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修五文言文总复习必备知识点总结.
语文必修五文言文知识点

语文必修五文言文知识点语文必修五的文言文是高中语文学习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包含了丰富的语言知识、文化内涵和文学价值。
掌握这些文言文的知识点,对于提高语文素养和应对考试都具有重要意义。
下面,我们就来详细梳理一下语文必修五文言文的相关知识点。
一、《归去来兮辞》1、重要实词(1)生生所资:“资”,凭借。
(2)求之靡途:“靡”,没有。
(3)会有四方之事:“会”,恰逢。
(4)家叔以余贫苦:“以”,因为。
(5)心惮远役:“惮”,害怕。
2、重要虚词(1)既自以心为形役:“为”,被。
(2)舟遥遥以轻飏:“以”,表修饰。
(3)问征夫以前路:“以”,拿,用。
3、词类活用(1)眄庭柯以怡颜:“怡”,使动用法,使……愉快。
(2)倚南窗以寄傲:“傲”,形容词用作名词,傲世之情。
(3)策扶老以流憩:“策”,名词用作动词,拄着。
4、特殊句式(1)既自以心为形役:被动句,“为”表被动。
(2)问征夫以前路:状语后置,“以前路问征夫”。
5、主旨本文是陶渊明辞去彭泽令归田时所作,叙述了他辞官归隐的原因和归途中的心情,以及到家后的生活和感受,表达了他对官场的厌恶和对田园生活的向往,体现了他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高洁志趣。
二、《滕王阁序》1、重要实词(1)襟三江而带五湖:“襟”“带”,意动用法,以……为襟,以……为带。
(2)序属三秋:“属”,是。
(3)俨骖騑于上路:“俨”,整齐的样子。
(4)披绣闼,俯雕甍:“披”,打开;“闼”,小门;“甍”,屋脊。
2、重要虚词(1)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且”,反而。
(2)杨意不逢,抚凌云而自惜:“而”,表转折。
3、词类活用(1)腾蛟起凤:“腾”“起”,使动用法,使……腾飞,使……起舞。
(2)屈贾谊于长沙:“屈”,使动用法,使……受委屈。
(3)窜梁鸿于海曲:“窜”,使动用法,使……逃窜。
4、特殊句式(1)童子何知:宾语前置,“知何”。
(2)纤歌凝而白云遏:被动句,“遏”,被阻止。
5、主旨文章由洪州的地势、人才写到宴会,再从宴会娱游写到人生遇合,接着抒发身世之感并表白自己的志向和决心,最后以应命赋诗和自谦之辞作结。
必修五文言文知识归纳

必修五文言文知识归纳一、古文词汇1.常用的古文词汇1.瘦:动词,指人体瘦弱。
2.硕:形容词,指人高大。
3.耿:形容词,明亮的样子。
4.贪:动词,指人对财物等过分追求和爱护。
5.怜:动词,同情抚慰。
6.婉:形容词,温顺委婉。
7.淑:形容词,品德美好。
8.肃:形容词,严肃庄重。
9.悼:动词,悲痛哀悼。
2.生僻的古文词汇1.侑:助动词,表示请客或相劝。
2.旷:形容词,指空旷、空虚。
3.僇:形容词,指傲慢自大。
4.诎:形容词,指狭小、狭隘。
二、文言文语法1.句式1.兼语句:在一个谓语下面,有两个或以上的宾语,如“吾赏古人言非其人之言,即其迹之高也。
”2.排比句:由多个词、句相同、结构相似的分句构成,表达强烈的语气,如“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2.修辞手法1.夸张:用夸张的语言表达一个事物的特征或达到一种情感的效果。
2.比喻:通过比较一个事物与另一个不同但形式相近的物品之间的相似性来表达情感或启示读者。
3.借代:在文章中,将一种事物代替另一种事物。
常用的代表是“指事字”。
3.句意成分1.主语:句子的中心,动作的发动者。
2.谓语:动作的执行者或完成者。
3.宾语:接受动作的对象。
4.定语:修饰名词或代词的词语。
5.状语:修饰动词、形容词、副词的词语。
三、课内知识1.课文题目1.《孔乙己》:讲述了一个风流倜傥、潇洒自如的无赖拿起了琴,为大家奏起了感人的音乐。
2.《韩愈自叙》:讲述了韩愈的成长历程以及他的创作心得。
