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必修三教材分析——教材的价值[蔡杰]

合集下载

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3册教材分析与教学建议

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3册教材分析与教学建议



第二节 太阳对地球的影响 编写思路 从太阳辐射(太阳辐射组成、太阳常数、太阳辐 射的能量转化以及太阳辐射与地球大气运动、水 循环的关系等)和太阳活动(太阳黑子、耀斑、 日珥和太阳风等)两个层面,阐述太阳对地球的 影响。 处理建议 从太阳辐射的基本原理出发,说明太阳辐射的波 谱特征、辐射过程以及其对地球的影响,明确太 阳是地球的主要能量来源;从案例分析入手,说 明太阳黑子、耀斑、日珥、太阳风等太阳活动对 地球的影响


第一章 宇宙中的地球
按照新课标的基本精神在编写本章教材的 时候,主要突出两条主线: 第一,要向学生传授最基础的地理知识。 第二,在传授相关地理知识的同时,突出 培养学生的理解相关地理问题的能力、训 练提高学生运用地理基本理论说明、解释 现实问题的技能


第一节主要要引起学生对地球所在的宇宙 空间的关注,特别是关注日常接触比较多 的宇宙空间的天体、天象等;
高中地理必修3册教材分析与教学建 议
地理Ⅰ教材分析 与教学建议
“地理1”结构分析
“地理1”在高中地理课程中的地位 (1)高中地理课程是学生学习地球科学知识、 认识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的关系、进一步掌握地理 学习和地理研究方法、树立可持续发展观念的一门 基础课程;课程内容的设计以可持续发展为指导思 想,以人地关系为主线,以当前人类面临的人口、 资源、环境、发展等问题为重点。 “地理1”主要是自然地理,重点阐明人类赖以 生存和发展的自然环境,及其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地理1”是高中地理课程知识和理论的基础。

②了解人类活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经典 自然地理学教科书一般都认为自然地理地 理环境由大气圈、水圈、岩石圈、土壤圈、 生物圈五大圈层构成,但近年来日益认识 到人类活动在影响自然地理环境变化中的 作用越来越重要,因此,本章特别强调了 人类圈,并专门论及人类活动对环境变化 的作用

高中数学必修三教材分析

高中数学必修三教材分析

高中数学必修三教材分析必修3的主要内容:本书的主要内容是算法、统计和概率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思想,算法思想和统计思想也是贯穿高中数学课程的重要的数学思想.第一章学生将在义务教育阶段初步感受算法思想的基础上,结合对具体数学实例的分析,体验程序框图在解决问题中的作用;通过模仿、操作、探索,学习设计程序框图表达解决问题的过程;体会算法的基本思想以及算法的重要性和有效性,发展有条理的思考与表达的能力,提高逻辑思维能力。

第二章章主要介绍最基本的获取样本数据的方法,以及几种从样本数据中提取信息的统计方法,其中包括用样本估计总体分布、数字特征和线性回归等内容。

第三章包括以下内容:(1)随机事件的概率的统计定义,通过一些具体实例介绍概率的意义,概率的基本性质;(2)古典概型的特征及概率的计算公式;(3)几何概型的特征及概率的计算公式;(4)利用随机模拟的方法估计随机事件的概率。

全书分为三章,共36课时.具体内容是:第一章算法初步,12课时;第二章统计,16课时;第三章概率,8课时。

本模块的地位和内容:在本章模块中,学生学习算法初步,统计,概率的基本知识。

1.算法是数学及其应用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计算机科学的重要基础。

随着现在信息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算法在科学技术,社会发展中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并且益融入社会生活的许多方面。

,算法思想已经成为现在人应具备的一中数学素养。

中学数学中的算法内容和其他内容是亲切联想在一起的,比如线性方程组的求解,数列的球何等。

具体来说,需要通过模仿,操作,探索,学习程序设计框图表达解决问题饿过程,体会算法的基本思想合含义,理解算法的基本结构和基本算法语句,并了解中国古代数学中的算法。

在本教科书中,首先通过实例明确了解算法的含义,然后结合具体算法介绍了算法的基本结构:循序,条件和循环,以及今本的算法语句,最后集中介绍了辗转相除法与更加损数,排序,进位制等典型的几个算法问题,力求表白算发的思想,培养学生的算法意识。

