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人教版九年级下册语文第一单元优秀教学设计(含反思)

合集下载

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下每课教学反思(含目录)

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下每课教学反思(含目录)

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下每课教学反思第一单元1 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舒婷感谢新课改能将这位文革后新生代诗人的代表诗作吸纳进语文课本。

但是怎样在语文课上教好这首诗,怎么通过一两个主问题的设置引导学生全面、深入地悟读这首诗,怎样让学生有层次地朗读诗歌,从而读出诗的美感,读出自己的独特感悟,读出对诗歌的喜爱,成了我近日脑中不停思索又找不到突破口的问题。

我先明确了备课的总体思路,即先确定教学内容,再琢磨授课技巧。

我分四步实施:第一步,读透诗歌,先把从网上和教参上把能找到的关于舒婷及本诗的介绍、赏析及解读文章看一遍,在心中先打上厚实的底。

第二步,研读诗歌,筛选出诗的美点。

我打算引领学生探究的美点有:情感美、意象美、结构美、音韵美。

第三步,设计两个主问题引导学生读出这四个美点。

我觉得情感美学生是最容易分析出的,而本诗是通过一个个意象来为情感的表达铺路架桥的,所以意象美也很容易分析得出,其次是结构美和音韵美,这两点有共同点,都是着眼于语言,都是抓住每节诗的固定句式分析,这两个固定句式分别是每个诗节开头的“我是(你)……”和结尾处的“——祖国啊”。

我的第一个主问题是“每节诗末的“祖国啊”在朗读的处理上是否一样?为什么”,由这个问题领着学生分析出四个诗节诗人情感的变化,从而理出情感脉络,体会情感美的两个方面,一是情感由低回叹息到激昂热烈的变化美;二是对祖国生死相依、荣辱与共的赤诚美。

在分析情感的过程中,学生自然体会到了意象的新颖、准确。

我的第二个主问题是“本诗的抒情主题是“我”,抒情客体是祖国,诗中用一个反复出现的句式将两者紧密结合了起来,请问是什么句式”,学生立刻就找出了“我是(你)……”的句式,我让学生读这些句子,试着用“从这个句式中我读了——”来说一句话,可以从内容、情感、修辞、结构、音韵等方面来说。

经过这个环节,学生更深刻地体会到了诗人与祖国血肉相连的关系,感受到了诗人对祖国的忧患意识与使命感,加深了对情感美的理解。

部编九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大单元教学设计

部编九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大单元教学设计
③查阅沈尹默、戴望舒、卞之标琳题、芦二荻、聂鲁达几位诗人生平介绍以及诗歌创作
的背景资料; ④查阅高尔基生平经历以及《海燕》创作背景资料。
完成任务
诗歌
流派
作者简介 创作背景
祖国啊, 我亲爱的 祖国 梅岭三章 月夜
萧红墓畔 口占 断章
风雨吟
海燕
创作 时代 时间 体现
完成任务
结合注释、旁批,勾画出文章中饱含诗人情感的词句,体会这些词句 的共同特点,并用合适的词语概括诗歌的感情基调,完成“学习任务单 二”。可以选用小贴士中的词语,也可以另行选择。
完成任务
(一)捕捉初读感受:自主阅读八首诗歌,用一句话概括 每首诗歌的初读感受,记录在课文空白处。
(二)寻找相似内容:整体感受八首诗歌在内容上的共通之 处,简单概括,小组交流。
(三)关注诗歌形式标:题将二八首诗歌与旧体诗进行比较,任选
一首,结合小贴士和助读材料,参照示例,从外在形式上说说 它新在何处。
1.结合学习经验,思考阅读现当代诗歌的一般策 略,整理成策略单;
2.反复研读诗歌,理清诗歌的背景资料,把握感情 基调,赏析诗歌中的意象特点、语言特色、表现手法 等,体会现当代诗歌的抒情性和多样性;
3.品读哲理小诗《统一》《断章》,探究其多元化 主题,感受诗歌解读的个性魅力。
学习资源
1.核心资源:本单元八首诗歌; 2.助读资料:谢冕《重新创造的艺术 天地》;叶橹《美感的歧义》(选自《中 国现代诗歌名篇赏析》)。
完成任务
标题二
完成任务
标题二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完成任务
(2)结合小贴士,思考诗人在选择意象/形象时,采用了哪些方法来增 强诗歌的艺术感染力,小组讨论总结。
资料链接 意象群。意象群是指按照一定的美学原则,把两个及以

