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流经济地理--第3章 中国物流经济分区地理

合集下载

物流经济地理概论

物流经济地理概论

物流经济地理概论第一章概论1.掌握我国工业生产的含义及特点;2.了解我国工业生产在国民经济中的作用;3.掌握我国生产力布局的基本条件;4.掌握我国物流布局的基本原则;5.了解我国自然资源的各个要素;6.我国的动物资源的种类。

第二章农业物流地理1.掌握农业的含义及特点,了解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作用;2.掌握我国农业生产的特点以及我国农业生产发展的历史过程;3.掌握各主要粮食作物和经济作物的生产分布状况;4.掌握林业和牧业的生产分布情况;5.熟练掌握农业物流的特点。

第三章重工业物流经济地理1.了解我国煤炭和石油工业的发展过程,并掌握它们的地区分布特点;2.掌握我国钢铁生产的发展状况和我国主要钢铁生产基地;3.我国主要的机械工业基地、电子工业基地和机电产品基地的分布;4.理解重工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5.掌握重工业物流的发展现状,重工业与物流的关系。

第四章物流区域地理1.理解经济区域与物流区域之间的关系。

2.掌握物流区域环境的基本特征,3.了解区域管理的功能要素。

4.了解影响工业布局的因素。

5.掌握中国三大经济带的基本特点。

6.熟悉中国经济特区的发展状况。

第五章水路交通运输与地理1.掌握水路运输的概念及特点;2.熟悉船舶的种类及特点;3.理解港口的主要功能及分类;4.掌握航线的分类及形成因素;5.能够理解并准确描述中国内河交通运输网络构成;6.能够全面掌握中国海运的主要航线及重要港口。

第六章铁路交通运输与地理1.掌握铁路运输的特点;2.清楚目前我国铁路运输网络的构成;3.熟悉铁路运输系统的基本要素:铁路线路、机车车辆、车站和信号设备;4.能够熟练说明我国重要的铁路交通枢纽的位置以及作用;5.熟知我国铁路中长期发展规划的具体内容。

第七章公路交通运输与地理1.掌握公路运输的概念及特点;2.熟悉公路运输网络的构成;3.利用所学知识分析某一个城市的公路交通网络的构成与特点;4.综合分析我国公路交通网络的特点。

物流经济地理第三章 物流空间布局

物流经济地理第三章 物流空间布局
一、物流基地 二、物流枢纽城市
一、物流基地
(一)物流基地的作用 (二)物流基地的分类
一、物流基地

(一)物流基地的作用

(二)物流基地的分类
(一)物流基地的作用
① 减轻了物流对城市的交通压力; ② 减少了物流对城市环境的不利影响; ③ 提高了物流经营的规模效益; ④ 满足了仓库建设大型化发展趋势的要求; ⑤ 满足了货物联运发展的要求
2.物流中心
2)物流中心的特点 ① 物流中心集中了所有的物流功能,成为具
有多种物流功能的流通形式和作业体系; ② 由人力化、机械化仓储作业发展为具有强
大信息功能的自动化、智能化物流中心; ③ 服务内容由原来的商流、物流分离发展到
商流、物流、信息流的有机结合; ④ 工商关系由临时、随机的关系发展到长期、
二、产业布局原则
1.全局原则 2.分工协作、因地制宜原则 3.效率优先、协调发展原则 4.可持续发展原则 5.政治和国防安全原则
三、产业布局模式
产业布局主要有三种模式,即增长极(结点)、 点轴(线)开发和网络(域面)开发。
增长极模式
1966 年布德维尔给增长极下了一个简要的定义:增长 极是指在城市区配置不断扩大的工业综合体,并在其 影响范围内引导经济活动的进一步发展。
五、产业演进与经济发展
(三)我国产业结构的演进
我国产业结构的主要问题是供给结构不适应需求结构 的变化,产业国际竞争力不强,技术水平低。其具体表 现是:第一产业中的农业尚未根本改变“靠天吃饭”的 局面,农产品质量和效益不高;第二产业技术含量低, 缺乏产品开发和市场开拓能力;第三产业受各种因素影 响,尽管传统生活服务业有了较大发展,但现代服务业 尤其是生产服务业发展缓慢。

