富血小板血浆(PRP)联合自体脂肪颗粒移植的基础和临床研究

合集下载

富血小板血浆应用于颗粒脂肪移植的研究进展

富血小板血浆应用于颗粒脂肪移植的研究进展

富血小板血浆应用于颗粒脂肪移植的研究进展由于脂肪组织来源丰富、移植后质地外观接近自然、操作简便、对机体创伤小、成本相对其他人工填充材料低廉等优势,自体颗粒脂肪注射移植被整形美容外科医师广泛地应用于组织填充和重建[1- 2]。

但移植脂肪的存活率不确定,移植后组织的吸收率20%~70%,且可能出现囊肿、钙化等并发症[3-5],极大地限制了其应用。

为此,整形外科医师已经作出了很多努力来完善和标准化脂肪移植的手术操作流程,或者通过辅助治疗,如:添加胰岛素、生长因子(如: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胰岛素样生长因子、瘦素等)、富血小板血浆,或与干细胞(脂肪来源干细胞或基质血管成分[6]、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脐血来源间充质干细胞)混合移植、基因治疗或细胞治疗等,促进脂肪移植物的血运重建、脂肪组织再生、减少纤维化等,从而提高移植脂肪组织最终存活率。

其中,将富血小板血浆应用于颗粒脂肪移植、促进移植脂肪存活,成为研究热点之一。

富血小板血浆(Platelet-rich Plasma,PRP)是由全血离心得到的含有高浓度血小板的血浆,富含来源于血小板的多种生长因子和黏附分子。

PRP 来源于自体组织、制备简便,相对于其他辅助治疗,如:人工合成或提取的生长因子、干细胞辅助脂肪移植等更安全、可行、经济。

临床和实验研究已报道PRP 对骨组织修复、创面修复、肌肉关节运动损伤修复有效。

近年来,有临床医师将PRP应用于脂肪移植,虽然一些临床报道有效,但证据仍够不充分,目前仅有少量实施在小动物身上的基础研究和前期临床研究。

此外,尚无明确的分子机制研究报道。

本文通过回顾目前已有的相关文献,探讨PRP对脂肪移植物作用的可能分子机制。

回顾目前已发表的对PRP应用脂肪移植的体外、动物和人体研究,为其临床应用和未来研究方向提供依据。

1 富血小板血浆的定义富血小板血浆(PRP)是自体的、含有高于全血浓度的血小板的少量血浆。

成人全血的血小板计数是150 000~350 000/μl 。

面部富血小板血浆与自体颗粒脂肪联合移植临床效果

面部富血小板血浆与自体颗粒脂肪联合移植临床效果

面部富血小板血浆与自体颗粒脂肪联合移植临床效果摘要】目的探讨在面部富血小板血浆与自体颗粒脂肪联合注射移植的临床效果方法自2011年12月到2013年5月应用自体脂肪颗粒结合富血小板血浆注射移植颜面部32例,矫正面部老化性凹陷结论病例随访观察显示获得满意疗效.脂肪成活较好.结论自体脂肪颗粒结合PRP联合移植面部注射,有明显疗效,脂肪成活率增加,临床实用性强.【中图分类号】R473.7【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8-6315(2015)12-1362-01在面部年轻化手术中自体颗粒脂肪注射移植注射手术,其吸收率较高,而面部颗粒脂肪移植后如果发生脂肪颗粒吸收的现象,会导致患者面部凹凸不平,不对称等现象,引发医疗纠纷,脂肪颗粒中添加富血小板血浆能有效提高脂肪细胞的成活率己被临床实践和研究所证实,作者自2011年12月到2013年5月应用自体脂肪颗粒结合富血小板血浆注射移植颜面部32例,取得较好效果..1资料与方法1.1临床资料2011年12月到2013年5月来我院美容科进行要求进行面部年轻化手术的32例患者,男性2例,女性30例,存在不同程度的额颞部脂肪萎缩凹陷,眶颧部组织高点下移松垂,泪沟及睑颊沟,鼻唇沟存在,颊部凹陷.给予脂肪颗粒添加富血小板血浆复合组织联合移植手术,随访7个月到24个月,除1例脂肪吸收,颊部欠对称,均获得满意疗效.脂肪成活,形状对称,额颞部及颊部面型年轻化饱满,泪沟及睑颊沟,鼻唇沟改善.1.2方法1.2.1术前设计患者立位,标记面部需填充区域,然后嘱患者仰卧,对标记线适当矫正.再标记供区脂肪抽吸部位,一般选择下腹部或大腿外侧.1.2.2自体颗粒脂肪的获取供区采用局部肿胀麻醉,(肿胀液配置比例为:2%利多卡因15毫升,1%肾上腺素1毫升,碳酸氢钠10毫升,0.9%氯化钠1000毫升),以直径3mm 锐头吸脂针连接20ml注射器在脂肪区往复抽吸获取脂肪悬液抽的脂肪混悬液后,静置,弃去下层血性液体后,生理盐水冲洗,过滤脂肪.丢弃纤维性条索组织.离心备用.1.2.3预先采取静脉血10-15毫升,(加入的10%枸橼酸钠抗凝剂),2000转/ 分离心15分钟,吸取上层血浆及血小板,再3000转/分离心8分钟,弃上层PPP,将剩余液体与激活剂(凝血酶与10%氯化钙的混合物)以9:1比例混合, 震荡,4°C冰箱过夜,血凝块充分收缩后1000转/分再离心10分钟,吸取全部上清液,即PRP.1.2.4移植前,PRP与脂肪颗粒配置比例为每20毫升脂肪加入1毫升PRP.