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网络生活中的道德要求
思修网络生活中的道德要求

思修网络生活中的道德要求
1、尊重网络公约:要尊重网络公约,遵守网络道德,不发布色情、暴力、反动等违反国家法律法规的信息,不参与任何形式的网络欺凌、攻击行为。
2、尊重网络秩序:要尊重网络秩序,不发布淫秽、谩骂、攻击他人的言论,不参与任何形式的网络欺凌、攻击行为。
3、尊重网络隐私:要尊重网络隐私,不发布他人的隐私信息,不参与任何形式的网络欺凌、攻击行为。
4、尊重网络版权:要尊重网络版权,不发布他人的原创作品,不参与任何形式的网络欺凌、攻击行为。
5、尊重网络安全:要尊重网络安全,不发布任何可能危害网络安全的信息,不参与任何形式的网络欺凌、攻击行为。
网络生活中的道德要求案例-2

家庭暴力
15岁的王军(化 名)已有4年的“网 瘾”,经常几天几夜 不吃不喝地玩游戏。 4年来,他花在网络 游戏上的钱近20万 元。每次他向父母要 钱,不给就揪着父母 的头发打,甚至用刀 砍伤父亲。现在,父 母只好在外面租房子 住。
当前网络活动中存在的问题(列举)
①虚拟社会问题:虚拟社会具有不确定性、 模糊性、无限性等;
不随意约会网友二网络生活的道德要求10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第五章遵守社会公德维护公共秩序11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第五章遵守社会公德维护公共秩序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第五章遵守社会公德维护公共秩序13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第五章遵守社会公德维护公共秩序网络生活中的道德要求是人们在网络生活中为了维护正常的网络公共秩序需要共同遵守的基本道德准则是社会公德规范在网络结束语结束语14空间的运用和扩展
10
11
13
结束语
网络生活中的道德要求,是人们在网络生活 中为了维护正常的网络公共秩序需要共同遵 守的基本道德准则,是社会公德规范在网络 空间的运用和扩展。大学生是最熟悉网络的 群体之一,应当积极倡导网络文明,坚持文 明上网,养成科学、文明、健康的上网习惯 ,成为净化网络空间的积极力量。
14
当前网络活动中存在的 诸多问题,已经对社会公共 生活秩序和公共安全产生了 极大的危害。
6
触目惊心的“网瘾”案例:
仇恨老师 江苏省某市 一位14岁的 花季少女,因 沉溺于网络游 戏偷同学的钱 被老师批评, 心理扭曲的她 于是仇恨老师 ,疯狂报复, 用菜刀将老师 活活砍死。
离家出走 两年“网瘾”的 孙鹏(化名)13 岁迷上了《梦幻西 游》,整日整夜地 “泡”在网吧里。 去年春节前,他私 自拿了2000元 离家出走,在外地 网吧过了一个星期 ,钱花得所剩无几 的时候才回来。
电大《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当代大学生应怎样自觉维护网络生活中的道德要求

电大《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当代大学生应怎样自觉维护网络生活中的道德要求电大《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当代大学生应怎样自觉维护网络生活中的道德要求一、材料分析题材料一:疫情期间,某地 20 岁青年人利在网上散布“某某小区发生出现一例疑似冠状病毒肺炎者,已经被隔离”等信息,引起社会不良影响。
