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求变的中唐诗》PPT课件

合集下载

高中语文创新求变的中唐诗ppt1 苏教版最新精品课件

高中语文创新求变的中唐诗ppt1 苏教版最新精品课件

创新求变的中唐诗(概述)
情感基调: 徘徊惆怅、苦闷感伤、哀怨凄凉
艺术风格: 或雕琢炼饰,追求丽藻与远韵的统一; 或崇俗尚质,追求浅切尽露的平易之风; 或崇奇尚怪,追求“笔补造化”的人工之美
审美趣味: 内敛、锻炼、低沉、高秀。
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 韩愈
作者简介
韩愈(768--824)唐代文学家、哲学家。字退之。 河南河阳(今河南孟县)人。郡望昌黎,世称韩昌 黎。晚年任吏部侍郎,又称韩吏部。谥号“文”, 又称韩文公。他三岁而孤,受兄嫂抚育,早年流离 困顿,有读书经世之志。思想上尊儒排佛,以孔孟 道统的继承者自居。他反对六朝以来的形式主义的 骈偶文风,大力提倡古文,和柳宗元共同领导了中 唐古文运动。韩愈是唐代著名散文家。苏轼称他 “文起八代之衰” ,“如长江大河,浑浩流转” (苏洵《上欧阳内翰书》)。有“韩潮苏海”之称。
——叶嘉莹
北国的深秋,万物开始凋谢,朔风阵阵,红叶飘零。一声嘹亮的啼哭,划破秋的寂静,一个非凡的生命降临人世。一位富商的家中,多了几分繁忙,多了几分喜悦。他就是李叔同,后来的弘一大师。早年严格的家教,使他成为一名绅士,少年完善的教育使他成为文人,自己的勤奋又使他成为画家。青年时,他远渡重洋到日本留学,并在日本娶妻生子。这时的他,可谓达到完美。人间凡是想得到的优点他几乎都拥有:高大帅气,诗文书画,珍宝钱财,应有尽有,而且家庭和睦。
正是这样一个人,在一个极其普通的夜晚,只身前往杭州一家寺庙遁入空门,法号:演者。
这时的他已经是享誉国内外的名画家。
他的家人和朋友都来劝他还俗,但都被拒绝。有人问他为什么要出家,他只是淡然答道:“我想来就来了”。这句话令多少人震惊。在现今的世界上有多少人能够“心不为形役”?世俗的世界上让多少饮食男女承担了欲望的负载。他却轻松地从中走出,让人感叹也让人敬佩。

《创新求变的中唐诗》课件

《创新求变的中唐诗》课件

经济基础
随着土地制度的改变和商 业的繁荣,中产阶级崛起 ,为中唐诗的发展提供了 物质基础。
文化氛围
儒、释、道三教并行,思 想多元,为中唐诗的创新 提供了思想土壤。
中唐诗的文学特点
内容广泛
中唐诗题材广泛,涉及社 会、历史、人生、自然等 多个领域。
风格多样
既有豪放派,也有婉约派 ,还有以白居易为代表的 新乐府运动。
吸取中唐诗的求变理念
求变理念
中唐诗人在诗歌创作中追求变化和多样性,不断突破 自我和传统。现代诗歌创作应该借鉴这种求变理念, 勇于挑战自我,不断推陈出新。
具体表现
中唐诗人如杜甫、韩愈等,在诗歌中不断尝试新的题 材、风格和技巧,为后世留下了丰富的艺术遗产。现 代诗歌创作者可以从中学习如何保持开放心态,勇于 尝试新的创作方式和风格。
语言精练
中唐诗人注重锤炼语言, 力求言简意赅,意境深远 。
中唐诗的影响与地位
对后世影响
中唐诗的创新和变革,为宋诗的 发展奠定了基础,影响了后世诗 歌的发展。
文学史地位
中唐诗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有重要 地位,被视为唐诗发展的高峰之 一。
02
中唐诗的创新求变
形式创新
总结词
中唐诗在形式上进行了大胆的创新,打破了传统诗歌的限制,为诗歌创作带来 了新的可能性。
风格多变
总结词
中唐诗在风格上呈现出多样化的特点,既有豪放奔放的风格 ,也有婉约细腻的风格,既有清新自然的风格,也有奇崛险 怪的风格。
详细描述
中唐诗人各具特色,风格迥异。如杜甫的沉郁顿挫,白居易 的平易通俗,李贺的奇崛险怪等。这些不同的风格使得中唐 诗更加丰富多彩,为后来的诗歌创作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
发挥中唐诗的艺术特色

