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量与数量之间的关系基础知识
数学中的数与量的关系

数学中的数与量的关系数学是一门关于数与量的科学,它研究数的性质、关系和运算规律,以及量的度量、比较和变化规律。
数与量是数学学科的核心概念,它们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系。
一、数的概念与性质数是数学的基础概念,是人们用来计数和计量的工具。
从最简单的自然数开始,数的概念逐步扩展到整数、有理数、实数和复数等不同的数系中。
1. 自然数自然数是最简单的数,用来表示具体的事物数量。
它包括0和正整数,可以按照大小进行比较和运算。
自然数的集合用符号N表示。
2. 整数整数是自然数的扩展,它不仅包括自然数,还包括负整数和0。
整数的集合用符号Z表示。
整数的运算规律包括加法、减法和乘法,其中乘法还具有结合律和交换律。
3. 有理数有理数是可以表示为两个整数的比值的数,包括整数、分数和小数。
有理数的集合用符号Q表示。
有理数的运算规律与整数类似,同时还包括除法运算。
4. 实数实数是包括有理数和无理数的所有实数。
实数的运算规律较为复杂,包括加法、减法、乘法、除法和幂运算等。
实数的集合用符号R表示。
5. 复数复数是包括实数和虚数的数,虚数是以虚单位i表示的。
复数的运算规律包括加法、减法、乘法和除法,其中乘法和除法具有特定的运算规则。
二、量的概念与测量量是物体或现象特征的度量标准,用来描述物体的大小、重量、时长等性质。
量的概念与数密切相关,通过数值的比较和运算可以精确地描述量的差异和变化。
1. 基本量和导出量基本量是国际单位制中定义的七个物理量,包括长度、质量、时间、电流强度、热量、光强和摩尔浓度等。
其他所有的物理量都可以由基本量导出。
2. 单位和量纲单位是用来表示量的大小的标准,是确定度量结果的依据。
国际单位制中,每个基本量都有相应的单位。
量纲是表示量的性质的符号,用于描述量与物理方程的关系。
3. 量的测量和精确度量的测量是指通过比较和计量将物体或现象的特征转化为数值的过程。
测量结果的精确度取决于测量仪器的准确度和测量方法的可靠性。
三、数与量的关系数与量是数学中的重要概念,它们之间存在着紧密的联系和相互转化。
理清数量之间的关系是解决问题的关键

理清数量之间的关系是解决问题的关键作者:吴素君来源:《新课程·上旬》2018年第03期解决问题是学生最难学,老师最难教的问题。
解决问题能力的高低是学生数学知识掌握好坏的具体体现。
如何让学生很好地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和策略是每个老师一直苦苦思索和探寻研究的课题。
根据多年的教学经验,我认为让学生理清数量之间的关系是解决问题的关键。
如何理清数量之间的关系呢?下面是我的一点体会认识。
一、认真读题审题,让学生了解题意是理清数量关系解决问题的前提通过读题、审题找到题中的已知信息和问题,并对已知信息和问题进行分析、归纳,找出各部分之间的关系,是学生解决问题的先决条件。
教师在教学中要注意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仔细读题、认真分析的习惯,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注重基础知识的教学,特别是加减乘除的意义的理解教学,是解决问题中理清数量之间关系的重要基础问题解决不管有多复杂,都离不开加减乘除的运算。
俗话说,万变不离其宗。
在小学低段我们只要熟练地理解掌握了加减乘除的意义和运用,学生对问题的解决就能迎刃而解了。
下面我就加减乘除的意义和运用一一进行介绍。
(1)加法的意义:加法是把两个数合成一个数的运算。
加法的运用有两个方面:一是求两个数的和是多少用加法计算;二是求比一个数多几的数是多少用加法计算。
(2)减法的意义:已知两个数的和与其中的一个加数,求另一个加数是多少的运算。
它主要运用在三个方面:一是已知两个数的和和其中的一个加数,求另一个加数;二是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少)多少;三是求比一个数少几的数是多少?(3)乘法的意义: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的运算。
