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科版高中生物必修三《群落的主要类型》教案-新版
高中生物教案群落

高中生物教案群落
目标:让学生了解群落的基本概念和特征,并能够描述和解释不同种类的群落。
教学重点:群落的定义、结构和功能。
教学难点:了解群落与生态系统的关系,以及不同群落之间的相互影响。
教学准备:PPT、教材、图片、视频等教学资源。
教学步骤:
一、导入(5分钟)
1. 让学生观看一段关于群落的视频,引发他们对群落的兴趣。
2. 引导学生思考:什么是群落?群落有哪些特征?
二、概念讲解(15分钟)
1. 讲解群落的定义:由一群不同类型的生物种类组成的生态系统。
2. 介绍群落的结构:由不同种类生物相互作用形成的生态群落。
3. 解释群落的功能:提供生物种类的栖息地和食物来源,维持生态平衡。
三、案例分析(20分钟)
1. 展示不同类型的群落图片,让学生描述并比较各种群落的特征。
2. 分组讨论:选择一个具体的群落案例,分析其结构和功能,并分享给全班。
四、练习与讨论(15分钟)
1. 组织学生回答一些相关问题,巩固对群落的理解。
2. 引导学生讨论群落与生态系统之间的关系和作用。
五、小结与作业布置(5分钟)
1. 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
2. 布置作业:写一篇短文,描述你身边的一个群落,包括其结构和功能。
教学反思: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引导学生理解群落与生态系统的关系,帮助他们认识到群落在生态环境中的重要性。
同时,让学生通过案例分析和讨论,培养其观察和思考问题的能力。
浙科版生物必修3第四节群落的主要类型教案

第4节群落的主要类型一、学情分析通,过前而的学习学生已经掌握了有关种群和群落的概念、种群的增长方式、群落中物种的组成和群落的垂直结构、水平结构、时间结构等生物知识,可以用来解释和分析本肖内容中的有关问题。
学生在平时的生活学习中也已经了解到生物之间的竞争关「系,迫切地想了解进一步的知识,可以此为切入点充分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能取得较好的效果。
二、学习目标①阐明生态位的概念。
②举例说明生态位重叠和竞争排除原理。
③举例说出自然界的生物为减少或避免竞争而在形态和行为上的适应状况④说岀陆地群落的主要类型。
⑤举例说岀森林、草原、荒漠和苔原的主要特点。
三、自学导引:四、当堂测验1、海洋植物和髙山植物均有分层现象,而沙漠地区动植物种类稀少。
形成这种现象的主要生态因素依次是()A.光照、温度、水・B.温度、光照、水C.水、温度、光照rD.光照、水、盐度2、在新开垦的土地上,种植用蚕豆根瘤菌拌种的肛豆、菜豆、大豆和小•麦,能提高其产虽的一组作物是()A.菜豆和肛豆B.肛豆和小麦rC.菜豆和大豆 D.大豆和ML豆3、在一个湖泊中,讎鱼、鱷鱼生活在湖泊上层,青鱼、鲤鱼生活在湖泊的底层。
“四大”家鱼的这种分布属于A.种群垂直结构.B.种群水平结构C.群落水平结构D.群落垂直结构4、树林里多数鸟类在树冠筑巢、栖息,啄木鸟生活在树干中,环颈雉则在灌木层和地而活动,这种现象反映了A.种群的密度过B.适应的普遍性C.群落的垂直结构D.群落的水站结构5、1、20世纪初,科学家弗莱明在实验中偶然发现,被其他细菌污染的培养皿中,青靈菌lword版本可编辑.欢迎下载支持.菌落周国一圈区域内其他细菌不能生存。
后来经提纯分析,发现了青龜素。
(1)请在下图中找出能表示青霉菌与细菌(如肺炎双球菌)之间关系的坐标曲线,并说明理由。
你选择的曲线图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理由 是 ___________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0(2 )在生态系统中,青霊菌这样的生物有什么重要意 义? O(3)野生型青缶菌的青霉素产疑较低,人们对青霉菌进行X 射线、紫外线照射等技术处理,培育出了能遗传的高产菌株,但该育种方法也有缺点, 即 答案:(1)C 青霉菌和细菌之间是竞争关系,细菌生长被抑制(2分)(2) 分解有机物,对生态系统的稳左具有重要意义(2分) (3) 诱变育种的突变不左向,突变率低,需处理大量材料(2分) 6、请回答下列有关生态学的问题(1)研究人员.将S 占S :两个种群放在一起培养,在 环境温度为几与T :条件下,测得种群数虽:变化如下图 A 、B 所示。
浙江省普通高中高中生物 第五章 群落同步名师精选教案 浙科版必修3

