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信自卑都是“双刃剑”

合集下载

关于自信与自卑的演讲稿

关于自信与自卑的演讲稿

关于自信与自卑的演讲稿自信与自卑是每个人内心深处不可或缺的情绪状态,它们直接关系到我们的思想、态度和行为。

自信是一种对自己价值和能力的肯定,而自卑则是一种低估自己的感觉。

今天,我想与大家探讨一下自信与自卑的本质、造成自信与自卑的原因以及如何培养自信心。

首先,让我们来看看自信与自卑的本质。

自信是一种积极的心态,它源于对自己的充分了解和认可。

自信的人相信自己具备解决问题的能力,能够应对各种挑战。

他们乐观、坚定,对自己的价值有清醒的认识,并愿意接受成功或失败的结果。

相反,自卑是一种消极的情绪状态,它源于对自己的否定和低估。

自卑的人对自己的能力缺乏信心,对于面对困难和挫折时往往容易退缩,容易受到外界的影响。

那么,什么原因导致了自信与自卑呢?首先,家庭环境是影响一个人自信和自卑的重要因素之一。

如果一个人在家庭中得到了良好的教育和支持,他们往往会建立起自己的自信心。

而在一个缺乏关爱和支持的家庭中成长,可能导致一个人产生自卑感。

同时,社会环境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人们的自信心。

当一个人面临着竞争激烈的社会环境和巨大的压力时,他们很容易感到自卑,因为他们害怕自己无法达到他人的期望。

那么,如何培养自信心呢?首先,我们应该建立积极的自我认知。

了解自己的优势和劣势,并接受自己的不完美。

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才能和价值,我们应该相信自己的能力并为自己感到骄傲。

其次,改变消极的自我评价。

不要过分关注自己的缺点和错误,而是要重点关注自己的成就和进步。

给自己一些鼓励和积极的反馈,让自己相信自己是有价值的。

此外,与积极正能量的人交往也是培养自信心的重要途径。

身边的朋友、家人和同事对于我们的心态和情绪都有很大的影响力。

和乐观、积极的人在一起会激发我们的自信心,而被消极、焦虑的人环绕则会影响我们的自信心。

在结束之前,我想和大家分享一句名言:“自信是成功的第一秘诀”。

只有相信自己,才能充分发挥自己的潜力,追求自己的梦想。

无论我们面对多大的挑战和困难,如果我们心怀自信,坚定自己的信念,那么我们一定能够战胜困难,取得成功。

心得分享如何克服自卑与不自信

心得分享如何克服自卑与不自信

心得分享如何克服自卑与不自信自卑和不自信是现代社会中普遍存在的心理问题,许多人都在不同程度上经历过这种挫败感和负面情绪。

我自己也是其中之一,但通过不断地反思和探索,我逐渐找到了一些有效的方法来克服自卑和不自信,下面就与大家进行分享。

一、认识自卑和不自信的根源首先,了解自卑和不自信的根源对于解决问题至关重要。

自卑往往源于自我价值感的缺失,可能因为往年的挫败经历或他人的批评而形成。

而不自信,则可能源自对自己能力的怀疑,以及对未来成功的担忧。

二、树立正确的自我认知克服自卑和不自信的第一步是树立正确的自我认知。

要明白,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优势和特长,而不必通过与他人的比较来确定自己的价值。

与其关注自己的不足,不如倾注精力发掘和发展自己的优势,并为之自豪。

同时,也要认识到每个人都会有过失和失败,不一定要为此而沮丧和自责。

三、接受挑战并设立目标接受挑战和设立目标是克服自卑和不自信的重要步骤。

通过积极主动地接受新的挑战,我们可以提高自己的能力和自信心。

而设立目标,则可以帮助我们明确自己想要实现的事物,为此努力并坚持。

当我们逐渐实现设定的目标时,我们会感到愉悦和满足,从而增加自己的自信心。

四、寻求他人的支持和帮助要克服自卑和不自信,我们需要学会向他人寻求帮助和支持。

与他人交流自己的困惑和不安,他们的理解和鼓励可以帮助我们重新审视自己,并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