主要用于求几个几是多少?求几的几倍是多少?(4)除法的意义:已知两个因数的积和其中的一个因数,求另一个因数的运算。
除法主要用于求一个数里包含有几个另一个数?把一个数平均分成几份,求一份是多少?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多少倍?对加减乘除的理解不能死记硬背,而要深入现实生活中,让学生联系实际问题说算法讲算理,加深学生对意义的理解。
第三学段数量关系内容要求

第三学段数量关系内容要求一、掌握基本数量关系在第三学段,学生应熟练掌握基本数量关系,如速度、时间和距离之间的关系,以及单价、数量和总价之间的关系。
这些基本数量关系是解决实际问题的基础。
二、理解复杂数量关系在掌握基本数量关系的基础上,学生应进一步理解复杂的数量关系,如多个量之间的比例关系、相对速度等。
理解复杂数量关系有助于解决更为复杂的实际问题。
三、运用代数解决实际问题学生应学会运用代数方法解决实际问题,如设未知数、列方程等。
通过代数方法,可以将实际问题抽象化,从而更好地理解和求解。
四、培养逻辑推理能力数量关系的分析需要逻辑推理能力。
在第三学段,教师应注重培养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引导他们根据已知条件进行合理的推断。
五、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掌握数量关系的主要目的是解决实际问题。
学生应通过练习和实践,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师应设计贴近生活的实际问题,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
六、增强数据处理能力在处理实际问题时,经常需要处理大量的数据。
学生应学会对数据进行整理、分析和处理,提取关键信息,为解决问题提供依据。
七、灵活运用比例和百分数比例和百分数是常见的数学表达方式。
学生应学会运用比例和百分数进行数量的比较和计算,加深对数量关系的理解。
八、熟悉多步骤问题的求解解决多步骤问题需要学生具备扎实的基本功和较强的思维能力。
在第三学段,学生应熟悉多步骤问题的求解方法,学会分步骤分析和求解。
九、学会分析动态数量关系动态数量关系是相对于静态数量关系而言的。
学生应学会分析动态数量关系,了解数量的变化趋势和规律。
这有助于解决一系列与变化相关的实际问题。
十、掌握不同情境下的数量关系不同的情境下,数量关系可能有所不同。
学生应通过学习和实践,掌握不同情境下的数量关系,以更好地解决实际问题。
教师应注意提供多样化的实际问题和情境,帮助学生积累经验。
数量关系基础知识点

数量关系基础知识点第一类知识点:数字特性法。
数字特性法主要分为三部分知识点,比例倍数特性,整除特性和奇偶特性。
比例倍数特性指:1.出现倍数:A=M×B+C,可得到的结论是A-C是M和B的倍数,M和B 是A-C的约数。
2.出现比例:a:b=m:n(m与n互质)可得到结论是a是m的倍数,b是n 的倍数。
整除特性指特殊数字整除判定法则:2(5)的整除判定,看末1位数字能否被2(5)整除;4(25)的整除判定,看末2位数字能否被4(25)整除;8(125)的整除判定,看末3位数字能否被8(125)整除;3(9)的整除判定,看数字加和能否被3(9)整除;奇偶特性指:乘法当中,有偶则偶。
即两个数相乘有一个数是偶数,结果就是偶数。
加减法当中和差同性、奇反偶同。
和差同性指两个数相加相减,奇偶性相同、奇反偶同指以结果为导向,如果最后结果是偶数,那么前面两个数奇偶性相同。
最后结果是奇数那么前面两个数奇偶性相反。
第二类知识点:赋值法。
应用特征:题干中有分数、百分数、比例、倍数等。
或者有A=B×C的形式。
经常应用在比例题型中,如工程问题、行程问题、溶液问题、经济利润问题。
题干中有分数、百分数、比例、倍数等,直接根据比例去赋值即可。
对于A=B×C的形式。
优先赋值总量A(一般A为不变量)。
如果A变化,则赋值B或C(存在比例关系优先);B或C按比例赋值。
第三类知识点:经济利润问题。
经济利润问题主要两类题型:第一类题型基础公式型,主要根据基础公式列式即可,主要的公式有以下几个:实际售价=原定售价*折扣利润=售价-成本售价=利润+成本=成本*(1+利润率)总利润=单件利润×数量=总售价-总成本利润率=利润÷成本第二类题型分段计费型,常常出现在电费,水费,个人所得税的计算当中。
