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浔区善琏镇:首设非遗传承服务队

合集下载

善琏湖笔小镇研学营地简介

善琏湖笔小镇研学营地简介

善琏湖笔小镇研学营地简介
善琏湖笔小镇研学营地位于中国浙江省湖州市南浔区善琏镇,是一个集文化传承、教育研学、旅游观光为一体的特色小镇。

善琏镇被誉为“中国湖笔之都”,拥有悠久的湖笔制作历史和丰富的湖笔文化底蕴。

研学营地的核心区域规划面积为1.34平方公里,旨在打造一个以湖笔为主线,融合传统文化、艺术创作、工艺体验、学术研究等多种功能于一体的综合性研学基地。

研学营地坚持“无特色不小镇”的理念,通过湖笔这一传统特色产业的传承与发展,推动湖笔产业做大做强,湖笔技艺传承发扬,湖笔文化做精做优。

研学营地的主要内容包括:
1.湖笔文化展示:通过建设湖笔博物馆、文化展览馆等设施,展示湖笔的历史、制作工艺和文化价值。

2.湖笔工艺体验:设立湖笔制作工坊,供游客和研学团队体验湖笔制作的各个环节,从原材料的选择到成品的制作。

3.艺术创作与交流:吸引艺术家和学者前来进行艺术创作和学术研究,举办各类文化交流活动。

4.教育研学课程:开发与湖笔相关的研学课程,结合当地教育资源,为中小学生提供实践和体验式学习的机会。

5.旅游观光服务:提供旅游咨询服务,规划旅游路线,
开发特色旅游产品,吸引游客体验善琏湖笔文化。

通过研学营地的建设和发展,善琏湖笔小镇不仅成为湖笔文化的传承地,也成为了国内外游客了解和学习中国传统文化的目的地。

风情小镇善琏

风情小镇善琏

风情小镇——善琏善琏——这个幽静的小镇,多少年来,不知是湖笔赋予了她特殊的内涵,还是她给了湖笔氤氲的灵气,让那么多人记住了她。

而我们一直就枕着清清的蒙溪,喜欢聆听着船桨吱呀,喜欢在那条麻石铺成的小街朝前走,鞋掌落在麻石条上,回声便传到青砖黑瓦的最深处……听奶奶说,在她奶奶跟我们一般大的时候,这条青石巷连接着四座桥,而这四座桥的桥名分别为“福善、宝善、庆善、宜善”,因为都有一个“善”字连接,所以这个小镇就叫做“善连”,后又不知是谁改成了“善琏”。

而如今这四座桥仅剩下一座了,它的名字也改成了“东桥”,桥不大,是个单孔桥,桥的栏杆也没有什么装饰,质朴得如老农一般,不会拐弯抹角。

从晨曦刚露,到夕阳西下,他留给我们最多的是“安静”。

小镇是宁静的,然而,小镇又是热闹的。

清晨,朝霞将光彩毫不吝啬地洒在湖笔一条街的红柱上,屋顶琉璃瓦上跳跃着点点金光,跳跃的还有马头墙上那欢快的鸟儿,鸟鸣是这个小镇热闹乐曲的第一段音符。

于是,那湖笔街上店家相继推开了铺门,那酱红色的木门吱呀作响,一声连着一声……这一条街,东西共长900米,最多的是各家笔庄,前店后舍:沿街的是每家的笔庄,各类湖笔陈列在店堂的橱窗里,往里穿过自家花园便是湖笔的作坊,水盆,刻字,装套……各道工序一应俱全,工人们每天在这里劳作着,骨梳梳理羊毛敲打水盆时“砰砰”作响;刻字师傅手中,刻刀在青竹笔杆上随意滑动,“吱吱”之间“善琏湖笔”四字油然而生……店堂里,常常会迎来远方的顾客,或书法爱好者,或买笔赠人者,皆为慕名而来。

作坊间里的“咚咚”、“吱吱”,店堂里顾客们说着的各种方言,汇成了一曲古老而又现代的乐曲,要是在傍晚路过,你还会听到古筝弹奏,悠扬的琴声仿佛给这个小镇又笼上了一层神秘的面纱,仿佛在告诉所有来过这个小镇的人“这个小镇是水晶晶的”。

小镇是欢乐的。

小镇的人们,一边是捋颖制笔,传承着这古老的文化,一边是乡村田园生活的有条不紊,这一张一驰却这么完美的结合在一起,曾多少次让我沉醉其中……小镇虽小,但在东南面有一座孤立的小山,名曰“含山”。

