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2 以河流为生命线的地区 长江沿江地带(第二课时) 教案4 (人教版八年级下)

合集下载

《以河流为生命线的地区长江沿江地带》教案

《以河流为生命线的地区长江沿江地带》教案

《以河流为生命线的地区——长江沿江地带》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长江沿江地带的地理位置、范围和特点。

2. 使学生掌握长江沿江地带的经济发展、生态环境和人文历史等方面的知识。

3. 培养学生对长江沿江地带的热爱和保护意识。

二、教学内容:1. 长江沿江地带的地理位置和范围2. 长江沿江地带的经济发展3. 长江沿江地带的生态环境4. 长江沿江地带的人文历史5. 保护长江沿江地带的重要性三、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长江沿江地带的地理位置、范围、经济发展、生态环境和人文历史。

难点:长江沿江地带的特点和保护措施。

四、教学方法:1. 采用多媒体教学,展示长江沿江地带的图片和视频资料。

2. 采用案例分析法,分析长江沿江地带的典型实例。

3. 采用小组讨论法,让学生分组讨论长江沿江地带的保护措施。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长江沿江地带的美丽风光,引起学生的兴趣。

2. 讲解长江沿江地带的地理位置和范围:介绍长江沿江地带的地理位置、长度、流经省份等。

3. 讲解长江沿江地带的经济发展:介绍长江沿江地带的产业结构、经济发展状况等。

4. 讲解长江沿江地带的生态环境:介绍长江沿江地带的生态环境现状、生态环境问题等。

5. 讲解长江沿江地带的人文历史:介绍长江沿江地带的历史文化、名人典故等。

6. 讲解保护长江沿江地带的重要性:阐述保护长江沿江地带对经济发展、生态环境、人文历史等方面的意义。

7. 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长江沿江地带的保护措施,每组提出具体的保护方案。

8. 总结:对长江沿江地带的保护措施进行总结,强调每个人的责任和行动。

六、教学评价:1. 检查学生对长江沿江地带的地理位置、范围、经济发展、生态环境和人文历史的掌握情况。

2. 评估学生对长江沿江地带保护措施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3. 观察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参与程度和提出的保护方案的可行性。

七、教学拓展:1. 组织学生进行长江沿江地带的实地考察,加深对当地实际情况的了解。

“以河流为生命线的地区——长江沿江地带”教学设计(人教版)

“以河流为生命线的地区——长江沿江地带”教学设计(人教版)

师: 同学们很喜欢猜谜语 , 请根据谜面猜出下列 城市名称 :
船 出长江 口、 带枪 的男人 、 双喜临门 , 并想一想它们所处地 区有
什 么 相 同之 处 ?
生: 根据谜 面猜 出城市名称 , 仔 细观察谜底答案 中几个城
市 的位置 。 设计意图: 活泼好动 、 富有挑战意识是八年级学生 的典型特
五、 教 学重 难点
重 点: 长江沿江地带发展经济 的有利条件及其纽带和辐射
作用 。
难点 : 分析长江沿江东西地带 的纽带作用和沿江地带纵贯
江沿 江地 带由于依托其优越 的地理位置 和得天独厚 的 自然 条
件, 建立并发展 了众多 的城市 和工业基地 , 在促进 区域发展 中 具有重要的纽带和辐射作用 。
地理位置十分优越?学生带着问题描绘地 图册 3 6 、 3 7页的“ 长 江沿江地带图” , 阅读教材 7 4页第一段 , 思考 、 交流 、 展示 , 逐一
三、 设计 理念
地理新课程倡 导 自主 、 探究 、 体验 、 合作 的学 习方 式 , 倡 导 教学 中充分发挥学生 的主体地位 , 激发学生的主动创造及协作 精神 , 让学 生学 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 , 实现学 习方式 的转变 。 依
带 的纬度位 置 、 海陆位置和沿 江的相对位 置。
2 . 感 知地 形
通过教师的引领 , 让学生在做 中学 、 在 图中学 、 在 思中学 , 从 而
促进学生 主动 、 富有个性地学习。
二、 学情 分析
经过近两年的地理学习,八年级学生已基本能够阅读和运 用地图 ,具备一定的地理知识 ,掌握了学习区域地理的基本 方 法, 有一定的地理思维能力 , 能联系生产和生活的实 际分析一般 的地理问题 ,能对生产和生活实际 中产生的一些地理问题作 出 相应的评价。 同时 , 八年级学生具有好奇心强 、 探究兴趣浓 、 小组