高中语文创新求变的中唐诗ppt3 苏教版最新优选公开课件

高中语文创新求变的中唐诗ppt3 苏教版最新优选公开课件

•第五句,以‘几回’二字括过六代, 言简意赅。与前四句止就一事而言相比 较,简繁得益。第六句“山形依旧枕寒 流”,通过前一句放眼六朝兴亡,在这 样一个广阔的历史背景中引出“山形”
西塞山,大大开拓了诗的境界。山川 “依旧”,而人世已经历几回朝代交替, 通过对比,更显得人事之变化,六朝之 短促。
最后一联,第七句,直写“今逢”
身多疾病思田里,邑有流亡愧俸钱
•颈联具体写自己的思想矛盾。正因为他有志 而无奈,所以多病更促使他想辞官归隐;但 因为他忠于职守,看到百姓贫穷逃亡,自己 未尽职责,于国于民都有愧,所以他不能一 走了事。这样进退两难的矛盾苦闷处境下, 诗人十分需要友情的慰勉。
闻道欲来相问讯,西楼望月几回圆
尾联便以感激李儋的问候和亟盼他来访 作结。
• 尾联从前联生发而来,除表现关怀好友处境望 而不见的惆怅之外,还有更深一层的意思:望而 不见,自然想到互访或互通音问;而望陆路,则 山岭重叠,望水路,则江流纡曲,这就很自然地 要归结到“音书滞一乡”。作者的高明之处。在 于他先用“共来百粤文身地”一垫,再用“犹自” 一转,才归结到“音书滞一乡”,便收到了沉郁 顿挫的艺术效果。而“共来”一句,既与首句中 的“大荒”照应,又统摄题中的“柳州”与“漳、 汀、封、连四州”。一同被贬谪于大荒之地,已 经够痛心了,还彼此隔离,连音书都无法送到! 读诗至此,余韵袅袅,余味无穷,
范仲淹评价是《寄李儋元锡》“仁者之言”,试分 析作品在这方面是如何体现的?
主要指颈联和颔联。颔联表达诗人念 及时局动荡、百姓困苦和春夜难眠的愁绪。 颈联表达了自己因无所作为,年老多病想 辞官回家;同时,看到百姓流亡,为自己 没有尽到责任而惭愧。诗人忧国忧民,作 为一个封建官员,不但正直廉洁,还能引 咎辞职,是非常难能可贵的。无论对国家 的忠诚,还是对百姓的怜爱,再加上对自 己的苛责,都表现了诗人的仁者境界。

《创新求变的中唐诗》课件

《创新求变的中唐诗》课件

创新求变的背景与时代背景
时代背景
中唐时期社会动荡,对诗歌表现形式提出了新要求。
创新背景
对唐诗的传承转型,使中唐诗歌从形式到内容都发生了 变化。
自由散文体的出现
1
时期背景
与五言诗和七言诗不同,自由散文体对古诗体制的打破。
2
特点介绍
细腻真实的描述,逼真的情境重现与自由的表现形式是自由散文体的特点。
3
《创新求变的中唐诗》 PPT课件
介绍中唐诗歌的发展历程,从创作背景、表现手法到文化价值。
中唐诗与唐代诗歌的区别
1 文化氛围
2 文学风格
3 审美意识
与盛唐时期不同,中唐处于 玄宗后期的文化低谷时期。
中唐诗歌表现风格更为细腻, 注重真诚与体验。
中唐诗歌追求自由,注重实 际对人生的反应,较少墨守 成规。
反语以证言,直接表述情感和 感受,以及用白话更加通俗易 懂的表达方式是具体的表现手 法。
特点分析
口语化表现方式使得中唐诗歌 的民主性、接近性和普及性更 加突出,符合中唐时期的文化 特点与社会氛围。
以人物为素材的诗歌创作
骆宾王
《乌衣巷》等诗体现出自己对美好 生活向往、对劳动人民的同情与怜 悯之情。
杜牧
《静夜思》
舞袖纶巾朱门别,春归何处不归家。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 明月,低头思故乡。
《临安春雨初霁》
燕子飞时,绿水人家,绕林行。谁 家狗吠乡闾里,垂老头。
中唐诗与今人的生活联系
1 文化交流
中唐诗歌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当代社会有深远的意义。
2 价值观启示
中唐诗歌中融入的人文思想、人类情感在当代社会同样必不可少。
1
风景描写多样化
唐诗中多样化的风景描写的让文化表现更加丰富,独特的人文风貌呼之欲出。