九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教案(新版)新人教版

九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教案(新版)新人教版
-利用网络资源,如环保论坛、公众号等,关注环保动态,提高学生的环保意识。
-鼓励学生开展环保课题研究,如调查本地区的环境问题、分析环保政策等,培养学生的研究能力。
-定期组织环保小组活动,如环保知识竞赛、环保创意展示等,加强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
-邀请家长参与环保教育活动,共同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形成家校共育的良好氛围。
核心素养目标
本单元的教学旨在培养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1.语言能力:通过阅读和分析课文,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使学生能够熟练掌握并运用课文中的词汇和句式,提升写作水平。
2.思维品质:通过分析课文的论证方法,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和批判性思维,使学生能够独立思考,形成自己的见解。
3.文化素养:通过学习课文,了解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理念,提升学生的道德修养,增强环保意识,培养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
-《人与自然》:一部关于人类与自然关系的纪录片,展示人与自然之间的紧密联系和相互影响。
-《环保法律法规》:一本介绍环保法律法规的书籍,让学生了解我国在环保方面的法律法规。
2.拓展要求
-鼓励学生利用课后时间阅读上述拓展材料,加深对人与自然关系的理解。
-要求学生撰写读后感或观后感,分享自己的感悟和体会。
在学习行为习惯方面,大部分学生能够按时完成作业和学习任务,但部分学生可能存在拖延和不够认真的问题。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加强对学生的监督和管理,引导他们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对于课程学习的影响,学生的知识水平和对人与自然关系的理解程度将直接影响他们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把握。因此,教师需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教学设计和调整,以提高教学效果。
-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思考人与自然的关系,并写一篇心得体会。

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教学设计教案

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教学设计教案

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教学设计教案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 理解并掌握本单元所涉及的文言文、现代文和诗歌等文学作品的基本内容和主旨。

2. 提高学生对语文知识的运用能力,包括阅读理解、文言文翻译、作文创作等。

过程与方法1. 通过自主研究、合作研究和探究研究的方式,提高学生的研究兴趣和主动性。

2. 运用多种教学手段,如多媒体、讨论、小组合作等,增强学生的研究体验和参与度。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 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欣赏能力和审美情趣,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2. 通过文学作品的研究,引导学生思考人生、价值和社会问题,培养正确的价值观。

二、教学内容课文内容1. 文言文:《出师表》、《陈情表》2. 现代文:《孔乙己》、《范进中举》3. 诗歌:《己亥杂诗》、《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教学重点与难点1. 文言文的理解和翻译2. 现代文的深层次含义和主题思想的把握3. 诗歌的韵律、意象和情感的表达三、教学过程课前准备1. 准备相关教学材料,如课本、多媒体课件、讨论题目等。

2. 提前布置预作业,要求学生对课文内容进行初步阅读和理解。

第一课时1. 导入新课通过引入与本单元主题相关的背景知识,激发学生的研究兴趣。

2. 课文讲解1. 文言文:《出师表》、《陈情表》- 讲解课文内容,解释生僻词汇和句式。

- 分析课文结构和修辞手法。

- 引导学生理解课文中的主题思想和作者的观点。

2. 现代文:《孔乙己》、《范进中举》- 讲解课文内容,分析人物形象和情节发展。

- 探讨课文中的社会问题和深层次含义。

- 引导学生进行批判性思考和讨论。

3. 诗歌:《己亥杂诗》、《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 讲解诗歌的韵律、意象和表达技巧。

- 引导学生感受诗歌的情感和意境。

- 进行诗歌朗读和背诵训练。

3. 课堂练布置相关的练题目,巩固所学内容。

第二课时1. 复导入通过复上节课的内容,引导学生进入新的研究环节。

2. 深入研究1. 文言文:《出师表》、《陈情表》- 进行文言文翻译练,讲解重点词汇和句式。

九年级语文部编版下册第一单元第4课海燕(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

九年级语文部编版下册第一单元第4课海燕(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

九年级语文部编版下册第一单元第4课海燕(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4、海燕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理解象征、烘托、对比手法在课文中的运用。