《以河流为生命线的地区长江沿江地带》教案

《以河流为生命线的地区长江沿江地带》教案

《以河流为生命线的地区——长江沿江地带》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长江沿江地带的地理位置、范围和特点。

2. 使学生掌握长江沿江地带的自然资源、人口和城市分布情况。

3. 培养学生对长江沿江地带生态环境问题的认识,提高环保意识。

二、教学内容1. 长江沿江地带的地理位置和范围2. 长江沿江地带的自然资源3. 长江沿江地带的人口和城市分布4. 长江沿江地带的生态环境问题5. 保护长江沿江地带生态环境的意义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长江沿江地带的地理位置、范围、自然资源、人口和城市分布、生态环境问题。

2. 难点:长江沿江地带的生态环境问题及其解决途径。

四、教学方法1. 采用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展示长江沿江地带的地理、资源、人口、城市和生态环境等情况。

2. 采用案例分析法,分析长江沿江地带的典型生态环境问题。

3. 引导学生开展小组讨论,探讨保护长江沿江地带生态环境的途径。

五、教学过程1. 导入:简要介绍长江沿江地带的地理位置和范围,引发学生对长江沿江地带的兴趣。

2. 讲解:详细讲解长江沿江地带的自然资源、人口和城市分布情况,分析长江沿江地带的生态环境问题。

3. 案例分析:展示长江沿江地带的典型生态环境问题案例,引导学生分析问题产生的原因和影响。

4. 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提出解决长江沿江地带生态环境问题的途径和建议。

教学反思:在授课过程中,注意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通过多媒体课件和案例分析等多种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了解长江沿江地带的地理、资源、人口、城市和生态环境等情况。

注重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引导学生积极参与保护长江沿江地带生态环境的行动。

六、教学活动1. 组织学生进行长江沿江地带的自然灾害调查,如洪水、泥沙、污染等。

2. 邀请环保专家进行讲座,介绍长江沿江地带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和方法。

3. 开展长江沿江地带环境保护主题活动,如征文、绘画、演讲等。

七、教学评价1. 学生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提问和小组讨论等情况。

《以河流为生命线的地区长江沿江地带》教案

《以河流为生命线的地区长江沿江地带》教案

《以河流为生命线的地区——长江沿江地带》教案第一章:导言1.1 课程目标:通过本章的学习,使学生了解长江沿江地带的概念、地理位置及在我国经济发展中的重要地位。

1.2 教学内容:长江沿江地带的定义与范围长江沿江地带的地理位置与特点长江沿江地带的经济重要性1.3 教学方法:图片展示:通过展示长江沿江地带的地图,使学生对其地理位置有直观的认识视频资料:播放关于长江沿江地带的经济发展状况的短片,帮助学生了解其在经济中的地位第二章:长江沿江地带的自然环境2.1 课程目标:通过本章的学习,使学生了解长江沿江地带的自然环境特点,包括气候、地形、水文等。

2.2 教学内容:长江沿江地带的气候特点长江沿江地带的地形特点长江沿江地带的水文特点2.3 教学方法:地图分析:让学生通过观察长江沿江地带的地图,分析其地形、气候特点实验演示:通过实验演示,使学生了解长江沿江地带的水文特点第三章:长江沿江地带的农业生产3.1 课程目标:通过本章的学习,使学生了解长江沿江地带的农业生产特点及其对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性。