【高中语文】创新求变的中唐诗ppt

【高中语文】创新求变的中唐诗ppt

诗歌赏析
•诗是寄赠好友的,所以从叙别开头。 •首联即谓去年春天在长安分别以来,已经一年。以 花里逢别起,即景勾起往事,有欣然回忆的意味; 而以花开一年比衬,则不仅显出时光迅速,更流露 出别后境况萧索的感慨。 •次联写自己的烦恼苦闷。显然,“世事茫茫”是指 国家的前途,也包含个人的前途。当时长安尚为朱 泚盘踞,皇帝逃难在奉先,消息不通,情况不明。 这种形势下,他只得感慨自己无法料想国家及个人 的前途,觉得茫茫一片。他作为朝廷任命的一个地 方行政官员,到任一年了,眼前又是美好的春天, 但他只有忧愁苦闷,感到百无聊赖,一筹莫展,无 所作为,黯然无光。
讨论分析
这首诗是否表现了诗 人的淡泊情怀?
•韦应物的这首诗是寄赠给朋友的,但并 不只限于抒写朋友间的情感,而是表达了 自己面对时局的一种人生态度:自己拖着 病体,为官一方,并不是贪恋名利。看到 百姓流离失所,于国于民都有愧,因此, 不能一走了之。正是这样一种淡泊坦荡的 人生态度显现了诗人的人生至味。
•三联具体写自己的思想矛盾。正因为他 有志而无奈,所以多病更促使他想辞官 •三 归隐;但因为他忠于职守,看到百姓贫 联 穷逃亡,自己未尽职责,于国于民都有 具 愧,所以他不能一走了事。这样进退两 体 难的矛盾苦闷处境下,诗人十分需要友 写 情的慰勉。 自 •末联便以感激李儋的问候和亟盼他来访 己 作结。 的 思 想 矛
•第二联“惊风乱飐芙蓉水,密雨斜侵薜荔 墙”,写的是近处所见。惟其是近景,见得真 切,故写得细致。登城楼而望近处,从所见者 中特意拈出芙蓉与薜荔,显然是它们在暴风雨 中的情状使诗人心灵颤悸。风而曰惊,雨而曰 密,飐而曰乱,侵而曰斜,足见对客观事物又 投射了诗人的感受。芙蓉出水,何碍于风,而 惊风仍要乱飐;薜荔覆墙,雨本难侵,而密雨 偏要斜侵。这怎能不使诗人产生联想,愁思弥 漫呢!在这里,景中之情,境中之意,赋中之 比兴,有如水中着盐,不见痕迹。

