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求变
创新求变

200多年前,一家专门制造火药的公司在美国成立,好像其一生注定只能与“流血、杀人”联系在一起。
但令人意想不到的是,历经两个多世纪的洗礼,其随后推出的几乎每一种产品都代表着人类的一个梦想,屡创科学奇迹:美国宇航员阿姆斯特朗第一次登上月球时,身上穿着厚达25层的宇航服,其中有23层都是由这家公司生产的;美国自由女神像的金属结构是用它出品的涂料来进行防锈的;它还推出了用尼龙纺成的长筒袜,令女士们着魔般排队抢购。
这家非同凡响的国际跨国公司就是杜邦!变——200多岁仍然是“小杜”人类的生命极限大概在百岁左右,而对于企业来说,一般公司的寿命也就在10年以内,全球较著名的跨国公司能够活过50年的也没有几家;有一个笑话讲到“这个婆娘不是人,九天仙女下凡尘;子孙个个都是贼,偷得蟠桃奉娘亲。
”杜邦已经是一家200多年的老公司了,其基业常青的秘诀何在?200多岁的老杜邦是如何保持“小杜”的活力和强健体魄的?人类对于生命有一种与生俱来的宿命感,总觉得命由天定,好似被设定了程序一般,能够突破生命极限的成功人士大都信奉“爱拼才会赢”,是敢于造命的人。
同样,一家企业能够打破生命周期的极限,必有超越常规的非常之道。
杜邦之所以能够保持年轻态,很重要的一点就是“随变”,而不是“僵化”。
正如杜邦公司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贺利得说的那样:“我们决意要建立一个世代延续的公司。
很多观察者想把杜邦标签为这样或那样的公司。
我们是一个化学公司吗?我们将要成为一个生物科学公司吗?从很多方面来说,这些都是错误的提问。
正确的提法应该是:‘我们是一个强大的,在世界范围内探索人类基本需求并为之提供解决之道的公司吗?’对于这个问题的回答是大声说‘对!’”。
杜邦的发展史也大致如此:在19世纪,它是靠生产炸药发家致富的,到了20世纪,它的主业已经换成了民用化工产品;进入21世纪,开始全力向生物科技领域进军;其在全球的定位和形象也随之变化,从人类痛恨的“火药制造商”,一举变成为人类“生产优质产品,开创美好生活”的亲密爱人,现在又变成了“创造科学奇迹”的时代英雄。
形容创新求新求变的成语

形容创新求新求变的成语
1.创新无止境:指创新是一个无限的过程,永远不会停止。
2. 改弦更张:比喻彻底改变方针、政策、作风等。
3. 改天换地:比喻彻底改变某种情况或方法。
4. 革故鼎新:比喻推翻旧的制度、建立新的制度。
5. 独具匠心:形容创新之作独特、别具一格。
6. 立异独行:形容创新者坚持自己的想法独自前行。
7. 先声夺人:比喻在竞争中先声夺人,赢得先机。
8. 不断创新:指不断创新、改进,不断追求更好。
9. 眼光远大:指视野开阔,能看到更远的未来。
10. 与时俱进:指随着时代的变化而不断进步和发展。
- 1 -。
《创新求变的中唐诗》课件

经济基础
随着土地制度的改变和商 业的繁荣,中产阶级崛起 ,为中唐诗的发展提供了 物质基础。
文化氛围
儒、释、道三教并行,思 想多元,为中唐诗的创新 提供了思想土壤。
中唐诗的文学特点
内容广泛
中唐诗题材广泛,涉及社 会、历史、人生、自然等 多个领域。
风格多样
既有豪放派,也有婉约派 ,还有以白居易为代表的 新乐府运动。
吸取中唐诗的求变理念
求变理念
中唐诗人在诗歌创作中追求变化和多样性,不断突破 自我和传统。现代诗歌创作应该借鉴这种求变理念, 勇于挑战自我,不断推陈出新。
具体表现
中唐诗人如杜甫、韩愈等,在诗歌中不断尝试新的题 材、风格和技巧,为后世留下了丰富的艺术遗产。现 代诗歌创作者可以从中学习如何保持开放心态,勇于 尝试新的创作方式和风格。
语言精练
中唐诗人注重锤炼语言, 力求言简意赅,意境深远 。
中唐诗的影响与地位
对后世影响
