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西习俗
湘西赶尸的真实原理

湘西赶尸的真实原理湘西赶尸,是指一种古老的风俗,即在人死后,将尸体暂时保存在棺材里,等待一定的时机再行埋葬。
这一传统习俗在湘西地区流传已久,而其背后的真实原理也引起了人们的好奇和探讨。
赶尸的真实原理,首先要从湘西地区的地理环境和文化传统入手。
湘西地区地势险峻,交通不便,加之受到长期的封建迷信观念的影响,人们普遍认为死后的灵魂需要经过一定的仪式才能得以安息。
因此,赶尸的实质是为了等待合适的时机,进行一系列的祭祀和超度仪式,以确保逝者的灵魂得到安抚和安息。
其次,赶尸的真实原理还与当地的宗教信仰有关。
湘西地区多民族聚居,信仰多元,其中傩戏、巫术、道教等宗教信仰对赶尸风俗的形成和延续起到了重要作用。
在这些宗教信仰中,有关生死轮回、鬼神超度的观念深入人心,形成了赶尸这一独特的风俗习惯。
此外,赶尸的真实原理还与人们对于死亡的态度和观念有关。
在湘西地区,人们普遍认为死亡并非终结,而是另一种形式的存在。
因此,赶尸的背后,是对逝者的一种尊重和怀念,也是对生死的一种超越和解释。
总的来说,湘西赶尸的真实原理是多方面因素的综合作用。
它既是地理环境和文化传统的产物,也是宗教信仰和人们对生死的认知的体现。
虽然在现代社会,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观念的变迁,赶尸这一古老的风俗逐渐式微,但其背后的真实原理却仍值得我们深入探讨和思考。
赶尸是一种文化现象,它承载着丰富的历史、宗教和人文内涵,对于我们了解湘西地区的传统文化和民俗风情具有重要的意义。
通过对湘西赶尸的真实原理的探讨,我们不仅可以更深入地了解湘西地区的文化传统和宗教信仰,也可以从中感受到人们对生死的敬畏和对逝者的怀念。
赶尸这一古老的风俗,虽然在当今社会逐渐式微,但其背后的文化内涵和人文精神却会一直传承下去,成为湘西地区独特的文化符号和精神标识。
湘西巴代简介

湘西巴代简介
湘西巴代是指湖南省湘西地区的一种特色民俗表演形式,是湘西土家族、苗族等少数民族地区流传的一种独具特色的巴代文化形式。
巴代是湘西土家族、苗族等少数民族的一种宗教信仰和民间习俗,相传起源于汉朝,具有浓厚的宗教色彩。
在巴代表演中,表演者扮演巫神或者其他神明,以附体的方式表达神佛意志,通过舞动、歌唱、念经等方式来祈福、驱邪、祭祀等。
巴代活动通常会在一些重要的节日或者庙会上进行,吸引着大量当地居民和游客观赏。
巴代的表演形式多种多样,常见的有巫师巴代、歌舞巴代、鼓乐巴代等。
表演者通常会身着华丽的民族服饰,手执法器或者乐器,通过手势、动作、音乐、歌唱等形式来传达神秘的宗教意象。
巴代还会结合一些宗教仪式,如念经、祈祷、献供等活动,使整个表演更加庄重神秘。
巴代表演不仅具有娱乐性,更是土家族、苗族等少数民族社会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在传承少数民族文化、加强民族凝聚力方面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同时,巴代也成为湘西地区吸引游客的一张名片,为当地旅游业的发展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湘西赶尸的真实原理

