冻伤
【疾病名】冻伤 【英文名】frostbite

【疾病名】冻伤【英文名】frostbite【缩写】【别名】cold injury;寒害【ICD号】T33【概述】冻伤(frostbite)机体暴露于低温环境所致的全身性或局部性急性冻结性损伤,多见于寒冷地区。
【流行病学】目前没有相关内容描述。
【病因】引起冻伤的主要病因是人体长时间暴露于0℃以下环境中。
【发病机制】暴露寒冷环境时间持久、局部环境潮湿、全身抵抗力下降、机体创伤或出血、受冻者长期静止不动、酗酒后由于外周血管扩张,散热加速等因素可促进寒冷对机体的损伤。
此外、由于老人和幼儿热调节反应能力较差所以易患此病。
局部皮肤受环境刺激后,血管强烈收缩导致组织缺血。
温度继续降低,组织冻结,快速冻结形成细胞内冰晶,缓慢冻结形成细胞间隙冰晶。
由于冰晶形成,使细胞内外微环境改变,细胞脱水,细胞内电解质酶、糖等浓度升高。
脱离冷冻,在复温过程中,血管扩张,血液进入扩张的微血管后很快淤积,渗出液增加,形成水肿。
血浆外渗,血液浓缩,导致血栓形成和微循环障碍,使组织更加缺血,甚至导致组织坏死。
同时,由于组织代谢增高,需氧量增加,更易引起组织细胞的变性、坏死。
因此,冻伤的程度和范围需经数天观察后方可。
做出准确的判断。
此外,不同组织对寒冷的耐受性不同,一般认为,神经、血管和肌肉最敏感,皮肤、肌膜、结缔组织次之,骨骼和肌腱耐寒能力最强。
【临床表现】多发生于末梢血循环较差的部位和暴露部位,如手足、鼻、耳廓、面颊等处。
患部皮肤苍白、冰冷、疼痛和麻木,复温后局部表现和烧伤相似,但局部肿胀一般并不明显。
按其损伤深度和严重程度可分为四度。
一度冻伤:为皮肤浅层冻伤。
局部皮肤初为苍白色,渐转为蓝紫色,继之出现红肿、发痒、刺痛和感觉异常,无水疱形成。
约1周后,症状消失,表皮逐渐脱落,愈后不遗留瘢痕。
二度冻伤:为全层皮肤冻伤。
局部皮肤红肿、发痒、灼痛,可于24~48h 内出现水疱,如无继发感染,经2~3周,水疱干涸,形成黑色干痂,脱落后创面有角化不全的新生上皮覆盖,局部可能有持久的僵硬和痛感,但不遗留瘢痕和发生痉挛。
冻伤的护理课件

缓解疼痛
可口服或外用非处方药缓解疼痛 和消炎,如布洛芬等。但要注意 药物使用方法和剂量,避免滥用
。
急救后护理注意事项
避免再次受寒
受过冻伤的部位对寒冷更为敏感 ,容易再次受冻。因此,在康复 期间要避免再次暴露于寒冷环境
中,加强保暖措施。
观察病情变化
密切观察受冻部位的病情变化,如 出现红肿、疼痛加重、化脓等症状 ,应及时就医,避免病情恶化导致 感染和坏死等严重后果。
案例二:中度冻伤患者的护理实践
护理目标:减轻冻伤症状,促进创面愈合,防 止感染
01
02
护理措施
创面处理:对冻伤部位进行清创处理,去 除坏死组织,保持创面清洁。
03
04
抗菌消炎:根据医嘱使用抗菌药物,预防 和治疗感染。
疼痛管理:根据疼痛程度,采用合适的镇 痛方法,提高患者舒适度。
05
06
营养支持:加强患者的营养摄入,提高机 体抵抗力,促进创面愈合。
。
富含蛋白质的食物
蛋白质是身体修复组织的基本 物质,患者应多食用富含蛋白 质的食物,如瘦肉、蛋类、豆 类等。
补充维生素
多吃新鲜蔬菜水果,补充身体 所需的维生素,提高身体免疫 力,促进伤口愈合。
适量补充矿物质
患者需适量补充钙、铁、锌等 矿物质,以维持身体正常生理
功能,促进康复。
05 冻伤护理的案例分析
案例一:轻度冻伤患者的护理过程
护理目标:缓解冻伤症状,促进皮肤恢复正常