中唐诗的创新和变革,为宋诗的 发展奠定了基础,影响了后世诗 歌的发展。
文学史地位
中唐诗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有重要 地位,被视为唐诗发展的高峰之 一。
02
中唐诗的创新求变
形式创新
总结词
中唐诗在形式上进行了大胆的创新,打破了传统诗歌的限制,为诗歌创作带来 了新的可能性。
风格多变
总结词
中唐诗在风格上呈现出多样化的特点,既有豪放奔放的风格 ,也有婉约细腻的风格,既有清新自然的风格,也有奇崛险 怪的风格。
详细描述
中唐诗人各具特色,风格迥异。如杜甫的沉郁顿挫,白居易 的平易通俗,李贺的奇崛险怪等。这些不同的风格使得中唐 诗更加丰富多彩,为后来的诗歌创作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
发挥中唐诗的艺术特色
名校高考作文试题模拟导写墨守成规与创新求变

2024届名校高考作文试题模拟导写:墨守成规与创新求变原题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60分)张大千先生谈绘画时说:一个成功的画家,画的技能已达到化境,也就没有固定的画法能够拘束他、限制他。
画得熟练了,何必墨守成规呢!但初学的人,仍以循规蹈矩,按部就班为是。
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审题【文题解析】:材料中提到了张大千先生关于绘画的观点,成功的画家在技能达到化境时,不再受固定的画法限制;但对于初学者来说,仍需要遵循规矩,按部就班地学习。
这启示我们不同阶段的人在学习、成长过程中,应有不同的态度和方法。
在审题过程中,我们要关注以下几点:1.理解材料的寓意:成功的画家在技能达到化境时不再受限于固定的画法,意味着在某个领域达到一定高度后,可以灵活变通,勇于创新;而初学者仍需遵循规矩,按部就班地学习,这表明在基础阶段,应扎实打好基本功,遵循一定的学习方法和规律。
2.思考个人成长过程中的启示:要结合自身实际情况进行感悟和思考,分析在不同的成长阶段,如何根据自身特点和需求,采用不同的学习方法和态度。
3.联系实际生活:在谈论个人成长过程中的启示时,要结合自身实际情况进行感悟和思考,分析在学习、成长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和挑战,以及如何克服这些问题。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立意:4.成功的画家在技能达到化境时不再墨守成规,启示我们在学习和成长过程中要勇于创新,灵活变通。
5.初学者仍需遵循规矩,按部就班地学习,启示我们要扎实打好基本功,遵循一定的学习方法和规律。
6.在不同成长阶段,应根据自身特点和需求,采用不同的学习方法和态度。
7.分析个人在学习、成长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和挑战,以及如何克服这些问题。
综上所述,本题可以围绕成功的境界、规矩与创新、应用到其他领域和个人成长等多个方面展开分析和讨论。
创新求变的中唐诗

之世,四海为一家,江山一统;第八 句又把视线放在眼前的景色上来:往 日的军事堡垒,如今荒废在一片秋风 芦荻之中。这残破荒凉的遗迹,是六 朝覆灭的见证,是分裂失败的象征。 “四海为一家”江山一统,才是最终 的必然结果。
创新求变的中唐诗(概述)
中唐时期指从代宗大历六年到文宗 太和末年的60多年。
“安史之乱”是唐代社会由盛而衰 的转折点,也是诗歌风貌发生重大变化 的时期。唐诗由此进入另一个相对繁盛 的时期。中唐的诗坛流派众多,风格多 样,开拓与创新是中唐诗歌的主要创作 倾向。