做题步骤主要两步,第一步找准分段点;第二步,各段费用之和为总费用。
数量关系的认识知识点总结

数量关系的认识知识点总结数量关系在我们的生活中无处不在,它是我们理解世界和解决问题的基础。
本文将对一些数量关系的认识知识点进行总结,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应用数量关系。
1. 数量的表示方法在我们日常生活中,我们常常使用数字和符号来表示数量。
数字是最常见的表示方法,它由0-9这些基本数字以及它们的组合来表示。
符号则可以用来表示不同的数量关系,比如加号表示相加,减号表示相减,乘号表示相乘,除号表示相除等。
2. 数值的比较比较数值大小是一种常见的数量关系。
当我们需要比较两个数的大小时,可以使用比较运算符来进行比较。
例如,大于号(>)表示左边的数值大于右边的数值,小于号(<)表示左边的数值小于右边的数值,等于号(=)表示左边的数值等于右边的数值,大于等于号(>=)表示左边的数值大于或等于右边的数值,小于等于号(<=)表示左边的数值小于或等于右边的数值。
3. 百分比和比例百分比和比例是表示数量关系的重要方式。
百分比表示一个数和100的比值,通常用百分号(%)表示。
比例则表示两个数量之间的关系,可以用比例式(a:b或a/b)来表示。
例如,75%表示一个数值是另一个数值的75%,而比例3:5表示一个数值是另一个数值的3/5。
4. 数量的增长和减少当数量增长或减少时,我们可以使用增长率或减少率来表示数量的变化程度。
增长率可以用百分比来表示,它表示一个数值相对于初始值的增长或减少的百分比。
例如,如果一个数的增长率为20%,表示这个数相对于初始值增加了20%。
减少率也可以用百分比来表示,它表示一个数值相对于初始值的减少的百分比。
5. 比例的应用比例在实际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
比例可以用来解决各种实际问题,比如商业问题、经济问题、科学问题等。
在商业中,比例可以用来计算折扣率、收益率、市场份额等。
在经济中,比例可以用来计算通货膨胀率、失业率、收入差距等。
在科学中,比例可以用来计算浓度、速度、距离比等。
小学常见的数量关系

小学常见的数量关系在小学的教育教学中,我们可以发现,数量关系是一个重要的学习内容。
数量关系不仅是数学的基础知识,而且也是小学生学习的重要内容。
学习这一部分内容,有利于小学生学习具体技能,如运用数学规律完成加减乘除等运算。
也能够帮助小学生更好的理解数学的重要概念和思维方式,从而更好的理解数学的规律和定律。
以下是小学常见的数量关系。
一、加减法加减法是小学数学学习的基础内容,也是最基本的数量关系。
小学生受教了学习这一部分内容后,就可以利用加减法来完成数学运算,如加数、减数、四则运算等。
二、分数学习分数,是小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内容。
分数有着深远的数学意义,如可以用分数表示数量关系,如有三十个学生,其中十九个男孩,则可以用十九分之三十表示这一关系。
而且,学习分数可以让小学生更好的理解数量关系,如比例、概率等。
三、比例比例也是小学数学学习的重要内容之一。
比例是用来表示两个数量或者长度之间的关系,如把一个较长的铅笔分到四个小学生中每人得到的长度,每人都是铅笔的1/4,其间的比例关系就是1:4。
四、方程方程也是小学数学学习的重要内容之一。
在小学的数学课上,我们可以学习到不等式两边的等式,如2x-3=7,这就是一个不等式的等式,解决它就可以得到x=5。
而且,方程还有助于小学生熟练掌握加减乘除与方程求解等数学技能。
五、计数计数也是小学数学学习的重要内容之一。
学习数量关系的计数,可以让小学生熟练运用数量关系的概念,不同的数量可以用计数的方法来让小学生更好的理解和掌握数量关系。
六、数据分析数据分析也是小学数学学习的重要内容之一。
数据分析可以让小学生更好的理解数量关系,如在分析数据统计表时,可以运用均值、中位数、众数等数学概念来分析数据,从而对数据进行更好的分析。
以上是小学常见的数量关系,学习这些内容,有利于小学生学习具体技能,如加减乘除,比例,方程,计数以及数据分析等,也能够帮助小学生更好的理解数学的重要概念和思维方式,从而更好的理解数学的规律和定律,从而为学习深入的数学知识打下坚实的基础。
高中数学复习教案数与数量关系基础知识回顾