2.课文概括1.《孔乙己》:一名酒店的熟客孔乙己因为如厕久而被勒令离场,无奈之下拿起了掌中的一把琴,弹奏起悲凉激昂的曲子,震撼了所有在场的人。
2.《韩愈自叙》:韩愈在自叙中介绍了自己的成长历程,以及他如何逐渐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文学风格。
四、名言警句1.唐代名句1.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袁中郎诗》2.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卜算子•咏梅》2.宋代名句1.千里之堤毁于蚁穴,可见蚁穴之可凌也。
—《林则徐全集•学政篇》2.为学日益,为道日损。
高二语文必修五必背知识点

高二语文必修五必背知识点【一】一、文言实词1.通假字(1)北冥有鱼(通"溟",大海)(2)小知不及大知(通"智",智慧)(3)此小大之辩也(通"辨",区别)(4)旬有五日而后反(通"又";通"返",往返)(5)而徵一国(通"耐",能)(6)御六气之辩(通"变",变化)2.古今异义(1)腹犹果然古义:食饱之状今义:副词,表示事实与所说或所料相符(2)众人匹之古义:一般人今义:多数人,大家(3)虽然,犹有未树也。
古义:虽然这样今义:转折连词(4)穷发之北古义:毛,草木今义:头发(5)小年不及大年古义:寿命长的今义:丰收年;春节3.一词多义(1辩此小大之辩也(通"辨",区别)而御六气之不辩(通"变",变化)(2)知之二虫又何知(动词,知道)小知不及大知(名词,智慧)(3)名北冥有鱼,其名为鲲(名词,名称)圣人无名(名词,声名)(4)息去以六月息者也(名词,气息,这里指风)生物之以息相吹也(名词,气息)4.词类活用(1)名词用作动词。
而后乃今将图南(往南飞)/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往南飞)(2)使动用法。
德合一君(使……满意)/彼于致福者(使……到来)/而徵一国者(使……信任)二、文言虚词1.之(1)助词,的。
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其翼若垂天之云(助词,的)(2)助词,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鹏之徙于南冥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且夫水之积也不厚(3)代词,它。
而莫之夭阏者(4)代词,他。
且举世誉之而不加劝(指宋荣子)众人匹之,不亦悲乎(指彭祖)(5)代词,这些。
之二虫又何知(6)动词,到,往。
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2.而(1)连词,表修饰。
怒而飞/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决起而飞(2)连词,表转折。
而宋荣子犹然笑之/且举世誉之而不加劝/而彭祖乃今以久特闻(3)连词,表并列。
语文人教版必修五文言文知识点总结

语文人教版必修五文言文知识点总结一、滕王阁序1、通假字俨骖騑于上路(“俨”通“严”,整齐的样子);云销雨霁(“销”通“消”,消失);所赖君子见机(“机”通“几”,预兆);接孟氏之芳邻(“接”通“结”,结交)。
2、古今异义千里逢迎古义:迎接今义:奉承、拍马屁时维九月古义:在今义:常作“维护”、“维持”之义。
俨骖騑于古义:高高的道路今义:走上路程。
穷且益坚古义:困厄,处境艰难今义:没有钱,穷困。
所赖君子见机古义:看到细微的预兆今义:看机会,看形式。
盛筵难再古义:第二次今义:又一次。
谁悲失路之人古义:同情今义:悲伤。
3、词类活用(1)、名词活用:襟三江而带五湖襟:以……为襟,以……为带。
(2)、形容词活用:四美具,二难并美、难:作名词,美好的事物,指良辰、美景、赏心、乐事;难得的宾主,指贤主、嘉宾。
(3)、动词活用:川泽纡其骇瞩骇:使动,使……吃惊。