• ⑴写实讽谕诗派,即以白居易、元稹为代 表的新乐府诗派。又称“元白诗派”。这 一派以浅近通俗为主要特色,尤以善写新 乐府著称。白居易提出“文章合为时而著, 歌诗合为事而作”。
•第五句,以‘几回’二字括过六代, 言简意赅。与前四句止就一事而言相比 较,简繁得益。第六句“山形依旧枕寒 流”,通过前一句放眼六朝兴亡,在这 样一个广阔的历史背景中引出“山形”
西塞山,大大开拓了诗的境界。山川 “依旧”,而人世已经历几回朝代交替, 通过对比,更显得人事之变化,六朝之 短促。
最后一联,第七句,直写“今逢”
贬谪诗中常用手法:
• ①贬官士人出于自身特殊的处境考虑, 贬官文学多采取比兴手法,曲折地表 现自己的情志。
• ②有感于今昔身份的变化、处境的反 差,贬官文学多用对比手法。
创新求变,企业发展驱动力

没有 采用 彩 色钢板 做为 原板来 成 型 弯曲成 曲面板 的
情况 下 , 自行 探索 研究 、不 断克服 困难 、优 化设 计
思路 、勇 于突破 创新 解决 了不少技 术难 点 ,为成功
了很 好 的效果 ;同时为 解决 弯弧 后存在 的 自然反 弹 问题 ,设 计时 采用 了人 为设定 补偿 量 以保证 正反 曲
为她 优美 而 秀丽 的线条 而惊 叹 !创 造这 一建 筑奇 迹
的是 上海 宝钢 彩钢建 筑新 技术 公 司 、上海 五 冶冶金 建设 有 限公 司和上海 四新 钢结 构有 限公 司 ,而他 们
新 的行业 不甚 了解 ,甚至 不少人 把 钢构建 筑 与简
易 搭盖 画等 号 。经 过几 十年 的发展 ,而今 的钢构 建 筑 已经 在建 筑领域 站 稳 了脚 跟得 到 了长 足 的发 展 , 尤其 是不 少奥 运场 馆也采 用 了钢构 建筑 ,奥 运 中心 场馆 的鸟 巢建 筑更是 蜚声 海 内外 ,让 国人 对钢 构建
方式 还要添 加 一些辅 助设 施 ,而且 在实 际使用 过程
构合 理 、板型美 观 大方 、且应 用面 极广 。上 海浦东
国际机场一 期工 程正是 使 用 了此 种板 型得 到 了很好
的效果 ,因此 ,二期 工程仍 决定 采用 此种 板 型。但
是 由于二期 工程 为 了结 构及 美观 的需 要 ,要求 设备 能够进 行正 反 曲面的成 型且 正反 曲率 可根 据需要 自
备 与弯弧 机构 的一体 性 。因此 ,该 种 布置 方式 是最
为合 理 的布置 方式 ,经反 复研 究 对 比最 终 决定采 用
创新求变感悟心得体会(3篇)

第1篇随着时代的发展,我国各行各业都在不断追求创新求变,以适应不断变化的市场环境和人民群众的需求。
作为一名普通人,我深刻地感受到了创新求变的力量,下面我将从以下几个方面谈谈我的感悟和心得体会。
一、创新求变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要求回顾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的发展历程,我们可以看到,创新求变始终是推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
从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型,从农业大国向工业大国的跨越,再到如今向科技创新型国家迈进,每一步都离不开创新求变的引领。
1. 创新求变是适应市场需求的关键随着科技的进步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市场需求不断变化,只有不断创新求变,才能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
例如,智能手机的快速发展,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使得人们可以随时随地与他人沟通、获取信息、购物等。
