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级语文:《三顾茅庐》说课稿(参考文本)

合集下载

《三顾茅庐》说课稿

《三顾茅庐》说课稿

《三顾茅庐》说课稿教学内容:《三顾茅庐》说课稿教学目标:通过学习《三顾茅庐》,使学生能够了解中国历史上的重要人物刘备及其智勇群臣诸葛亮,并能够理解课文中的主要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

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是学习文言文《三顾茅庐》的词语和句子的理解;难点是理解文言文中的意思并能够正确运用。

教学准备:教材《中华文化》第三册,相关图片及PPT。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教师呈现一张关于三国故事的图片,引导学生联想,了解三国演义的背景,然后出示课文的标题《三顾茅庐》,询问学生对这个标题的了解和猜测。

二、展示课文(10分钟):教师以适当的语速拿起课文开始朗读,学生跟读课文内容,重点理解关键词和句子中的意思。

三、分析课文(15分钟):1. 阐释生词:教师结合课文,逐个解释生词的意义和用法,并用简单的例句帮助学生理解。

2. 句子分析:教师逐句分析课文中的句子,让学生理解句子构造和意义。

重点分析以下句子:a. "曾公亮举荐之":解释"举荐"的含义,引导学生理解这是一种推荐的行为。

b. "卧龙凤雏之辈":解释"卧龙"和"凤雏"分别指的是谁,帮助学生理解这是对人才的称谓。

c. "只是天下有贤人易得,有一个能用的却难得":解释这句话的意思,强调虽然有很多人才,但是能够运用这些人才的领导者却不容易找到。

四、学习扩展(20分钟):1. 分组讨论:将学生分组,让他们分析刘备为什么要三次上山拜访诸葛亮,通过讨论,让他们更深入地理解文章背后的意义。

2. 角色扮演:选择几个学生扮演刘备和诸葛亮,通过表演,让学生更好地理解人物形象和他们之间的互动。

3. 创作续写:让学生以刘备的角度,续写这个故事的结局,并分享自己的创作。

五、巩固和评价(10分钟):教师与学生进行互动,进行复习演练,如问答、填空等,检查学生对课文的理解情况。

三顾茅庐说课稿

三顾茅庐说课稿

三顾茅庐说课稿一、引言《三顾茅庐》作为中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故事,被广大人民喜爱并流传至今。

这个故事描绘了刘备为了找到能够帮助自己实现抗蜀复汉大业的人才,经过了三次的努力和反复思考,最终找到了关公这位英勇善战的武将。

本次说课将以《三顾茅庐》为主题,通过学生阅读和讨论,引导学生认识到英雄人物坚持不懈、对目标的执着追求以及选择合适的努力方向的重要性,并激发学生们对自己学习和成长的动力。

二、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了解《三顾茅庐》这个故事情节和主要人物形象;•学会运用关键词语描述故事中的人物特点和故事情节。

2. 能力目标•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能够从文章中获取信息;•培养学生的合作学习能力,通过小组讨论和合作完成任务。

3.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坚持不懈、努力奋斗的精神;•培养学生对自己学习和成长的自信和动力。

三、教学重点•学生对《三顾茅庐》故事情节和主要人物形象的理解;•学生通过合作学习,锻炼阅读理解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四、教学方法•情境导入法:通过故事情节的讲述,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合作学习法:通过小组讨论和合作完成任务,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师生讨论法: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和交流,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

五、教学内容和步骤1. 教学内容•《三顾茅庐》故事的讲述;•探讨故事中的人物形象和特点。

2. 教学步骤•引入:向学生讲述《三顾茅庐》故事,并引导学生回答问题,了解他们对故事的初步认知;•阅读理解:学生阅读相关材料,回答问题,并与小组成员进行讨论;•小组合作:学生分成小组,每组选择一名学生扮演关公,其他组员扮演刘备、诸葛亮等角色,通过角色扮演的方式,讨论故事中的情节和人物形象;•展示与总结:每个小组为其他组呈现他们的角色扮演,师生共同总结故事中的人物形象和故事情节;•拓展延伸: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和思考,选择一个自己喜欢的英雄人物,写一篇短文介绍这个英雄人物的特点和故事情节。

六、教学评价•教师观察学生的课堂表现,包括参与度、表达能力等;•学生之间的小组合作,通过观察评价小组成员的互动和合作情况;•学生的作业完成情况,包括阅读理解和写作任务的完成情况。