湘西赶尸的真实原理
湘西赶尸的真实原理是一种古老的习俗和宗教信仰,它相信死者在世间逝去后会继续存在,并且需要得到合适的安葬才能得到安息。
根据这个信仰,如果死者无法得到适当的葬礼和安葬,他们会变成"无主孤魂",无法超生到来世。
因此,赶尸的目的
是将逝者重新埋葬到合适的墓地,以便他们能够得到和谐和平的生活。
赶尸过程中,通常由专门的人员负责,他们被称为"赶尸人"。
他们会在夜间进行赶尸的活动,遵循特定的仪式和程序。
首先,他们会寻找那些逝者没有得到适当安葬的墓地,这可能是由于缺乏财力或身份不明导致的。
然后,赶尸人会挖掘出逝者的尸体,并进行必要的清理和修复工作。
接下来,赶尸人会按照特定的仪式和规范,将逝者的尸体重新埋葬到合适的墓地。
这个过程通常会伴有祈祷和念经等宗教仪式,目的是为了让逝者的灵魂得到安宁。
整个过程需要保持谨慎和尊重,以免冒犯逝者或触犯相关的宗教信仰。
需要强调的是,湘西赶尸并不涉及任何黑暗或邪恶的行为,它是一种传统的宗教仪式。
虽然赶尸的过程可能会让人感到恐惧或不适,但它是为了给无主孤魂带来安宁和救赎。
由于文化和宗教信仰的差异,赶尸在现代社会已经逐渐减少或消失,但在湘西和其他一些地方,仍然留存着这一传统。
湖南过春节的风俗

湖南过春节的风俗
湖南过春节的风俗如下:
1.踩塘节:在湖南省湘西地区,有一种叫做“踩塘节”的习俗。
人们在农历正月初一或初二,会到河塘边跳水、游泳,以此来迎接新年的到来,象征着洗去一年的晦气,迎接新的开始。
2.舞龙舞狮:在湖南的一些地方,如长沙、湘潭等,人们会在春节期间表演舞龙舞狮,以驱邪避灾,祈求风调雨顺、国泰民安。
3.吃年糕:湖南人过年一定会吃年糕,年糕象征着“年年高升”,寓意新的一年事业、生活步步高升。
4.贴春联:湖南人过年会贴春联,门上、墙上贴满对联,寓意着新年吉祥如意。
有的还会在家门口挂上红灯笼,增添喜庆气氛。
5.走亲访友:春节期间,湖南人会走亲访友,互致祝福,团聚共度佳节,增进亲情友情。
6.烟花爆竹:在一些地方,人们在除夕夜会放烟花爆竹,以驱逐邪灵,迎接新年的到来。
这些是湖南过春节的一些主要风俗,展现了湖南人民独特的文化传统和对新年的美好祝愿。
湘西土家族的丧葬习俗

湘西土家族的丧葬习俗湘西土家族的丧葬,对老人和长辈比较讲究,青年人则随便些。
入殓:人死后,由死者的长子或长女(无儿无女者派其他晚辈),到水井取一茶罐或一竹筒新鲜水,烧热后给死者洗澡,然后穿上寿衣和大红寿鞋,腰上要捆一支白纱(按死者享年,一岁一根),用门板放在火炕的房中,脸上盖张白纸,胸口压一个鼎罐盖,脚边点上清油灯。
这时,把死者病中睡过的床铺草在屋外十字路口烧掉。
死者病中睡过的被盖,穿过的衣服都要洗晒。
将棺材放在堂屋正中,从七至九户邻居家中取来火坑灰撒在棺材内,铺上皮纸,就入殓,待亲人看过后再密封。
戴孝:死者的孝男孝女, 孝子孝孙,都要戴孝,近亲属要戴白麻布者白布头巾,要穿不钉扣子,以布条相结的白长衫,叫孝衣。
孝帕要连续戴满三年。
死者的亲生儿子在死者安葬后三个月内不剃头发,以表哀思。
葬礼:在"改土归流"前,由土司举行葬礼。
"改土归流"后改为道士开路和举行葬礼。
死者一般要停柩三至七天才上山,在堂屋中设灵堂。
这几天内选择一吉日为"火葬日"举行葬礼,给死者杀猪宰牛作祭奠。
白天要道士或土老司"解结"和"超度亡魂"。
送葬:举行大葬礼的第二天早上是送葬。
