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和浩特市概况

合集下载

呼和浩特城市介绍PPT

呼和浩特城市介绍PPT

城市介绍PPT
PART 2
02


景 点
著名景点
CHENGSHIJIESHAO
PART 2
著名景点
内蒙古哈达门国家森林公园
内蒙古哈达门国家森林公园地形由11道深切沟谷和沟间梁地组成,形成了峡谷、山地、高山台地错落分布的地形 格局,主要由高山景观区、峰林景观区和沟谷景观区组成。其中高山景观区地势属于高山缓冲脊,没有孤峰、陡 坡,多为缓坡地形;峰林景观区位于森林公园南段,山石分层明显,有孤峰和绝壁;沟谷景观区内山峰高低错落。
PART 2
著名景点
神泉生态旅游景区
内蒙古神泉生态旅游景区是经国家旅游 局批准设立的国家AAAA级风景旅游区。 景区依托内蒙古托克托县准格尔旗得天 独厚的黄河库布其沙漠,湿地草原、神 泉及云中古郡文化自然历史旅游资源、 投巨资精心打造而成,由江苏省无锡市 江南公司控股的内蒙古神泉园林建设发 展有限公司投资建设。景区位于自治区 呼和浩特市。
PART 4
二 人 台
城市文化
二人台是流行于内蒙古中、西部地区和晋北、陕北、河北张家口等地的民间小戏。 其原始曲调为当地的民歌,如由内蒙古中、西部地区汉族民歌演变的唱腔【打樱 桃】、【压糕面】、【打后套】等,由晋北民歌演变的唱腔【走西口】、【五哥放 羊】、【珍珠倒卷帘】等,由陕北民歌演变的唱腔【送大哥】、【十里墩】、【绣 荷包】等,由蒙古族民歌演变的唱腔【阿拉奔花】、【王爱召】等,冀北民歌【十 对花】,江淮民歌如《茉莉花》、《虞美人》等等。 牌子曲则吸收了许多晋剧曲牌、民间吹打乐和宗教音乐。以呼和浩特为界,二人台 的风格流派有西路与东路之分。
PART 3
特色美食
武川莜面
武川莜面是呼和浩特武川的代表性特色美食,与山药、 大皮袄并列为内蒙古三宝。 它以武川县的地方特产莜麦为主要原料,经过碾打、 炒熟、磨成面粉后制成。 武川莜面有蒸、炸、氽、烙、炒五大系列,多达40多 个品种,其中蒸莜面就有窝窝、鱼鱼、墩墩、圪团等 近20种。 其特点是味香、色白,口感香软筋道,深受人们喜爱。

呼和浩特市自然环境现状

呼和浩特市自然环境现状

呼和浩特市环境现状调查呼和浩特是内蒙古自治区的首府,是全区政治、经济、科技、文化的中心,地处内蒙古自治区中部山脚下,全市总面积17,224平方公里,现已列为中国历史文化名城之一。

蒙语“呼和浩特”,意为“青色的城”。

内蒙古人则通常省称为“呼市”。

一、呼和浩特市自然环境调查1地理位置通过呼和浩特市卫星图可知:呼和浩特位于内蒙古自治区中西部,地处东经110°46′--112°10′,北纬40°51′--41°8′,市区位于北纬40.48 东经111.41 。

地处内蒙古自治区中部大青山南侧,西与包头市、鄂尔多斯市接壤,东邻乌兰察布市,南抵山西省。

全市总面积17,224平方公里。

2地质地貌2.1 土壤特征呼和浩特市气候受地形海拔高度影响,水热条件随地形海拔高度的变化呈有规律的变化,从而对土壤的形成、发育产生明显分异,在海拔1900—2000米以上的中山,年平均气温较低,水分条件好,生物循环积累和淋溶过程较为明显,从而形成森林土壤和淋溶森林土壤;而在海拔1600米以下的石质山区和黄土丘陵区则形成灰褐土、粗骨土及过度类型的栗褐土,在山前倾斜平原及黑河冲积平原,地形平缓,所形成的是隐域性潮土、盐土等。