自体颗粒脂肪注射移植:患者静脉复合面部神经阻滞麻醉,麻醉满意后,选取面部标注区的隐蔽部位为进针点,眉毛及头发覆盖区或口角附近,注射额颞部采用3L3M 原则,额区于骨膜额肌间,皮下层注射,颞区于骨膜颞筋膜及皮下层注射,眶区外侧也行少量脂肪填充..颊部注射于皮下及肌肉内注射,泪沟及睑颊沟区注射深层及骨膜浅层,行多隧道扇形边退变注射,每推注点为0.1毫升.同时左手指尖感受推出脂肪,以防进入血管,引起栓塞.术后给予温和按摩揉压,使脂肪组织均匀舒展.2结果32例患者,术后随访除1例脂肪吸收,颊部欠对称,均获得满意疗效.脂肪成活,形状对称,额颞部及颊部面型年轻化饱满,泪沟及睑颊沟,鼻唇沟改善., 无严重并发症,脂肪注射区感染,液化脂肪栓塞等.*3讨论3.1自体颗粒脂肪注射移植可以有效解决传统面部除皱手术面临的上述难题[1-4],自体颗粒脂肪经注射移植后,其吸收率较高,.一般充填的脂肪在6个月的成活率只有70%-30%,一部分学者认为影响吸收的问题是成熟细胞无法再生,并对缺氧耐受力低.受区微循环建立差,移植脂肪血供无法满足[5-6]. 脂肪颗粒中添加能有效提高脂肪细胞成活率的成分己被反复研究.Zuk等[7] 在人体脂肪组织悬液中,首次分离出了具有多向分化功能的干细胞,称之为脂肪干细胞(adiposederivedstemcells,ADSCs).ADSCs经培养后能分化为脂肪细胞,能分泌与血管形成有关的细胞因子,如血管内皮生长(vascularendoGthelialgrowthfactor,VEGF)、肝细胞生长因子(hepatocytegrowthfactor,HGF)等.Yoshimura等[8]开始采用细胞辅助脂肪移植术(cell-assistedlipoGtransfer,CAL),将自体脂肪中新鲜分离的基管成分(stromalvascularfraction,SVF)与移植脂肪混合,移植物成活率大约为40%到80%,Lu等[9]利用载有人VEGF基因的腺病毒转染hASCs,发现移植脂肪早期就出现大量的新生血管, 促进了移植脂肪的成活,MinZhu等[10]发现在填充脂肪中加入从脂肪中分离出来的ADSCs时,其存活率将大大提高,可改善移植脂肪的长期维持效果. 国内学者研究发现发现:自人体吸脂术中脂质部分分离培养ADSCs,在体内能够分化为血管内皮细胞并促进游离移植脂肪组织再血管化,提高脂肪组织存活率并减轻纤维化3.2富含血小板血浆(PRP)的含有多种生长因子,如VEGF\PDGF\EGF\TGF-B等多种生长因子,其中VEGF可以促进脂肪干细胞的增值及向血管内皮细胞分化,这些生长因子[13-14]可给脂肪细胞提供微环境促进脂肪干细胞的增值分化,促进血管内皮细胞的增值聚集,有利于移植的脂肪组织在受区的氧供和血供,以保证脂肪细胞的成活更新为此本研究拟采用结合富血小板血浆的自体颗粒脂肪联合移植来治疗面部老化,以期为面部美容寻找一种安全, 有效的美容方法,从而避免单纯自体颗粒脂肪移植术后患者脂肪吸收导致美容效果不理想的局限性,效果满意,脂肪成活率较高.作者总结1PRP来源于自身,无免疫排斥,无血液传染之虞,;2,富含高浓度生长因子,各种生长因子互相协同,感染可能性小,含有大量纤维蛋白,能有效为组织再生提供支架;3, 供体损伤小,抽血操作简单;4,脂肪组织柔软,手感好,适合填充面部,值得推广.然而目前PRP的制备尚无统一标准,如何制备最佳浓度,使用剂量及与脂肪配比情况,使用时间,还需进一步探讨,还需大量的临床对照来观察效果. 尤其是脂肪成活的远期参考文献[1]ColemanSR.Structuralfatgrafting:morethanapermanentfiller[J].[ PlastReconstrSurg,2006,118(3):108-120.2]MojallalA,LequeuxC,ShipkovC,etal.Improvementofskinqualityafterfatgrafting :clinicalobservationandananimalstudy[J].PlastReconstr[ Surg,2009,124(3):765-7743]LambrosV.Fatinjection:fromfillingtoregeneration[J].PlastReconstr[ Surg,2010,125(3):1039-1040.4]祝顺武,宋广滨,徐学武,等.脂肪注射移植后皮肤质地改善的研究[J].中国美容医学,2012,21(1):78-81. [5]徐靖宏,刘友山,谈伟强,等.复合缓释载体提高脂肪移植成活率的研究[J].生物医学工程学杂志,2010,27(3):600-605. [6]PhulpinB,GangloffP,TranN,etal.Rehabilitationofirraditedheadandnecktissuesbyautolo gousfattransplantation[J].PlastReconstrSurg,[ 2009,123(4):1187-1197.7]ZukPA,ZhuM,MizunoH,etal.Multilineagecellsfromhumanadiposetissue:implicationsfo rcell-basedtherapies[J].TissueEng,2001,7(2):211-228.。