温水浸泡:用温水浸泡冻伤部位,每次15-20分钟,每日 数次,以加速血液循环,缓解疼痛。
护理措施
保湿护肤:涂抹冻疮膏或其他保湿护肤品,以保持皮肤水 分,促进皮肤修复。
温暖环境:将患者移至温暖室内,避免进一步受冷刺激。
冻伤的急救措施

冻伤的急救措施冻伤的急救措施1、如果仅仅是手冻伤,可以把手放在自己的腋下升温。
局部冻伤的急救时要一点点、慢慢地用与体温一样的温水浸泡患部,使之升温然后用干净纱布包裹患部,并去医院治疗。
2、全身冻伤时,如果体温降到20℃以下就很危险!此时一定不要睡觉,强打精神活动很重要。
3、当全身冻伤者出现脉搏、呼吸变慢的话,要渐渐使身体恢复温度,保证呼吸道畅通,并进行人工呼吸和心脏按摩。
然后速去医院。
冻伤的病因当身体较长时间处于低温和潮湿刺激时,就会使体表的血管发生痉挛,血液流量因此减少,造成组织缺血缺氧,细胞受到损伤,尤其是肢体远端血液循环较差的部位,如脚趾。
1.气候因素寒冷的气候,包括空气的湿度、流速以及天气骤变等。
潮湿和风速都可加速身体的散热。
2.局部因素如鞋袜过紧、长时间站立不动及长时间浸在水中均可使局部血液循环发生障碍,热量减少,导致冻伤。
3.全身因素如疲劳、虚弱、紧张、饥饿、失血及创伤等均可减弱人体对外界温度变化调节和适应能力,使局部热量减少导致冻伤。
冻伤的临床表现1.局部冻伤(1)反应前期系指冻伤后至复温融化前的一个阶段,其主要临床表现有受冻部位冰凉、苍白、坚硬、感觉麻木或丧失。
由于局部处于冻结状态,其损伤范围和程度往往难以判定。
(2)反应期包括复温融化和复温融化后的阶段。
(3)反应后期系指一、二度冻伤愈合后,和三、四度冻伤坏死组织。
2.手冻伤(1)一度冻伤最轻,即常见的“冻疮”,受损在表皮层,受冻部位皮肤红肿充血,自觉热、痒、灼痛,症状在数日后消失,愈后除有表皮脱落外,不留瘢痕。
(2)二度冻伤伤及真皮浅层,伤后除红肿外,伴有水疱,疱内可为血性液,深部可出现水肿,剧痛,皮肤感觉迟钝。
(3)三度冻伤伤及皮肤全层,出现黑色或紫褐色,痛感觉丧失。
伤后不易愈合,除遗有瘢痕外,可有长期感觉过敏或疼痛。
(4)四度冻伤伤及皮肤、皮下组织、肌肉甚至骨头,可出现坏死,感觉丧失,愈后可有瘢痕形成。
3.脚冻伤(1)冻伤皮肤局部发冷,感觉减退或敏感。
冻伤危害及预防

冻伤的急救措施
轻轻擦干受冻部位,避免过度 摩擦或挤压。 给予受伤者温暖的饮食和水分 ,以帮助恢复体温。
冻伤的医 疗处理
冻伤的医疗处理
对于较轻的冻伤,可以通过温 暖和休息来缓解疼痛和不适。 对于严重的冻伤,应及时就医 ,接受专业的治疗和处理。
冻伤的医疗处理
医生可能会进行局部治疗,如 换药、手术或细胞再生疗法来 促进伤口愈合。
冻伤的后 续护理
冻伤的后续护理
冻伤恢复期间,要保持伤口清洁, 避免感染的发生。 遵循医生的建议,按时服用药物, 如抗生素和止痛药。
冻伤的后续护理
注意伤口周围的变化,如红肿 、渗液或异味,及时就医。
冻伤的预 防常识
冻伤的预防常识
寒冷天气下,避免接触冷冻的 金属或冰冷的物体。 避免使用过紧的鞋子或手套, 以免影响血液循环。
冻伤危害及预 防
目录 冻伤的危害 冻伤的预防 冻伤的急救措施 冻伤的医疗处理 冻伤的
冻伤的危害
冻伤是由于低温天气引起的皮肤和 组织受冻的现象。 冻伤严重时可能导致组织坏死,甚 至需要截肢。
冻伤的危害
冻伤还可能引发其他并发症, 如感染和神经损伤。
冻伤的预 防
冻伤的预防
在寒冷的天气中,尽量减少户 外活动的时间和频率。 选择合适的服装,包括穿戴厚 重的衣物和保暖的鞋袜。
冻伤的预防
