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子与原子核的结构》教学设计
《原子与原子核的结构》 教学设计

《原子与原子核的结构》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1)学生能够了解原子的基本构成,包括原子核和核外电子。
(2)理解原子核的组成,知道质子和中子的性质。
(3)掌握原子序数、质量数、质子数和中子数之间的关系。
2、过程与方法目标(1)通过模型构建和类比分析,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2)通过实验观察和数据分析,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激发学生对微观世界的好奇心和探索欲望,培养科学精神。
(2)使学生认识到科学研究的严谨性和不断发展性,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1)原子的结构,包括原子核和核外电子的分布。
(2)原子核的组成,以及质子数、中子数和质量数的关系。
2、教学难点(1)核外电子的运动状态和排布规律。
(2)对原子结构模型的理解和建立。
三、教学方法1、讲授法:讲解原子与原子核的基本概念和结构。
2、直观演示法:利用多媒体展示原子结构模型、动画等,帮助学生理解抽象概念。
3、小组讨论法:组织学生讨论相关问题,促进学生思维的碰撞和交流。
四、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通过展示一些常见的物质,如铁、水、氧气等,提问学生这些物质是由什么组成的,引发学生的思考,从而引出本节课的主题——原子与原子核的结构。
2、新课讲授(1)原子的结构①介绍道尔顿的原子学说,指出其局限性。
②讲解汤姆生发现电子的实验,提出“葡萄干布丁”模型。
③介绍卢瑟福的α粒子散射实验,得出原子的核式结构模型,即原子中心有一个很小的原子核,电子在核外绕核运动。
(2)原子核的组成①讲解质子的发现过程和性质。
②介绍中子的发现以及其特点。
③明确原子核由质子和中子组成,给出质量数的概念,即质子数与中子数之和。
(3)原子序数、质子数、中子数和质量数的关系通过实例,让学生推导并理解原子序数等于质子数,质量数等于质子数加中子数的关系。
(4)核外电子的排布①简单介绍玻尔的原子模型。
②讲解核外电子分层排布的规律,如能量最低原理、泡利不相容原理和洪特规则等。
4.1.1原子结构核素教学设计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化学人教版(2019)必修第一册

3.证据推理能力:学生将能够根据实验现象和理论知识,分析并推理出原子结构与核素的性质和规律。他们将能够通过观察和实验数据,推理出原子核的稳定性和核外电子的排布规律。
答案:同位素是指具有相同原子序数但质量数不同的原子。碳-12(C-12)的原子序数为6,质量数为12。碳-14(C-14)的原子序数也为6,但质量数为14。碳-12和碳-14在元素周期表中用相同的元素符号“C”表示,但通过质量数来区分。
5.例题5:原子结构和核素在化学反应中的应用
题目:解释原子结构和核素在化学反应中的作用,并给出一个具体的例子。
教学资源准备
1.教材:确保每位学生都有本节课所需的教材《化学人教版(2019)必修第一册》,以便学生能够跟随教学进度进行学习和复习。
2.辅助材料:准备与教学内容相关的图片、图表、视频等多媒体资源,以直观展示原子结构和核素的相关概念。例如,准备原子核结构示意图、电子云示意图、元素周期表等,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记忆知识点。
教学反思与总结
今天的教学活动结束了,我坐在办公室里,静静地回想着刚才的课堂情况。我意识到,作为一名教师,我的责任和使命是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知识,同时激发他们的兴趣和热情。
