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饮用水安全现状

合集下载

农村饮用水源的现状分析及保护措施

农村饮用水源的现状分析及保护措施

农村饮用水源的现状分析及保护措施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农村地区的饮用水源受到了严重的污染和破坏,给农村居民的生活带来了严重的影响。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需要对农村饮用水源的现状进行深入分析,并采取有效的保护措施,以确保农村居民的饮用水安全。

一、农村饮用水源的现状分析1. 污染情况严重由于农村生产生活污水排放管控不严,农药、化肥和畜禽粪便等大量有机污染物直接排放到江河湖泊,造成水质恶化严重,部分地区甚至出现了水体黑臭现象,对居民的饮用水安全构成了严重威胁。

2. 水源短缺由于农业用水和生活用水的需求增加,一些地区的水源供应不足,农村居民难以获得足够的清洁饮用水,导致一些地方出现了饮水困难的现象。

3. 缺乏管理和监测农村地区的饮用水源管理和监测体系相对薄弱,相关法律法规执行不到位,监管机构缺乏有效监督,导致一些地区存在违法排污行为严重,加剧了农村饮用水源的污染状况。

二、农村饮用水源的保护措施1. 加强农村饮用水源保护意识必须提高农民和农村居民对饮用水源保护的重视和意识,增强环保意识,严禁随意排放废水和生活垃圾,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积极参与环境保护和水源保护工作。

2. 完善农村饮用水源保护政策应加强农村水源的保护政策制定和实施,强化对农田面源污染的治理和整治,推动加强农村地区的环境保护力度,严惩违法排污行为。

3. 建立健全饮用水源监测体系应当建立健全的农村饮用水源监测体系,加强对饮用水源的监测和调查,及时发现水源污染和破坏情况,采取有效措施加以解决,并对存在污染和破坏的水源进行整治和修复。

4. 推动农村饮用水源治理技术创新应加强对农村饮用水源治理技术的研发和推广,推动新技术的应用,加快农村地区水污染治理的进程,提高农村饮用水质量,提升农村居民的生活品质。

5. 支持农村饮用水源保护投入政府和相关部门应加大对农村饮用水源保护的投入力度,支持相关科研机构和企业进行技术创新和治理工作,提高农村饮用水源保护的有效性和可持续性。

饮用水水源地保护现状、存在的困难问题及对策建议

饮用水水源地保护现状、存在的困难问题及对策建议

饮用水水源地保护现状、存在的困难问题及对策建议饮用水水源地保护是确保人类安全饮水的关键环节,目前存在一些困难问题,需要采取一些对策建议来加以解决。

现状:1. 水源地受到污染的威胁:工业废水、农业化肥和农药的使用以及城市垃圾垃圾堆放等,都可能导致水源地的污染。

2. 水资源过度开采:过度开发地下水和河流水源,导致水位下降、水源干涸等问题,严重影响饮用水供应。

3. 法律法规执行不力:一些地方的法律法规对水源地的保护力度不够,缺乏有效的监管和处罚措施。

存在的困难问题:1. 缺乏水源保护意识:一些人缺乏对水源保护的意识,乱倒垃圾、乱排污水等行为屡禁不止,严重威胁到水源地的安全。

2. 投资不足:水源地保护需要大量资金投入,包括监测设备、治理工程等,但在一些贫困地区,投资不足导致水源地保护无法得到有效推进。

3. 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的矛盾:一些水源地所在地存在经济发展的需求,但往往与水资源的保护存在矛盾,如大规模开发旅游业、工业项目等。

对策建议:1. 加强法律法规建设:制定严格的水资源保护法律法规,明确责任主体,加大对违法者的处罚力度,并加强法律执行力度。

2. 提高水源地保护意识:加强对公众的水源地保护宣传教育,提高公众的水源保护意识,引导公众爱护水资源。

3. 增加投资力度:增加政府对水源地保护的投入,同时鼓励社会资本参与水源地保护项目,增加财力支持,并建立专项资金用于水源地保护。

4. 统筹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在水源地的经济开发中,要统筹考虑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的关系,采取可持续发展的方式,避免对水源地造成过度破坏。

5. 建立监测体系:建立全面的水源地监测体系,及时了解水源地的污染情况、水位变化等,为防控提供科学依据。

以上是对饮用水水源地保护现状、存在的困难问题及对策建议的概括,希望能对解决饮用水水源地保护问题有所帮助。

2024年饮用水安全保障形势依然十分严峻(3篇)