第五章群落一、课标内容1.描述群落的结构特征。
2.阐明群落的演替。
二、教学要求第一节群落的物种组成和优势种(选学)第二节植物的生长型和群落结构第三节物种在群落中的生态位(选学)第四节群落的主要类型第五节群落演替1.课时建议(共计4课时)2.教法建议(1)“第一节群落的物种组成和优势种”的教学重点是物种丰度和优势种。
将本节与下一节通盘考虑,设计成一个教学方案,合用1课时。
通过补充生物实例,增加感性认识,理解优势种的概念。
(2)“第二节植物的生长型和群落结构”的教学重点是群落的垂直结构、水平结构和时间结构;教学难点是群落的时间结构。
采用创设情境设计相关问题,以学生熟悉的森林中植物与动物分布等实例,组织学生阅读、分析讨论的形式,分析群落的垂直结构、水平结构和时间结构。
对本节教学难点的教学可采用创设情境设计相关问题组织学生阅读、分析讨论的形式。
(3)“第四节群落的主要类型”的教学重点是森林、草原、荒漠和苔原的特点;教学难点是不同生物群落特点的比较。
用不同群落的图片、视频结合教科书内容,列表比较它们各自的特点。
(4)“第五节群落演替”的教学重点是群落演替的概念、原生和次生演替以及顶级群落的概念;教学难点是群落的演替过程及其最终平衡状态。
通过弃耕农田演变成森林和湖泊演变成森林的例子,引出并理解演替的概念。
引导学生从起点、基质、环境条件、经历时间的长短等几方面比较原生演替、次生演替的不同。
可适当补充一些实例,简要分析人类活动对群落演替的影响,如人工林(马尾松林、杉木林、果林)、过度放牧、生物入侵等,以及“退耕还林、还草、还湖,退牧还草”的科学性和必要性,借以落实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高中生物《群落演替》说课稿

高中生物《群落演替》说课稿自新一轮课改开展以来,以培养学生“生物学科核心素养”为目标的教学理念已经逐渐走入课堂,本次说课就以理念为基,以学生为先,以问题为导向来展开。
一、说教材教材作为知识的载体,在授课前要悉心研读,对于本节课,我是这样理解的。
本节课选自浙科版高中生物必修三《稳态与环境》第五章第五节,主要内容是演替的概念、演替的类型、顶极群落。
在此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群落的主要类型,通过一些实例,初步感受了各群落的特点,所以本堂课对学生而言并不陌生。
而学好本课,也为后续学习生态系统打下了基础,所以本节课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二、说学情要想上好一堂课不仅要对教材非常熟悉,还要切实做好学情分析。
下面说一说我所面对的学生特点。
我所面对的是高中学生,他们已经有了一定的生物学知识积累,但是学生在理解演替类型这一知识点时需要借助一些实例,并进行全面的比较,因此有一定难度。
所以我在教学过程中会采用直观的教学方法进行引导,帮助学生把感性认识转化成理性认识,快速掌握知识点。
三、说教学目标教学目标是一切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我精心设计了以下的教学目标:1.通过阅读印尼火山爆发的文字资料,阐明群落的演替过程。
2.通过比较两个演替过程的相同点和不同点,掌握初生演替和次生演替。
3.通过教师列举不同类型的顶级群落,明确顶极群落的概念。
四、说教学重难点结合教材的内容特点及所面对的学生特点,我把教学重难点设置如下:重点:群落演替的概念。
难点:群落演替的概念。
五、说教学方法教学方法是实现教学目标和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所在。
因此,本节课我所采用的教学方法是:小组讨论法、直观教学法、讲授法。
六、说教学过程下面将重点说明一下我的教学过程,这是我本次说课最为核心的部分。
我的教学过程共分为以下几个环节。
(一)新课导入我先通过多媒体展示森林群落的图片,学生经过回顾上节课的知识能够得出森林群落的特点。
进而我再向学生追问森林群落是如何演变过来,遭到破坏后又会发生什么?从而引出新课——《群落演替》。
苏教版高中生物必修3《群落的主要类型》名师教案

