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杠杆的秘密》教学设计

合集下载

小学科学教育科学六年级上册工具和机械《研究杠杆的秘密》教学设计

小学科学教育科学六年级上册工具和机械《研究杠杆的秘密》教学设计

《研究杠杆的秘密》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研究杠杆的秘密》是教科版科学六年级上册第一单元《杠杆的科学》这一课的第二个活动,体现了新课标“倡导探究式学习”的理念。

活动用杠杆尺开展实验探究,收集分析数据来研究杠杆省力与费力的规律。

教材上专门在一页上记录分析实验数据,要求学生观察、实验、记录、分析等,发现杠杆的规律。

二、学情分析学生学习第一课后知道了杠杆作为一种简单机械可能省力也可能不省力,且在开展实验探究前已经让学生学习了杠杆的三个重要位置,且以压水井、跷跷板等为例进行了分析,学生对杠杆类工具有了初步认识,在此基础上通过实验探究分析杠杆的省力规律帮助学生对杠杆的分类有更深刻的认识,有利于学生学习第三课杠杆类工具的研究。

三、设计思路本课教学设计由生活中玩跷跷板的游戏引入,激发学习兴趣,接着把跷跷板游戏联系到杠杆尺上,通过认识杠杆尺,分组实验,统计数据,分析数据等活动,得出杠杆省力与费力的规律。

四、教学目标1、科学知识目标:用力点到支点的距离大于阻力点到支点的距离时杠杆省力,用力点到支点的距离小于阻力点到支点的距离时杠杆费力,用力点到支点的距离等于阻力点到支点的距离时杠杆不省力也不费力。

2、科学探究目标:在杠杆尺的探究活动中提高记录分析实验数据的能力。

3、科学态度目标:主动参与小组合作,认真倾听不同意见。

4、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意识到科学探究与日常生活有联系。

五、教学重难点1、重点:通过对杠杆尺的研究,记录分析实验数据得出结论。

2、难点:理解省力杠杆和费力杠杆的原理。

六、课前准备杠杆尺、钩码、教材七、教学过程八、板书设计研究杠杆的秘密阻力点省力杠杆不省力也不费力杠杆杆九、教学后记本课是六年级上册第一个分组实验探究活动,应重视实验探究,给予每组学生充分的实验探究时间,让学生通过开展实验探究让学生初步认识杠杆省力和费力的规律,并发展学生利用数据说明问题的能力。

大班科学活动:杠杆的秘密

大班科学活动:杠杆的秘密

大班科学活动:杠杆的秘密
一、活动目标:
1、引导幼儿在实验中感知平衡,初步理解省力杠杆的原理,
了解杠杆在生活中的运用。

2、让幼儿体验实验、发现乐趣,激发幼儿探究的欲望。

3、发展幼儿观察、记录、讲述以及等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
能力。

二、活动准备:
水瓶、KT板条、印有幼儿姓名的小积木及组合积木人手一份:
简易跷跷板、杠杆小百科、PPT演示文稿。

三、活动过程:
1、玩跷跷板,激发活动兴趣
老师带来了跷跷板,想玩吗?看,谁把谁翘起来了?有办法能保持平衡吗?
2、游戏操作,感受杠杆原理
(1)制作跷跷板,认识支点
你能用这个做个跷跷板吗?瓶盖这个地方是支点。

看看你的支点在哪里?
——总结:两边都没有东西时,平衡的支点在中间。

(2)两次实践操作,发现现象
绿色的积木小人要来玩了,它能和怎样的积木小人保持平
衡?试一试!
——总结:两边的重量相等时,平衡的支点也在中间。

还想挑战吗?
挑战1对2,总结:移动支点能让不同重量的物体保持平衡。

挑战1对4、8、14等,并记录,总结:支点离绿色小人越远,他能和越重的东西保持平衡。

3、了解种类,完成杠杆档案
这两种杠杆有什么不同?哪个更省力?这是什么?用了哪种杠杆原理?我们一起来完成这份杠杆档案。

小学科学319《杠杆的秘密》(教案)

小学科学319《杠杆的秘密》(教案)