先请阴阳先生选择好"前朱雀、后玄武、左青龙、右白虎"的地方为坟地。
抬丧出门,要沿路丢"买路钱"(迷信纸),经过人家门口要放一个火把。
灵柩边走边有人用"子孙棍"(竹杆上捆七至九节钱纸)打棺材盖,敲着锣鼓送葬上山。
安葬:灵柩抬到墓井边,下墓井前,由道士先在井内用小米画上八卦,洒雄黄酒后,棺材方能入坑,先由孝子一只脚跪在棺材盖上挖三锄泥下坑,然后众人堆土搬岩彻好坟墓。
坟上要插一把纸伞,一根"子孙棍",倒放一只簸箕,插上已出嫁女儿和侄女们送的"活乐伞"(纸扎的,如花圈)做好坟堆后,再放鞭炮,表示安葬完毕。
湘西风俗导游词5篇

湘西风俗导游词5篇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简称湘西州、湘西,隶属湖南省,因位于湖南省(简称“湘”)西部而得名。
是湖南省唯一的少数民族自治州,也是武陵文化的发源地之一。
接下来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关于湘西风俗导游词,方便大家阅读与鉴赏!湘西风俗导游词1亲爱的各位游客:大家好!湘西土家苗寨蕴含着丰富的民间文化和民间艺术,土家族的摆手舞、起秋节、吊脚楼、西兰卡普,苗家的芦笙、木鼓舞驰名遐迩,久负盛名。
土家刺绣、苗家蜡染堪称一绝。
土家苗寨更是歌的海洋。
人人会歌,无处不歌,歌山歌海,情溢山寨。
有对歌、盘歌、山歌、蓐草锣鼓等,生动形象,音韵和谐,情真意挚,优美悦耳。
闻之如品干饴、如沐春风。
再来看看土家族苗族特有的吊脚楼,吊脚楼属于木结构,四周都有设计独特的楼角垂吊,刷桐油,省工省料,美观大方,成为湘西一景。
苗族服饰,绚丽多彩,富有浓郁的民放特色。
古时,男女都是“色彩斑纹布”,上身穿花衣,着百褶裙,头发,包赫色头帕,穿船形双鼻绣花鞋,佩戴银饰。
清代“改土归流”后,男子逐渐以裤代裙,裤管短而宽,穿土产花格子对襟衣。
老年人裹黑布头巾,打绑腿、束腰带。
妇女服装,胸前、袖口和裤筒,滚边绣花,过腰大而长,袖大而短,皆系满襟,没有衣领。
衣服有琵琶襟、套襟、四角挖云、四叉式之分。
但也有两臂皆白上衣,短马褂,下不著,长裙青红相间,自成文彩。
亦有绣花卉者,上衣下裙以层数多者为美。
民国以来,土家男女一年四季都戴头巾,男人以青、蓝、白或条纹布为主,长二三米,一圈圈地缠绕在头上,包成人字路;女人则多为青丝帕或白印花头巾,丝帕薄如蝉翼,最长达七、八米,是妇女终生陪伴之物,死后必以帕缠头入葬。
衣服以青、蓝、白、印花布为主,男穿对胸衣,双排七至十一扣,俗称蜈蚣扣,袖口、领口及裤管末端加花边;女人则右开襟,袖大而短,饰花边,拄银铜佩饰,俗称“满襟”,有满清遗风;未出阁少女着花衣,讲究大红大绿;小孩喜戴菩萨帽,虎头帽;男鞋多为青蓝布,女人穿绣鞋;姑娘出嫁时必穿“露水衣”,上着鲜艳挑花绣衣,下着八幅罗裙,与土老司八幅罗裙有异曲同工之妙。
湖南省湘西土家族

湖南省湘西土家族文化艺术的精髓,地处中国的中南地区,是一个具有独特文化风貌的地方。
土家族作为湘西地区主要的民族群体,他们的文化和艺术表现出丰富多样的特点。
本文将从土家族的传统婚俗、建筑风格、音乐舞蹈和传统节日四个方面来揭示文化艺术的精髓。
一、传统婚俗土家族婚俗是土家族文化最为鲜活、生动的体现之一。
在土家族的传统婚礼上,有着许多让人独特而深刻的仪式和习俗。
