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大学移动通信系统实验报告

合集下载

移动通信实验报告

移动通信实验报告

移动通信实验报告移动通信实验报告1. 简介本实验旨在通过搭建移动通信系统的实验平台,探索移动通信技术原理和实际应用。

移动通信是指在不受空间限制的情况下,通过移动通信设备进行无线通信的技术,广泛应用于方式、平板电脑等移动设备。

在本实验中,我们将使用SIM卡、方式和电脑组成实验平台,通过调试和实验,深入了解移动通信的基本原理和技术。

2. 实验目的- 了解移动通信的基本原理和技术;- 掌握移动通信实验平台的搭建;- 学习使用SIM卡进行移动通信。

3. 实验内容实验所需材料和设备:- SIM卡- 方式- 电脑实验步骤:1. 将SIM卡插入方式;2. 打开方式的设置菜单,找到移动网络设置,并将方式连接到移动网络;3. 在电脑上安装移动通信调试软件;4. 连接方式和电脑,确保二者之间可以进行数据传输;5. 打开移动通信调试软件,选择方式SIM卡,并进行一系列测试和调试。

4. 实验结果通过实验,我们成功搭建了移动通信实验平台,并使用SIM卡进行通信测试。

在测试过程中,我们可以观察到方式的移动网络信号强度、数据传输速度等指标,并将其记录下来。

实验结果表明,移动通信系统能够正常工作,方式可以成功连接到移动网络,并且数据传输速度较快、信号强度较高。

5. 实验分析从实验结果可以看出,移动通信系统在现实应用中具有良好的稳定性和可靠性。

方式能够稳定连接到移动网络,并且能够以较快的速度进行数据传输。

同时,我们还观察到移动网络信号强度会随着距离的增加而下降。

这是由于移动通信系统的工作原理决定的,信号的传输和接收都会受到距离的限制。

6. 实验总结通过本次实验,我们深入了解了移动通信的基本原理和技术,并成功搭建了实验平台进行测试和调试。

实验结果表明,移动通信系统在现实应用中具有良好的稳定性和可靠性。

在今后的学习和工作中,我们可以根据移动通信技术的原理和特点,开展更多的研究和应用。

移动通信技术已经成为了现代社会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对于我们的生活和工作都起着重要的作用。

通信系统综合实验报告实验报告

通信系统综合实验报告实验报告

通信系统综合实验报告实验报告通信系统综合实验报告一、实验目的本实验旨在探究通信系统的各种关键要素,并通过实际操作和数据分析来验证理论知识的应用。

二、实验设备1. 信号发生器:用于产生不同频率、幅度和波形的信号。

2. 示波器:用于观测和测量信号的波形、幅值和频率等。

3. 混频器:用于合并和分离信号。

4. 模拟调制解调器:用于模拟信号的调制和解调。

5. 数字调制解调器:用于数字信号的调制和解调。

6. 信道模型:用于模拟信道传输过程中的噪声和损耗。

7. 通信接口:用于连接实验设备和计算机。

三、实验步骤1. 信号发生器设置- 将信号发生器连接到示波器,设置合适的频率和幅度。

- 通过示波器观察并记录信号波形。

2. 信号调制- 使用模拟调制解调器将基带信号调制为高频信号。

- 使用数字调制解调器将数字信号调制为高频信号。

- 观察和记录调制后的信号波形,并与之前的基带信号进行对比。

3. 信号解调- 使用模拟调制解调器将高频信号解调为基带信号。

- 使用数字调制解调器将高频信号解调为数字信号。

- 观察和记录解调后的信号波形,并与之前的高频信号进行对比。

4. 信道传输- 将信号通过信道模型进行传输,并引入一定的噪声和损耗。

- 观察和记录传输前后的信号波形,并分析噪声和损耗对信号质量的影响。

5. 实验数据分析- 根据实验中观察和记录的数据,分析信号调制、解调和信道传输的性能。

- 绘制实验结果图表,比较不同参数下的信号质量差异。

- 探讨实验中遇到的问题和改进措施。

四、实验结果与结论通过实验,我们验证了信号调制、解调和信道传输对于通信系统的重要性。

合理的调制方式和适当的信道模型可以提高信号的质量和传输效率。

同时,实验中观察到噪声和损耗对信号的影响,为进一步优化通信系统提供了思路和方向。

五、实验总结本实验通过实际操作和数据分析,深入了解了通信系统的综合应用。

实验过程中,我们不仅学习了相关的理论知识,还充分感受到了实际应用中的挑战和改进空间。

移动通信实训报告

移动通信实训报告

移动通信实训报告第一篇:移动通信实训报告移动通信实训报告一、实训目的1.以系统配置的方式来加深、扩展移动通信所学知识,着重体现移动通信教学知识的运用,提高学生对移动通信系统的认识和运行维护的操作能力。