2. 创新求变是提高国家竞争力的必要条件在全球化的背景下,各国之间的竞争愈发激烈。
只有通过创新求变,提高科技创新能力,才能在全球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近年来,我国在高铁、5G、人工智能等领域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正是得益于创新求变的推动。
3. 创新求变是推动社会进步的重要动力创新求变不仅能够促进经济发展,还能够推动社会进步。
例如,互联网的普及使得人们的信息获取更加便捷,教育资源更加丰富,为人们提供了更多的学习和发展机会。
二、创新求变需要具备的素质和能力1. 勇于创新的精神创新求变需要具备勇于尝试、敢于突破的精神。
在面对困难和挑战时,我们要敢于打破常规,勇于尝试新的思路和方法,不断探索未知领域。
2. 广博的知识储备创新求变需要具备广博的知识储备,这样才能在各个领域找到创新的切入点。
我们要不断学习,拓展知识面,为创新求变提供坚实的理论基础。
3. 团队合作能力创新求变往往需要团队的力量。
我们要学会与他人合作,发挥团队优势,共同攻克难题。
在团队中,我们要学会倾听、沟通、协调,为创新求变营造良好的氛围。
4. 执行力创新求变需要具备强大的执行力。
创新求变的中唐诗

创新求变的中唐诗寄李儋元锡——韦应物【注释】:此诗写怀友之情,表明了自己的忧郁。
前两句历来为人所称赞,范仲淹曾叹之为「仁者之言」。
这首七律是韦应物晚年在滁州刺史任上的作品。
唐德宗建中四年(783)暮春入夏时节,韦应物从尚书比部员外郎调任滁州刺史,离开长安,秋天到达滁州任所。
李儋,字元锡,是韦应物的诗交好友,当时任殿中侍御史,在长安与韦应物分别后,曾托人问候。
次年春天,韦应物写了这首诗寄赠李儋以答。
诗中叙述了别后的思念和盼望,抒发了国乱民穷造成的内心矛盾和苦闷。
在韦应物赴滁州任职的一年里,他亲身接触到人民生活情况,对朝政紊乱、军阀嚣张、国家衰弱、民生凋敝,有了更具体的认识,深为感慨,严重忧虑。
就在这年冬天,长安发生了朱泚叛乱,称帝号秦,唐德宗仓皇出逃,直到第二年五月才收复长安。
在此期间,韦应物曾派人北上探听消息。
到写此诗时,探者还没有回滁州,可以想见诗人的心情是焦急忧虑的。
这就是本诗的政治背景。
诗是寄赠好友的,所以从叙别开头。
首联即谓去年春天在长安分别以来,已经一年。
以花里逢别起,即景勾起往事,有欣然回忆的意味;而以花开一年比衬,则不仅显出时光迅速,更流露出别后境况萧索的感慨。
次联写自己的烦恼苦闷。
显然,「世事茫茫」是指国家的前途,也包含个人的前途。
当时长安尚为朱泚盘踞,皇帝逃难在奉先,消息不通,情况不明。
这种形势下,他只得感慨自己无法料想国家及个人的前途,觉得茫茫一片。
他作为朝廷任命的一个地方行政官员,到任一年了,眼前又是美好的春天,但他只有忧愁苦闷,感到百无聊赖,一筹莫展,无所作为,黯然无光。
三联具体写自己的思想矛盾。
正因为他有志而无奈,所以多病更促使他想辞官归隐;但因为他忠于职守,看到百姓贫穷逃亡,自己未尽职责,于国于民都有愧,所以他不能一走了事。
这样进退两难的矛盾苦闷处境下,诗人十分需要友情的慰勉。
末联便以感激李儋的问候和亟盼他来访作结。
显然,这首诗的艺术表现和语言技巧,并无突出的特点。
有人说它前四句情景交融,颇为推美。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创新求变”的中唐诗★★专题解说★★“安史之乱”以后,唐朝由盛转衰,诗坛也失去了盛唐的蓬勃气象。
这一时期的诗歌,其感情基调是徘徊惆怅,哀怨感伤;其艺术风格或高雅闲淡,或雕琢炼饰,或浅切平易;其审美趣味,由外拓趋向内敛,有自然趋向锻炼,由昂扬趋向低沉,由沉郁趋向高秀。
唐诗在中唐发生了重大转折。
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学习目标】1.反复诵读,了解诗歌内容。