4、特殊句式(1)、判断句:勃,三尺微命,一介书生。
(2)、省略句:渔舟唱晚,响穷(于)彭蠡之滨;雁阵惊寒,声断(于)衡阳之浦(3)、倒装句:奏流水以何惭(宾语前置)。
四、陈情表(1)通假字1.夙遭闵凶。
闵,通“悯”。
2.零丁孤苦。
零丁,通“伶仃”,孤单的样子。
3.臣密今年四十有四。
有,通“又”。
4.常在床蓐。
蓐,通“褥”,草席。
(2)词类活用1. 非臣陨首所能上报。
上:名词作状语,向上。
2. 臣不胜犬马怖惧之情。
犬马:名词作状语,像犬马一样。
3. 则刘病日笃。
日:名词作状语,一天天。
笃:形容词用作动词,加重。
4. 夙遭闵凶。
闵凶:形容词用作名词,忧患不幸的事。
5. 猥以微贱。
微贱:形容词用作名词,卑微低贱的身份。
6. 臣具以表闻;谨拜表以闻。
闻:使动用法,使……闻,使……知道。
7. 臣少仕伪朝。
仕:名词作动词,做官。
8. 历职郎署。
职:名词作动词,任职。
9. 外无期功强近之亲。
外:名词作状语,在家外。
10. 内无应门五尺之僮。
内,名词作状语,在家内。
11.臣之进退。
高中语文必修五文言文知识归纳

高中语文必修五文言文知识归纳 篇1 一、通假字 (1)乃瞻衡宇 (衡,通“横”,横木) (2)曷不委心任去留 (曷,通“何”,为什么) (3)景翳翳以将入 (景,通“影”,日光) 二、古今异义 1.亲戚 古义:内亲外戚;今义:跟自己家庭有婚姻关系或血统关系庭或它的成员 2.情话 古义:知心话;今义:男女间谈情说爱的话 3.有事 古义:农事;今义:指有事情 4.窈窕 古义:幽深曲折的样子;今义:指女子文静而美好 5.来者 古义:未来的事情;今义:来的人 6.征夫 古义:行人;今义:出征的士兵 7.扶老 古义:手杖;今义:扶持老人 8.风波 古义:指战乱;今义:常用来比喻乱子 9.人事 古义:指做官;今义:指关于工作人员的录用、调配、奖惩等工作 10.去留 古义:指生死;今义:离开留下 11.寻 古义:不久;今义:寻找 12.交 古义:交互,都;今义:常用义“交友”、“交通”等 三、词类活用 (一)名词的活用 1.名词作状语 ① 园日涉以成趣 名作状,每日、每天 ② 时矫首而遐观 名作状,有时 2.名词作动词 ① 策扶老以流憩 名作动,拄着 ② 乐琴书以消忧 名作动,弹琴,读书 ③ 或棹孤舟 名作动,划船 ④ 实迷途其未远 名作动,误入迷途 (二)动词的活用 1.动词作名词 ①生生所资 动作名,生活 ②审容膝之易安 动作名,容膝的小屋 2.动词作状语 感吾生之行休 动作状,将要 (三)形容词的活用 1.形容词作名词 ① 倚南窗以寄傲 形作名,傲然自得的心情 ② 携幼入室 形作名,幼儿,儿童 2.形容词作状语 心惮远役 形作状语,到远处。
(四)使动用法 ① 审容膝之易安 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安乐 ② 眄庭柯以怡颜 形容词的使动,使……愉快 (五)意动用法 ① 悦亲戚之情话 意动,以……为愉快 ② 乐琴书以消忧 意动,以……为乐 ③ 善万物之得时 形容词意动,以……为善 四、一词多义 1.行 Xíng ① 感吾生之行休 《归去来兮辞》(副词,将,将要。
必修五文言文知识点复习总结

必修五文言文知识点复习总结《鸿门宴》知识点一、通假字1、距关,毋内诸侯:距——拒,抵御,抵抗;内——纳,接纳;2、张良出,要项伯:要——邀,邀请;3、臣之不敢倍德:倍——背,背叛;4、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蚤——早;5、令将军与臣有郤:郤——隙,隔阂,嫌隙;6、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参乘——骖乘:坐在车右担任侍卫的人;二、词类活用1、沛公欲王关中:王:大王——称王;2、范增数目:目:眼睛——使眼色;3、道芷阳间行:道:道路——取道;4、夜驰之沛公军;复夜去:夜:夜晚——连夜;5、吾得兄事之:兄:兄长——向对待兄长一样;6、常以身翼蔽:翼:翅膀——像翅膀一样;7、头发上指:上:上面——向上;8、日夜望将军至:日夜:白天和黑夜;日日夜夜;9、臣活之:活:使……活;10、沛公旦日从百余骑:从:使……从;11、素善留侯张良:善:善良——交好、友好;12、秋毫不敢有所近:近:与“远”相对——沾染、接触;三、一词多义(一)虚词“为”1、用作动词音wéi表动作:做、作为、充当、变成、成为使子婴为相表观点:认为窃为大王不取也表判断;是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2、用作介词表被动;为所/为……所音wéi 