2024年饮用水安全保障形势依然十分严峻(3篇)

2024年饮用水安全保障形势依然十分严峻____年的饮用水安全保障形势依然十分严峻,这一点可以通过以下几个方面来进行说明:一、全球水资源短缺问题全球水资源短缺问题是目前世界上最紧迫的环境问题之一。

据联合国统计数据显示,全球有超过20个国家正在饱受水资源短缺的困扰,而且这一数字还在不断增加。

这种状况在____年没有得到有效的解决,相反,由于人口增长、经济发展和气候变化等原因,该问题可能会更加严重。

二、地下水污染问题地下水是许多国家和地区的主要饮用水来源,但由于人类活动的不当和污染物的排放,地下水受到了严重的污染。

____年,地下水污染问题依然存在并且可能会进一步加剧,造成对饮用水的严重威胁。

三、水源保护问题水源保护是饮用水安全的基础,但在许多地区,水源的保护依然存在问题。

____年,水源保护问题不仅包括水体的污染和破坏,还包括水源涵养区的合理利用和保护。

如果这一问题得不到有效的解决,将对饮用水的供应和质量产生重大影响。

四、城市饮用水供应问题城市饮用水供应是饮用水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但由于城市化进程加快,水资源供应和水污染治理能力不足,许多城市在饮用水供应方面面临着很大的困难。

____年,随着城市人口的进一步增加,城市饮用水供应问题将更加突出。

五、生态系统恢复问题生态系统是饮用水安全的重要保障,但由于人类活动的不当,许多生态系统遭到了破坏。

这不仅对生态系统本身造成了危害,还给饮用水的供应和质量带来了很大的威胁。

____年,生态系统恢复问题仍然是饮用水安全关注的焦点。

针对上述问题,为了解决____年饮用水安全保障形势依然十分严峻的问题,应采取以下措施:一、加强水资源管理加强水资源管理,对水的开发、利用和保护进行全面规划和管理,合理分配和利用水资源,提高水资源的利用效率。

二、加强水污染防治加强水污染防治,制定严格的排放标准,加大对污染企业的监管力度,推动水污染治理工作的深入开展。

三、加强水源保护加强对水源保护区的管理和保护,制定相关的政策和法规,加强宣传教育,提高公众的环保意识,共同参与水源保护工作。

饮用水安全现状

饮用水安全现状

饮用水安全现状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水资源的问题已经成为一个极其复杂的问题。

作为人类生命必备的水资源,饮用水的安全问题是关系到人们生命质量的重要问题。

本文将就饮用水安全现状展开探讨,分析现有问题,提出解决方案。

一、全球饮用水安全现状据联合国统计,目前全球有超过20亿人口缺乏饮用水。

其中非洲、亚洲等发展中国家和地区人口资源最为贫寒,面临着严重的饮用水短缺问题。

同时,全球各地的自来水质量也良莠不齐,很多地区的自来水含有高浓度的钙、镁、锰、铁等元素或者道路、管道等有害物质,长期饮用会造成严重的健康危害。

二、饮用水安全现状问题1.自然水源污染公共自来水的源头包括河流、湖泊、山泉等,由于自然因素及人类活动等原因,很多水源已被污染。

例如,工厂废水入河、道路、医院排放出的污水直接排入城市人民的生活空间中。

水源污染严重影响了公共饮用水安全。

2.某些地区自来水中的致癌物质某些地区的自来水中,含有对人体有害的亚硝基化合物、三氯甲烷等致癌物质。

久饮这些自来水容易造成肝癌、胃癌等疾病,对居民健康造成严重的影响。

3.管道老化、泄漏城市管道系统已经建设有近百年,部分老旧管道老化、损坏严重,如今已存在许多年的管道泄漏、散漏,含有有害物质的细菌在管道中繁殖,影响了水质安全。

三、饮用水安全相关数据据统计,在中国,涉及水质安全的七项指标中,约有1165个地方水质不符合标准,实际水质合格的比例不到两成。

同时,国内每年有10万人因饮用污染的水死亡,其中8成人口死于肝癌。

在美国,每年有上百万人口被饮用水中的铅、铜、硒等有害物质污染,导致健康问题。

四、饮用水安全的解决方案1.加强自然水源保护,防止污染针对自然水源的污染问题,应加强保护监管工作,对水源进行周围环境的监管和整治,通过建设人工湿地、植被覆盖措施等进一步提高水质。

