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花源记》教学设计
桃花源记教案4篇

桃花源记教案4篇桃花源记教案4篇作为一名为他人授业解惑的教育工作者,可能需要进行教案编写工作,教案是教学蓝图,可以有效提高教学效率。
教案应该怎么写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桃花源记教案4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桃花源记教案篇1【学习目标】1.积累常用的文言词语;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
2.熟读并背诵全文;品味简洁而蕴含丰富的语言。
3.正确看待作者的社会理想。
【学习重点】:1.积累词语,背诵课文。
2、了解作者笔下的理想社会,通过诵读的形式表现出来。
【学习难点】:1理解作者所寄托的思想感情,结合个人生活体验,达成情感共识,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
2.如何理解文章的人物和情节都是虚构的;开头渲染神秘色彩,结尾又不知所踪都暗示了桃花源是一个似有实无、似真而幻的虚构境界。
【课前预习】:1、借助工具书和课下注释,给重点词语注音并解释。
2、读课文,结合课下注释,初步疏通文章的大意。
3、朗读课文,2—3遍。
(朗读时,读准字音,停顿分明,不读破句,语速适中,语句流畅,富含感情,不能多一字,不能少一字。
)4、默读课文,根据提示,完成下列问题。
⑴渔人的行进路线:_____桃花源,_____桃花源,_____桃花源,_____桃花源。
5、查阅资料,介绍一下陶渊明,制成知识卡片。
了解作者的写作背景。
6、把你阅读时遇到的问题和疑惑写在下面,课堂上交流。
【课堂学习】: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课前播放陈思思的音乐视频《梦入桃花源》,老师导入新课:陈思思的一首《梦入桃花源》把我们带到如痴如醉的桃源梦境。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常把理想中安乐而环境幽美的地方称作世外桃源,这个成语来源于一个虚构的故事,为什么千百年来它一直吸引着人们,具有如此长久的魅力呢?让我们带着这个疑问,跟随东晋大诗人陶渊明,踏上快乐的"桃源之旅"吧!(板书标题、作者)二、检查预习情况。
请学生上讲台来介绍陶渊明哪位“小老师”了解陶渊明?请向“学生”介绍。
精选桃花源记教案(通用11篇)

精选桃花源记教案(通用11篇)精选桃花源记教案(通用11篇)作为一名教学工作者,时常会需要准备好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
那要怎么写好教案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桃花源记教案,欢迎大家分享。
桃花源记教案篇1一、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指导学生准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引导学生理解文章字词与基本内容。
3.对文章所写社会现实与社会生活有所了解。
过程与方法:1.小组合作探究,班级读、评、讲、议。
2.提高读懂浅易文言文的能力。
3.引导学生初步掌握文言文比较阅读的基本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作者通过描绘“世外桃源”所表达的社会理想。
二、教学重难点1.引导学生掌握文言文比较阅读的基本方法。
2.培养学生比较阅读的兴趣,在比较阅读中品鉴文言文。
3.理解作者寄托的理想生活。
三、教学策略本课主要采用朗读法、自主学习法、讨论法、合作探究法等教学方法,让学生在思维的碰撞中深入思考,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1.学生对文章字词的理解是通过朗读及自主学习来完成,教师在点拨时授以学法指导。
2.学生对文章基本内容及主旨思想的分析主要通过课堂讨论来完成,通过生生、师生之间的交流加以解决。
3.学生对文言文比较阅读基本方法的掌握主要通过教师讲授与课堂实践来完成,在实践中掌握与运用方法。
