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琏湖笔小镇研学营地简介

合集下载

南浔区善琏镇:首设非遗传承服务队

南浔区善琏镇:首设非遗传承服务队

南浔区善琏镇:首设非遗传承服务队作者:陆丹凤,尹力来源:《浙江人大》 2019年第11期陆丹凤,尹力湖州产的毛笔,简称“湖笔”,有着2000多年历史,其制作技艺被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南浔区善琏镇是有名的“ 湖笔之都”,2015 年,以打造“笔尖上的善琏”为理念,成功入选浙江省首批特色小镇。

为了保护好、传承好、发扬好湖笔文化,南浔区善琏镇人大成立了一支由18 名人大代表组成的非遗传承服务队,他们经常深入校园、社区开展公益宣讲、技能结对、调研督办等活动,以特有的形式传承、发扬湖笔文化。

以行动践初心,让湖笔文化代代相传“湖颖之技甲天下……”6 月19 日,善琏镇人大代表、善琏镇宣传文化中心主任沈虹正在向一群孩子讲解湖笔的结构以及湖笔文化的由来,并引领孩子们一起吟诵。

“一支湖笔从原料采购到出厂,一般需要经过择料、水盆、装套、结头等8 道大工序,120 多道小工序。

每一道工序看似简单,实则关系这支笔最终的优劣。

”与此同时,南浔区人大代表、善琏四德笔庄庄主慎鹤云在善琏镇湖笔厂内,正向年轻学徒们传授制笔技艺。

面对湖笔制作后继乏人、传统工艺面临失传危险,身为湖笔之乡的人大代表忧心忡忡,非遗传承服务队的代表们各显神通弘扬湖笔文化。

浙江省工艺美术大师马志良、钱建梁等代表,召集国家级湖笔制作技艺非遗传承人邱昌明等大师,组建了湖笔制作大师工作室群落,为全镇湖笔制作和产品研发提供学术支持,通过开展师徒结对的方式,力行“传、帮、带”之责。

同时,他们还组织实施了善琏学校本土教材的资源开发,向在校学生传授简单的制笔技艺,把湖笔文化通过实践和艺术的形式带到学校,培育传承和发展的土壤。

在非遗传承服务队的推动下,从2009 年起,善琏镇每年举办湖笔制作技艺培训班,不仅提升了现有笔工的制作技艺,还吸收了大量有志于湖笔文化传承的青年加入,10 年来累计培训3842 人次,有近400 人通过培训考证,其中获得中级职称的有152 人,9 人获得一级技师职称。

善琏湖笔的传说与现实

善琏湖笔的传说与现实

善琏湖笔的传说与现实作者:刘阳来源:《市场周刊》2010年第10期善琏镇西有一处废弃的码头。

碎裂的条状石阶上,不时会有女子洗衣的身影。

用来栓船的铁环一动不动地吊在石壁上,几只鸭子从布满水草的河道游过,在黄昏的余晖里漾出一圈又一圈波纹。

水草爬满一条废弃船舶的半个身子,露出的一边船头静默在那里。

对于镇上的笔工来说,这个码头曾经很重要。

上世纪80年代,小镇通车前,这里一直是小镇通往外界的主要渡口,沿水路往北,到历史名镇南浔,经大运河去往湖州、苏杭和上海。

一把雨伞、一个笔袋,是当年笔工们外出卖笔的随身之物。

早上五六点从码头摇船出发,不眠不休,到上海也要整整两天。

辗转于湖州王一品、苏州贝松泉、杭州邵芝岩、上海周虎臣、李鼎和、茅春堂等笔庄,一趟下来,基本上划出了湖笔流布的轨迹……传说中的永欣寺善琏的起源建立在一个传说之上:秦将蒙恬被秦始皇遣往江南购置珍玩,私自将银两用于赈灾而不敢回朝,在善琏西堡村的永欣寺小住。