《创新求变的中唐诗》56页PPT

《创新求变的中唐诗》56页PPT


26、要使整个人生都过得舒适、愉快,这是不可能的,因为人类必须具备一种能应付逆境的态度。——卢梭

27、只有把抱怨环境的心情,化为上进的力量,才是成功的保证。——罗曼·罗兰

《创新求变的中唐诗》

6、黄金时代是在我们的前面,而不在 我们的 后面。

7、心急吃不了热汤圆。

8、你可以很有个性,但某些时候请收 敛。

9、只为成功找方法,不为失败找借口 (蹩脚 的工人 总是说 工具不 好)。

10、只要下定决心克服恐惧,便几乎 能克服 任何恐 惧。因 为,请 记住, 除了在 脑海中 ,恐惧 无处藏 身。-- 戴尔. 卡耐基 。

29、勇猛、大胆和坚定的决心能够抵得上武器的精良。——达·芬奇

30、意志是一个强壮的盲人,倚靠在明眼的跛子肩上。——叔本华
谢谢!
56

高中语文创新求变的中唐诗ppt6 苏教版最新优选公开课件

高中语文创新求变的中唐诗ppt6 苏教版最新优选公开课件

昌黎《蓝关》诗,见忠愤之气,子厚 柳州诗,多哀怨之音。
——俞陛云《诗境浅说》
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
韩愈
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贬潮州路八千。 欲为圣明除弊事,肯将衰朽惜残年! 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 知汝远来应有意,好收吾骨瘴江边。
作者简介
韩愈(768--824)唐代文学家、哲学家。字退之。河 南河阳(今河南孟县)人。郡望昌黎,世称韩昌黎。晚年 任吏部侍郎,又称韩吏部。谥号“文”,又称韩文公。他 三岁而孤,受兄嫂抚育,早年流离困顿,有读书经世之志。 思想上尊儒排佛,以孔孟道统的继承者自居。他反对六朝 以来的形式主义的骈偶文风,大力提倡古文,和柳宗元共 同领导了中唐古文运动。韩愈是唐代著名散文家。苏轼称 他“文起八代之衰” ,“如长江大河,浑浩流转”(苏 洵《上欧阳内翰书》)。有“韩潮苏海”之称。杜牧把韩 文与杜诗并列,称为“杜诗韩笔”,有 “百代文宗”之 名。
2.托物寓意
全诗八句四联,语言简洁而含意丰富,看似清泊而实则 在我们面前呈现出两个特定场景:一是芙蓉惨遭险风摧残, 再是薜荔惨受恶雨损毁。实质上是在暗示自己在朝廷里饱受 排挤和迫害,以及和朋友一样壮志难酬。
借此来抒发自己内心的愤懑与不满。
唐代韩、柳齐名,皆遭屏逐, 留下贬谪诗。比较《左迁至 蓝关示侄孙湘》《登柳州城 楼寄漳、汀、封、连四州》 两首贬谪诗在思想感情上的 差异。
旧的东西其实极好。学生时代喜欢写信,只是今天书信似乎早已被人遗忘,那些旧的记忆,被尘埃轻轻覆盖,曾经的笔端洇湿了笔锋,告慰着那时的心绪。现在读来,仿佛嗅到时光深处的香气,一朵墨色小花晕染了眼角,眉梢,是飞扬的青春,无知年少的轻狂,这份带不走的青涩,美丽而忧伤。 小心翼翼珍藏着,和母亲在一起的美好时光。母亲身体一直不好,最后的几年光景几乎是在医院渡过,然而和母亲在一起的毎一刻都是温暖美好的。四年前,母亲还是离开了这个世界,离开了我。生命就是如此脆弱,逝去和別离,陈旧的情绪某年某月的那一刻如水泻闸。水在流,云在走,聚散终有时,不贪恋一生,有你的这一程就是幸运。那是地久天长的在我的血液中渗透,永远在我的心中,在我的生命里。 时光就是这么不经用,很快自己做了母亲,我才深深的知道,这样的爱,不带任何附加条件,不因万物毁灭而更改。只想守护血浓于水的旧时光,即便峥嵘岁月将容颜划伤,相信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那时的时光无限温柔,当清水载着陈旧的往事,站在时光这头,看时光那头,一切变得分明。执笔书写,旧时光的春去秋来,欢喜也好,忧伤也好,时间窖藏,流光曼卷里所有的宠爱,疼惜,活色生香的脑海存在。

《“创新求变”的中唐诗》ppt课件

《“创新求变”的中唐诗》ppt课件

佳作赏析
江 雪
柳宗元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简析】这是一幅江天雪景图。山山是雪,路路皆白。
飞鸟绝迹,人踪湮没。遐景苍茫,迩景孤冷。意境幽僻, 情调凄寂。渔翁形象,精雕细琢,清晰明朗,完整突出。 诗采用入声韵,刚劲有力。历代诗人无不交口称绝。千 古丹青妙手,也争相以此为题,绘出不少动人的江天雪 景图。
韦应物因出身贵族,一生仕途也比较顺利, 所以,他虽然也受佛道思想影响,仰慕一种淡泊 脱俗、远离尘世的生活,常写田园山水诗,但他 毕竟身居高官,生活优越,传统价值观念比较坚 定,也比较注意自己的社会角色和社会责任,因 此,他还是写了一些关心国家安危和下层百姓疾 苦的诗篇,这一点在《寄李儋元锡》一诗中便有 体现。
此而生的悲愤心情和对同贬战友们的深切怀念。
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