自体脂肪颗粒与富血小板血浆联合应用于面部年轻化的临床效果

自体脂肪颗粒与富血小板血浆联合应用于面部年轻化的临床效果

000的肾上腺素配制局部麻醉肿胀液行术
区肿胀麻醉,选择双侧大腿内侧或腹部进行脂肪抽 吸。对获取的脂肪颗粒反复进行洗涤、沉淀,去除其 中混合的血液、局部麻醉肿胀液及脂滴等,最终得到 黄色、无杂质的纯净脂肪颗粒,将事先激活的PRP 以1:20的比例混合入脂肪颗粒。 2.填充方法:对额部、颞部、泪沟、颊部及鼻唇沟 进行自体脂肪颗粒填充。脂肪颗粒注射使用9士1.o)分,美容就医者满意度VAS评分平为(8.0士1.2)分,两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O.05)。美容就医者评分小于7分的主要原因为面部凹陷改善未达到美容就医者要求,以及脂肪颗粒 吸收较多导致填充效果不明显。有4例美容就医者填充术后出现明显的淤血及肿胀,均在7 d内消 失,没有美容就医者反映有明显不适。结论PRP技术有效提高了移植脂肪存活率,以及医师和美 容就医者的满意度。 【关键词】脂肪颗粒;脂肪移植,自体;富血小板血浆;软组织;面部年轻化
or
clinical effects
on
platelet—rich plasma(PRP).Methods quiring autologous fat
partial depression and
re—
grafting were randomly selected for the study.Photograph
们对自体颗粒脂肪与富血小板血浆(PRP)联合应用于 面部衰老美容就医者的临床效果进行研究探讨。
作者单位:510010广州军区广州总医院整形外科 通信作者:齐向东,E—mail:create_beauty@hotmail.tom
万方数据
中华医学美学美容杂志2016年4月第22卷第2期
Chin
J Med Aesth&Cosmet,April 2016,V01.22,No.2