其间,蒙恬偶然救下西堡村的溺水女子卜香莲,两人互生情愫。

一次打猎归来途中,蒙恬发现山兔毛可供制笔,将兔毛纳入竹管,卜香莲又在无意间用石灰水将兔毛脱脂,制成毛笔。

从此,在蒙恬夫妇的传授下,西堡村民世代以制笔为业,并祀蒙恬为“笔祖”。

这个传说至少包含了永欣寺这个可信的要素。

外人很难了解永欣寺对于善琏镇的意义。

在涉及湖笔为数不多的方志、掌故中,它是善琏唯一可以被指认的历史地标,而不是善琏人更为熟悉的蒙公祠。

据考证,关于永欣寺的信史,最早可以追溯到唐代何延之的《兰亭记》。

现在坐落在镇东的永欣寺正在翻修,外表红墙绿瓦,雕廊画柱。

专程来买笔的外地人并不知道,这个永欣寺以前一直是当地的“土祖殿”,并非历史上的永欣寺。

事实上,即便是镇上最年长的老人,也没见过历史上的永欣寺。

唯一能证明永欣寺存在的实物,只剩下镇上荒坟村金济仁家的一篇遗文《善琏乡土地历史》。

每年农历九月十六,蒙公生日的“游神”传统被保留下来。

最近的一次“游神”是3年前——背着笔袋、胸前插几支毛笔的笔工们,抬着小号的蒙恬像在镇上游行,晚上请越剧班子来蒙公祠前的空地上演戏。

湖笔之都

湖笔之都

龙源期刊网
湖笔之都
作者:
来源:《七彩语文·写字与书法》2014年第02期
位于浙江湖州南浔区的善琏镇是毛笔的发源地,据史书记载,这个古朴的小镇几乎家家都有笔工,户户都出湖笔,工艺非常精湛,被誉为“湖笔之都”。

让我们一起去那儿探访一下吧!
善琏是江南重镇之一,风景优美,处处都能体会到悠久的湖笔文化历史。

蒙公祠是笔工们为了纪念制笔始祖蒙恬所建,每逢农历三月十六日和九月十六日,各地制笔人士都会聚集到这里举行隆重的祭祀活动。

其实早在元代就有了这种祭祀活动,如今这种民间习俗演变成了湖笔文化节,吸引了四面八方的书画家、湖笔制作艺人前来参加。

瞧,湖笔的魅力还真不小呢,可是湖笔到底是怎么制作出来的呢?上一期中同学们已经了解到羊毫毛笔选料上的高要求,其实整个湖笔制作的工艺更加复杂,大约有笔头、笔杆、笔头与笔杆的装配这三大部分,每个部分都有许多小工序,加起来算一算,哇,竟然有一百二十余道工序之多!
注意:在装套之后,还有关键的一步叫择笔,是对前面工序形成的半成品毛笔进行最后检验并修整的工序。

笔工要将影响内在和外观质量的笔毛剔除,并将笔头整形,最终达到尖、齐、圆、健的品质要求。

最后刻上标识性文字,精致的湖笔就诞生啦!
善琏的制笔历史,已经传承了两千多年,凝结了无数笔工的心血和智慧,真是了不起!
同学们,和毛笔一样,文房四宝中的其他三宝也充满了有意思的故事,我们下期一起去看看墨吧!。

风情小镇善琏

风情小镇善琏

风情小镇——善琏善琏——这个幽静的小镇,多少年来,不知是湖笔赋予了她特殊的内涵,还是她给了湖笔氤氲的灵气,让那么多人记住了她。

而我们一直就枕着清清的蒙溪,喜欢聆听着船桨吱呀,喜欢在那条麻石铺成的小街朝前走,鞋掌落在麻石条上,回声便传到青砖黑瓦的最深处……听奶奶说,在她奶奶跟我们一般大的时候,这条青石巷连接着四座桥,而这四座桥的桥名分别为“福善、宝善、庆善、宜善”,因为都有一个“善”字连接,所以这个小镇就叫做“善连”,后又不知是谁改成了“善琏”。

而如今这四座桥仅剩下一座了,它的名字也改成了“东桥”,桥不大,是个单孔桥,桥的栏杆也没有什么装饰,质朴得如老农一般,不会拐弯抹角。

从晨曦刚露,到夕阳西下,他留给我们最多的是“安静”。

小镇是宁静的,然而,小镇又是热闹的。

清晨,朝霞将光彩毫不吝啬地洒在湖笔一条街的红柱上,屋顶琉璃瓦上跳跃着点点金光,跳跃的还有马头墙上那欢快的鸟儿,鸟鸣是这个小镇热闹乐曲的第一段音符。

于是,那湖笔街上店家相继推开了铺门,那酱红色的木门吱呀作响,一声连着一声……这一条街,东西共长900米,最多的是各家笔庄,前店后舍:沿街的是每家的笔庄,各类湖笔陈列在店堂的橱窗里,往里穿过自家花园便是湖笔的作坊,水盆,刻字,装套……各道工序一应俱全,工人们每天在这里劳作着,骨梳梳理羊毛敲打水盆时“砰砰”作响;刻字师傅手中,刻刀在青竹笔杆上随意滑动,“吱吱”之间“善琏湖笔”四字油然而生……店堂里,常常会迎来远方的顾客,或书法爱好者,或买笔赠人者,皆为慕名而来。