物流经济地理课件PPT课件

物流经济地理课件PPT课件
自然灾害
洪涝、地震等自然灾害对仓储设施 安全的威胁。
仓储设施规划与建设
设施布局
根据物品特性、运输需求等因素 合理规划设施布局。
设备配置
选用适当的存储设备、搬运设备 等,提高仓储效率。
信息技术应用
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实现仓 储管理的智能化、自动化。
05 配送中心与地理环境
配送中心选址及影响因素
特点
综合性、地域性、动态性、社会 性。
物流经济地理研究内容
物流布局研究
包括物流网络布局、物流节点 布局、物流通道布局等。
物流条件评价
包括自然条件、经济条件、技 术条件、社会条件等对物流活 动的影响评价。
物流与经济关系研究
包括物流与经济发展的相互作 用、物流与产业结构的关系等 。
物流区域规划研究
包括物流区域划分、物流区域 发展战略制定等。
02 物流布局与地理环境
物流布局原则及影响因素
物流布局原则
合理性、经济性、可持续发展性
影响因素
自然资源分布、生产力布局、人口分布、消费水平和结构、交通运输条件、物 流技术
地理环境对物流布局影响
01
02
03
自然地理环境
地形、气候、水文、土壤、 植被等
经济地理环境
经济发展水平、产业结构、 生产力布局、市场供需等
政治法律环境
包括政治制度、法律法规、国际关系等,对国际物流的政策环境、风 险防控等产生影响。
国际物流网络优化策略
节点优化
合理规划物流节点布局,提高节点间的连接性和 通达性,降低运输成本。
运输方式优化
根据不同货物特性和运输需求,选择合适的运输 方式组合,实现多式联运和无缝衔接。
ABCD