若属皆且为所虏表原因、涉及对象音wèi 慎毋为妇死,贵贱情何薄/谁为大王为此计者;3、用作助词句末语气,表疑问或反问音wéi 何辞为?(二)虚词“因”1、动词:沿袭、继续蒙故业,因遗策2、名词:原因、缘由于今无会因(到现在没有相会的机缘了)3、连词:表顺承,于是,就项王即日因留沛公与饮表原因,因为,由于鼠,子神也,因爱鼠,不蓄猫犬(鼠,是子神啊,因为喜欢老鼠,所以不蓄养猫狗)4、介词:凭借、条件因利趁便,宰割天下,分裂山河趁着、趁机因计沛公于坐/因招沛公出/因言曰因为、由于恩所加则思无因喜以谬赏(三)虚词“而”1、表目的:来,用来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2、表转折:但,却今人有大功而击之3、表修饰:(地,着)臣与将军戮力而攻秦4、表修饰:(地,着)项王按剑而跽曰5、表递进:并且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6、表并列:而且,或不译劳苦而功高如此7、表顺承:然后,接下来拨剑切而啖之(四)实词1、举举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动词,举起、抬起;后刺史臣荣举臣秀才:动词,举荐,推荐范进中举:名词,科举考试制度戍卒叫,函谷举:动词,攻克,占领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动词,发动杀人如不能举:副词,全、尽2、谢沛公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王,谢曰动词,谢罪、道歉哙拜谢,起,立而饮之动词,感谢乃令张良留谢动词,辞别张良入谢,曰“沛公不胜杯杓”动词,道歉往昔初阳岁,谢家事夫婿动词,辞别阿母谢媒人动词,推辞多谢后世人,戒之慎勿忘动词,劝诫四、重点句式(一)宾语前置1、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则宾语前置1)籍何以至此;2)沛公安在?3)大王来何操?4)客何为者?(常见疑问代词:谁、何、安、奚、孰、胡)2、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则宾语前置1)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高三语文必修五知识点整理

高三语文必修五知识点整理.1、文言文实词古今异义:1、腹犹果然。
古义:食饱之状今义:副词,表示事实与所说或所料相符2、众人匹之。
古义:一般人今义:多数人,大家3、虽然,犹有未树也。
古义:虽然这样今义:转折连词4、穷发之北-古义:毛,草木今义:头发5、小年不及大年-古义:寿命长的今义:丰收年;春节2、七种短语类型:并列短语、偏正短语、主谓短语、动宾短语、动补短语、介宾短语、的字短语3、词类活用名词作状语:1、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在东边)。
2、夜缒而出(在晚上,当晚)。
3、朝济而夕设版焉(在早上;到黄昏)。
4、难句翻译:1、其如是,孰能御之?译:如果这样的话,谁能阻止他呢?2、卒然问曰:“天下恶乎定?”译:(梁襄王)突然问(我)说:“天下要怎样才能安定?”5、不刊之论:形容不能改动或不可磨灭的言论。
6、迁:终继五国迁灭(改变)7、文学常识:屈原(约公元前340-约前278),战国时期楚国人,伟大的爱国诗人、政治家,“楚辞”的创立者和代表作者。