四、教学过程(一)情境导入1.从《消失的地平线》中对香格里拉的描写,引导学生走进“世外桃源”。
2.引导学生说一说“你理想中的世外桃源是什么样子”。
导语:英国詹姆斯·希尔顿在小说《消失的地平线》中“虚构”了一个叫“香格里拉”的东方城市,那里有着旖旎的风光、蔚蓝的天空和纯净的土地,是一个宁静、安逸、悠远、知足、明朗、和谐的理想归宿。
人们常常将自己理想中的居所成为“世外桃源”。
这个成语出自东晋文学家陶渊明的《桃花源记》。
桃花源是怎样一个地方呢?为什么说它在“世外”呢?让我们一起跟随陶渊明的脚步,探访那片神秘的土地。
八年级语文桃花源记教案(6篇)

八年级语文桃花源记教案八年级语文桃花源记教案(6篇)作为一名专为他人授业解惑的人民教师,可能需要进行教案编写工作,通过教案准备可以更好地根据具体情况对教学进程做适当的必要的调整。
教案应该怎么写才好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八年级语文桃花源记教案,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八年级语文桃花源记教案1一、学情分析:《桃花源记》是八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的一篇文言文,作者是晋宋时期诗人、辞赋家、散文家陶渊明。
《桃花源记》描写了一个美好的世外仙界,在那里生活着的其实是普普通通的人,一群避难的人,而不是神仙,只是比世人多保留了天性的真淳而已;他们的和平、宁静、幸福,都是通过自己的劳动取得的。
在这篇短文中,作者表达了自己对现实生活的不满,以及对美好社会的向往。
经过了两年的学习积累,学生已经基本掌握了学习文言文的一般方法,也积累了一定的文言常识和文言字词。
而这篇小短文,有故事有情节,学生理解起来应该不难。
所以要更多地放手让学生自学感悟。
二、学习目标:1、查找资料,了解作者生平,了解本文的写作背景。
2、认读生字,能准确朗读并背诵课文。
3、掌握常见文言实虚词,积累古今异义词;会翻译课文。
4、学习本文叙事脉络清晰、描写生动、语言精练准确的特点。
5、理解本文深刻的主题思想,感受作者美好的社会理想。
三、学习策略:在课堂模式上,我选取了我校一直在探究的“一四三”教学模式。
即“一个中心、四个环节、三种学习”。
在学案的编写上,要尽可能的多给学生一些资料,以减少学生查阅资料的时间,从而减轻学生的学习负担。
要多指导学生学会有效的预习文言文。
比如,反复诵读,熟悉文章内容;根据课下注释和参考书翻译全文,把有难度的句子翻译和词语解释批注在相应的词句旁边;看课下注释和参考书也解决不了的问题,要在课本上做标记;要学会分类整理词语和特殊句式等。
有了充分的自学预习,课堂上的小组合作探究学习才是“有源之水,有本之木”。
在课堂学习时,要把更多的时间交给学生。
《桃花源记》优秀优质教案(通用5篇

《桃花源记》优秀优质教案(通用5篇一、教学内容本教案选自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第四单元《桃花源记》。
教学内容主要包括:课文整体阅读理解,对文章的主题思想、写作特点、语言特色进行分析;对课文中出现的重要词汇、句子进行解析;对文章的文学背景、作者简介进行介绍。
二、教学目标1. 理解课文内容,把握文章主题思想,了解陶渊明对理想生活的追求。
2. 掌握文章的写作特点、语言特色,提高学生对文学作品的鉴赏能力。
3. 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激发学生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文章的主题思想、写作特点、语言特色。
教学重点:对课文内容的理解、重要词汇和句子的解析、文学背景和作者简介。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学具:语文课本、笔记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桃花源的美景图片,引发学生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为新课的学习营造氛围。
2. 自主阅读: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文章内容,感受作者的情感。
3. 课堂讲解:a. 对课文进行逐段解析,帮助学生理解文章主题思想。