2.把握诗人的情感。
3.了解贬谪诗常见的意象和内容。
【课前预习】一、贬谪诗(一)“贬谪诗”常表达的思想感情贬官文学多具有强烈的主观情绪。
初踏贬途的仓皇、身陷文化“蛮夷”之地的精神痛楚、才学难施的生命荒废之感,以及在贬谪苦难中既坚守忠奸大义又竭力超越痛苦的心路历程,必然要反映到贬官士人的文学创作中。
一般抒发以下情感:1.忠而被贬之愤,时光易逝、壮志难酬的感慨。
2.英雄末路之哭,生不逢时、怀才不遇的激愤与惆怅。
3.寄情山水、归隐田园的自我解脱。
4.任凭风雨的旷达乐观态度。
5.对奸佞小人的嘲讽与愤恨。
6.愈挫愈勇,相信能东山再起的自信。
7.羁旅行役之苦。
8.思乡怀归之情。
由于是遭贬后作诗,故贬谪诗中大多的情感表现为倾诉自己内心的悲伤和愤慨,表达自己内心的苦闷,如“怨灵修之浩荡兮,终不察夫民心”(屈原《离骚》),“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陈子昂《登幽州台歌》),“猿啼客散暮江头,人自伤心水自流”(刘长卿《重送裴郎中贬吉州》)“倚楹遂至旦,寂寞将何言”(柳宗元《中夜起望西园值月上》)等等,皆以“怨”“怆然”“伤心”“寂寞”等词鲜明而直接地表达了自己悲慨和忧愤之情。
由于诗人性格不同,在对待被贬的问题上表现迥异,一些心理承受能力强的被黜者并没有陷于落魄之中而不能自拔,反而表现出豁达、积极向上的乐观态度。
如“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诗人刘禹锡在遭受重大政治挫折之后以这两句诗勉励自己要以积极的态度面对人生;苏轼被贬后也并未消沉,而是心存希望和抱负:“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尤其是当苏轼被贬海南后,竟挥笔写下“日啖荔枝三百颗,不妨长作岭南人”的诗句,表现出诗人旷达的个性。
而“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屈原《离骚》)等则更强调自己品行高洁和坚持不懈的使命感。
此外,贬谪诗中还比较集中地表达出诗人对故乡的留恋和怀念,源于其被贬谪后离乡的悲伤和由眼前景物触发的情思。
这些情感具体说来有“思归”“思人”“对山水的留恋”以及“闲适之中掩藏的孤独寂寞”等。
如柳宗元著名的《江雪》一诗,就在空旷的冬景描写中表达了自己遭贬后的孤寂与凄凉。
寄寓这种情绪的诗句还有“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苏轼《定风波》),“闲依农圃邻,偶似山林客。
晓耕翻露草,夜榜响溪石”(柳宗元《溪居》)等,而“桃李春风一杯酒,江湖夜雨十年灯”(黄庭坚《寄黄几复》),“何事吟余忽惆怅,村桥原树似吾乡”(王禹偁《村行》),“忽闻歌古调,归思欲沾襟”(杜审言《和晋陵陆丞早春游望》)则表现出诗人在仕途多舛时对旧人旧地的思念和追忆。
(二)贬谪诗常用的表达技巧1.借景抒情,直抒胸臆;寓情于景,情景交融贬谪诗中的写景,多带有强烈的主观情绪。
怀才不遇的凄苦,忠而被贬的愤懑,都融入诗中。
如唐宪宗元和十四年韩愈因力谏唐宪宗迎佛骨事被贬潮州,在其《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诗中便直抒其意:“欲为圣明除弊事,肯将衰朽惜残年!”表达自己敢于直言进谏为民请命的为官态度与精神,也表达自己的悲怀与惆怅。
元稹“垂死病中惊坐起,暗风吹雨入寒窗”与杜审言《渡湘江》“迟日园林悲昔游,今春花鸟作边愁”都是以景衬情借景抒情,表达被贬后的黯淡与凄凉。
2.对比衬托,虚实结合诗人失意后往往会联想到与自己经历相似的人,借以对比伤悼,或借古讽今,或自嘲,虚中有实,实里有虚;即便是借眼前景物抒写悲怀的诗句往往也是用景色的明艳秀丽来反衬烘托自己的心绪。