3.2 教学内容:长江沿江地带的农业生产条件长江沿江地带的主要农产品及特点长江沿江地带农业生产对区域经济的影响3.3 教学方法:案例分析:让学生通过分析具体的案例,了解长江沿江地带农业生产的特点小组讨论:组织学生讨论长江沿江地带农业生产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第四章:长江沿江地带的工业发展4.1 课程目标:通过本章的学习,使学生了解长江沿江地带的工业发展特点及其在我国经济发展中的重要地位。

4.2 教学内容:长江沿江地带的工业基地特点长江沿江地带的主要工业部门及特点长江沿江地带工业发展对区域经济的影响4.3 教学方法:图片展示:通过展示长江沿江地带的工业基地分布图,使学生对其工业发展有直观的认识数据分析:让学生通过分析长江沿江地带的工业发展数据,了解其在我国经济发展中的地位第五章:长江沿江地带的生态保护5.1 课程目标:通过本章的学习,使学生了解长江沿江地带的生态特点及面临的生态问题,提高学生的生态保护意识。

人教版八年级地理下册《八章 认识跨省区域 第二节 以河流为生命线的地区——长江沿江地带》教案_2

人教版八年级地理下册《八章 认识跨省区域  第二节 以河流为生命线的地区——长江沿江地带》教案_2

《以河流为生命线的地区——长江沿江地带》第二课时教学设计【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经济发展中的特殊地位——纽带作用。

2、通过市场产品调查,了解长江沿江地带经济发展的辐射作用,分析辐射条件、动力、方向,明确辐射的重要意义。

3、学习“世界著名沿河产业”阅读资料,了解世界沿河经济的发展情况。

明确由于内部的差异,沿江地带的经济发展要因地制宜、发挥自身优势。

4、通过图文资料,了解沿江地带毁林开荒、水土流失、河水污染、酸雨等问题,提出治理和保护的措施。

1、培养学生运用原有知识、资料进行整合、筛选和分析的能力。

2、进一步培养学生的阅读、分析各种地图的能力。

3、在小组讨论、研究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综合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1、在长江沿江地带的纽带和辐射作用的分析中,初步树立区域协作、共同发展的观念。

2、了解长江沿江地带经济的发展,体会我国经济快速发展状况,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

3、在进行小组探究活动中,体会小组团结协作精神。

4、认识生态环境对经济发展的重要性,进一步树立人与自然环境的可持续发展观点。

【教学重点】1、长江沿江地带的经济在国家经济发展中的作用——纽带作用、辐射作用。

2、长江沿江地带的生态环境问题及治理措施。

【教学难点】长江沿江地带的纽带作用和辐射作用。

【教学准备】自学指导提纲、中国铁路干线图、多媒体课件、海宝图片【教学过程】●导入新课课前教师分发自学指导提纲、我国铁路干线图同时请学生欣赏《上海世博会宣传片》,在营造气氛的过程中让学生了解上海。

教师:世博会为什么选择在上海举办?学生:经济发达。

教师:上海被喻为长江沿江地带的龙头,在它的带动下,依托优越的地理位置、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长江沿江地带已发展成我国经济发达的地区。

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长江沿江地带。

教师:指导学生说出本课的学习目标,布置自学内容及要求。

巡视指导,在帮助学习有困难的学生的同时了解学生的自学情况。

学生:阅读教材、地图册等资料,自主探究自学内容(见自学指导提纲)。

第二节 以河流为生命线的地区长江沿江地带教学设计

第二节  以河流为生命线的地区长江沿江地带教学设计

第二节以河流为生命线的地区——长江沿江地带教学设计第二节以河流为生命线的地区——长江沿江地带〔教学设计〕一.课标要求1.通过阅读长江沿江地带图,能够说明其范围和相对地理位置,依据自然表现来分析自然条件特点。

2.通过阅读气和气降水统计图表,说明长江沿江地带的气候特点,3.通过学习长江对东西地带的纽带作用和由沿江地带纵观南北的辐射作用,了解长江在我国地域经济开展中的特别地位。