b. 分析文章的写作特点、语言特色,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c. 解析课文中出现的重要词汇、句子,加深学生对文章的理解。
4. 实践情景引入:让学生设想自己置身于桃花源,描述所见所闻,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5. 例题讲解:选取一道课后习题,进行详细讲解,指导学生解题思路。
6. 随堂练习:布置一道课堂练习题,让学生当堂完成,巩固所学知识。
六、板书设计1. 文章主题思想:追求理想生活2. 写作特点:描绘优美景色,表达作者情感3. 语言特色:优美、朴实、生动4. 重要词汇、句子解析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a. 根据课文内容,绘制一幅桃花源的插图。
b. 仿写一篇以“我的理想生活”为主题的作文。
2. 答案:a. 插图:根据课文描述,展现桃花源的美景。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2. 拓展延伸:a. 推荐阅读陶渊明的其他作品,了解其创作风格。
《桃花源记》的教学设计范文(通用6篇)

《桃花源记》的教学设计《桃花源记》的教学设计范文(通用6篇)作为一名教职工,通常需要准备好一份教学设计,教学设计一般包括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方法、教学步骤与时间分配等环节。
怎样写教学设计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桃花源记》的教学设计范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桃花源记》的教学设计篇1教学目标:1、疏通文意,积累文言词汇;2、感知内容,理清文章思路;3、品读语言,欣赏桃源之美;4、探究主旨,领悟丰富意蕴。
教学重点:品味语言,欣赏桃源之美。
教学难点:探究主旨,领悟作者情怀。
教学创意:本课教学以语言品析为重点,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让学生感受文章语言的诗意之美、韵律之美和意境之美。
同时,设计精巧的主问题,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引导学生深入文本,探究文章的主旨,领悟陶渊明美好的理想和情怀。
教学步骤一、导入新课1【出示课件】。
请同学们齐读屏幕上的一段话,说说“他”是谁。
他从乱世红尘走来追寻“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宁静他向桃花深处山的那边走去将青山绿水男耕女织化作一首诗千年已过桃花依旧留给后人一个温暖而神秘的梦2学生发言,交流陶渊明有关资料,老师适当补充。
二、课前热身。
检查学生的课前预习情况。
【出示课件】1、读准字音屋舍俨然()便舍船()阡陌交通()黄发垂髫()便要还家()邑人()诣太守()刘子骥()2、古今异义交通古:交错相通今:指运输事业妻子古:妻子和儿女今:专指男子的配偶无论古:不要说,更不必说今:连词,不管3、一词多义舍:便舍船,从口入(舍弃)屋舍俨然(房子)志:处处志之(做标记)寻向所志(标记)寻:寻向所志(寻找)寻病终(随即,不久)三、感知课文1、概述故事内容【出示课件】。
这篇文章讲述了一个什么故事?请同学们用一句话简要概括。
2、学生回答,明确:文章讲述了一个打渔人发现桃花林、探访桃花源,离开桃花源后再次寻访而不得的故事。
四、品读课文(一)惊艳桃花林1、请同学们找出文中描写桃花林的语句。
《桃花源记》的教学设计优秀7篇

《桃花源记》的教学设计优秀7篇《桃花源记》教案设计篇一教学目标:1.准确、流利地朗读、背诵、翻译课文。
2.了解有关陶渊明的文学常识,并体会作者通过描写“世外桃源”所表达的不满黑暗现实,追求理想社会的思想感情。
3.掌握相关的文言实词和虚词及古今异义、一词多义、通假字等现象。
4.理清文章的叙事线索,学习文章曲折回环,悬念迭起,引人入胜的写法。
教材分析:《桃花源记》是苏教版九年级上册第五单元中的一篇课文。
诗人“以文为辞”,在《桃花源记》中虚构了一个美好的理想境界,这同他本人的经历有密切关系。
他因厌恶统治阶级的腐朽和官场的营私舞弊而三次辞去官职。
生活虽然穷一点,但和老百姓一起生活,陶渊明深深感到心情放松愉快。