作坊间里的“咚咚”、“吱吱”,店堂里顾客们说着的各种方言,汇成了一曲古老而又现代的乐曲,要是在傍晚路过,你还会听到古筝弹奏,悠扬的琴声仿佛给这个小镇又笼上了一层神秘的面纱,仿佛在告诉所有来过这个小镇的人“这个小镇是水晶晶的”。

小镇是欢乐的。

小镇的人们,一边是捋颖制笔,传承着这古老的文化,一边是乡村田园生活的有条不紊,这一张一驰却这么完美的结合在一起,曾多少次让我沉醉其中……小镇虽小,但在东南面有一座孤立的小山,名曰“含山”。

湖笔文化及南浔古镇二日游

湖笔文化及南浔古镇二日游
16:30—17:15善琏出发赴南浔古镇千翁大酒店入住。
17:30—18:30晚餐
18:30—休息,第一天活动结束。
住南浔古镇
千翁大酒店
含晚餐
D2
07:00—08:30起床早餐,退房
08:30—11:00游览【南浔古镇】第一块是由小莲庄、嘉业堂、
文园、江南水乡一条街等景点组成的中心景区。南浔素以园林和藏
14:00—16:00返回无锡,行程圆满结束。
含早中餐
项目
交通
空调旅游巴士3800元/45人=85元/人
门票
南浔古镇门票旅行社团队价60元/人
住宿
二星级标准酒店双标(含早)180元/间90元/人
用餐
1早2正,正餐30元/人60元/人
导游
组团社全程陪
旅行社责任险,人身意外险10元/人
D1
12:45—13:00指定地点集合出发
13:00—15:30出发前往湖州善琏湖笔厂。约2.5小时
15:30—16:30善琏湖笔厂参观,了解湖笔前世今生。1小时
浙江省湖州市善琏镇是湖笔的发源地,距今有二千多年历史。据《湖州府志》载:“湖州出笔,工遍海内,制笔者皆湖州人,其地名善琏村”。湖笔是我国传统书画工艺品,历史悠久,工艺精湛,历有“毛颖之技甲天下”之称,被誉为“文房四宝”之一。善琏湖笔厂座落于湖笔发源地“中国湖笔之都”的湖州市善琏镇,1956年建厂,至今已有五十多年历史,是最早生产湖笔的专业工厂,也是至今全国最具有生产规模的湖笔制造生产企业。“双羊牌”湖笔保持精工精料这一工艺特色,制作精细,主要选用优质山羊毛、山兔毛、黄鼠狼尾等原料。按传统工艺精制而成,具有尖、齐、圆、健之独特风格。产品分羊毫、兼毫、兔毫、狼毫、套笔类共四百多个品种。

善琏湖笔

善琏湖笔

Her风物志善琏湖笔文I 林苏图iwilla g e ▲善琏湖笔发源于浙江省湖州市善琏镇,古镇流传着蒙恬造笔的说法,人们将蒙恬奉为笔祖,并建有蒙公祠,每当蒙恬生曰,当地笔工就会举行盛大的迎神庙会,以示纪念。

“湖笔” “徽墨”“宣纸”“端砚”是文 房四宝中的上品,其中“湖笔”又为文房 四宝之首。

“中国湖笔出湖州,湖州湖笔出善琏”,善琏镇是湖笔之乡,在《湖州 府志》里有记载:“湖州出笔,工遍海内,制笔者皆湖州人,其地名善琏村”。

善琏湖笔兴起于元代。

当时钱舜举的画、赵孟頫的字、冯应科的笔被并称为吴兴三绝,《西吴枝乘》里有记载,“吴 兴(即湖州)毛颖之技甲天下,元时冯应科者擅长,至与子昂、舜举并名,今世犹相沿尚之。