4.了解城市的分布与干支流的联系及沿江中心城市在区内的辐射和带动作用5.了解沿江地带的工业区及运用图文资料,说明长江的环境问题培养推理和综合分析的思维。

二.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1〕掌握长江沿江地带的具体位置和范围,记住长江沿江地带优越的自然条件〔2〕了解长江对东西和南北经济的作用,记住长江沿江地带特大城市、重要工业基地及钢铁走廊和汽车走廊的分布。

〔3〕了解长江沿江地带重要的生态问题及治理措施。

2.能力目标:〔1〕运用地图说出长江沿江地带的地域位置、范围对本区的地理位置进行简单的评价。

〔2〕在地形图上识别本区主要的地形类型,自己描述地域地形的特点。

3.感情态度目标:〔1〕通过对地域间相互联系的学习,提高学生彼此协作共同研究的意识,从而提高学生合作的能力。

〔2〕培养学生正确的人地关系的观念,充分利用自然条件开展生产活动.三.教学重点1.在地图上指出长江沿江地带的地域位置、范围。

2.认识本区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

3.记住长江沿江地带特大城市及重要工业基地和重要的生态问题。

四.教学难点1.学生利用资料分析本区地理位置和自然条件的优越性问题的方法和能力培养。

2.正确认识本区的纽带和辐射作用。

五.教学方法讲授法、多媒体六.教学用具黑板、多媒体设备七.课时安排2课时八.教学过程1.先让学生观看一组关于长江沿江地带的图片,让他们对接下来要上的内容有了大概印象,激发兴趣。

2.导入新课: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以河流为生命线的地区——长江沿江地带。

一。

地理位置和自然条件1.地理位置:东起上海,西至攀枝花,东西绵延3000千米,南北宽100~200千米,是较为典型的带状地域。

《以河流为生命线的地区——长江沿江地带》教案设计二

《以河流为生命线的地区——长江沿江地带》教案设计二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教学目的
引入新课:
奥运火炬传递长江城市的情况
长江沿江位置、范围图
一、优越的地理位置
转折:我们所在的省份就位于长江沿江,引出福娃贝贝的家也在长江沿江。
二、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
主画面:走进长江
赞美长江
探究长江
走进长江:从地形、气候、主要的河湖、资源四方面分析长江的自然条件
赞美长江:福娃贝贝从旅游、航运、灌溉、水能四方面分析长江优越的自然条件,主要是对经济的影响。
培养学生分析问题、探究问题的能力
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
了解各要素之间互相影响的关系力
培养学生总结问题的能力
学习我们身边的地理
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



习:
巩固所学知识点
1、长江沿江地带的范围:东起________,西至四川_________是一个较为典型的“带状”区域.
2、地形以_______、_______为主,地势较为低平.
3、气候类型是________________,其特点是:夏季_______冬季_______,四季分明;降水_______
4、本区河网稠密,湖泊众多,是我国地表水资源__________的地区
5、长江水运便利,有“_____________”之称.
教学
反思
《以河流为生命线的地区
班级
初二年级
时间
学科
地理
课题
以河流为生命线的地区──长江沿江地带
课时
1课时
学习
目标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1、知识目标:
①长江沿江地带得天独厚的位置

初中地理《以河流为生命线的地区长江沿江地带》教案

初中地理《以河流为生命线的地区长江沿江地带》教案

初中地理《以河流为生命线的地区——长江沿江地带》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长江沿江地带的地理位置、范围和特点。

2. 使学生掌握长江沿江地带的自然资源、人口和城市分布情况。

3. 培养学生分析地图的能力,提高地理观察力。

4. 增强学生对长江沿江地带的开发与保护意识。

二、教学内容:1. 长江沿江地带的地理位置与范围2. 长江沿江地带的自然资源3. 长江沿江地带的人口与城市分布4. 长江沿江地带的开发与保护5. 地图分析:长江沿江地带的特点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长江沿江地带的地理位置、范围、自然资源、人口与城市分布、开发与保护。