2、诵读,引导学生有创意的阅读,把握散文诗的优美意境,让学生生成阅读鉴赏能力。

3、品味文章用词的准确性,把握“海燕"的艺术形象。

二、过程与方法:以学生自读为主,师生共同合作探讨,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和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①品味语言、体会作品表达的思想感情,领会“海燕”精神的内涵,结合生活,把握“海燕"精神的现实意义。

②培养学生勇敢、顽强、乐观、自信的品质,培养积极的情感态度。

教学重点:通过朗读,品味文章的语言,进行反复的比较赏析,把握“海燕”的艺术形象,领会“海燕"精神内涵。

掌握象征的写法。

教学难点:随着环境的变化逐层深入的把握海燕形象,使阅读向纵深发展。

教学方法:诵读、讨论、探究、点拨法。

教学具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一、初读——读海燕(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同学们在大屏幕上看到的这种海鸟叫海燕,(多媒体出示海燕)它有大海赋予的坚强翅膀,它有大海赋予的不屈的灵魂,它经常在暴风雨来临前的海面上勇敢的搏击风浪,笑傲长空。

这节课让我们走入高尔基的散文诗《海燕》,去感受他带给我们的生命最强音。

(板书:海燕)(二)检测预习:请同学们翻开课时练自主预习部分,同桌之间互批,有难以解决的问题请举手我们共同解决。

高尔基(1868—1936),俄国作家,“无产阶级艺术最伟大的代表者”、社会主义现实主义文学奠基人、无产阶级革命文学导师。

他创作了长篇小说《母亲》,自传体三部曲《童年》、《在人间》、《我的大学》等。

(三)整体感知课文。

1、播放配乐朗读,学生听读。

同学们,自主预习过课文了,如果让你们来读,大家觉得应该用什么样的语调来朗读这篇文章呢?(充满激情)好,下面请先仔细听听朗读音频,体会作品中的海燕形象。

2、学生合作朗读,体会情感。

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短诗五首》优秀教学设计

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短诗五首》优秀教学设计

短诗五首1.结薇合诗歌写作背景,理解诗歌肃的主旨与情感。

2.分析诗歌的语肀言,感受诗歌的意境美和画面袆感。

3.对袁比阅读这几艿首诗,理解早期蒆白话新诗的共同特点。

第1课时薅 《月夜》《萧红墓蒇畔口占》一、激袈情导入自1917螈年2月《蒂新青年》刊登胡适的袈八首白话诗之后,白话诗蚄迅速引起轰动,优秀的白话诗薂作不断涌莈出,当时任教于北大的沈尹蒈默的这首《月夜》便袇是其中之一。

一定程蒈度上讲,正是因这螀首诗的存在,中螂国首次面世的蒂这一小批现代诗歌作品才可蚆以说是真蚈正地显示出现代性。

那膀么,这首诗肄究竟写了什么呢?让我们荿一起来读一读吧。

二、新课感知目标导学一:《月夜》1.认识作者,把蒆握写作背景。

沈尹默蚄(1883肄-1971)袇,原名君默,杰出芈的学者、诗人、书法袁家。

五四运动时期,沈尹袆默作为北大名芆教授,和鲁迅、陈独秀等葿人轮流主编《新青年》杂志。

莄1917年,正是近莂代中国历史上最黑蒄暗的年代,螀最混乱的芆年代,却也是思螂想和文化最迸发的时代羆,也就是在这样的羁环境下,莇新诗诞生膆了。

新诗之“新”首先在于其蒀精神和灵魂的新,即思想聿的现代性,追求“科学”螃与“民主”,人的个螂体的觉醒,思想薆解放、个性独立遂成为这一蚃时代的普遍追求。

概而言之,芆国人有了主体蒄意识。

我国蝿传统诗歌中,是没有“我(螆指独立存在的意识)”的(除了膄屈原),只有在新诗肈中,“我”才大量地薇出现,例如这首《月夜》。

因此衿《月夜》不仅是新腿诗诞生的袂一个标志,也是真正的新文学薁诞生的标志。

2.朗读螇诗歌,理解螇象征意象与主旨。

(1)这首小蒂诗描绘了一幅月夜图景,肈请用你自己的语言将这幅月羅夜图描绘出来。

明确:霜风呼袆呼地吹着,月光明明地蚀照着。

霜风寒月的冬夜腿中,顶天螅立地的高树与独立不螁倚的“我”并排站螈立着,充满了美的意蕴。

【教学提示】抓住诗中景物特点来写。

(2)这是一首蚆很隐晦的诗,看似是纪实蚇,简单地描写记录当时的某螀种场景,但这何尝又蒆不是对当时现状肃的描写?请蒈你结合这首诗的写作背景,蒅说说对这首诗的羀象征意象和主旨肅的理解。