首先,我对我使用的教学方法进行了反思。我试图通过提问和展示图片来引起学生对原子结构和核素的兴趣。我觉得这种方法在一定程度上激发了学生的兴趣,但我也注意到,有些学生在课堂上仍然显得有些被动。我意识到,仅仅依靠提问和展示图片可能不足以激发所有学生的兴趣。我需要找到更多的方式来吸引他们的注意,比如通过实验、讨论等。
初中化学《原子的结构》教学设计

原子的结构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了解原子是由质子、中子和电子构成的;知道不同种类原子的区别。
2.理解记忆一个重要的等量关系:核电荷数=质子数=核外电子数=原子序数3.知道原子核外电子分层排布的规律,会画原子的结构示意图【过程与方法】1.通过观察不同原子的质子,中子,核外电子等数据,培养学生归纳总结能力2.通过想象核外电子的排布,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体验从五彩缤纷的宏观世界步入充满神秘色彩的微观世界,激发学习化学的兴趣。
2.通过有关原子结构的科学史实,结论来源于事实依据,化学来源于科学实验。
二.教学重点原子的结构,原子的结构示意图教学难点质子数,中子数,电子数,核电荷数,原子序数的关系三.教学设计提前把本节课需要交流讨论和思考的问题打印在A4纸上发给每一位学生导入:我们在上一节课学习了物质构成的奥秘,知道了物质由分子和原子构成,而分子又由原子构成,原子的地位是化学变化中最小的粒子,如果我们抛弃化学变化这个限制,原子是否可以再分呢?探究原子的内部结构就是我们这节课的主要任务。
在化学史上无数科学家们经历上百年的探究才凝练出书本中短短的几句话,我们来一起感受原子结构的探究史吧!1803年道尔顿首先提出原子的结构模型,他认为原子的结构是实心的球体(说到道尔顿同学们是否还记得他还为化学做过什么贡献吗?)1897年汤姆生发现了电子,他认为原子是一个平均分布着正电荷的粒子,其中镶嵌着许多电子,同学们想一想汤姆孙发现电子意味着什么?有的同学说的很好,原子里有电子意味着道尔顿的实心球说法是错误的,原子还可以再分为电子到了1911年英国物理学家卢瑟福说:既然原子是一个平均分布着正电荷的粒子,那我用α粒子去轰击原子请同学们填写任务单的第一个问题,卢瑟福的α粒子会表现出什么现象?教师解答:每个轰击粒子都应该表现出同一种现象。
于是他就用阿尔法粒子轰击金箔卢瑟福在轰击实验中,发现大多数α粒子能穿透金箔,而且不改变原来的运动方向,但是也有一小部分α粒子改变了原来的运动路径,甚至有极少数的α粒子好像碰到了坚硬不可穿透的质点而被弹了回来。
《7.1 原子结构 原子核的组成》教学设计

《7.1 原子结构原子核的组成》教学设计【教学内容】第七单元第1节。
【教学目标】1.了解原子的核式结构;了解原子核的组成;了解天然放射现象,知道α射线、β射线、γ射线及其特性,知道放射性物质对生物体的作用,以及放射性物质的危害和防护。
2.了解人类认识原子、原子核结构的过程,了解理论探究与实验事实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在原子、原子核研究中的应用。
3.通过了解原子、原子核结构学说应用对科技、生活、社会即人类思想的推进作用,体会物理成果的社会价值,激发学生对物理学习的兴趣;通过了解人类认识原子、原子核结构的过程,体会人类对物质世界的探究与认识是无止境的,培养辩证唯物主义思想。
【教学重点】原子及原子核的结构。
【教学难点】对卢瑟福粒子散射实验的剖析。
【教具准备】介绍汤姆生、卢瑟福、贝克勒尔、居里夫妇的视频资料。
【教学过程】◆创设情景──引出课题1.引导学生回顾初中所学有关物质结构的学说。
物质──分子──原子──原子核、核外电子2.教师讲述(1)长期以来,人类对原子的认识一直停留在哲学思辨的阶段。
1808年,英国化学家道尔顿根据化学实验结果,提出了“原子论”,说明物质是由原子组成的,同时他又断定:原子就像一个实心球,是不能再分割的。
(2)在中国古代,就有关于物质无限可分的观点。
在物理学的研究进程中,什么事实启发了人们的思想,使人们认识到原子是由结构的?什么事实又使人们认识到原子核是由结构的?本节课通过课文内容的学习,我们将认识原子及原子核的结构,了解人类认识原子及原子核的结构的艰难过程。
◆合作探究──新课学习一、原子的核式结构1.阴极射线引发的研究(1)在研究稀薄气体放电现象时,人们发现了“阴极射线”,引发了对阴极射线是什么的研究。