(完整版)新高中英语必修三教材分析_英语_教材分析_人教版

(完整版)新高中英语必修三教材分析_英语_教材分析_人教版

欢迎阅读人教新课标模块3教材分析——西北工业大学附属中学由国家教育部制定并颁布的《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实验)》明确规定高中英语课程应使学生在义务教育阶段学习的基础上进一步明确英语学习的目的,发展自主学习能力和合作精神;在加强对学生综合语言运用能力培养的同时,注重提高学生用英语获取信息、处理信息、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用英语进行思维和表达的能力;高中英语课程还应根据学生的个性特征和发展每个单(---采用发以上是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实验稿)对课程目标的解读。

下面,我们将从教材的使用者的角度,结合在教材使用过程中学生对教材的反应情况,主要针对模块教材整体,从模块和单元知识结构,模块和单元内容发生发展过程,模块和单元知识学习意义,模块和单元教学建议与学法指导说明四个方面浅略地谈一下自己的见解,以期与各位同行共同探讨更好地掌握、运用好英语课程标准。

Ⅰ、模块和单元知识结构分析Unit 1单元涉及的要点是:(一)了解世界各国的节日、含义、由来与民俗;(二)学习有关节日和民俗的词汇,如:have fun with , custom , religious 等;(三)掌握本单元教学目的和要求中的词汇用法;(四)进一步复习、巩固运用请求及感谢的表达法;(五)掌握一些情态动词的用法。

本单元的中心话题是“节日”,单元各项活动的设计都围绕着一些中外节日的主题进行。

“热身”(warming up)部分要求学生以小组形式完成表格填充。

学生要在表格中的三个空行里填充中国的三个节日名称,日期(时间)、庆祝的内容。

“读前”(Pre-reading)部分通过若干个问题考查学生对节日的认识。

“阅读”(Reading)部分由五篇小短文组成,其中四篇带有小标题,它们分别介绍古代节日的起源、亡灵节、纪念名人的节日、丰收节、春天要求容组成。

2选完尝“趣味阅读”Unit 2本单元涉及的要点是:(一)合理饮食、饮食习惯、饮食结构与饮食文化;(二)如何给予劝告、提出建议;表达同意与不同意以及如何就医;(三)掌握情态动词ought to 的用法;(四)本单元所出现的词汇的用法;(五)如何正确处理矛盾、解决问题。

教材分析选必三3(二)

教材分析选必三3(二)

引言概述:教材分析选必三3(二)是一本适用于高中学生的重要教材,旨在提供对必修课程的深入理解和广泛知识覆盖。

本文将从教材的结构和内容、教材的教学目标、教材的编写原则、教材的教学策略以及教材的评价和使用等五个方面进行详细阐述。

正文内容:一、教材的结构和内容1.教材的总体结构:介绍教材的整体结构,包括多少个模块和单元,以及每个模块和单元的概述。

2.教材的内容覆盖:详细介绍教材内容的广度和深度,包括涵盖的学科范围、核心知识点和重要概念等。

3.教材的章节安排:分析教材各个章节的安排和内在逻辑,并解释各章节之间的关联性。

二、教材的教学目标1.教材的知识目标:解释教材设计时考虑的知识点和目标,以及如何通过教材使学生掌握和应用这些知识。

2.教材的能力目标:阐述教材设计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哪些能力,如批判思维、解决问题能力等。

3.教材的情感目标:说明教材如何培养学生积极的情感态度,如对科学的热爱、对知识的追求等。

三、教材的编写原则1.系统性与科学性:讲解教材采用的整体架构和逻辑,以及编写教材时注重的系统性和科学性。

2.教材的实用性:分析教材对实际生活和学习的指导作用,以及编写教材时注重实用性的意义。

3.教材的趣味性:探讨教材的趣味性设计,如何使学生对教材内容产生兴趣并主动参与学习。

四、教材的教学策略1.启发思考:说明教材如何通过问题引导和案例分析等方式激发学生的思考和探究欲望。

2.差异化教学:解释教材如何满足不同学生的需求,采取差异化教学策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3.交互式教学:介绍教材中采用的互动性教学策略,如小组讨论、合作学习等,以促进学生的参与和合作精神。