2.2 地貌特征境内主要分为两大地貌单元,即:北部大青山和东南部蛮汉山为山地地形,南部及西南部为土默川平原地形。

地势由北东向南西逐渐倾斜。

海拔最高点在大青山金銮殿顶部,高度为2280米,最低点在托克托县中滩乡,高度为986米,市区海拔高度为1040米。

大青山为阴山山脉中段,生成很多纵向的山脉山峰。

境内,由西向东主要山峰有九峰山、金蜜殿山、蟠龙山,虎头山等,东南部是蛮汉山。

2.3 地质单元2.3.1大青山山前倾斜平原山前倾斜平原分布于大青山南麓,哈素海,小黑村,太平庄以北地区,长约90km,宽约10km。

由大青山南麓各沟口形成的洪积锥裙、冲洪积扇裙河冲洪积一湖积扇前带构成。

山前倾斜平原北高南低,坡度较大,尤以山麓地带最为明显。

呼市经济发展概况

呼市经济发展概况
培养创新人才
加强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专业 人才。
优化创新环境
加强政策引导,提高创新主体的参与度和积极性,形成良好的创 新氛围。
优化产业结构
发展现代服务业
加大对金融、物流、信息技术等现代服务业的支持力度,提高服务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 。
促进传统产业升级
通过技术改造和设备更新,提高传统产业的劳动生产率和产品质量,增强市场竞争力。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技术成果转化率低,缺乏科技创新与市场需求的紧密结合。
环境污染问题
呼市环境污染问题严峻,空气质量、水资源污染等问题亟 待解决。
生态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之间存在矛盾,难以实现平衡发 展。
05
呼市经济发展策略建议
加强创新能力建设
鼓励科技创新
加大对科研机构和科技企业的支持力度,提高呼市在新技术、新 能源等领域的研发水平。
呼市将继续加大经济结构调整力度,促进产业升级和 创新发展。
继续推进生态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建设美丽呼市 。
加强与周边地区的经济协作,推动区域经济一体化发 展。
积极拓展对外开放,吸引更多外资和企业来呼市投资 兴业。
THANK YOU.
经济发展的重要性
1
经济快速发展是呼和浩特市实现可持续发展的 关键。
2
经济发展有助于提高城市综合实力和国际竞争 力,为城市创造更多就业机会和财富。
3
经济发展也是实现城市现代化的重要途径。
报告结构概述
本报告共分为五个部分,分别介绍了呼和浩特市 经济的现状、特点、发展历程、趋势和前景。
第一部分重点关注呼和浩特市经济的现状和发 展历程,包括经济总量、产业结构和发展速度 等方面的变化。

呼和浩特市地质与水文地质条件

呼和浩特市地质与水文地质条件

第2章研究区概况2.1 自然地理2.1.1 地理位置呼和浩特市位于呼包盆地东北部,内蒙古自治区中部,辖4区(新城区、赛罕区、玉泉区、回民区)1旗(土默特左旗)、4县(武川县、清水河县、托克托县、和林格尔县),总面积17271km2,其中市区面积160km2,城区人口约294万人。

呼和浩特市是内蒙古自治区首府,是自治区政治、经济、文化、科教、交通、金融、贸易等发展的中心,是祖国边疆一座多功能、综合性的现代化城市。

近年来,随着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呼和浩特市已发展成为一个以电子、机械、纺织、制革、乳品加工等为主的工业城市,近年来旅游事业发展也很快。

呼和浩特市交通十分便利,境内有呼和浩特白塔国际机场,铁路有京包铁路、大准铁路、呼准铁路,公路有国道主干线G6、国道G109、G110、G209及省道S101、S102、S103、S104、S105、S311,各乡村之间简易公路成网。

见交通位置图2.1。

图2.1研究区交通位置图2.1.2水文气象研究区属干旱半干旱大陆性季风气候。

其主要特点是:冬季寒冷干燥风沙多,夏季干旱降雨少,日照强烈,无霜期短。

多年平均降水量410mm,多年平均蒸发量1782.8mm,最高降水量出现在1959年,为929.2mm,最低为1965年,为155.1mm。

多年平均蒸发量1770mm,最高蒸发出现在1987年,2212.3mm。

年多年平均气温为6℃ 左右,最高气温为37.3℃,最低气温-30.5℃,无霜期103-168天,冻土深度1.56m。

多年平均相对湿度55%,全年主要风向为西北风,年平均风速1.7m/s,最大风速17.2m/s。

近年均(2014年-2016年)逐月降水及蒸发量见图2.2。

研究区水系较发育,均为外陆河水系,即黄河水系。

其中大黑河属黄河一级支流、发源于乌兰察布市卓资县境内,由北东向西南横贯于呼和浩特市境内,为季节性河流,流域面积17673.19km2,多年迳流量2.3 m3/s,径流摸数0.54d m3/s•km2,对区内地下水起补给作用。