正是在这种情感的驱使下,诗人以洗炼的笔墨,给我们描绘了一幅没有尘世羁绊的人间乐园——世外桃源。
这篇文章有着自身的特点:首先,故事性强,颇具传奇色彩。
其次,作者借虚构的故事表现自己的社会理想,全文笼罩着似有若无的神秘虚构的色彩。
最后文章的语言优美隽永,琅琅上口,值得品味。
因此,我觉得本课的教学重点难点为:1.积累常用文言词语的用法。
2.使学生理解本文写作的顺序、详略,体会优美、精炼的语言。
3.理解作者笔下的社会理想及作者寄托的思想感情。
教学设想:学习文言文得一步一个脚印,扎扎实实的,来不得半点的偷工减料。
同时,学习起来又不能过于琐碎、教条,还得动脑筋让学生在积累基础知识之余,感受到学文言文的乐趣。
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好的文章更是要在读中去体会它的美,在说中去挖掘它的美。
因此,我准备在教学过程中,重点指导学生“美美地读”“美美地品”“美美地说”“美美地听”,力争通过这些环节使学生感受本文的意境之美,并在此过程中培养学习的能力。
教学课时:两课时教学流程:第一课时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1.(欣赏图片)同学们,当你们看到这样的美景时,脑海中会想到哪个成语?(引出“世外桃源”)“世外桃源”这个成语包含着一个神奇的、引人入胜的故事,是晋代诗人陶渊明在《桃花源记》中所描述的一个与世隔绝的,不遭战祸的安乐而美好的地方。
陶渊明《桃花源记》教案(精选6篇)

陶渊明《桃花源记》教案陶渊明《桃花源记》教案(精选6篇)作为一位优秀的人民教师,很有必要精心设计一份教案,教案有助于学生理解并掌握系统的知识。
那要怎么写好教案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陶渊明《桃花源记》教案,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陶渊明《桃花源记》教案篇1教材分析:《桃花源记》是一篇优秀的古代散文,它原是《桃花源诗》前边的“记”。
文章主要通过对桃花源中没有剥削,没有压迫、恬静淳朴的理想社会的虚拟性地描述,来表达作者及人民群众对和平安静生活的向往,对黑暗社会的抗议和憎恨。
教学目标:1、了解作者及其写作背景。
2、了解故事的情节及线索。
3、认识作者通过描述“桃花源”所表达的社会理想。
教学难点:认识“世外桃源”的虚拟性;认识作者通过“桃花源”所表达的社会理想。
教学过程:(第二课时)一、导入1、配乐课文朗读,辅以动画演示。
2、师以《桃花源记》经百年苍桑而未衰的独特魅力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基础回顾。
1、给学生3分钟重温2、出示检测内容,a 古今异议 b 译句三、明确学习目标1、了解作者及其写作背景。
2、了解故事的情节及线索。
3、认识作者通过描述“桃花源”所表达的社会理想。
(带着这些学习目标,齐背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四、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1、师激发学生对陶及写作背景的求知欲。
2、出示陶渊明简介及写作背景。
3、师延伸引导学生回忆陶寄寓同样思想的其它作品:《饮酒》、《归园田居》等,以加深学生对陶的思想及写作背景的了解。
(完成目标1)五、自主活动:了解故事情节及线索1、自读课文,整体感知故事情节,讨论并概括回答。
2、师作积极性评价,并出示准确的情节概括(出示投影片)3、引导学生从情节概括中,梳理总结线索——渔人行踪。
六、课文品析1、师生互动:引导学生从第一段中感受桃花林之奇美,体会故事开端所笼罩的神秘色彩,A忘路之远近——渔人已入迷离难辨之境B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能让渔人忘鱼而只见桃花。
《桃花源记》教案优秀6篇

【课时布置】三课时。
第一课时〖教学目的〗1、朗读课文,熟悉课文内容。
2、掌握本文的重点字词,能读懂课文大意。
〖教学重点〗朗读课文,根据课文注释读懂课文大意。
〖教学难点〗理解文言文中的一词多义、一义多词、古今异义、省略成分等复杂的语言现象。
〖教学设想〗通过读课文,根据书下注释读懂课文、同学间互相进行试讲的方法,学生基本在指导下自学课文。