小学科学319《杠杆的秘密》(教案)教案:小学科学319《杠杆的秘密》一、教学目标:1. 知道杠杆的定义、结构和作用。

2. 理解杠杆原理,能够解释杠杆的工作原理。

3. 发展学生的观察、实验、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准备:1. 教材:小学科学319教材《杠杆的秘密》。

2. 图片、实物或模型:杠杆的实物或模型。

3. 实验小组:至少5人一组。

三、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通过图片、题目或问题引导学生思考:你知道什么是杠杆?杠杆有什么作用?与杠杆有关的事物你能否举例?2. 概念阐释(10分钟)教师引导学生回顾上课所学物体的平衡、倾倒等概念,并解释杠杆是一种帮助我们改变物体平衡的简单工具。

教师向学生介绍简单机械杠杆的定义和结构,并给出具体例子。

3. 杠杆原理(20分钟)教师通过示意图或实物向学生展示杠杆原理的基本概念。

解释重点内容:杠杆原理是指杠杆两边的力的平衡关系。

教师鼓励学生互动,提问和回答有关杠杆原理的问题。

4. 杠杆的作用(15分钟)教师通过图片或实物模型向学生展示杠杆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例如锹铲、剪刀、夹子等。

鼓励学生举例,让他们能够观察和理解杠杆在不同情境下的作用。

5. 实验探究(30分钟)教师组织学生分成实验小组进行实验。

实验内容:用不同长度的木棒或铁棍作为杠杆,通过添加不同重量的物体进行实验观察,了解长度和重量对杠杆的影响。

学生在实验过程中记录观察结果,并在实验后与小组成员讨论和总结实验结果。

6. 拓展应用(10分钟)教师鼓励学生思考和讨论:除了家庭和日常生活中,杠杆在工作和生活的哪些领域被广泛应用?学生可以针对所关注的领域进行小组或个人的调查研究。

7. 总结归纳(10分钟)教师引导学生回顾今天的学习内容,并总结杠杆的定义、结构和作用。

教师鼓励学生提出任何未解决的问题,并给予必要的帮助和指导。

8. 课堂作业要求学生写一篇杠杆的应用文章,至少包括3个实际应用场景,并解释为什么使用杠杆在这些场景下是最有效的。

大班科学活动杠杆的秘密

大班科学活动杠杆的秘密

大班科学活动杠杆的秘密在大班的科学课上,孩子们总是充满好奇心和兴奋。

尽管他们年纪还小,但他们对世界各种神奇的现象充满着渴望了解的热情。

科学课活动中使用的有趣实验装置和杠杆始终吸引着孩子们的目光,让他们对杠杆的原理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大班科学活动中使用的杠杆,既是一个工具,又是一个让孩子们亲自体验和探索的媒介。

杠杆从根本上让孩子们了解和体验到力量的作用,以及如何利用力量改变物体的位置和状态。

在科学课上,老师通常会给孩子们展示如何使用杠杆,教他们如何调整杠杆的位置和长短来改变物体的位置。

例如,当一个物体被放在一个杠杆的一端时,通过推动或拖动杠杆的另一端,孩子们会发现物体会随之移动。

这引发了他们对力量和力矩的好奇,进而激发了他们继续探索的欲望。

科学课上的杠杆实验还教会了孩子们如何寻找平衡点。

孩子们通过试错的过程,调整杠杆两端的位置,直到找到杠杆平衡的点。

这个过程培养了孩子们动手实践和问题解决的能力。

杠杆在大班科学活动中不仅仅是一个教学工具,它还能启发孩子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在一个有趣的实验中,孩子们被要求用木条和小物件自己制作杠杆,并使用它们改变物体的位置。

