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种新型制冷专业技术

几种新型制冷专业技术
几种新型制冷专业技术

几种新型制冷技术

————————————————————————————————作者:————————————————————————————————日期:

?

电压缩式制冷直燃型吸收式制冷技术比较

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空调已成为各类建筑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夏季用于空调制冷的能耗相当巨大。 现广泛使用的空调制冷方式有:(1)电压缩式制冷,包括活塞式、螺杆式、离心式压缩机制冷;(2)直燃型吸收式制冷,有燃油型和燃气型直燃机;(3)蒸汽(或热水)型吸收式制冷。它们所消耗的主要能源分别为电、天然气和蒸汽。 目前北京市的能源供应情况为:电力供应的峰谷矛盾严重,尤其在空调季该矛盾更为突出,给电力生产带来很大困难和浪费;天然气供应虽较以前有很大提高,但仍供不应求,且天然气作为一种消耗性能源,不可再生;很多集中热源厂冬夏季热负荷存在较大峰谷差,夏季蒸汽使用一直处于低负荷状态,给安全、高效的蒸汽输配带来不利影响,且不利于提高热源厂设备利用率和经济效益。 空调制冷方式选择得是否合理及切合实际,将直接影响社会能源的利用和人类的生存环境,如选择得当,既可安全可靠地供冷,还可合理利用和节约能源,改善城市的环境质量。 本文结合实例,对电压缩制冷、直燃型吸收式制冷、蒸汽型吸收式制冷三种制冷方式进行技术、经济比较,可为实际制冷方案的确定提供参考。 2.某建筑三种制冷方式的技术、经济比较 2.1项目概况 某建筑夏季需空调制冷,其建筑面积为20000m2,冷负荷指标为100W/m2,其总冷负荷为2000kW(1720×103kcal/h)。 2.2方案选择 方案1:选用1台制冷量为2093kW(1800×103kcal/h)的水冷螺杆式冷水机组,制冷剂为R22;方案2:选用1台制冷量为2110kW(1815×103kcal/h)的直燃型双效吸收式冷热水机组,燃料为天然气; 方案3:选用1台制冷量为2040kW(1754×103kcal/h)的蒸汽型双效吸收式冷水机组,热源为0.6MPa饱和蒸汽。 2.3计算参数 2.3.1地区参数 配电设备费:1200元/kW用电电价:0.8元/kW•h 天然气热值:8650kcal/Nm3天然气价格:1.90元/Nm3 蒸汽价格:80元/吨制冷期:120天/年 日运行时间:10小时/天制冷负荷率:0.6 2.3.2技术参数 根据上述方案制冷主机的选择,配设相应的冷冻水系统和冷却水系统等主要设备,各方案的技术参数统计如表1。 从表2可知,以设备初投资进行比较,直燃机制冷方案设备初投资为最大,电制冷方案设备初投资为最低,蒸汽制冷方案比电制冷方案设备初投资稍高。 2.5运行费用比较 运行费用包括设备运行能源消耗费(耗电费、燃料费、热源费)、耗水费、设备维护费、折旧费等。其中能源消耗费占较大比例,不考虑其它各项费用,各方案运行费用统计如下表:从表3可知,以年运行费用进行比较,直燃机制冷方案的年运行费用为最高,蒸汽制冷方案的年运行费用为最低,而电制冷方案比蒸汽制冷方案的年运行费用稍高。从整个制冷期的单位面积年运行费用看,蒸汽制冷方案比电制冷方案每平米节约1.47元,比直燃机制冷方案每平米节约5.45元。对于整个建筑(建筑面积20000m2),蒸汽制冷方案比电制冷方案每年节约运行费用2.94万元,约3.74年可收回比电制冷方案增加的初投资。 2.6能源利用率比较

制冷技术最新进展总结

制冷技术最新进展 考试时间:第十七周周一,第三、四节 填空、简答、问答 第一章 1.制冷工质的分类:(1)按化学成分分为---无机物(He、NH3、H2O、CO2)、氟利昂(R22、R134a、R407C、R410a)、烷烃类(R290、R600a);(2)按组成分为---单一组分(CO2、R22、R600a)、混合工质,其中混合工质又分为共沸工质(R502、R507)和非共沸工质(R407C、R410a) 2.制冷工质的命名: 1)无机化合物:R7( XX ) XX-分子量的整数部分 2)氟利昂和烷烃类烷烃类分子通式:CmH2m+2 氟利昂分子通式:CmHnFxClyBrz 简写符号:R(m-1)(n+1)(x)B (z) n+x+y+z=2m+2 数值为零时省去不写 同分异构体在其最后加小写英文字母 3)非共沸混合制冷工质:R4( XX) XX-命名的先后顺序号,从00开始。 共沸混合制冷工质:R5(XX) XX-命名的先后顺序号,从00开始 3.氟利昂对大气的危害:1 对臭氧层的破坏和耗损 2 温室效应 4.ODP 与GWP:ODP------臭氧层消耗指数(Ozone Depletion Potential) -相对于R11 GWP:全球变暖潜能值(Global Warming Potential)-相对于CO2 5.制冷工质的替代路线:1 采用HFCs制冷剂替代;2 采用天然工质替代 6 采用天然工质替代的理由:1、HFC物质的GWP太高,已列入《京都议定书》温室气体清单2、HFC 物质还可能有不可预测的后果3、全球性环保问题比只有局域性伤害的可燃性更严重4、小型制冷设备(冰箱)HC的泄漏量很少5、相信21世纪将是天然工质的世纪6、在小型的家用冰箱类制冷设备中,可使用HC 7、大中型制冷空调设备,在没有证据表明其安全可靠时,拒绝使用HC ,一般使用HFC及混合物、HCFC及混合物、NH3 8、CO2开始使用 7.替代制冷剂实用性质研究:(1)制冷剂电气性质-介电常数、导电率与击穿电压(2)制冷剂与润滑油和材料的相容性::制冷剂/润滑油混合物的溶解度模型、混合物的溶解度及对粘度的影响、油添加剂对轴承负载能力、热稳定性、水解性、分子筛相容性及毛细管堵塞的影响、制冷剂/润滑油对电动机材料的相容性(3)压缩机的重新设计 8.HFCs制冷剂的实用化: 1、润滑油(1)POE (Polyolester)聚酯油:linear type POE-润滑性好,吸水性和水解性强;branched chain type POE-highly stable POE-稳定性好;mixed POE-稳定性好(2)PVE (Polyvinyl ether)聚乙烯醚类化合物:优良的润滑性和弱的水解性 2、提高COP (1)高效压缩机(2)高效换热技术(3)系统的优化设计及匹配(4)运行、使 用过程中的节能 第二章 1.CO2制冷工质的性质:CO2是与环境最为友善的制冷工质、良好的安全性和化学稳定性、单位容积制冷量相当高、优良的流动传热特性、CO2制冷循环的压缩比低、价格低廉、临界温度太低 2.CO2跨(超)临界循环的研究和应用:以空气为冷、热源的制冷和热泵系统、以水或盐水为冷、热源的各种热泵系统、复叠式制冷系统中用做低温级。