湖州非物质文化遗产介绍资料

湖州非物质文化遗产介绍资料

湖州非物质文化遗产介绍资料湖州非物质文化遗产丰富多样,以下是一些湖州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介绍资料:1. 湖笔制作技艺。

湖笔产于浙江湖州市善琏镇,具有“尖、齐、圆、健”四大特点,享誉海内外。

湖笔制作技艺被誉为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国传统工艺的瑰宝。

2. 蚕丝织造技艺。

湖州是中国的蚕丝之乡,蚕丝织造技艺历史悠久。

湖丝早在唐宋时期就已名扬海外,明清时期更因质优而成为贡品。

蚕丝织造技艺体现了人类的智慧和技艺的精湛,是中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

3. 辑里湖丝手工制作技艺。

辑里湖丝又称“辑里丝”,因产于南浔镇辑里村而得名,有史料记载,南浔辑里村自元末成村便产湖丝。

在明代已初露头角的南浔辑里丝,到了清代因质优而“名甲天下”,江宁、苏州、杭州三织造在每年丝季都前往南浔大量采办生丝。

4. 白茶制作技艺。

安吉白茶是采用一种嫩叶纯芽的茶树鲜叶制作而成,具有色泽翠绿、形如兰蕙、清香高爽、滋味鲜醇等品质特点。

安吉白茶制作技艺是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

5. 龙舞(青草坞双龙)。

青草坞双龙又称《双龙戏珠》《李家巷青草坞鸳鸯龙》,流传于湖州市长兴县李家巷镇青草坞村。

该龙舞产生于晚清年间,至今有百年以上历史、六代传承。

《青草坞双龙》能演绎出双龙亲密缠绵、人龙合一、赋龙舞道具于人性的风格特点。

近年来,当地在非遗保护中加大力度,该项目不但传承在当地“二月二”龙抬头“吃福”、十月初三感恩还愿“谢冬福”等民风习俗中,还融入了百姓生活,并在切实保护其原真性的基础上,进行了时代性的艺术加工。

除了以上这些,湖州的蚕丝织造技艺(辑里湖丝手工制作技艺)、蚕丝织造技艺(辑里湖丝手工制作技艺)、蚕丝织造技艺(辑里湖丝手工制作技艺)等也是重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这些非遗项目不仅代表了湖州人民世代相传的文化遗产,也体现了人类智慧和技艺的结合。

探寻湖笔之乡的文化魅力

探寻湖笔之乡的文化魅力

探寻湖笔之乡的文化魅力作者:浅黛来源:《浙江林业》2016年第05期“握管门庭侧,含毫山水隈。

霜辉简上发,锦字梦中开。

”“莫讶书绅苦,功成在一毫。

自从蒙管录,便觉用心劳。

”湖笔与徽墨、宣纸、端砚并称为“文房四宝”,是中华文明历史悠久灿烂的重要象征之一。

善琏,位于湖州市南浔区东南面,因产湖笔而闻名,被誉为“中国湖笔之都”。

其湖笔制作技艺已入选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小镇小桥流水、石砌河岸,尽显江南水乡风韵,这里几乎是家家出笔工,人人会制笔。

善琏镇是湖笔的发祥地,也是湖笔制作最集中的产区,善琏湖笔小镇便位于此,而湖笔文化馆和蒙公祠是湖笔小镇的核心部分,“游南浔,赏湖笔”已成为当下新的旅游热点。

中国湖笔文化馆——彰显湖笔文化魅力中国湖笔文化馆建于2010年9月,总建筑面积约2.55亩,是一座集文化、旅游、商贸、休闲等于一体的极富湖笔文化特色的地标性建筑。

坐落于中国湖笔之都善琏镇湖笔文化园内,它以湖笔文化为主线,围绕善琏湖笔历史、湖笔制作技艺、笔工社会习俗、湖笔与书画文化等核心内容,以实物展示为重点、图像资料为辅助、综合运用声光电场景及多媒体技术,全面展示湖笔文化的丰富内涵和独特品位,集中彰显湖笔文化在中国文房四宝文化中的历史地位。