使用热水袋或保暖贴片来保持 身体部位的温暖。
避免长时间暴露在寒冷的环境 中,及时寻找温暖的地方。
冻伤的急 救措施
冻伤的急救措施
当出现冻伤症状时,应立即将受冻 部位移至温暖的环境中。 注意不要使用过热的水或火源来加 热冻伤的部位,以免损伤皮肤。
冻伤的预防常识
定期锻炼,增强身体的耐寒能 力。 关注天气预报,提前做好防寒 准备。
冻伤现场处置方案

冻伤现场处置方案要是碰到有人冻伤了,可别慌,咱就按下面这些办法来。
一、轻度冻伤(皮肤有点红、肿、痒的情况)1. 赶紧把伤者带到暖和的地方去。
就像小企鹅冻着了,得回温暖的窝一样。
可别在冷飕飕的地儿还傻待着啦。
2. 然后呢,轻轻地脱掉或者剪开冻伤部位的衣服、手套或者鞋袜。
动作可得轻点哦,别把皮肤弄伤了,那可就雪上加霜了。
要是太紧脱不下来,可别硬拽,就像拔萝卜似的,不能蛮干。
3. 把冻伤的地方放到温水里泡一泡。
注意啦,这个水的温度可不能太热,大概40 42摄氏度就行,就像咱们平时喝的温水稍微热一点的感觉。
要是没有温度计,就用手试试,不烫就行。
泡个20 30分钟,就像给冻伤的小爪子做个舒服的温泉浴。
4. 泡完之后呢,用干净柔软的毛巾把水擦干。
千万不要揉搓冻伤的地方,不然就像搓面团一样,会把皮肤搓坏的。
5. 给冻伤的地方抹点冻伤膏。
如果没有冻伤膏,凡士林之类的也可以,就像给小伤口抹点“魔法油”,让它好得快一点。
二、重度冻伤(皮肤出现水疱、紫黑色,甚至感觉都没了的那种严重情况)1. 同样的,先把伤者挪到暖和的室内。
这就好比把冻僵的小虫子带到温暖的阳光下。
2. 不要自己乱动伤者的冻伤部位哦,什么脱衣服、泡水之类的都先别做。
因为重度冻伤的皮肤和组织都很脆弱,就像脆弱的小瓷器,一不小心就碎了。
3. 赶紧找东西把冻伤的部位包扎起来。
可以用干净的纱布或者毛巾,轻轻包上就行,就像给受伤的小宝贝裹上一层柔软的小被子。
4. 然后,立刻拨打120急救电话。
在等待救护车来的时候,让伤者喝一些温热的糖水或者茶水。
这就像是给身体这个小机器加点燃料,补充点能量。
不管是轻度还是重度冻伤,在处理的过程中,都要让伤者好好休息,别让他到处乱跑啦。
要是冻伤的是自己,也别不当回事,按照这些办法来,或者赶紧找别人帮忙哦。
冻伤预防和措施PPT课件

冻伤的原因
湿润环境:湿湿的环境比干燥的环境更 容易导致冻伤。
预防冻伤的措施
预防冻伤的措施
穿戴合适的衣物:多层次的衣物可以提 供更好的保温效果。 保持干燥:避免湿润的环境,及时更换 湿润的衣物。
预防冻伤的措施
加强锻炼:适度的运动可以促进血液循 环,预防冻伤。 注意保暖:头部、手部、脚部是易受冻 伤的部位,要特别保暖。
冻伤预防和措施PPT课 件
目录 冻伤的定义和分类 冻伤的原因 预防冻伤的措施 冻伤的急救措施
冻伤的伤是由于寒冷引起的组织冻结 和受损的现象。 分类:冻伤分为一、二、三度冻伤,一 度冻伤轻微,三度冻伤严重。
冻伤的原因
冻伤的原因
寒冷环境:长时间暴露在低温环境下容 易引发冻伤。
冻伤的急救措施
冻伤的急救措施
尽快转移到温暖的地方:将冻伤部位转 移到室内等温暖的地方。 温水搓揉:用温水轻柔地搓揉冻伤部位 ,加速血液循环恢复。
冻伤的急救措施
不强行移动:冻伤后,受损的组织很脆 弱,不要强行移动或按压。
谢谢您的观赏 聆听
冻伤科普宣传PPT课件

目录 1. 什么是冻伤? 2. 冻伤的症状与表现 3. 如何预防冻伤? 4. 急救措施 5. 预防冻伤的误区 6. 冻伤的并发症和风险 7. 注意事项与建议
1. 什么是冻 伤?