经相关部门核查,该信息为不实信息。
该青年被依法行政拘留五日。
请结合材料分析,当代大学生应怎样自觉维护网络生活中的道德要求?参考答案:1.正确使用网络工具。
大学生应当学会利用网络这一先进工具获取最新信息,使之成为提高自己学习能力的重要工具 2.网络道德的目的是按照善的法则创造性地完善社会关系和自身,其社会需要除了规范人们的网络行为之外,还有提升和发展自己内在精神的需要3.自觉避免沉迷网络。
适度的上网对学习和生活是有益的,但长时间沉迷于网络对人的身心健康有极大损害 4.健康进行网络交往。
网络交往要做到诚实无欺,不应该通过网络进行色情、赌博活动,更不能侮辱、诽谤他人正确使用网络工具。
网络是一个内容庞杂、覆盖面广的信息共享平台,人们可以通过网络便利地浏览新闻、查询资料、下载数据。
大学生应当学会利用网络这一先进工具获取最新信息,使之成为提高自己学习能力的重要工具。
目前网络上存在不少虚假、低级庸俗甚至反动、淫秽和色情的内容,同学们要提高鉴别善恶美丑的能力,做到不涉足不良网站,不浏览不良的内容。
健康进行网络交往。
网络已成为一种人际交往的媒介和工具。
人们可以通过网络收发邮件、实时聊天、视频会议、网上留言、网上交友等。
网络交往要做到诚实无欺,不应该通过网络进行色情、赌博活动,更不能侮辱、诽谤他人。
同学们应通过网络开展健康有益的交往活动,在网络交往中树立自我保护意识,不要轻易相信、约会网友,避免受骗上当。
自觉避免沉迷网络。
适度的上网对学习和生活是有益的,但长时间沉迷于网络对人的身心健康有极大损害。
现实中存在着一些同学上网成瘾,沉迷于网络而不能自拔,进而导致耽误学业、甚至放弃学业的现象。
网络生活中的道德要求相关案例

网络生活中的道德要求相关案例近年来,随着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互联网开始构筑起一种全新的工作、学习和生活方式,成为重要的信息平台与交流工具。
根据最新的2012年1月《第29次互联网统计报告》显示,我国网民已突破5亿,达到5.13亿,其中以学生为主。
一、网络生活的特点(1)互动性(2)虚拟性(3)全球性(4)直接性(5)全天侯(6)低成本(7)方便性网络的迅猛发展,使我们的生活方式发生了重大变革。
然而网络也是一把双刃剑,它既可以极大地促进社会的发展,又可能因使用不当或缺乏规范而损害社会公德、妨碍社会的发展。
网络的健康发展不仅需要高科技作为其先决条件,更离不开伦理道德作为其发展的支撑力量。
当前网络活动中存在的诸多问题,已经对社会公共生活秩序和公共安全产生了极大的危害。
仇恨老师江苏省某市一位14岁的花季少女,因沉溺于网络游戏偷同学的钱被老师批评,心理扭曲的她于是仇恨老师,疯狂报复,用菜刀将老师活活砍死。
家庭暴力15岁的王军(化名)已有4年的“网瘾”,经常几天几夜不吃不喝地玩游戏。
4年来,他花在网络游戏上的钱近20万元。
每次他向父母要钱,不给就揪着父母的头发打,甚至用刀砍伤父亲。
现在,父母只好在外面租房子住。
离家出走两年“网瘾”的孙鹏(化名)13岁迷上了《梦幻西游》,整日整夜地“泡”在网吧里。
去年春节前,他私自拿了2000元离家出走,在外地网吧过了一个星期,钱花得所剩无几的时候才回来。
触目惊心的“网瘾”案例:当前网络活动中存在的问题(列举)①虚拟社会问题:虚拟社会具有不确定性、模糊性、无限性等;②网络依赖问题:沉迷于在线聊天、网络游戏、“网恋”等;③数字鸿沟问题:网络的发展正把人群分化;④网络安全问题:技术层面:病毒、黑客内容层面:信息内容是否合法。
讨论大学生应该如何在网络生活中规范自己?•二、网络生活的道德要求•正确使用网络工具:利用网络获取有益的知识,要善于网上学习,不浏览不良信息。