呼和浩特行政区划

呼和浩特行政区划

呼和浩特行政区划
呼和浩特市,是内蒙古自治区省会,也是自治区最大的政治、经济、
文教、交通和科研中心。

它位于内蒙古西部,西北隔距北京425公里,西
南毗邻河南省,东接山西省。

总面积4444平方公里,常住人口311.27万,城镇人口150.68万。

呼和浩特市区域分布3个街道办事处,4个区,4个县和1个新区。

它们分别是:新城街道办事处、大熊岭街道办事处、赛罕区、回民区、玉
泉区、赛罕县、土默特左旗、土默特右旗、托克托县和呼伦贝尔新区。

呼和浩特市拥有完善的行政制度,全市有3个街道办事处,3个区,
4个县,1个新区,4个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实施单位和1个综合开发区管
理局。

它们负责行政管理、经济开发、文化教育和社会事务,各自分工,
形成错落有致的政府管理机构体系。

呼和浩特市把握现代化城市发展的方向,致力于建设创新型地方政府,深化行政体制改革,加强行政管理和公共服务,构建以市民为中心的政府
服务体系,为实现建设全面小康社会作出积极贡献。

呼和浩特城市简介

呼和浩特城市简介

城市简介呼和浩特,蒙古语为"青色的城市" 现新命名为"中国乳都",是一座具有悠久历史的塞外古城。

公元前306年,赵武灵王在阴山下筑长城,并设云中郡;郡治故址在今呼和浩特市西南托克托县的古城公社所在地。

西汉武帝时,在河套地区兴建了一批军市。

今呼和浩特东郊的塔布托村就留有西汉时期的土城遗址。

土城为内外两重,外城周边3公里,是座长方形土筑小城,为当时的民居及兵营所在地;内城为官署驻地。

魏晋南北朝时期,鲜卑族拓拔部在北方兴起,它的早期都城“盛乐”即在今呼和浩待南面60公里的和林格尔县境。

隋唐时期,呼和浩特一带是突厥人的活动范围。

唐太宗贞观年间,唐军于云中大败突厥于白道(今名蜈蚣坝,在呼和浩特市北)。

唐中宗景龙二年(708),唐王朝在今呼和浩特周围地区设立了东、中、西3个“受降城”。

公元10世纪初,契丹人建立了辽国,在此设天德军及丰州。

丰州故址在今呼和浩特东南约20公里的白塔村附近。

明隆庆六年(1572),蒙古土默特部领主阿勒坦汗(俺答汗)来丰州一带驻牧,不久统一了蒙古各地和漠南地区。

万历九年(1581),阿勒坦汗和他的妻子三娘子在这里正式筑城,城墙用青砖砌成,远望一片青色,“青城”之名由此而来。

明王朝赐名为“归化”。

此城筑成后不久,阿勒坦汗便去世,其妻三娘子成为这座城市的主宰。

三娘子力主与明王朝和睦相处,以致蒙汉两族不用兵革达30年之久。

长城沿线的人们为纪念这位草原女杰,将此城称作“三娘子城”。

清初,三娘子城被清军焚毁。

康熙三十三年(1694),清王朝为彻底打败新疆境内之蒙古准噶尔部队,在原三娘子城外增筑了一道外城,对准噶尔部战争胜利后,距旧城2.5公里处又增建一驻防城即新城,并命名为“绥远城”。

清朝末年,将旧城(归化城)和新城(绥远城)合并,称“归绥”。

1928年,绥远建省,将归绥县城区设为归绥市,作为省会。

日寇占领期间,曾改称为“厚和特别市”。

1954年,撤消绥远省建制,组建内蒙古自治区,并将“归绥”更名为“呼和浩特”,作为内蒙古自治区首府。

呼和浩特市区域环境概况

呼和浩特市区域环境概况

呼和浩特市区域环境概况1自然环境概况呼和浩特市地处东经110°46′~112°10′,北纬40°51′~41°8′,位于内蒙古自治区中部大青山南侧,西与包头市、鄂尔多斯市接壤,东邻乌兰察布市,南抵山西省。