”子昂即赵孟頫,舜举即钱选。

冯应科制作的湖笔“曰书万字而不败”,因此成为书画大家赵孟頫的专用制笔师,在两位名家的影响下,湖笔备受推崇,再加上当时湖州制笔能工迭出,自此湖笔开 始享誉四海。

善琏湖笔之所以能名满天下,离不开笔工对湖笔制作过程和书写效果的极 致追求,湖笔讲究“三义四德”。

“三义”是指技术上的精、纯、美:“精”是指在 对待工序上的一丝不苟,拣、浸、拨、梳、结、配、择、装等72道工序,都马虎不得;“纯”是指选料严格细腻,做到了 “千万毛中选一毫”的细致;“美”是指笔头的 形、色统一,配合的笔管、刻书富有美感。

而善琏湖笔的“四德”是扌旨尖、齐、圆、 健:笔锋尖如锥状不开叉,笔毛散开顶端平齐无参差,笔头正圆内里饱满,笔毛健挺不脱不败。

善琏湖笔取材严谨,选料精细。

从原 料到出品,必须经过笔料、水盆、结头、装套、择笔、蒲墩、镶嵌、刻字等12道 大工序,在大工序中又有许多小工序,所以湖笔制作步骤多达120余道,异常繁琐。

正所谓“笔之所贵在于毫”,善琏湖笔尤其注重笔毛料的选择,对于笔毛料的产地、采集季节、选取部位的把控非常严格。

从“锋颖”就可以看出毛笔料对善琏 湖笔的重要性。

“颖”是指笔锋尖端一段整齐透亮的部分,笔工们称为“黑子”。

善琏湖笔

善琏湖笔

善琏湖笔起源湖笔的产地在湖州市善琏镇。

善琏,是湖州七大古镇之一。

镇区小桥流水、石砌河岸,尽显江南水乡风韵。

据《湖州府志》记载:“湖州出笔,工通海内,制笔者皆湖人,其地名善琏村,村有含山,山巅浮屠,其卓如笔。

善琏湖笔威❤:xiamimuyu ”作为湖笔的发源地和主要产地,小小的善琏,几乎家家户户会制笔,被人们形象的称为“笔都”。

善琏湖笔地标:善琏湖笔的兴盛善琏湖笔开始兴盛,应该是元朝以后。

元朝之前的毛笔主要是宣笔,也就是安徽宣城一带生产的笔,它的出名要比湖笔早。

到元朝,江浙地区尤其是湖州经济发展起来,地方富裕,湖笔慢慢产量就高过宣笔,名声也慢慢起来了。

善琏最大的优势就是有原材料。

湖笔的笔料主要是山羊毛,当时杭嘉湖一带都有养山羊,这就解决了笔料的问题。

再加上当时余杭一带的小山包上,种满了山竹,非常适合做笔杆。

所以毛笔的材料价格非常低,当时江浙一带又聚居了不少文人墨客,湖笔经过书法家的不断改造,也就越来越适合书写了。

解放前,善琏镇上有将近2000人,几乎家家户户都在做毛笔。

都是家庭小作坊的类型,女的做笔头,男的修笔。

周边的农村也都在做,善琏有座万安桥,每到赶集的时候,乡下人就把自己家里做的湖笔摆在万安桥附近卖,非常热闹。

善琏湖笔为什么好?善琏湖笔主要还是工艺上的区别。

其他毛笔都是混做,把长羊毛做成一个宝塔形状,拼上来做个笔头,笔就做好了。

湖笔不这样,它要先把笔芯做好,然后再把毛一层层贴上去,同时还要分锋颖的深浅。

一般毛笔17道工艺就可以了,湖笔算下来一共有120道工艺,非常繁琐。

看一支毛笔的好坏,关键就是看毛笔的锋颖。

一般毛笔是看不出锋颖的,它有锋,但是参差不齐,有深有浅,这样的毛笔很容易开叉,不好写。

湖笔不一样,如果一支笔的锋颖是1公分,那你所有毛的锋颖都要是1公分,一层一层地填上去,一般有3层。

这样做出来的毛笔,很紧很密,既有弹性又不会开叉,非常好写。

这项技术是非常难掌握的。

听老师傅说,最早的时候,做出来的笔都是要送去给书法家试用的,书法家把不完善的地方指出来,笔工再拿回去纠正,直到书法家完全满意了才能正式生产。

南浔湖笔小镇:千年文宝一脉承

南浔湖笔小镇:千年文宝一脉承

南浔湖笔小镇:千年文宝一脉承作者:孟琳来源:《文化交流》2017年第11期湖笔与徽墨、宣纸、端砚并称为“文房四宝”,是中华文明光辉灿烂的重要象征之一。

湖州市南浔区善琏镇是典型的江南小镇,因产湖笔而闻名,“中国湖笔之都”享誉中外,其湖笔制作技艺已入选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善琏小桥流水、石砌河岸,尽显水乡风韵,这里几乎是家家出笔工,人人会制笔……毛笔起源甚早,历史上有蒙恬造笔之说。

