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点与文言文翻译方法

合集下载

文言文的短句与标点的妙招

文言文的短句与标点的妙招

文言文的短句与标点的妙招文言文的短句与标点的妙招在年少学习的日子里,大家对文言文一定不陌生吧?文言文是一种书面语言,主要包括以先秦时期的口语为基础而形成的书面语。

那么问题来了,你还记得曾经背过的文言文吗?以下是小编整理的文言文的短句与标点的妙招,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文言文的短句与标点的妙招1给文言文断句,传统上称之为“句读”。

明辨句读,是阅读古文最基本的能力。

断句的基础在于对通篇文章的领会。

因此断句前先要通读几遍,力求对全文的内容有个大体的了解,将能断开的先断开,逐步缩小范围,然后集中精力分析难断句与上下文的联系。

在断句时,还应注意文章的体裁、语言风格、句意的完整与否。

标点的使用要合乎规范,和现代汉语标点的用法相同。

加强诵读,增强语感,对断句标点有很大的帮助。

除此之外,断句大致还可以遵循如下几条规律:(1)找名词(代词),定句读。

和现代汉语一样,文言文中名词(代词)一般也常常用作句子的主语和宾语,因此,找出文中反复出现的名词或代词,就基本上可以断出句读了。

(2)看虚词,定句读。

古人写文章,不用标点符号。

他们明辨句读,虚词就成了重要标志。

尤其是语气词和一些连词的前后,往往是该断句的地方。

如:夫、盖、凡、窃、清、敬等发语词和表敬副词,常常用在句首;也、矣、欤、焉、哉等语气词常常用在句尾;以、干、为、而、则等连词常用在句中。

根据这一特点,找出虚词就有助于句读。

(3)找顶真,定句读。

顶真是文言文中常见的形式。

句子前后相承,前一句做宾语的词,在后一句又作了主语。

例如:“畏惧则存想,存想则目虚见。

”(王充《订鬼》)根据这一特点,我们也可以确定句读。

(4)据排偶,定句读。

一排比、对偶、对称是文言文中最常见的修辞方法。

句式整齐,四六句多,又是文言文语言上的一大特点。

这一特点,又为断句提供了方便。

(5)依总分,定句读。

文言文中,也往往有总分、分总的形式,据此也可以进行断句。

(6)对话、引文定句读。

如何将汉语翻译成文言文

如何将汉语翻译成文言文

如何将汉语翻译成文言文
对于将汉语翻译成文言文的方法,有以下几个要点可以考虑:
一、了解文言文的特点
文言文是中国古代的一种汉字书面语言,与现代汉语有着一定的差异。