《离骚》是屈原的代表作,370多句,2400多字,为中国古代最长的政治抒情诗。
8、魏晋南北朝的小说。
(小说的发展期):①志怪小说以干宝《搜神记》为代表。
《干将莫邪》。
②轶事小说以刘义庆的《世说新语》为代表。
《周处》。
9、文言虚词-则。
(1)连词,就。
海运则将徙于南冥。
(2)连词,或者。
时则不至。
(3)连词,那么。
则其负大舟也无力。
10、描写景物的方法:动静结合(以动写静)概括与具体相结合由远到近(或由近到远)11、,我国第一部科学作品集是《梦溪笔谈》,由北宋沈括用笔记体写成的。
12、因人成事:依靠别人把事情办好。
13、《扬州慢》的作者是南宋词人姜。
陆游的代表诗作有《示儿》《书愤》《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诉衷情》《钗头凤》。
14、五步一楼,十步一*;廊腰缦回,檐牙高啄;各抱地势,钩心斗角。
(杜牧《阿房宫赋》)15、艾:[艾ài]方兴未艾;少艾(年轻漂亮的人)。
高中语文必修五文言文必考知识点总结

高中语文必修五文言文必考知识点总结高中语文必修五文言文必考知识点总结作为中国文化传统中重要的语言形式之一,文言文一直是高中语文教育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高中语文必修五大纲中,文言文是必修内容之一,其中包含了多篇文言文课文。
在高中语文学习中,学生必须掌握文言文的基本语言规则和特点,从而提高语文素养和文化修养。
本文将为大家总结文言文必考知识点,帮助大家更好地掌握文言文。
一、文言文的基本语言规则和特点文言文是汉语的一种语言形式,具有以下的语言规则和特点:1.词汇:文言文运用的词汇来自古代汉语,大多比现代汉语用词更简单,语义较为明确且重视精准用词。
有很多专有词汇,也有很多字现在语言中已经不再使用。
2. 语法:文言文的语法结构较为繁琐,句子经常长达十几到几十个字。
文言文注重修辞,重视“清”、“丽”、“妙”,构成华丽辞藻和文化内涵,也重视语言的平衡和对称。
3.标点:文言文的标点很少,常见的标点符号有句号、“、”、“。
、”等符号。
4. 发音:古代汉语比现代汉语发音更为复杂,且音节发音规则也与现代汉语不同。
二、文言文必考知识点1. 历史背景文言文知识点中常涉及到作者及其作品背后的历史背景,如《孔乙己》中的“洋务派”、“地契”,《岳阳楼记》中的“乾隆时期”,《滕王阁序》中的“唐朝贞观年间”,学生需要掌握文言文作品所处的历史背景和时代背景,才能深入理解文本。
2. 文言文常用结构文言文中常见的结构包括“因果结构”、“举例结构”、“转折结构”、“并列递进结构”等,学生需要能够准确识别各种结构类型,并灵活运用。
3. 文言文修辞手法文言文的修辞手法包括比喻、夸张、反誓、排比、铺垫、绝句等。
学生需要掌握这些修辞手法的定义、特点及应用,以及学会通过修辞手法寻找文本的表达意义。
4. 词语辨析在文言文学习中,学生需要能够辨析一些易混淆的词语,如“君子”与“小人”、“正义”和“邪恶”等,考试中会以此作为试题,考察学生对于文言文词汇的掌握。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必修五文言文知识点复习总结《鸿门宴》知识点一、通假字1、距关,毋内诸侯:距——拒,抵御,抵抗;内——纳,接纳;2、张良出,要项伯:要——邀,邀请;3、臣之不敢倍德:倍——背,背叛;4、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蚤——早;5、令将军与臣有郤:郤——隙,隔阂,嫌隙;6、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参乘——骖乘:坐在车右担任侍卫的人;二、词类活用1、沛公欲王关中:王:大王——称王;2、范增数目:目:眼睛——使眼色;3、道芷阳间行:道:道路——取道;4、夜驰之沛公军;复夜去:夜:夜晚——连夜;5、吾得兄事之:兄:兄长——向对待兄长一样;6、常以身翼蔽:翼:翅膀——像翅膀一样;7、头发上指:上:上面——向上;8、日夜望将军至:日夜:白天和黑夜;日日夜夜;9、臣活之:活:使……活;10、沛公旦日从百余骑:从:使……从;11、素善留侯张良:善:善良——交好、友好;12、秋毫不敢有所近:近:与“远”相对——沾染、接触;三、一词多义(一虚词“为”1、用作动词音wéi表动作:做、作为、充当、变成、成为使子婴为相表观点:认为窃为大王不取也表判断;是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2、用作介词表被动;为所/为……所音wéi 