例如,在土家族婚礼中,新郎需要经过“招亲”、“合亲”等一系列动作和仪式,以示对新娘的真挚情感和对新家庭的尊重。
而在婚礼中,土家族的人们还会进行土家族特有的舞蹈表演,歌唱等,以庆祝这一重要的时刻。
二、建筑风格土家族的建筑风格是文化艺术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土家族的房屋以木质结构为主,外墙的选材多采用石块,墙壁上还会绘制出各种精美的图案和壁画。
特别是土家族的吊脚楼,以其独特的建筑形式和精美的装饰而闻名。
吊脚楼悬挑在山坡上,巧妙利用了自然地形,既能够抵御洪水和野兽的入侵,又能够最大程度地利用土地资源。
三、音乐舞蹈土家族的音乐舞蹈是文化艺术中最为独特的表现形式之一。
土家族的歌曲和舞蹈既有激情四溢的民歌舞,也有叙事性强且感人至深的大型舞剧。
例如,土家族的“跳花鼓”是一种富有活力和独特韵味的舞蹈形式,常常用于庆祝丰收和喜庆的场合。
跳花鼓舞者手持花鼓,脚步灵活舒展,以独特的节奏和动作表达着土家族的喜悦和豪情。
四、传统节日土家族的传统节日是文化艺术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土家族的传统节日丰富多样,如土家族的春节、端午节和农历八月十五等。
在这些节日里,土家族的人们会举行盛大的庆祝活动,包括舞龙舞狮、放鞭炮和祭祀祖先等传统仪式,以表达对传统和家庭的重视和尊重。
总结起来,文化艺术的精髓体现在传统婚俗、建筑风格、音乐舞蹈和传统节日等方面。
这些特色丰富、多元的艺术形式不仅体现了土家族人民的智慧和创造力,也展示了独特而丰富的文化底蕴。
保护和传承土家族文化艺术,对于丰富国家文化的多样性和推动民族艺术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湘西丧葬习俗

湘西丧葬习俗老人临终,所有儿女须围在身边送终。
当家主人,备香一把,纸钱三斤六钱,烧成灰烬,为“落气钱”,在死者的房内烧,在屋外烧。
儿女放声大哭。
同时,扯来菖蒲或者桃树枝,放于水中熬水浴身,梳发换装。
裤带用线,按死者年龄,一岁一根线,不得多或少,用其中颜色的丝线(黄,白、黑、紫、蓝、绿、棕),穿寿鞋,鞋底用墨汁点上七个点,呈北斗七星状。
穿戴整齐后,用两扇门合置在堂屋中,让死者仰面而躺,叫“上柳床”。
脚下摆米或饭一碗,熟蛋一个,碗上插些草杆祭之,免得以后成饿鬼。
装木,要用七家人烧柴后留下的灰,放入棺材底部,再铺上竹席,被子之类的东西。
然后就可以将死者放入其中。
棺材底部的四角要垫上纸钱(一般是一指厚)。
请道士,取水。
道士将符咒(写上死者的姓名,生辰。
并将符咒的下端撕成三条。
)粘到一根棍子上——引魂旗(用来引领死者的灵魂)。
由死者的长子,一手拿引魂旗,一手拿一只碗,到水井打一碗水,道士还要给水井念经下咒语。
交与道士。
道士接过水,引魂旗口中念咒,完毕,将水放到神龛上(这是一种防腐的巫术,这种巫术可以使尸体即使在六月天也不会腐烂。
)布置灵堂,尸体一般在家里放三天,五天,这个是要看日子来决定。
如果是三天的话:第一天打绕棺,道士绕着棺材转,边转,边唱“丧堂古歌”(在湘西,有人丧,必定会请道士来打绕棺和请陪亡人来唱丧堂古歌。
这是湘西一种古老的沿袭下来的贵遗风。
古歌源于何时,从那古老的唱辞中追溯,似乎与楚汉时期那位力拔山兮气盖世的楚霸王有着很大的关系。
丧堂古歌有其一定的格式,起始结尾,都有一定的成俗。