在翻译过程中,需要熟悉文言文的语法、词汇和表达方式,以确
保翻译结果符合文言文的要求。

二、选择合适的翻译策略
在将汉语翻译成文言文时,可以根据不同情况采取不同的翻译策略。

以下列举几种常见的翻译方法:
1. 逐字逐句翻译。

这是比较直接的翻译方式,将汉语的每个字、每
个句子都对应翻译成文言文中的相应字词和句式。

2. 意译加标点。

有时候为了更好地传达汉语的含义,可以进行适度
的意译,并在文言文中加入相应的标点符号来呈现句子结构和语气。

3. 调整语序和词汇。

汉语和文言文的语序和词汇使用有所差异,可
以根据需要调整语序,选用更符合文言文特点的词汇。

三、注意翻译的准确性和得体性
文言文翻译不仅要保持准确,还需要考虑翻译后的文言文是否符合
情境和语境的要求。

要注意用词的得体性、句子的通顺性,避免生僻
字和复杂句式的使用,以确保读者能够理解和接受翻译结果。

四、参考文言文经典作品
为了更好地理解文言文的表达方式和特点,可以参考一些文言文经典作品。

通过阅读这些作品,我们可以学习到文言文的用词和句式,为翻译提供参考。

在进行汉语到文言文的翻译时,需要耐心和细致地进行,同时储备丰富的汉语和文言文知识将会非常有帮助。

通过学习和练习,逐渐掌握文言文的表达方式,就能够更加准确地将汉语翻译成文言文,丰富文言文的传承和应用。

文言断句、翻译

文言断句、翻译

一.文言文断句技巧文言断句、标点最根本的方法是多读多背,形成语感。

有了一定的语感,读到该停顿之处,就会自然而然的停顿,不必苦思。

断句加标点也讲求一定的技巧,方法如下⑴名词断句法通读全文,找出人名、地名、事名、物名、朝代名、国名、官职名等。

这些名词常在句中作主语或宾语。

然后考虑:什么人,办什么事,采用什么方式,取得什么接结果。

例如:湖阳公主新寡帝与共论朝臣微观其意。

《资治通鉴》⑵借助虚词断句文言文中的虚词用法较多。

如“盖”“夫”“其”等发语词常放在句首,“耳”“乎”“哉”“焉”“也”“耶”等语气词常放在句尾,“之”“以”“则”“而”等助词、连词、介词常放在句子中,掌握了这些词的用法,会更好地帮助我们断句。

﹙曰后往往加冒号;“盖”、“夫”大多在句首;“于”、“而”一般在中间;“耶”、“乎”经常表疑问;“矣”、“耳”后面加句号;“哉”字后面跟感叹;“也”、“者”表停顿或句或逗看情况。

﹚如:齐王使使者问赵威后书未发威后问使者曰岁亦无恙耶民亦无恙耶王亦无恙耶使者不说曰臣奉使使威后今不问王而先问岁与民岂先贱而后尊贵者乎从句意看,这段文字是使者与赵威后的对话。

威后的对话中有三个相同的结构,都是“耶”字煞尾,它是表疑问的,故应用问号。

在第二个“曰”字后的引文中,“岂”是表反问的副词,应放在句首,和后边的“乎”照应,构成“岂------乎”句式,“岂”前应断开。

因此,全句可断为:齐王使使者问赵威后,书未发,威后问使者曰:“岁亦无恙耶?民亦无恙耶?王亦无恙耶?”使者不说,曰:“臣奉使使威后,今不问王而先问岁与民,岂先贱而后尊贵者乎?”⑶借助成份断句文言句式中,主谓结构居多,但主语常省略。

借助句子成份,关键是抓住动词,以动词为中心,找前后结构关系,确定主干,从而断开句子。

如:诸葛亮之次渭滨关中震动魏明帝深惧晋宣王战乃遣辛毗为军师句中动词有“次、震动、惧、战、遣、为”等,然后以动词为中心,弄清句子结构,“次”的主语是“诸葛亮”,补语是“渭滨”;“震动”的主语是“关中”;“惧”的主语是“魏明帝”,宾语是“晋宣王战”;“遣”的主语也是“魏明帝”,宾语是“辛毗”,而“辛毗”又是“为军师”的主语。

文言文翻译句子标点变化

文言文翻译句子标点变化

原文: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翻译:孔子曰:“学习之后,时常复习,岂不快乐?有朋友从远方来,岂不欢愉?别人不了解自己,却不生气,岂不是君子?”句点变化分析:1. 句子结构变化在原文中,“子曰”是句子的开头,表示孔子在说话。

而在翻译中,为了使句子更加符合现代汉语的表达习惯,将“子曰”翻译为“孔子曰”,将主语提前,使句子结构更加清晰。

2. 句子语气变化原文中的三个问句,分别表达了愉悦、欢愉和赞许的语气。

在翻译时,将这三个问句分别翻译为“岂不快乐”、“岂不欢愉”和“岂不是君子”,既保留了原句的语气,又符合现代汉语的表达习惯。

3. 句子标点符号变化原文中使用了逗号和句号,而翻译时则根据现代汉语的标点规则进行了调整。

具体变化如下:(1)逗号变化原文中的逗号用于分隔句子中的并列成分,如“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中的“学而时习之”和“不亦说乎?”两个部分。

在翻译时,为了使句子更加流畅,将逗号改为顿号。

(2)句号变化原文中的句号用于结束句子,如“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中的“人不知而不愠”和“不亦君子乎?”两个部分。

在翻译时,为了使句子更加符合现代汉语的表达习惯,将句号改为问号。

4. 句子增减在翻译过程中,为了使句子更加通顺,对原文进行了一定的增减。

例如,在“人不知而不愠”这句话中,翻译时添加了“别人不了解自己”这一部分,使句子更加完整。

综上所述,文言文翻译过程中句子的标点变化主要体现在句子结构、语气、标点符号和增减等方面。

通过对这些变化的分析,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文言文,并将其转化为符合现代汉语的表达方式。