富血小板血浆在临床骨科中的应用进展

富血小板血浆在临床骨科中的应用进展

结论
富血小板血浆在骨科疾病治疗中的研究取得了一定的进展,证实了其对于骨 折愈合、软骨修复、韧带和肌腱再生等方面的积极作用。然而,仍存在许多需要 进一步探讨的问题,如最佳制备方法、使用时机和使用剂量的确定,以及相关疾 病的预防和治疗等。此外,目前的研究多局限于短期疗效评估,对于长期疗效和 安全性尚需进一步观察和研究。
2、扩大应用范围:目前富血小板血浆主要应用于骨折愈合和软组织修复等 领域,未来有望进一步扩大其应用范围,例如用于治疗骨质疏松、股骨头坏死等 疾病。
3、药物联合使用:未来将进一步探索富血小板血浆与其他药物或生物材料 的联合使用,例如与生长因子类药物、抗感染药物等联合应用,以发挥更大的治 疗作用。
4、质量控制与标准化:为了确保富血小板血浆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未来的 研究将更加注重质量控制和标准化。通过建立统一的质量控制标准和方法,确保 不同医疗机构和医生在应用富血小板血浆时能够达到相似的治疗效果。
2、新药物研发
(1)生长因子类药物:一些新型的生长因子类药物,如BMP-2、VEGF等,已 经应用于临床骨科中,与富血小板血浆联合使用,能够进一步提高骨折愈合和软 组织修复的效果。
(2)抗感染药物:针对术后感染的风险,新型的抗感染药物也在不断研发 中,为富血小板血浆的临床应用提供更好的保障。
四、未来展望
2、样本采集
样本采集是PRP研究中的重要环节,一般采用静脉采血或直接从手术中收集 的方式。对于静脉采血,需要注意采血部位、采血量以及抗凝处理等问题;对于 手术中收集,则需要严格遵守无菌原则,确保样本的质量。
3、实验流程及数据处理
在实验过程中,需要对PRP进行制备、处理和储存。不同的制备方法对血小 板活性、生长因子的释放等产生不同的影响。同时,在应用PRP时,也需要考虑 其最佳使用时机、使用剂量等问题。数据处理一般包括数据的统计分析、图表制 作等,通过对比实验组和对照组的数据,评估PRP的治疗效果。

自体脂肪颗粒结合富血小板血浆(PRP)移植在面部年轻化治疗中的应用研究

自体脂肪颗粒结合富血小板血浆(PRP)移植在面部年轻化治疗中的应用研究

自体脂肪颗粒结合富血小板血浆(PRP)移植在面部年轻化治疗中的应用研究一、自体脂肪颗粒结合富血小板血浆(PRP)移植的概念和原理自体脂肪颗粒结合富血小板血浆(PRP)移植,是一种将自体脂肪颗粒和富血小板血浆移植到患者面部进行年轻化治疗的方法。

该方法的原理是通过提取患者自身的脂肪,经过特殊处理制备成脂肪颗粒,再与富含生长因子的血小板血浆(PRP)混合,最后移植到需要治疗的部位,以达到填补缺损,促进细胞再生和修复的效果。

1. 安全性高:自体脂肪颗粒结合富血小板血浆(PRP)移植采用的是患者自身的组织,避免了异物排斥和传染疾病的风险,因此安全性相对较高。

2. 效果持久:移植的自体脂肪颗粒具有较好的生存率,不易被吸收,能够长期维持面部的丰满和年轻感。

3. 一次手术多重效果:自体脂肪颗粒结合富血小板血浆(PRP)移植不仅可以填补面部缺损,还能够刺激胶原蛋白的合成,促进皮肤的紧致和弹性,实现全面的面部年轻化效果。

自体脂肪颗粒结合富血小板血浆(PRP)移植在面部填充中有着广泛的应用。

这种填充方式能够为面部注入丰富的自体脂肪,解决面部凹陷、皱纹等问题,并且创伤小,恢复快,是一种理想的面部年轻化治疗方式。

通过PRP的注入,还能够刺激胶原蛋白的合成和再生,使面部皮肤更加丰满和有弹性。

自体脂肪颗粒结合富血小板血浆(PRP)移植在面部轮廓雕塑中也得到了较为广泛的应用。

通过将自体脂肪颗粒和PRP移植到面部,可以让面部线条更加清晰,轮廓更加分明,改善面部的下垂和松弛现象,使面部看起来更加年轻和立体。

除了作为填充和轮廓雕塑材料外,自体脂肪颗粒结合富血小板血浆(PRP)移植还可以用于面部皮肤组织的修复。

面部皮肤容易出现各种问题,比如疤痕、色素沉着、皱纹等,通过将自体脂肪颗粒结合PRP移植到患处,可以有效地促进组织的再生和修复,改善面部皮肤的质地和色泽。

自体脂肪结合富血小板血浆注射应用于面部年轻化中的效果分析

自体脂肪结合富血小板血浆注射应用于面部年轻化中的效果分析

自体脂肪结合富血小板血浆注射应用于面部年轻化中的效果分析1. 引言1.1 背景介绍背景介绍:自体脂肪结合富血小板血浆注射在面部年轻化中的应用已经成为美容领域的热门话题。

随着人们对美丽自信的追求,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寻求各种方法来改善面部皮肤的老化现象。

传统的抗衰老方法包括皮肤护理品、填充物注射和手术等,但这些方法存在着一些局限性和风险。

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和临床疗效的不断验证,自体脂肪结合富血小板血浆注射已经被广泛运用于面部年轻化中,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仍有一些问题有待进一步研究和探讨,以进一步完善这一技术的应用。