相传当年秦朝著名将领蒙恬将军跟随秦始皇东巡经过善琏,与当地女子卜香莲相恋。

后蒙恬曾居湖州善琏改良毛笔,“用枯木为管,鹿毛为柱,羊毛为被(外衣)”,采兔羊之毫,“纳颖于管”,制成后人所称之“湖笔”。

夫妻俩共同制笔,将技艺传给善琏百姓,于是善琏世代以制笔为业,奉蒙恬为“笔祖”。

当地几乎家家出笔工,户户会制笔。

湖笔被誉为“笔中之冠”,而它真正蜚声四海,是从元代开始的。

元代以前,我国以宣笔最为有名。

南宋时期,湖州是士大夫们栖隐山林的首选之地,他们及附庸文士们书风的流变和泼洒写意的文人画影响了毛笔的笔料由以兔毫为主转向以羊毫为主。

元代,宣笔逐渐式微,湖笔取而代之。

湖州制笔能工冯应科、沈日新、温生、杨显均、陆颖等十余人留名史卷。

据《湖州府志》记载:“笔,名品,最多出归安善琏村。

相传元时冯应科、陆文宝善制笔,其乡专习而精之,故湖笔名于世。

”“湖州冯笔妙无伦,还有能工沈日新。

倘遇玉堂挥翰手,不嫌索价如珍珠。

”当时人们愿以千金重价求买湖笔,足见其声誉卓著。

离人文胜地苏杭都不远的善琏,享有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无论取杭嘉湖一带的山羊毛做笔尖,还是用余杭一带的山竹做笔杆,都很便捷,且质量有保证。

当时在湖州有不少文人墨客都特别钟意字画,包括大书法家赵孟在内喜欢执手湖笔挥斥方遒,也进一步完善了湖笔工艺,使得它更适合书写、绘画。

明成祖朱棣迁都北京,文化中心北移。

湖笔工匠们驾一叶扁舟,入京售笔。

当时主修《永乐大典》的解缙等人,对陆颖、陆文宝、徐原珪、施廷用等人的佳制激赏不已,纷纷赋诗作文加以咏赞。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善琏湖笔小镇研学营地简介
善琏湖笔小镇研学营地位于中国浙江省湖州市南浔区善琏镇,是一个集文化传承、教育研学、旅游观光为一体的特色小镇。

善琏镇被誉为“中国湖笔之都”,拥有悠久的湖笔制作历史和丰富的湖笔文化底蕴。

研学营地的核心区域规划面积为1.34平方公里,旨在打造一个以湖笔为主线,融合传统文化、艺术创作、工艺体验、学术研究等多种功能于一体的综合性研学基地。

研学营地坚持“无特色不小镇”的理念,通过湖笔这一传统特色产业的传承与发展,推动湖笔产业做大做强,湖笔技艺传承发扬,湖笔文化做精做优。

研学营地的主要内容包括:
1.湖笔文化展示:通过建设湖笔博物馆、文化展览馆等设施,展示湖笔的历史、制作工艺和文化价值。

2.湖笔工艺体验:设立湖笔制作工坊,供游客和研学团队体验湖笔制作的各个环节,从原材料的选择到成品的制作。

3.艺术创作与交流:吸引艺术家和学者前来进行艺术创作和学术研究,举办各类文化交流活动。

4.教育研学课程:开发与湖笔相关的研学课程,结合当地教育资源,为中小学生提供实践和体验式学习的机会。

5.旅游观光服务:提供旅游咨询服务,规划旅游路线,
开发特色旅游产品,吸引游客体验善琏湖笔文化。

通过研学营地的建设和发展,善琏湖笔小镇不仅成为湖笔文化的传承地,也成为了国内外游客了解和学习中国传统文化的目的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