在“第六届中国湖州·国际湖笔文化节”期间,湖笔文化馆举办了由中国文房四宝协会评选出的“第五届国之宝——中国十大名笔”展。

蒙公祠——华夏笔工祭笔祖善琏制湖笔历史悠久,南朝时已盛产湖笔,据文字资料记载,建造蒙公祠祭礼笔祖蒙恬,最迟在元代,后蒙公祠于民国时期重建。

抗战时期(1943)被毁,1959年,因建善琏湖笔厂厂房,蒙公祠再度受损。

1992年蒙公祠重建,1995年4月竣工,现蒙公祠占地6亩。

蒙公祠是体现善琏湖笔传统文化和习俗的最佳场所。

新建蒙公祠为殿庑式建筑,殿为歇山顶,飞檐翘角。

殿四周有廊,均设石质栏杆,大殿前各有长廊10间,陈列各种湖笔。

殿前廊柱和殿内挂着许多著名书法家所书的匾额和楹联,正中有彩塑蒙恬及夫人和其子的高大立像。

第一批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名单

第一批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名单

2 3 4 5 二、民间音乐(24 人) 民间音乐( 序 号 6 7 8
嘉善田歌 嘉善县
项 目 名 称
江南丝竹 畲族民歌
申 报 地 区
杭州市 景宁县
代 表 性 传 承 人
姓名 性别 年龄
沈凤泉 蓝陈启 顾友珍 顾秀珍 钱曾法
男 女 女 女 男 男 男 男 男
73 69 70 68 49 78 64 77 69
乐清龙档 象山竹根雕 嘉兴灶画艺术 粮食砌 石窗艺术(三门石窗艺术)
乐清市 象山县 嘉兴市 兰溪市 三门县
黄德清 张德和 施顺观 童拓基 樊建国 吴桂秀
男 男 男 男 男 男 男 男 0 52 60 61 58 75
石窗艺术(仙居)
仙居县 方炳林
218 219 220 221
67 70 65 77 81 71 73 69 62 76 66 81 70 69
116 117 118 119 120 121 122 123 124 125 126 127 128 五、曲艺(29 人) 曲艺( 序 号 129 130
杭州小热昏 杭州市
项 目 名 称
宁波走书(翁州走书)
申 报 地 区
155 156
湖州琴书
湖州市
周芝琴 王善训
女 男 男
74 68 59
江山坐唱班
江山市 何正刚
157
六、杂技与竞技(6 人) 杂技与竞技( 序 号 158
调吊 绍兴市 金光侠 迎大旗 问凳 磐安县 景宁县 王仁良 蓝进平 尹德龙 十八罗汉 仙居县 尹镇国 男 57 男 男 男 男 45 59 42 55
项 目 名 称
申 报 地 区
代 表 性 传 承 人 性别 年龄 姓名 朱关田 男 63

山东省威海市2021-2022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政治题

山东省威海市2021-2022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政治题

山东省威海市2021-2022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政治题第I卷(选择题共48分)本卷共24道小题,每小题2分,共48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2016年10月13日“百万大学生看武汉”活动启动,百万大学生将有机会免费参观、游览武汉多个著名景点。

参加该活动,一方面可以了解更多人文历史,另一方面可以培养审美情趣。

这表明①文化对人的影响来自特定的文化环境和文化活动②文化对提升人的精神境界具有决定性的作用③参加健康向上的文化活动对人有潜移默化的影响④文化对人的影响具有深远持久的特点A.①②B.②④C.①③D.③④2.受农村文化礼堂建设的启示,某县政府和企业把“文化车间”建设提上议事日程并积极推动企业文化建设,政府和企业这样做的理由有:①“文化车间”建设能够丰富职工的精神世界②“文化车间”建设会直接影响企业经济效益③人们的精神产品源自物质载体④文化对人的影响离不开特定的文化环境A.①②B.①④C.②③D.③④3.湖笔是中华“文房四宝”之一。

随着书写工具的改进和网络条件下无纸化信息传播的冲击,湖笔的故乡湖州善琏镇转变思路,将湖笔的文化功能作为突破困境的主要出口,把湖笔制作纳入旅游和休闲文化产业链,不但开放工艺过程,还可以私人订制成为收藏馈赠佳品。

这体现出①文化产品的兴衰变迁折射出经济社会的重大变化②走产业化道路是传统文化传承和创新的有效途径③继承和保护传统文化必须充分利用文化的经济价值④优秀的传统文化在社会历史变迁中永远具有生命力A.①②B.②④C.②③D.①④4.2017年春节即将来临,给长辈拜年,祈福长辈安康长寿;给晚辈赠压岁钱,祝愿晚辈辟邪平安。

中华年俗风习有着满满的人伦情感。

但是一些孩子,见人就要红包、拿着红包就数钱、嘟囔压岁钱给得少。

这在某种程度上折射出礼仪家教的缺失,功利对情感的腐蚀。

要对此有所改变①必须重视家教家风对行为礼仪的塑造功能②必须全面回归历经千年而不变的年节传统③必须彻底抛弃过于功利化的传统习俗④必须重视传统节日中蕴含的情感价值A.①③B.②④C.①④D.③④“前端(游客中心)+后端(莫高窟)”的方式使莫高窟游览模式发生历史性改变。