物流经济地理

物流经济地理

第一章我国生产力布局的基本条件生产布局的基本条件是自然条件和人力资源呢.中国位于北半球,是在全球最大的大陆——欧亚大陆的东部和全球最大的海洋——太平洋的西岸西南面距印度洋不远.中国国土大部分地处中纬度,最北境在黑龙江省漠河以北的黑龙江主航道的中心线上,北纬53度34分,最南境在广东省南沙群岛的曾母暗沙附近北纬3度51分.中国国土最东境子啊黑龙江省的黑龙江和乌苏里江的主航道会合处东京135度05分,最西境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的帕米尔高原上东京73度附近.中国国土总面积约为960万平方公里,占全球陆地面积的十五分之一,亚洲面积的四分之一.仅次于俄罗斯和加拿大居世界第三.自然资源指对生产力发展与布局有影响的自然界中的各个因素包括:1土地2气候3陆地水4海洋5矿藏6动植物.第二章我国物流业的基本状况物流结点又称物流接点,是物流网络中连接物流线路的结节之处,所以也称为物流结节点.物流结点的作用是:对整个网络的优化起着重要作用,越来越多的执行调度、信息等神经中枢职能,在有些场合也称为物流据点,执行中枢功能的有称为物流中枢.物流结点的功能1衔接功能2信息功能3管理功能物流结点的种类1转运型结点2储存型结点3流通型结点4综合型结点第三章农业物流地理人类劳动的定向干预,这是农业生产最本质的特征.粮食作物是物理的一大对象小麦大量出产并转化为商品粮区为华北及西北部分地区、安徽、江苏、四川、湖北.玉米大量出产与山东、河北、四川、辽宁、吉林.高粱集中出产于东北地区.大豆大量出产于东北地区经济作物是工业原料.粮食又称食用作物包括:谷类作物、薯类作物和豆类作物.我国粮食生产主要以细粮为主.青藏高原以青稞为主.小麦是我国仅次于水稻的第二大主要粮食作物,小麦又分冬小麦和春小麦,其中以冬小麦为主,其面积产量均占小麦总量的百分之80以上.冬小麦可分为北方和南方两大区.春小麦主要分布在长城以北及六盘山、岷山和大别山以西的区.北方冬小麦主要分布在长城以南,秦岭——淮河以北,六盘山以东的广大地区.南方冬小麦只要分布在秦岭——淮河以南,岷山、大别山以东的地区.玉米为杂粮之首.纤维作物是纺织工业的原料,主要包括棉花、麻类和蚕茧.蚕茧按蚕的食料不同可分为桑蚕茧、柞蚕茧和蓖麻蚕茧,其中以桑蚕茧,柞蚕茧产量最多.1桑蚕茧又名家养蚕集中分布在太湖流域、四川盆地和珠江流域.2柞蚕茧又名野养蚕辽东半岛、山东半岛和河南伏牛山地区是我国三大柞蚕产地,其中以辽东半岛的生产规模最大.麻类主要有黄麻、红麻、苎麻、和亚麻,我国世界上主要产麻国,主要生产黄麻、红麻、苎麻、亚麻.1黄麻以浙江产量最大2红麻有称洋麻3苎麻在国际上有“中国草”之称4亚麻以黑龙江最多花生是我国的第一大油料作物.我国是世界上生产油菜最多的国家.我国是大豆故乡.产量仅次于美国和巴西居世界第三.哈尔滨、辽源、长春,人称“三大大豆仓库向日葵是一种新兴的高产油料作物,以内蒙古产量最高.我国糖料以南糖北菜,以南方种植甘蔗,北方种植甜菜,其中以甘蔗生产规模较大.甘蔗以广西产量最大,是全国最大的产糖区,糖量占全国的百分之.甜菜以黑龙江产量最大.新疆是我国最大的甜菜糖产区.云南烤烟产量最大、质量最好.山东是我国烤烟种植历史最久的地区.浙江、湖南、安徽、四川、福建、为我国的五大产茶省苹果是我国产量和消费量名列第一的大宗水果.山东是我国最大的苹果产地.梨也是我国的大宗水果,总产量居世界第一.称为我国三大果园的有:辽南丘陵、山东丘陵和珠江三角洲.我国三大鱼苗基地1太湖流域2江汉平原3西江流域胡椒以海南产量最多,云南西双版纳质量最好.人参吉林产量最大、质量最好.鹿茸以东北产量最高,质量也最好.虫草又名“冬虫夏草”中国农业生产的链状结构1产前准备2产中管理3产后加工4商业流通5最终消费五大环节.第四章轻工业物流地理轻工业是以生产生活资料为主的加工工业部门.我国丝纺分为桑蚕丝纺织工业和柞蚕丝纺织工业.我国以桑蚕纺织为主.我国的桑蚕纺织工业集中分布在长江三角洲、四川盆地和珠江三角洲.我国是世界最大的柞蚕丝绸生产国.浙江杭州是全国最大的麻袋生产中心.苎麻全国是湖南原料最充足、生产力最强,生产规模最大,产量占全国的三分之一.化学纤维分为人造纤维和合成纤维两大类.上海是我国最大的化学纤维生产地.上海也一直是全国最大的服装生产中心.青岛啤酒最负盛名.烟台是我国着名的葡萄酒产地.辽宁省是全国生产纸张最多的省份.上海是全国最大的高级文化用纸产地.第五章重化工业物流地理华北区是全国最大的煤炭生产和供应区.西南地区以贵州产煤最多.煤炭运输布局指煤炭的基本流向既西煤东运、北煤南运和煤炭出关.电力是应用最广泛的一种能源.我国的钢铁主要工业基地:鞍山、本溪、包头、上海、马鞍山、武汉及渡口现在的攀之花.主要的有色金属产区是:上海、辽宁、甘肃、湖南、及云南.有色金属是指:铁、锰、铬等黑色金属以外的所有金属.在工业上用途最广泛的有色金属有:铜、铝、铅、锌.有色金属的5个生产环节1采矿2选矿3粗连、4精炼、5轧制.2006我国水泥产量为亿吨居世界第一.专用设备是机械工业中产量最大的一类.仪表厂只要分布在:上海、重庆、西安、哈尔滨、南京、北京、德兴.发电设备制造业主要分布在:哈尔滨、上海、四川、北京、武汉、天津.铁路车辆制造业主要分布在:北京、大连、青岛、唐山、大同、戚墅堰、株洲、资阳、长春齐齐哈尔、浦镇、武昌、眉山、西安等地.汽车制造业只要分布:长春、上海、南京、济南、襄樊、沈阳、重庆等.船舶制造业主要分布:上海、大连、广州、天津、武汉、青岛等.飞机制造业主要分布:上海、西安、沈阳、成都、南昌等.我国电子工业主要分布:北京、上海、西安、武汉、成都、广州、南京、无锡等.第六章商业物流地理影响商业布局的主要因素1自然地理因素 2生产布局因素3人口因素 4交通因素商业布局的原则4点1工业品批发网点布局的原则 2农产品收购及批发网点布局的原则3零售商业网点布局的原则 4饮食服务行业布局的原则影响商业中心形成的主要因素4点1社会生产力和商品生产力的发展是商业中心形成的决定性因素2地理位置和交通运输条件是影响商业中心形成的重要因素.3人口数量、密度和分布状况是商业中心形成的基本因素.4行政区划的建制和变更亦是影响商业中心形成和发展的因素.商业中心的作用和特征商业中心的作用3点1促进各地区间的横向经济联系2促进生产,引导生产,调整区域经济结构.3促进商品交换,强化商品流通,推动经济贸易的发展商业中心的特点4点1地区差异性 2综合性较强3聚集性较高 4辐射能力大我国商业中心的分布大型商业中心:商品流向规律是:商品沿着最经济合理的路线和方向,从产地到达销地的客观必然性.我国主要商品的流向1粮食——东北地区的小麦、大豆、杂粮南运华北、西运西北.长江流域的大米南运广东,北运华北,东运上海及沿海城市.2糖——基本上是南糖北运、西运,东北及内蒙古产的甜菜糖少量运至华北及西北.3盐——基本上是北方沿海场长芦盐流至华北、东北、华东、中部,南部沿海盐场流至华中、华南及南部地区,我国西部盐除本地消费外,还运至我国中部地区.4石油——我国石油主要分布于北方,基本流向是北油南运.原油运输以管道为主,其次是水运和铁路.成品油运输以铁路为主,运输量占总运量的百分之75,水运占百分之20,极少量用管道运输.5煤炭——主力是铁路,运煤路线是京广、津沪铁路和北方沿海线.煤炭总流向是西煤东运、北煤南运.物流经济地理复习资料◆生产过程是自然再生产与经济再生产的有机结合,这是农业生产活动最本质的特征.◆亚麻纺织工业集中分布在我国北方地区,以黑龙江省规模最大.◆以木本油料为基本原料进行油脂生产的工业部门主要分布在我国南方.◆湖南有“茶油之乡”之称,综油生产在广东、云南.◆酒是一种含酒精成分的饮料,白酒被认为是“中国酒”的代表.◆重工业泛指生产资料的生产工业,有能源、机械制造、电子、化学、冶金及建筑材料等工业◆石油:我国石油工业主要分布于北方,因而石油的基本流向是北油南运.原油运输以管道为主,其次为水运和铁路运输.◆煤炭:我国煤炭运输的主力是铁路,主要运煤线是京广、京沪铁路和北方沿海线.煤炭的总流向是西煤东运、北煤南运.◆东早西晚:相对位置偏东的地点,要比位置偏西的地点先看到日出,时刻就早.◆煤炭:世界各地的煤炭资源分布并不平衡,煤炭主要集中在北半球,世界煤炭资源的70%分布在北半球北纬30°~70°之间.其中,以亚洲和北美洲最为丰富.◆海上运输:指以船舶为工具,通过海上航道运送旅客或货物的一种运输方式,简称海运.◆霍尔木兹海峡是世界上石油资源最丰富的波斯湾地区的门户.。