当时有两派学者持不同的意见,以英国的克鲁克斯为代表的一派认为,阴极射线是带电的粒子流;以德国的赫兹为代表的一派则认为,阴极射线是一种波长很短的电磁波。
(2)通过实验研究,在探明阴极射线本质的过程中,引发了19世纪末物理学上的三大发现:1895年伦琴发现了x射线;1896年贝克勒尔发现了放射线;1897年J.J.汤姆孙发现了电子。
《原子的结构》名师教学设计第二课时

既复习了上节课所学知识,也为下面离子化合物的学习奠定基础。
学生活动
布置学生活动:根据钠原子和氯原子的结构示意图,猜想氯化钠形成的微观过程,并分小组表演出来。
各小组积极讨论,制定方案。
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
讲解
钠原子最外层只有一个电子,失去一个电子就可以达到相对稳定结构;而氯原子最外层有七个电子,易得到一个电子达到相对稳定结构。两种原子刚好一拍即合,结合在一起,就形成稳定的化合物氯化钠。钠原子和氯原子得失电子后带上了电荷,不再表示原子,这种新的粒子就是离子。根据离子所带电荷性质不同,可以把离子分为带正电的阳离子和带负电的阴离子。
学生在练习本上计算。
让学生通过实际体验感受到原子的实际质量太小,使用起来很不方面。为相对原子质量的学习埋下伏笔。
播放相对原子质量由来的视频。
学生观看视频。
明确相对原子质量的由来。
讲解
相对原子质量就是以一种碳原子(核内有6个质子和6个中子的碳12原子)质量的1/12为标准,其它原子的质量跟它相比较所得到的比值。
倾听、思考、理解。
讲解
离子符号的写法。先写出元素符号,在元素符号的右上角标出离子的带电情况,先标数字,再标正负。当电荷数为1时,1省略不写。
学生倾听,感悟。
学生活动
书写氧离子、氟离子、镁离子、铝离子、钙离子的符号。
学生练习。
检验学生对离子符号的书写掌握情况。
学生活动
一个氢原子的质量约为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167kg一个氧原子的质量约为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2657kg,计算一个氧原子大约是一个氢原子质量的多少倍。
《主题九 第一节 原子结构 原子核的组成》教学设计教学反思

《原子结构原子核的组成》教学设计方案(第一课时)一、教学目标1. 理解原子结构,了解原子的核式模型;2. 掌握原子核的组成,理解质子、中子的作用;3. 培养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原子结构的核式模型,质子、中子的作用;2. 教学难点:理解原子核的组成,掌握核力等相关观点。
三、教学准备1. 准备教学PPT,包含图片、动画和视频等素材;2. 准备相关实验器械,如粒子加速器等;3. 准备习题集,供学生练习稳固所学知识。
四、教学过程:本节是《原子结构原子核的组成》的教学设计,分两个课时,第一课时主要是对原子结构的学习。
本节课我们主要介绍教学过程,包括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步骤和教学方法等。
1.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原子的构成,理解原子核的组成,掌握原子核中质子和中子的数量干系;(2)过程与方法:通过实验探究和理论分析,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科学探索的兴趣,培养科学精神。
2. 教学内容(1)引入原子结构:通过一些常见的物质和现象,引导学生思考原子的构成;(2)原子核的组成:介绍原子核的组成,包括质子和中子;(3)质子数与中子数的干系:通过实验探究和理论分析,得出质子数与中子数之间的干系;(4)教学小结: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重点和难点。