若属皆且为所虏表原因、涉及对象音wèi 慎毋为妇死,贵贱情何薄/谁为大王为此计者; 3、用作助词句末语气,表疑问或反问音wéi 何辞为?(二虚词“因”1、动词:沿袭、继续蒙故业,因遗策2、名词:原因、缘由于今无会因(到现在没有相会的机缘了3、连词:表顺承,于是,就项王即日因留沛公与饮表原因,因为,由于鼠,子神也,因爱鼠,不蓄猫犬(鼠,是子神啊,因为喜欢老鼠,所以不蓄养猫狗4、介词:凭借、条件因利趁便,宰割天下,分裂山河趁着、趁机因计沛公于坐/因招沛公出/因言曰因为、由于恩所加则思无因喜以谬赏(三虚词“而”1、表目的:来,用来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2、表转折:但,却今人有大功而击之3、表修饰:(地,着臣与将军戮力而攻秦4、表修饰:(地,着项王按剑而跽曰5、表递进:并且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6、表并列:而且,或不译劳苦而功高如此7、表顺承:然后,接下来拨剑切而啖之(四实词1、举举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动词,举起、抬起;后刺史臣荣举臣秀才:动词,举荐,推荐范进中举:名词,科举考试制度戍卒叫,函谷举:动词,攻克,占领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动词,发动杀人如不能举:副词,全、尽2、谢沛公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王,谢曰动词,谢罪、道歉哙拜谢,起,立而饮之动词,感谢乃令张良留谢动词,辞别张良入谢,曰“沛公不胜杯杓”动词,道歉往昔初阳岁,谢家事夫婿动词,辞别阿母谢媒人动词,推辞多谢后世人,戒之慎勿忘动词,劝诫四、重点句式(一宾语前置1、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则宾语前置1籍何以至此;2沛公安在?3大王来何操?4客何为者?(常见疑问代词:谁、何、安、奚、孰、胡2、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则宾语前置1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之作为动词有的宾语,在否定句中前置2古之人不余欺也。
(以前的人没有欺骗我啊;代词余作为动词欺的宾语,在否定句中前置3、“是”、“之”作为宾语前置的标志,以强调突出宾语1何陋之有?/姜氏何厌之有?(之作为宾语前置的标志2无乃尔是过与?(是作为宾语前置的标志(二状语后置(介宾短语后置/介词结构后置1、贪于财货;2、沛公左司马曹无伤使人言于项羽曰;3、具告以事;4、长于臣;5、得复见将军于此;6、因击沛公于坐;7、樊哙覆其盾于地(三判断句1、此天子气也;2、楚左尹项伯者,项羽季父也;3、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4、今人有大功而击之,不义也;5、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6、此亡秦之续耳;(四固定句式1、孰与:同……相比,哪一个更;2、军中无以为乐:无以:没有用来……的;3、项王未有以应:有用来……的;4、何……为:表疑问或反诘,干什么,为什么?《陈情表》知识点一、通假字1、夙遭闵凶。
闵,通“悯”,所忧愁的事2、零丁孤苦。
