务。

考核标准可以包括小镇的居民生活水平、教育医疗资源供给情况、社会保障体系等。

第六,管理和服务水平。

特色小镇应建立健全的管理体系,提供优质的公共服务,提高小镇的品质和形象。

考核标准可以包括小镇的管理机构设置和职能分工、管理水平和服务能力等。

第七,创新能力和优质项目。

特色小镇应具备创新能力,通过引进或培育优质项目,提升小镇的吸引力和竞争力。

考核标准可以包括小镇的创新活动、创新项目的数量和质量等。

综上所述,浙江特色小镇的考核标准应包括特色文化传承、产业发展、生态环境保护、基础设施建设、居民福利、管理和服务水平以及创新能力和优质项目等方面的内容。

通过科学的考核标准,可以引导和推动浙江特色小镇的发展,实现可持续发展和全面振兴。

共性指标下浙江省特色小镇发展路径探究

共性指标下浙江省特色小镇发展路径探究

共性指标下浙江省特色小镇发展路径探究一、前言特色小镇是我国“新型城镇化”的生力军,也是推动乡村振兴的有效路径。

在推进特色小镇建设中,各地需根据实际情况选取相应的发展模式。

本文以共性指标为切入点,探究了浙江省特色小镇的发展路径,旨在为其他地区的特色小镇建设提供借鉴和参考。

二、共性指标共性指标是指各地区特色小镇建设中都需要关注的基本指标,如基础设施建设、旅游资源和产业发展、生态保护等。

1、基础设施建设特色小镇的基础设施建设是发展的前提与保障。

包括道路、供水、供电、通讯、交通等基础设施建设。

在浙江省,各特色小镇的基础设施建设较为完善,能够满足游客和居民的基本需求。

2、旅游资源和产业发展旅游资源是特色小镇的核心竞争力。

浙江省有许多具有独特魅力的旅游资源,如乌镇、西塘、普陀山等。

以乌镇为例,该镇有丰富的文化遗产和历史文化景点,如古运河、水乡民居和传统手工艺作坊等。

同时,各特色小镇也需要抓住自身特点,发挥自身优势,做大做强相关产业。

3、生态保护特色小镇建设需要注重生态保护,以保障可持续发展。

浙江省特色小镇建设中,很多镇都注重生态保护,如三门、莫干山等。

这些特色小镇建设生态示范区,通过资源共享和生态保护,让特色小镇建设更为可持续。

浙江省特色小镇的发展路径可总结为三类:文化遗产保护与开发、旅游产业转型升级、生态保护和农村产业发展。

1、文化遗产保护与开发浙江省特色小镇中,有不少镇依托自身得天独厚的文化资源,发展文化旅游,如乌镇、西塘、周庄。

这些特色小镇通过保护文化遗产和历史文化建筑,提供宜居宜游的环境,打造特色文化旅游小镇,并开展相关产业,如文化创意、特色小吃等,让文化旅游更为丰富。

2、旅游产业转型升级旅游产业是特色小镇主要的经济来源之一。

在浙江省,很多特色小镇在旅游产业方面进行了转型升级。

如湖州安吉打造生态旅游,开展林间婚礼、温泉SPA等特色旅游项目,火爆市场;松阳龙庭以健康旅游为主题,建设“龙庭健康长寿体验基地”,为游客提供健康、放松的旅游体验。

特色小镇发展的浙江经验

特色小镇发展的浙江经验

÷



温 州 农 业 科 技I I 2 0 1 6 — 4
园十 风景区 十 文化馆 、博物馆 ”的大拼盘也不是浙 江 要的特 色小镇 ,浙江 要 的是有 山有水有 人文 ,让 人 愿意 留下来创 业和 生活 的特色 小镇 。要 深挖 、 延 伸 、融合 产业功 能 、文 化功 能 、旅游 功能 和社 区功 能, 避 免生搬 硬套 、 牵强 附会 , 真正产 生叠 加效应 、 推 进融 合发 展 。 再次, 建 设形态 不能 “ 大而 广 ” , 力求 “ 精 而美 ” 。 美就 是竞 争力 。无论硬 件设施 ,还 是软件 建设 ,要 “ 一 镇一 风格 ” ,多维展 示地貌 特色 、 建 筑特 色和生 态特 色 。 求精 , 不贪 大 。 小, 就是 集约集 成 ; 小, 就 是精益求精 。 根据地形地貌 , 做好整体规划和形象 设计 ,确定小镇风格 ,建设 “ 高颜值 ”小镇 。 最后 , 制 度供给 不能 “ 老而僵 ” , 力求“ 活 而新 ” 。 特 色小镇 的建设 不能 沿用老 思路 、老办法 ,必须在 探索 中实 践 、 在创 新 中完善 。 改 革突 出 “ 试验” 。 特 色小 镇的 定位是 综合 改革试 验区 。凡 是国家 的改革 试点,特色小镇优先上报 ; 凡是国家和省里先行先 试的改革试点 ,特色小镇优先实施 ; 凡是符合法律 要 求的 改革 , 允许特 色 小镇先 行突破 。 政 策突 出 “ 个