〖教学过程〗教师介绍:今天咱们来认识中国古代东晋时一位杰出的诗人,陶渊明。
他生于东晋后期,经历了晋宋易代的变化,当时政治黑暗,兵连祸结,民不聊生。
他少时颇有壮志,博学能文,任性不羁。
少年起就经历了许多政治上的纷扰,出仕到辞官归隐更是遇到了晋宋易代的变化,他对社会的动乱和官场的丑恶的和不满的。
“不肯为五斗米折腰”。
归隐后,安贫乐道,乐天知命,清高自赏,消极遁世,多写田园风光,文风清新质朴,恬淡自然,简洁含蓄而又富有韵味。
历代都有很多人为陶渊明的诗文作注,其人数仅次于杜甫。
二、解题三、朗读课文朗读要求:1、读得清楚:句读分明,节奏合理。
2、读得流畅:语句流利、音韵铿锵、四、检查学生的朗读情况,并强调局部字词的读音生字:俨然、阡陌、垂髫、怡然、邑人、郡下、诣、骥、津多音字:豁然、衣着、间隔、舍、语、属答还遂通假字:要—邀一词多义:志、寻、遂一义多词:悉、并、具、咸、皆古今异义:妻子、无论、交通、绝境、间隔五、学生两人一组,参照书下注释疏通文意,之后请几位学生起立说课文大意,老师和其他学生倾听并纠正他们翻译得不够准确的地方六、作业1、读课文三遍;2、整理课堂上找出的几种文言文的语言现象,写在作业本上。
第二课时〖教学目的〗1、学习课文以渔人的行踪为顺序,详略得当地叙述他的所见所闻的记叙方法。
2、学习巩固关于句子成分的省略、古今异义的区别以和一词多义等古汉语知识。
〖教学重点〗2、巩固古汉语知识。
〖教学难点〗理解桃花源这一社会理想的实际意义。
〖教学设想〗用指导自学、学生试讲、启发讨论的方法进行教学,注意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桃花源记》教学设计《桃花源记》教学设计学习目标1、了解本文所描绘的理想社会,感受宁静的田园生活,正确理解作者的理想。
2、肯定陶渊明对理想社会的大胆追求,激发学生生在新时代的自豪感。
重点难点1、引导学生感爱桃花源优美的环境,淳朴的人情,和平安定的生活。
2、理解陶渊明虚构这一桃源胜境的目的。
一、导入新课:播放歌曲《梦入桃花源》,营造气氛。
二、明确学习目标三、朗读桃花源1、教师范读课文,提醒学生注意字音、句读、情感。
2、学生自由朗读课文,依据注释疏通文意,并积累文言词汇。
3、归纳古今异义词,一词多义等语言现象。
4、学生选择自己喜欢、有感悟的句子背诵,并说说理由。
5、朗读比赛(男生VS女生)四、桃花源访谈节目——“新闻会客厅”朗读比赛后大家是不是和老师一样对桃花源十分向往,今天我穿越时空的隧道把1600多年前桃花源的村民请到了我们的“新闻会客厅”的演播室,听他们讲述一下桃花源的故事。
(学生自愿客串桃花源村民代表走进新闻会客厅)现场采访:各位观众朋友大家好!欢迎收看本期的新闻会客厅,一说起世外桃源,大家总会放飞思想的野马,浮想联翩勾画你心中的世外桃源,今天,我们有幸请来了桃花源中的村民代表,通过当事人之口,揭开桃花源的神秘面纱。
1、各位村民,欢迎你们来到AAAAAA,我们想知道当初你们为什么要远离尘世,建造你们的桃花源村?什么原因促使你们做出这样的决定?自先世避秦时乱。
2、提及桃花源我们都想入非非,那到底什么样?你们能给我们介绍一下你们这个村子四周的地理环境如何?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画外音:环境美不美?美!怎么美?一个词语形容:神美(神秘,美丽)观众活动:想象“一片桃树林,花开争妍,微风拂过,片片桃花瓣簌簌飞落,一个静谧的山村依稀出现在树树掩映环抱中,仙境般美丽。
齐读感受。
3、村里人日常生活怎样?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4、村里人如何相处?是与世隔绝吗?遂与外人间隔。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画外音:这里人们性格是那么善良淳朴。
5、你们村中有什么风俗习惯吗?比如,来了客人你们怎么招待?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
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画外音:村里人是那么好客。
通过村民的介绍,我们大体了解了桃花源中的情形,下面请观众们充分发挥想象力,用自己的语言描绘一下你脑海中的桃花源。
总结:桃花源中风土人情是热情好客,善良淳朴。
环境优美,人与人,人与自然处处体现一1种和谐之美。
感谢桃花源村民代表,本期新闻会客厅到此结束。
谢谢收看。