《群落的主要类型》名师教案
一、教材分析
本节课内容节选自浙教版生物必修三《稳态与环境》第四节《群落的主要类型》和第五节《群落演替》。
以陆地生物群落的介绍及两种演替类型为主要知识点,与第二节《植物的生长型和群落结构》在知识体系架构上存在联系。
二、学情分析
1.通过前一节《植物的生长型和群落结构》的学习,学生对群落的概念及结构已有基本的认识。
本节内容是在前一节的基础上,进一步地对于群落的类型及群落演替进行讲授,能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2.由于高二年级的学生有了一定的生活经历和文化基础,对认识问题有自己的认识方法,初具备了掌握学习重难点的能力,所以他们具备学习概念性知识的能力。
三、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举例说出主要的陆地生物群落类型,阐明群落的演替过程。
能力目标:说明人类活动对群落演替的影响。
情感态度价值观:关注我国实行退耕还林、还草、还湖,退牧还草的政策。
四、教学重难点:群落的演替过程。
五、教学方法:讲述与学生练习、讨论相结合,以问题引导学生构建知识网络
六、教学过程
消失,乙地因火山喷发被火山岩全部覆盖,之后两
地均发生了群落演替。
关于甲、乙两地群落演替的
叙述,错误的是(C)
A甲地和乙地发生的演替类型分别是次生演替和原
生演替
B若没有外力干扰,甲地可演替生长成次生林
C演替过程中的群落没有垂直结构
D甲、乙两地随着时间延长生物多样性逐渐增多
完成题目
巩固知识五.板书。
最新浙科版必修三5.5《群落演替》教案1.doc

第5节群落演替一、教学目标1.阐明群落的演替过程。
2.说明人类活动对群落演替的影响。
3.关注我国实行退耕还林、还草、还湖,退牧还草的政策。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群落的演替过程。
三、教学策略本节应紧紧抓住“动态发展观”实施教学。
如果说群落的结构可从横向进行剖析,是现时性的,那么在群落的演替中,教学要用历史性的眼光,从纵向进行寻踪。
群落是一个动态系统,它时时刻刻都在发生着生物与生物之间、生物与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
在正常情况下,大多数群落中物种结构相对稳定。
但是,当群落结构受到干扰或破坏,一些种群消失了以后,总会有其他一些种群来占据这个群落的空间,经过一段时间,又会有另一些种群兴起,逐渐取得优势。
群落演替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总是向着群落恢复相对稳定状态的方向进行。
有条件的学校,在进行“问题探讨”内容的教学时,可以让学生观看录像资料片(或类似题材),引发学生思考。
事实上,学生对群落演替的现象并不陌生,只是没有建立起概念与现象之间的联系。
在教学中教师应尽可能从学生熟悉的事例出发,引导出群落演替的各个阶段。
值得注意的是,要始终围绕着生物之间、生物与环境之间的联系与相互作用,以动态发展观引发学生对演替的本质进行思考。
“弃耕农田上的演替”的教学可以让学生与“发生在裸岩上的演替”过程相比较,分析共同点与不同点。
提示学生思考:农田是人类对自然群落进行改造的产物,在农田上群落的演替能否恢复为原有的自然群落呢?在学习了这两种演替类型后,教师引出“初生演替”与“次生演替”的概念,学生就比较容易理解。
关于“人类活动对群落演替的影响”的教学,教材中提供了“践踏对草地群落的影响”的素材,意在从贴近学生生活经验的事例展开教学。
“走的人多了就成了路”,这是一个在日常生活中极为常见的事例,但人们未必从群落演替的角度思考过。
教学要在“熟悉的,未必是知道的”题目上做文章,培养学生观察现象、发现问题的能力。
建议有条件的学校,让学生在野外进行实地考察,然后在课堂中组织讨论。
浙科版必修三《群落的物种组成和优势度、群落结构》教案