孩子们亲手制作的杠杆器具不仅让他们更加深入地理解了杠杆的工作原理,还让他们体验到制作过程的乐趣和成就感。

除了教会孩子们科学原理和创造力,杠杆实验还有助于培养孩子们的团队合作和交流能力。

在某些活动中,孩子们被分成小组,共同合作设计和制作杠杆,然后根据设计的杠杆尝试不同的实验。

他们需要在团队内相互合作,分享想法,并学会有效地沟通。

通过这些活动,孩子们不仅学到了科学知识,还培养了合作精神和团队合作的技能。

大班科学活动中的杠杆实验,旨在培养孩子们对科学的兴趣和探索欲望。

这些实验通过引发孩子们对力量、力矩和平衡的好奇心,激发了他们对科学的热情。

同时,杠杆实验还帮助孩子们发展动手实践、问题解决和团队合作的能力。

总之,大班科学活动中的杠杆确实有它的秘密。

它不仅仅是一个工具,更是一个激发孩子们科学兴趣和探索欲望的媒介。

研究杠杆的秘密教案

研究杠杆的秘密教案

杠杆的科学教学目标:1、认识杠杆,掌握杠杆的3个重要位置。

2、认识杠杆的巧妙作用及它的工作原理。

3、能利用杠杆的原理解决生活中的一些难题。

教学重点:认识杠杆的作用教学难点:了解杠杆的简单原理教学用具:杠杆尺、钩码、游标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上一节课我们给小小志愿者出了个好主意,用撬棍撬开大石块救出大石块下面的小朋友,同样我们的工人叔叔也是用撬棍将大石头撬动了,那为什么没有借助撬棍的时候挪不动大石块而借助撬棍之后就能够挪动大石块了呢?看来杠杆真的隐藏了很多的秘密,我们今天就一起来探究一下。

2、介绍杠杆尺(1)、出示杠杆尺,认识杠杆尺的结构。

(2)、学生观察杠杆尺并自己说出杠杆尺的特点。

(3)、教师总结杠杆尺的特点:由底座、支教、固定轴、杠杆尺组成,杠杆尺中间有一个孔,刻度从中间往两边依次增大。

3、杠杆尺的使用及如何平衡(1)、杠杆尺是研究杠杆的好材料。

(我们把挂在杠杆尺左边的钩码看作重物,钩码所在的刻度为阻力点,当杠杆尺平衡时,挂在杠杆尺右边的钩码的重量就是提起重物所用的力。

演示一次:左边第一格挂一个钩码想让杠杆平衡我在右边第一格也挂一个钩码。

)(2)、猜想如何使杠杆尺平衡。

(当在杠杆尺左边第2格上挂上两个钩码时,杠杆尺要重新达到平衡应该怎么办?让学生在不改变阻力点及阻力点上的钩码的情况下提出自己的猜想。

)①、学生讨论,猜想杠杆平衡的情况有哪几种,将猜想结果画在猜想一栏。

②、上台讲述自己的观点。

(3)、实验:每组派代表领取实验器材,验证自己的想法,并且在实验中发现更多的平衡情况,将得到的实验结果画在实验一栏。

(4)、展示:每组派代表将本组的实验结果上台演示,并且能够发现自己实验结果中的原理,给自己展示的杠杆进行命名,教师总结后大概可以分为以下几种:4、回归生活给学生展示火钳和老虎钳,让学生判断火钳和老虎钳分别属于哪种杠杆,并分析理由。

提出为什么火钳要做成费力杠杆,能不能将老虎钳做成费力杠杆?从而导出各种杠杆存在的意义。

六年级上册科学教学设计《19杠杆的秘密》粤教版

六年级上册科学教学设计《19杠杆的秘密》粤教版

六年级上册科学教学设计《19杠杆的秘密》粤教版一. 教材分析《19杠杆的秘密》这一课是粤教版六年级上册科学教材的一部分,主要介绍了杠杆的基本概念、分类和应用。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能够理解杠杆的定义,掌握杠杆的分类和特点,以及了解杠杆在日常生活和科技中的应用。

教材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部分:1.杠杆的定义与分类:介绍杠杆的基本概念,区分一级杠杆、二级杠杆和三级杠杆。

2.杠杆的特点:讲解杠杆的平衡条件,即力与力臂的乘积相等。

3.杠杆的应用:举例说明杠杆在日常生活和科技中的具体应用。

二.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观察和思考能力,对于生活中的事物有一定的认知。

但是,对于较为抽象的杠杆概念和原理,可能还需要通过具体的实验和实例来进行理解。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注重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实验和思考来掌握杠杆的知识。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理解杠杆的定义,掌握杠杆的分类和特点,了解杠杆在日常生活和科技中的应用。