如“歌沉玉树,古寺空有疏钟发。
六代兴亡如梦,苒苒惊时月。
”(李纲《六幺令》)“东风不为吹愁去,春日偏能惹恨长”(贾至《春思二首》)等,分别从古今对比与乐景写哀角度抒发自己遭贬谪的苦恨。
3.象征比喻,托物言志由于权力地位的下降,失意的诗人大多内心压抑而不便明言,象征、比喻或托物言志便成为其在诗中表情达意的惯用手法。
如“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李白《行路难》),以“冰塞川”“雪满山”象征仕途上的政敌权势等阻碍;“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王维《使至塞上》),诗人则以“蓬”“雁”自比,说自己像随风而去的蓬草一样出临汉塞,像振翅北飞的“归雁”一样进入“胡天”,暗写内心的激愤和抑郁。
刘禹锡被贬后创作的大量寓言诗,像《聚蚊谣》《昏镜词》《百舌吟》《磨镜篇》《飞鸢操》《秋萤引》等,即运用比喻象征的手法塑造各类形象,寄托自己坚定的意志和高尚情操,表现自己百折不回的斗争精神。
贬官文学多有文学样式的创新。
大凡一种新的文学样式,总是先从民间生活的土壤中萌发嫩芽的。
而贬谪的经历,是他们的生活下跌到民间,无案牍之劳形的贬官士人,渐次摆脱名利等各种杂念的影响,能够更为充分地驰骋自己的艺术想象,诗人的视野都比较开阔,多种题材都可以入诗,加上自身的文学素养,往往能够探索出新的文学样式。
刘禹锡在贬谪中以《竹枝词》吟咏风俗获得巨大成功,遂使竹枝词成为后世文人吟咏风俗的专用体裁。
更有苏轼创豪放词,元白开文人以词唱和的新风。
仕途的失意加重了士人的感伤情绪,政治上的挫折玉成了他们的咏史怀古诗,那种对历史和人生深刻思索,睿智而又隽永,如刘禹锡的《西塞山怀古》、《乌衣巷》等。
(三)贬谪诗中常见的意象归雁:重回故土或京城的愿望。
“阳月南飞雁,传闻至此回。
我行殊未已,何日复归来。
”——宋之问《题大庾岭北驿》江水:象征诗人的满腹愁绪,或对年华流逝、历史变迁的感慨。
“关门不锁寒溪水,一夜潺潺送客愁。
”——李涉《再宿武关》“澹澹长江水,悠悠远客情。
”——韦承庆《南行别弟》香草、柑橘:象征人们的高洁品质。
“江南有丹橘,经冬犹绿林。
岂伊地气暖,自有岁寒心。
”——张九龄《感遇(其七)》贬谪诗中其它常见意象:风霜雨雪夕阳鹧鸪落叶孤灯……二、作者简介韩愈,唐代文学家、哲学家。
字退之。
河南河阳(今河南省孟州市)人,郡望昌黎,世称韩昌黎。
因官吏部侍郎,又称韩吏部。
谥号“文”,又称韩文公。
在文学成就上,同柳宗元齐名,称为“韩柳”,被列为“唐宋八大家”之首。
三岁丧父,由嫂氏抚养成人。
提出“文以载道”的观点,与柳宗元倡导古文运动,反对骈文,提倡散文;诗歌创作亦力求独创,不避险僻,以文为诗,形成宏伟奇崛的特点。
他三岁而孤,受兄嫂抚育,早年流离困顿,有读书经世之志。
20岁赴长安考进士,三试不第。
25~35岁,他先中进士,三试博学鸿词科不成,赴汴州董晋、徐州张建封两节度使幕府任职。
后回京任四门博士。
36~49岁,任监察御史,因上书论天旱人饥状,请减免赋税,贬阳山令。
宪宗时北归,为国子博士,累官至太子右庶子。
但不得志。
50~57岁,先从裴度征吴元济,后迁刑部侍郎。
因谏迎佛骨,贬潮州刺史。
移袁州。
不久回朝,历国子祭酒、兵部侍郎、吏部侍郎、京兆尹等职。
政治上较有作为。
他的思想渊源于儒家,但亦有离经叛道之言。
他以儒家正统自居,反对佛教的清净寂灭、神权迷信,但又相信天命鬼神;他盛赞孟子辟排杨朱、墨子,认为杨、墨偏废正道,却又主张孔墨相用;他提倡宗孔氏,贵王道,贱霸道;而又推崇管仲、商鞅的事功。
他抨击二王集团的改革,但在反对藩镇割据、宦官专权等主要问题上,与二王的主张并无二致。
这些复杂矛盾的现象,在其作品中都有反映。