人教部编版初中语文九年级下册第一单元《海燕》优秀教案(内含2课时)

人教部编版初中语文九年级下册第一单元《海燕》优秀教案(内含2课时)
9.【作业】
(1)完成课堂跟踪练习。
(2)反复朗读课文,注意重音、停连、语气和节奏,读出情感和气势。
七、教学反思
1.课文内容较长,朗读指导还应加强。
2.思考问题时间较短。
《海燕》第2课时教学设计
教材册别及单元
统编教材九年级下册 第一单元
课 题
4 海 燕
课时
第2课时
一、课标要求
1.了解诗歌这种文学样式。了解课文涉及的作家作品知识和文化常识。
5.【品析语言】课文运用多种修辞凸显海燕的形象,请任选一例,分析其作用。
(1)在乌云和大海之间,海燕像黑色的闪电,在高傲地飞翔。
运用比喻和拟人,从形、色两方面突出了海燕勇猛、善战的姿态。“黑色的闪电”比喻精确、传神,寥寥数字展现了海燕矫健、勇猛的雄姿;“高傲地飞翔”总写海燕的行动,“高傲”赋予海燕以人的性格,是拟人的写法。
文中两次写到大海和风、云、雷、电展开了殊死搏斗,反映了1905年革命前夕,革命与反革命斗争的日益激化;大海最终战胜乌云、闪电,象征了无产阶级革命必胜的前途。
4.【思考】“——暴风雨!暴风雨就要来了!”“让暴风雨来得更猛烈些吧!”两次大声疾呼,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反复的修辞手法强化了海燕作为“预言家”的极度兴奋欢快之情,预示着黑暗的沙皇统治行将崩溃,一场人民革命即将到来,表现出无产阶级革命者高度的智慧和对时代历史剧变的敏锐的预见性。饱含着革命先驱者对无产阶级革命的渴望与期待,也号召人民积极投身革命。这是革命者的战斗宣言,表达了自信豪迈的战斗情怀和高昂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2)狂风紧紧抱起一层层巨浪,恶狠狠地把它们甩到悬崖上,把这些大块的翡翠摔成尘雾和碎沫。
比喻和拟人。“抱”“甩”“摔”几个动词的连用,以及“恶狠狠”的神态刻画,赋予了狂风人的性格,写出了猖狂的气焰。把“巨浪”比作“大块的翡翠”,突出海浪中蕴藉的力量,也烘托出风的猖狂和凶狠。

部编版九年级下册语文第一单元单元教学计划

部编版九年级下册语文第一单元单元教学计划

部编版九年级下册语文第一单元单元教学计划全文共5篇示例,供读者参考部编版九年级下册语文第一单元单元教学计划1一、学术条件分析在我班,语文成绩并不突出,一定要让第一名发挥主导作用,发挥主导作用,敢于主动发言,努力表达自己,建立自信。

学生的缺点在于理解能力差,文章阅读量少。

很多同学认为学课文没用,尤其是现代课文,根本考不上。

即使他们喜欢做一些题,但他们渴望阅读,知识很少。

另外,他们懂得不多,阅读理解就成了难点。

很多同学养成了写日记的好习惯,在写作上有所进步,但需要进一步加强。

让他们养成积累的习惯。

二、教材分析初三及下学期的教学内容以复习为主,实践为辅,考试为辅;学生先掌握方法,老师优先。

结合市教研室安排,学校实际情况,抓基础,狠抓阅读训练,搞好三轮复习。

第一轮复习主要以课本为主,让学生做好积累,复习的时候牢记重点词句、古文、古诗、名句。

并且把积累的书建立起来,随时积累,养成良好的习惯。

第二轮复习以阅读为主,加强阅读练习,让学生掌握方法,明确记叙文、议论文、说明文考试的“要点”,做到理解准确,表达准确清晰,回答中肯。

第三轮,需要两周时间掌握技巧,做好心理准备。

三、教学目标1、在通读课文的基础上,理清思路,理解主要内容,欣赏和权衡重要词语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