高中数学复习教案数与数量关系基础知识回顾数量关系是数学中重要的概念,涵盖了数与数之间的关系、数量之间的比较以及变化规律等内容。
在高中数学中,学生需要掌握数量关系的基本概念和运算方法,以建立起扎实的数学思维基础。
本教案将对高中数学复习中的数与数量关系基础知识进行回顾,帮助学生巩固相关概念和技能。
一、数与数之间的关系1. 自然数和整数在数与数量关系中,自然数是最基本的概念。
自然数是指从1开始的数,用符号N表示。
自然数中包括正整数和零,即N = {0, 1, 2,3, ...}。
整数是自然数的扩展,包括了负整数,用符号Z表示,即Z = {..., -3, -2, -1, 0, 1, 2, 3, ...}。
2. 有理数和无理数有理数是指可以表示为整数除以非零整数的形式,包括正有理数、负有理数和零,用符号Q表示,即Q = {..., -2, -1, 0, 1, 2, ...}。
无理数是不能被有理数表示为分数形式的数,如π和√2等。
3. 实数和虚数实数是指包括有理数和无理数的数的集合,用符号R表示。
虚数是指不能表示为实数的数,如复数中的虚部。
二、数量之间的比较1. 大于、小于和等于在数与数量关系中,我们常常需要比较两个数量的大小。
当一个数大于另一个数时,我们用符号>表示;当一个数小于另一个数时,我们用符号<表示;当两个数相等时,我们用符号=表示。
例如,5 > 3,2 < 7,4 = 4。
2. 数的比较方法为了比较两个数的大小,我们可以使用以下几种方法:- 使用数轴来表示数,并通过数轴上的位置来比较大小。
- 使用基本的数学运算符(如加、减、乘、除)来进行比较。
- 使用数的绝对值大小进行比较。
绝对值是一个数的正数形式,用符号|a|表示。
例如,|3| = 3,|-5| = 5。
三、数的运算1. 加法和减法加法是两个数相加的运算,用符号+表示。
减法是一个数减去另一个数的运算,用符号-表示。
例如,3 + 4 = 7,8 - 5 = 3。
数量关系初中数学知识点之数量关系的建立与分析

数量关系初中数学知识点之数量关系的建立与分析数量关系是数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涉及到数量之间的比较、联系和变化。
在初中数学中,我们需要学习如何建立和分析数量关系,以便更好地解决实际问题。
本文将介绍数量关系的建立和分析的方法和注意事项。
一、数量关系的建立在数学中,我们经常需要通过观察、实验或抽象思维来建立数量关系。
下面分别介绍几种常见的建立数量关系的方法。
1. 观察法观察法是通过观察一系列数据的规律,推测出数量关系的方法。
例如,我们观察到一排数字:2,4,6,8,10,可以猜测这是一组等差数列,差为2。
通过观察法,我们可以快速建立数量关系。
2. 实验法实验法是通过实验来观察和测量现象,得到数据,并建立数量关系。
例如,我们测量了一组物体质量和体积的数据,然后绘制了质量和体积之间的散点图,发现质量和体积之间存在一定的线性关系。
通过实验法,我们可以建立数量关系并进行分析。
3. 公式法公式法是通过已知的公式或数学模型,建立数量关系的方法。
例如,我们知道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为An=a1+(n-1)d,其中a1为首项,d为公差,n为项数。
通过公式法,我们可以直接计算等差数列的各项。
二、数量关系的分析建立了数量关系之后,我们需要对其进行分析,以便进一步应用到实际问题中。
下面介绍几种常见的数量关系的分析方法。
1. 图表分析图表分析是通过绘制图表,观察和分析数量关系的规律。
例如,我们可以将一组数据绘制成折线图、柱状图或散点图,通过观察图表的形状、趋势和关系,来分析数量关系的特点。
2. 增减法增减法是通过计算数量关系中的增量或差量,来分析数量的变化规律。
例如,我们可以计算等差数列的公差,通过公差的正负来判断数列的递增或递减趋势。
3. 比较法比较法是通过比较不同数据之间的大小关系,来分析数量关系的特点。
例如,我们可以比较两组数据的差值、比值或百分比,通过比较来分析数量之间的关系。
三、数量关系的应用数量关系是数学应用的基础,可以应用到很多实际问题中。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数量与数量之间的关系基础知识
1. 写出一些平面图形的等量关系:
⑴ .两条平行线被一条线所截: ; ; ; .