•健康进行网络交往:要诚实友好交流,不侮辱欺诈他人;要增强自我保护意识,不随意约会网友。
网络生活中的道德要求

网络生活中的道德要求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电脑从一开始单纯的计算功能,到后来参与人类的工作,再到现在深入人们生活,在我们的生活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同时,跟电脑密切相关的网络也是如此;如今,各种社交网络,聊天工具种类繁多,但功能性大同小异,无非是让人们在虚拟的世界中与认识或不认识的人建立联系,保持联系,再寻找新的联系;于是渐渐地,电脑和网络,似乎由一个简单的辅助人类工作的人工智能,转变为一个强大的世界性的“社区”;人们在这个“社区”里查找资料,浏览新闻,娱乐消遣,约会交友,想在现实中一样“生活”着;然而,就像有光的的地方就一定有阴影一样,生活不是平静如死水的,网络生活也会时不时地有点波澜;网络由于大容量,互动性,隐秘性,易检索等特点,受到大家的青睐;但同时由于缺乏相关网络立法和完善的网络道德,也由于网络的自身特点,各种各样的网络道德问题接踵而至,日益引起全社会的重视;例如这两年的“人肉搜索”,因为一些真真假假的信息和事件,对相关的当事人进行“挖掘”,再对现实中的人进行人身攻击或者其他威胁;有人认为,被人肉的人是“全民公敌”,他们做了对不起别人的事,就活该被人肉搜索,杀一儆百,发动群众的力量,以后就不再会有人做不好的事了;有的人说不管被搜索的人做了什么,他的正当权益都应当受到保护,即使他真的做了什么应该下地狱的事,制裁他的也应该是法律而不是一群“愤怒的小鸟”;发生“人肉搜索”事件,以及大家对其的意见不同的根本问题就是网络道德的不完善;网络道德是人们在网络交往过程中所应持有的价值观、行为模式和准则,以及应表现出来的情感等一系列的具体规范和要求;网络再强大也只是工具,能不能有一个好的环境关键还是看使用工具的人;首先,我们应正确使用网络工具;善于利用网络增添自己的知识,锻炼自己的学习能力,同时提高鉴别美丑的能力,远离不良内容;其次,我们要进行健康的网络交往,提高自我保护意识,也同样尊重别人,做到不泄露别人的重要信息,营造一个安全可信任的网络环境;第三,适度上网,自觉避免沉迷网络,以学业为重;最后,养成网络自律精神,在缺少外部监管的网络空间里做到“不逾矩”,促进网络生活的健康和谐;作为新时代的大学生,我们应当积极倡导网络文明,坚持文明、科学、健康上网,成为净化网络空间的积极力量;。
教育机构应如何培养学生自觉维护网络生活中的道德要求?

教育机构应如何培养学生自觉维护网络生活中的道德要求?概述网络已经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教育机构在培养学生时,应当注重培养学生自觉维护网络生活中的道德要求的意识和能力。
本文将提供一些简单的策略,以帮助教育机构在这方面发挥作用。
提供良好的道德榜样教育机构应成为学生道德行为的良好榜样。
教育机构的工作人员应自觉遵守网络生活的道德要求,包括不发布虚假信息、尊重他人隐私和知识产权等。
通过身体力行,教育机构能够为学生树立正确的道德准则,并激发学生模仿的动力。
开设网络道德教育课程教育机构应在课程设置中加入网络道德教育内容,让学生了解网络生活中的道德要求和重要性。
这些课程可以通过教授网络欺凌、隐私保护和知识产权等相关知识来增强学生的意识。
此外,教育机构还可以组织讨论会和辩论活动,以促进学生对网络道德话题的思考和讨论。
引导学生正确使用网络教育机构应引导学生正确使用网络,并教授他们网络上的正当行为。
学生需要了解网络不是对他人进行欺凌、传播虚假信息或侵犯他人隐私的场所。