同时,还可以跟身边一些有能力和经验的人学习,从他们身上获取知识和经验。

他们的指导和支持,无疑会给我们树立自信和自我提升带来巨大的帮助。

五、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积极乐观的心态是克服自卑和不自信的关键因素。

不论遇到多么严峻的挑战,我们都应该时刻保持积极的心态。

相信自己的努力和坚持,坚信自己终将走出困境。

同时,我们也要学会从失败中吸取教训,在每次的挫折中找到自己的成长和进步。

只有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我们才能更好地战胜自卑和不自信。

综上所述,克服自卑和不自信需要我们进行深入的自我反思,并采取积极有效的行动。

双刃剑作文750字.doc

双刃剑作文750字.doc

双刃剑作文750字双刃剑作文750字上苍所赐每一宗,都是一柄双刃剑。

例如爱情——最大的幸福和最大的痛苦都于它。

又如教育,好的教师好的教育可以塑造人,孬的教师孬的教育可以扼杀人……人的性格也如此,它没有好和坏之分。

有的人以为自己是自信,其实他是自负,他是刚愎自用;有的人自以为处事果断,他恰恰是过于骄傲,他恰恰是武断、独断;有的人名曰创新,实际是在标新立异……近年来,我们所处的环境是汉奸当道,人心叵测,善恶难分,真假难辨,我们在生活中遇到的问题和困难越来越多,在这种情况下,许多人开始封闭自己,有的甚至出现心理障碍,这又何苦呢?改变不了环境,就改变自己的心态。

温家宝同志说:“我们讲和谐,不仅要讲人与人和谐,人与自然和谐,还要讲人的内心和谐。

”所以,当我们遇到事的时候,不妨想想它好的一面,当我们这方面时候,不妨想想我们好的.那方面,辨证地去认识,辩证地去承受——不好中有好,这方面不好那方面好,现在不好将来好,甚至在失意和失败的时候具有点“阿Q”精神,自我抚慰,自我疗伤,这样一来,心情自然就舒畅,感觉自然就幸福!凡不好都有好的一面:假设我胆小,说明我谨慎;假设我自卑,说明我谦虚;假设我破财,说明可消灾;假设有危险,说明是时机;假设我孤独,说明我清静;莫嫌妻子丑,妻丑我放心;假设吃小亏,可能获大益;就算是幼稚,说明还单纯;不要怕船小,船小好调头;如果吃一堑,就能长一智;莫说他死板,说明他认真;莫嫌她害羞,说明她老实;别恨他小气,说明他节省……这方面不好,那方面就行:我很丑,但我很温柔;我个矮,但我很灵活;我嘴笨,但我手很巧;我人穷,但我志不短;钱不多,但老板很好;力不强,但人品不错;体不壮,但脑子好使;家不宽,但身体都好……其实,许多时候就像我们面前有半瓶子酒,悲观主义者说:这么好的酒,怎么就剩半瓶了?而乐观主义者却说:这么好的酒,还有半瓶呢!即使我们身处倒霉的时候,我们也要这样想:地球是运动的,一个人不会永远处在倒霉的位置!朋友,让我们善待自己,以阳光的心态面对人生中的各种挑战吧!。

如何看待自信与自卑

如何看待自信与自卑

如何看待自信与自卑
1、自信自信是一个人相信自己的能力的心理状态,即相信自己有能力实现自己既定目标的心理倾向。

自信是建立在对自己正确认识基础上,对自己实力的正确估计和积极肯定,是自我意识的重要成分,是心理健康的一种表现,是学习,事业成功的有利心理条件。

2、自卑自卑是自己轻视自己,总认为自己不如别人,对自己失去信心的一种消极心理。

自卑产生是自认为在处境、才能等方面不如别人,或生理有缺陷,或犯过错误等原因造成的。

自卑是一个人走向成功的绊脚石,是快乐生活的拦路虎。

他会一步一步寝室一个人的勇气和信心,使他怀疑自己的能力,碰到困难和挫折时,就自暴自弃,放任自流。

自信的人与自卑的人的根本区别在于:自信的人平时想的是各种好的可能,而自卑的人想的是各种坏的可能。

高二心理健康课教案(穿越自卑奔向自信)

高二心理健康课教案(穿越自卑奔向自信)