六种常见制冷方式.docx

六种常见制冷方式 一、蒸汽式压缩制冷 原理:在蒸汽压缩制冷循环系统中,压缩机从蒸发器吸入低温低压的制冷剂蒸汽, 经压缩机绝热压缩成为高温高压的过热蒸汽,再压入冷凝器中定压冷却,并向冷却 介质放出热量,然后冷却为过冷液态制冷剂,液态制冷剂经膨胀阀(或毛细管)绝 热节流成为低压液态制冷剂,在蒸发器内蒸发吸收空调循环水(空气)中的热量, 从而冷却空调循环水(空气)达到制冷的目的,流出低压的制冷剂被吸入压缩机, 如此循环工作。 压缩机功能: 把制冷剂蒸气从低压状态压缩至高压状态,创造了制冷剂在冷凝器中常温液化的 条件。被称为整个装置的“心脏”。 冷凝器功能: 使压缩机排出的制冷剂过热蒸气冷却,并凝结为制冷剂液体,在冷凝器内制冷剂的热量排放给冷却介质。 分类:水冷式冷凝器、风冷式冷凝器、蒸发式冷凝器。 风冷式冷凝器: 使用和安装方便,不需要冷却水、热量由分机将其带入大气中。但同样传热系数低, 相对其他类型重量偏大,翅片表面会积灰是散热能力下降,须及时清理。 蒸发器功能: 依靠制冷剂液体的蒸发来吸收冷却介质热量的换热设备,它在制冷系统中的任务 是对外输出冷量。 分类:满液式(沉浸式)蒸发器、干式蒸发器。干式蒸发器:沉浸式蛇管、壳管 式、板式、喷淋式等。 节流装置功能: 截流降压:高压常温的制冷剂流过膨胀阀后,就变为低压、低温的制冷剂液体。 控制制冷剂流量:膨胀阀通过感温包感受蒸发器出口处制冷剂过热度的变化来控制 阀的开度,调节进入蒸发器的制冷剂流量,使其流量与蒸发器的热负荷相匹配。 控制过热度:膨胀阀具有控制蒸发器出口制冷剂过热度的功能,即保持蒸发器的 传热面积的充分利用,又防止压缩机冲缸事故的发生。

制冷技术概述

第一章概论 1.1制冷技术及其应用 1.1.1.制冷的基本概念 制冷技术是为适应人们对低温条件的需要而产生和发展起来的。制冷是指用人工的方法在一定的时间和空间内从低于环境温度的空间或物体中吸取热量,并将其转移给环境介质,制造和获得低于环境温度的技术。能实现制冷过程的机械和设备的总和称为制冷机。 制冷机中使用的工作介质称为制冷剂。制冷剂在制冷机中循环流动并与外界发生能量交换,实现从低温热源吸取热量,向高温热源释放热量的制冷循环。由于热量只能自动地从高温物体传给低温物体,因此制冷的实现必须消耗能量,所消耗能量的形式可以是机械能、电能、热能、太阳能、化学能或其它可能的形式。 制冷几乎包括了从室温至0K附近的整个热力学温标。在科学研究和工业生产中,常把制冷分为普通制冷和低温制冷两个体系。根据国际制冷学会第13届制冷大会(1971年)的建议,将120K 定义为普冷与低温的分界线。在120K和室温之间的温度范围属于“普冷”,简称为制冷;在低于120K 温度下所发生的现象和过程或使用的技术和设备常称为低温制冷或低温技术,但是,制冷与低温的温度界线不是绝对的。 1.1. 2.制冷技术的应用 制冷技术几乎与国民经济的所有部门紧密联系,利用制冷技术制造舒适环境以保障人身健康和工作效率;利用制冷技术生产和贮存食品;利用制冷技术来保证生产的进行和产品质量的要求。制冷技术的应用几乎渗透到人类生活、生产技术、医疗生物和科学研究等各领域,并在改善人类的生活质量方面发挥巨大的作用。 1.1. 2.1.商业及人民生活 食品冷冻冷藏和空气调节是制冷技术最重要的应用之一。 商业制冷主要用于对各类食品冷加工、冷藏贮存和冷藏运输,使之保质保鲜,满足各个季节市场销售的合理分配,并减少生产和分配过程中的食品损耗。典型的食品“冷链”由下列环节组成:现代化的食品生产、冷藏贮运和销售,最后存放在消费者的家用冷藏冷冻装置内。 舒适性空气调节为人们创造适宜的生活和工作环境。如大中型建筑物和公共设施的空调,各种交通运输工具的空调装置,家用空调等。近年来,家用空调器已成为我国居民消费的热点家电产品之一。2003年我国家用空调器的年产量达3500万台,出口1000多万台,中国已成为世界空调产品的生产基地,产量约占世界总产量的40%。 工业空调不仅为在恶劣环境中工作的员工提供一定程度的舒适条件,而且也包括有利于生产和制造而作的空气调节。如:在冷天或炎热环境中,以维持工人可以接受的工作条件;纺织业、精密制造、电子元器件生产和生物医药等生产行业为了保证一定的产品质量和数量,需要空气调节系统提供合适的生产环境。 1.1. 2.2.工农业生产