零丁,通“伶仃”,孤独的样子3、臣密今年四十有六有,通“又”,多二、词类活用1、非臣陨首所能上报。
上:名词作状语,向上。
2、臣不胜犬马怖惧之情。
犬马:名词作状语,像犬马。
3 、外无期功强近之亲。
外:名词作状语,在家外。
4、内无应门五尺之僮。
内,名词作状语,在家内。
5、则刘病日笃。
日:名词作状语,一天天。
笃:形容词用作动词,加重。
6、夙遭闵凶。
闵凶:形容词用作名词,忧患不幸的事。
7、猥以微贱。
微贱:形容词用作名词,卑微低贱的人。
8、臣少多疾病。
疾病:名词用作动词,生病。
9、①具以表闻。
②拜表以闻闻:使动用法,使……闻,使……知道。
三、一词多义(一虚词“以”1、用作介词1表示动作、行为所用或所凭借的工具、方法。
可译为“用”、“拿”、“凭借”、“依据”、“按照”、“用(凭借……身份”。
猥以微贱。
凭,介词。
臣具以表闻。
用,拿,介词。
汾阳王以副元帅凭借……身份2表示原因,介词。
臣以险衅/臣以供养无主因为但以刘日薄西山/是以区区不敢废远因为2、用作连词夫夷以近又、而且,表并列关系谨拜表以闻来,表目的关系今不忍人无寇暴乱,以乱天子边事来,表目的关系木欣欣以向荣,水涓涓而始流(地,着,表修饰关系(二虚词“之”用作助词。
(1的,放在定语和中心语之间,表修饰外无期功强近之亲,内无应门五尺之憧。
的,定中之间臣之辛苦,非独蜀之人士及二州牧伯所见明知。
的,定中之间(2用在主谓结构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不译,助词。
臣之进退,实为狼狈。
可不翻译(三文中重点掌握实词1、当(1当侍东宫。
任,充当,动词。
(2臣生当陨首,死当结草。
一定,副词。
2、命(1辞不赴命。
任命,名词。
(2人命危浅。
生命、性命,名词。
(3更相为命。
生活、生存,名词。
3、终(1既无叔伯,终鲜兄弟。
与“既”配合,起并列联合作用,相当干“又”,连词。
(2无以终余年。
结束,度完,动词。
(3愿乞终养。
终了,动词。
(四表示官职变动的实词1、除,任命、授职,一般指免去旧职、授予新职。
2、赏,是由皇帝特旨颁布,赐予官职、官衔或爵位。
3、擢,既由选拔而提升。
超擢则是越级破格提升的意思。
4、迁,改官。
5、拜,授予官职,任命,多指帝王授臣下官职。
6、徙,改任官职,多指一般的调职。
7、谪,官吏降级,相当于贬。
8、出,指出京受任。
9、去,卸职。
《张衡传》:“自去史职,五载复还。
”10、黜,废免,革职免官。
《屈原列传》:“屈原既黜,其后秦欲伐齐,齐与楚从亲。
”11、放,放逐。
有时也指京官调任外地,如《谭嗣同》“即放宁夏知府,旋升为宁夏道”12、陟,升迁,指官吏的提升和进用。
如诸葛亮《出师表》:“宫中府中,俱为一体,陟罚臧否,不宜异同。
”13、夺,罢官免职。
如《书博鸡者事》“使者遂逮守,胁服夺其官”。
14、罢,革除官职。
《书博鸡者事》“又投间蔑污使君,使罢。
”15、复,恢复旧职。
《书博鸡者事》中“为复守官而黜臧使者”四、重点句式(一固定句式1、既无叔伯,终鲜兄弟。
“既……终……”,是连词“既”和连词“终”的搭配,表示不止一个方面,可译作“既……又……”,或“既……也”。
2、有所希冀。
“有所……”,与“无所……”是相对的格式。
意思是“有……的人(的东西、的事情”。
“所”字后面一定是动词。
“所”与后面的动词组成名词性的“所”字结构,充当“有”的宾语。
3、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
“无以”,是动词“无”与介词“以”的结合,又写作“亡以”,表示“没有办法”,“没有什么用来”。
4、是以区区不敢废远。
“是以”,连词性的介宾词组,即“以是”的倒装,表示结果或结论,用在分句或句子的开头(有时置于主语后,上承说明原因的分句或句子,可译为“因此”“所以”。
5、臣之辛苦,非独蜀之人士及二州牧伯所见明知,皇天后土实所共鉴。
“非独”,连词,表示除所说的意思之外,还有更进一层的意思,用在复句的上一分句里,可译为“不单”“不仅”“不只”之类。
(二被动句1、而刘夙婴疾病。
婴,被……缠着。