演唱分为起歌、唱源、正歌、送歌等几部分。
)丧堂古歌可以用苗语唱,也可以用客话(汉话)唱。
一直要唱到出殡的前一天(一般是晚上唱,白天也可以唱),此过程中儿女戴孝,大哭。
穿戴与汉人相似。
安葬前一天“大葬夜”仪式中上通天桥(又称奈何桥)。
通天桥以方桌和条凳搭造,以白布缠扎,并点缀蜡烛。
仪式中由道士在前引渡亡灵,过桥,家属紧随其后。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湘西民俗风土人情与习俗湘西州的土家族、苗族历史悠久。
在历史发展长河中,他们以勤劳和智慧,创造出具有各自民族特点的历史和文化,养成勤劳俭朴、勇敢无畏、诚实爽直、耐艰苦、重感情的民族性格和道德风貌。
在土家族、苗族人民日常生活中,无论是居住、服饰、饮食、嫁娶、节庆和文化艺术等各个方面,无不具有各自的风俗习惯和独特民族特色。
民族文化风情旅游现已成为我州旅游招徕中外旅游者的特色项目。
土家苗族习俗l、吊脚楼:为湘西各族人民一种传统建筑形成,又称"吊楼子"。
吊脚楼为山野式"楼阳台",单檐悬挑,屋面反翘,名"飞檐",通风向阳,干爽清新。
有与正屋成一字形,也有成90℃直角形。
吊脚楼外设走廊,二面称"转角楼",三面称"走马楼"。
栏杆多花格,县柱称"吊瓜"'或为六陵、八棱,或雕成球形、金瓜形。
柱、防还雕有龙风、喜鹊、花卉等。
民间吊脚楼上多为闺房,卧室或织锦、打花之处,底层为谷仓、柴房,也有底层下临溪流,泉水叮咚,别有情趣。
山寨吊脚楼掩映在绿树翠竹中,富有大自然风光美。
湘西州部分镇临河民居也建有吊脚楼,如吉首峒河街,凤凰沱江沿岸、王村古镇、茶洞边城及龙山洗车河等,历来都引起中外旅游者极大兴趣。
2、火堂:又称火坑、火床,为湘西农家颇有特色的生活场所。
一般为中堂右前间,铺地楼板,火堂围以长条石。
火堂内置铸铁三角架,不准脚踏。
上方吊炕架,挂腊肉、野味、豆腐、辣椒等。
平时,全家人围火堂做饭、聚餐、烤火。
客人至,无论土家、苗族,皆盛情邀客围坐火堂边,烤火饮茶;饭时,一大锅腊肉或野味,一大碗米酒或包谷烧,碰碗举箸,其乐融融。
饭罢、摆古、唱歌,直至深夜,甚至围火堂铺被而眠。
3、银首饰:苗族妇女与男青年喜爱之饰品,造型精美,多为银制。
银首饰有银冠、银钗、耳环、项圈、嵌肩、手镯、牙钎、石尾等。
项圈有轮圈、扁圈、盘圈三种,重有四两至一斤不等。
轮圈四棱突起;扁圈形扁,上镂花;盘圈以空心银条盘绕而成,有五匝、七匝之分。
牙钎即银链,由两块镂刻银牌和多根银链组成,下吊牙钎、挖耳、小刀、金瓜锤等,分两层或三层,层次多者美。
后尾用银制花草藤叶连缀而成吊手后背。
4、嫁娶婚俗:以歌为媒,境内土家族、苗族男女相恋,多以歌为媒。
苗族更为普遍。
苗族青年男女通过赶场、赶秋、樱桃会、挑葱会等场合相识后,遂开始约会。
约会一般以草标为记。
约会时即开始唱歌,先唱"访名问姓歌",如同姓不再对歌,以兄妹相称。
如非同姓则以对歌了解情况,加深感情。
多次约会对歌,遂以歌相互赠物、如项圈、手镯等。
至此,情感已达高潮。
女方真心相爱,也以歌词暗示。
双方私订终身后,男方请媒人到女家求婚。
"桐子开花一口钟,二人相恋莫漏风;燕子衔泥紧闭口,蚕儿吐丝在心中"。
"郎是青藤爬过沟,妹是沟边花石榴;青藤缠树缠到死,树死藤干两不丢"。
5、哭嫁:土家族婚俗。
新姑娘出嫁前,都要哭嫁,少则三夜,多则半月。
届时,村寨中相好姐妹都来陪哭、对哭。