⑵ .线段AB 的垂直平分线上的各点到AB 两点的距离 .
⑶ .平行四边形: ; ;
; ; .
⑷ .角平分线上的各点到角的两边垂直距离 .
⑸ .一般三角形: ; ; . ⑹ .等腰三角形: ; . ⑺ .等边三角形: ; . ⑻ .直角三角形: ; . ⑼ .菱形: ; .
⑽ .()25n a - 0 ; ()213n a +- 0 ; ()2
9x ± 0; 0. 9m ± 0. (填≥或≤号)
⑾ .多边形内角和= ,外角和= . 2. ()()430x y +-= 当 y .x =时,
3. ()()222170
x y -+-= 问 , .x y ==
4. ()220 n m n +=+=求 .
5. ABC EDF ∆∆与面积相等的条件是: .
6. ABC ∆的两个内角的角平分线的夹角∠O 与顶角∠A 的数量关系
是: .
7. ABC ∆的两个外角的角平分线的夹角∠O 与顶角∠A 的数量关系
是: .
8. 平行四边形ABCD,E 、F 分别是AB 、CD 边的中点,EF 与BD 相交于O 点,请写出OF 与BC ;OE 与AD 之间的数量关系: .
题6题7A
B C O B C O A B
C D E
F O 题8
9. 从上题得出三角形的中位线(边中点连线)与对边的数量关系
是: .
等量加等量和相等;等量减等量差相等; 等量的等倍量相等;等量的等分量相等。
若,,.A B B C A C ===则
若; 2A x B x A B x βααββααβ+=++=++++=++,则。
,2A B x αβ+∴=。
是间接设的元,目的是为了找等量关系。
若; ,2y B y D y B D αββα=+-=--=-则.
,2
B D y αβ-∴=。
远算后间接设的去掉了。
根据题中给出的条件和已知数据,正确设元,多数题不直接设元,而是间接设元,其目的是为了找出等量关系。
列出等式(或非方程),然后求解并验算。
1. 如图,已知AE 是∠BAD 的角平分线,CE 是∠BCD 的角平分线,ADC m ∠=,ABC n ∠=,求∠E 与,m n 之间的关系。
A
B C
E D
N
M
2. 已知AE 是∠BAD 的角平分线,CE 是∠BCD 的角平分线,E 是两个角平分线的交点,问∠E 与∠B ,∠D 之间的关系。
A B D
E C
3. 如图,直角三角形ABC ,090,.C AC CB ∠==已知10AB =,A ∠的角平分线交CB D 于点,过D 点作DE AB ⊥
,求△DEB 的周长.
C
A B D
4. 如图,ABCD 为正方形,边长为12cm ,正方形CEFG 的边长为8,求图中阴影部分面积。
A B E
F
5.如图,已知四边形ABOH 面积为7,HOFG 面积为4,ODEF 面积为7.求△HCF 的面积。
(连接CO,OE 线)
A
H G B O
F E D C M
N
6.在四边形ABCD 的BC 与CD 边上取M 与N 点,分别与顶点A 、B 、D 连线将四边形面积分成8部分,如图所示。
求证3782S S S S ++=。
(那些面积加起来是总
面积的一半) s 1
s 3s 5
s 7
s 8s 6s 2s 4A
B
C D N 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