五、教材的评价和使用1.教师评价:分析教师如何评价教材的优劣,如是否符合教学大纲、是否能够满足学生需求等。

2.学生评价:考察学生对教材的反馈和评价,如对教材内容的理解程度、教材的难易程度等。

3.教材的有效使用:提供教师使用教材的有效方法和策略,以及如何根据不同教学环境和学生特点调整教材的使用方式。

高中语文(苏教版)(必修三、四)教材分析

高中语文(苏教版)(必修三、四)教材分析

中学语文(苏教版)(必修三、四)教材分析嘉兴教化学院徐志平必修(三)、(四)承(一)、(二)来,关于教学的指导思想、理念及方法等,见本人前(一)、(二)教材分析,此接着分析(三)、(四)中的专题及课文。

这是个人一家之见,供老师备课和教学参考。

必修(三)也有四个专题:第一专题《祖国土》:此专题以讴歌祖国为主线,联系必修(一)第三专题的“爱家乡、爱亲人”,进一步升华到爱国爱民的境界。

通过教学,旨在让学生了解祖国、民族的历史,培育学生酷爱祖国、酷爱人民的崇高感情,确立关切国家、关切人民的情怀。

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祖国和人民,爱国爱民的思想是古今中外普遍而又超越时空而存在的美妙感情,讴歌祖国和人民也是永恒的主题。

本专题选取了中外作家的3篇散文和4首诗歌。

3篇散文各有特色,《祖国山川颂》以描写抒情见长,诗情画意,美丽动人;《长江三峡》叙事抒情,充溢阳刚壮丽;《肖邦故园》以争论抒情见长,深邃而给人启迪。

闻一多的《发觉》以激情为特色,而艾青的《北方》则以深厚为特色。

通过教学,让学生体会和学习它们之间的不同写法,领会和体会不同风格特色的文学作品,并从中学会阅读、观赏散文、现代诗歌的一些基本方法。

课文教学要点人文思想内容表达、语言特色《祖国山川颂》(抒情散文)黄药眠本文比较全面地描绘祖国的历史文化、美丽景色,赞美讴歌祖国和勤劳英勇的人民。

结构:采纳“全景式”的构思。

在开头总写后,从祖国的土地、劳动者的勤劳英勇、光辉绚丽的历史文化、一年四季的漂亮风光、风景名胜等各方面详细描绘祖国,从中表达热情、深厚的爱。

将抽象的感情化作详细的形象,选取典型的景、物来表现详细的“祖国”,承托感情。

表达和语言:诗情画意的美丽意境,充溢激情的语言,描写、叙述、争论、抒情的穿插运用,比方、拟人、排比等多种修辞手法。

《长江三峡》(叙事性散文)刘白羽详细描绘我国闻名风景名胜长江三峡的雄奇壮丽景色,表达对祖国山河的酷爱之情。

构思:以时间(一天)为序(经)、以空间(不同地点景色)为纬,抓住三峡景色不同特点:瞿塘峡之雄奇惊险(以日出衬托)、巫峡之奇妙美丽(以神话、神女峰衬托)、西陵峡之古老险要(以历史传闻衬托),写出三峡的雄壮、险峻,讴歌祖国山河。

新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3教材分析

新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3教材分析

新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3教材分析在前两册的基础上,本册教科书继续贯彻“守正出新”的编写原则,构建立体化的语文学习系统,设立“阅读鉴赏”“表达交流”“梳理探究”“名著导读”四个板块,从“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使他们具有较强的语文应用能力和一定的审美、探究能力,为其终身学习和个性化发展奠定基础。