以下是对原文的进一步翻译和标点变化分析:原文: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翻译:孔子曰:“学习之后,时常复习,岂不快乐?有朋友从远方来,岂不欢愉?别人不了解自己,却不生气,岂不是君子?”(1)原文中“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中的逗号改为顿号,使句子更加通顺。

文言文翻译之六字诀

文言文翻译之六字诀

2019/8/29
23
例1:曰:“独乐乐,与人乐乐,孰 乐?”曰:“不若与人。” 添加主语
译文:(孟子)问:“一个人欣赏音 乐快乐,和别人一起欣赏音乐也快乐, 哪一种更快乐呢?”(齐宣王)回答 说:“(一个人欣赏音乐)不如和别 人(一起欣赏音乐快乐)。”
2019/8/29
添加宾语 24
例2良庖岁更刀,割也;族庖月 更刀,折也。
服从,其次再也没有什么比严厉的法令更好了。
② 水性懦弱,人民就轻视它玩弄它,就有很
多人死于水,所以采用宽和的政策很难。
2019/8/29
44
(2)翻译下面的句子。(6分) (2019年广东高考题) ①【原文】:但以浓墨洒作巨点,淋漓满纸。郭异之,持以白王。 【翻译】: (狐狸)只是用浓墨洒成大黑点,(弄得)满终都是。郭生 对此感到奇怪,拿着纸来告诉王生。(但:只是,仅仅) ②【原文】:郭以是德狐,恒置鸡黍,备狐啖饮。 【翻译】:郭生因此感激狐狸,常常置办(美味的)饭菜,供给狐狸吃喝。 (德:感激,感恩)
2019/8/29
41
③为了增强语势而用繁笔、渲染、 铺陈手法的句子,译时要凝缩。
例: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 括四海之意,并吞八荒之心。
译文:(秦)有吞并天下,统一四 海的雄心。
2019/8/29
42
文言文翻译实战训练
(一)①且所谓文者,务为有补于世而已矣;所 谓辞者,犹器之有刻镂绘画也。诚使巧且华, 不必适用;诚使适用,亦不必巧且华,要之, 以适用为本,以刻镂绘画为之容而已。不适用, 非所以为器也;不为之容,其亦若是乎?否也。 ②然容亦未可已也,勿先之,其可也。
保留古今意义完全相同的专 有名词, 如国号、年号、帝号、官名、 地名、人名、朝代名、器物 名、书名、度量衡单位等。

第十讲——文言文断句与翻译

第十讲——文言文断句与翻译

3、寻找标志,辅助断句。
1、代名词 2、找虚词 3、察对话 4、辨句式
同学们给文言文标点时,常犯的一个毛病是一边看一边注上标点,看完了, 也就标完了。待回头检查时,又觉得有许多不妥之处,却又无法改正。其实这 种“一步到位”的方法是行不通的。因此,在给文言断句时,有四个环节。
①先通读全文,了解文意,分析情节。此时切勿动手标点,如一遍读 完不能理解,可连续读上二至三遍,直至理解。 ②根据文章的内容或层次,先断出几个大的段落或层次,此时注意句 首、句末虚词,这样凭借段落、层次或句首、句末虚词,把确有把握 的地方断开来。
辰 辰
文 言 文
老财主立字据
无鸡鸭亦可无鱼肉亦可青菜一碟足以 (小组合作) 从财主的角度怎么断句? 从先生的角度怎么断句?
曾有这么一个故事,有一个富翁生性吝啬,聘请教书先生时,讲明膳食供给很微薄。当时,这 位教书先生一口应允了。但借口恐怕口说无凭,写了一张没有加标点符号的合约:“无鸡鸭亦可无 鱼肉亦可青菜一碟足矣”富翁根据自己的主观愿望,理解为“ ”欣然签字。哪 知吃第一顿时,教书先生就大喊大叫:“怎么尽是素菜,没有荤菜,我们不是约好了 ‘ ’ 吗?”弄得这个富翁哭笑不得。
③对每一段落或层次按照前后顺序,从头到尾地进行解剖,分出若干 个句子,加上恰当的标点。
④通读全文,进行检查,对个别疑难之处,可根据上下文予以推断。
代名词
1、代名词:古人有姓、名、字、封号、谥号、谦称、自称、别称、尊称,官名、 文体名称等。 名词:如人名、地名、官名、族名、器物名、动物名、植物名、时间等。 常见代词基本有下面三种: ⑴人称代词: 吾、我、予、余、朕、孤、寡人、臣、仆、妾等词,代说话或写文章的人, 即今之所谓第一人称代词。其中“我”字,不仅各时代的文言皆用,而且 一直用到现在。其余的在现代汉语中都不用了。 尔、汝、君、公、阁下、陛下、足下等,代受话人,是第二人称代词,相 当于现代汉语的“你”“您”。其中“阁下”“陛下”有外交用语中还用。 若遇到这些情况要做停顿。如: (1)陈胜者,阳城人也,字/涉。(2)捕蛇者/说。(3)陋室/铭。 (4)爱莲/说。(5)出师/表。(6)马/说。(7)汉/丞相/诸葛/武侯祠。