2.使学生增进对移动通信技术的认识,加深对移动通信知识的理解。

3.使学生掌握移动通信系统的维护、配置和组网设计的方法,提高工程实践能力二、实训内容实习单元1配置管RNC理1.1 实习说明1.1.1 实习目的了解RNC数据配置的管理,了解RNC网管系统的组成。

1.1.2 实习项目网管客户端的启动和退出;配置管理界面;熟悉通用操作。

1.2 实习步骤及记录说明:1.RNC配置管理的主要作用是管理RNC系统的各种资源数据和状态,为系统正常运行提供所需要的各种数据配置,从根本上决定着ZXTR RNC系统的运行模式和状态。

2.RNC数据配置是指在无线操作维护中心OMC(Operation & Maintenance Center)和网元(RNC)之间建立联系,使用户能够通过网管软件界面,操纵RNC中的管理对象进行数据配置。

实习单元2,3 RNC配置管理的内容主要包括子网、管理单元、全局资源、物理设备、局向配置、公共资源配置1.1实习说明了解公共资源的配置,理解公共资源的意义。

1.1.2实习项目配置子网;配置管理网元;配置集;配置RNC全局资源。

1.2实习步骤及记录说明:对于ZXTR RNC新开局,数据配置先后顺序如图 0-1所示。

图 0-1 开局配置数据流程图(1)公共资源配置主要包括子网配置、管理网元配置、RNC配置集、RNC全局资源配置,是整个配置管理的基础;(2)物理设备配置主要包括机架、机框、单板等,详细内容参见“错误!未找到引用源。

错误!未找到引用源。

”;(3)物理设备配置完成之后,要进行ATM通信端口的配置;(4)配置完成ATM通信端口之后才能进行局向配置,局向配置主要包括IUCS、IUPS、IUB等局向的配置;(5)以上配置完成之后,再进行无线参数的相关配置,主要包括引用类参数、Node B及服务小区包含对象的配置、外部小区配置、邻接小区配置;(6)在数据配置完成后需要进行“整表同步”或者“增量同步”,所配置的数据就可以同步到RNC,发挥作用。

通信系统实验报告

通信系统实验报告

通信系统实验报告一、实验目的本次通信系统实验的主要目的是深入了解通信系统的基本原理和关键技术,通过实际操作和测量,掌握通信系统中信号的传输、调制解调、编码解码等过程,并分析系统性能和影响因素。

二、实验原理1、通信系统的组成通信系统一般由信源、发送设备、信道、接收设备和信宿组成。

信源产生原始信息,发送设备对信号进行处理和变换,使其适合在信道中传输,信道是信号传输的媒介,接收设备对接收的信号进行解调、解码等处理,恢复出原始信息,信宿则是信息的接收者。