节目结束了,我们的比赛仍在继续,“限时背诵比赛”6、节目的最后,请“桃花源的村民”用一句话概括一下桃花源的特点或自己的生活感受。
(结五、赏读课文1、刚才我们收看了“桃花源访谈”节目。
通过所见、所闻,我们知道桃花源实在是令人陶醉。
它给大家留下了怎样的印象,用一两个词语概括。
2、分类感受(一)感受桃花源的美好(1)桃花源美在何处?试以“桃花源之美,美在_________,不信你看(听、闻):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的句式描绘一下桃花源的美。
(后一空,可以直接引用课文中的话,也可以根据课文内容用自己的话描述。
)(学生回答,教师归纳)(2)小结感受:陶渊明在《桃花源记》中为我们展现了一幅怎样的生活画卷?(教师归纳)桃花源的确是一幅美丽的画,美在自然更美在人情,它风景秀丽,它宁静和谐,它民风淳朴,这里人人劳作、人人平等、关系融洽,没有剥削、没有战乱,人民安居乐业、丰衣足食,真是一个温暖自足的理想王国啊!(板书)(二)感受《桃花源记》的美好过渡语:一篇不过三百来字的《桃花源记》令桃花源这一景点声名鹊起、驰名中外,它跨越千年,仍经久不衰,传诵古今,魅力何在呢?大家可以从语言(句式、用词)、结构、写法等方面来再次品读这篇美文。
下面,请同学们快速就近形成学习小组,探讨《桃花源记》的美。
(学生回答,教师归纳)无论是通篇纵览还是逐一咬文嚼字,无处不让人感到此文美不胜收:叙事简洁, 情节曲折;层层设疑,引人入胜;读来琅琅上口,富有音乐的韵律美。
它既是一幅绝美的画卷,又是一首动人的曲子。
六、探究考证当我们徜徉在桃花源中流连忘返时,我听到这样一种观点:桃花源根本不存在,它是作者虚构的理想社会!你同意吗?四人一组探究考证,考证桃花源是否存在,不存在,证据何在?【1】不存在!证据:(课文中句子)既然桃花源不存在,陶公为何虚构这样一个社会?引入时代背景介绍,作者生平介绍。
士族、地主把持朝政,社会黑暗,作者抑郁不得志,辞官归隐,于是创造了一个没有压迫没有剥削的世外桃源寄托自己的理想,但是由于时代局限,是不能实现的。
【2】存在!桃花源存在于陶公的心中,存在于我们每个人的心中,相信和谐理想的存在,有陶诗为证“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七、感悟桃花源感悟理想,和谐,并为之奋斗!八、结束语1、如今祖国各地不是桃源,胜似桃源,倘若陶公地下有知,他也应该无比欣慰!其实古往今来许多的仁人志士也一直在为自己理想中的桃源奋斗不息。
古者如墨子、屈原、杜甫……今人如鲁迅、方志敏、焦裕禄……等等,举不胜举呀。
千百年来,“桃花源”已经成了人们的理想的化身,衍化成了一种“桃源情结”。
我希望在21世纪的今天,同学们也能志存高远,将个人的利益与社会的需要结合起来,向着理想勇往直前。
2、同时出示一些谈理想的名人名言。
2《桃花源记》教学设计一、背景1、面向学生:□中学 2,学科:语文2、课时:33、课前准备:学生准备:借助工具书和页下注释,朗读课文,读准字音,了解课文大意;收集查阅资料,了解作者情况。
二、教学课题《桃花源记》(一)知识目标1.借助工具书,顺畅地朗读、背诵课文。
2.理解积累一些文言实词和虚词的用法,并翻译全文。
(二)能力目标1.理解本文以渔人行踪为线索叙事的表现手法。
2.能辩证地看待作者在文中寄托的社会理想。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了解作者追求理想社会的思想感情,激发学生为追求理想的活而努力学习,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
三、教材分析陶渊明是我国东晋时期杰出的诗人,他的作品《桃花源记》已经成为我国人民雅俗共赏、家喻户晓的精彩作品。
这是一篇故事性很强的文章,表达了陶渊明对理想社会的追求。
他生活在东晋末期战乱频繁的环境里,不满社会现实,长期隐居农村,对农村的现实有更深的了解,对人民的愿望更有了切身的体会,于是构想出他心中的理想社会——世外桃源。
但是作者十分清楚地看到,在当时的条件下这样的理想社会是无法实现的。
读这篇名作,既要看到作者的美好理想,又要看出他无法克服的思想矛盾,才能深刻理解它的内容和写法。
教学这篇名作,要引导学生借助注释和工具书读懂课文大意,然后在反复诵读中领会它丰富的内涵和精美的语言,并积累一些常用的文言词语。
学情分析:九年级的学生己经有了一定的文言阅读能力,结合课本上的注解,疏通文意已不是难事。