2.过程与方法:学生通过观察、实验和思考,培养观察能力和科学思维。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培养对科学的兴趣和好奇心,增强探究精神。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杠杆的定义、分类和特点,以及杠杆在日常生活和科技中的应用。

2.难点:杠杆的平衡条件的理解和应用。

五. 教学方法1.实验法:通过实验让学生直观地观察杠杆的原理和特点。

2.实例分析法:通过生活中的实例,让学生了解杠杆的应用。

3.讨论法: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交流,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

六. 教学准备1.教具:准备杠杆模型、实例图片等教学道具。

2.实验器材:准备杠杆实验器材,如杠杆、钩码、支架等。

3.课件:制作课件,包括图片、动画、视频等,以便于生动展示教学内容。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展示一些生活中的杠杆现象,如撬棍、剪刀等,引导学生关注杠杆的存在,激发学生的兴趣。

2.呈现(10分钟)介绍杠杆的定义、分类和特点,通过实例和动画展示杠杆的原理,让学生初步理解杠杆的概念。

《杠杆的秘密作业设计方案》

《杠杆的秘密作业设计方案》

《杠杆的秘密》作业设计方案一、教学背景分析《杠杆的秘密》是一部以金融为背景的电影,通过描绘主人公在金融市场中运用杠杆来往的过程,展现了金融市场的复杂性和风险性。

在当今社会,金融市场的发展已经成为一个重要的话题,了解杠杆来往的原理和风险对学生具有重要的启发意义。

二、教学目标1.了解杠杆来往的基本原理和操作方式。

2.掌握杠杆来往的风险和收益特点。

3.培养学生的金融认识和风险防范认识。

三、教学内容1.杠杆来往的定义和原理2.杠杆来往的操作方式3.杠杆来往的风险和收益特点四、教学方法1.讲授法:通过教师讲解和案例分析,引导学生了解杠杆来往的基本原理和操作方式。

2.讨论法: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探讨杠杆来往的风险和收益特点。

3.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真实的杠杆来往案例,让学生深入理解杠杆来往的实际操作过程和风险控制方法。

五、教学过程设计1.导入环节:通过播放电影片段或介绍杠杆来往的相关观点,引起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

2.教学内容呈现:讲解杠杆来往的定义、原理和操作方式,引导学生了解杠杆来往的基本知识。

3.案例分析:选择几个经典的杠杆来往案例,让学生分析其中的风险和收益特点,加深他们对杠杆来往的理解。

4.讨论环节: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探讨杠杆来往的风险和收益特点,引导他们思考如何合理运用杠杆来往。

5.总结归纳: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归纳,强调杠杆来往的重要性和风险防范认识的培养。

六、教学评判1.教室表现评判:通过学生的教室表现和参与情况,评判他们对杠杆来往的理解水平和思考能力。

2.作业评判:安置相关作业,如写作业或小组报告,评判学生对杠杆来往的掌握水平和分析能力。

3.考试评判:安置相关考试题目,考察学生对杠杆来往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七、教学资源准备1.电影《杠杆的秘密》片段或相关视频资料2.杠杆来往案例资料3.教学PPT课件和教材4.小组讨论题目和作业题目八、教学反思与展望通过本次教学,学生将对杠杆来往有更深入的理解,培养了他们的金融认识和风险防范认识。

《杠杆的秘密作业设计方案-2023-2024学年科学粤教版2001》

《杠杆的秘密作业设计方案-2023-2024学年科学粤教版2001》

《杠杆的秘密》作业设计方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通过进修本课程,学生能够掌握什么是杠杆,了解杠杆的种类、原理和应用,学会计算杠杆比率和杠杆效应。

2.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他们的数学运算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3. 情感目标:激发学生对金融知识的兴趣,培养他们的合作认识和团队精神。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1. 重点:杠杆的观点、种类和计算方法。