教育机构可以通过培训学生如何管理自己的社交媒体账号、如何识别虚假信息,并提供安全上网的技巧和策略。
建立网络道德指导制度教育机构应建立网络道德指导制度,规范学生在网络上的行为。
该制度可以明确规定学生不得进行网络欺凌、传播虚假信息等行为,并设立相应的纪律处罚措施。
通过建立制度,教育机构能够向学生传达网络道德的重要性,并引导学生遵守规则。
总结教育机构在培养学生自觉维护网络生活中的道德要求方面扮演着重要角色。
通过提供良好的道德榜样、开设网络道德教育课程、引导学生正确使用网络以及建立网络道德指导制度,教育机构能够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网络道德观念,并促使他们在网络生活中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请结合材料分析,当代大学生应怎样自觉维护网络生活中的道德要求?(一)

请结合材料分析,当代大学生应怎样自觉维护网络生活中的道德要求?请结合材料分析,当代大学生应怎样自觉维护网络生活中的道德要求?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终结性考试答案一、材料分析题(80 分)材料一:疫情期间,某地20 岁青年人利在网上散布“某某小区发生出现一例疑似冠状病毒肺炎者,已经被隔离” 等信息,引起社会不良影响。
经相关部门核查,该信息为不实信息。
该青年被依法行政拘留五日。
材料二:散布疫情谣言的需要承担法律责任。
根据我国《治安管理处罚法》的相关规定,散布谣言,谎报险情、疫情、警情或者以其他方法故意扰乱公共秩序的行为,属于扰乱公共秩序,要依法承担法律责任。
如果影响极坏或者造成了比较大的社会恐慌,还会受到《刑法》的制裁。
请结合材料分析,当代大学生应怎样自觉维护网络生活中的道德要求?答:大学生在网络的言行仅靠个人内心信念来维系, 遵从道德规范与否别人不易觉察和监督, 这不像现实社会中的道德要靠社会舆论、传统习俗和内心信念三者来维持。
因此网上道德规范约束力大为减弱。
若长期放任自流,则对现实的道德行为形成巨大冲击。
网络生活中的道德要求是人们在网络生活中为了维护正常的网络公共秩序需要共同遵守的基本道德准则,是社会公德规范在网络空间的运用和扩展。
大学生应当积极倡导网络文明,养成科学、文明、健康的上网习惯,在网络生活中加强社会公德自律。
在网上体现大学生良好的道德风尚(1) 不转发、散布丑化、攻击社会主义制度和不利于社会和谐安定的信息和言论。
不少大学生怀有完美的道德理想, 痛恨道德败坏的社会现象, 愤世嫉俗但又缺乏社会阅历和辩证分析问题的能力,对网上借揭露社会阴暗面进行反动和扰乱社会安定的宣传容易轻信与附和。
所以大学生要不断提高知识、政治和道德水平,增强对网上政治言论的鉴别能力。
(2) 不浏览色情、暴力和宣传迷信、邪教的网页,积极抵制和举报违法网站。
不能说浏览色情、暴力等网页的大学生必然有违法之行,但大学生因过多接触这些内容而沉迷其中, 不能自拔以致行为出轨的事例也是举不胜举的,我们对此千万不可掉以轻心。
网络生活中的道德要求案例-2

6
触目惊心的“网瘾”案例:
仇恨老师 江苏省某市 一位14岁的 花季少女,因 沉溺于网络游 戏偷同学的钱 被老师批评, 心理扭曲的她 于是仇恨老师 ,疯狂报复, 用菜刀将老师 活活砍死。
离家出走 两年“网瘾”的 孙鹏(化名)13 岁迷上了《梦幻西 游》,整日整夜地 “泡”在网吧里。 去年春节前,他私 自拿了2000元 离家出走,在外地 网吧过了一个星期 ,钱花得所剩无几 的时候才回来。
思考题
1.举例生活中出现的网络不文明现象,并提出 维护网络健康的途径和方法。
2.遵守网络生活中道德要求的重要意义是什么 ?
3.如何在实践生活中遵守网络道德要求?