浙科版必修三《群落的物种组成和优势度、群落结构》教案一、教材分析本节是浙科版高中生物必修3第五章第一节、第二节内容。
主要包括群落的概念、群落的物种组成和优势种,植物的生长型和群落结构。
在学习种群的基础上进一步阐明群落的概念和结构等相关知识,为前面知识作进一步拓展和深化同时也是为后面生态位、生态系统知识的学习奠定了基础,让学生能充分认识从个体到种群再到群落,以及生态系统的整个生命体系知识把握了方向,是学习的重点,也是承上启下的关键内容。
二、学情分析学生已经学习了种群的特征、增长方式和数量波动及调节,并且对整个生命体系的组成的认识也具有一定基础。
通过前面的学习,为本章相关概念掌握奠定基础;同时,本节内容主要采用自学、讨论、比较法来学习知识,高二学生已经具有一定的组织能力和事物想像能力,能通过阅读课本进行归纳,并在老师的引导下开展讨论比较,通过实例的观察和思考落实课标内容。
另外,这节内容对学生知识储备要求较高,农村山区学生接触自然较多,容易理解相关概念,而其他学生缺少自然常识的了解,应该多设置图片和实例加以分析,弥补和增强学生的知识储备。
三、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①举例说出群落的概念。
②简述物种丰度和群落的物种组成。
③举例说出优势种的主要识别特征。
④描述群落的垂直结构、水平结构和时间结构。
2.能力目标:①通过阅读、思考,提高学生的思考能力。
②组织讨论提高交流能力,尝试列表比较不同概念的区别,3.情感目标:小组讨论交流,增进友情。
四、教学重难点第一节《群落的物种组成和优势度》的教学重点是物种丰度和优势种。
第二节《植物的生长型和群落结构》的教学重点是群落的垂直结构、水平结构和时间结构。
难点是群落的时间结构。
将两节内容通盘考虑,合用1课时。
采用幻灯片创设情境设计相关问题组织学生阅读、分析讨论的形式,通过补充生物实例,增进感性认识,理解优势种的概念。
通过对学生熟悉的森林中植物和动物分布实例和展示幻灯片分析群落的垂直结构、水平结构和时间结构。
“物种在群落中的生态位、群落的主要类型”一节的教学设计

24 巩 固练 习 课后请学生写一篇有关“ . 生物为减 少 或避免竞争所产生的形态或行 为特化等 现象 ” 的小 论
从反应式 的推导到反应过程的探 究 , 从反应场所、 总反应到三个阶段的具体物质能量变化, 充分调动学生 的积极性 , 培养学生 的科
学探究能力。
关键词
椿究式教学
细胞呼吸
教学设计
1 教 材分 析
2 2 能 力 目标 .
通过观察 、 归纳、 推理 等方法 , 培养 自
“ 细胞呼吸” 是苏教 版高 中生物 学教材必 修 1 分 《 子与细胞》 4章第 3节 的内容。教材首先 重点 阐述 第 了细胞 呼吸的本质 和过 程 , 然后 比较有氧呼 吸和无 氧
培养学生分析 问题 的能力和绘 图能力 。③ 情感态 度与
价值观 : 促进学生树立生物与环境之 间、 生物与生 物之 间是普遍联系的观点 , 形成保护环境 的意识 ; 促进学 生
形 成 生 物 与 环 境 相 适 应 的“ 谐 ” 美 。 和 之
2 教 学 过 程 设 计 两 节 内 容 安 排 1课 时 教 学 。 学 生 在 课 前 以 小 组 为
系统 中多样 的相互关系 , 出概念 中的关键 词 , 找 列表 比 较几 种主要陆地生 物群 落 的特点 , 例 说 出 不 同群落 举
中 生 物 与 环 境 相适 应 的 典 型 事 例 , 出 相 应 的 种 群 增 画
设计 意 图 : 动 的视 频 吸 引学 生 的 眼 球 , 速 抑 制 生 快 学 生 课 间 的 兴 奋 , 学 生 轻 松 地 带 入 到 课 堂 状 态 。视 把
内容 的 学 习 。完 成 列 表 自主 学 习 后 , 师 投 影 几 种 生 教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浙科版高中生物必修三《群落的主要类型》教案-新版
第四节群落的主要类型
一、教材分析
本部分内容为浙科版必修3《稳态与环境》中第五章《群落》的第四节。
《群落的主要类型》,教材从宏观的角度详细地讲述了陆地生物群落中的森林、草原、荒漠和苔原的主要特点。
本部分内容既是对前面知识点的延续,又为后面学习《生态系统》一章打下了铺垫。
二、学情分析
通过前面的学习学生已经掌握了有关种群和群落的概念、种群的增长方式、群落中物种的组成和群落的垂直结构、水平结构、时间结构等生物知识,可以用来解释和分析本节内容中的有关问题。
学生在平时的生活学习中也已经了解到生物之间的竞争关系,迫切地想了解进一步的知识,可以此为切入点充分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能取得较好的效果。
三、学习目标
③举例说出自然界的生物为减少或避免竞争而在形态和行为上的适应状况。
④说出陆地群落的主要类型。
⑤举例说出森林、草原、荒漠和苔原的主要特点。
四、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几种陆地生物群落的主要特点。
2.教学难点:几种陆地生物群落的主要特点。
五、课前准备
1.学生准备:课前收集有关生物在进化过程中形成的一些为减少甚至是避免竞争而形成的形态和行为特征,可以通过上网或翻阅报刊杂志,或向身边的人请教等形式。
2.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学生学案。
六、教学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