2、调制解调技术调制是将基带信号变换为适合在信道中传输的高频信号的过程,常见的调制方式有幅度调制(AM)、频率调制(FM)和相位调制(PM)。

解调则是从已调信号中恢复出原始基带信号的过程。

3、编码解码技术编码用于提高信号传输的可靠性和有效性,常见的编码方式有差错控制编码(如卷积码、Turbo 码等)和信源编码(如脉冲编码调制PCM)。

解码是编码的逆过程。

三、实验设备及材料本次实验使用的设备包括信号发生器、示波器、频谱分析仪、通信原理实验箱等。

四、实验步骤1、搭建通信系统实验平台按照实验指导书的要求,将实验设备连接好,组成一个完整的通信系统。

2、产生基带信号使用信号发生器产生一定频率和幅度的正弦波作为基带信号。

3、调制将基带信号分别进行 AM、FM 和 PM 调制,观察调制后的信号波形和频谱。

4、信道传输将调制后的信号通过信道传输,模拟信道中的噪声和衰减。

5、解调在接收端对已调信号进行解调,恢复出基带信号,并与原始基带信号进行比较。

6、编码解码对基带信号进行编码处理,然后在接收端进行解码,观察编码解码前后信号的变化。

7、性能分析测量调制解调后的信号的误码率、信噪比等性能指标,分析不同调制方式和编码方式对系统性能的影响。

五、实验结果与分析1、调制实验结果(1)AM 调制AM 调制后的信号波形呈现出包络随基带信号变化的特点,频谱中包含载频和上下边带。

在小信号调制时,调幅指数较小,解调后的信号失真较大;在大信号调制时,调幅指数较大,解调后的信号较为接近原始基带信号。

通信系统实训报告

通信系统实训报告

一、实训目的通过本次通信系统实训,使学生对通信系统的基本原理、组成、工作过程及性能指标有更深入的了解,掌握通信系统的基本操作方法和实验技能,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实训内容1. 实验一:通信系统基本模型与性能指标(1)实验目的:了解通信系统的基本模型,掌握通信系统的性能指标。

(2)实验内容:分析通信系统的基本模型,研究通信系统的性能指标,如误码率、信噪比、带宽等。

(3)实验步骤:① 研究通信系统的基本模型,分析其组成部分。

② 研究通信系统的性能指标,如误码率、信噪比、带宽等。

③ 比较不同通信系统的性能指标。

2. 实验二:模拟通信系统与数字通信系统(1)实验目的:了解模拟通信系统与数字通信系统的基本原理,掌握其特点和应用。

(2)实验内容:研究模拟通信系统与数字通信系统的基本原理,分析其特点和应用。

(3)实验步骤:① 研究模拟通信系统的基本原理,分析其特点。

② 研究数字通信系统的基本原理,分析其特点。

③ 比较模拟通信系统与数字通信系统的优缺点。

3. 实验三:无线通信系统(1)实验目的:了解无线通信系统的基本原理,掌握其工作过程。

(2)实验内容:研究无线通信系统的基本原理,分析其工作过程。

(3)实验步骤:① 研究无线通信系统的基本原理,分析其特点。

② 分析无线通信系统的工作过程,包括发射、传播、接收等环节。

③ 研究无线通信系统的关键技术,如调制、解调、编码、解码等。

4. 实验四:通信系统实验平台操作(1)实验目的:掌握通信系统实验平台的操作方法,提高实验技能。

(2)实验内容:学习通信系统实验平台的操作方法,进行实际操作。

(3)实验步骤:① 熟悉实验平台的结构和功能。

② 学习实验平台的操作方法,如连接设备、设置参数、观察波形等。

③ 进行实际操作,验证实验原理。

三、实训总结通过本次通信系统实训,我对通信系统的基本原理、组成、工作过程及性能指标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以下是我对本次实训的总结:1. 通信系统的基本模型包括信源、信道、信宿等部分,性能指标有误码率、信噪比、带宽等。

移动通信实验实验报告

移动通信实验实验报告

一、实验目的1. 理解移动通信系统的基本组成和功能;2. 掌握移动通信系统中基带话音的基本特点;3. 学习并掌握移动通信系统中常见的调制解调技术;4. 了解移动通信信道的特性及其对信号传输的影响;5. 熟悉移动通信实验设备和软件的使用。

二、实验设备与软件1. 实验设备:移动通信实验箱、示波器、频谱分析仪、计算机等;2. 实验软件:MATLAB、C++等编程语言及相关移动通信仿真软件。

三、实验内容1. 移动通信系统组成及功能(1)实验目的:了解移动通信系统的组成,掌握移动通信系统的基本功能。

(2)实验内容:1)观察移动通信实验箱的组成,了解各个模块的功能;2)根据实验指导书,搭建移动通信实验系统;3)观察实验系统工作状态,分析各个模块的作用;4)总结移动通信系统的基本组成和功能。

2. 基带话音的基本特点(1)实验目的:了解基带话音的基本特点,掌握话音信号的传输特性。

(2)实验内容:1)观察实验箱中的话音信号发生器,了解话音信号的生成过程;2)使用示波器观察话音信号的波形,分析其时域和频域特性;3)总结基带话音的基本特点。

3. 调制解调技术(1)实验目的:学习并掌握移动通信系统中常见的调制解调技术。

(2)实验内容:1)观察实验箱中的调制解调模块,了解其工作原理;2)搭建调制解调实验系统,进行模拟信号的调制和解调;3)使用频谱分析仪观察调制信号的频谱特性,分析调制效果;4)总结常见的调制解调技术及其特点。

4. 移动通信信道特性(1)实验目的:了解移动通信信道的特性及其对信号传输的影响。

(2)实验内容:1)观察实验箱中的信道模拟模块,了解信道特性;2)搭建信道模拟实验系统,进行信道特性分析;3)使用示波器观察信道模拟结果,分析信道对信号传输的影响;4)总结移动通信信道的特性。