1. 什么是冻伤?
冻伤是由于长时间暴露在寒冷 环境下导致身体组织受到冻结 和损伤的现象。
冻伤可分为一度、二度和三度 冻伤,严重程度逐渐加重。
5. 预防冻伤的误区
不要使用药物自行处理冻伤, 应寻求专业医生指导。
6. 冻伤的并 发症和风险
6. 冻伤的并发症和风险
感染:冻伤部位易感染,需及时咨询医 生。
晚期并发症:冻伤后可能出现关节僵硬 、溃疡、组织坏死等并发症,严重影响 生活质量。
7. 注意事项 与建议
7. 注意事项与建议
高风险人群,如老年人、婴幼 儿,需特别注意冬季保暖。 定期锻炼,提高身体耐寒能力 。
2. 冻伤的症 状与表现
2. 冻伤的症状与表现
一度冻伤:皮肤发红、肿胀、疼痛、刺 痛感。
二度冻伤:深度组织受损,出现起水泡 、破裂、溃烂等症状。
2. 冻伤的症状与表现
三度冻伤:严重组织坏死,皮 肤变黑,可能伴有深度组织损 伤。
3. 如何预防 冻伤?
3. 如何预防冻伤?
穿着合适的防寒服装,多层保暖。 避免暴露在寒冷环境下过长时间。
3. 如何预防冻伤?
注意保暖,尤其是手部、脚部 、面部等易受冻的部位。
4. 急救措施
4. 急救措施
将冻伤部位迅速放入温暖水中,水温不 宜太高。
避免使用热水、火源等直接加热冻伤部 位。
4. 急救Leabharlann 施尽快就医,寻求专业诊断和治 疗。
5. 预防冻伤 的误区
5. 预防冻伤的误区
冻伤科普宣传PPT

冻伤的急救方法
前期急救:发现患者冻伤后,加温:用温热的 水轻轻按摩冻伤部位,不要使用过 热的水或火炉等加温方法。
冻伤的急救方法
包扎保护:用干燥的纱布或绷 带轻轻包扎冻伤部位,避免摩 擦和细菌感染。
冻伤的治疗与 恢复
冻伤的治疗与恢复
冻伤发生后的急救方法包括迅 速转移到温暖的室内、轻轻按 摩冻伤部位、包扎保护伤口。
严重的冻伤需就医治疗,康复 期间需要注意休息、饮食和定 期复查。
总结
冻伤的患者应注意伤口干燥、伤口 护理和避免外力刺激伤口。
谢谢您的 观赏聆听
冻伤科普宣传 PPT
目录 介绍冻伤 冻伤的预防 冻伤的急救方法 冻伤的治疗与恢复 冻伤后的注意事项 总结
介绍冻伤
介绍冻伤
什么是冻伤:冻伤是由于人体暴露 在严寒环境下,导致周围组织受冻 的一种损伤。
冻伤的分类:冻伤分为一度冻伤、 二度冻伤和三度冻伤,根据伤害程 度进行分类。
介绍冻伤
冻伤的危害:冻伤可能引起疼 痛、水肿、坏疽以及更严重的 并发症。
冻伤的预防
冻伤的预防
穿戴适当的衣物:出行时要选 择保暖性能好的衣物,尤其是 保护手脚等容易受冻的部位。
避免暴露在严寒环境中:在寒 冷的天气里尽量减少外出时间 ,避免长时间暴露在严寒的环 境中。
冻伤的预防
注意保暖措施:使用暖手宝、 暖脚宝等保暖用品,同时可使 用雨伞等物品遮挡寒风。
冻伤的急救方 法
保持伤口干燥:冻伤伤口需要保持 干燥,避免细菌感染导致伤口恶化 。
冻伤后的注意事项
注意伤口护理:及时更换干净 的敷料,避免伤口受到外力撞 击和摩擦。
总结
总结