1.2 研究意义自体脂肪结合富血小板血浆注射技术的研究意义还在于其具有广泛的适用性。

不同年龄段的人群都可以通过该技术进行面部年轻化治疗,从而改善面部皮肤老化、松弛、皱纹等问题,提升面部整体的年轻化水平。

这对于改善人们的外貌形象、提升自信心具有积极的作用。

自体脂肪结合富血小板血浆注射技术在促进医学美容的发展方面也具有重要的研究意义。

通过对该技术的深入研究和探索,可以不断提高面部年轻化治疗的效果和安全性,进一步推动医学美容领域的发展。

深入探讨自体脂肪结合富血小板血浆注射在面部年轻化中的应用效果,对于完善医学美容技术体系,提升整体医美水平具有重要的研究意义。

2. 正文2.1 自体脂肪结合富血小板血浆注射的原理自体脂肪结合富血小板血浆注射是一种应用于面部年轻化的新型美容技术,其原理主要是利用自体脂肪和富含生长因子的血小板血浆来促进皮肤再生和修复。

这一技术首先需要从患者身体其他部位提取脂肪组织,经过特殊处理和分离,获得高纯度的自体脂肪。

接着,从患者自身的血液中提取富含生长因子的血小板血浆,通过特定的注射方法将自体脂肪和富血小板血浆注入到面部需要治疗的部位。

自体脂肪中含有丰富的干细胞和脂肪细胞,可以促进面部组织的再生和修复,增加皮肤的弹性和光泽。

而富含生长因子的血小板血浆则可以加速愈合过程,促进血管生成和胶原蛋白合成,从而实现年轻化效果。

prp_精品文档

prp_精品文档

prpPRP(Platelet-Rich Plasma):原理、应用和临床前景引言:随着科技的进步和医学研究的不断深入,PRP(富含血小板的血浆)逐渐成为医疗领域的热门话题。

PRP是一种通过从患者的自体血液中提取和贫血血小板的血浆而产生的治疗方法。

本文将探讨PRP的原理、应用以及临床前景。

第一部分:原理PRP的原理是利用血小板中富含的生长因子来促进组织的修复和再生。

在PRP过程中,医生会从患者的血液中提取一定量的血小板,并将其注入到损伤组织区域,以促进血管生成和组织修复。

血小板中的生长因子可以刺激细胞增殖、改善血液循环、增强组织的修复能力,并加速伤口的愈合。

第二部分:应用PRP在医学领域有多种应用,下面将介绍其中几个重要的应用领域。

1.整形外科PRP在整形外科中应用广泛,特别是在整形手术后的恢复过程中。

PRP可以促进切口的愈合,减轻术后疼痛和肿胀,并改善切口的外观。

此外,PRP还可以用于丰胸手术和脂肪填充,以提升手术效果和促进组织的再生。

2.骨科PRP在骨科领域的应用也十分突出。

对于骨折、韧带损伤和关节炎等疾病,PRP可以加速骨骼和软组织的修复过程,缩短康复时间,并提高治疗效果。

近年来,PRP在骨关节置换手术中的应用也得到了广泛关注。

3.口腔领域PRP在口腔领域的应用是一种创新的治疗方法,尤其在牙槽骨移植、牙周病治疗和牙齿再植等方面具有潜力。

通过注入PRP可以促进牙骨的再生和吸收,提高牙周组织的愈合速度,并有助于提高牙齿的保存和修复效果。

4.皮肤美容PRP在皮肤美容领域的应用被广泛接受和使用。

PRP可以通过促进胶原蛋白的生成,改善皮肤弹性,减少皱纹和细纹的出现,促进肌肤的再生和紧实。

此外,PRP还可以用于治疗疤痕、痤疮和色素沉着等皮肤问题。

第三部分:临床前景PRP作为一种创新的治疗方法,具有巨大的临床前景。

随着对PRP 的研究不断深入,医学界对其应用领域的扩展将会更广泛。

例如,PRP在心血管疾病、神经系统疾病和肿瘤治疗方面的潜力正在逐步被揭示。

探讨富血小板血浆联合脂肪移植在面部填充中的应用现状

探讨富血小板血浆联合脂肪移植在面部填充中的应用现状

探讨富血小板血浆联合脂肪移植在面部填充中的应用现状自体脂肪组织移植是整形外科领域中填充软组织缺损的常用手段,但是由于移植脂肪成活率较低,也限制了该技术的推广,富血小板血浆是一种新兴治疗方法,联合脂肪移植现已成为该领域的研究热点。

本文结合近年来富血小板血浆和自体脂肪移植的研究报道,重点对富血小板血浆的制备、基础研究以及与脂肪移植联合应用于面部填充进行综述。

标签:整形外科;富血小板血浆;自体脂肪移植;面部填充;联合面部填充是从自体抽吸多余脂肪,经处理后移植到所需部位的一种整形美容手段,面部颞部及双颊深陷使人显老,随着人们对美容需求的提高,选择面部填充的人也越来越多。