础 ,首 先是 “ 八八战 略 ”中的浙江 优势论 ,民营经 济 发达 ,创业 创新勃 发 ,山水资源 充沛 ; 其 次是 市
浙江 实践 ” , 积 累了诸 多 民间资本 、 市场主 生 态环 境 优美 、兼 具 旅游 与 社 区功能 的特 色 小镇 。 场 经济 “ 2 0 1 5 年4 月2 7日 , 浙 江省 人 民政 府办 公厅 印发 《 浙 i体 发展 经验 。 江 省人 民政 府关 于加快 特色小镇 规划 建设 的指导 意

特色小镇案例国内最成功的特色小镇案例分析

特色小镇案例国内最成功的特色小镇案例分析

特色小镇案例国内最成功的特色小镇案例分析国内最成功的特色小镇案例之一是位于浙江省杭州市西湖区的西溪印象城。

下面将对该案例进行详细分析。

西溪印象城是由杭州西溪集团投资兴建的特色小镇,于2024年正式开业。

该特色小镇位于西湖风景区内,背靠著名的西溪湿地,具有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优势。

西溪印象城以传统杭州西溪文化为特色,将城市规划与传统文化相结合,打造了一个集旅游、文化、商业、休闲为一体的综合性特色小镇。

首先,西溪印象城以独特的文化元素吸引游客。

特色小镇中融入了西溪文化的元素,如水道、湖泊、小桥、人家等,使游客仿佛置身于古代的水乡之中,体验到了浓郁的传统文化氛围。

此外,特色小镇还举办了一系列的文化活动和展览,如传统戏曲演出、民俗表演、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等,吸引了大量游客前来参观。

其次,西溪印象城注重营造舒适的生活环境。

特色小镇内的建筑和道路都以古色古香的风格设计,保持了浓厚的传统文化特色。

同时,特色小镇还建设了公园、花坛、湖泊等休闲设施,提供了一个舒适宜人的居住和休闲空间。

此外,特色小镇还引入了一些知名的餐饮和娱乐品牌,提供了多样化的消费选择,满足了游客的需求。

再次,西溪印象城形成了完善的产业链条。

特色小镇内不仅有旅游景区和文化活动,还有各类商业设施和服务设施。

特色小镇内的商铺以传统工艺品、特色美食为主打,吸引了大量消费者。

此外,特色小镇还建立了一些文创企业和工作室,提供了一些创业和就业机会。

这一完善的产业链条促进了特色小镇的长期发展。

综上所述,西溪印象城是国内最成功的特色小镇案例之一、其以独特的文化元素吸引游客,注重营造舒适的生活环境,形成完善的产业链条,并积极进行品牌推广和市场营销。

这些因素共同促进了特色小镇的长期发展,使其成为了一个备受游客喜爱的旅游目的地。

浙江特色小镇建设典型经验及启示

浙江特色小镇建设典型经验及启示

浙江特色小镇建设典型经验及启示浙江省是中国经济发展最为活跃的地区之一,拥有许多具有浓厚地方特色的小镇。

浙江特色小镇建设经验丰富,值得借鉴和推广。

本文将以一些典型的浙江小镇为例,探讨其建设经验及启示。

一、乌镇:“人文历史特色”是特色小镇的核心乌镇是一个有2500多年历史的江南古镇,位于浙江省嘉兴市。

它以丰富的人文历史资源而著名,是中国重要的历史文化名镇之一。

乌镇特色小镇的建设成功经验在于充分挖掘和保护其历史文化遗产,以人文特色为核心进行规划和开发。

在保护历史风貌的同时,注重提升旅游服务设施、拓宽运营模式,引进了一系列具有乌镇特色的旅游项目和文化活动。

乌镇在现代化发展的同时保留了淳朴的民风民俗,成为国内外游客瞩目的旅游目的地。

二、西塘:“水乡韵味”是特色小镇的独特之处西塘是位于浙江省嘉兴市海宁市的一座古镇,有着800多年的历史。

西塘特色小镇的成功经验在于充分利用其水网资源,强调水乡韵味,着重打造人与水的和谐关系,将水环境作为特色小镇的核心元素,并结合水乡特色开发推广文化、旅游、休闲、会展等产业,形成了一系列具有西塘特色的特色小镇项目。