2. 难点:杠杆效应的理解和应用。

三、教学内容:1. 什么是杠杆?2. 杠杆的种类和原理3. 杠杆比率的计算方法4. 杠杆效应的理解和应用四、教学方法:1. 讲授结合讨论:通过讲解理论知识,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加深对观点的理解。

2. 案例分析:通过实际案例分析,让学生了解杠杆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3. 小组讨论:组织学生分组进行讨论,增进学生之间的交流和合作。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引入一个生动的例子,引起学生的兴趣,激发他们进修的欲望。

2. 讲解:讲解杠杆的观点、种类和原理,引导学生理解杠杆的作用和计算方法。

3. 案例分析:选择一个实际案例,让学生分析其中的杠杆效应,帮助他们理解杠杆的应用。

4. 计算练习:让学生进行杠杆比率的计算练习,稳固他们的数学运算能力。

5. 小组讨论:组织学生分组讨论一个与杠杆相关的问题,培养他们的团队合作认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6. 总结:对本课程的重点内容进行总结,梳理学生的思维,引导他们对杠杆的理解和应用有一个清晰的认识。

六、作业设计:1. 完成杠杆比率的计算题目,稳固所学知识。

2. 撰写一篇关于杠杆效应的文章,分析一个实际案例中的杠杆效应。

3. 小组合作完成一个关于杠杆应用的钻研报告,展示在班级上。

七、评判方式:1. 作业成绩:根据学生完成的作业情况评定成绩。

2. 教室表现:评定学生在教室上的表现和参与情况。

3. 小组钻研报告:评定小组钻研报告的质量和展示效果。

八、延伸拓展:1. 邀请金融专家来讲解杠杆的实际应用案例。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9 杠杆的秘密
【教学内容】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科学六年级上册第57-59页。

【教学目标】
1.科学知识
(1)通过实验探究,知道杠杆类工具有的能省力,有的能让人工作更加方便。

(2)了解古代杠杆类工具的一些知识。

2.科学探究
(1)能用实验模拟杠杆类工具的工作方式,探究其工作原理。

(2)能用实验体会杠杆类工具的设计原理。

3.科学态度
(1)能体会杠杆类工具带给人们的帮助和便利。

(2)体会从古至今,人们探究科学、发展科技的精神。

【教学重点】认识杠杆的作用,通过对杠杆的探究,培养记录、分析、处理实验数据的能力。

【教学难点】了解杠杆简单原理,利用得到的实验数据解释生活中的杠杆问题。

【教学过程】
一、活动指引
生活情境:在超市的工具柜旁,主题人物分别拿着钢丝钳和食品钳提出疑问。

产生问题:为什么都是杠杆类工具,差别却这么大呢?
驱动任务:比较研究两种不同杠杆类工具的特点。

二、活动1 都能省力吗
1.提出问题:钢丝钳和食品钳都是杠杆类工具,但它们支点到阻力点的距离差距很大,它们都能省力吗?
2.模拟实验。

(1)用书本代替重物,用小铁棒代替杠杆,再用塑料块代替支点。

(2)通过改变杠杆支点位置,分别把塑料块放在不同的位置尝试撬起书本,看是否都能把书本轻易撬起来。

(3)根据实验结果,讨论哪种情况和操作食品钳时相似呢?
(4)完成实验记录表。

3.小组汇报:根据实验结果,你有什么发现?
三、活动2 延长的手臂
1.提出疑问:如果某些杠杆类工具不能省力,那么人们为什么还要制作和使用它们呢?
2.动手操作:用瓦楞纸片、报纸团等物体模拟糕点、面包,再分别用钢丝钳和食品钳夹取这些物体。

体会哪种工具使用起来更方便。

3.思考:如果用食品钳夹钉子,能夹得紧吗?
4.讨论:人们设计制作杠杆类工具,都是从哪些方面来考虑的?
学生通过讨论可以更明确地认识两类杠杆的特点,体会人们从实际需求出发应用杠杆原理制作工具的思路。

5.阅读课本第59页。

了解古代的杠杆类工具。

四、全课总结
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