以往面部填充多借助自体脂肪组织移植技术,该技术在整形美容外科领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但是在应用中也存在一些问题,如移植后的脂肪组织成活率低、易出现脂肪液化坏死等,考虑到外科整形的安全性,也受到很大限制[1-2]。

随着细胞生物学、组织工程学的不断发展,对脂肪移植展开了更为深入的研究,富血小板血浆(PRP)的提出,为脂肪移植提供了新的思路,这种新兴治疗方法具有制备简单、取材方便、无免疫排斥性等诸多优点,在整形美容领域的应用前景备受看好。

由于富血小板血浆正处于推广阶段,在实际应用中还有许多问题需要解决,现对富血小板血浆联合脂肪移植在面部填充中的应用现状进行探讨,并将相关问题综述如下。

1 富血小板血浆制备及其在脂肪移植中的应用1.1 富血小板血浆的制备富血小板血浆是自体全血经离心后获得的血小板及血浆浓缩物,其中含有大量生长因子及蛋白质,血小板浓度是全血的4倍左右,通常认为1×106/μl的血小板是有效生长因子释放的阈浓度,如血小板衍生生长因子、转化生长因子-β、血管内皮生长因子等。

早在1993年,Hood等人便提出了富血小板血浆的概念,1994年Coleman利用离心技术成功纯化抽吸脂肪,关于富血小板血浆的制备,实际上就是利用全血中各组分不同的沉降系数,经密度梯度离心而获得高浓度的血小板及血浆浓缩物,具体制备过程为:采集全血置于室温下5 h左右,离心,转速为28~37 r/min,时间为18 min左右,红细胞、白细胞与血小板密度不同,离心使红细胞和白细胞充分下沉,血小板大多保留在上层血浆中,分离上层血浆,即可获得富血小板血浆[3-4]。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富血小板血浆(PRP)联合自体脂肪颗粒移植的基础和临床研究目的:观察富血小板血浆(PRP)对脂肪颗粒移植于BALB/C裸鼠背部皮下成活率的影响,并分析其临床效果。

方法:将人体抽吸的脂肪颗粒(2.0m1)单独/联合PRP分别注射于10只BALB/C裸鼠背部对称部位皮下,4周后将移植脂肪组织取出,测量其体积,分成单纯脂肪颗粒组和脂肪颗粒联合PRP组,并对两组脂肪团分别进行HE染色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计算微血管密度。

同期将自体脂肪颗粒联合PRP移植进行面部轮廓重塑及乳房的填充,观察其临床效果。

结果:术后4周,脂肪颗粒联合PRP组的脂肪组织体积明显大于单纯脂肪颗粒组的脂肪组织体积,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4.721,P<0.01);脂肪颗粒联合PRP组的脂肪组织中CD31表达及微血管密度均明显高于单纯脂肪颗粒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4.027,P<0.01);122例临床病例随访6个月,患者满意度达(84.27±1.81)%。

结论:PRP对脂肪颗粒移植成活率有明显的促进作用,临床应用效果良好。

标签:富血小板血浆(PRP);脂肪移植;面部轮廓重塑;隆乳术由于自体脂组织柔软,无排斥反应,取材简单,供区创伤小,易于塑形等特点已被广泛应用于整形美容外科,如面部轮廓重塑、隆鼻、隆乳及各种原因导致的组织缺损等。

但随着自体脂肪移植的广泛应用,脂肪组织存活率低,远期效果的不确定性严重阻碍了自体脂肪移植技术的广泛开展,如何提高自体脂肪颗粒移植的存活率成为美容整形外科亟待解决的重要研究课题。

富血小板血浆(platelet rich plasma,PRP)是由全血经过梯度离心、分离所得的富含高浓度血小板的血浆。

PRP激活后即可释放多种组织生长需要的多种生长因子,具有改善组织成活、促进血管再生的作用。

但PRP是否能增加脂肪颗粒移植成活率却说法不一。

因此,本研究通过将人单纯脂肪颗粒和脂肪颗粒联合PRP分别移植于BALB/C裸鼠的背部皮下观察脂肪成活率,探究PRP对脂肪组织影响的可能机制,并结合临床研究观察自体脂肪颗粒联合PRP移植的临床效果。

1资料和方法1.1实验动物:SPF级BALB/c裸鼠10只,均为雄性,鼠龄6~7周,体重20~22g,购于上海斯莱克实验动物有限责任公司(合格证号:215000534856)。