物流经济地理

物流经济地理

绪论:物流经济地理学:是以地理学的观点,从区域经济的角度分析物流现象,研究各种物流的地域布局问题的学科。

是一门综合性学科,它涉及自然、社会、经济、技术等多方面的综合性问题,同许多相邻学科存在密切的关系,并相互补充和借鉴,因而具有综合性特征。

物流经济地理的研究方法:企业调查及分析法、实地考察法、地理信息系统法第一章:环境:相对于某一中心,即与某一中心事物有关的外部空间、条件和状况物流环境:主要包括社会经济环境、自然环境和与之相关的生产力布局自然资源:是自然环境中与人类社会发展有关的、能被用来产生使用价值并影响劳动生产率的自然要素。

(它包括有形的水体、土地、动植物、矿产和无形的光、热等资源。

自然资源是社会物质财富的源泉,是社会生产过程中不可缺少的物质要素,是人类生存的自然基础。

)中国现有林区按地域可划分三大区域:东北林区、西南林区、南方林区,其中东北林区和西南林区是中国主要的天然林生产基地。

生产力布局:亦称生产力布置,生产力在地理位置上的分布和配置,即在一定范围内(国家、地区、城市)生产力系统的空间分布和组合。

中国生产力布局的原则:经济性原则——统一计划原则、合理利用资源原则、减少不合理运输原则、发展生产地域分工原则;政治性原则:尽可能地平衡发展原则、减小城乡差别原则、巩固国防原则。