15
网络生活中的道德要求相关案例
近年来,随着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互联网开 始构筑起一种全新的工作、学习和生活方式,成为 重要的信息平台与交流工具。
根据最新的2012年1月《第29次互联网统计报告 》显示,我国网民已突破5亿,达到5.13亿,其中以 学生为主。
2
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网民职业结构
3
4
一、网络生活的特点
(1)互动性 (2)虚拟性 (3)全球性 (4)直接性 (5)全天侯 (6)低成本 (7)方便性
网络的迅猛发展,使我们的生活方式发生了重 大变革。
然而网络也是一把双刃剑,它既可以极大地促 进社会的发展,又可能因使用不当或缺乏规范而损 害社会公德、妨碍社会的发展。
网络的健康发展不仅需要高科技作为其先决条 件,更离不开伦理道德作为其发展的支撑力量。
家庭暴力
15岁的王军(化 名)已有4年的“网 瘾”,经常几天几夜 不吃不喝地玩游戏。 4年来,他花在网络 游戏上的钱近20万 元。每次他向父母要 钱,不给就揪着父母 的头发打,甚至用刀 砍伤父亲。现在,父 母只好在外面租房子 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专题八网络生活中的道德要求与法规授课章节:第五章授课时数:2课时教学目的与要求:1、通过讲解使学生充分认识道德、法律规范在公共生活中的作用,树立崇尚道德、法律的理念。
2、教育学生正确把握公共生活中主要法律规范的基本精神与主要内容,自觉遵守公共生活中的法律规范,提升自身文明素质,积极维护社会公共秩序,促进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建设。
教学重点与难点:公共生活中的道德法律规范。
教学方法及手段:多媒体演示;讲授为主,学生讨论为辅。
思考题: 说说法律规范在公共生活中的作用?进入新课:一、网络生活中的道德要求“大学生网络生活中的道德要求”。
虚拟的网络世界中的道德要求主要包括四点:正确使用网络工具、健康进行网络交往、自觉避免沉迷网络、养成网络自律精神,从不同的侧面对大学生上网的行为提出要求。
先请各位收听一则消息。
这就是发生在2010年4月20日的事情,这位江同学在没有任何证据的情况下,就散布会有地震发生与取消世博会的消息,造成极坏的社会影响。
在我国目前4、04亿的网民当中,大学生网民所占的比例约达到了40%,队伍相当庞大。
可见,大学生如何使用网络工具,势必会对我们的网络环境产生重大影响。
课堂讨论:请同学们分组讨论,派代表发言:①大学生应该如何使用网络?②您就是如何使用网络贴吧的?③怎样认识网络道德与现实社会道德的关系?1、正确使用网络工具正所谓,凡事无绝对。
我们来进行一般认为上的区分。
像查资料、瞧新闻、瞧电影、听音乐、网上购物、BBS论坛等,我们一般认为就是正确的网络行为。
然而像浏览下载色情信息、网络诈骗、黑客等行为就是很明显的不正确的行为,我们应该自觉地加以抵制。
还有一些网络行为就是可褒可贬的,很难说对或错,例如人肉搜索。
接下来我们就一起来了解一下有关人肉搜索的问题。
先请瞧一个案例。
(视频)这就是发生在2008年10月的惨剧,在这个案例里面人肉搜索就发挥了比较大的作用。
什么就是人肉搜索呢?从名称上来瞧,人肉搜索就与我们经常用的百渡、谷歌等完全利用机器搜索引擎不同,它就是指更多的利用人工参与来提纯搜索引擎提供的信息的一种机制。
即根据网络上的一张照片、一个视频场景、一个网名甚至一个QQ号码,网民们互通信息进行寻找。
一人提问、八方回应,变传统的网络信息搜索为人找人、人问人、人碰人的关系型网络社区活动,往往可以挖掘出目标人物在现实中的各种信息。
林明就就是在网上问有有关周春梅的下落,其她“热心”网友很快就帮忙寻找,告诉了她的详细学校、家庭住址、照片、手机号、QQ号甚至寝室号等个人资料。
“人肉搜索”主要从2006年开始出现,这几年以来它的影响力在不断的增加。