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贬潮州路八千。 欲为圣明除弊事,肯将衰朽惜残年!
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
知汝远来应有意,好收吾骨瘴江边。
解题:古代左边地位低于右边,“左迁”,就是 降职的意思。示侄孙湘,指这首诗是写给侄孙韩 湘看的。 写作背景: 这首诗,作于唐宪宗819年正月。唐 宪宗信佛,曾派人去把释迦牟尼佛的一节指骨迎 接到宫中来供养,弄得劳民伤财。 韩愈写了一道奏章来劝阻。唐宪宗大为恼火,要 杀掉他,因宰相和其他大臣等出来替他说情,才 把他降职,贬到潮州(在今广东省)。他在去潮州 时,路经蓝田关(在今陕西省),写了这首诗。
贬谪诗中其它常见意象:
风霜 雨雪 夕阳 鹧鸪 落叶 孤灯……
题大庾岭北驿 [唐]宋之问 阳月南飞雁,传闻至此回。我行殊未已,何日复归来? 江静潮初落,林昏瘴不开。明朝望乡处,应见陇头梅 。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苏轼认为韦应物的诗有“寄至味于 淡泊”的特点,结合此诗谈谈你的 看法。
• 这是一首寄赠好友的诗,但并不只限于 抒写朋友间的情感,而是表达自己对时 局的一种人生态度:自己所以拖着病体 为官一方,并非贪恋名利。他想辞官归 隐,但因为他忠于职守,看到百姓贫穷 逃亡,自己未尽职责,于国于民都有愧, 所以他不能一走了事。正是这样一种淡 泊坦荡的人生态度显现了诗人的人生至 味。
寄李儋元锡
韦应物
作者及创作背景

唐德宗建中四年(783)暮春入夏时节,
韦应物从尚书比部员外郎调任滁州刺史,离
开长安,秋天到达滁州任所。
• 在韦应物赴滁州任职的一年里,他亲身 接触到人民生活情况,对朝政紊乱、军阀嚣 张、国家衰弱、民生凋敝,有了更具体的认 识,深为感慨,严重忧虑。就在这年冬天, 长安发生了朱泚叛乱,称帝号秦,唐德宗仓 皇出逃,直到第二年五月才收复长安。在此 期间,韦应物曾派人北上探听消息。到写此 诗时,探者还没有回滁州,可以想见诗人的 心情是焦急忧虑的。
二、背景
唐宪宗一心想着长生不老,把死去的高僧骸 骨迎奉到朝廷大内,一时上下乌烟瘴气。韩愈正 是上疏驳斥这种无聊之举,而触怒唐宪宗。幸得 好友裴度、崔群等人力争,才得以免死,由刑部 侍郎贬为潮州刺史。潮州在今广东东部,距当时 京师长安确有八千里之遥,那路途的困顿是可想 而知的。而有司急命赴任,家人随即也被驱赶。 当诗人行至蓝关时,侄孙韩湘先行赶到,自己的 妻子儿女,则不知尚在何处。诗人在这种情况下, 悲歌当哭,慷慨激昂地写下了这首名篇。
创新求变的中唐诗
• 中唐是唐诗发展史上的重要转折时 期,也是继盛唐之后的又一个繁荣时 期。至贞元、元和年间,由于出现了 韩孟、元白两大风格迥异的流派和刘 禹锡、柳宗元等风格独标的名家,唐 诗又掀起了第二次高潮。
• 中唐诗人大约五百七十人,诗歌数量最多, 约一万九千余首,诗歌流派也最多,所以 称之为"中唐之再盛"。这时与安史之乱期 间相比,虽然时局得到相对的稳定,但藩 镇割据,宦官专权,朋党之争以及日益尖 锐的阶级矛盾,使社会陷于严重的无法摆 脱的危机之中。盛唐那积极浪漫主义的热 情和理想退潮了,严峻、冷酷的现实使诗 人们不得不倾向冷静的观察与思考,所以 诗歌转向了现实主义道路。
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
韩愈
• (zhāo)(chóng) 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贬潮阳路八千。
• 欲为圣明除弊事,肯将衰朽惜残年!