物流布局:既是一个过程,也可以理解为物流设施利用配置的一种状态。

完善物流网络布局,开发建设物流设施公共平台是推进现代物流发展的前提条件。

物流布局的基本原则:计划化原则、直达化原则、短距化原则、钟摆化原则、集中化原则、社会化原则、服务化原则、标准化原则中国物流业在东部地区已形成以沿海大城市群为中心的四大区域性物流圈格局:①以北京、天津、沈阳、大连、青岛为中心的环渤海物流圈;②以上海、南京、杭州、宁波为中心的长江三角洲物流圈;③以厦门、福州为中心的环台湾海峡物流圈;④以广州、深圳为中心的珠江三角洲物流圈。

这四大物流圈以滚动式、递进式的扇面辐射形态,带动中国中部和西部地区的发展,激活和融通了全国范围的物流、人流、信息流。

物流地理分区地理章

物流地理分区地理章

一 地理位置
• 黑龙江省位于中国的东北部;是中国位置最 北 纬度最高的省份 北部和东部与俄罗斯隔 江相望;西部与内蒙古自治区毗邻;南部与吉 林省接壤
• 吉林省位于中国东北地区中部;北界黑龙江 省;南接辽宁省;西邻内蒙古自治区 东与俄罗 斯接壤;东南部与朝鲜隔江相望
• 辽宁省位于中国东北的南部 与吉林 内蒙古 河北等省区接壤;东南隔鸭绿江与朝鲜为邻
• 二者差别和矛盾:
行政区同行政权力的范围结合在一起;有法定性 和明确的边界线;比较稳定;而且特别强调纵向
经济区的内容 范围 层次随着商品经济 经济中 心城镇和交通线的发展而发展;比较活跃;具有明显的 开放性;一般没有法定性;边界不很明确;为实现合理 的劳动地域分工并促进经济的发展;特别强调横向经 济
台湾历史沿革 地理位置 范围与面积 台湾自然资源特点 台湾主要城市
台湾经济
一 台湾工业 二 台湾农业 三 交通运输 四 对外贸易 五 旅游观光
台湾省物流的发展
一 发展回顾 二 台湾物流现况分析 三 物流 四 国际快递
第三节 东北地区物流
第一节 概况
一 地理位置 二 资源优势 三 文化历史基础
• 二第三产业 1 金融 2 对外贸易 3 交通旅游 4 制造业房地产业 5 信息服务
专门化部门:石油化工 钢铁 矿冶机电设备 汽车制造 森林工业 全国最大的重工业基地 和粮食 原木 甜菜 畜牧产品的重要基地
交通业:在东北区的交通运输网中;铁路 居主要地位
物流发展
1 吉林省物流发展目标:建设长春与吉林两 个物流中心区;七个物流结点;三个信息平 台;四大物流体系
2 辽宁省物流发展目标 发展大交通——
一 工业
一概况
黑龙江工业以石油 煤炭 机械 木材 食品 制糖 和纺织等部门为主

中国物流经济分区地理

中国物流经济分区地理

中国物流经济分区地理1.分析经济区域对物流的影响。

2005年,在城市化加快发展的基础上,我国确立了推进西部、中部、东部、东北地区四大区域经济发展的总体战略新格局,启动了跨省区统一规划的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战略构想,这些都将有利于的推动我国物流业的全面快速发展:(1)我国确立区域发展总体战略,可推进区域物流系统发展格局形成。

2005年,我国提出了“继续推进西部大开发,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促进中部地区崛起,鼓励东部地区率先发展”的区域发展总体战略。

不同区域的发展战略定位,决定了各区域相应的物流发展重点也各有侧重。

(2)大区域规划方案的制定,推动区域物流中心建设,有利于改变区域产业结构趋同的状况,进一步推动生产要素在区域间的自由流动和优化配置,改变物流活动的环境条件,并将在区域之间、区域内部不同地区之间产生新的依托通道、枢纽的网络化、规模化物流需求,从而导致区域物流发展格局的变化。