全市总面积17224km2。

境内主要分为两大地貌单元,即:北部大青山和东南部蛮汉山为山地地形,南部及西南部为土默川平原地形。

地势由北东向南西逐渐倾斜。

海拔最高点在大青山金銮殿顶部,高度为2280m,最低点在托克托县中滩乡,高度为986m,市区海拔高度为1040m。

大青山为阴山山脉中段,生成很多纵向的山脉山峰。

境内由西向东主要山峰有九峰山、金蜜殿山、蟠龙山、虎头山等,东南部是蛮汉山。

境内河流有大黑河、小黑河、什万立米水磨沟,流域面积1380.9km2,沟长68.2km,年平均径流量4972万m3。

1958年在沟口兴建红领巾水库1座,库容1650万m3,灌溉面积11万亩。

哈拉沁沟,沟长55.6km,流域面积708.7km2,年均径流量2622万m3。

全市河流总长度1075.8km,河网密度为0.177km/km2。

地下水分为浅层水含水层和深层水含水层。

浅层水含水层包括浅层潜水及半承压水等。

地下水埋藏深度、水质、水量均由北向南呈有规律的变化,全市浅层地下水年补给量为9.87亿m3。

呼和浩特属中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四季气候变化明显,差异较大,其特点:冬季漫长严寒,夏季短暂炎热,春秋两季气候变化剧烈。

年平均气温由北向南递增,北部大青山区仅在2℃左右,南部达到6.7℃。

最冷月气温-12.7~16.1℃;最热月平均气温17~22.9℃。

平均年较差为34.4~35.7℃,平均日较差为l3.5~13.7℃。

无霜期:北部山区为75d,低山丘陵区110d,南部平原区为113~-134d。

日照年均1600h。

降水量:年平均降水量为335.2~534.6mm,其地域分布是西南最少,年雨量仅350mm;平原区在400mm左右;大青山区在430-500mm;最多是大青山乡一前响村,年均降水达到534.6mm,其次是井乡,年均降水量为489.3mm,最少是在南坪乡、黑城乡、新营镇一带,年均降水量仅为335.2~362.8mm。

内蒙古自治区及主要城市概况

内蒙古自治区及主要城市概况

呼和浩特是内蒙古自治区的省会,是全省政治、经济、科技、文化的中心,地处内蒙古自治区中部山脚下,全市总面积17,224平方公里,总人口197.7万人,居住着蒙古(约占11%)、汉、回、满、鄂伦春、鄂温克等10多个民族,现已列为中国历史文化名城之一。

蒙语“呼和浩特”,意为“青色的城”。

内蒙古人则通常省称为“呼市”。

呼和浩特属半干湿的中温带季风气候,具有降水量少而不均、寒暑变化剧烈的显著特点。

冬季漫长而寒冷,其中1月最冷,最低气温零下25℃至45℃。

昼夜温差极大,夜里比白天温度要低20℃,所以即使夏季去呼和浩特也要带长袖衣服。

灾害性天气有春旱和冬季暴风雪。

呼和浩特属半干湿的中温带季风气候,具有降水量少而不均、寒暑变化剧烈的显著特点。

冬季漫长而寒冷,其中1月最冷,最低气温零下25℃至45℃。

昼夜温差极大,夜里比白天温度要低20℃,所以即使夏季去呼和浩特也要带长袖衣服。

灾害性天气有春旱和冬季暴风雪。

呼和浩特是一座拥有400年历史的塞外名城。

主要景点有明代大召(伊克召)、席力图召(小召),清代五塔寺,清真大寺,博物馆,昭君墓等,呼市北边有大青山风景,可观赏乌海风光、桌子山雄姿、鄂尔多斯草原、这里地质奇特、植物珍奇,是旅游观光不可多得的地方。