冻伤是一种严重的冷冻损伤, 可导致组织受损和并发症的发 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冻疮的预防和治疗
冬季及高寒地区外出,应有防寒、防水服装。寒冷 环境中工作时应注意防寒保暖,手、足、耳处可外涂 防冻疮霜剂。冻疮发生后局部摩擦与按摩并无益处, 反可加重损伤并导致继发感染。局部可外用冻疮膏, 已破溃者也可涂抹含抗菌药物的软膏。使用钙通道阻 滞剂有改善症状的作用。
战壕足(水浸足)的预防 和治疗
Ⅱ度冻伤(水疱性冻伤): 伤及真皮。局部明显充血、水肿,12—
24小时内形成水疱,疱液呈血清样。水 疱在2~3周内于燥结痂,以后脱痂愈合。 痂下皮肤嫩容易损伤,可有轻度瘢痕形成。
Ⅲ度冻伤(腐蚀性冻伤): 伤及全层皮肤或皮下组织。创面由苍
白变为黑褐色,感觉消失,创面周围周 围红、肿、痛并有水疱形成。若无感染, 坏死组织干燥成痂,4~6周后坏死组织 脱落,形成肉芽创面,愈合慢且留有瘢 痕。
急诊科 张海英
冷伤的定义
冷伤是机体遭受低温侵袭所引起的 局部或全身性损伤,分为非冻结性 冷伤和冻结性冷伤两类。
(一)冻疮
冻疮多见于冬季气温低且较为潮湿的地 区;好发于手、足、耳廓及鼻尖等处。 主要与病损部位反复暴露于冰点以上的 低温环境,且保护较差有关。表现为局 部有痒感或胀痛的皮肤紫红色斑、丘疹 或结节病变,可伴水肿与水疱。病程中 表皮可脱落,出血、糜烂或出现溃疡, 最终形成瘢痕或纤维化。冻疮易复发, 与患病后局部皮肤的慢性血管炎以及皮 肤抵抗力降低有关。
(二)战壕足和水浸足(手)
是手足的非冻结性损伤。战壕足过去 多发生于战时,是长时间站立在1一l0C 的壕沟所引起,水浸足(于)是长时间暴 露于湿冷环境中所致,较多见于海员、 渔民、水田劳作以及施工人员。
冻疮的临床表现
机体局部长时间暴露于湿冷环境中,动脉 痉挛、皮肤血管发生强烈收缩,血流滞缓、影 响细胞代谢。受影响的部位最初感觉缺失,经 24-48小时暴露,待局部复温后,血管扩张、 组织反应性充血。随之出现感觉异常与烧灼样 疼痛。局部出现水肿、起疱,可形成溃疡,常 伴发蜂窝织炎、淋巴结炎甚至组织坏死。治愈 后组织对寒冷特别敏感,受冷刺激肢端常发紫。
战壕足的治疗应在反应性充血期或之前即开始,肢 体应当尽早脱离湿冷,置于温暖、干燥的环境中。抬 高肢体、减轻水肿、避免压迫,采取改善局部与全身 循环以及抗感染措施。病变严重者后期可以出现神经、 肌萎缩,足弓下降等并发症。
冻伤的临床表现及分级
局部冻伤后皮肤苍白发凉、麻木或丧失知觉,不易 区分其深度。复温冻融后可按其损伤的不同程度分为 四级。 Ⅰ度冻伤(红斑性冻伤):伤及表皮层。局部红肿、充血; 有热、痒、刺痛的感觉。症状数日后消退,表皮脱落、 水肿消退,不留瘢痕。