哭嫁内容十分丰富,有"哭父母"、"哭吃离娘饭"、"哭栽花"、"哭离闺门"、"骂媒人" 等,离别、恋念、喜悦、激动之情交织在一起。
哭嫁歌语言真切自然,情感直挚强烈,句式自由灵活。
歌由情发,情随歌起,泪随歌涌,委婉动人,如"嫂劝妹":"后园有棵离娘树,离爹离娘无其数;后园有朵离娘花,离了穷家到富家,"再如"骂媒人":"你做媒人想喝酒,山上猴子哄得走。
好比我家馋嘴狗,东家走了西家走"。
6、拦门礼:土家族、苗族婚俗。
土家青年在结婚前一天,男方派花轿、乐队等队伍到女家迎亲。
女方早在门口摆大桌拦住门。
男方至门口时,女方执事人以歌声与男方执事人讲拦门礼。
一般为盘问姓名?为何而来?走旱路、水路?"婚烟根把"等,男方执事人答清楚,女方移桌开门,请接亲队伍进屋;男方若答不上即算输,得拿出"三茶"、"六礼"(皆为红包)及报晓鸡、梳头油、蒙头帕等礼品,请女方开门进屋。
苗族拦门礼与此大同小异,摆上桌子关上门,若男方答不上,则将红包从门缝塞进去,求主人开门迎接,但男方全权代表'管亲郎"须先从方桌下钻进去。
7、找"摸米":土家族婚俗。
接亲队吃过酒饭,天将麻黑时,陪嫁的姑娘以涂在手上的锅底灰向她们认为是"摸米"(代替新郎迎亲的男青年)的人脸上抹去。
躲避不及的,被抹成一个黑花脸,他又用手将脸上锅灰抹下来往姑娘脸上反抹过去。
男女戏谑,闹成一团,旁观者笑得前仰后翻,而真"摸米"却不愿受抹,躲在花轿边或老人背后,因为,未婚姑娘不准接近花轿,不准打扰老人。
8、节庆民俗:社巴日摆手土家族习俗。
即在每年春节期间举行的大型祭祀活动,有"大摆手"、"小罢手"之分。
大摆手在摆手堂举行。
摆手堂前宽坪中竖一高24米的旗杆,两面龙风旗迎风招展,顶端一只白鹤振翅欲飞。
届时,各寨分别组成龙风旗队、祭祀队、舞队、小旗队、乐队、披甲队、炮仗队等。
至摆手堂前,各队依次"闯架进堂"、"扫邪安神"、"祭神献供",随以排炮、吆喝声,似春雷般的大锣大鼓引出全场沸腾的大摆手舞。
小摆手一般在寨内坪场举行。
内容一致,场面较小。
届时还穿插表演"茅古斯"舞。
9、赶秋:赶秋为湘西苗族人民的传统节日。
每年立秋日举行,赶秋日,四乡八寨百姓齐集秋场,多达万人以上。
人们唱苗歌,吹唢呐,舞狮子、打花鼓、打猴儿鼓、上刀梯、荡八人秋,热闹异常。
八人秋形似纺车,高约8米,以粗木支撑,上设八个秋千,每处可坐1-2人。
八人秋以人力转动,当转动一阵停下来谁居于最高处时,就由谁唱歌。
10、椎牛古俗:椎牛为苗族人民的传统习俗。
事前,主人须选购一头四膀有旋,耳、眼、鼻、口、角俱完整美观的上好水牯牛。
届时,在宽坪中竖一根涂以五彩的龙凤花柱,以麻绳穿牛鼻,系上篾圈套于花柱上。
经给牛喂水,巫师绕柱三圈,将梭标传至舅家(称后辈亲)年青人手中时,即在震天动地的锣鼓声中开始杀水牛,年轻人追杀不止,牛绕柱旋跑。
最后,牛伤口喷血,倒地而死。
接着分割牛肉。
晚上,要举行周b鼓、唱歌(苗语称"独乐"),通宵达旦。
11、歌乐鼓舞打溜子为土家族极有特色的打击乐。
以双钹、马锣、大锣组成、若加进唢呐便称五子家伙。
每逢年节、喜庆、婚嫁,溜子打得铿锵响亮,热闹非凡。
打溜子现存传统曲牌近百个,如'鸡婆屙蛋"、"八哥洗澡"、"锂鱼漂滩"、"牛擦痒"、"蛤蟆闹塘"、"慢纺车"、"瞎子闹街"等。
以双钹的亮、闷、揉、挤、磕等特殊打法绘声、绘神,惟妙惟肖。
既明快热烈,又恢谐风趣。