食品冷冻技术研究-

食品冷冻保藏技术研究 摘要.冷冻食品的质量与冷冻过程密切相关,食品冷冻时,由于冰晶的大小与分布不同,造成食品组织结构的机械损伤和破坏,是冷冻食品质量下降的主要原因。各种不同的冻结方法使食品的冻结速度存在很大的差异,冻结速度的不同使食品中产生的冰晶的大小、存在位置等方面有很大区别。 关键词: 冷冻食品, 冷冻技术, 冷冻理论 1 食品冷冻理论现状 1.1 食品冷冻传递理论 从化工传递理论的角度看, 食品冷冻是食品物料内部固相和液相之间热量和质量传递的过程, 冷冻中食品所丧失的总焓取决于温度变化、比热和样品质量。建立食品冷冻过程的传热和传质数学模型,需要准确性较高的热学物理参数和传热传质系数。但是, 由于各种食品的组成成分不同, 尺寸不一, 含水量各异, 冻结部分和非冻结部分密度、热导、热容之间的显著差异, 而且这些参数在冷冻过程具有不确定性和难以测定, 因此, 利用简单的分析方程与数值显示计算难以准确反应食品冷冻的传递过程。 值得指出的是, 由于食品物料往往是结构比较复杂的生物材料, 冷冻过程中食品内部细胞与细胞之间的热量和质量传递是微尺度的介观传递过程,从描述宏观过程的传递理论出发难以建立一个准确的数学模型来描述冷冻过程。 1.2 玻璃化转变理论 有关冷冻过程食品物料的玻璃化转变的理论主要基于聚合物的玻璃化转变理论——热力学理论和自由体积理论。主流的热力学理论认为玻璃化转变是一个非平衡的动力学过程, 即玻璃化转变不同于结晶相变, 玻璃态的形成主要取决于动力学因素。在食品冷冻过程中则取决于冷冻速率, 冷却速率较慢时, 液相中食品物料析出的速率低于或等于晶体的形成和生长速率, 即可形成晶体; 一旦冷却速率足够快, 析出速率可以超过晶核形成和长大的速率, 即可生成玻璃体。但是, 也有理论认为理想玻璃化转变为具有平衡性质的二级相转变。自由体积理论则认为,固体或液体的体积包括两部分, 一部分是分子已经占据的占有体积, 另一部分为未被占据的自由体积,自由体积提供分子运动所需要的空间。温度足够低时, 自由体积冻结,分子运动性低, 即到达所谓的玻璃态。 食品冷冻过程物料的玻璃化转变相关研究认为, 食品材料的分子与人工合成聚合物的分子间有着最基本、最为普遍的相似性。通过对食品冷冻过程玻璃态及玻璃化转变的研究, 可以把冷冻食品的结构特性与其功能联系起来, 用于解释预测冷冻食品加工、储藏中的质量、安全性和稳定性问题, 为研究食品冷冻过程开辟了一个新的领域。 1.3 冰结晶理论 从热力学角度看, 食品冷冻过程其实质是食品物料中水分从液态转变为固态的冰结晶相变过程。由于在大气压下, 冷冻过程水结晶成冰的过程体积膨胀, 0℃时体积增大 9%, - 20℃时体积增大约 13%。一般认为, 食品在冷冻后品质降低的主要原因就是因为冰晶膨胀压对食品组织结构的破坏造成的。因此, 研究食品冷冻过程中冰晶体的成核和生长过程及其粒数衡算有助于获得改善冷冻食品品质。由于食品物料中的冰结晶不仅不同于一般的溶液结晶, 与自由水中的冰结

现代几种简单的制冷技术

目录 第一章制冷的热力学基础 (2) 第1节热力学第一定律 (2) 第2节热力学第二定律 (6) 第二章传统的制冷物质与制冷技术 (7) 第1节制冷剂的历史[4] (7) 第2节传统制冷技术的简单介绍 (7) 第三章半导体制冷 (10) 第1节半导体[4] (10) 第2节半导体制冷器 (11) 参考文献 (12) 致谢 (13)

第一章 制冷的热力学基础 第1节 热力学第一定律 1、热力学第一定律 自然界中的所有物质都有能量,能量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消灭,它只能进行能量之间的转换,从一种形态变成另一种形态,但是能量的总和不会改变,这就是能量守恒与转换定律,是自然界的基础规律之一,也是热力学第一定律的理论基础[2]。热力学第一定律就是能量守恒与转换在一个热力学系统中的应用。 热力学第一定律的解析式为: W U Q +?= (1.1.1) 式中Q 为系统中的热量,U ?表示热力学能的变化量,W 为与环境交换的功。式中热力学能变化量U ?、热量Q 、和功W 都是代数值,可正可负,系统吸热Q 值为正,放热Q 值为负;同理,系统对外做功W 为正,反之为负。系统的热力学能增大时,U ?为正。可以理解为在一个热力学系统内,热力学变化量U ?与对环境做的功的总和为系统中的总热量。这也说明了一个道理热力学第一定律是一个准静态过程,即在这个过程中的每一时刻,系统都处于平衡态。 说简单些,就是在一个系统中,热和功是可以相互转换的,消耗一定量的热即可产生一定量的功,同时,消耗一定量的功会产生一定量的热,但其二者之和是保持不变的一个固定值。 热力学的第一定律解析式的微分形式为 W dU Q δδ+= (1.1.2) 2、热力学第一定律对理想气体的应用[1] 下面我们来看看热力学第一定律在理想气体下的一些简单的能量转换。 (1)等体过程 等体过程即使在系统体积保持不变,外界做功为零,故此根据热力学第一定律的解析式可得出

低温制冷技术新发展

低温制冷技术新发展
巨永林
上海交通大学 制冷与低温工程研究所
Institute of Refrigeration and Cryogenics

主要内容
1 国际大科学工程项目简介 2 高能粒子加速器和探测器 3 国际热核反应实验堆(ITER) 4 空间红外探测
Institute of Refrigeration and Cryogenics

1 国际大科学工程
投资大(30-120亿美元) 时间长(10-20年) 国际合作(十几-上百个国家)
Institute of Refrigeration and Cryogenics

美国能源部20年大科 学工程发展规划
美国能源部2003年11月公布 了二十年中长期大科学工程 发展规划,共28项,拟投资 120亿美元。这些大工程项 目中的80%是以低温与超导 技术为工程基础的。 “这些大科学工程将使科学 发生革命,使美国科学位于 世界前沿,将会产生重大科 学发现,对人类社会做出重 大贡献”Spencer Abraham (美国能源部长)