2.加大城市管道升级改造力度城市管道系统的老化已经引起人们越来越大的担忧,针对管道老化问题,可以采用可再生材料的替换正在使用的管道,通过改用新材料、保养等一系列措施,尽可能挽救老化的管道,提高市政工作的整体水平。

我国饮用水安全保障问题研究

我国饮用水安全保障问题研究

我国饮用水安全保障问题研究一、本文概述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和人口规模的不断扩大,饮用水安全问题逐渐成为公众关注的焦点。

本文旨在深入研究和分析我国饮用水安全保障问题,旨在通过理论分析和实地调研,为改善和提升我国饮用水质量提供科学的依据和有效的建议。

文章首先对我国饮用水安全的现状进行了概述,指出了当前面临的主要问题和挑战。

随后,文章从多个角度对饮用水安全保障问题进行了深入剖析,包括水源地保护、水质监测与评估、水处理技术、饮用水供应管理等方面。

在此基础上,文章提出了一系列针对性的解决方案和建议,旨在为我国饮用水安全保障工作的改进和提升提供有益参考。

文章还展望了我国饮用水安全保障工作的未来发展趋势,以期为相关政策制定和实践应用提供科学指导。

二、我国饮用水安全问题的现状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速,饮用水安全问题日益凸显,已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

近年来,虽然我国在水资源保护、水污染治理和水质监测等方面取得了一定进展,但饮用水安全问题依然严峻。

水源地污染问题不容忽视。

我国许多地区的水源地受到工业废水、农业面源污染、生活污水等多种污染源的影响,导致水质下降,甚至存在严重的水体富营养化、蓝藻等污染现象。

这些污染物进入饮用水处理系统后,难以完全去除,对居民健康构成潜在威胁。

饮用水处理设施和技术水平参差不齐。

在我国,一些地区的饮用水处理设施老化、技术落后,难以满足水质安全要求。

同时,部分地区的饮用水处理工艺单一,对某些特定污染物的去除效果不佳,导致饮用水中的有害物质超标。

二次污染问题也值得关注。

在饮用水输送过程中,由于管道老化、破损等原因,可能导致水质二次污染。

同时,一些地区的饮用水储存设施不规范,存在细菌、病毒等微生物污染的风险。

监管体系不完善也是导致饮用水安全问题的重要原因之一。

在一些地区,饮用水安全监管体系尚不健全,监测手段落后,难以实现对水质的全面、实时监测。

监管部门的执法力度不足,对违法行为的查处力度不够,导致一些污染问题得不到及时解决。

安全饮水调研报告

安全饮水调研报告

安全饮水调研报告本文将对安全饮水进行调研分析,旨在了解安全饮水的现状,并提出具体的改进和提高建议,加强人们的安全意识,保障人们的身体健康。

一、调研概述为了解我国安全饮水的实际情况,本次调研共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主要对相关文献进行收集和分析。

第二阶段是通过实地走访和调查的方式,来了解不同地区的安全饮水现状,并探讨相关问题的原因和解决措施。

二、调研结果1.当前我国安全饮水形势基本看好,但还存在一些问题。

据调查发现,目前我国饮用水的水质总体处于安全范围内,但存在着饮用水污染问题,尤其是农村地区和一些偏远地区。

其中,因为化肥、农药、兽药等污染农村地区中的水源,有机物、重金属等污染物的含量高于标准,常年饮用造成健康隐患。

2.对安全饮水的认知不足。

虽然我国政府积极推广安全饮水标准,但实际上人们对安全饮水的认知还不够,甚至有很多人没有意识到安全饮水的重要性。

在一些贫困地区和少数民族地区,甚至连饮用水的保障都无法得到有效解决。

3.地区差异明显。

在实地调研中,我们发现不同地区之间的安全饮水现状存在着较大差异。

例如,城市和发达地区的饮用水质量普遍高于农村和较为贫困的地区。

而一些西部和边远地区的水源持续污染问题尚未得到有效解决。

三、建议解决方案综合以上分析结果,我们提出以下改进和提高建议,以加强人们的安全意识,保障人们的身体健康。

1.提高安全饮水知识普及率。

针对人们安全饮水的认知不足的问题,政府应该加强对公众的宣传和教育,提高安全饮水知识普及率,让更多的人了解安全饮水的基本概念和重要性。

2.推动农村和边远地区饮用水安全改善。

政府应该加大对农村和边远地区饮用水安全保障的投入力度,保证各地区居民的饮用水安全。

同时,加强农用水中化肥、农药、兽药等对水质的污染,对水源地建立保护区,提高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和农村环境卫生水平。