(3)城市化的快速健康发展促使物流系统的效率不断提高。

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的的制定实施和城市化的快速发展,在很大程度上造成经济要素流量、流向和强度的改变,进而要求物流在更大的区域范围内加快物流通道和节点的整合,最大限度地提高物流资源的配置效率,提升物流管理技术和专业化物流服务水平。

2.改革开放以后,人们对中国经济区划主要提出了哪几种划分方法?20 世纪50 年代,有学者将中国大陆分为沿海和内地;60 年代,有学者将中国大陆分为一线、二线和三线地区。

改革开放以后,随着区域经济研究的活跃和深化,人们提出了更多的划分方法。

主要有以下6 种方法。

(1)三大地带。

这一方法将中国划分为东、中、西三大地带,但不同的时期,每个地带覆盖的地域范围不同。

随着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三大地带覆盖的地域范围逐渐被确定下来。

东部地带包括北京、天津、河北、辽宁、上海、江苏、浙江、福建、山东、广东和海南等11 个省市;中部地带包括山西、吉林、黑龙江、安徽、江西、河南、湖北、湖南等8 省;西部地带包括重庆、四川、贵州、云南、西藏、陕西、甘肃、青海、宁夏、新疆、广西、内蒙古等12 个省、自治区。

物流经济地理考试重点

物流经济地理考试重点

物流经济地理第一章我国生产力布局的基本条件1、我国国土最东境至黑龙江省的黑龙江和乌苏里江的主航道会合处(东经135度05分),最西境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的帕米尔高原上(东经73度附近)。

P12、土地资源是最重要、最基础的自然资源。

P33、全国各类用地面积:牧草地居前首、未利用土地第二、林地为第三、耕地为第四。

P44、人均水资源量在3000立方米以下为轻度缺水,在2000立方米以下的为中度缺水,正在1000立方米以下的为重度缺水,在500立方米以下的为极度缺水;水资源量折合径流深在150mm以下的为生态型缺水。

P65、我国著名的三大共生矿:①内蒙古白云鄂博稀土矿②四川攀枝花钒钛磁铁矿③甘肃金川镍铜矿。

P76、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有56个民族,汉族人口最多,占全国总人口的91.59%是,世界上最多的民族。

我国人口分布是东部稠密,西部稀少;人口的产业结构上分布是,第一产业是农业,第二产业是工业和建筑业,第三产业是流通和服务业。

P10重要思考题:第二章我国物流基本状况7、我国的物流布局:以沿海城市群为中心的四大区域性物流圈格局的形成:P12①以北京、天津、沈阳、大连和青岛为中心的环渤海物流圈。

②以上海、南京、杭州和宁波为中心的长江三角洲物流圈。

③以厦门和福州为中心的环台湾海峡物流圈。

④以广州和深圳为中心的珠江三角洲物流圈。

中国内陆腹地的物流布局,以大城市为中心,以铁路为纽带,形成物流结点,我国的物流业经营分散,组织开幅度较低。

物流布局不合理,物流技术含量不高,物流分为横向联合薄弱。

8、物流布局的基本原则:①计划化原则:物流的组织管理要进行科学规划和计划。

实现物流合理化的首要条件。

②直达化原则:可以减少商品运送时间,创造时间价值,又可以降低物流费用支出。

物流企业组织物流合理化的主要形式或目标。

③钟摆化原则:④短距化原则;⑤集中化原则;⑥社会化原则;⑦服务化原则;⑧标准化原则。

P149、第三方物流市场需求主要来自以下方面:①外商投资企业(主体)②有新技术的企业,连锁经营企业和电子商务③部分国有大型企业。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培育市场,完善基础设施,引进物流人才,提
升企业竞争力,加大物流产业开放力度,其中
唱响交通建设主旋律,加快货物流通尤为重要。
时务必注意物流基础设施建设要与产业相关联,
弱问题,培育投资主体是一件重中之重的大事。

3.2.6 长江中游综合经济区
•包括湖北、湖南、江西、安徽四省 •农业生产条件优良,人口稠密,对外开放程 度低,产业转型压力大。

3.2.6 长江中游综合经济区
•点评: •承接东西,贯通南北,是全国物流网络中的 重要环节,近年来呈现出加快发展的良好势头, 未来发展空间很大。 •但地方保护主义对当前该地区物流发展造成 了一定影响,从某种程度上阻碍了物流一体化 运作,阻碍了投资环境的改善和经济发展。 •扩大开放,打破地方封锁,清除现代物流发 展的体制性障碍已成安徽省物流业的当务之急。
的指导意见》,正式确立“长三角”为江苏省、
被纳入“长三角”。