28个项目

? ? ? ? ? ? ? ? ? ? ? ? ?
Spallation Neutron Source (散裂中子源) ITER (国际热核聚变实验) Joint Dark Energy Mission(联合暗能量计划) NSLS upgrade(同步辐射光源-升级计划) Free Electron Laser(自由电子激光器) RHIC-B(相对重离子对撞机-B计划) e-RHIC(电子-相对重离子对撞机) Double Beta Decay(双Beta衰变) Super Neutrino Beam(超级中微子束) Fusion Energy Contingency(聚变能约束) BTeV(千亿电子伏特加速器) ILC(国际直线加速器) ……
Institute of Refrigeration and Cryogenics

三种常用制冷方式之比较

三种常用制冷方式之比较 论文作者:xwqzy 摘要:本文对热电式空调、蒸汽压缩式空调、吸收式空调三种典型的制冷系统进行了比较,阐述了这三种空调系统的基本循环过程及运行特性。从对这三种系统的比较中可以看出,蒸汽压缩式空调系统COP值高,运行费用少,但它所使用的制冷剂会破坏臭氧层,对环境存在着有害影响;吸收式空调系统利用热能为动力进行循环,电能耗费少,但它体积庞大,设备复杂,价格昂贵;热电式空调系统是一种新型环保型空调系统,它结构简单,运行平稳可靠,但它运行费用很高,且制冷量较小。 关键词:热电式空调蒸汽压缩式空调吸收式空调 1、前言 本文介绍了三种主要空调系统的优缺点,蒸汽压缩式空调系统具有较高的制冷系数和较强的制冷、制热能力,但这种系统所使用的制冷剂CFCs,对臭氧层有活多或少的破坏,且运行时噪音很大,窗式空调尤为明显。分体式中央空调系统将冷凝器、压缩机封闭在一金属箱体内放在室外,将蒸发器装在一箱体内放在室内,从而可以降低系统的噪音,同时,它采用新型的制冷剂,例如用R134a取代CFCs,可以有效降低对臭氧层的破坏。但新型制冷剂的采用却使系统的COP值有所降低。吸收式空调系统的COP值中等,具有废热再利用及再生热的优点,但这种系统体积较大。热电式空调系统体积小,噪音低,但它的COP值较其他两种系统低,并且设备价格昂贵。此外,这种系统利用直流电运行,可使用电池或DV直接驱动。 2、三种空调系统的热力循环和原理 2.1 蒸汽压缩式循环 不设有换向阀的蒸汽压缩式空调系统只能在夏天用于制冷,大多数蒸汽压缩式空调系统能全年运行,既能制冷也能制热,两种过程分如图1所示。 在制冷循环系统中,压缩机从蒸发器吸入低温低压的制冷剂R134a蒸汽,经压缩机绝热压缩成为高温高压的过热蒸汽,再压入冷凝器中定压冷却,并向冷却介质放出热量,然后冷却为过冷液态制冷剂,液态制冷剂经膨胀阀(或毛细管)绝热节流成为低压液态制冷剂,在蒸发器内蒸发吸收空调循环水(空气)中的热量,从而冷却空调循环水(空气)达到制冷的目的, 流出低压的制冷剂被吸入压缩机,如此循环工作.

制冷技术与应用考试试题及答案

@@学院 2011-2012学年第 二 学期 《 制冷技术与应用》期末考试试卷 年级 10级 专业 供暖通风 层次:普通高职 普通本科 (本试卷考试时间120分钟 满分100分) 一、选择题(每空2分,共30分): 1、用于食品冷却的房间称为冷却间,冷却间的温度通常为( )左右。 A 、—23~—30℃ B 、—15℃ C 、0℃ D 、—35℃ 2、( )是决定物体间是否存在热平衡的物理量。 A 、温度 B 、比体积 C 、压力 D 、热量 3、蒸气定压发生的过程中,不包括( )区域。 A 、未饱和液体 B 、过热蒸气 C 、湿饱和蒸气 D 、饱和蒸气 4、当几根毛细管并联使用时,为使流量均匀,最好使用( )。安装时 要垂直向上。 A 、分液器 B 、电子膨胀阀 C 、热力膨胀阀 D 、感温包 5、水果采后生理活动不包括( )。 A 、呼吸作用 B 、蒸发作用 C 、光合作用 D 、激素作用 6、冷库的集中式制冷系统中,双级压缩还需增加一个( )。 A 、蒸发回路 B 、冲霜回路 C 、供热回路 D 、冷却回路 7、气调库在结构上区别于冷藏库的一个最主要的特征是( )。 A 、安全性 B 、观察性 C 、气密性 D 、调压性 8、610F80G —75G 中,610是指( )。 A 、开启式6缸V 型,缸径为100mm B 、开启式6缸Y 型,缸径为100mm C 、开启式6缸S 型,缸径为100mm D 、开启式6缸W 型,缸径为100mm 9、制冷量大、效率高、易损件少、无往复运动、制冷量可实现无极调控等优点 属于( )压缩机。 A 、离心式 B 、螺杆式 C 、涡旋式 D 、滚动转子式 10、冷库容量不包括( )。

制冷技术试卷及答案汇编

一.填空题每题 3 分,共 30 分 1?制冷是指用(人工)的方法将(被冷却对象)的热量移向周围环境介质,使其达到低于环境介质的温度,并 在所需时间内维持一定的低温。 2?最简单的制冷机由(压缩机)、(冷凝器)、(节流阀)和(蒸发器)四个部件并依次用管道连成封闭的 系统所组成。 3?蒸气压缩式制冷以消耗(机械能)为补偿条件,借助制冷剂的(相变)将热量从低温物体传给高温环境介 质。 4?节流前液体制冷剂的过冷会使循环的单位质量制冷量(变大);单位理论压缩功(不变)。 5?制冷机的工作参数,即(蒸发温度)、(过热温度)、(冷凝温度)、(过冷温度),常称为制冷机的运行工况。 6?在溴化锂吸收式制冷装置中,制冷剂为(水),吸收剂为(溴化锂)。 7?活塞式压缩机按密封方式可分为(开启式)、(半封闭式)和(全封闭式)三类。 8?活塞式压缩机的输气系数受(余隙容积)、(吸、排气阀阻力)、(气缸壁与制冷剂热交换)、(压缩机内部泄漏)影响。 9?壳管式冷凝器管束内流动(水),管间流动(制冷剂)。 10?空调用制冷系统中,水管系统包括(冷却水)系统和(冷冻水)系统。 二.单项选择题每小题 2 分,共 20 分 1?空调用制冷技术属于 (A ) A .普通制冷 B .深度制冷 C .低温制冷 D .超低温制冷 2?下列制冷方法中不属于液体汽化法的是( B) A .蒸气压缩式制冷 B .气体膨胀制冷 C .蒸汽喷射制冷 D .吸收式制冷 3?下列属于速度型压缩机的是( D ) A .活塞式压缩机 B .螺杆式压缩机 C .回转式压缩机 D .离心式压缩机 4?将制冷系统中不能在冷凝器中液化的气体分离掉的设备是( C )