严格饲养于SPF级动物实验室中,室温保持在20℃~26℃,湿度保持在50%~55%,光照周期明暗交替(12/12h),所用垫料与饮用水均经高压灭菌处理,饲料经60Co照射。

1.2主要仪器:600A型低速离心机(北京白洋医用离心机有限公司),VD 1320洁净工作台(德国Hermle),手术刀柄、刀片,巾钳,持针器,有齿镊,药杯,弯盘,缝合针,蚊式钳,消毒钳,剪刀,眼科剪,眼科镊,缝合线等。

1.3主要试剂及药品:10%CaCl2,人抗CD31单克隆抗体ELISA试剂盒(北京达科为生物技术有限公司),苏木精染色液、伊红染色液(广州市欣源贸易有限公司批号分别为474077、C0109)。

1.4临床资料:入组患者共122例,其中女性113例,男性9例;年龄22~50岁,平均年龄(35.22±7.47)岁。

采用脂肪颗粒联合PRP注射对面部轮廓进行塑形和乳房填充,部分患者进行单一或对称部位注射填充,其中额部33例,双侧颞部49例,双侧泪沟53例,双侧鼻唇沟46例,双侧乳房16例。

1.5方法1.5.1脂肪获取:供区主要选择大腿外侧或腰腹等脂肪明显堆积部位。

根据估计所需脂肪量的多少以及患者对疼痛的敏感情况选择肿胀液局部麻醉或强化+肿胀液局部麻醉,应用直径2mm注水针将肿胀液(2%利多卡因20ml+1:1000肾上腺素1ml+0.9%氯化钠溶液1000m1)均匀注入供区皮下,至局部发白呈橘皮样改变。

面部填充一般使用直径2.5mm钝头吸脂针,手动注射器脂肪抽吸;自体脂肪隆乳多采用吸脂机(负压80kPa左右)进行脂肪抽吸。

对所抽吸脂肪颗粒用0.9%生理盐水清洗,采取静置自然分层去除表层油脂及下层血水混合物。

制备好的脂肪颗粒放置于冰块上备用。

1.5.2PRP制备:肘静脉采血,加入与全血比例为1:16的4.0%的枸橼酸。

分两次离心,第一次以200g的离心力离心10min,取中间层于另一洁净离心管中,再以同样200g的离心力离心10min,吸取上清液即為PRP。

使用前按10:1的比例加入10%CaCl2。

PRP与脂肪颗粒悬液的比例,用于面部填充为l:4,用于隆乳为1:20。

1.5.3动物模型制备:BALB/c裸鼠称重,腹腔注射3.5%水合氯醛(0.01ml/g)麻醉。

背部术区碘伏消毒,用18G注射针头分别于背部两侧对称部位刺破皮肤,之后用20G脂肪移植针将2.0ml脂肪颗粒+0.5ml生理盐水及2.0ml脂肪颗粒+0.5ml PRP分别注射到BALB/C裸鼠背部两侧皮下。

1.5.4动物实验检测指标:脂肪颗粒移植术后4周,严格无菌条件下取出BALB/C裸鼠背部移植脂肪组织,测量体积后分成单纯脂肪颗粒组和脂肪颗粒+PRP组。

两组脂肪组织经10%福尔马林固定,石蜡包埋。

每组标本再分为两组,一组进行HE染色,并于显微镜下观察;另一组切0.5Pm薄片,用抗CD31单克隆抗体对移植组织标本进行免疫组化染色,先用低倍光学显微镜观察,选择CD31阳性表达密度较高的6个区域,在高倍镜下计数血管数,计算微血管密度(MicroVessel Density,MVD)(每平方毫米的微血管数目)。

1.5.5临床应用:①面部轮廓重塑:受区常规消毒铺无菌巾单,一般选择发际缘内、自然皱褶等较为隐蔽且避开血管、神经走形的部位进针,以18G注射器针头刺破皮肤,20G脂肪移植针将脂肪颗粒以点线状,多层次均匀注射于受区,注射完毕适当按摩使脂肪颗粒均匀分布,无需任何包扎;②自体脂肪颗粒隆乳:主要均匀注射于乳房皮下、乳腺后、胸大肌下,避免注射到腺体组织内,注射完成后乳房可用无钢圈胸衣适当托起,亦无须包扎。

建议口服抗生素3d以预防感染。

随访半年,以患者满意度和是否需要二次填充评价手术效果。

1.6统计学分析:采用SPSS17.0软件进行数据分析,符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采用(x±s)表示,两样本间比较采用t检验,组间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2.1移植脂肪组织体积及HE染色结果:脂肪颗粒移植术后第1周BALB/C 裸鼠背部脂肪注射处的隆起,两组均明显缩小;进入第2周脂肪颗粒组体积减少较脂肪颗粒+PRP组明显;第3周脂肪颗粒组体积继续减少,但脂肪颗粒+PRP 组体积无明显减少;第4周脂肪颗粒组BALB/c裸鼠背部注射区仅看到微微隆起,而脂肪颗粒+PRP组注射区域隆起依然非常明显。