接下来请大家结合周春梅被杀一案与您所了解的其她人肉搜索的事件考虑,如何来评价人肉搜索?从同学们的回答我们能够知道,对于人肉搜索不能简单的做一种评价,我们来总结一下。
一方面,人肉搜索能充分体现信息的民主化、公开化。
互联网本身就有着便捷、快速、公开等的特点,在这个平台上所进行的人肉搜索自然也会有类似的特点。
周春梅个人详细资料重新被对此一无所知的林明得知,也就是因为这个特点。
还有像其她的事例。
如在“汶川大地震”发生后,由于通信中断,很多人在第一时间或短时间无法知道震区亲友的情况。
于就是,一大批网站推出了专门用于寻找亲人的“人肉搜索”引擎。
通过这些平台,网民迅速收集了大量急救医院与震区安置点的消息,帮助很多人查询到亲属下落。
周久耕(南京江宁区房产局的局长,名表浪琴,1500元一条的九五之尊香烟)、韩锋(广西烟草局处长,受贿、公款吃喝、不正当男女关系等等)等的落马也让我们感受到人肉搜索的威力。
它给予人们平等参与的权利,使人们由被动的信息接受者变成主动的信息提供者,由于广大网民的参与,使得这些公众人物的行为很快被揭露出来,并且很快就得到了应有的处罚。
可见,“人肉搜索”可以发动通过人际网络的力量,把互联网“开放、互助、分享”的精神发扬光大,这就就是人肉搜索信息民主的充分体现。
另一方面,人肉搜索容易侵犯她人隐私,导致网络暴力。
网友在网上公布的有关周春梅的很多资料都就是她不愿意对外公布,特别就是不愿意让林明知道的隐私问题。
网友侵犯周春梅的隐私权,其实就就是一种网络暴力的行为,进而导致了现实生活中更为悲惨的故意杀人刑事案件。
如网络暴力第一案死亡博客案。
姜岩在博客上诉说自己丈夫有外遇后,从24层跳楼身亡。
事后,网友们公布了其丈夫王菲与第三者的详细资料,在网上号召其所在行业驱逐她们,很多网友将此事闹到单位,王菲因此遭到辞退,其她单位一接到王菲求职也退避三舍。
王菲父母的住宅被人多次骚扰,门口被贴满诬陷恐吓的标语;使王菲及其家人的生活、工作等受到严重的影响。
王菲被逼无奈,一纸诉状将大旗网、天涯社区、北飞的候鸟3家网站告上法庭并获胜诉,她们一家才重新获得相对安宁的生活环境。
(确认张乐奕侵犯了王菲的名誉权,应删除网络上的侵权文章,对王菲赔礼道歉并赔偿她精神损害抚慰金及公证费共5684元。
) 由于人肉搜索不可避免地会触及到个人隐私,造成对个人隐私与名誉权的侵犯,甚至蔓延至现实生活的骚扰、恐吓等,使被搜索者受到极为严厉的“谴责”,甚至就是一种“伤害”。
此时的“人肉搜索”容易远离维护社会道德、社会公正所需的理性与重力,很难摆脱被人诱导后的偏听、偏信、偏为,从而成为一种“网络暴力”。
可见,人肉搜索这一引擎相对比较复杂。
要参与一定要谨慎。
综合来瞧,大学生要加强网络道德与法制意识的培养,正确使用网络工具。
2、健康进行网络交往。
网络交往有情感性交往、网络人际交往、商务性交往、公共信息交往等。
有利有弊。
(扩大了人际交往圈子,有助于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提高学生网民的自信心、激发她们的想象力与创造性。
) 网上最热门的话题就就是网恋,生活中的网恋故事也多如牛毛。
学生网恋、失恋、多角恋爱等都就是网络生活中容易出现的情感问题。
电脑网络在时刻忙于上演那成千上万的爱情喜剧的同时,也在痛苦地吟诵不计其数的失恋故事。
比较常见的情况就是,当一方的爱情之火被撩发得愈燃愈炽时,点火者却突然从网络上消失得无影无踪。
除此之外,“见光死”也就是众多网恋故事老套的结局。
网络让爱情发生的机会与频率都大大提高,也让失恋发生的机会与频率都大大地提高了。
中学生正处于青春期萌动状态,失恋对您们来讲不就是一件轻松愉快的事情。
正如网恋可以让人品尝到如现实恋爱同样的甜蜜一样,“网恋”后的失恋也同真实的失恋一样让人寝食难安。
网络人际交往中普遍存在的人际信任危机有可能影响到学生网民的现实人际交往态度, 出现人际关系障碍。
聊天室等虚拟社区以匿名或化名方式进行的网络交往既无法规范人们言论的真实性,甚至也公开承认或默许交往者的虚假言论。
一个五大三粗的男子汉可以起一个甜蜜动人的女性化昵称,扮演爱情天使。
所以我认为:“在网上与不认识的人交往有时候只能把它瞧作游戏。