3. 教学步骤(1)导入新课:通过一些常见的物质和现象,引导学生思考原子的构成;(2)讲解原子结构:介绍原子的构成,包括电子、质子和中子等;(3)实验探究:进行一些简单的实验,让学生观察原子核的组成;(4)理论分析:通过实验数据和计算结果,得出质子数与中子数之间的干系;(5)讨论与思考:引导学生思考原子核的其他性质和功能;(6)小结本节: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重点和难点。
4. 教学方法(1)观察法:通过观察物质和现象,引导学生思考原子的构成;(2)讨论法:通过讨论和思考,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3)讲授法:通过教师的讲解,帮助学生理解原子核的组成和性质。
化学《原子结构》教案

化学《原子结构》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原子的基本概念,知道原子是由原子核和电子组成的。
2. 使学生掌握原子的核式结构,理解原子核是由质子和中子组成的。
3. 让学生了解电子在原子内的排布规律,知道能级和轨道的概念。
4. 培养学生运用原子结构知识解释化学现象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原子的基本概念、原子的核式结构、电子的排布规律。
2. 教学难点:能级和轨道的概念、电子的排布规律。
三、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思考和探讨原子的结构。
2. 利用多媒体课件,直观展示原子结构的模型。
3. 结合化学实验,让学生观察和分析化学现象背后的原子结构原因。
四、教学准备1. 多媒体课件。
2. 原子结构模型图。
3. 化学实验器材。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回顾已学过的物质结构知识,引导学生思考原子的结构。
2. 基本概念:介绍原子的定义,解释原子是由原子核和电子组成的。
3. 核式结构:讲解原子核是由质子和中子组成的,展示原子核式结构模型。
4. 电子排布:介绍电子的排布规律,讲解能级和轨道的概念,展示电子排布图。
5. 应用拓展:引导学生运用原子结构知识解释化学现象,如原子的化学反应、元素的性质等。
6.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原子的结构和性质之间的关系。
7. 布置作业:设计相关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8. 课后反思:教师对本节课的教学效果进行反思,为下一步教学做好准备。
六、教学评估1. 课堂问答:通过提问,了解学生对原子基本概念的理解程度。
2. 练习题:布置课堂练习题,检验学生对原子核式结构和电子排布的掌握情况。
3. 实验观察:观察学生在化学实验中的操作和现象分析,评估其运用原子结构知识解释化学现象的能力。
七、教学拓展1. 介绍原子核反应:让学生了解原子核反应的原理,拓展其对原子结构的应用认识。
2. 探讨原子结构与元素周期律:引导学生研究原子结构与元素周期律之间的关系,提高其对化学知识的深入理解。
《主题七 第一节 原子结构 原子核的组成》教学设计教学反思

《原子结构原子核的组成》教学设计方案(第一课时)一、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学生能够描述原子结构模型,理解原子核的组成及作用。
2. 能力目标:学生能够通过实验观察原子核的结构,培养观察和实验能力。
3. 情感目标:增强学生对科学探索的热爱,培养合作精神。
二、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原子结构模型的理解,原子核的组成及作用。
2. 教学难点:如何让学生直观理解原子核的结构。
三、教学准备1. 准备教学PPT,包含图片、视频等多媒体素材。
2. 准备实验器材,如显微镜、示波器等。
3. 准备相关教学资料,如原子结构模型、原子核的图片和视频等。
4. 设计课堂互动环节,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讨论和思考。
四、教学过程:本节课为中职物理课程《原子结构原子核的组成》第一课时,具体教学过程如下:1. 导入新课:教师首先通过简单的描述原子结构的基本知识,如原子核和电子的运动轨迹等,引发学生对原子内部结构和运行的探究兴趣。