3.建立完善的监督和管理机制。

政府应该不断建立、完善安全饮水的监管机制和管理制度,切实保障人们的饮用水质量安全。

饮水安全情况认识与建议

饮水安全情况认识与建议

饮水安全情况认识与建议饮水是人类最基本的需求之一,水的质量对健康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

在当今工业化程度不断加深和人类活动频率不断增加的情况下,水的污染问题也越来越严峻,饮水安全成为了人们越来越关注的问题。

一、饮水安全现状1. 水源污染严重水源是饮水安全的首要因素。

但如今,大量节约水资源的工业活动存在许多污染问题,水源遭到了严重的污染。

根据统计数据,全球每年有超过两百万人死于饮用受污染的水源。

2. 饮用自来水必须经过处理一些国家的自来水管道中含有过高浓度的三氯甲烷,而三氯甲烷是一种致癌物质。

因此,自来水也需要经过处理才能安全饮用。

3. 农村饮水难度大相比城市,农村地区的自然条件和人口密度都要劣一些。

在不少的农村地区,饮水是一个挑战性的问题。

因此,改善农村饮水水质,构建安全的饮水制度,以保证居民的身体健康,是当下的重任。

二、如何保障饮水安全在保障饮水安全方面,总体上可以分为以下几个方面:1. 监测水源质量政府应对水源进行严密的监测,关注污染源、排污情况、生态状况等因素,以保障公众的饮水安全。

2. 实施送水抽检制度一些地区可以沿用水箱送水制度,但必须建立送水管道的检测机制,以检测管道是否存在老旧、漏水、污染等隐患。

抽检工作可以有效把握管道状况,解决可能存在的安全风险。

3. 重视城镇农村安全饮水政府应加大投资力度,对城镇和农村的安全饮水工程进行重视,完善饮水供应和饮水管道,加强监管和管理,确保公众用水安全。

4. 饮用优质瓶装水在无法确定自来水水质的情况下,最好选择瓶装水,以避免可能存在的安全风险。

普通人可根据实际需求选择不同品牌的瓶装水,同时要遵循“口有水,心无水”的原则,饮水量要适度。

三、注意事项在饮用水时,我们还应注意以下几点:1. 保持勤洗手。

在日常生活中,勤洗手可以防止由污染源所带来的病毒、细菌等传染源,让水从根本上变得更加安全和干净。

2. 遵循食品卫生与健康理念。

饮用盖有无正规保质期、无澄清的水一定要谨慎避免,建议选择有默认有效期、完备标识的水口感和安全性都更有保障。

农村饮水安全现状分析及解决对策

农村饮水安全现状分析及解决对策

农村饮水安全现状分析及解决对策农村饮水安全一直是农村发展面临的重要问题。

由于技术和资金的限制,以及农村地区基础设施的滞后,很多农村地区的饮水安全问题一直得不到有效解决。

本文将对农村饮水安全现状进行分析,提出解决对策,旨在为改善农村饮水安全状况提供参考。

一、农村饮水安全现状分析1.水源污染严重农村地区的水源普遍受到农业、工业和生活污水的污染,导致地下水、河流和湖泊等水体的水质严重受到影响。

农村居民长期饮用污染严重的水源,容易引发各种水源性疾病,危害健康。

2.饮水设施老化很多农村地区的饮水设施建设年代久远,管道老化、水压不够、漏水严重等问题比较普遍。

这些老化设施难以保证饮水安全,给农村居民的日常生活带来了很大的担忧。

3.农村居民自来水供应不足与城市相比,农村地区的自来水供应远远不足,很多农村家庭只能依靠自备水源如井水或河水。

而这些水源通常水质不佳,难以保证居民的饮水安全。

二、解决对策1.加强水源保护与治理政府部门应加大对农村地区水源的保护和治理力度,严格限制农业、工业和生活活动对水源的污染。

通过立法、监管等手段,切实保护好农村地区的水源,确保水质得到有效保障。

2.加强饮水设施建设和维护政府应加大对农村地区饮水设施的更新改造力度,疏通管道、修复漏水,提高自来水供水压力,确保饮水设施的正常运行。

加强对饮水设施的日常维护和管理,定期进行检查和维修,提高设施的使用寿命和可靠性。

3.加强自来水覆盖政府应加大对农村地区自来水供应的投入,通过扩建自来水管网、提高自来水供水压力等手段,加大对农村地区自来水供应的覆盖面,确保居民能够享受到安全、卫生的自来水。

