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食养食疗论文》
中医食疗学论文:现代营养学与《黄帝内经》饮食观的比较

中医食疗学论文:现代营养学与《黄帝内经》饮食观的比较《黄帝内经》是我国现存的第一部医学经典着作,它不但奠定了中医基础理论,还提出了中国传统饮食养生的基本观点,论述了饮食结构的基本模式,首创了食物分类方法,揭示饮食与疾病的关系以及食疗方法等。
其以中医五行学说为基础,将食物与五脏对应分类,与现代营养学的“金字塔”模式既有相似,也有本质的区别。
现代营养学强调食物种类齐全、数量充足、比例适宜,能量、脂肪以及糖类的搭配均衡,合理饮食是生命活动的基本保证,饮食失调是导致疾病的主要原因。
而中医的饮食养生观强调人体阴阳五行的调和,气血运行的流畅,均以饮食的合理为基础,包括“谷肉果菜,食养尽之”,“食饮有节”,“谨和五味”“阴阳平衡”.本文以《黄帝内经》中的饮食养生理论为指导,阐述其基本观点,与现代营养学相关理论进行对比,分析它们的异同。
结合现代研究,分析中医的饮食养生观的科学性,对现代常见的饮食健康问题与疾病,依然具有一定的现实指导意义。
一、《黄帝内经》饮食观1. 饮食结构与养生成书于2500年前的《黄帝内经》首倡中华民族基本的膳食模式。
《素问·脏气法时论》:“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气味合而服之,以补精益气。
”五谷包括麦、黍、稷、麻、菽,五果包括李、杏、枣、桃、栗,五畜包括牛、犬、羊、猪、鸡,五菜是指韭、薤、葵、葱、藿。
谷物富含淀粉、葡萄糖,是机体能量的主要来源;蔬果富含各种纤维和维生素,是机体维持组织功能正常的不可缺少物;畜物富含各种蛋白质,是机体所需氨基酸的重要补充途径。
在五谷杂粮为主食的基础上,加以不同的肉食和蔬果搭配,达到均衡饮食,补充机体所需的各种营养,可见这种“谷果畜菜”膳食模式的科学性。
除了总体上显现了其搭配的合理性外,每一类的食物也具有丰富的内涵。
以主食的五谷杂粮为例,小米性味甘凉,除含蛋白质、脂肪、维生素外,还有丰富的烟酸、胡萝卜素,有补虚损、除湿利尿、益脾和胃的作用,对消渴口干、腰酸膝软的人群有一定的帮助;糯米性甘温,含有蛋白质、脂肪、维生素B、钙、磷、铁等,性味甘温,有暖脾胃、补中益气的功能,可治烦渴尿多等症;小麦性甘凉,除一般的营养成分外,其含有较多的维生素B 和维生素E,包括卵磷脂、精氨酸等,具有健脾胃清虚热的作用,适合于心烦不宁、失眠狂躁的人群。
食疗养生论文(精选8篇)

食疗养生论文(精选8篇)健康与长寿是人类永恒的主题之一;健康是人类的最大的财富;健康是最大的本钱;特别是随着人类社会的日益繁荣与进步,精神活动的丰富多彩,物质生活的极大提高,人们对健康的渴望越来越迫切,因此也越来越重视学习并遵循养生之道。
下面是食疗养生论文8篇,供大家参考阅读。
食疗养生论文第一篇:中医理论支持下养生餐厅膳方设计摘要: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居民养生意识越来越强,市场上出现了许多养生餐厅,但大多数在“养生”内功上还存在着较大欠缺,本文倡导基于中医理论基础,充分利用现代人工智能技术,构建科学的现代养生餐厅经营模式。
关键词:中医理论;养生餐厅;体质;智能;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养生意识不断增强,市场上应运而生出现了许多“养生”餐厅,但大多仅是在菜单内设置了部分或系列“保健养生”菜品,供客人自主选择,由于客人养生知识参差不齐,许多客人选取菜品仅凭感觉,与个体生理需求存在较大差异,不仅起不到“养生”效果,有的甚至背道而驰,如何科学食养成为现代养生餐厅的重要课题。
一、中医相关食疗理论中医理论是我国各族人民几千年来生产生活实践的结晶,具有丰富的科学内涵,对于提高当代居民体质健康具有重要指导作用。
中医理论强调“药食同源”,认为食物与药物同出一源,二者皆属于天然之品,食物与药物的性能相通,食物很多就用作入药。
《黄帝内经》中记载的13个方剂中,就有一半以上是食物成分,这也是最早的“药膳”方。
而且强调“药补不如食补”“上工治未病”,通过食补“未病先治”是中医的最高境界,体现了中医食疗养生的思想。
中医强调“辨证施治”,在中医治疗时,通过“望”“闻”“问”“切”,针对不同个体“因人制宜”,开具不同药方;食养也同样,根据个体差异,所采取的食养措施、方法也不同,应综合考量不同个体的体质状况、是否存在生理疾患以及个体所处的年龄阶段等开具膳方,这样才更具有针对性,食养效果更佳。
二、基于中医理论的养生餐厅膳方设计(一)体质养生,因人施膳几千年前的《黄帝内经》就提出了体质学说,如《灵枢·五变》、《灵枢·阴阳二十五人》等。
中医药膳学论文