在网上与您谈情说爱的‘纯情少女’也许在现实生活中就是一个光头老者。
”这种网络人际交往的虚幻特点使得很多学生抱着游戏般的心态参与网上交际, 不仅自己撒谎面不改色心不跳, 对她人言行自然也就是毫无信任感可言。
这种网上的人际信任危机可能迁移到她的现实人际交往中,导致现实人际交往中对她人真诚性的怀疑与自身真诚性的缺乏,进而影响与她人建立与发展良好的人际关系。
3、自觉避免沉迷网络(危害)(1)、意志毅力的消磨与自控能力的下降:网络的过度使用,使同学们对网络产生了强烈的依赖心理。
特别就是网络游戏使青少年逐渐产生"网络成瘾症",而对自己的主体生活--学习,却失去兴趣,自控能力下降,学业荒废。
(2)、"网络性格"的形成与身体素质的下降:网络性格最大的特征就是"孤独、紧张、恐惧、冷漠与非社会化"。
对互联网虚拟世界的依恋,容易使人的性格脱离现实社会而产生异化,同时长时间呆在电脑前的幅射与高度紧张,会损害各种人体机能,导致身体素质下降。
(3)、对周围人事的不信任与紧张的人际关系:在网络这个虚拟世界里,人人都以虚假的身份出现,尽管很多时候,您可以大胆地表达自己的真实想法或无所顾忌地说您想说的话,但在虚假的身份之下,网络人际关系很少有真实可言,缺乏信任感,人际关系紧张。
特别就是对于"性格内向"的青少年,网络使她们在"网下"变得更加内向与自我闭锁。
(4)、价值观念的模糊与道德观念的淡化:青少年时期,正就是人生观与价值观的形成期,网络既就是一个信息的宝库,也就是一个信息的垃圾场,各种信息混杂,特别就是西方发达国家的宣传论调、文化思想,极易使青少年的人生观、价值观产生倾斜,模糊不清。
网络虚拟世界里人际关系的随心所欲,无须承担责任与免遭惩罚的特点,养成了自我中心的习惯,特别就是网上暴力、色情、欺诈等,使得迷恋网络的青少年道德素质下降、道德观念淡化。
(5)、网络安全隐患与网络犯罪现象 :网络引发了青少年的安全焦虑。
由于青少年就是非能力差、自我保护意识不强,极易造成网上隐私失密、网上恐吓、网上欺诈等现象,一旦遇到,无所适从。
网络交流的随意性与隐蔽性,又常常使青少年成为受害者。
由于青少年极强的好奇心与模仿性,使得很多网络受害者又成为侵略者,网络犯罪不断上升。
4、养成网络自律精神具体怎么办,同学们说说瞧。
首先,大学生要增强鉴别力,冷静对待各类帖子。
网上的信息可谓就是鱼龙混杂,大学生们要增强鉴别力,不可不信,也不可全信。
我们开始给大家介绍的那位江同学就就是对别人的说法不加任何辨别的相信,导致了进一步的错误。
在周春梅被杀后,不少网友都后悔不已,她们认识到周春梅的死与网友缺乏理智地进行“人肉搜索”、助纣为虐有关周春梅在如花的季节里用珍贵的生命做了“人肉搜索”的祭品!逝者长已矣,生者如斯夫。
我们一定要吸取周春梅的死的教训,冷静对待互联网上一个个就是非难辨、扑朔迷离的帖子。
这样才能真正地做到惩恶扬善,发挥人肉搜索的积极作用,从而更加正确的利用网络工具。
其次要通过相关课程的学习与活动的参与,了解法律知识,增强法律意识。
这主要包括《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等课程的学习,培养与增强大学生的法律意识。
一定要知道未经许可公布别人隐私,损害她人利益就是一种违法行为。
网络社会就是大学生的另一个活动场所,在现实活动场所的法律意识势必影响着网络法律意识。
最后相当重要的就是要学会尊重她人,培养“慎独”的精神。
不管有没有来自外界的束缚与影响,我们都应该要自觉正确使用网络工具,做一些对我们的学习、生活、工作有帮助的事情;懂得自觉尊重别人的隐私,不要去侵犯。
怎样认识网络生活与现实生活的关系?网络生活就是现实生活的延生。
第一,网络生活的主体仍然就是生活在现实世界当中的人;第二,网络生活所反映的人际交往关系,从本质上瞧仍然就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第三,网络生活产生与存在于现实社会生活当中,受到现实社会生活的影响,并且服务于现实社会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