三、加大资金投入解决农村饮水安全问题需要大量资金支持,政府应加大对农村饮水安全的投入,增加农村饮水安全改造项目的资金支持力度,确保资金到位,保障项目顺利实施。

四、加强宣传教育政府应加强对农村居民饮水安全知识的宣传教育,普及用水知识和安全饮水常识,提高农村居民对水质安全的重视程度,增强自我保护意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我国饮用水安全现状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环境与健康相关产品研究所金银龙鄂学礼张岚一、饮用水与疾病水是维持生命和新陈代谢必不可少的物质。

正常情况下,一个成年人每天饮水2500mL左右。

饮用水水质的优劣直接关系到人体的健康程度及寿命的长短。

据世界卫生组织的调查,人类疾病80%与水有关,水质不良可引起多种疾病。

1、介水传染病介水传染病(water-borne communicable diseases)是通过饮用或接触受病原体污染的水而传播的疾病,又称水性传染病。

在我国的37种法定传染病中,介水传染病有8种:霍乱、病毒性肝炎、脊髓灰质炎、阿米巴痢疾、伤寒和副伤寒、钩端螺旋体病、血吸虫病、感染性腹泻病。

2006年,上报法定传染病发病人数4608910,其中介水传播疾病发病人数1277980,占27.7%。

2、生物地球化学性疾病由于地壳表面的元素分布不均衡,致使有的地区土壤和水中某些元素含量过高或过少,导致该地区人群中发生某特异性疾病,称为生物地球化学性疾病。

主要包括地方性氟中毒、地方性砷中毒。

①饮水型氟中毒在我国华北、西北、东北、内蒙古等地区饮水中氟可高达4mg/L以上。

氟病是以影响骨骼和牙齿等硬组织为主的全身性疾病,损害发育中的牙釉质发生氟斑牙;引起骨骼变化,表现为腰腿疼、关节活动受阻,发生氟骨症。

②饮水型砷中毒砷中毒的表现主要为皮肤损伤周围神经病变,重者发展为皮肤癌。

在我国饮水型地方性砷中毒分布于8省市区(内蒙古、山西、新疆、吉林、宁夏、青海、安徽、北京),受影响人口2343238人,查出砷中毒1076人。

内蒙古、山西仍为我国饮水型地方性砷中毒重病区,其饮水含砷浓度最高。

3、化学性污染引起的急慢性中毒据WHO报道,现查明全世界水体中可检查出2221种化学物质,其中饮用水中有害的有机污染物765种,经鉴定确认其中致癌物20种、可疑致癌物23种、致突变物56种、促癌剂18种。

我国主要饮用水源黄浦江江水中曾检出有机物700多种,松花江吉林段测出有机物317种,福建闽江检出有机物100多种,武汉东湖水查出有机物102种。

重庆水源种检出101种有机污染物,主要为具有生殖毒性的内分泌干扰物。

重庆长江水中壬基酚0.05~7.5,一自来水中0.1~2.73。

天津引黄水和郑州黄河水源水中有抗生素检出。

这些化学物质在水中残留时间长,多数不易被降解,可直接对人体产生毒害作用:高浓度短时间作用于人体可产生急性毒性作用;低浓度长时间作用于人体可产生慢性毒性作用;水中三致毒物的长期存在将对人体产生远期致癌、致畸、致突变作用,危害更大。

二、水环境污染形势严峻我国属于缺水国家,人均水资源占有量只有2400m3,只相当于世界人均占有水量的1/4。

我国水资源分布很不均匀,由于时间、空间分布不均,使水资源短缺问题愈加突出。

20世纪70年代,我国日排污量为3000万吨~4000万吨,20世纪80年代达到7500万吨。

据2004年中国环境状况公报的数据,我国年废水排放量高达482.4亿吨,其中工业废水排放量为2211亿吨,生活污水排放量为261.3亿吨。

这些废污水中有80%以上未经处理直接排入江河湖库。

我国城镇供水环境污染日益严重。

城市水域受污染率高达90%以上,许多城市供水水源受到威胁。

根据2005年全国人大常委会水污染防治法执法检查组检查结果表明,我国湖泊中约有75%的水域受到污染。

大多数湖泊出现富营养化,蓝藻泛滥,湖水出现绿粥状污染物,气味难闻,严重影响湖区居民生活,被称为“生态癌”。

调查结果表明(全国城市饮用水安全保障规划资料),按照水功能区划的标准,目前饮用水源地水功能不达标率达35.6%,其中河道不达标率44%,湖泊不达标率77%,水库不达标率23%;全国1073个重点城市地表水饮用水水源地有25%的水质不达标;地下水水源地水质问题更为严重,115个地下水水源地中,35%的不合格。