2. 教学难点:长江沿江地带的地图分析。

四、教学方法:1. 地图教学法:通过地图引导学生观察、分析长江沿江地带的特点。

2. 案例分析法:以具体的城市和地区为例,分析长江沿江地带的发展情况。

3. 讨论法:组织学生就长江沿江地带的开发与保护展开讨论,提高学生的参与意识。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简要介绍长江沿江地带的地理位置,引发学生兴趣。

2. 自主学习:让学生通过地图和教材,了解长江沿江地带的范围和特点。

3. 课堂讲解:详细讲解长江沿江地带的自然资源、人口与城市分布,分析地图,引导学生掌握地理知识。

4. 案例分析:选取典型城市和地区,分析长江沿江地带的发展情况。

5. 小组讨论:组织学生就长江沿江地带的开发与保护展开讨论,分享讨论成果。

6. 总结提升: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长江沿江地带的开发与保护的重要性。

7. 布置作业:让学生绘制长江沿江地带的地图,加深对地理知识的理解。

六、教学评价:1. 评价学生对长江沿江地带的地理位置、范围、自然资源、人口与城市分布的掌握程度。

2. 评价学生对长江沿江地带地图分析的能力。

3. 评价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参与程度及对长江沿江地带开发与保护的认识。

七、教学拓展:1. 组织学生进行实地考察,如长江沿江地带的城市、企业等,加深对地理知识的理解。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八章第二节以河流为生命线的地区
——长江沿江地带(第二课时)
[导入新课]
同学们:通过上节课学习我们认识到长江沿江地带优越的地理位置和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为本区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本区是全国经济发展的重心地区。

沿江地带的纽带和辐射作用(板书)
[讲授新课]
1.要求学生按下列步骤画出长江沿江地带“H”形的经济格局略图。

①画出长江干流略图。

②标注出重庆、武汉、南京、上海的位置。

③标注出西部地区、沿海经济带的位置、长江沿江地带。

2.提出问题,让学生思考讨论。

①以长江为横轴连接的沿海地区、西部地区构成了什么样的图形?(英文字母“H”形)
②读图说明为什么长江地带具有纽带作用。

③沿海地带与西部地区各自的经济发展优势是什么?
④从沟通沿海经济发达地区与西部资源富集地区入手,具体说明长江沿江地带的纽带作用。

然后教师在学生讨论基础上重点说明长江沿江地带“H”形经济格局略图和纽带作用的意义。

长江沿江地带是沟通沿海经济发达地区与西部资源富集区的纽带。

第一,西部地区可以借助江海联运,进入国际市场。

第二,沿江地带从东到西将上海、南京、武汉、重庆等商业中心连接起来,成为沟通东西部商贸的纽带。

第三,沿江地带是东部沿海产业向中西部推进的通道。

第四,沿江地带是东部沿海技术、信息向中西部传递、转移的通道。

3.引导学生完成课本活动1,认识长江沿江地带的南北辐射作用。

①对照图8.18、图8.26,在图8.23上填绘出嘉陵江、汉江、赣江等支流及名称,绘出在重庆、武汉、九江、南京、上海交汇的南北铁路干线并标出名称。

②结合中国政区图,说说通过以上这些交通方式,长江沿江地带的经济辐射可以影响到哪些地方。

③具体描述沿江地带的辐射作用。

4.让学生在完成活动1的基础上,思考回答下列问题。

①长江沿江地带经济发展的基础。

②长江沿江地带最具活力的产业部门是哪一个?
③长江沿江地带的经济技术优势可向哪些方向辐射?
④长江沿江地带辐射作用的重要意义是什么?
经过学生回答后教师对长江沿江地带辐射作用的基础、动力、方向、意义进行总结。

长江沿江地带兼有沿江和沿海的双重地缘优势。

本区东接太平洋沿岸,是我国对外的前沿阵地。

便于参与国际经济大循环;又可通过长江黄金水道和京九线、京沪线、沪杭线、京广线、汉丹线、成渝线等多条铁路干线、公路干线,联结国内其他地区,发挥其强大的辐射作用,区位条件十分优越。