《三顾茅庐》说课稿15篇

《三顾茅庐》说课稿15篇

《三顾茅庐》说课稿15篇《三顾茅庐》说课稿1各位同行、各位领导:大家下午好!刚才我和孩子们共同学习了《三顾茅庐》一文,现在我就本堂课的学习目标、设计思路、设计理念以及教学反思等,向大家作一个汇报。

一、本堂课的学习目标我从课程目标的三个维度出发,提出了本课的学习目标:第一,凭借课文中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等,通过读、思、悟,提升情感,感受刘备三请诸葛亮的真心诚意。

第二,在读、说、写等拓展性的言语实践活动中,发展语言。

二、本堂课的设计思路我在把握这篇教材时,以“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这个目标为纲,尊重文本的价值取向,从学生对刘备的“礼贤下士”、“求贤若渴”等的体验中提炼出“诚”这条主线,在初读课文时发现诚;在反复朗读中感悟诚,表达诚;通过引入《出师表》这一拓展资料,让学生感悟诸葛亮这一当事人所回味到的刘备对他的一片诚心来提炼诚;最后让学生与刘备进行对话,从而来赞美诚,升华诚。

我想抓住“诚”这条主线,既尊重了文本的价值取向,又能展示人性中美好的一面。

通过教学,让“诚”深深地烙在学生的脑海中,说实在的,这个“诚”也深深地烙在我的脑海中,我想,课堂确实是我和孩子们共同成长的一段生命历程。

三、本堂课的设计理念我本着“以学生为本,以学生的发展为本”这一理念,课堂上试想从以下几方面突破。

第一,预设了几套学路。

依据课堂中学生学习的实际需要和实际情况,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学生的“阅读期待”,我预设了三条学路:学路一,学生可以先从描写刘备动作的语言入手来开展学习活动;学路二,学生也可以先从描写刘备和张飞的对话入手来开展学习活动;学路三,学生还可以先从描写当时的天气、环境的语言入手来开展学习活动等等。

我在试教的时候,大多学生都是先从刘备的动作来体会的,因为刘备的动作比较形像地表现出他的诚意,学生比较容易感悟到。

但在今天的课上,学生却先从刘备和张飞的对话中体会诚意,这说明咱们衢州的孩子很会读书,很会思考,能透过语言,自读自悟,看到内涵。

《三顾茅庐》 说课稿

《三顾茅庐》 说课稿

《三顾茅庐》说课稿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三顾茅庐》。

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方法、教学过程以及教学反思这几个方面来展开我的说课。

一、教材分析《三顾茅庐》是人教版初中语文教材中的一篇经典文言文。

这篇文章出自《三国志·蜀志·诸葛亮传》,讲述了刘备三次亲自到隆中拜访诸葛亮,邀请他出山辅佐自己的故事。

文章通过生动的描写,展现了刘备求贤若渴的诚恳态度和诸葛亮的雄才大略。

这篇文章在教材中具有重要的地位。

它不仅是学生学习文言文的重要范例,有助于提高学生的文言文阅读能力和理解能力,还能让学生感受到古代仁人志士的高尚品质和智慧,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和道德情操。

二、学情分析我所面对的是初中____年级的学生。

他们经过之前的学习,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文言文基础,能够初步理解简单的文言文词句。

但是,对于一些较为复杂的文言词汇和语法现象,还需要进一步的学习和掌握。

此外,这个年龄段的学生思维活跃,好奇心强,但对于历史故事的理解和感悟能力还有待提高。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深入思考,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文章的内涵。

三、教学目标基于对教材和学情的分析,我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1)学生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重点段落。

(2)掌握文中的重点文言词汇和句式,如“顾”“因”“乃”等,能够准确翻译课文。

2、过程与方法目标(1)通过反复朗读和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文言文语感和自主学习能力。

(2)引导学生分析文中人物的形象和性格特点,提高学生的分析和概括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让学生体会刘备求贤若渴的精神,学习诸葛亮的智慧和忠诚。

(2)培养学生尊重人才、珍惜人才的意识。

四、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1)理解文中的重点文言词汇和句式,疏通文意。

(2)分析刘备和诸葛亮的人物形象,体会他们的品质。

2、教学难点(1)感受刘备求贤的诚心和诸葛亮的雄才大略,理解“三顾茅庐”的深层含义。

《三顾茅庐》说课稿范文(精选18篇)

《三顾茅庐》说课稿范文(精选18篇)