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

zhàng
知汝远来应有意,好收吾骨瘴江边。
译文
一篇奏折早晨上奏给像在九层天外的皇帝, 晚上就被贬官到路途遥远的潮州。 想替皇上革除有弊病的事情, 哪能因衰老就吝惜残余的生命。 乌云横亘秦岭,我的家在哪里? 皑皑白雪拥堵蓝关,马儿都裹步不前。 知道你远道而来应该有意图, 好瘴气亡愧俸钱” 两句,自宋代以来,甚受赞扬。
• 范仲淹叹为“仁者之言”,
• 朱熹盛称“贤矣”,
• 黄彻更是激动地说:“余谓有官君子 当切切作此语。彼有一意供租,专事 土木,而视民如仇者,得无愧此诗 乎!”
• 滁州西涧
• 独怜幽草涧边生,上有黄鹂深树鸣.
• 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
• 中唐诗坛,大致有以下几派:
• (1)以白居易和元稹为首,包括李绅、 王建、张籍等人在内,倡导新乐府的创 作,要求“歌诗合为时而作文章和为事 而著”,揭露中唐社会政治的各种弊端, 反映时弊民疾,在诗歌形式上只要求浅 显平易通俗,自然,他们的创作在当时 乃至以后都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 (2)以韩愈孟郊为代表的一派诗 人,从尚奇怪,重主观的创作主张 出发,着力于探讨诗歌的新的艺术 形式,并且通过个人的遭遇来反映 社会的黑暗。这一派诗人除了韩孟 之外,还有刘叉、卢仝、马异、贾 岛、李贺等,其中韩、孟、李最为 出色。
• 韩愈《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一诗中 的“朝奏夕贬”,“路八千”,“衰 朽残年”,“家何在”,“马不前”, “好收吾骨瘴江边”,都是极为凄切 的,但诗人的情感基调并不衰飒。原 因是诗中融人了诗人慷慨激昂、刚直 不阿的情感;同时在写景抒情上, “云横雪拥”,境界雄阔,气势磅礴, 具有撼动人心的力量,所以读起来不 觉得衰飒。
1.第一、二句中的“朝奏”与“夕贬”、“九重天”
与“路八千”形成鲜明对比,让我们深切地感受到 诗人命运的急剧变化,其中蕴含了诗人怎样的思想 感情? •
• 2.第六句“雪拥蓝关马不前”借景抒情,并做到了 眼前景与心中情的完美统一。请你对此评价加以分 析。
答:“朝奏”,点名获罪的原因是“自 取”,是尽职尽责;“路八千”指出 贬所的遥远偏僻。这两句透露出作者 忠而遭贬的怨愤,也含蓄地表现了他 刚直不阿、坚持真理的倔强性格。
• (3)韩、孟、元、白之前的中唐早期, 尚有刘长卿、韦应物与大历十才子等 诗人,带着对盛唐的依恋,以萧条、 冷落的心境表现山林隐逸的生活情趣。
• (4)柳宗元、刘禹锡等"元和贬谪"诗 人,或借异乡山水以抒发贬谪之苦闷, 或借历史古迹抒发千古兴亡之慨叹, 柳的山水诗写得清淡秀丽,峻洁峭激, 刘的咏史诗则豪迈畅朗。
• 后两句历来为人们称道,这两句描绘了哪 些意象?这些意象又创设出一种怎样的意 境?表达出作者什么样的感情。
• 意象:春潮、 雨、 野渡、 横舟 。 • 意境: 诗人通过这些意象,创设出一
种孤寂、闲适的意境 。
• 感情:作者自甘寂寞,恬淡闲适的胸 襟。
贬谪诗
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
一、作者
韩愈(七六八-八二四),字退之, 南阳(今河南省孟县)人。自称郡望昌黎, 世称韩昌黎。官至吏部侍郎。卒谥文,世 称韩文公。在唐代古文运动中与柳宗元齐 名,并称“韩柳”。有《昌黎先生集》。 他和柳宗元共同携手倡导古文运动。他们 反对过分追求形式的骈文,提倡散文,强 调文章内容的重要性等。
答:“蓝关”形容关山险恶,归途 渺渺,前途茫茫,“雪拥蓝关”语 意双关,明写天气寒冷,暗写政治 气候恶劣。“马不前”其实是人不 前,三字中流露出作者英雄失落之 悲,表现了诗人对亲人、对国都的 眷顾与依恋。这句借景抒情,诗人 忠而获罪,远贬潮阳,抛妻别子而 南行,心中是极其伤痛的。
清朝纪晓岚认为本诗“语极凄切, 却不衰飒”,请结合本诗谈谈你对 这句话的理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