2、我对课文的内容和表达有自己的体会,可以提出自己的观点和问题,可以用合作的方式一起讨论难题。

3、理解阅读中叙述、描写、解释、讨论、抒情的表达方式。

4、能够区分现实作品和虚构作品,理解诗歌、散文、小说等文学风格。

5、欣赏文学作品,可以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

我可以结合文化背景对作品的思想情感倾向做出自己的评价;关于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我能说出自己的经历;品味作品中的表现性语言。

6、读古诗,通过积累、领悟、运用,有意识地提高自己的鉴赏能力和审美情趣。

7、阅读简单的文言文,借助笔记和参考书了解基本内容。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
1.了解作者及其诗歌创作背景。

2.了解本文修辞的特点,理解诗歌中众多意象的含义。

3.感悟诗人的爱国之情,激发爱国热情,树立报国之志。

一、导入新课
改革开放四十年,中国的面貌可谓焕然一新:被人称赞的新中国四大发明,为人赞叹的大国外交,具有活力的中国自主创新。

如果让我们用一个形象来形容今天的中国,朝气蓬勃的青年或美丽动人的姑娘都甚为恰当。

然而,在改革之初,面对她的伤痕累累,面向全新的希望,她在人们心中会是怎样的形象呢?今天,让我们走进舒婷的诗歌中感受一下。

二、教学新课
目标导学一:认识作者,了解背景
作者简介:舒婷,1952年出生于福建省漳州市石码镇。

祖籍福建泉州,后一直生活在厦门。

著有诗集《双桅船》《会唱歌的鸢尾花》,散文集《心烟》。

她的诗被译成多国文字,介绍到德国、法国、美国、荷兰、日本等多个国家,是新时期以来最受青年欢迎的诗人之一。

写作背景:《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发表于1979年7月,即中国进入改革开放新时期的第一个年头。

诗人把压抑中释放出的热情化作对祖国新兴的讴歌。

目标导学二:赏析意象,把握诗歌情感
1.反复朗读诗歌。

2.第一节写了哪些意象?这些意象蕴含和象征了哪些社会内容?它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明确:意象:“破旧的老水车”“熏黑的矿灯”“干瘪的稻穗”“失修的路基”“淤滩上的驳船”。

“破旧的老水车”“熏黑的矿灯”两个意象,象征祖国的贫穷落后和长期停滞的生产力;“干瘪的稻穗”“失修的路基”“淤滩上的驳船”几个意象,进一步概括了祖国的饥馑、闭塞和百废待兴的状况。

总之,第一节主要写祖国母亲贫穷落后的历史和种种沉重的负累。

作者以诸多落后以及沉重的意象表达了自己深沉、悲痛的感情。

3.第二节主要写了哪些内容?它的作用是什么?作者的情感有何变化?
明确:第二节通过直抒胸臆来描写祖国的过去,表明祖国的“贫困”“悲哀”,这也是
对第一节中诸意象的诠释,长期潜伏蜗行于黑暗的隧道里固然是贫困,而船的纤绳深深勒进肩脖则是悲哀。

同时又用“‘飞天’袖间”的“花朵”象征着希望。

这一节正是起着过渡的作用,从“贫困”“悲哀”过渡到希望之中。

作者在此处的情感与第一节是一以贯之的,仍旧带着深沉与悲痛,但其中又带着一股看向历史的自信与看向未来的希望。

4.联系作者的写作背景赏析第三节,说说第三节中的意象有怎样的象征意义。

通过这些意象,我们可以看出作者的思想感情有怎样的变化?
明确:意象:“神话的蛛网”“雪被下古莲的胚芽”“挂着眼泪的笑涡”“雪白的起跑线”“绯红的黎明”。

“神话的蛛网”象征束缚生产力发展,钳制思想解放的专制统治和陈腐意识,只有挣脱了“神话的蛛网”才能诞生“簇新的理想”;“雪被下古莲的胚芽”“挂着眼泪的笑涡”“雪白的起跑线”“绯红的黎明”这些意象在时空上大幅度跳跃,构成了立体交叉象征义,象征着祖国成长的苦难历程、再生的悲喜、新长征的开始和未来的美景。