2、戍卒叫,函谷举函谷关被攻克2、若属皆且为所虏“为所”表示被动3、吾属今为之虏矣“为”表示被动4、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为”表示被动5、不拘于时“于”表示被动6、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
“见”表示被动《段太尉轶事状》知识点一、通假字1. 不嗛,辄奋击。
嗛(qiè,通“慊”,满足,快意。
2. 椎釜鬲瓮盎盈道上。
椎,通“槌”,打,砸。
3. 太尉判状,辞甚巽。
巽,通“逊”,谦恭。
4. 出入岐周邠斄间。
斄,通“邰”,今陕西武功二、词类活用1. 以刃刺酒翁、坏酿器。
坏:使动用法,使……坏。
2. 晞一营大噪,尽甲。
甲:名词作动词,穿上铠甲。
3. 乃我困汝。
困:使动用法,使……处于困境险地。
4. 遇不可,必达其志。
达:使动用法,使……表达出来。
5. 裂裳衣疮。
衣:名词作动词,用衣裳缠裹。
6. 奈何欲以乱败郭氏。
败:使动用法,使……败坏。
三、一词多义(一虚词“且”1、作为连词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尚且、还,表让步命如南山石,四体康且直并且,表并列关系2、作为副词且为之奈何?将,罪且及副元帅将要年且九十将近誓不相隔卿,且暂还家去暂且,姑且3、固定用法且夫:放在句首,表示下文是进一步议论且夫天下非小弱也,雍州之地,崤函之固,自若也。
况且,再说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况且,再说(二虚词“则”1、用作连词1表承接关系,就、便、那么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2表假设关系,如果、假若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3表转折关系,可是、却、倒是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2、用作副词,表示判断,乃、是、就是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三实词“诚”1、用作名词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诚:名词,真心真意2、用作副词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诚:副词,肯定、确实、确然3、用作连词公诚以都虞侯命某者诚:连词,表假设,果真(四实词“固”1、夫颛臾,固而近于费固:形容词,城墙坚固2、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固:动词,巩固,安定3、独夫之心,日益骄固固:形容词,固执,顽固4、蔺相如固止之固:形容词,坚决,坚持5、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固:副词,本来,原来,固然(五实词“适”1、余自临安舟行适临汝适:动词,到……去2、贫贱有此女,始适还家门适:动词,女子出嫁3、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适:动词,适合,适应4、从上观之适与地平(从上面看恰好与地面相平适:副词,恰好5、适得府君书,明日来迎汝适:副词,刚刚,刚才四、重点句式(一宾语前置1、欲谁归罪:疑问句中,疑问代词“谁”作为动词“归罪”的宾语,故前置2、汝将何以视天地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何”作为介词“以”的宾语,故前置(二省略句1、欲苟顺私情,则告诉(上官,(上官不许。
省略“告诉“的宾语、“不许”的主语2、(公度我至军中,公乃入省略主语“公”3、前太守臣逵察臣(为孝廉,后刺史臣荣举臣(为秀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