接着,引入本次课程的主题——原子核的组成,让学生对教学内容有一个大致的了解。
2. 实验演示:教师进行实验演示,展示原子核的组成,让学生直观地看到原子核的结构。
实验过程中,教师可以详细解释实验原理、操作步骤以及注意事项,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实验内容。
3. 讲解知识:教师根据实验结果,详细讲解原子核的组成相关知识,包括原子核的组成成分、性质以及它们在原子中的作用等。
教师可以通过图表、图片等多媒体手段,使教学内容更加生动形象,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4. 互动讨论:教师提出一些与原子核组成相关的问题,引导学生进行讨论和思考。
通过讨论,学生可以更深入地理解原子核的组成和性质,同时也可以提高他们的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
5. 总结回顾:在课程结束前,教师对教学内容进行总结回顾,强调重点知识和注意事项。
同时,鼓励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体会和收获,激发他们对物理学科的兴趣和热爱。
6. 布置作业:根据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教师为学生布置一些相关的作业,包括阅读相关文献、完成实验报告等,以巩固学生的学习成果。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原子与原子核的结构》教学设计学时:2学时,第1学时完成原子的核式结构模型;第2学时完成原子核的组成和质能方程。
一、教材结构框图二、教学目标设计(一)知识与技能1.了解卢瑟福a粒子散射实验,核式结构模型的建立,了解从分析实验结果到提出原子的核式结构学说的过程;2.知道质子和中子的发现过程及原子核的组成;了解原子物理的研究方法是在实验的基础上进行科学分析;3.了解原子核的表示方法,了解同位素;了解爱因斯坦质能方程的含义,感受它的科学之美。
(二)过程与方法通过对原子结构的认识过程的学习,体会物理学解决“黑箱问题”的方法,并理解人类对微观世界的认识是不断扩大和加深的科学探究永无止境;(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阅读史料,感受前辈科学家为探究真理而毕生奋斗的科学精神。
三、学习重点卢瑟福的α粒子散射实验的现象及所说明的问题。
四、教学过程设计第一环节:回顾历史,提出问题(播放1964年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的视频)1945年7月16日,美国在新墨西哥州沙漠中阿拉莫戈多的“三一”试验场内30米高的铁塔上,进行了人类有史以来的第一次核试验;1954年建在前苏联的卡卢加州奥布宁斯克城的世界首座核电站;1964年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
说明人类已经开始利用原子的核能。
1893年道尔顿(J. Dalton)提出了原子学说:一切物质都由极小的微粒──原子组成。
不同的物质,含有不同的原子,不同原子的大小、质量和性质不同。
随后被许多实验所证实,并且对许多现象给予了定量的解释。
科学的发展证实了原子的存在。
当原子学说逐渐被人们接受以后,人们又面临着新的问题:原子到底有多大?原子是如何构成的?内部结构如何?原子是最小的粒子吗……(出示鸡蛋或者鸡蛋的图片)问题1:假如你以前从未吃过鸡蛋,甚至没有见过鸡蛋,现在你想知道这东西里面究竟有什么,有什么办法吗?问题2:如果你不想打碎它,但又想知道这里面有什么,有什么办法吗?问题3:在陌生的环境中,发现一个不认识的东西。
为了了解它,有什么简洁的办法?(黑箱法:指一个系统内部结构不清楚,或根本无法弄清楚时,从外部输入控制信息,使系统内部发生反应后输出信息,再根据其输出信息来研究其功能和特性的一种方法。
)问题4:我们用什么办法去探究微观的原子世界?很自然地引导学生归纳出科学家进行科学探索常用的思维方法:即观察物理现象──提出假设──构建理想化物理模型──实验验证。