新中国成立后,打溜子搬上了舞台,多次在国内少数民族文艺汇演中获奖。
95年赴美国演出,轰动纽约,现以成为中外旅游者来湘西旅游必不可少观看的风土人情曲目。
唱苗歌苗族人民最喜唱歌,以苗歌传情表意。
一首喜歌令你心情舒畅;一首苦歌令你唏嘘垂泪;一首情歌则令人如醉如痴。
苗歌旋律独特,节奏自由,装饰音多滑音,别有韵味。
苗歌分"韶唔"(高肠、"韶萨" (平腔)两类。
高腔高亢激昂,优美动听;平腔悠扬悦耳,婉围流畅。
12、跳苗鼓:鼓舞是苗族男女老少最喜爱的艺术形式。
分女子单人鼓舞、男子单人鼓舞、女子双人鼓舞、男子双从鼓舞、猴儿鼓舞等。
伴奏者以鼓捧击打鼓边,表演者以鼓捧或徒手击鼓面,节奏可慢可快,情绪激越时,鼓边与鼓点急促有力,气氛十分热烈。
男子鼓舞英武娇健,粗犷有力,动作有"收割打谷"、"大鹏展翅"、"猛虎下山"等。
女子鼓舞传统动作有"美女梳头"、"纺纱织布"、"挑花织带"等,文雅平稳,灵巧秀丽。
13、湘西民族歌舞:湘西土家族苗族是一个能歌善舞的民族,在保留民族歌舞特色的前提下,由州民族舞团改编的民族歌舞,如《阿雅打鼓庆丰年》、《毕兹卡的节目》、《踩花鞋》、《猛洞河的月亮》、《赶歌》、《苗山赶秋歌》、打溜子、《八哥洗澡》等先后在国内和国际舞台上演出并获奖。
并培养了象宋祖英、何继光等一批观众喜爱的歌唱家。
二土家族(自称毕兹卡)湘西州土家族主要分布在龙山县,永顺县,古丈县、其次,保靖县,吉首等县,总人口80多万人,占全州总人数35.17%。
在历史的长河中有些古风旧俗在不断的发展变化,但是体现土家族主要特点的风情习俗仍然较为系统明显的保留着。
1、土家族节日:土家族的节日有春节、清明、四月八、端午、六月六、七月半、中秋、重阳等,尤以春节、四月八、六月六为甚。
春节即过年,有过小年和过大年之分。
小年过的是腊月二十四,大年要比汉族提前一天,即月大是腊月二十九、月小二十八。
其来历说法甚多,均与古代战争有关。
围绕过年,一进入腊月就采买年货、打粑粑、做团馓、杀年猪。
二十四过小年,打扫阳尘,敬灶神。
过大年这天,屋里屋外插松柏、梅花,贴压岁钱(纸钱)。
吃年饭最重一家团聚不窜门。
中午开始吃年饭,喜食甑子饭、粉蒸肉、"合菜"。
饭前每人挟-砣肉放在饭上,插上筷子先祭祖。
饭后,给家禽家畜、果树喂米饭"过年"。
三十晚烧旺火守年,鸡叫头遍放炮竹守年,鸣叫头遍放炮竹抢年。
初一窜门拜年,以示敬重。
自初三跳摆手舞,十五方散。
过十五吃猪头,才开始新一年的农活。
2、四月八。
四月八是仅次于过年一个大节,其来历,各地的说法不一,主要传说有三:一说四月八是牛王节,土家族先民曾拖着牛尾巴过河脱离险境。
故这天要让牛息耕,并喂以精饲料;二说土家族先民由常德沿沅水、酉水而上来湘西定居时,有的是四月初八到达,有的是四月十八日到达。
为纪念到达的这一天,以后就分别过节;三说四月八日是祭婆婆神嫁毛虫的日子,祈求莫起病虫害,保护五谷丰登。
3、六月六。
这是土家族.又一个大节。
"六月六是土家过小年",举行以祀祖先为主的摆手活动。
节日来历传说不一:一说六月六是把出了嫁的姑妈接回来"喝伏":二是说纪念土家族祖先来湘西定居的日子;三是较为普遍的说法,传说这一天是茅岗土司、土家族英雄覃蒙难日,覃被害,死得很惨,不仅血染征袍,而且被剥了皮,为了纪念覃王,土家族人家家户户在六月六这一天"晒龙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