浅谈中医药膳中华药膳--这枝医苑奇葩,经历了几千年的沧桑岁月,发展成像今天这样具有完整的理论体系和制作方法的一门学问。
“民以食为天”自古以来我国人民就由此受到启发,春秋战国是药膳的萌芽时期,《内经》中记载了“半夏粳米汤”,《金匮》中记载了“当归羊肉汤”,药膳经历代医家的整理、收集,逐渐发展成今天这样内容丰富,疗效肯定,影响深远的保健方法。
现代营养学的研究大大推进了药膳的发展,药膳正走上中西医结合的良好发展之路,必将对百姓健康和生活起到日益重要的作用。
药膳是中国传统医学和饮食文化共同孕育的一枝奇葩,既是餐桌上的美味佳肴,又是防病治病之有效措施,故历来受到人们的青睐。
近年来,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口的老龄化、疾病模式的改变以及受到“回归大自然”思想的影响,药膳这种药食结合、养疗一体的传统医疗保健方法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从而大大促进了中国药膳学的。
近年来,各种类型的药膳研究培训机构、药膳餐厅纷纷建立,部分医院、康复中心相继成立了药膳食疗科,国际间的交流与合作也日益增多。
但繁荣的背后也隐藏着一系列的问题,作为一门性学科,药膳学的研究更多的是低水平的重复,其应用价值也远未得到应有的体现。
就以下几方面来讨论:1 加强基础研究,深化药膳理论任何一门学科的发展都不能脱离基础研究,药膳也不例外。
药膳是以食物和中药材为主要原料加工而成的,兼具药物防病治病和食品营养保健双重作用的食品,其配伍、组方和运用均是在中医药基础理论和防治原则指导下进行的,其加工制作过程则需要以烹饪理论为依据。
所以,如果脱离了中医理论和烹饪理论的指导,药膳的发展就失去了源头活水。
为了强化基础研究,促进药膳理论的发展,首要的问题是培养药膳研究的专门人才,促进学科的独立发展。
2 提倡学科分化,培养专门人才中华民族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孕育了为世人叹为观止的饮食文化,也形成了具有独特理论体系的传统医学。
药食同源,药膳学是中国传统医学理论和烹饪技艺相结合形成的专门学科,是中医学和烹饪学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有机结合、共同孕育的产物。
中医养生论文之食疗篇

中医养生学——食疗之我见【摘要】民以食为天,饮食在维持生命、促进健康、延年益寿等方面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我国古人在丰富的饮食实践的基础上,在不断的理论探索中,形成了博大精深的饮食养生理论和文化,这些理论和文化对我们今天的饮食生活仍然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祖国传统养生文化有着数千年的历史,在发展过程中融合了自然科学、人文科学和社会科学诸多的因素,集中华民族数千年养生文化于一身,以独特的理论体系为基础,以丰富的临床经验为特点,在世界传统养生文化中举世无双,为中华民族的繁衍昌盛和保健事业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关键词】中医饮食养生【正文】饮食,是人体从外界环境中吸取赖以生存的营养与能量的主要途径,是生命活动的基础与表现,是与人的生存息息相关的。
“民以食为天”是众所公认的常理,“安谷则仓,绝谷则危”,饮食活动在人类历史发展进程中起到了特别重要的作用。
人们饮食的根本目的在于使人气足、精充、神旺、健康长寿。
围绕着这个目的,逐渐形成了中国式的传统饮食养生理论。
自有烹饪以来,饮食与养生就紧密的联系起来,饮食养生理论是伴随中国烹饪的产生而产生的,随着烹饪的发展而发展,并逐步丰富与深化。
饮食与养生也是对立统一的辨证关系,饮食的目的在于达到养生的需求,养生最主要的依赖在于饮食。
二者相互作用,相辅相成。
中国烹饪饮食的变化和发展也始终是在哲学思想、养生思想指导下进行的。
如儒家的崇尚礼乐,饮食时宜;道家的崇尚自然,饮食养生;阴阳家和医家的阴阳五行,四气五味;释家的禁欲修行,创导素食等等,这些有关饮食的哲理,对中国烹饪的影响是很深的,故中国有“医食同源”之说。
但饮食养生不同于饮食疗疾,饮食养生是通过饮食调理达到长寿健康的目的,不是治“已病”,而是治“未病”。
这种治“未病”之法就是促进健康、预防疾病的养生之道。
中国饮食养生文化在几千年的实践中形成了以下主要观点:1.饮食对人身体健康至关重要明代医学家李时珍说:“饮食者,人之命脉也”。
中药药膳论文