经典文言文及翻译法则

经典文言文及翻译法则

经典文言文及翻译法则经典文言文及翻译法则1、加字法。

即在单音节词前或后加字,使之成为包含这个语素的双音节词或短语。

如:例1天下事有难易乎?(《为学》)译:天下的事情有困难和容易之分吗?2、替换法。

有些词,在古书里常用,但在现代汉语里已不用或不常用,或者有些词所表达的意思古今说法不一样,这就要用今天的说法去置换古代的说法。

如:例2将兵与备并力逆操。

(《赤壁之战》)“将”换成“率领”,“并”换成“合”,“逆”换成“迎战”。

3、拆分法。

有些词在文言文中使用,在现代汉语中也使用,但词义已发生变化,有的扩大或缩小了,有的已发生了转移,翻译的时候就要使用拆分法。

如:例3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桃花源记》)“妻子”在这里就要拆分成“妻子儿女”。

4、补充法。

文言文中有较多的省略成分,在翻译时要将原文省略句中省略的成分增补出来,使句意完整,然后再翻译。

如:例4有华阴令欲媚上官,以一头进,试使斗而才,因责常供。

(《促织》)“以一头进”前省略了主语“华阴令”,“试使斗”前省略了“上官”,“才”前省略了“促织”,“责”后省略了宾语“之”,翻译时要补上再翻译。

5、转述法。

用符合现代汉语习惯的词语来表述用了某种修辞格的词语。

如:例5大阉之乱,缙绅而能不易其志者。

(《五人墓碑记》)“缙绅”是古代大臣上朝将手板插在腰带里,这里是借代用法,译为“做官的人”。

6、保留法。

古文中的专名如人名、地名、年号、国名、官职名、朝代名等一律照抄,不必翻译。

如:例6德佑二年二月十九日,予除右丞相兼枢密使。

(《〈指南录〉后序》)这里除了“予”“除”之外,都可保留。

7、删略法。

指删去那些只起语法作用而没有实在意义的虚词,或某些表敬称或谦称的词。

如:例7战于长勺,公将鼓之。

(《曹刿论战》)句中的“之”是个音节助词,可不译出来。

例8张良曰:“谨诺。

”(《赤壁之战》)句中的“谨”表谦称,也可删去不译。

8、调序法。

古汉语中句子成分的位置与现代汉语有一些不同之处,常构成倒装句,应调整成合乎现代汉语的规范句序后再翻译。

文言文翻译的原则与方法

文言文翻译的原则与方法

文言文翻译的原则与方法文言文是指汉语中的古代文学语言。

对于学习文言文的人来说,熟练掌握文言文的翻译方法是必不可少的。

本文将为读者介绍文言文翻译的原则与方法。

一、翻译原则1. 信、达原则文言文翻译需要遵循信、达原则。

即在保证译文准确、通顺的前提下,尽可能保持原文意思和风格的完整性和质感。

翻译时要充分考虑原文语境、背景和文化背景,确保翻译的准确性和恰当性。

2. 知行合一原则文言文的翻译需要遵循知行合一的原则。

即翻译者需要在深入理解原文的基础上,进行创造性的表达,使译文准确、流畅、通顺、文雅。

译文应该符合古文的语言风格和表达习惯,达到表意和表达方式上的最佳组合。

3. 立意平衡原则文言文翻译还需要遵循立意平衡原则。

即翻译作品的意象、主题、节奏等方面应与原作达到相对的平衡,使译作在传达原作思想的同时,保持语言的美感和准确性。

二、翻译方法1. 理解文意,准确表达首先,翻译者需要深入理解原文的意思和背景,理解原文的语法特点、语义、修辞等方面。

根据原文的情境、主题和语言表达习惯等,选择恰当的翻译方法和词汇,准确表达原文的含义和情感。