3.2.3 东部沿海综合经济区
•点评:
•以上海为中心、苏浙为两翼的“长三角”城市圈地处 亚太核心,内外交通发达,地理位置显要,是我国经济 规模最大、潜质最好的区域经济体,是我国经济重要的 增长极,独特的地理位置和经济发展水平,奠定了该地 区发展现代物流业的良好基础。 •已基本形成了以上海为中心、约150 公里半径区域, 包括苏州、无锡、南通、嘉兴和湖州等城市的上海物流 圈;以南京为中心,包括镇江、扬州、常州和泰兴等城 市的南京物流圈和以杭州为中心,包括宁波、绍兴、舟 山等城市的杭州物流圈三个物流圈。

3.2.8 大西北综合经济区
•包括甘肃、青海、宁夏、西藏、新疆两省三 区。 •这一地区自然条件恶劣,地广人稀,市场狭 小,向西开放有着一定的条件。

3.2.8 大西北综合经济区
•点评: •部分省区物流行业管理机构不健全,企业物 流经营管理水平较低,物流作业效率不高,物 流产业发展较慢。
•目前的任务应是建立完善统一的政策体系,
四川
•5个自治区
自治区
内蒙古自治区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简称
蒙 新
首府
呼和浩特 乌鲁木齐
广西壮族自治区
西藏自治区 宁夏回族自治区

藏 宁
南宁
拉萨 银川
•2个特别行政区
特别行政区 回归日期 标志
香港特别行政区
1997年7月1日
澳门特别行政区
1999年12月20日
3.经济区与行政区的关系 • 行政区经济具有自然经济和产品经济的特点 经济区经济则具有市场经济和商品经济的特点 • 行政区与经济区不是一对一的关系 经济区经常要跨越几个行政区 • 行政区经济以地区经济利益为着力点 经济区经济则以一个更大的地域甚至整个国家的利 益为着力点。 • 行政区经济有自己特定的边界,而且相对稳定 经济区则可能因为区域经济的发展、经济中心辐射 能力的提升而扩张其边界。
陕西省
河南省 山东省 山西省 安徽省

豫 鲁 晋 皖
西安
郑州 济南 太原 合肥
浙江省
江西省 广东省 福建省 海南省 台湾省

赣 粤 闽 琼 台
杭州
南昌 广州 福州 海口 台北
•4个直辖市
直辖市名称 北京 简称 京 成为直辖市时间 1949 原属地
天津 上海
重庆
津 沪

1949 1949
1997
河北

3.2.2 北部沿海综合经济区
•包括北京、天津、河北、山东两市两省。 •地理位置优越,交通便捷,科技教育文化事 业发达,在对外开放中成绩显著。

3.2.2 北部沿海综合经济区
•点评:
•北部沿海综合经济区的物流发展涵盖中央首
府北京,其发展具有得天独厚的政治优势。该
区域也是人们常说的环渤海地区,物流发展潜

3.1.1 经济区划与行政区划
我国现行的行政区划体系 ♡ 23个省 ♡ 4个直辖市 ♡ 5个自治区
♡ 2个特别行政区
•23个省
省 份 简 黑 吉 辽 冀 甘 青 称 省 哈尔滨 长春 沈阳 石家庄 兰州 西宁 会 省 份 简 鄂 湘 苏 川 黔 滇 称 省 武汉 长沙 南京 成都 贵阳 昆明 会 黑龙江省 吉林省 辽宁省 河北省 甘肃省 青海省 湖北省 湖南省 江苏省 四川省 贵州省 云南省
在竞争中壮大实力,构建粤、港、澳大物流圈,

3.2.5 黄河中游综合经济区
•包括陕西、山西、河南、内蒙古三省一区 •自然资源尤其是煤炭和天然气资源丰富。地 处内陆,战略地位重要,对外开放不足,结构 调整任务艰巨。

3.2.5 黄河中游综合经济区
•点评: •自然资源丰富,因而商品货流大,但物流发 展水平总体不高,基础设施不完善是制约其前 进发展的瓶颈性因素 •所以要想尽办法加大基础设施投资力度,同 只有这样才能收到成效。当然,为解决投资薄
力巨大。