第二环节:提出假设,科学验证(一)原子的核式结构模型(1)电子的发现──把人们带入了原子内部的世界1897年,汤姆逊通过阴极射线管的实验发现了电子,并进一步测出了电子的荷质比:e/m。
不久,人们发现在气体电离和过电效应等现象中,都可以从物质中击出电子。
电子的质量比最轻的氢原子的质量小的多,因而认为电子是原子的组成部分。
汤姆逊被誉为:“一位最先打开通向基本粒子物理学大门的伟人。
”(2)提出假设──汤姆生原子模型电子带负电,而原子是中性的,可见,原子内还有带正电的物质。
由此,科学家提出了许多原子模型,最有影响力的是汤姆生提出的枣糕式模型。
(3)设计新的探究方案──α粒子散射实验1909—1911年,卢瑟福为了验证他的导师汤姆生的“枣糕式模型”,建议他的研究生盖革和马斯顿观察镭发射出的高速α粒子穿过薄的金属箔片后的偏转情况。
1.α粒子散射实验原理:汤姆生提出的枣糕式原子模型是否对呢?原子的结构非常紧密,用一般的方法是无法探测它的内部结构的,要认识原子的结构,需要用高速粒子对它进行轰击。
而ɑ粒子具有足够的能量,可以接近原子中心。
它还可以使荧光屏物质发光。
如果ɑ粒子与其他粒子发生相互作用,改变了运动方向,荧光屏就能够显示出它的方向变化。
研究高速的ɑ粒子穿过原子的散射情况。
是研究原子结构的有效手段。
(教师指出:研究原子内部结构要用到的方法:黑箱法、微观粒子碰撞方法。
)2.α粒子散射实验装置ɑ粒子散射实验的装置,主要由放射源、金箔、荧光屏、望远镜和转动圆盘几部分组成。
(由于α粒子散射实验无法用真实的实验演示给学生看,所以利用动画向学生模拟实验的装置、过程和现象,使学生获得直观的切身体验,留下深刻的印象。
通过多媒体重点指出,荧光屏和望远镜能够围绕金箔在一个圆周上运动,从而可以观察到穿透金箔后偏转角度不同的ɑ粒子。
并且要让学生了解,这种观察是非常艰苦细致的工作,所用的时间也是相当长的。
实验设计的巧妙之处:1.炮弹奇特,高速α粒子;电量是氢离子的2倍,质量是氢离子的四倍,是电子的7000倍,速度是光速的1/10,能量巨大。
2.靶子极薄,金的延展性非常好,可以达到微米级的厚度,容易打穿。
3.装置巧妙,显微镜和荧光屏可以在一个圆周上运动,统计在各个不同位置相同时间内接收到的粒子数就可以确定α粒子穿过金原子后的偏转情况。
)3.实验的观察结果α粒子散射实验的数据散射角15o30o45o60o75o105o120o150o闪烁数13201978001435477211695133根据以上实验数据,用科学语言表述实验结果:(学生分组讨论交流)得到实验结果:绝大多数沿原来的方向前进,少数发生了较大偏转,极少数发生大角度偏转。
第三环节:分析讨论,得出结论根据汤姆生原子模型分析:问题1:α粒子出现大角度散射有没有可能是与电子碰撞后造成的? (引导学生讨论交流)碰撞前后,质量大的α粒子遇到电子,就像飞行的子弹遇到空气中的尘埃,因此不可能出现大角散射。
问题2:α粒子在原子附近或穿越原子内部后有没有可能发生大角度偏转?(学生分组讨论交流得到结果)对于α粒子在原子附近时由于原子呈中性,与ɑ粒子之间没有或很小的库仑力的作用,正电荷在原子内部均匀的分布,α粒子穿过原子时,由于原子两侧正电荷将对它的斥力有相当大一部分互相抵消,使α粒子偏转的力不会很大,所以α粒子不可能发生大角度偏转。
问题3:这个实验结果和我们预想的结果有什么不同?汤姆生原子结构模型准确吗?学生分组讨论交流得到结果:汤姆生原子结构模型无法解释ɑ粒子散射实验现象。
问题4:汤姆生原子模型中的正电荷和质量均匀分布在整个原子内预想的结果与实验现象不同,你认为原子中的正电荷和质量应如何分布,才有可能造成ɑ粒子的大角度偏转?(学生小组讨论、小组间互相提问)解答:实验中发现极少数ɑ粒子发生了大角度偏转,甚至反弹回来,表明这些ɑ粒子在原子中某个地方受到了质量、电量均比它本身大得多的物体的作用,可见原子中的正电荷、质量应都集中在一个中心上。
(师生互动,学生小组讨论,学生分析推理)得到:1.绝大多数ɑ粒子不偏移→原子内部绝大部分是“空”的。
2.少数ɑ粒子发生较大偏转→原子内部有“核”存在。
3.极少数ɑ粒子被弹回表明:①作用力很大;②质量很大电量集中。