与前两册相比,本册教科书有如下特点:一是强调审美教育。

语文具有重要的审美教育功能,审美教育有助于促进人的知、情、意全面发展。

通过欣赏优秀的文学作品,可以让学生受到美的熏陶和感染,培养高尚的审美意识和审美情趣。

第一单元精选了四篇小说,分别是古今中外的典范作品,代表了不同的风格和不同的审美情趣。

唐诗代表了中国古代诗歌的最高成就,第二单元所选的李白、杜甫、白居易和李商隐的诗歌,则又是有唐一代近五万首诗歌中的代表作品,千百年来为人们涵咏玩味,有如千年佳酿,至今令人沉醉。

第三单元虽侧重引发学生的思考领悟,但古代论辩散文有着严谨的论证、精彩的比喻、雄峻的气势、腾纵的语势,千百年来传诵不衰,至今吟咏,仍能让我们回肠荡气。

第四单元侧重科普作品。

这类作品以严谨见长,但文中并不排斥审美的追求,《宇宙的边疆》所描绘的浩渺璀璨的宇宙,《凤蝶外传》中凤蝶短暂而辉煌的一生,《一名物理学家的教育历程》中作者的奇思妙想,在带给我们无尽遐想的同时,也让我们感受到科学世界的美丽多姿。

二是注重探究能力的培养。

“梳理探究”板块的三个主要由学生自己探究的项目自不必说;“阅读与鉴赏”部分也特别强调从“过程与方法”方面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这主要体现在“研讨与练习”中。

比如《祝福》的第四题,要求学生拿电影剧本和原著作一些对比,这就是换一个角度,引导学生探究祥林嫂的命运。

《寡人之于国也》的第三题,引导学生以现代观念审视古人的思想感情,吸收其中的精华,并辩证分析当代可持续性发展观念和孟子观念的不同。

此类题目的设计,体现了编者引导学生从课文出发,沟通课内外,进行拓展探究的思想。

高中数学(必修 3)教材分析

高中数学(必修 3)教材分析

算法 —— 流 程 图 —— 基本算法语句
—— 算法案例
统计
抽样方法
总 体 分 布 的估计 总体特征数的估计
线性回归方程
概率
随机事件—— 概率
古典概率 几何概型
事件和的 概率 (互斥事件)
二 “算法初步”的编写
有助意于图理性思考和思维能力的培养;
中国古代数学的特征是算法——实践; 算法是计算机科学的基础。
形与数
精确化
四 “概率” 的编写意图
统计思维与确定性思维 —— 概率与统计的联系
概率的实际意义
随机事件—— 概率
古典概率
等可能事件
几何概型
有限与无限
事件和的 概率 (互斥事件)
概率的运算
五 教学建议
高 中 数 学(必修 3)
——教材分析
必修1:集合;函数概念与基本初等函数 I
(指数函数;对数函数;幂函数)
必修2:立体几何初步;解析几何初步; 必修3:算法初步;统计;概率; 必修4:基本初等函数Ⅱ(三角函数);
平面向量;三角恒等变换;
必修5:解三角形;数列;不等式;
一 内容与结构
算 基本算法语句
顺选循 序、择、环
输 赋 条循 入出 值 件 环
—— 算法案例 —— 欣赏
三 “统计”的编写意图
统计思维与确定性思维 样本与总体 —— 特殊与一般
抽样方法
总 体 分 布 的估计 总体特征数的估计
线性回归方程
随分系 机、层、统
图、表、特征数
线性相关关系
合理性

必修3教材分析

必修3教材分析

必修三教材分析一:必修3的主要内容与结构框架.(1)主要内容。

本书的主要内容是算法、统计和概率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思想,算法思想和统计思想也是贯穿高中数学课程的重要的数学思想.(2)内容与课时。

全书分为三章,共36课时.具体内容是:第一章算法初步,12课时;第二章统计,16课时;第三章概率,8课时。

二:分单元解读教材第一章,是算法的初步知识.1.1教学内容及课时分配在《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3 必修》A版教材中,《算法初步》一章由三小节构成,配套的教师用书中建议讲授12课时。