几种新型制冷技术

浅谈几种新型制冷技术

浅谈几种新型制冷技术 引言: 20世纪初,人们谈论的话题只是能源,而21世纪初,人们谈论的话题则是能源危机。这说明在当今这个高速发展的社会,能源已经成为支撑国家经济发展的基础和核心问题。2010年,我国一次能源消费总量超过32亿吨标准煤,能源消费总量已经占世界总量的20%,能源消费总量已经超过美国,但经济总量仅为美国的三分之一左右。其中,我国的石油对外依存度已经超过55%,天然气也已经超过16%是进口,昨日的煤炭大国在2010年也已经是变成了净进口国。近年来,由于传统的制冷空调设备对氟利昂类制冷剂的大量使用,以及对电能的大量消耗成为导致当前环境与能源问题的重要因素。随着我国能源结构的调整,太阳能、地热能、生物质能等可再生能源的应用比例不断提高。因此,研制和发展对臭氧层无损耗、无温室效应而且可以利用低品位能源作为动力的节能环保型的制冷技术是制冷领域研究的重要课题。 一、太阳能制冷 1、背景: 人类进入21世纪以来,电力、煤炭、石油等不可再生能源频频告急,据美国石油业协会估计,地球上尚未开采的原油储藏量已不足两万亿桶,可供人类开采时间不超过95年。在2050年到来之前,世界经济的发展将越来越多地依赖煤炭。其后在2250到2500年之间,煤炭也将消耗殆尽,矿物燃料供应枯竭。 同时化石燃料燃烧后造成的排放污染问题日益凸显,能源问题日益成为制约国际社会发展的瓶颈。太阳能既是一次能源,有是可再生能源,可免费使用,又无需运输,对环境也没有污染,具有无可避免的自然优势。同时,我国幅员辽阔,有着十分丰富的太阳能资源,有2/3以上的地区日照大于2000小时,太阳能资源的理论储量大每年7000亿吨标准煤[1]。 2、原理: 主要有吸收式、吸附式、冷管式、除湿式、喷射式和光伏等制冷类型[2-3] (1) 太阳能吸收式制冷:用太阳能集热器收集太阳能来驱动吸收式制冷系统,利用储存液态冷剂的相变潜热来储存能量,利用其在低压低温下气化而制冷,目前为止示范应用最多的太阳能空调方式。多为溴化锂—水系统,也有的采用氨—水系统。 (2) 太阳能吸附式制冷:将收式制冷相结合的一种蒸发制冷,以太阳能为热源,采用的工质对通常为活性碳—甲醇、分子筛—水、硅胶—水及氯化钙一氨等,可利用太阳能集热器将吸附床加热后用于脱附制冷剂,通过加热脱附——冷凝——吸附——蒸发等几个环节实现制冷。 (3) 太阳能除湿空调系统:是一种开放循环的吸附式制冷系统。基本特征是干燥剂除湿和蒸发冷却,也是一种适合于利用太阳能的空调系统。 (4) 太阳能喷射式制冷:通过太阳能集热器加热使低沸点工质变为高压蒸汽,通过喷管时因流出速度高、压力低,在吸入室周围吸引蒸发器内生成的低压蒸汽进入混合室,同时制冷剂任蒸发器中汽化而达到制冷效果。 (5)太阳能冷管制冷:这是一种间歇式制冷,主要结构是由太阳能冷管、集热箱、制冷箱、蓄冷器和冷却水回路等组成,是一种特殊的吸附式制冷系统 (6)太阳能半导体制冷:该系统由太阳能光电转换器(太阳能电池)、数控匹配器、储能设备(蓄电池)和半导体制冷装置四部分组成。太阳能光电转换器输出直流电,一部分直接供给半导体制冷装置进行制冷运行,另一部分则进入储能设备储存,以供阴天或晚上使用,保证系统可以全天候正常运行。[2-3] 3、优点:

应用文-三种成本核算方法的应用与比较

三种成本核算方法的应用与比较 '\r\n 【摘要】随着企业内外 的变化,成本核算方法也在不断地 。文章对比了制造成本法、作业成本法和资源消耗 三种方法在成本核算上的特点、优势、存在的问题,并通过举例进行论证、评价、分析,揭示了成本核算方法的发展趋势。 【关键词】制造成本法; 作业成本法; 资源消耗会计; 成本核算 随着我国 的发展和市场的成熟,竞争愈发激烈,企业要想获得和保持持久竞争优势,成本信息的有效性和相关性不可忽视。而成本核算是企业获得成本信息最重要的手段,因此,成本核算方法的选择非常重要。本文就我国目前采用的制造成本法、西方广泛采用的作业成本法,以及成本会计的新发展——资源消耗会计的理论与 作一比较和分析。 一、制造成本法 (一)制造成本法的核算特点 制造成本法是制造企业传统的成本核算方法,该核算方法将企业一定期间的费用划分为为产品生产而发生的生产费用和与产品生产过程无关的期间费用两部分。只有生产费用才能最终计入产品的生产成本,而期间费用计入当期损益,与当期产品成本的计算无关。 1.核算内容。制造成本法将企业的制造成本划分为三个基本制造成本项目:直接材料、直接人工和制造费用。当然,在企业有需要的时候,可以增加成本项目,例如,废品产生较多的企业,可以增加“废品损失”成本项目;燃料消耗较多的企业,可以增加“燃料”成本项目等等。制造成本法在核算时,主要是将企业的生产费用划分为料、工、费三个基本的成本项目,然后进行核算,继而计算出产品成本计算对象的成本。 2.核算方法。制造成本法的核算方法包含三种基本的成本计算方法,即品种法、分批法和分步法。这三种基本成本计算方法在成本计算对象、成本计算期以及期末生产费用的分配上各有不同。因此,不同的企业,其生产特点不同,生产工艺和生产 的差别导致了企业在采用制造成本法进行成本核算时,选择成本计算方法的不同。 3.核算过程。成本核算过程,也称成本核算流程,即从费用的发生到产品成本的得出这一过程的核算。一般说来,制造成本法下,无论是哪一种成本计算方法,其核算过程都应该是类似的。生产费用可以分为为直接计入的生产费用和间接计入的生产费用两种。在成本项目中,如果可以辨清某项费用的发生是专属于某一个成本计算对象,那么这项费用即属于直接计入该成本计算对象的生产费用;反之,则是间接计入的生产费用,需要采用相应的分配方法分配计入产品生产成本中。计入某一成本计算对象的直接计入费用和间接计入费用之和便是该成本计算对象的成本。 (二)制造成本法成本核算的弊端 1.制造费用的核算。采用制造成本法核算成本时,制造费用的分配方法有生产工时比例分配法、机器工时比例分配法、年度 分配率分配法等。制造费用属于企业的间接费用,按照基本生产车间来归集,并于期末分配至不同的成本计算对象。在传统的劳动密集型企业里,直接人工所占的比重较大,制造费用占的比重较小,因而用上述分配方法来分配制造费用,即便有不合理之处,但因为比重较小,通常也不会严重扭曲产品成本;又因为该方法的简便易行,被多数制造业企业乐于采用。但是,在