(卢瑟福的原子结构模型图片)在原子的中心有一个很小的核,叫做原子核,原子的全部正电荷和几乎全部质量都集中在原子核里,带负电的电子在核外空间里绕着核旋转。
根据卢瑟福的原子核式模型和α粒子散射的实验数据,可以推算出各种元素原子核的电荷数,还可以估计出原子核的大小。
①原子的半径约为10-10米、原子核半径约是10-14米,原子核的体积只占原子的体积的万亿分之一。
②原子核所带正电荷数与核外电子数以及该元素在周期表内的原子序数相等。
③电子绕核旋转所需向心力就是核对它的库仑力。
卢瑟福的原子核式模型,能解释α粒子散射实验,却与经典的电磁理论发生了矛盾。
(二)原子核的组成阅读:质子和中子的发现──人们认识到原子核的组成①英国物理学家卢瑟福在1919年做核反应实验时发现了质子,经过研究证明,质子带正电荷,其电量和一个电子的电量相同,它的质量等于一个电子质量的1836倍.进一步研究表明,质子的性质和氢原子核的性质完全相同,所以质子就是氢原子核。
②1932年英国物理学家查德威克又发现了中子,通过研究证明中子的质量和质子的质量基本相同,但是不带电.是中性粒子.在对各种原子核进行的实验中,发现质子和电子是组成原子核的两种基本粒子。
中子的发现是世界科学史上又一个里程碑,它使人类从此跨进了原子能时代。
因为中子的发现解决了理论物理学家在原子核的质子、电子模型上碰到的难题,人们认识到原子核原来是由质子和中子组成的,而不是由质子和电子组成的。
意大利的著名科学家费米后来用中子作核炮弹依次来袭击各种元素的原子核,于是由此发现了核裂变和核的链式反应。
查德威克由于发现了中子,被授予1935年的诺贝尔物理奖。
阅读课本48页后回答:什么是同位素?(三)质能方程阅读课本49页:(1)质量亏损科学家研究证明在核反应中原子核的总质量并不相等,例如精确计算表明:氘核的质量比一个中子和一个质子的质量之和要小一些,这种现象叫做质量亏损,质量亏损只有在核反应中才能明显的表现出来。
(回顾质量、能量的定义、单位。
明确质量不是能量、能量也不是质量,质量不能转化能量,能量也不能转化质量,质量只是物体具有能量多少及能量转变多少的一种量度)(2)爱因斯坦质能方程:E=mc2相对论指出,物体的能量(E)和质量(m)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系,即E=mc2式中,c为真空中的光速。
爱因斯坦质能方程表明:物体所具有的能量跟它的质量成正比。
由于c2这个数值十分巨大,因而物体的能量是十分可观的。
(3)核反应中由于质量亏损而释放的能量:△E=△m c2物体贮藏着巨大的能量是不容置疑的,但是如何使这样巨大的能量释放出来?从爱因斯坦质能方程同样可以得出,物体的能量变化△E 与物体的质量变化△m的关系:△E=Δmc2第四环节:小结交流,测试反馈课本50页“问题与练习”1,2,3,45.卢瑟福提出原子的核式结构学说的根据是,在用α粒子轰击金箔的实验中发现α粒子( )A.全部穿过或发生很小的偏转;B.绝大多数穿过,只有少数发生很大偏转,甚至极少数被弹回;C.绝大多数发生很大的偏转,甚至被弹回,只有少数穿过;D.全部发生很大的偏转。
6.在用α粒子轰击金箔的实验中,卢瑟福观察到的α粒子的运动情况是( )A.全部α粒子穿过金属箔后仍按原来的方向前进B.绝大多数α粒子穿过金属箔后仍按原来的方向前进,少数发生较大偏转,极少数甚至被弹回C.少数α粒子穿过金属箔后仍按原来的方向前进,绝大多数发生较大偏转,甚至被弹回D.全部α粒子都发生很大偏转7.原子的核式结构学说,是卢瑟福根据以下哪个实验或现象提出来的( )A.光电效应实验B.氢原子光谱实验C.α粒子散射实验D.天然放射现象8.卢瑟福α粒子散射实验的结果( )A.证明了质子的存在B.证明了原子核是由质子和中子组成的C.说明原子的全部正电荷和几乎全部质量都集中在一个很小的核上D.说明原子的电子只能在某些不连续的轨道上运动9.当α粒子被重核散射时,如图所示的运动轨迹哪些是不可能存在的( )10.质子的质量mp,中子的质量为mn,它们结合成质量为m的氘核,放出的能量应为( )A.(mp+mn-m)C2B.(mp+mn)c2C.mc2D.(m-mp)c2五、结束语《普通高中物理课程标准》指出:“高中物理课程应促进学生自主学习,让学生积极参与、乐于探究、勇于实验、勤于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