同时,西塘特色小镇注重保护传统建筑风貌,使得整个小镇如同一个大型的博物馆,让游客感受到千年水乡的历史和魅力。

三、南浔:“亲水体验”是特色小镇的亮点南浔是位于浙江省湖州市的一个历史文化古镇,有着1300多年的历史。

南浔特色小镇的成功经验在于充分利用水资源,为游客提供丰富的亲水体验。

南浔小镇通过修复和开放古代航道,建设古代运河公园,打造水上游乐项目,提供划船、泛舟等娱乐活动,让游客可以亲身参与进来,感受水乡的魅力。

与此同时,南浔特色小镇还建设了一系列融合古建、旅游休闲、商业餐饮的综合体项目,注重发展“特色+产业”模式,使得小镇既保持了传统特色,又有了现代的商业活力。

浙江特色小镇建设的启示有:一、保护历史文化遗产是保证特色小镇发展的重要前提。

只有通过保护传统特色,才能形成特色小镇的核心竞争力。

典型经验:浙江省供给侧改革新探索——以临安云制造小镇为例

典型经验:浙江省供给侧改革新探索——以临安云制造小镇为例

浙江省供给侧改革新探索——以临安云制造小镇为例摘要:特色小镇作为浙江省供给侧改革的新探索,发展势头迅猛,受到中央、其他省市的广泛关注。

本文就特色小镇的内涵以及其特殊性,并以临安云制造小镇为例,进行了详细阐述,最后提出了几点启示。

特色小镇的发展需要明确的产业定位、科学的土地规划、宽松的市场环境、高度集聚的创新创业资源,以及产业与文化、旅游、社区的功能的融合。

关键词:供给侧改革、特色小镇、云制造小镇近两年来,浙江省级特色小镇正式创建对象78个,以梦想小镇、云栖小镇、云制造小镇等为代表的一批特色小镇的发展势头迅猛,成为浙江经济转型升级的新亮点。

发展特色小镇已成为推进浙江省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经济转型升级的重要战略举措。

2016年浙江省《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提出,“十三五”时期全省要培育高标准特色小镇100个以上。

浙江特色小镇建设作为新常态下区域经济转型升级的一种新现象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大战略举措正被越来越多的目光所关注。

一、特色小镇的内涵及“特”特色小镇是包含产业、文化、旅游和社区功能,四位一体的发展平台。

小镇是一个发展平台,而非传统的镇,其内涵有四点。

第一,以产业为基础,主要包括两大类,一类是信息经济、环保、健康、旅游、时尚、金融、高端装备七大万亿产业,78个省级特色小镇中高端装备制造占比最高,另一类是历史经典产业,也就是浙江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例如黄酒、丝绸、茶叶等。

第二,非传统建制镇,通常选择在主城区与农村的结合地带,既有与主城区交通、公共服务无缝对接的便利,也有农村空间开阔、环境优美。

第三,非传统产业,经济开发区是经济发展平台1.0版本,产业集聚区是2.0版本,那么特色小镇则是3.0版本,小镇发展追求集约、集聚、绿色、全产业链融合。

第四,融合发展,体现产业、文化、旅游融合发展,坚持小镇大文化、小镇大旅游,追求的是小镇形态的精而美,功能的叠而佳。

特色小镇“特”在哪里?“特”在产业,小镇只以一个主导产业为主,将有限人力、物力、财力集中投入到一个产业,以更小的切口集聚更大的资源,改变过去那种撒胡椒面的模式。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浙江小镇”的四种基础性支撑
2016年,浙江省提出要在“十三五”期间投入5000亿元,培育100个以上高标准的特色小镇。

而浙江作为新经济的集聚区,小镇的种类必然会越来越多,实有必要依据一定要求,对小镇进行有限的分类讨论。

这里尝试根据具体特色小镇的发展优势,提出以资源禀赋为基础的分类,来作为小镇类型学的初步探索。

1.文化基础:传统文化的“双创”样态
依托既有的历史或时尚文化资源,对历史经典产业或文化形态进行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特色小镇业态布局,在全国都很常见。