上述意象有一个共同的特征,那就是代表着希望,代表着开始。

作者正是用这些意象,表现着自己的欣喜与激动。

5.作者在第四节将“祖国”比喻为什么?作者在此抒发了怎样的情感?
明确:作者在第四节将“祖国”比喻为伤痕累累的母亲。

作者在此表达了对祖国的热爱与深情,同时也表明了自己的意志,要将自己的一生奉献给祖国,去换取祖国的富饶、荣光以及自由。

6.请你简要分析作者在整首诗歌中的情感变化。

明确:作者在第一节中回望祖国所经受的苦难与现实的贫困,心中是痛苦的,悲伤的;第二节承接第一节的情感,虽然痛苦,却看见了祖辈们痛苦的希望;第三节则因为看见了簇新的理想,看到了全新的希望,作者从痛苦中摆脱出来,取而代之的是喜悦,是激动;第四节激动喜悦进一步得到升华,表明了要为祖国献身一切的愿望。

7.探究:这首诗读来情感强烈,除了体现在意象使用上,还体现在哪些方面?
明确:(1)作为抒情主体,作者让自己与诗中的意象相互融合,即用“我是……”的句式,让物化的自我形象,汇注于祖国的形象之中,使得情感表达更加浓烈。

(2)诗的每一节,
都用“祖国啊”作为结尾,这是反复手法的运用,而这种运用又使每一节的抒情呈现了不同的效果。

第一节的“祖国啊”是深沉的感叹,表达出作者难以言状的悲哀;第二节的“祖国啊”是痛苦的呼唤,包含着作者内心的痛苦和希望;第三节的“祖国啊”是欣喜的呼唤,流露着诗人抑制不住的喜悦;第四节的“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是庄严的誓词,倾吐了献身祖国的热望。

四个“祖国啊”,反复吟咏,将感情逐层推进,给全诗营造了回肠荡气的咏叹气氛。

目标导学三:解读,深度把握诗歌内容
1.“我是你祖祖辈辈/痛苦的希望啊,是‘飞天’袖间/千百年来未落到地面的花朵”,你是如何理解“飞天”这个意象的?
明确:“飞天”这个意象奇伟而瑰怪,具有极大的诱惑力,这个意象虽然看起来只是表明美好的希望未变成现实,因而叫人痛苦;但是它又说明了我们这个古老民族曾经有过光辉灿烂的文化,有过极盛的世纪,有着追求理想的光荣传统。

这种意象的大幅度跳跃开拓了诗意的空间,引起了我们对现实和历史的思索,迫使我们去追寻那实现希望的途径与答案。

2.你如何理解“我是你的十亿分之一,是你九百六十万平方的总和”?
明确:从个体上说,“我”是中国十亿人口中的一个,是祖国的“十亿分之一”。

但从“我”的使命来说,“我”要承担起振兴中华的重任,“我”要与祖国融为一体,因而是“九百六十万平方的总和”。

这句话表达了作者强烈的爱国之情和历史责任感。

目标导学四:深情朗读,体味诗歌
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
贫困落后——深沉悲痛
痛苦追求——悲怆祈愿新生希望——欣喜亢奋富饶自由——自豪献身
本节课在教学过程中主要以把握诗歌意象为主,从意
2梅岭三章
1.理解体会这三首诗的主要内容以及诗歌所饱含的为革命献身的大无畏精神。

2.品析诗的凝练、含蓄的词句,学习多种修辞手法的表达作用。

3.学习构思新颖、想象奇特的写作特点。

一、导入新课
1934年10月,江西中央苏区的主力红军开始长征,那时,陈毅同志身负重伤,被留在江西担负军事指挥,并主持政府工作。

1935年春,陈毅同志率部在敌人重点围攻下从中央苏区突围,转移到赣南地区进行游击战争,坚持了将近三个年头。

这三年游击战争,是他们在革命斗争中所经历的最艰苦最困难的阶段。

1936年冬天,陈毅同志在梅山被敌人包围,带着伤病隐伏在密密的草丛中20多天。

考虑到难以脱身,便写了三首诗藏在衣袋里。

不久,敌人一无所获,便悻悻而去。

今天,我们将要学习的《梅岭三章》便是陈毅同志当时写的“绝命诗”。

二、教学新课
目标导学一:朗读诗歌,理解诗歌内容及其精神
朗读这三首诗,理解诗歌的主要内容。

【教学提示】
教师范读,学生朗读、齐读,读出气势,读出感情,直至熟练背诵,亦可模仿课文录音朗读。

1.阅读小序。

小序在这首诗歌中有什么作用?
明确:交代时间、地点、事件的原因和结果以及当时的环境、背景。

这首“绝命诗”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