取出后两组脂肪组织体积差别明显,如图1;经测量两组脂肪组织体积脂肪颗粒+PRP组(1.27±0.13)ml大于单纯脂肪颗粒组(0.60±0.09)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721.P<0.01)。

2.2移植脂肪组织血管内皮细胞CD31表达及微血管密度检测结果:脂肪颗粒移植术后4周,脂肪颗粒+PRP组脂肪团周围CD31阳性细胞围成很多大小不一的血管腔,微血管较密集,可见部分微血管向脂肪团中心区延伸。

而单纯脂肪颗粒组血管稀疏,部分血管腔呈类圆形,部分无明显管腔。

脂肪颗粒+PRP组脂肪组织微血管密度为(19.70±2.79)微血管数/mm2明显大于单纯脂肪颗粒组(12.70±1.67)微血管数/mm2,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4.027,P<0.01)。

移植术后4周取出脂肪组织的组织切片,其中脂肪颗粒+PRP组可以观察到大量新生血管,脂肪颗粒组则很少看到新生血管组织(见图2)。

2.3自体脂肪颗粒联合PRP移植临床效果:所有病例供区及移植区域均未出现感染、血肿、结节、脂肪液化、凸凹不平以及感觉迟钝等并发症。

面部脂肪颗粒移植区丰满、圆润,皮肤紧致而富有弹性,面部轮廓塑形效果良好,特别是额部、颞部及泪沟区域移植术后皮肤的性状发生了很大的改善,包括肤色、红血丝、黑眼圈及皮肤紧致程度等,典型病例见图3~4。

乳房自体脂肪颗粒联合PRP移植术后视觉上得到非常明显的改善,术后1个月乳房体积减少较明显,之后趋于平缓,3个月之后几乎无变化,随访6个月,和术前对比乳房体积增加明显,外形圆润、饱满、自然,而富有弹性,乳头和乳晕感觉良好,无功能异常,典型病例见图5。

经自体脂肪颗粒联合PRP移植术后随访6个月,患者平均满意度达(84.27±1.81)%。

其中泪沟区自体脂肪填充满意度最高达86.79%,仅有少数病例需要二次填充,见表1。

3讨论自体脂肪颗粒移植后成活率较低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其在整形美容外科的广泛应用,因此如何提高脂肪颗粒移植成活率成为基础和临床研究的热点。

在PRP 是否能增加脂肪细胞移植成活率方面有了较为深入的研究,但是目前结论并非完全一致。

有些学者通过动物实验观察脂肪颗粒联合PRP移植的效果,结果显示PRP并没有增加脂肪颗粒移植的成活率。

但另有许多专家学者通过动物实验和临床研究表明,PRP联合脂肪颗粒移植明显优于对照组,且临床观察其脂肪成活率明显优于单纯的脂肪移植。

本实验以BALB/C裸鼠为人脂肪颗粒移植受体,移植4周后结果显示人脂肪颗粒联合PRP移植后的脂肪团体积是单纯脂肪颗粒移植的2倍左右,具有明显的差异性(P<0.01);临床观察亦显示自体脂肪颗粒联合PRP面部轮廓重塑及隆乳的满意度达(84.27±1.81)%,很少需要二次脂肪颗粒移植手术。

客观证明了自体脂肪颗粒移植的可行性以及PRP对脂肪颗粒移植成活率的促进作用。

自体脂肪颗粒移植成活的关键在于移植脂肪颗粒周围血管网的建立,那么所有能促进血管再生的因素理论上都能够加速移植脂肪颗粒的成活。

众多研究表明PRP加入激活剂凝血酶或钙离子后,血小板中的a颗粒能释放多种高浓度的生长因子,如: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asic fibroblast growth factor,bFGF),血小板衍生因子(platelet derived growth factor,PDGF)、转化生长因子-β1/β2(transforming growth factor,TGF-β1/TGF-β2)、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growth factor,VEGF)、胰岛素样生长因子(insulin likegrowth factor,IGF)、表皮细胞生长因子(epidermalgrowth factor,EGF)等,这些生长因子为组织血管化提供了良好的微环境。

本研究通过将人脂肪颗粒联合PRP移植于BALB/C裸鼠背部皮下,4周后观察移植脂肪组织中微血管密度情况,结果表明脂肪颗粒组和脂肪颗粒联合PRP组微血管密度具有明显差异(P<0.01)。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