《三顾茅庐》说课稿《三顾茅庐》说课稿范文(精选18篇)作为一名辛苦耕耘的教育工作者,时常需要用到说课稿,说课稿有助于顺利而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

那么写说课稿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三顾茅庐》说课稿范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三顾茅庐》说课稿篇1一、说教材《三顾茅庐》是苏教版小学语文第八册第三单元的一篇重点讲读课文。

本课选自我国古典长篇小说名著《三国演义》,由第三十七回“司马徽再荐名士,刘玄德三顾茅庐”改写而成。

课文记叙了刘备三顾茅庐,诚心诚意请诸葛亮出山,辅佐他完成统一国家大业的故事,赞扬了刘备求贤若渴、礼贤下士的精神。

这是一篇发展语言、启发思维、培养能力的好课文。

同时,这篇课文也能帮助我们很好地激发学生的课外阅读兴趣,让他们对祖国的优秀作品产生浓厚的兴趣。

根据教学大纲要求及四年级学生特点,我制订了以下教学目标和教学重难点。

教学目标:1、学会生字,随文理解“茅塞顿开、晌午”等词语的意思。

2、体会抓住人物言行、环境烘托以及通过人物之间的彼此衬托来表现人物精神品质的写作方法,在学习中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和创新精神。

3、激发学生读经典名著《三国演义》的兴趣,用写读后感的形式表达自己心中的想法。

教学重点:凭借课文中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等,通过读、思、悟,提升情感,感受刘备三请诸葛亮的诚心诚意。

教学难点:理解刘备的求贤若渴、礼贤下士的精神。

二、说教法《语文新课程标准》第三部分“实施建议”中的“教学建议”中认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

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

因此我采用引导学生通过“读————思———悟”从而全面阐释课文的教学方法,运用开放性、拓展性的阅读教学,长文短教,避免烦琐的情节分析,在学习中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张扬了学生的个性。

三、说流程为达到以上目标,本课的教学拟采用利用资料、自主研究、分工合作、交流汇报、表演等多种方法。

2024《三顾茅庐》说课稿范文

2024《三顾茅庐》说课稿范文

2024《三顾茅庐》说课稿范文敬爱的评委老师们,大家好!我今天要为大家说课的内容是《三顾茅庐》。

接下来我将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阐述。

一、说教材1、《三顾茅庐》是中学语文必修篇目中的一篇课文,通过这个故事生动地展示了刘备的聪明才智和诸葛亮的智谋。

通过阅读这篇课文,学生可以了解到古人的智慧和勇气,并且在培养学生的语文阅读能力的同时,也能使他们从中汲取智慧和力量。

2、教学目标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以及教材的特点,结合学生现有的认知结构,我制定了以下三点教学目标:①认知目标:通过阅读理解,学生能够理解课文的基本内容,掌握词汇和语言表达方式。

②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通过阅读发现作者的写作技巧和表达方式。

③情感目标:使学生从中感受到勇气和智慧的力量,培养学生的民族精神和人文关怀。

3、教学重难点在深入研究教材的基础上,我确定了本节课的重点是:理解故事情节和主题,掌握词汇和语言表达方式。

难点是:分析作者的写作技巧和表达方式,培养学生的人文关怀。

二、说教法学法为了培养学生的语文阅读能力和人文关怀,我选用了以下教法和学法:教法:情感教学法,问题导入法,讨论教学法。

学法:合作学习法,阅读理解法,情感体验法。

三、说教学准备在教学过程中,我将使用多媒体辅助教学,通过图片、音频等方式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四、说教学过程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我设计了以下几个教学环节。

环节一、情境导入,引入新课。

我将通过图片展示一些名人名言,如孔子的“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激发学生对智慧和勇气的思考。

然后我会引导学生想一想,如果你遇到了困难,会想到怎样的办法解决?接着,我将以这个问题为引子,导入《三顾茅庐》这个故事。

通过学生的介绍和讨论,引出课文的核心内容和主题。

设计意图:以情境导入的方式,既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又能引发他们对主题的思考,为后续的学习做好铺垫。