学习这篇文章,词语解释、内容的理解翻译让学生根据所学知识,结合课文注解,小组内相互补充疏通,教师针对疑难点进行点拨强调。
在教学中应抓住这一特点,创造条件和机会,发挥学生的学习主动性。
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让他们采用自主的、合作的、探究的方式去学习,注重他们自身对知识的理解、领会和积累。
通过对内容由浅入深的学习,逐步完成既定的教学目标,又能培养学生可持续学习的能力.老师只是作为一个引导者。
四、教学方法文所写内容丰富,语言生动富有表现力,充满了情趣,根据文章这一特点,我将充分发挥学生作为阅读主体的作用下,运用1、读书入境法:“读人使人如见其人,声使人如闻其声,读景使人如临其境,读事使人如历其事。
”而本文正是一篇具备了人美、景美、情美的文章,在读中感知,在读中培养感悟。
在反复诵读中领会丰富的内涵和精美的语言,领会情感,学懂课文。
2、讨论法:在讨论中释疑解惑,提高认识,巩固知识,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3、合作探究法:建构主义理论认为,学习是学生主动建构知识的过程,我在教学中让学生进行合作探究,解决问题。
本文采用诵读、讨论、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重视学生在文言文学习过程中能力的发展,既重视促进掌握文言文的基础知识,又重视发展学生的探究能力,在师生互动的过程中,逐步提高学生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
五、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百度搜索】/programs/view/VIhvAzemkUs 李清照的《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
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
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这首词讲述了作者因溪亭醉饮,醉意未消,游兴沉酣,乐而忘返。
暮色苍茫而迷路误入荷花深处,惊动了水鸟。
作者以鸥鹭形象作为陪衬,是何等美妙的景象!别有一番情趣。
今天,我们要学的《桃花源记》也是讲述的一个渔人因迷路而误入桃花源,那又是一番什么样的景观呢?下面就让我们一看究竟吧。
2、作者介绍:(展示陶渊明画像)/minghua/02/202L.htm3、【百度百科】 baike.baidu./view/94220.htm陶渊明(365-427),一名潜,字元亮,东晋伟大诗人,别号“五柳先生”。
世称靖节先生。
浔阳柴桑(今九江西南)人。
我国古代杰出的文学家。
他受家庭教养和儒家思想的影响,年少时就有“大济于苍生”的壮志。
博学能文,任性不羁。
时值东晋和宋的易代之际,社会动荡不安,壮志难酬,二十九岁开始,先后做过几任小官,他在几次仕途中,深感官场污浊、仕途凶险,不愿“为五斗米折腰”,终于在41岁辞官回乡,从此过着“躬耕自资”的隐居生活。
并作《归去来兮辞》以明其志。
从此过着“躬耕自资”的隐居生活。
他所做的诗文多描写农村生活情趣,表现田园风光,抒发他热爱田园生活,愿与农民来往而不愿为五斗米折腰,不愿与 __同流合污的高尚情操。
但又包含了消极遁世的因素。
他所作的诗文,内容多描写农村生活,表现了优美的自然风光,抒发他热爱田园生活、乐于和农民来往和不愿与 __同流合污的高尚感情;但也包含了乐天知命、消极适世的因素。
在形式上一反当时华而不实的文风,明朗清新,质朴自然,善于抓住客观事物最突出的特征,淡淡几笔传神的表现它的形象,简洁含蓄而富有韵味,对后代作家有较大的影响,开创了文学上的“田园诗派”。
2.作者的诗歌名句:?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奇文共欣赏,疑义相与析? 盛年不重来,一日难再晨? 及时当勉励,岁月不待人陶令不知何处去,桃花源里可耕田。
——毛泽东诗句三、初步感知课文(准备,听名家朗诵课文)1、听课文录音。
【百度视频】/w45/play_album-aid-7291982_vid-NDMxODYzMTA.html2、听过了课文录音,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