浅谈中药药膳前言药膳是中医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民族历经数千年不断探索、积累而逐渐形成的独具特色的一门临床实用学科,是中华民族祖先遗留下来宝贵的文化遗产。
几千年来,中国传统医学就十分重视饮食调养与健康长寿的辨证关系,它包括食疗,即用饮食调理达到养生防病治病作用,以及药膳,即用食物与药物配伍制成膳食达到养生防治疾病的作用,本文所提到的药膳即包括食疗内容。
中医学在长期的医疗实践中积累了宝贵的药膳食疗保健经验,形成了独特的理论体系,因而药膳学是中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积极推行中医药膳食疗保健,不仅为我国人民的健康长寿做出了重要贡献,而且对于促进世界卫生保健医学的发展,也具有深远意义。
药膳是根据防病治病、滋补强身、延年益寿的需要而设。
它是在中医理论指导下,将中药与某些具有药用价值的食物相配伍,并采用我国独特的饮食烹调技术和现代科学方法,制作而成的具有一定色、香、味、形的美味食品。
药膳学是在中医传统食疗的,是根据中医理论与饮食保健实践经验,用药物和食品配伍,通过烹饪加工而成。
它既是药物,又是食物,且有增进食欲,保健强身,防疾除病,延年益寿的功效。
药膳属于食疗、食治、食补的范畴,但在这个基础上进一步的发展,由中医学和饮食文化的结合,形成了一门新的学科——“中药药膳学”。
一、药膳的应用原则药膳不能够乱吃,它有五条应用原则:1、平衡阴阳;2、调理脏腑;3、扶正祛邪;4、三时制宜;5、勿犯禁忌。
(一)平衡阴阳古代思想家认为,宇宙间一切事物都是由互相对立又互相依存的两个方面构成的,这两个方面就称为阴阳。
阴阳是指宇宙间万事万物,最基本的也是最高度的区别和概括。
运动的、温热的、明亮的、向外的、上升的、兴奋的……——属于阳。
静态的、寒冷的、晦暗的、内向的、下降的、抑制的……——属于阴。
人体阴阳失去平衡后,就会表现出各种症状来,古人对症状的分类,也是用阴阳来代表和说明的。
“阳胜则热,阴胜则寒”。
阳证(即为热证)一般症状是发热、口渴、脉数(快)等。
中华药膳论文3000字

中华药膳论文3000字篇一:中华药膳(文本)中华药膳目录第一篇药膳理论第二篇消化系统疾病食疗药膳第三篇呼吸系统疾病食疗药膳第四篇泌尿系统疾病食疗药膳第五篇心血管疾病食疗药膳第六篇感觉器官疾病食疗药膳第七篇手术后食疗药膳第八篇消暑药膳第九篇美体养生药膳第一篇药膳理论一览古话药膳我国传统医药历来重视人与自然相应,比如我们民间所用的药膳.就是结合日常防治疾病的一些传统疗法。
古书《周礼·天官》记载:“春发做宜食酸以收敛.夏解缓宜食苦以坚硬.秋收敛吃辛以发散,冬坚实吃戚以和软”。
这是当时人们对四季饮食养生方法的归纳,中同第一部医学著作《黄帝内经》中记载“毒药攻邪.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斋为益,五菜为充,气味合而服之.以补益精气。
”义载“小毒治病.十去其八,无毒治病.十去其几,锌肉果蔬,食养尽之”说明药物以治疗、食物以养的关系。
我国第一部中药专著《神农本草经》.记载了,许多食物可以当作药物来应用,如红枣、芝麻鸿蛋、葡萄、芹菜等,开创以食当药之例。
中国最早的热病学和内科学著作——汉代张仲景的《伤寒论》和《金匮要略》,有许多药食结合的方剂。
如当归生姜羊肉汤、百合鸡子黄汤、甘草小麦大枣汤等.是用汤剂来治病的。
盛唐时期孙思邈的《于金要方·食治篇》是我国第一篇专论食疗的论文.提出了饮食治疗的概念.记载了大量的药食结合的食品和方剂,如乌鲤鱼煮汤治疗水肿病,现在还常应用他的弟子盂洗写了《食疗本草》.是我国也是世界上最早的饮食疗法的专著.汁三卷二百二十七条.书中最早}己载了花粉食品。
宋代陈直《养老奉亲书》是一本老年人食疗的专著。
元代忽思慧《饮脯正要》中载有育婴、妊娠、饮膳、卫生,食性禁忌等,是一本营养学专著。
明代李时珍《本草纲目》载有食物400余种、药酒75种、药粥42种.对代的药膳进行了汇总。
在我国食疗,药膳的发展过程中.逐步明确了食物与中药相结合的关系。
在中医理沦指导下.药以治疗.食以养生;以食佐药来治病.以药佐食来养生,构成了我国独特的食疗药膳的理论体系。
中医药膳学论文