2. 辩证处理对于一些翻译困难的句子,翻译者需要辩证处理,根据上下文、文化背景、修辞手法和语法结构等,进行合理的翻译。

如“夫”、“则”、“乃”等助词的处理,需要注意上下文的语境,合理理解原文的意思。

3. 考虑文化背景文言文作为古代语言,涉及到许多文化和历史背景。

因此,在翻译文言文作品时,需要考虑文化背景,考虑到原文所在的历史背景和文化习惯,尽可能还原原文的文化内涵。

4. 重点突出在文言文翻译中,有些文言句子比较复杂,其中的重点可能没有在句首或者句中体现。

这时候,翻译者需要将重点突出,让读者更容易理解原文的含义。

5. 注意修辞手法文言文作为一种文学语言,修辞手法在其表达中是十分重要的。

因此,在翻译文言文作品时,要注意原文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夸张、反语等,合情合理地运用对应的语言修辞手法来表达。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6)“变”指根据上下文语境,灵活贯通地翻 译。这往往用在上述五种方法都用上了还 难以解决时,尤其是碰到文言文中用修辞 或用典的地方,如《过秦论》中的“金城 千里”,可译为“钢铁般的城防”或“坚固的 城防”。类似这种语言现象,诸如:藩篱 (边防)、布衣(平民)、会猎(会战)、更衣(上 厕所)、山陵崩(死),这些词语如果照 直译出,反而不顺,甚至与原意不符。 这时就要根据上下文的意思灵活 翻译,以使译文前后衔接, 上下贯通。
(6)并列词句带连词,连词前面不用顿(并列 词语之间有了“和、与、及、同、或、甚至、 尤其、直至、特别是、以及、还有、包括、 并且、或者 ”等连词,连词前不再用顿号。 如果有三个以上并列成分,连词只用在最后 两个并列成分之间。 ) a、我国科学、文化、艺术、卫生、教育和新闻 出版业有了很大发展。 b、如果后天下雨,或者我突然有事,我就不能 到你那儿去了。
二、标点
1、顿号 ⑴大并套小并,大并逗,小并顿。(有的句子并 列词语中还有并列词语,大的并列词语之间用逗 号,小的并列词语之间用顿号。) 例: a.原子弹、氢弹的爆炸,人造卫星的发射和回收, 标志着我国科学技术的发展达到了新的水平。 b.这个经济协作区,具有大量的科技信息,较强 的工业基础,巨大的生活资料、生产资料市场, 较丰富的动植物、矿产、海洋、旅游等资源。
2、虽欲以汉为名,其实无所受命,何以见信于 众乎? 调:即按照现代汉语的习惯,在 对译的基础上,将特殊句式调整 译例1:虽然想把汉当做名声,那实际上 过去,使译句畅达。
没有被授命,怎么事, 可实际上并没有接受汉室的命令,凭什 么能被大家信服呢?
3、方望以为更始成败未可知,固止之,不听。
⑷概数约数不确切,中间也别带上顿。(概数 即约数,是不确切的数目,中间不能打顿号。) 例: a.看上去十七八岁,一副瘦骨伶仃的样子。 b.小河对岸三四里外是浅山。 (5)词语并列加语气, 要用逗号不用顿(带 有语气的并列词语间用逗号) a.什么黄花呀,木耳呀,干笋呀,蘑菇呀,满满 的装了一篮。 b.院子里有黄瓜啊,茄子啊,豆角啊,很是“丰 盛”。
⑵并列谓和并列补,中间不要去打顿。(并列 性的谓语之间和并列性的补语之间打逗号,而 不打顿号。)
a.你要不断进步,识字,生产。 b.这个故事讲得真实,动人。 ⑶集合词语连得紧,中间不要插进顿。(集合词 语是紧密的结构,不能用顿号分隔开来。如“师 生员工”,其间就不能用顿号。)