南浔湖笔小镇:千年文宝一脉承

南浔湖笔小镇:千年文宝一脉承

南浔湖笔小镇:千年文宝一脉承作者:孟琳来源:《文化交流》2017年第11期湖笔与徽墨、宣纸、端砚并称为“文房四宝”,是中华文明光辉灿烂的重要象征之一。

湖州市南浔区善琏镇是典型的江南小镇,因产湖笔而闻名,“中国湖笔之都”享誉中外,其湖笔制作技艺已入选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善琏小桥流水、石砌河岸,尽显水乡风韵,这里几乎是家家出笔工,人人会制笔……毛笔起源甚早,历史上有蒙恬造笔之说。

相传当年秦朝著名将领蒙恬将军跟随秦始皇东巡经过善琏,与当地女子卜香莲相恋。

后蒙恬曾居湖州善琏改良毛笔,“用枯木为管,鹿毛为柱,羊毛为被(外衣)”,采兔羊之毫,“纳颖于管”,制成后人所称之“湖笔”。

夫妻俩共同制笔,将技艺传给善琏百姓,于是善琏世代以制笔为业,奉蒙恬为“笔祖”。

当地几乎家家出笔工,户户会制笔。

湖笔被誉为“笔中之冠”,而它真正蜚声四海,是从元代开始的。

元代以前,我国以宣笔最为有名。

南宋时期,湖州是士大夫们栖隐山林的首选之地,他们及附庸文士们书风的流变和泼洒写意的文人画影响了毛笔的笔料由以兔毫为主转向以羊毫为主。

元代,宣笔逐渐式微,湖笔取而代之。

湖州制笔能工冯应科、沈日新、温生、杨显均、陆颖等十余人留名史卷。

据《湖州府志》记载:“笔,名品,最多出归安善琏村。

相传元时冯应科、陆文宝善制笔,其乡专习而精之,故湖笔名于世。

”“湖州冯笔妙无伦,还有能工沈日新。

倘遇玉堂挥翰手,不嫌索价如珍珠。

”当时人们愿以千金重价求买湖笔,足见其声誉卓著。

离人文胜地苏杭都不远的善琏,享有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无论取杭嘉湖一带的山羊毛做笔尖,还是用余杭一带的山竹做笔杆,都很便捷,且质量有保证。

当时在湖州有不少文人墨客都特别钟意字画,包括大书法家赵孟在内喜欢执手湖笔挥斥方遒,也进一步完善了湖笔工艺,使得它更适合书写、绘画。

明成祖朱棣迁都北京,文化中心北移。

湖笔工匠们驾一叶扁舟,入京售笔。

当时主修《永乐大典》的解缙等人,对陆颖、陆文宝、徐原珪、施廷用等人的佳制激赏不已,纷纷赋诗作文加以咏赞。

特色小镇看过来

特色小镇看过来

特色小镇看过来作者:来源:《科学24小时》2016年第08期善琏镇新修建的“一祠一寺一馆一街一厂”,即纪念笔祖蒙恬的蒙公祠,纪念王羲之七代孙、南朝著名书法家智永禅师的永欣寺,湖笔文化馆,湖笔一条街和善琏湖笔厂等古迹,乃必去之地。

湖州城东南40公里处的江南水乡小镇善琏,被誉为“湖笔之都”。

相传,秦代大将蒙恬就是在善琏发明了毛笔。

两千多年来,小镇孕育了丰富的湖笔文化。

“湖笔制作技艺”被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善琏镇也连续两次被文化部评为“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