可以说,历史文化基础是特色小镇最容易运用和“嫁接”的优势资源。

但这一小镇必须厘清对历史文化进行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关系。

前者重在传承,是在传承过程中对传统进行的一种现代性改造,使传统能够古为今用;而后者则重在发展,其“根本特征是‘创新’”,必须“提炼出融入现代社会形态的新内容,这些新内容一头联结着传统文化,一头则进入到了
新文化体系之中。

”也就是说,以文化为基础的特色小镇建设,需要对文化进行必要的改造,也应该从中提炼出新的文化意涵。

如在绍兴市的黄酒小镇,黄酒冰棒、黄酒面膜、黄酒面包等一系列新产品将围绕“黄酒”而展开创造性转化,使得“黄酒”从一种传统的物质文化形态跃升为一种生活方式的精神象征。

而黄酒文化国际交流中心动工、第二届开耕节举行,以及中国黄酒博物馆等所展开的文化研究与艺术呈现,又将针对“黄酒”提出新的阐释,从而以一连串的文化互动,探索和实现传统文化的创新性发展。

依托历史文化基础的特色小镇建设,应着力开发其生活属性,使传统能够得以通过“双创”而融入当代生活。

过于偏重“文化”高雅属性的传统,往往不易转化,而“接地气”的传统则相对前景更佳。

如相比绍兴黄酒小镇,湖州南浔的善琏湖笔小镇的投资规模就更小,项目进展也更缓慢。

这是政府在开发传统,打造文化基础的特色小镇时所必须予以充分考虑和深度规划的前提。

2.产业基础:产业园区的转型升级
此处所言的依据“产业基础”而展开的小镇类型,即是对当地传统产业(多为制造业、轻工业)进行的小镇化改造。

这是浙江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搭上”特色小镇“快班车”的主要类型,是“腾笼换鸟”与“凤凰涅槃”理论的创新实践,桐乡毛衫小镇、海宁皮革小镇、诸暨袜艺小镇、龙游红木小镇等都是例证。

在产业发展的初期,政府管制略松,则民营经济大兴。

而民营经济的自我发展难以摆脱小作坊式或家族企业的弊端,极易陷入同质化与无序化竞争,最终导致产业升级动能不足,甚至发展停滞。

另外,政府城乡规划的落后,还可能使工业发达地区出现不同程度的社会治理混乱。

这是“温台模式”在经过了二十余年高速发展之后,在上个世纪末出现的、毋庸讳言的问题。

而从今天的视角来看,中国政府对上述现象的介入,自上世纪末开始,可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参照西方发达国家产业集群理论进行改革的时期。

20世纪下半叶以来流行于西方的增长极理论、创新扩散理论、产业空间理论,以及波特的新竞争经济理论,在新世纪初大量涌进中国,全国上下兴起了轰轰烈烈的产业园区建设潮流。

但随着中国经济的飞速发展,产业经济迅速向了要求适应个性化生产的方向转移,舒适型消费快速地成为了市场主流,加之用工成本的随之上
涨,让不少缺乏相应层次社区功能的、不具有生活美学意义的产业园区面临淘汰危险。

第二个阶段则是在融汇西方理论之后,结合中国实际,以浙江为先导提出“特色小镇”的发展时期。

就依凭传统产业为基础而发展起来的特色小镇而言,其更像是产业园区的生活品质化提升。

包括工业设计、商业形态、艺术场馆在内的现代美学的介入,使得传统产业园区得到了美学治理和精神提升,从而能够吸引更高层次的人才、企业入驻,让传统产业有了转型升级的可能。

这其实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一种有效、全面落实,甚至可以认为是对供给侧弊端的“釜底抽薪”。

如诸暨市的大唐袜业小镇,其建设就着重抓好三个方面:一是落后产能的退出,二是创意人才(设计人才)的集聚,三是生活环境的治理。

“大唐镇袜子产量2015年、2016年分别同比下降5.7%和3.9%,地区生产总值却同比上升3.8%和6.9%,财政收入同比上升9.74%和9.7%。

”这显然是传统园区不易实现的。

3.数字基础:战略性新兴产业的落地
“十三五”期间,国家大力发展的战略性新兴产业与浙江省布局的产业体系之间有着密切关联。

根据《“十三五”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国家倡导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包括网络经济、高端制造、生物经济、绿色低碳和数字创意等五大领域,这些战略性新兴产业在浙江落地,特色小镇是重要的研发与中介场所。