第一节:算法与程序框图算法的概念 1课时;程序框图、算法的三种逻辑结构和框图表示3课时。

第二节:基本算法语句赋值、输入和输出语句 1课时;条件语句 1课时;循环语句1课时。

第三节:算法案例算法案例 4课时;小结复习1课时。

1.2新课标对算法的要求1.2.1课程目标算法模块中,学生的算法学习应达到以下目标:在学生义务教育阶段初步感受算法思想的基础上,结合对具体数学实例的分析,体验程序框图在解决问题中的作用;通过模仿、操作、探索,学习设计程序框图表达解决问题的过程;学生能体会算法的基本思想以及算法的重要性和有效性,发展有条理的思考和表达的能力,提高逻辑思维能力。

1.2.2教学目标第一节:算法与程序框图通过对解决具体问题过程与步骤的分析(如二元一次方程组求解等问题),体会算法的思想,了解算法的含义。

通过模仿、操作、探索,经历通过设计程序框图表达解决问题的过程。

在具体问题的解决过程中(如三元一次方程组求解等问题),理解程序框图的三种基本逻辑结构——顺序结构、条件分支结构、循环结构。

第二节:基本算法语句经历将具体问题的程序框图转化为程序语句的过程,理解几种基本算法语句——输入语句、输出语句、赋值语句、条件语句、循环语句,进一步体会算法的基本思想。

第三节:算法案例通过阅读中国古代数学中的算法案例,体会中国古代数学对世界数学发展的贡献。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谈必修三教材分析——教材的价值[蔡杰]
谈必修三教材分析——教材的价值
《稳态与环境》是高中生物课程的三个必修模块之一。

正如课程标准所指出的:“必修模块选择的是生物科学的核心内容,同时也是现代生物科学发展最迅速、成果应用最广泛、与社会和个人生活关系最密切的领域。

所选内容能够帮助学生从微观和宏观两个方面认识生命系统的物质和结构基础、发展和变化规律以及生命系统中各组分间的相互作用。

因此,必修模块对于提高全体高中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具有不可或缺的作用。

”要搞好本模块的教学,首先应当深入理解本模块的意义和价值。

对教材的价值,课程标准在“课程设计思路”中,对本模块的意义和价值,作了如下简明的概括:本模块“有助于学生认识发生在生物体内部和生物与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理解生命系统的稳态,认识生命系统结构和功能的整体性;领悟系统分析、建立数学模型等科学方法及其在科学研究中的应用;形成生态学观点和可持续发展的观念。


课程标准在“内容标准”部分对本模块的意义和价值又作了进一步的阐述:“本模块选取有关生命活动的调节与稳态的知识,有助于学生理解生命活动的本质,了解系统分析的思想和方法,提高对生命系统与环境关系的认识,并为学生树立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观念,形成生态意识和环境保护意识奠定基础。

”分析课程标准的上述表述,结合“具体内容标准”和教材内容可以看出,本模块内容在知识、能力和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方面都具有独特的教育价值。

1.在知识教育方面的价值
对于本模块在知识教育方面的价值,还需要将本模块与另外两个必修模块作为一个整体来考虑。

必修模块“所选内容能够帮助学生从微观和宏观两个方面认识生命系统的物质和结构基础、发展和变化规律以及生命系统中各组分间的相互作用”,这是课程标准对必修模块
内容的知识教育价值所做的高度概括,它明确指出了在高中生物必修课中,学生的认知对象是生命系统──包括细胞、个体、群体、生态系统等各个层次;认知目标就是理解不同层次生命系统的物质和结构基础、发展和变化规律、各组分间的相互作用、系统与环境的相互作用。

对这一认知目标的达成,三个必修模块各有其独特的作用。

就本模块来说,主要是在个体和群体水平揭示生命系统的稳态及其与环境的关系(稳态的实现离不开系统内各组分间的相互作用,即自我调节),具体分析如下:
从系统的视角认识生命活动的规律和本质生物学是研究生命现象和生命活动规律的科学。