半导体制冷技术

半导体制冷技术 实物图 半导体制冷又称电子制冷,或者温差电制冷,是从50年代发展起来的一门介于制冷技术和半导体技术边缘的学科,它利用特种半导体材料构成的P-N结,形成热电偶对,产生珀尔帖效应,即通过直流电制冷的一种新型制冷方法,与压缩式制冷和吸收式制冷并称为世界三大制冷方式。 1834年,法国物理学家帕尔帖在铜丝的两头各接一根铋丝,再将两根铋丝分别接到直流电源的正负极上,通电后,他惊奇的发现一个接头变热,另一个接头变冷;这个现象后来就被称为"帕尔帖效应"。"帕尔帖效应"的物理原理为:电荷载体在导体中运动形成电流,由于电荷载体在不同的材料中处于不同的能级,当它从高能级向低能级运动时,就会释放出多余的热量。反之,就需要从外界吸收热量(即表现为制冷)。 所以,"半导体制冷"的效果就主要取决于电荷载体运动的两种材料的能级差,即热电势差。纯金属的导电导热性能好,但制冷效率极低(不到1%)。半导体材料具有极高的热电势,可以成功的用来做小型的热电制冷器。但当时由于使用的金属材料的热电性能较差,能量转换的效率很低,热电效应没有得到实质应用。直到本世纪五十年代,苏联科学院半导体研究所约飞院士对半导体进行了大量研究,于1945年前发表了研究成果,表明碲化铋化合物固溶体有良好的致冷效果。这是最早的也是最重要的热电半导体材料,至今还是温差致冷中半导体材料的一种主要成份。约飞的理论得到实践应用后,有众多的学者进行研究到六十年代半导体致冷材料的优值系数,达到相当水平,才得到大规模的应用。80年代以后,半导体的热电制冷的性能得到大幅度的提高,进一步开发热电制冷的应用领域。 二、半导体制冷片制冷原理 原理图

食品冷冻冷藏技术综述

食品冷冻冷藏技术综述 随着生活水平的逐步提高,人们越来越关注营养成分的合理摄入,对食品保藏的要求也逐步提高。食品保藏常用的方法有冷冻、干燥、灭菌等,其中冷冻保藏可以最大限度地保持食品的色、香、味和营养价值,成为保持生鲜食品质量的最普遍的方法。20世纪80年代后期,我国市场开始出现冷冻调制食品,90年代随着大城市超市连锁业的蓬勃发展,零售终端实现各式冷藏设施,大大促进冷冻食品业的兴起。近二十年来,冷冻调制食品连同以前包装水产、畜肉、家禽和果蔬五大类冷冻食品一起,品种超过600种,年产销量估计在1000万吨以上,出口量也逐年增加,其中速冻蔬菜外销日本、欧美等地,每年达40万吨以上。 近十年来,我国沿海大中城市各种各类冷藏食品市场越来越大。食品素材类似冷鲜肉、冰鲜鸡、鱼和预冷蔬菜为标志的冷藏食品已相当普遍,熟食、鲜奶、豆制品、生面制品、半成品切配菜等传统食品逐渐进入冷藏链流通,它们在人们的生活中占据越来越重要的地位,深受消费者的欢迎。 食品冷藏就是利用低温技术将食品温度降低,并维持在低温状态以阻止食品腐败变质,延长食品保存期。低温保藏不仅可以用,新鲜食品物料的贮藏,也可以用于食品加工品、半成品的贮藏。 食品低温保藏的一般工艺过程为:食品物料→前处理→冷却或冻结→冷藏或冻藏→回热或解冻。这是低温保藏食品需要大概工艺流程,因为不同物料的特性不一定相同,所以具体的工艺条件也不一定相同,具体操作具体对待。 冷冻冷藏食品的原理是:在温度较低的范围内,当温度高于食品的冰点时,食品中微生物的生长速率减缓,低于冰点以下时一般微生物都停止生长。动物性食品变质的主要原因是微生物和酶的作用。变质过程中主要发生了微生物活动和食品抗病性(抵抗微生物的能力)的问题,要解决这个主要问题,须控制微生物的活动和酶对食品的作用。动物性食品放在低温条件下,微生物和酶对食品的作用就微小了。当食品在低温下发生冻结后,其水分结晶成冰,使微生物的活力丧失而不能繁殖,酶的反应受到严重抑制,这样生物体内的化学反应会变慢,食品就可以较长时间的贮藏。所以动物性食品可以通过低温来维持它的新鲜状态。呼吸作用是植物性食品变质的主要原因。变质过程中主要发生了呼吸作用和耐藏性(延缓呼吸作用消耗营养的能力)的问题。耐藏性是指贮藏期间果蔬的质量无显著变化,并且质量损耗最小。果蔬的耐藏性并非由果蔬的某一种性状所决定的,而是果蔬各种物理、化学、生理学、生物化学性质的综合反映。解决上述的主要问题,须控制植物的呼吸作用。要长期贮藏植物性食品,就必需维持它们的活体状态,同时又要减弱它们的呼吸作用。低温是能够减弱果蔬类食品的呼吸作用,延长贮藏时间。