这里居住的人们热情好客,您不仅可观赏到美丽的草原风光,还可品尝到真正的内蒙古风味。

呼和浩特市内有许多喇嘛庙,明清两代时,已是远近闻名的“召城”(召在蒙古语里是“寺庙”的意思)。

锡林郭勒路与中山路交会一带为呼市最繁华地带,锡林郭勒路以东的新城高楼林立,以西的旧城景点较多,极富观光价值。

包头位于内蒙古自治区西部,地处渤海经济区与黄河上游资源富集区交汇处,北部与蒙古国接壤,南临黄河,东西接沃野千里的土默川平原和河套平原,阴山山脉横贯中部。

包头的地理座标是东经109度50分至111度25分、北纬41度20分至42度40分,面积为27691平方公里。

包头地处蒙古高原南部,为半干旱半湿润的温带大陆性气候,年均最高气温21℃、最低气温-8℃,春季多风,夏季凉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呼和浩特市概况
各位朋友大家好!欢迎大家来到我们的首府,呼和浩特。

呼和浩特地理位置优越,早在汉唐时期,这里就是中原地区开展对外交往的重要通道,是"草原丝绸之路"的枢纽。

明清时期,已是商贾云集之地。

目前,呼和浩特已同世界上26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广泛的经济、技术合作和文化交流关系,形成了外向带动发展,全面开放的新格局。

呼和浩特是我国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中重要的中心城市之一,享有国家赋予的特殊优惠政策。

经过50多年的建设,呼和浩特已成为一座经济繁荣、民族团结、社会进步、科教发达、交通便利,具有鲜明民族特色和时代风貌的新型城市。

今年的8月呼和浩特被评为中国“乳都”。

呼和浩特是华夏文明的发祥地之一。

是祖国北疆的一座历史文化名城。

无论是远古时期的"大窑文化"遗址,还是战国时期的云中古城遗址,或是明清时期的召庙艺术等,都真实地记录了呼和浩特的悠久历史,显示了这座塞外名城的古老神韵。

呼和浩特,是蒙古语,意思是青色的城,,简称“青城”。

因召庙众多,故又称之为“召城”。

(呼和浩特,是蒙古语,其汉语意思为“青色的城”,简称“青城”。

因召庙云集,故又称之为“召城”,在漫长的历史岁月中,留下了许多具有民族特色和宗教特色的召、寺、塔、壁画等。

著名的有大黑河畔的汉代昭君墓,东郊的汉代白塔,明清时代的大召、席力图召、五塔寺、清真大寺、将军府、玉泉井等。

其中罕见的五塔寺蒙文天文图,端庄的召庙佛像,高耸的望月楼,庄重的公主府,巍峨的白塔,风格独特,技艺精湛,是我国北方的建筑艺术珍品。

还有土默特学校和尔齐召等早期革命纪念地。

乌素图召、青山公园、喇嘛洞、哈素海、以及旧石器时代文化象征大窑文化等。

从大窑文化算起呼和浩特至今已有50万年前历史可见其历史的久远。


早在炎黄时代,中国古代北方民族就已活跃在历史舞台上,直至战国时期蒙古高原的历史正式拉开了帷幕。

公元前306年,赵武灵王在此演兵,并沿阴山修筑长城,并设云中郡。

汉朝初期,匈奴与中原地区兵戎相争,,后通过“和亲”改善了关系,“昭君出塞”的故事就发生在那个时期,古今闻名的“昭君墓”就坐落在呼和浩特市外大黑河南岸,成为民族团结的象征;魏晋南北朝时期,鲜卑族拓拔部在北方兴起,当时依附北魏政权的“敕勒庭”在今南阴山的草原上驻牧,这里便有了“敕勒川”之称。