浙江省内以数字产业为基础的特色小镇建设,基本可以覆盖产业全环节。

如其研发端可以上虞e游小镇为例,制造端则可以临安云制造小镇为例,而在中介端,嘉兴秀洲区王店镇智慧物流小镇也是极好的例证。

不过,值得指出的是,就目前来看,依凭数字产业为发展基础的特色小镇,多是以政策优惠为引导,配套相应生活设施的非建制乡镇,但数字产业是以AI(人工智能)为特征的,小镇的“人的集聚”往往稀缺,技术要素集聚更为突出。

缺少人的集聚就不易形成生活氛围,若不能在环境、社交以及文化教育等生活要素上有新的提高,这种小镇很可能会成为数字产业园区的翻版,政策优惠期结束后即失去吸引力。

4.生态基础:一种都市的新乡愁
浙江省的生态环境保持较好,不少地方都拥有天然禀赋,青山绿水、温泉云海。

而浙江省特色小镇规划和建设的一个重要前提就是“生态优先”。

但自然风景的资源优势并不能自动转化为特色小镇的发展基础。

这是因为“生态”不同于“自然”,前者必须有“人”的介入,是“人”使得自然产生文化意味,进而产生人的集聚,才能重构出一种新的生活环境,一种新的生活美学。

以入选首批国家级特色小镇的德清莫干山镇为例。

小镇依托20.65万亩生态林和93座大小不一的山塘水库,引入民宿产业,打造“洋家乐”,树立以低碳、绿色、环保为特色的“裸心养生”品牌,开设了550多家民宿,吸引城市居民回归自然,体验乡愁。

2017年11月,德清县又以“德清莫干山,天下游子吟”为主题,举办首届莫干山国际诗歌节,扩大“孟郊故里”的影响力,并以顺应全球化浪潮而出现的人类民族离散现象为“乡愁”的理论提升,取得了良好的社会反响。

莫干山的小镇类型建构,其实是一种围绕生态、裸心所展开的话语实践。

它一方面将自然生态作为一种原乡性存在,认定人来源于自然,自然是人的精神“故乡”,因而人与自然相接触时,便会产生心灵上的共鸣,即“乡愁”;另一方面,又对自然生态进行了现代化/国际化的改造,使莫干山的
“自然”成了一种人化的“乌托邦”,即“洋家乐”,从而最大程度地降低自然的粗粝度,增强了人与自然直接相处时的舒适感和现代感,让人在进入“自然”时,确能产生“回家”般的温暖和宁静感受。

这种话语实践,将“人”的情感融入自然山水之中,是一种十分巧妙的美学应用,对久居都市或离散在外的人们有着莫大的吸引力。

这种以良好生态为基础,强调人的情感介入和改造的特色小镇,其难点在于找到与地方生态相吻合的人的情感诉求点,以此为核心,对自然资源进行创造性转化。

于此,湖州太湖蜜月小镇的“婚恋”、嘉善大云镇的“甜蜜”、天台小镇的“祈福”、绍兴海上花田小镇的“浪漫”都是相对成功的案例。

上述四种特色小镇,大体可分为两类:以文化和生态为基础者,赖以形成“特色”的是客观资源;而以传统产业和数字产业为基础者,所倚重的“特色”其实是主观资源,即人。

前者需要找到传统与当代人情感需求的结合可能,实现美学营销;后者需要的是提高主观资源的集中度,即通过政府的政策引导和杠杆调节,集聚尽可能多的专业化、创新型人才,不遗余力地为人才集聚创造美的生活环境。

以杭州市余杭区四个省级特色小镇为例,艺尚小镇(时尚文化)、梦栖小镇(高端装备制造)、梦想小镇(信息经济)、创龄小镇(森林健康)恰可以分别对应以文化、产业、数字和生态四种类型。

从2016年的投资数据看,以数字产业为特色的小镇发展前景较好,而以生态为基础的小镇赢得投资的难度最大。

但显而易见,无论何种类型,特色小镇的发展都要坚持产业、文化、旅游“三位一体”和生产、生活、生态的深度融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以人民的生活为中心,以人民对美好生活的情感向往与需要为中心。

2017年8月龙游县“新加坡风情小镇”被从省级特色小镇的培育对象名单中剔除,很大程度上就是因为缺乏对“人”的情感诉求的重视,未能在发展类型上找到一条明确的美学产业化路径。

(弘利教育)。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