环节二、阅读理解,分析作者的写作技巧。

在学生初步了解课文内容后,我将通过分组让学生进行小组合作阅读。

《三顾茅庐》说课稿

《三顾茅庐》说课稿

《三顾茅庐》说课稿引言概述:《三顾茅庐》是中国历史上一段脍炙人口的佳话,它讲述了刘备为了请到诸葛亮三次上山,才最终成功地将其请出来辅佐自己的故事。

这个故事不仅展现了刘备的坚持和智慧,也彰显了诸葛亮的聪明才智。

本文将从历史背景、刘备的三次上山、诸葛亮的回应、最终的成功和故事的意义五个部分详细阐述《三顾茅庐》这个佳话。

一、历史背景:1.1 东汉末年的政治乱局,刘备的困境。

1.2 刘备对诸葛亮的仰慕和期望。

1.3 诸葛亮的才华和声望。

二、刘备的三次上山:2.1 第一次上山,刘备寻找诸葛亮。

2.2 第二次上山,刘备再次请诸葛亮出山。

2.3 第三次上山,刘备不惜冒险请诸葛亮。

三、诸葛亮的回应:3.1 第一次回应,诸葛亮拒绝了刘备的请求。

3.2 第二次回应,诸葛亮给出了条件和考验。

3.3 第三次回应,诸葛亮答应了刘备的请求。

四、最终的成功:4.1 诸葛亮出山后,为刘备出谋划策。

4.2 借助诸葛亮的智慧,刘备得到了曹操的支持。

4.3 三人合力,最终建立了蜀国。

五、故事的意义:5.1 坚持不懈的努力可以战胜困难。

5.2 聪明才智的重要性。

5.3 人才的重要性,以及合理利用人才的智慧。

通过以上五个部分的详细阐述,我们可以更加深入地了解《三顾茅庐》这个故事。

故事中的刘备展现了坚持不懈的品质,他不畏艰难,三次上山请诸葛亮,最终得到了他的支持。

诸葛亮则展现了聪明才智的重要性,他的智慧为刘备出谋划策,最终帮助刘备建立了蜀国。

这个故事也告诉我们人才的重要性,只有合理利用人才的智慧,才能取得成功。

因此,《三顾茅庐》这个故事在中国历史上被广泛传颂,并成为了一段经典的佳话。

语文《三顾茅庐》优秀说课稿(通用5篇)

语文《三顾茅庐》优秀说课稿(通用5篇)

语文《三顾茅庐》优秀说课稿(通用5篇)语文《三顾茅庐》优秀说课稿1一、说教材(一)、教材分析本课是根据罗贯中的著名古典历史小说《三国演义》中的第三十七回“司马徽再荐名士、刘玄德三顾草庐”的内容改编而成。

课文写刘备三次亲自到隆中拜访诸葛亮,诚心诚意邀请他出山,辅助自己实现统一中国的大业。

表现了刘备对贤才的虔诚和渴求,同时看出诸葛亮的确是一位旷世奇才。

全文按事情的发展顺序来写,共5个自然段,可分为三段。

第一段(1)略写刘备前两次去隆中拜访诸葛亮,都没有见着。

第二段(2—4)具体写刘备第三次拜访诸葛亮的经过。

第三段(5)写刘备与诸葛亮的亲密友情。

(二)、设计理念“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不应以老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

从这个教学理念出发,在教学中紧扣中心问题——“在三顾茅庐的过程中,你从哪些地方体会到刘备诚心诚意邀请诸葛亮”展开全文的教学。

引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体悟。

在融情探究中与文本进行深入的对话,使整个过程成为学生积极主动探究的过程。

(三)、我的教学特色:“以读代讲”和“以读悟情”(四)、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①学会本课9个生字,理解新词的意思,并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②能够说出比喻句中用来比喻的事物与被比喻事物之间的关系,学习用“来到……,只见……的句式写一处景物。

2、过程与方法:指导学生抓住人物语言、动作、神态理解刘备三请诸葛亮,求贤若渴的心情和诸葛亮的雄才大略。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使学生懂得只有尊重人才,才能干一番大事业。

(五)、教学重、难点抓住人物语言、动作、神态等反复揣摩,理解品味,体会刘备三请诸葛亮求贤若渴的心情。

(六)、教具准备:挂图(七)、教学时间:两课时二、说学情:教师让学生在课前阅读《三国演义》少年读本,初步了解一些故事情节,在此基础上,学生已经具备了学习本节课的能力。