冻伤员应置于15-30℃温室中,将伤肢或冻僵的全身浸浴于足量的40~ 42℃温水中,保持水温恒定,使受冻局部在20分钟内,全身在30分钟 内复温。复温以肢体红润、循环恢复良好、皮温达到36℃左右为妥。体 温恢复后神志转为清醒,如果病人感觉疼痛可使用止痛剂。若无温水, 可将伤员伤肢置于救护者怀中复温。对呼吸、心跳骤停者要施行胸外心 脏按压和人工呼吸、吸氧等急救措施。复温过程中肢体可出现肌筋膜综 合征,严重时可能需行肌膜切开术。多数冻伤者有脱水,复苏过程中输 注的液体可适当加温。
I度冻伤保持创面干燥清洁,数日后可白愈。 Ⅱ度冻伤复温后,创面干燥清洁者,可用软干纱布包扎,
避免擦破皮肤、防止压迫。有较大水疱时,应在无菌 条件下吸尽水疱内液体;用无菌纱布包扎;创面感染 时,先用浸有抗菌药湿纱布敷。再用冻伤膏,采用包 扎或半暴露疗法。
Ⅲ、Ⅳ冻伤多用暴露法治疗,保持创面清洁, 且受冻部位每天在药液中清洗1-2次。对 分界明确的坏死组织予以切除,视创面情 况可植皮。对清创、抗生素治疗无效者且 并发湿性坏疽,或有脓毒症,则需截肢。 由于发病早期很难区分冷伤组织的破坏程 度,手术宜在较晚时间进行。
• ④加强营养支持,给予高热量、高蛋白、富含多种维生素饮食。
冻伤的预防
在寒冷条件下工作的人员应注意防寒、防湿。 衣着宜保暖不透风,保持干燥,减少体表外露, 外露部位适当涂抹油脂;寒冷环境下应避免久 站或静止不动。进入高寒地区工作的人员,平 时应进行适应性训练,提供高热量饮食,酒后 不宜野外工作。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伤急救
急诊科门诊患者
温馨提示
温馨提示
全身冻伤的治疗
①复苏过程中首先要维持呼吸道通畅,吸氧,必要时给产辅助呼吸。 ②降温低时极易出现室颤或心跳骤停,应施行心电图监护,注意纠
币异常心律,必要时采取除颤复苏措施; ③胃管内热灌洗或温液灌肠有助复温; ④扩充血容量防治休克,选用适当血管活性药物。静脉输注的葡萄
糖盐液应加温至38℃;有酸中毒时给予5%NaHCO3纠正。 ⑤有肾功能不全、脑水肿时,可使用利尿剂并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
Ⅳ度冻伤(血栓形成与血管闭塞):损伤深 达肌肉、骨骼,甚至肢体坏死,表面呈 死灰色、无水疱;坏死组织与健康组织 的分界在20日左右明显,通常呈干性坏 死,也可并发感染形成湿性坏疽。局部 表现类似Ⅲ冻伤,治愈后多留有功能障 碍或致残。
各分级冻伤的治疗处理
复温后冻伤的皮肤应小心清洁、维持干燥,抬高病变部 位、减轻水肿;
其他治疗措施
• ①应用低分子右旋糖酐静脉滴注进行抗凝;口服妥拉苏林、罂粟碱等扩 血管药物;局部外用血栓素酶抑制剂以及全身使用布洛芬可以改善微循 环,减轻血栓形成与组织损伤,但要注意避免出血倾向 。
• ②根据冻伤部位可选用封闭疗法,或行交感神经阻滞术,以解除血管痉 挛和止痛。
• ③Ⅲ以上冻伤给子破伤风抗毒素1500—3000U肌肉注射,根据病情全 身应用抗生素预防感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