它的早期都城“盛乐”就在今呼和浩特南60公里的和林格尔县境内;隋唐时期,突厥在此一带活动频繁,后来逐渐发展成为边塞互市场所——“白川道”。

唐太宗贞观年间,大将李责率兵至云中,大败突厥于白川道(今名蜈蚣坝,在呼和浩特市北)。

公元10世纪初,契丹人建立了辽国,在此设天德军及丰州。

丰州帮址在今呼和浩特东南约20公里的白塔村附近。

明隆庆六年(572年),蒙古土默特部领主阿勒坦汗来丰州一带驻牧,不久统一了蒙古各地和漠南地区。

万历九年(1581年),阿勒坦汗和他的妻子三娘子在这里正式筑城,城墙用青砖砌成,远望一片青色,“青城”之名由此而来,明王朝赐名为“归化”。

此城筑成后不久,阿勒坦汗便去世,其妻三娘子成为这座城市的主宰。

三娘子力主与明王朝和睦相处,以致辞蒙汉两族不用兵革达30年之久。

长城沿线的人们为纪念这位草原女杰,将此城称作“三娘子城”;清初,三娘子城被清军焚毁。

并改名为“绥远城”,城内主要是军营。

清末,归化城与绥远城合并,称归绥。

1928年绥远建省,以归绥县城区设立归绥市,作为省会。

1949年9月19日,国民党政府绥远省主席董其武率部起义,绥远省全境解放。

1950年1月20日,成立归绥市人民政府,1954年,撤销绥远省建制组建内蒙古自治区,同时更名为“呼和浩特”,成为自治区的首府。

呼和浩特位于内蒙古中部,黄河总和平原土默特平原的东东北部,平均海拔1000米,北枕巍峨的大青山,南临滔滔黄河水,东依连绵起伏的蛮汉山,西与土默特右旗接壤。

周围分别与卓次县毗连,隔黄河相望就是著名的鄂尔多斯高原。

黄河、大黑河会乌拉素河形成的
水系,总和而成了这个土壤肥活,地形平坦,灌溉便利的“前套平原”,历史上也叫“丰洲滩”,又称“土默特平原”,即现在和呼和浩特平原。

呼和浩特地区自古以来就是一个依山抱水,气候宜人,宜农宜牧,美丽富饶的好地方。

呼和浩特现辖新城区、回民区、玉泉区、赛罕区、左旗、托克托县,清水河县,武川县,和林格尔县9个旗县区。

全市总人口211。

8万,少数民族人口26。

4万,有蒙、汉、回、满、鄂伦春、鄂温克等34个民族共居。

呼和浩特地域辽阔、土质肥沃,水资源丰富,农业发展条件十分优越。

现有耕地532千公顷,其中水浇地163千公顷,农作物有小麦、玉米、高梁、莜麦、荞麦等,粮食产量稳定在年产80万吨左右。

2002年,农业增加值达到35.6亿元人民币。

近年来,呼和浩特不断巩固农业的基础地位,积极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发展区域特色农牧业,重点开展对乳品、玉米、马铃薯、蔬菜等农产品的产业化经营,使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趋于合理,全市呈现出高效农业的发展势头。

内蒙古华蒙金河集团依托当地丰富的玉米资源,积极发展生物发酵技术,现已成为世界最大的饲料金霉素生产厂家。

在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的战略中,呼和浩特在积极推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的过程中,注意发挥区域比较优势,发展具有比较优势的资源性产业。

以市场为导向,积极退耕还林还草,因地制宜地提出"奶业兴市"战略。

全力打造中国乳城品牌,使奶牛业得到了空前的发展。

现有奶牛22万头,鲜奶产量64万吨,全市鲜奶产量、人均拥有鲜奶量、鲜奶加工能力,位居全国大中城市之首。

内蒙古伊利集团凭借本地纯天然、无污染的优质鲜奶,加快科技改造的步伐,已发展成为中国最大的乳业集团。

伊利雪糕、冰淇淋、奶粉、液态奶等产品畅销神州大地。

为推动农村经济的发展,呼和浩特还积极推进农村经济园区和小城镇建设,并取得可喜成果。

农业资源的转化和开发已进入健康发展的轨道。

作为内蒙古自治区商业贸易的中心城市,呼和浩特现已形成了一个连接城乡、幅射内蒙古自治区中西部,沟通内地与蒙古国及俄罗斯的商业流通网络。

内蒙古民族集团、天元商厦、新世纪广场、百盛购物中心、华联商厦、新亚泰商厦等一大批现代化商贸企业的建设,使呼和浩特的市场体系逐渐完善,经营方式日趋多样化,建成了农副产品、粮油、肉食、糖酒食品、服装、建材、农机、机动车交易、电器等专业市场,各类商业、饮食网点已发展到3万多家,2002年社会商品零售总额达92亿元人民币。

呼和浩特市容整洁,城市绿化良好,市内建造了“青城”“满都海”两大型公园和多处街心公园。

近年来,城市基础设施得到明显改善,正在实现“现代化首府城市”的建设目标。

不论哪个季节,鳞次栉比的高楼大厦,都掩映在飞红流翠之中,使呼和浩特成为名符其实的“青色之城”。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