3.2.3 东部沿海综合经济区
•包括上海、江苏、浙江 一市两省。 •现代化起步早,历史上 对外经济联系密切,在改
革开放的潮流中许多领域
先行一步,人力资源丰富,
发展优势明显。

3.2.3 东部沿海综合经济区
•2008年,国务院颁发的《国务院关于进一步 推进长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开放和经济社会发展 浙江省和上海市两省一市全境,苏北和浙西南

3.1.2 中国不同时期的经济区划
1)三大地带:东、中、西 2)六大综合经济区:东北、黄河中下游、长 江中下游、东南沿海、大西南、西北 3)七大经济区:东北、西北、华北、华东、 华中、华南、西南 4)八大经济区: 5)八个“大都市经济圈”:沈大、京津冀、 济青、大上海、珠江三角洲、吉黑、湘鄂赣、 成渝
构升级换代问题等。

3.2.1 东北综合经济区
•点评: 东三省是中国传统上的老工业基地,具有发展现 代物流业的深厚物质基础、发达的交通运输条件、 富饶的自然资源。东北老工业基地在振兴的过程 中,同时会产生许多物流需求。 东三省与俄、日、韩等国的经济贸易往来有着深 厚的历史渊源,也具有发展绿色物流的区位优势。 目前应当协调步伐,对这些物流资源进行整合开 发。

3.1.3 经济区划对物流的影响
•2. 大区域规划方案正在编制,推动区域物流 中心建设
•3.城市化快速发展,促进物流系统向高效率 演进

3.2.1 东北综合经济区
•包括黑龙江、吉林、辽 宁3 省 •自然条件和资源禀赋结 构相近,历史上相互联系
比较紧产业结

3.2.4 南部沿海综合经济区
•包括福建、广东、海南3省 •面临港、澳、台地区,海外社会资源丰富, 对外开放程度高。

3.2.4 南部沿海综合经济区
•点评:
•广东省自然是龙头,这个全国经济强省早早
地经受了改革开放的风雨洗礼,应充分发挥
“排头兵”作用。
•南部沿海综合经济区紧邻港、澳、台地区,
要进一步开放物流市场,整合分散的物流资源, 增创地缘新优势。

3.1.2 中国不同时期的经济区划
6)八大综合经济区: 《地区协调发展的战略和政策》报告(2005) 提出“十一五”期间内地划分为东部、中部、 西部、东北四大板块,并可将4个板块划分为
八大综合经济区的具体构想。

3.1.3 经济区划对物流的影响
1.确立区域发展总体战略,推进区域物流系 统发展格局形成
经济区与行政区的关系 中国不同时期的经济区划 经济区划对物流的影响 各综合经济区的经济与产业基础
各地方出台的主要物流政策

3.1.1 经济区划与行政区划
1.经济区划 (1)经济中心 (2)经济腹地 (3)经济联系
长江三角洲 经济区

3.1.1 经济区划与行政区划
2.行政区划 1982年12月4日第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 议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第三十条规定:中华 人民共和国的行政区域划分如下: (一)全国分为省、自治区、直辖市; (二)省、自治区分为自治州、县、自治县、市; (三)县、自治县分为乡、民族乡、镇。 直辖市和较大的市分为区、县。 自治州分为县、自治县、市。 自治区、自治州、自治县都是民族自治地方。 第三十一条规定:国家在必要时得设立特别行政区。

3.2.7 大西南综合经济区
•包括云南、贵州、四川、重庆、广西三省一 市一区。 •地处偏远,土地贫瘠,贫困人口多,对南亚 开放有着较好的条件。

3.2.7 大西南综合经济区
•点评: •地区人口密集,资源丰富,交通发达,城市星罗棋布, 是中国重要的重型机械制造、电站设备制造、军用飞机设 计制造、电子信息科研和设备制造、汽车制造、水能资源 开发、天然气资源开发、天然气化工、核工业和其他军事 工业基地,也是中国农业最发达的地区之一,物流发展前 景广阔。 •从目前的态势上看,区域内部竞争激烈,而这种竞争更 多的是一种“零和博弈”,一方得益造成另一方受损,竞 争的结果是两败俱伤 •因此该区域的物流产业布局应以推进区域内生产要素流 动,共赢合作,增进凝聚力,共谋大开发的格局为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