沿江地带地势低平、土地肥沃、水资源丰富、热量较充裕、水热同期,为农业发展提供了良好条件,是我国重要的农业区。

而且工业基础雄厚,目前高新技术产业是长江沿江地带最具活力的生产部门,通过众多的南北支流和交通干道,这些经济技术优势可向南北辐射,使我国南北经济成为一体。

实现东西结合、优势互补,促进内陆开发和全国经济增长。

承转过渡:为了进一步增强沿江地带的整体实力,现在正在建设沿江铁路和高速公路,对此人们有不同的看法,请同学们完成活动。

2.谈谈你的看法。

教师简要说明。

承转过渡:世界经济发展的一个很重要的经验,就是注意发挥江河湖海的地理位置、自然资源和经济文化等优势,形成经济带,进而带动区域经济发展,请同学们结合教材78页的阅读材料分组讨论问题。

①莱茵河流域经济带形成的有利条件。

②莱茵河流域经济带与长江经济地带在形成条件、纽带作用、辐射作用等方面有什么共同之处。

③学习世界著名沿河产业带的基本思路有哪些。

教师在学生发言的基础上总结学习世界著名沿海产业带的基本思路。

第一,地理位置和自然条件。

第二,纽带作用和辐射作用。

承转过渡:城市的形成和发展与河流关系密切,长江沿江城市大都是凭借便利的河运发育起来的。

三、沿江地带的城市(板书)
1.引导学生阅读教材80页的“长江沿江地带城市分布图”,完成下列学习活动。

①思考长江沿江地带城市的分布与长江的干支流有何内在联系。

(城市多分布在干支流的交汇处)
②在图中圈出以上海、南京、武汉、重庆为中心的四大城市密集区。

③举例说明上海、南京、武汉、重庆作为区域的经济、文化、交通中心对区域内外经济发展具有强大的辐射作用和带动作用。

(上海位于长江入海口,是全国的最大港口、全国最大的综合性工业基地、最大的商业中心、全国重要的金融中心、重要的科技教育中心,拥有浦东国家级经济开发区)
④比较说明长江上、中、下游城市密度差异。

(上游城市密度最低,下游城市密度最高,中游城市密度居中)
2.引导学生阅读教材80页活动1中上海辐射作用的相关内容和活动2中上海对长江三角洲地区的辐射作用,分组讨论上海对长江三角洲地区,整个长江流域乃至全国都有极强的辐射和带动作用。

然后教师依据学生讨论结果,强调长江沿江地带城市与其辐射作用的关系。

长江沿江地带拥有许多城市。

其中,上海、南京、武汉、重庆四个特大城市是区域的经济、文化、交通中心,对区域经济发展具有极强的辐射和带动作用。

[课堂小结]
长江沿江地带沟通沿海经济发达地区与西部资源富集地区,是承东启西的纽带。

长江沿江地带拥有很多城市,对区域经济发展具有强大的辐射和带动作用。

[反馈练习]
1.选择题
(1)京沪铁路经过下列哪个城市()
A.武汉
B.南京
C.杭州
D.上海
(2)在武汉交汇的铁路线有()
A.京九线.京广线 C.汉丹线 D.京沪线
(3)被誉为“九省通衢”的城市是()
A.上海
B.重庆
C.武汉
D.杭州
(4)长江最长支流在下列哪个城市汇入长江()
A.上海
B.长沙
C.重庆
D.武汉
(5)关于上海叙述不正确的是()
A.全国最大城市
B.全国最大的综合性工业基地
C.全国最大的科技教育中心
D.位于长江入海口,是全国最大港口
2.绘出长江沿江地带“H”形经济格局略图。

简述长江沿江地带的纽带和辐射作用。

答案:1.(1)BD (2)BC (3)C (4)D (5)C
2.略
※板书设计
二、沿江地带的纽带和辐射作用
三、沿江地带的城市
上海、南京、武汉、重庆等
※活动与探究
结合所学内容、分析黄河沿岸没有成为世界著名沿河产业带的原因。

(从自然因素和社会因素两方面分析)。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