5. 实验软件使用(1)实验目的:熟悉MATLAB、C++等编程语言及相关移动通信仿真软件的使用。

(2)实验内容:1)学习MATLAB、C++等编程语言的基本语法和编程技巧;2)使用相关移动通信仿真软件进行信号处理和系统仿真;3)总结实验软件的使用方法和技巧。

移动通信实验报告

移动通信实验报告

移动通信实验报告1. 引言移动通信技术是指实现无线通信的技术体系,广泛应用于现代社会中。

本实验旨在通过搭建移动通信实验平台,了解移动通信的基本原理和相关技术。

2. 实验目的本实验的主要目的如下:1. 掌握移动通信系统的基本组成结构和工作原理。

2. 学习使用移动通信实验平台进行相关实验。

3. 通过实验数据分析,了解移动通信系统的性能指标。

3. 实验原理移动通信系统由方式、基站和核心网组成。

方式设备,通过无线信号与基站进行通信。

基站作为信号转发器,负责将方式发出的信号传输到核心网中。

核心网则负责对信号进行处理和路由转发,最终实现通信的连接。

移动通信系统中,信号的传输涉及到多个技术,包括调制解调、码分多址技术、多天线技术等。

其中,调制解调技术用于将数字信号转换为模拟信号,以便在无线信道中传输。

码分多址技术则用于实现多用户之间的信号分离和复用。

多天线技术则通过利用多个天线接收信号,提高系统的抗干扰性能和传输速率。

4. 实验步骤本实验使用移动通信实验平台进行实验,具体步骤如下:1. 搭建移动通信系统实验平台,包括方式、基站和核心网。

2. 通过方式向基站发送测试信号,并记录信号的传输情况。

3. 分析实验数据,包括信号的强度、传输速率等指标。

4. 根据实验结果,评估移动通信系统的性能。

5. 实验结果经过实验,我们得到了以下结果:1. 信号强度随着距离的增加而逐渐减弱,符合无线信号传输的特性。

2. 在不同的传输距离下,信号传输速率呈现不同的变化趋势。

3. 移动通信系统在高噪声环境下的抗干扰性能较强。

6.通过本实验,我们对移动通信系统的基本原理和相关技术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移动通信系统在实际应用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并且不断发展和改进中。

7. 参考文献1. ,. 移动通信技术导论. 电子出版社,2023.2. 王六. 移动通信实验教程. 科学出版社,2023.。

移动通信实验报告

移动通信实验报告

移动通信实验报告移动通信实验报告1. 简介移动通信是指通过无线电波或者其他无线传输媒介来进行通信的技术。

本实验旨在研究移动通信系统的基本原理,并通过实际操作来验证其可行性和效果。

2. 实验目的了解移动通信的基本原理和技术体系结构;理解移动通信系统中的关键参数和性能指标;掌握通信系统的信号传输与调制解调技术;通过实验验证移动通信系统的性能和可靠性。

3. 实验设备和材料移动通信综合实验平台移动通信终端设备通信软件4. 实验内容4.1 移动通信系统基本原理的研究通过实验平台,了解和学习移动通信系统的基本原理和技术体系结构。