三、说教法:1、以读代讲法:也就是以读为主,通过范读、引读、自由读、指名读的朗读方式,指导学生在读中熟悉课文,理解课文,使学生在读中悟情。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语文教案 )
学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年级: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教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教案设计 / 精品文档 / 文字可改
四年级语文:《三顾茅庐》说课
稿(参考文本)
Chinese is known as the "Mother of Encyclopedias", which is the best interpretation of it, so
learning Chinese is very important.
四年级语文:《三顾茅庐》说课稿(参考文
本)
设计理念:
本课教学设计重在阐述语文教学的几个重要问题:1.教什么?教字词句段篇的重要之处;2.怎么教?听、说、读、写、思的整合实践;3.学什么?学习文本语言传递出来的新的信息;4.得什么?得知识、情感、思维、语言诸方面的语文综合素养的提高。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比喻句前后两部分之间的关系。

2.通过文章中刘备的语言、动作体会刘备诚心诚意请诸葛亮出山,学习刘备尊重贤才的品质。

3.凭借课文中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等,感受刘备三请诸葛
亮的诚心诚意和诸葛亮的雄才大略。

教学过程:
教什么——明明白白,怎么教——清清楚楚
一、教学有线,牵动全篇
作为语文老师,在引领学生赏析一篇文章时,最重要的是能让学生找出文章的文眼。

顺着文眼思考,就能顺藤摸瓜,理清文章的来龙去脉,使文章枝干分明地呈现在学生脑海中。

《三顾茅庐》这一课,很明显,它的主线是刘备诚心诚意请诸葛亮出山。

找到文章的文眼后,我设计了一个统领全篇,值得探究的核心问题展开教学,使各个分散的教学点串联起来。

因此开课以杜甫的名句导入后,设计了这样一个抛砖引玉的问题:刘备三顾茅庐,他的真心到底有多诚,他的真情到底有多真?让我们细细品味刘备这份深深的诚心诚意。

听听他是怎么说的,看看他是怎么做的。

遵循这这样的一条主线,我将教学程序设计为以下几个板块:1.话语之中闻真情;2.行动之中看诚意;3.隆中之对表真情;4.出师表里忆真诚。

在板块教学中依然要遵循教学有线的原则,每个板块都抓住一个核心问题展
开教学。

如:刘备这一下,让我们见到他的——诚心诚意;这一行,让我们见到他的——诚心诚意;这一站,站出了刘备对诸葛亮的诚心诚意,这一等,等处了他的诚心诚意,这一“快”,更是快出了刘备的诚心诚意、求贤若渴、迫不及待。

分而不乱,连而有线是板块教学的优势。

教学时只要提炼一个问题:从哪里可以看出刘备的诚心诚意,就能“牵一发而动全文”了。

二、想象品悟,再迈一步
对于重点句、关键词的教学,如何让学生读出味儿来,读得传情?方法其实很多,其中有一点,是我们教师自己在课文时就要有的一种素养,利用文本空白处进行情景创设,让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感受人物内心,丰富人物形象。

如在体会刘备还有“半里多路就下马步行”的诚心诚意,我设计了让学生试想三人步行的画面:张飞见大哥下马,不解的问:_____,刘备对张飞解释说:____。

在刘备恭恭敬敬地站在台阶下等候许久之处,我设计了想象同样在外等候这么久的张飞关羽二人在门外会交谈些什么,引导学生对空白处进行补白,将文本读厚,语文的素养就是在这样的听、说、读、
写的扎实训练中慢慢形成的。

通过引导想象、创设情境等手段,激活了学生的思维,学生一步步加深了对文本的理解,人物形象立体化,具体化。

老师将文本读得有多深,学生就能将文本学得有多透,教学设计时多想想:我再迈一步是不是更好呢?情感的闸门一旦打开,朗读自然水到渠成,入情入境。

三、抓住特质,学习写作手法
获得语言的途径有很多,抓住文本特质,一课一练,一练一得,无疑是行之有效的。

所谓“特质”,指事物特有的性质或品质。

因为有了特质,才有了事物间的本质的区别;因为有了特质,事物才有了其特有的诱人之处。

一篇文学作品作为一种特殊的事物,亦有其特有的表达方式,这就是“文本特质”。

只有不断地发现特质,找到新的语言训练点,才能不断地发展语言,相关的训练才有促进提高的价值。

教师要善于找到新的训练点,以前课文中讲过的,练过的,这节课就不需要再讲。

一课一得,课课有得,得得相联,才会使学生得到系统的训练,否则就只能是大量高耗低效的训练。

所以我把《三顾茅庐》这篇课文的特质定位在“环境烘托人物形象”上,所
以才有了“探究第三自然段景与人之间有什么关联”这一环节。

由于时间关系,没有能进行迁移和运用,所以还是有点遗憾的。

可在这填写你的名称
YOU CAN FILL IN THE NAME Here。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