在我国的中学生物学课程中,初中阶段侧重于让学生了解生命现象,高中阶段侧重于让学生理解生命活动的本质和规律。

生命世界从细胞到个体,从个体到群体,以至生态系统,都是不同层次的生命系统。

生命系统有着自身的物质基础和结构基础,有着自身的发生、发展和衰亡的规律。

《分子与细胞》模块侧重于使学生在细胞水平认识生命系统的物质基础和结构基础等;《遗传和进化》模块侧重于使学生在基因水平认识生命系统的发生和发展;本模块则侧重于使学生在个体和群体水平认识生命系统内部的调节机制以及与环境的关系。

生命系统是开放系统,它们与外界环境之间不断进行着物质交流、能量转换和信息传递,这就决定了生命系统时刻处于动态变化过程中。

生命系统的动态变化都是在一定的范围内进行的,否则就会解体,导致系统的崩溃。

也就是说,稳态是生命系统能够独立存在的必要条件。

生物体内的各种代谢过程,都将维持自身的稳态作为目标。

稳态的维持靠的是生命系统内部的自我调节机制。

本模块中关于这种调节机制,在个体水平上重点阐述人和动物体生命活动的调节,在群体水平上主要阐述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

可见,就理解生命活动的本质和规律来说,本模块具有其他

块不可取代的价值。

2.在能力培养方面的价值
课程标准确定的能力目标包括操作技能、信息能力和科学探究能
力三个方面,尤为重视科学探究能力的培养。

领悟和运用科学方法,对于发展科学探究能力至关重要,而不同模块在科学方法教育上既有共同之处,又有不同的侧重点。

下面首先分析本模块在科学方法教育方面的独特价值。

正如课程标准所指出的,本模块有助于学生“领悟系统分析、建立数学模型等科学方法及其在科学研究中的应用”。

这一表述明确指出了本模块在科学方法上的侧重点。

在科学方法方面,本模块重在系统分析和建构模型的方法。

系统分析是明确系统的边界后,在分析系统组成要素、层次结构的基础上,分析系统各组分间相互影响的定量关系,建立系统的数学模型,并利用计算机对系统结构优化,使系统具有功能整合作用的问题分析方法。

一般包括四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定性分析,包括划分系统边界、确定系统组分、分析系统层次、明确问题及研究目标;第二阶段为定量研究阶段,包括定量研究各组分间的影响关系、建立系统数学模型;第三阶段为模型分析阶段,是在认识系统动态规律的基础上,确定系统模型的参数,进行模型试验,优化系统功能;第四阶段为系统结构优化阶段,是通过模拟分析,优化系统结构,实行系统调控,使系统具有系统功能整合特性,实现优化的系统功能。

限于高中学生的发展水平和需要,本模块并不要求学生掌握如此完整的
系统分析方法,而是重在领悟系统方法的思想,初步学会从系统的整体出发,分析整体与局部、部分与部分、整体与外部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

在进行有关系统分析的探究活动时,主要做系统分析的第一阶段的工作,有些活动可深入到第二阶段,比如建立种群增长的数学模型。

建立数学模型是生态学研究的重要方法。

“具体内容标准”中要求学生“尝试建立数学模型解释种群数量的变化”,教材中也介绍了建立数学模型的方法,安排了相应的探究活动,可以帮助学生理解建立模型的一般步骤,领悟并尝试应用这种方法。

本模块教材还安排了“建立血糖调节的模型”的活动,可以帮助学生进一步练习建立物理模型和概念模型的方法(侧重在概念模型)。

同其他两个模块一样,
本模块的科学方法教育既有侧重点,又是全方位的。

通过科学史的介绍和探究活动的安排,学生可以在逻辑推理的训练、实验材料的选择、实验数据的处理等方面得到全面提高。

3.在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方面的价值
本模块所蕴含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内容十分丰富,依据课程标准的有关表述,并结合教材内容进行分析,主要包括以下两个方面:一是关注生物科学的发展与社会的关系,如“评述植物激素的应用价值”、“探讨动物激素在生产中的应用”、“关注艾滋病的流行和预防”;二是形成环境保护意识,树立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观念,如“关注全球性生态环境问题”、“形成环境保护需要从我做起的意识”等。

此外,对学生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的养成、民族自豪感和民族责任感的确立等,都有潜移默化的影响,详见下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