制冷技术作业(有答案的)

Chap I 1、有传热温差的卡诺循环被冷却物温度恒为5℃,冷却物温度恒为40℃两个传热温差分别为1℃,3℃,5℃,试分别求该几个有传热温差的制冷循环的制冷系数并加以讨论。 解:据题意: 当10=?=?T T k ℃时 48.7) 11()540(15273)()(0'0'1'01=++--+=?+?+-?-=T T T T T T K K ε 当 30=?=?T T k ℃ 时 71.6)33()540(352732=++--+=ε 当 50=?=?T T k ℃ 时 067.6) 55()540(552732=++--+=ε 讨论:当0,T T k ??↑,则ε↓。且当0,T T k ??↑↑,ε↓↓ 2、R 717和R 12在T K =30℃,T 0=-15℃的条件下进行基本理论循环及回热循环时,COM 吸气温度T Sh =15℃,试分别计算各个循环的制冷系数,热力完善度,并分析。 解:一、先计算基本理论循环: 对于R 717 ∵ T 0=15℃ ∴h 1=1743.51 kj /kg 且在R 717的lgPH 图上查得h 2=1990kj/kg 且T 2=102℃ 又因 T k =30℃ ∴ h 3=639.01 kj/kg

故 481.451 .1743199001.63951.17431 231000 =--=--==??==h h h h q M q M P c c R R th th ωωφε 782.0)15(30) 15(273481.400'=---+=-ε=εε=η-T T T K th c th 对于R 12查表和图得: T 0=–15℃时,h 1=345.78 kj /kg 排气温度:T 2=39℃时,h 2=371 kj /kg T k =30℃时,h 3=228.62 kj /kg 故 811.0153015 15.27365.465.478 .34537162.22878.345'23 10=+-=εε=η=--=ε--=ω=εc th th c th h h h h q 二、当有回热循环时,当R 717时 T sh =15℃时,h 1=1815 kj /kg T k =30℃时,h 2=2078 kj /kg h 3′=639.01 kj /kg 则制冷系数

三种常用制冷方式比较

三种常用制冷方式比较 1、前言 本文介绍了三种主要空调系统的优缺点,蒸汽压缩式空调系统具有较高的制冷系数和较强的制冷、制热能力,但这种系统所使用的制冷剂CFCs,对臭氧层有活多或少的破坏,且运行时噪音很大,窗式空调尤为明显。分体式中央空调系统将冷凝器、压缩机封闭在一金属箱体内放在室外,将蒸发器装在一箱体内放在室内,从而可以降低系统的噪音,同时,它采用新型的制冷剂,例如用R134a取代CFCs,可以有效降低对臭氧层的破坏.但新型制冷剂的采用却使系统的COP值有所降低。吸收式空调系统的COP值中等,具有废热再利用及再生热的优点,但这种系统体积较大。热电式空调系统体积小,噪音低,但它的COP值较其他两种系统低,并且设备价格昂贵.此外,这种系统利用直流电运行,可使用电池或DV直接驱动。 2、三种空调系统的热力循环和原理 2.1 蒸汽压缩式循环 不设有换向阀的蒸汽压缩式空调系统只能在夏天用于制冷,大多数蒸汽压缩式空调系统能全年运行,既能制冷也能制热,两种过程分如图1所示。 在制冷循环系统中,压缩机从蒸发器吸入低温低压的制冷剂R134a蒸汽,经压缩机绝热压缩成为高温高压的过热蒸汽,再压入冷凝器中定压冷却,并向冷却介质放出热量,然后冷却为过冷液态制冷剂,液态制冷剂经膨胀阀(或毛细管)绝热节流成为低压液态制冷剂,在蒸发器内蒸发吸收空调循环水(空气)中的热量,从而冷却空调循环水(空气)达到制冷的目的, 流出低压的制冷剂被吸入压缩机,如此循环工作。

蒸汽压缩式空调系统的实际逆卡诺循环过程的值如下: (1) 显然,当热源温度相同时,实际逆卡诺循环的COP ir,c值比理想卡诺循环的COP 的值小,并且随着和的增大而减小。 carnot 从公式(1)可以看出:对COP ir,c值的影响较大。空调系统正常运行时,蒸发器中空气出口温度比进口温度低,一般至少低8℃,即大于等于8℃。对于冷凝器,为使制冷系统能有效的运行,周围环境温度一般要求低于43℃。 在制热状态下,通过换向阀将图一中室内的蒸发器由冷凝器取代,室外的冷凝器由蒸发器取代,整套装置就是一热泵,不停地将热量从室外空气中输送到室内。为使热泵能有效地运行,周围环境温度一般要求高于-5℃。该热泵的由下式计算得出: (2) 2。2 吸收式制冷循环 蒸汽压缩式循环是被称为做功式循环,因为气体制冷剂的加压过程是由压缩机做功完成的,而吸收式循环是以热能为动力的循环,因为该系统运行时发生器中高压液体转变成高压气体时吸收了大量的热,这些热是由油、煤气和天然气的燃烧及地热能、太阳能、工厂废热提供的. 基本的吸收式循环如图三所示,吸收器和发生器组成的这部分相当于一台“热力压缩机”,所以吸收式循环过程的原理和蒸汽压缩式相似。在空调系统中, O作工质对,其中水为制冷剂,LiBr为吸收剂。发生器吸收式循环常用LiBr-H 2 内装有一定量的溴化锂浓溶液,吸收器内装有一定量的溴化锂稀浓液,吸收器内的溴化锂稀浓液经溶液泵,热交换器进入发生器,在外热源(蒸汽或水)加热下,溴化锂稀溶液的水分蒸发而变成溴化锂浓溶液,所蒸发的水蒸气进入冷凝器(吸收式循环比蒸汽压缩式循环的最大的优点在于吸收式循环中加压液体比蒸汽压缩式循环中加压气体耗功少),在冷凝器中被冷却水冷却放热后,经节流减压进入蒸发器,在高负压的蒸发器中汽化吸热冷却空调循环水,汽化后的水蒸汽进入吸收器,在吸收器内被来自发生器的溴化锂浓溶液吸收,使溴化锂浓溶液变成了溴化锂稀溶液,再经过溶液泵,热交换器送至发生器浓缩成溴化锂浓溶液。在水