三、水环境污染类型水质污染按污染物类型可分为物理性污染、生物性污染和化学性污染三类。

1、物理性污染物理性污染是指水中含有的非溶解性的固体悬浮物,如黏土、泥沙之类,例如黄河水就是因黄土被冲入水中而造成的物理污染。

2、生物性污染生物污染是指水体受细菌、藻类、霉菌、酵毒菌等微生物、病毒、热源、各种浮游生物、寄生虫及虫卵的污染。

我国未经消毒的饮水中,常见细菌学指标超标,还时有肠道病原体检出。

血吸虫病的发生率近几年来呈上升趋势,在疫源地区该病的发生与接触污染的水源有关。

目前血吸虫病尚未得到控制的地区主要集中在长江流域的湖南、湖北、江西、安徽、江苏、四川、云南七省的110个县(市、区),生活在病区的人口约6000万。

3、化学性污染化学性污染是由化学物质导致的水质污染,它又可分为无机污染、有机污染和复合污染。

无机污染如水中含有的汞、镉、铅等重金属和砷化物、氰化物、亚硝酸盐等无机物。

有机污染如水中含有的农药、除草剂、合成洗涤剂、有机溶剂以及各种各样的有机物。

①无机污染20世纪中叶,水体受到工业废水、废气、废渣等的化学污染。

该时期的化学污染主要是无机污染,如重金属铅(Pb)、汞(Hg)、铬(Cr)、镉(Cd)及氰化物、氟化物、砷化物、亚硝酸盐等无机物,它们能使人中毒、患病,如骨痛病、水俣病等。

②有机污染20世纪70年代以来,癌症的发病率越来越高,并成为人类最可怕的敌人,饮水和肿瘤病之间的关系引起了人们的注意。

目前已知的有机化合物约700万种,常用的5万种化学品中95%以上是有机物,而且每年都有成千上万种新的有机化合物被人工合成制取,这些有机物的研制、生产和使用中都可能会进入人体,全世界在水中已检出2221种有机物。

上海市“饮水与健康”协作组调查发现黄浦江水中含有约700种;据吉林省“松花江未知有机污染物探查”协作组报道,他们从松花江林江段水中测得有机物317种,而且这些有机物中大多数与人的肿瘤有关,严重威胁着人们的健康。

我国湖泊环境研究首席科学家刘鸿亮院士说,国内外有水中检出的有机污染物已有2000余种,其中114种是具有或被疑有致癌、致畸、致突变的“三致物质”。

③复合污染1996年,《科学》上发表的论文指出,一些原本对受体激素效应微弱的狄氏剂、硫丹、毒杀芬等同时出现的复合效应,使其毒性效应提高1000倍。

说明复合污染使低剂量有毒有害污染物对水质安全与人体健康的潜在风险不容忽视。

目前,在几种污染物中,物理污染与生物污染在饮用水中已基本能得到控制,化学污染上升为主要矛盾;而在化学污染中,无机污染基本得到控制,有机污染上升为主要矛盾。

成为危及人类健康及安全的主要因素。

四、我国饮用水水质状况经过几十年的努力,我国县级以上大部分城市的供水能力已基本解决。

但影响生活饮用水水质的因素较多,城市饮用水水质合格率不高。

据卫生部近年对28个省的城市集中式供水管网末梢水浑浊度、色度、臭和味、肉眼可见物、细菌总数、总大肠菌群,游离余氯7项指标抽检结果,合格率82.6%。

自建供水系统末梢合格率为66.84%。

城镇供水重点转向改善和提高水质。

农村自20世纪80年代实施联合国“给水和环境卫生十年规划”以来,农村改水工作取得了很大成绩,但总体来看,农村供水能力和水质问题仍很突出。

经济欠发达地区和自然条件受限制地区改水进展很慢,部分已建水厂的净化和消毒不规范,至今我国农村尚有3.2亿多人饮用水水质不合格。

据调查,我国城市约1亿人口饮用水不能完全符合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农村有3.6亿人饮水不安全,农村约有1.9亿人饮用水有害物质含量超标,易导致疾病流行,有的地方还因此暴发伤寒、副伤寒以及霍乱等重大传染病,个别地区癌症发病率居高不下。