吉林农业科技学院中医药膳学论文论文题目:中医药膳学特点认识及应用范围探讨年级专业:11中药学本班***名:***学号:*************师:***评阅教师:宋宇鹏完成日期:2013年11月28日吉林农业科技学院中医药膳学特点认识及应用范围探讨学生:郝艳杰专业:中药学指导教师:宋宇鹏摘要总结课本中中医药膳理论知识,结合中医药膳理论探讨了药膳理论的定义、特点、分类以及在中医药理论中的意义,还有对中医药膳的特点的认识以及药膳理论应用范围的探讨关键词:药膳;中医理论;文献;整理;研究;,AbstractThe doctor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medicinal food characteristic understanding and application scope of the studyStudents: Hao YanjieIndustry: Chinese materia medicaTutor: Song YupengPick toSummary in the textbook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medicinal food theory knowledge, theory of combining the theory of TCM herbal medicinal food is discussed the definition, characteristics, classification and significance in the theor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and understanding of the characteristics of Chinese medicine medicinal food and medicinal food theory application scopeKey words: medicinal food; The doctor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theory; The literature; Sorting; Research;目录摘要 (I)Abstract (II)一、中医药膳的特点之认识 (1)(一)注重整体,辨证施膳 (1)(二)防治兼宜,效果显著 (1)(三)良药可口,服食方便 (2)二、药膳理论应用范围的探讨 (2)(一)预防疾病,摄生自养 (3)(二)扶正祛邪,增强免疫功能 (3)(三)抗衰益寿,治漫性病 (3)(四)药膳分类的整理研究 (3)1、按性状分类 (4)2.按制作方法分类 (4)3.按药膳作用分类 (4)结论 (5)参考文献 (6)致谢 (7)中医药膳一直都是中华民族医学宝库中的瑰宝,是传统医学与饮食文化有线融合的结晶。
中医食疗药膳论文范文优选

中医食疗药膳论文范文优选题目:媒体时代宣传食疗养生药膳的方法研究摘要:药膳起源于我国几千年来的民间传统饮食习惯和中医食疗配方。
药膳是以传统的中医学结合现代烹饪学和营养学为理论支撑研发出的药膳配方, 将中草药与一些具有药用价值的食材搭配在一起, 并采用我国独特的饮食烹调方法制作而成的色、香、味、形俱全的美味食品。
食疗药膳因其具有养生健体、延缓衰老、促进机体康复等药用效果, 被越来越多的人认可。
传统的养生药膳的推广大多是利用电视广告、书籍进行宣传, 宣传方式的单一性药膳的推广相对艰难。
关键词:养生药膳; 四季药膳; 现代媒体; 户外媒体一、中医食疗药膳简述。
自然万物都是相互影响, 相伴相生。
人也受自然的影响, 不同的季节、不同的食材, 养生的方法也是不一样的。
春夏秋冬应如何合理进行药膳养生也是有讲究的。
春季是万物之始, 应多食清淡蔬菜及豆类食品;夏季暑热夹湿, 饮食应以甘寒清淡为主;秋季凉风初起, 燥气袭人, 应多吃些萝卜、杏仁, 可以清肺降气化痰;冬季寒冷, 应多吃些牛羊肉等温热性食品。
二、现代媒体在养生药膳的推广中的应用。
题目:浅谈中医食疗与五行结合在现代养生中的应用摘要:中医食疗是通过调节理饮食结构、改变饮食不合理性达到调理身体、强壮体魄的目的, 五行即金、木、火、土、水五种物质的运动, 五种物质相互滋生、相互制约构成物质世界, 维持自然界的相对稳定。
食物也可对应五行中的不同属性, 中医食疗即探讨个体五行与食物五行的相互作用关系, 参考个体的实际情况、季节变化和一天中的五行周期合理搭配食物, 达到养生的目的。
关键词:食疗; 养生; 五行; 五味; 中医护理中医食疗是人们运用于养生的传统习惯, 通过中医理论调理饮食结构从而达到调理身体、强壮体魄的目的。
中医食疗是在中医理论指导下利用食物的特性来调节人体各项脏器的功能, 使人自身获得健康或愈疾防病的一种方法[1]。
但是不同食物有着其特定的性质, 这些性质又对应着五行中不同的属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