制冷技术复习题图文稿

制冷技术复习题 集团文件发布号:(9816-UATWW-MWUB-WUNN-INNUL-DQQTY-

第一章课后习题 1-1 正卡诺循环和逆卡诺循环有何不同理想制冷循环属于其中哪一种卡诺循环它有那几个过程组成? 1-2 实现逆卡诺循环有哪几个必要条件试分析逆卡诺循环的制冷系数含义及表示方法,并说明其制冷系数与哪些因素有关,与哪些因素无关。1-3 在分析逆卡诺循环制冷系数时,蒸发温度与冷凝温度变化有什么影响,那个影响作用更大 1-4 在分析具有传热温差的逆卡诺循环中得出了什么重要结论 1-5 蒸汽压缩式制冷是否可以采用逆卡诺循环为什么。 1-6 制冷循环的制冷系数和热力完善度概念,使用方面有什么区别 P-H 1-7 理论制冷循环与逆卡诺循环有哪些区别对比两种循环的T-S,L g 图组成的不同 1-8 蒸汽压缩式制冷理论循环为什么要采用干压缩 1-9 试述液体的过冷温度、过冷度;吸气的过热温度、过热度不同含义。 1-10 如何实现制冷循环中的液体过冷 1-11 什么叫无效过热什么叫有效过热制冷循环中吸气过热对制冷系数(效率)都不利吗什么情况下,即使对制冷系数不利,也要采取吸气过热技术手段(参考双级与复叠循环) 1-12 在进行制冷理论循环热力计算时,首先应确定哪些工作参数制冷循环热力计算应包括哪些内容

1-13 实际制冷循环与理论循环有什么区别对比两种循环在,L P-H图上表 g 示,思考造成变化的原因。 1-14 有一逆卡诺循环,其被冷却物体的温度恒定为5℃,冷却剂的温度为40℃,求其制冷系数xx。 1-15 今有一理想制冷循环,被冷却物体的温度恒定为5℃,冷却剂(即环境介质)的温度为25℃,两个传热过程的传热温差均为5℃,试问: a) 逆卡诺循环的制冷系数为多少 b) 当考虑传热温差时,制冷系数如何变化 1-16某一R717压缩制冷装置,蒸发器的出口温度为-20℃的干饱和蒸汽,被压缩机吸入绝热压缩后,进入冷凝器,冷凝温度为30℃,冷凝器出口为25℃的氨液,试将该制冷装置与没有过冷时的单位制冷制冷量、单位耗功量和制冷系数加以比较。 1-17某厂设有氨压缩制冷装置,已知蒸发温度t0=-10℃(相应的 p0=0.2908MPa)冷凝温度tk=40℃(相应的pk=1.5549MPa),过冷温度 trc=35℃,,压缩机吸入干饱和蒸汽,系统制冷量Φ0=174.45kW,时进行制冷理论的热力计算。 1-18某空调系统需要制冷量为35kW,采用R22制冷剂,采用回热循环,其工作条件是;蒸发温度t0=0℃(p0=0.198MPa),冷凝温度tk=40℃(pk=1.5769MPa),吸气温度t1=15℃,试进行理论循环的热力计算。1-19 如何实现回热循环,画出循环压焓图,写出单位制冷量与冷凝热表示公式,说明其表示意义。 第二.三章课后习题

中央空调系统的分类和优缺点比较

中央空调系统的分类和优缺点比较 现在,中央空调已经是非常普遍的制冷方式,相比于传统空调,中央空调更加的美观节能,符合现代人生活的需要,而中央空调与传统空调不同,它是一个及其复杂的系统,目前市面上主要有水系统,冷媒系统,风管系统三种不同的系统,那么,这三种中央空调系统分别是怎样的,又有哪些优缺点呢?下面湖南中央空调世友实业的小编就来为你解答上述问题。 中央空调系统之水系统 水系统:室外机一般称为冷热水机组,室内机一般称为风机盘管,室外机与室内机通过水管连接,室内的空气与水换热来调节温度。 优点: 1、温控精度高、温度恒定,无忽冷忽热现象,舒适性好 2、运转噪音低,还您安逸静谧的环境 3、易与室内装潢协调、配合,体现出高雅格调 4、本机运行费用低,即使只有一个房间使用,因有水温控制开关,停机时间长,不会浪费电能 缺点: 1、对水系统安装、保温要求较高,须专业队伍操作,以防发生漏水问题 2、选用水管材质要求高,建议采用PP-R管 3、后期维护麻烦,辅助部件多,系统故障率提升。如不及时维护,换热效率降低,运行费用大大上升。 中央空调系统之冷媒系统 冷媒系统:冷媒系统是从日本引进的技术,室外机与多台室内机通过冷媒管链接,冷媒与空气在每个房间内机进行直接热交换。 优点: 1、使用舒适,温度波动小,特别是变频式的不易生空调病 2、因采用变频压缩机,每个房间可以单独控制,相比其它机组能省电30%左右 3、换热效率高节能性好,只有冷媒和空调换热,更直接 4、无漏水隐患,全部铜管连接,无水的存在 5、运转噪音低,系统维护方便,基本无需维护

缺点:初投资较高-->一般高出其他系统20%-30% 中央空调系统之风管系统 风管系统:室外机经冷媒管链接到风管式室内机,室内机对个房间空气进行温度调节,并通过风管将冷(热)空气输送到个房间。 优点:相对于其他的家用小型中央空调型式,风管式系统初投资较小;新风系统使得空气质量提高,人体舒适度提高 缺点: 1、一台内机对应一台外机,整体噪音有偏大 2、不是像其它中央空调是变频的,运行费用较高 3、风管穿梭于各个房间,要求吊顶隐蔽,有时可能要破坏过梁。受层高,家庭装潢和吊顶的限制 以上就是为大家介绍的中央空调的系统分类和优缺点比较,相信大家看了之后都有了一个大概的了解,具体在安装中央空调时采用哪种系统,大家可以根据自己的需求和安装人员的专业意见来决定。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