包括信道分配方法、信号调制与解调技术、信噪比分析等。

4.2 移动通信系统参数和性能指标的理解学习移动通信系统中的关键参数和性能指标,包括频率、带宽、误码率、接入方式等。

通过实验,了解并掌握这些参数及其对通信系统性能的影响。

4.3 通信系统的信号传输与调制解调技术通过使用信号发生器和示波器等设备,进行信号传输和调制解调技术的实验。

了解不同调制方式的特点和应用场景,掌握调制器和解调器的原理和工作过程。

4.4 移动通信系统性能和可靠性的实验验证通过在实验平台上搭建移动通信系统,对其性能和可靠性进行实验验证。

包括信号传输质量、误码率、抗干扰性能等。

通过实验数据的分析和对比,评估通信系统的性能和可靠性。

5. 实验结果与分析根据实验操作和获得的数据,进行实验结果的和分析。

包括对移动通信系统的参数和性能指标进行评价,对实验结果的可靠性和准确性进行分析。

6. 实验通过本次实验,我们深入了解了移动通信系统的基本原理和技术体系结构,掌握了通信系统的信号传输与调制解调技术。

通过对移动通信系统的性能和可靠性进行实验验证,我们对移动通信系统有了更深入的认识。

7. 实验心得在实验过程中,我们遇到了许多困难和问题。

但通过同学之间的合作和老师的指导,我们最终成功完成了实验任务。

通过这次实验,我们不仅提升了对移动通信技术的理解和实践能力,也加深了团队协作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ADS系统级仿真
——发射机、零中频接收机与外差式接收机
课程名称:移动通信系统
院系:通信工程学院
专业:通信01班
年级: 2013级
*名:***
学号:
指导教师:***
实验时间:
重庆大学
一、实验目的:
1. 熟悉ADS软件的使用、能用该软件进行原理图设计和原理图仿真。

2. 了解发射机、接收机的结构及工作原理;
3. 掌握利用ADS中行为级模块进行系统级仿真的方法,使用如滤波器、放大器、混频器等行为级的功能模块搭建收发信机系统。

4.运用S参数仿真、交流仿真、谐波平衡仿真、瞬态响应仿真等仿真器对收发信机系统的各种性能参数进行模拟检测。

二、实验原理:
1.接收机
接收机将通过信道传播的信号进行接收,提取出有用信号。

接收机一般具有接收灵敏度、选择性、交调抑制、噪声系数等性能参数。

接收机的实现架构可分为:超外差、零中频和数字中频等。

接收机各部分的作用和要求如下:
①射频滤波器1(FP Filter1)
选择信号频段、限制输入信号带宽、减小互调失真。

抑制杂散信号,避免杂散响应。

减少本振泄漏,在频分系统中作为频域相关器。

②低噪声放大器(LNA)
在不使接收机线性度恶化的前提下提供一定的增益。

抑制后续电路的噪声,降低系统的噪声系数。

③射频滤波器2(FP Filter2)
抑制由低噪声放大器放大或产生的镜频干扰。

进一步抑制其他杂散信号。

减少本振泄漏。

④混频器(Mixer)
将射频信号下变频为中频信号。

是接收机中输入射频信号最强的模块,其线性度极为重要,同时要求较低
的噪声系数。

⑤本振滤波器(Injection Filter)
滤除来自本振的杂散信号。

⑥本振信号源(LO)
为接收机提供本地振荡信号。

⑦中频滤波器(IF Filter)
抑制相邻信道的干扰,提供选择性。

滤除混频器产生的互调干扰。

如果存在第二次变频,需要抑制第二镜频。

⑧中频放大器(IF AMP)
将信号放大到一定的幅度,供后续电路(如数模转换器或解调器)处理。

通常需要较大的增益并实现增益控制。

2.发射机
发射机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子系统,无论是语音、图像,还是数字信号,要利用电磁波传送到远端,都必须使用发射机产生信号,然后经调制放大送到天线。

发射机一般具有频率、带宽、功率、辐射杂散等性能指标参数,发射机的实现架构可分为:超外差、零中频和数字中频等。

3.采用级联耦合微带线带通滤波器
使用个导波波长耦合谐振器构成的微带带通滤波器
三、实验技术指标:
1.微波带通滤波器
切比雪夫带通滤波器阶数:4、5
中心频率:2140MHz
3dB带宽:80MHz
阻带带宽:400MHz
带外衰减:25dB
通带波纹:
插入损耗:1dB
2.低噪声放大器
增益:21dB
噪声系数:2dB
3.信号源(交流功率源)
端口:1 输出阻抗:50
功率方程:P=polar(dbmtow(RF_pwr),0) 变量RF_pwr
频率:变量RF_freq MHz
4.混频器
边带:LOWER
转换增益:10dB
NF:13dB
5、本振本振频率和输入信号频率一致。

6、移相器和功分器
四、实验内容:
1.发射机仿真电路原理图
这里发射机的设计方案将调制和上变频分开,先在较低的中频上调制,原理图中就以调制器的输出为发射机射频前端的输入,然后经中频放大器放大(增益为5dB)再将其上变频搬移到发射的载频(1950MHz)上。

二次上变频后必须再通过一个带通滤波器滤除其中的一个不必要的边带,然后经功放放大到发射机需要的发射功率电平上,最后经过一个带通滤波器滤波后发射。

这里所用的两个带通滤波器一个设定为4阶切比雪夫带通滤波器,一个设定5阶的,插入损耗分别为-1dB和-2dB。

上变频器的变频损耗为-6dB,另外我们取振荡器输出功率为+13dB,本振频率为。

输入为的交流信号。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