如今,以文化旅游、休闲产业为主的湖笔小镇正在演变成一个中国文化的“大书房”。

未来,湖笔小镇计划发展成为中国湖笔产业聚集地、全国书画艺术品交易中心、长三角创意文化体验型旅游目的地。

来到龙坞茶镇,我们不仅可以品尝正宗的西湖龙井,欣赏青山绿水、茶园风光,还可以住在茶山深处,与虫叫鸟鸣相伴,远离城市喧嚣。

在这里,品茶、吃饭、购物、住宿、休闲、体验,全能得到满足。

这一切,想想都醉了。

地处杭州西南侧的龙坞茶镇是西湖龙井茶最大的原产地保护区,是杭州“三江两湖”黄金旅游线上的一个生态旅游大镇,规划面积3.2平方公里。

这里三面环山,自然环境优美,名胜古迹众多,更有杭州市第一条“运动休闲自行车赛道”和“西山国家森林徒步登山路线”,自古享有“世外桃源”的美誉。

此外,这里正在打造一个乡村民宿群,目前已有9家精品民宿开门待客,在建的有数十家之多。

作为特色小镇建设规划,未来这里会像丽江一样,成为离城市最近、最适合诗意栖居的好地方之一。

海宁能出个特色小镇,皮革是一个绕不开的因素。

位于海宁市区西侧的皮革时尚小镇,规划面积3.5平方公里,由皮革城市场区、经济开发区时尚产业园区及连接地带组成。

小镇先后启动了海皮城PC平台、电商创业园区、智慧市场、O2O移动平台、互联网金融平台和大数据中心等“互联网+”产业服务项目,与多家设计院校建立了战略合作。

未来,皮革时尚小镇计划打造成为集产业、文化、旅游“三位一体”的中国皮革时尚之都、国际知名的时尚皮革产业基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南浔区善琏镇:首设非遗传承服务队
作者:陆丹凤,尹力
来源:《浙江人大》 2019年第11期
陆丹凤,尹力
湖州产的毛笔,简称“湖笔”,有着2000多年历史,其制作技艺被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南浔区善琏镇是有名的“ 湖笔之都”,2015 年,以打造“笔尖上的善琏”为理念,成功
入选浙江省首批特色小镇。

为了保护好、传承好、发扬好湖笔文化,南浔区善琏镇人大成立了一支由18 名人大代表
组成的非遗传承服务队,他们经常深入校园、社区开展公益宣讲、技能结对、调研督办等活动,以特有的形式传承、发扬湖笔文化。

以行动践初心,让湖笔文化代代相传
“湖颖之技甲天下……”6 月19 日,善琏镇人大代表、善琏镇宣传文化中心主任沈虹正
在向一群孩子讲解湖笔的结构以及湖笔文化的由来,并引领孩子们一起吟诵。

“一支湖笔从原料采购到出厂,一般需要经过择料、水盆、装套、结头等8 道大工序,
120 多道小工序。

每一道工序看似简单,实则关系这支笔最终的优劣。

”与此同时,南浔区人
大代表、善琏四德笔庄庄主慎鹤云在善琏镇湖笔厂内,正向年轻学徒们传授制笔技艺。

面对湖笔制作后继乏人、传统工艺面临失传危险,身为湖笔之乡的人大代表忧心忡忡,非
遗传承服务队的代表们各显神通弘扬湖笔文化。

浙江省工艺美术大师马志良、钱建梁等代表,
召集国家级湖笔制作技艺非遗传承人邱昌明等大师,组建了湖笔制作大师工作室群落,为全镇
湖笔制作和产品研发提供学术支持,通过开展师徒结对的方式,力行“传、帮、带”之责。

同时,他们还组织实施了善琏学校本土教材的资源开发,向在校学生传授简单的制笔技艺,把湖
笔文化通过实践和艺术的形式带到学校,培育传承和发展的土壤。

在非遗传承服务队的推动下,从2009 年起,善琏镇每年举办湖笔制作技艺培训班,不仅
提升了现有笔工的制作技艺,还吸收了大量有志于湖笔文化传承的青年加入,10 年来累计培训3842 人次,有近400 人通过培训考证,其中获得中级职称的有152 人,9 人获得一级技师职称。

以建议推动发展,让湖笔文化更具生命力
非遗文化的传承和保护,要经久不衰,必须注入时代的新活力。

近年来,非遗传承服务队
的代表们积极作为,通过深入调研,提出了《关于加大扶持湖笔产业转型升级的建议》等一系
列意见建议,主动为政府出谋划策。

同时,还主动联合湖笔产业协会、湖笔文化馆、制笔企业
和中小学等多方力量,通过湖笔文化艺术活动进社区、进校园、进农村、进景区等活动,擦亮“善琏湖笔”这张金字招牌,为小镇留下地方精神遗产的活的DNA,真正让湖笔文化存在当下,走向未来。

同时,在代表们的建议下,依托湖笔小镇创建,善琏镇推出了“ 笔墨书香生态游”“笔都蚕韵体验游”“笔乡古窑文化游”“笔祖乡愁寻梦游”等4 个农旅结合研学游项目,每一项研
游都安排了体验活动,以此吸引人气、留住乡愁、打出招牌。

今年以来,湖笔小镇已接待游客34.6 万人次,旅游总收入达2.8亿元,实现湖笔文化与旅游产业的深度融合。

“对于非遗文化来说,如何更好地‘活’出精彩、‘活’出价值,才是关键所在。

只有让非遗文化成为改善群众生活、助推经济发展的有力抓手,才能更大地获得群众的理解和支持,才能赋予这项非遗文化新的‘生命力’。

”善琏镇人大主席陈瑞清说道。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