五、饮用水安全存在的主要问题1、微生物污染由于大量生产和生活废弃物未经处理排入各种水体,加之公共卫生设施跟不上发展的需要,农村大量人口饮用不安全卫生水。

1993年在全国26个省的180个县全面展开的饮用水卫生监测网的检测结果可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我国农村饮用水现状:微生物指标超标严重。

此次调查结果显示,我国仍有53%的人口使用分散式供水,集中式供水中未经过任何处理的自来水也占到一半以上,由此造成了农村饮用水微生物指标的严重超标,也就不可避免地造成了肠道传染病的流行。

我国几次大的水致传染病的暴发也充分反映出该问题的严重性。

当前,微生物污染仍为农村饮用水污染的主要类型,加强饮用水消毒工作是改善农村饮用水卫生状况的有效措施。

2、自来水厂常规水处理工艺受到挑战长期以来,人们一直认为自来水是安全卫生的。

但是,因为水污染,自来水屡屡受到影响,使人们对自来水的安全性提出质疑。

目前自来水的处理技术依然沿用一百年前的传统工艺即“混凝-沉淀-过滤-消毒”,将江河水或地下水简单加工成可饮用水。

经过一百年的世纪洗礼。

当代的水质现状与一百年前的水已经截然不同了。

传统的水处理工艺对降低浑浊度,去除水中悬浮物有较好的净化消毒作用,但对目前以有机污染为主的微污染,则不能彻底去除有机污染物、农药、环境内分泌干扰物和藻毒素,致使出厂水时有检出,甚至超标。

3、消毒副产物带来新的污染氯化消毒是我国沿用多年且仍然普遍采用的自来水消毒技术。

近二十年来,人们逐渐发现在氯化消毒的同时,会产生一系列消毒副产物,其中大部分对人体健康构成潜在的威胁。

现已发现氯化消毒副产物300多种,其中许多氯化副产物在动物实验中证明具有致突变性和(或)致癌性,有的还有致畸性和(或)神经毒副作用。

譬如三氯甲烷、一溴二氯甲烷、二溴一氯甲烷、和三溴甲烷均对实验动物有致癌性,可引起甲肝、肾和肠道肿瘤。

卤代乙酸类中的二氯乙酸、三氯乙酸、二溴乙酸等也能诱发小鼠肝肿瘤。

三氯甲烷和二氯一溴甲烷已被世界卫生组织列在其《饮用水水质准则》中,作为有致癌性的物质而确定了致癌危险性水平的限值。

我国许多研究证明,氯化饮用水的有机提取物,在Ames试验、小鼠骨髓微核试验中均有致突变性,有的还证实具有潜在致癌性。

由于氯消毒会产生大量副产物,许多消毒产品已用于饮用水消毒。

如二氧化氯、臭氧、紫外等。

但同样也会出现不同类型的消毒副产物。

如二氧化氯消毒,会产生亚氯酸盐、氯酸盐等副产物。

臭氧消毒可能会产生溴酸盐、甲醛等副产物。

这些副产物对健康也会产生危害。

从保护人群健康出发,在进行饮用水消毒时应尽量降低副产物的生成。

其中最为重要的问题之一是水源水中是否含有与消毒剂生成消毒副产物的前体物质。

如氯消毒时原水中腐植质等大分子团有机物含量,二氧化氯消毒时有机物含量,臭氧消毒时溴化物含量等。

因此对减低消毒副产物的前体物质,选择消毒剂最佳投加量等问题引起众多科学工作者的关注与研究。

4、自来水管网污染但我国大城市的输配水主管道许多是20世纪五六十年代安装配备的,经过半个世纪的氧化和腐蚀,由于物理、化学、电化学、微生物等的作用,在给水管道的内壁会逐渐形成不规则的“生长环”,且随着管龄的增长而不断增厚,使得过水断面面积减小、输水能力降低并严重污染水质,加之城市自来水管网年久失修,维护管理不力,管网渗漏高达20%以上,甚至4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