三、写作背景唐代是中国历史上经济、文化发展的鼎盛时期,佛教的传播也盛极一时,法门寺是史书所载中国境内珍藏佛骨的四大名刹之一(或称十九座寺院之一),自然成为唐代皇室所敬重的佛法圣地。
从唐贞观年间开始,一共举行了7次迎送佛骨的活动,第六次迎佛骨的时候,韩愈上书谏迎佛骨,触怒了宪宗,由刑部侍郎贬为潮州刺史。
这是他在南行途中所作。
左迁,古代贵右贱左,故将贬官称为左迁。
当韩愈到达离京师不远的蓝田县时,他的侄孙韩湘赶来送行。
韩愈当时悲歌当哭,慷慨激昂地写了这首名篇送给韩湘,抒写忠而获罪的愤慨、为国除弊的决心和眷恋朝廷的心情。
四、预习思考①结合注释疏通全诗并划出疑难词句。
②根据自己的阅读体验,写一段鉴赏文字。
③预习诗歌后,你提出了哪些新的问题?●互动课堂●【课时安排】1课时一、整体感知诵读全诗,理解大意,概括每一联的内容。
二、鉴赏诗歌1.这首诗在虚词的运用上很得体,如“欲为”、“肯将”,试简要分析其作用。
2.颈联即景抒情,是千古传唱的名句,请深入而简要地分析一下它好在哪里。
3.本诗在情感和表现手法上有何特点?4.清人纪昀认为《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语极凄切,却不衰飒”,请结合此诗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三、背诵全诗◆课后巩固◆一、阅读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完成诗后问题。
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
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
1.全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试做简要分析2.颈联“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历来为人所称赞试从诗人的思想感情和蕴含的哲理两个角度,说一说你的理解答:(1)思想感情:(2)哲理:登柳州城楼寄漳汀封连四州刺史【学习目标】1.反复诵读,了解诗歌内容。
2.通过知人论世、分析诗歌中意象等方法把握诗人的情感。
【课前预习】一、作者简介柳宗元(773-819)唐代文学家、哲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
字子厚。
祖籍河东,后迁长安,世称柳河东。
因官终柳州刺史,又称柳柳州。
与韩愈共同倡导唐代古文运动,并称韩柳。
柳宗元少有才名,早有大志。
文以辞采华丽为工。
贞元九年(793)中进士,十四年登博学鸿词科,积极参与王叔文集团政治革新。
永贞元年(805)九月,革新失败,贬邵州刺史,十一月加贬永州(今湖南零陵)司马。
元和十年(815)春回京师,又出为柳州(今属广西)刺史,政绩卓著。
十四年十一月逝于任所。
被贬期间,南方人士颇有向他求学问业者。
柳宗元一生留下600多篇诗文作品,文的成就大于诗。
其哲学思想中具有朴素的唯物论成分。
其政治思想主要表现为重“势”的进步社会历史观和儒家的民本思想。
但也受佛教影响,尤是政治失意时,往往向佛教寻找精神上的解脱。
二、预习思考①结合注释疏通全诗并划出疑难词句。
②根据自己的阅读体验,写一段鉴赏文字。
③预习诗歌后,你提出了哪些新的问题?●互动课堂●【课时安排】1课时一、整体感知诵读全诗,理解大意,概括每一联的内容。
二、鉴赏诗歌1.作者说“愁思茫茫”,联系全诗看,因何而“愁思茫茫”?2.作者是怎样表达自己的愁思的?3.比较韩、柳两首贬谪诗在思想感情上的差异。
三、背诵全诗◆课后巩固◆阅读元稹《闻乐天授江州司马》,完成诗后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