例:a.这次“严打”的成功,和广大公安、干警的 努力是分不开的,和公安干警家属的支持是分不 开的。 b.这个县有30多所中、小学。
标点高考链接
1、最近两天,京津地区、华北中南部、黄淮、 江淮、汉水流域、贵州等地的日平均气温达到 了入夏以来的最高值。(13年山东卷) 2、某夜,独坐窗前,翻看读书笔记,无意中看 到几句话:“素食则气不浊,独窗则神不浊, 默坐则心不浊,读书则口不浊”。细细玩味, 顿觉神清气爽。(11年湖北卷)
三、翻 译(找出译文与原句的变化)
译例1:方望认为刘玄的成败还不可以测, 坚决阻止他去,隗嚣不听。
留:即保留(照录)文言文中的一些基本词汇和 专有名词,包括:①在现代汉语中仍常用的成 语或习惯用语,一般人都能够理解,可以保留 补:即补出文言文中省略的成 不译 (硬要译,反而显得不通顺),②像朝代、 分或隐含的成分,如句子中省 年号、人名、地名、官职名、器物名、度量衡 略的主语、谓语、宾语以及介 等专有名词,也可保留不译。 词“于”等,使句意完整畅通。
1、夫兵,凶事也。宗族何辜! 译例1:打仗,是不吉利的事,宗族是多 换:即用现代汉语词汇替代文言词 删:即把没有意义或不必译出的 么的无辜啊? 汇,将单音节词换成现代汉语的双 虚词删去。文言句子中有些词,
音节词,将通假字换成本字,活用 如句首语气词“盖”“夫”,音 的词换成活用后的词等。 节助词“之”,用于特殊场合的 留:即保留 (照录)文言文中的一些基本词汇和 连词“而”,有些重文或互文, 译例 2 :战争,是凶险的事,我们的宗族 专有名词,包括:①在现代汉语中仍常用的成 可以或略去,或合并译出。 语或习惯用语,一般人都能够理解,可以保留 有什么罪过(为什么要遭此劫)呢? 不译(硬要译,反而显得不通顺),②像朝代、 年号、人名、地名、官职名、器物名、度量衡 等专有名词,也可保留不译。
• 文言文“六字翻译法”: • 留、换、补、删、调、变。
• 在翻译过程中,必须遵循“字 字有着落,直译、意译相结合, 以直译为主”的原则。
• •
• • • • • • •
贾谊 贾谊,洛阳人也。年十八,以能诵读书属文 称于郡中。河南守吴公闻其秀材,召置门下,甚 幸爱。文帝初立,闻河南守吴公治平为天下第一, 故与李斯同邑,而尝学事焉,征以为廷尉。 廷尉乃言谊年少,颇通诸子之书。文帝召以 为博士。 (《汉书· 贾谊传》) 1.以能诵诗书属文称于郡中。 答:贾谊凭借擅长背诵读书写文章在郡里闻名。 2.河南守吴公闻其秀材,召置门下,甚幸爱。 答:河南太守吴公听说他才学优秀,就召他到自 己的官署,非常地宠爱(他)。 3.故与李斯同邑,而尝学事焉,征以为廷尉。 答:(吴公)旧时与李斯同乡,并且曾经向李斯学 习过,(皇上)就征召吴公担任廷尉。
顿号用法口诀 大并套小并,大并逗,小并顿。 并列谓和并列补,中间不要去打顿。 集合词语连得紧,中间不要插进顿。 概数约数不确切,中间也别带上顿。
词语并列加语气, 要用逗号不用顿
并列词句带连词,连词前面不用顿
• 2、引号 引用之语未独立,标点符号引号外; • 引用之语能独立,标点符号引号里。 • 这主要是引号和其它标点符号的配合原则。 • 例: a.写文章应做到“平字见奇,常字见险, 陈字见新,朴字见色”。 b.现代画家徐悲鸿笔下的马,正如有的评 论家所说的那样,“神形皆备,充满生 机”。 c.陆游诗云:“汝果欲学诗,工夫在诗 外。”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