有没有哪位同学们知道力克胡哲这个名字O O O既然大家对他都很陌生,那么下面老师就给大家播放一下关于他的短篇,仔细想一想,你都从中得到了什么。

播放视频师:好了,视频看完了,哪位同学可以说说你从视频中看到了什么? 生:先天残疾,无手无脚,不放弃自己,相信自己,取得成功。

师:看来同学们观看的都很认真,总结的也都不错,刚才视频中的主角现 在是澳大利亚著名的演讲家,力克生下来便无手无脚,童年时期自卑的他曾无数 次地想要结束自己的生命。

但是现在的他通过自己的亲身经历帮助无数陷入逆境 的人们重获生命的希望, 他还创办了 没有四肢的生命 ”组织,帮助有类似经 历的人们走出阴影。

他曾经说我告诉人们跌倒了要学会爬起来,并始终爱自己”力克取得成功的原因就是他并不因为自身的严重缺陷而自卑,而放弃,相反地不断地挑战自我,取得了一些健全人都无法取得的成功。

今天这堂课老师要 和大家一起分享如何在成长的道路上,走出自卑,走向自信,做一个幸福的人。

师:说到自卑,大家会想起什么近义词?生:低落,害羞,紧张,无助,一事无成,烦恼。

师:看来自卑给大家的印象都是消极的,但是大家也不要害怕,自卑是很常见的 情绪,再优秀的人也有可能自卑。

为了走出自卑,我们就要先更深入地了解它 师:下面请同学们想一想,你的同龄人都会因为什么而感到自卑 师::(在黑板上进行总结)造成自卑的因素:1、生理因素 (太矮、胖、瘦、容貌歉佳、易脸红、生理缺陷等)2、 学习因素(脑筋迟钝、反应慢,注意力不集中,记忆力差、成绩差等)3、 家庭因素(父母的教养方式、经济条件不好、父母离异等)4、 失败经历(考试失败、犯错误、比赛失败等)师:这些都是中学生常见的自卑原因,会不会自卑还要看你自己对这些状况是怎 样认识的。

就比如老师之前听说班里的很多女生都在减肥,有的同学甚至 连午饭都不吃,但是在老师眼里你们现在的样子就很不错, 完全没有必要刻意改变身材,老师希望这些女同学课后想一想,到底有没有人贴个你“胖”这个标签,我想这个标 签很可能来自你自己。

“自信”与“自卑”的冲突

“自信”与“自卑”的冲突

“自信”与“自卑”的冲突摘要:日本近代作家中岛敦的《山月记》是中国读者较为熟悉的作品。

国内学者从比较文学等方面对该小说进行了多种解读。

有着“怯懦的自尊心”和“尊大的羞耻心”的李征,为了掩盖自己内心的自卑,在“自信”与“自卑”的矛盾冲突中,多次用自嘲的话语来进行自我保护。

本文拟从李征的“自嘲意识”切入,通过对“自嘲意识”的分析来解读李征复杂真实的内心世界。

关键词:自嘲意识《山月记》李征中岛敦改编自中国唐传奇《人虎传》的《山月记》是日本近代作家中岛敦的代表作。

小说讲述了一个颇有才气却不甘于一生做一名小官吏的李征,由于自己作为诗人的理想迟迟不能得以实现,再加上其人自视甚高,不屑与其他俗人共事,便辞官还乡,一心写诗,期待有一天自己能作为诗人名垂青史,千古流芳。

然而,辞官之后因为怯懦的自尊心和尊大的羞耻心,所以从不与师友切磋,一味自闭于家中。

后来为了妻儿的衣食,他无奈回到官场,看到昔日的同辈们现在都已是他的上司,心中愈发积郁,终于在一个半夜,发狂奔至山中,终化为虎。

这部小说引起了很多中国学者的兴趣,他们大多从比较文学出发,探究了中岛敦是如何把以劝善惩恶为主旨的《人虎传》改编成描述知识分子内心苦闷的《山月记》。

而本文旨在从心理学的角度出发,通过对小说人物心理的分析来揭示小说的主题。

笔者认为,在一定程度上,主人公李征内心的矛盾和冲突可以通过对他多次的“自嘲”的分析来解读,这一新的解读能使读者更深入地窥探人物复杂的真实内心世界。

一、“自嘲”的心理学内涵自嘲,作为生活及社交中有效工具之一,能够调节交际气氛,减轻人的精神压力,同时也能修复人际关系,在社会活动中起着重大作用。

然而不能忽视的是,在这重大的作用下面潜藏的是一种带着自卑的自我保护心理,表现出来的是一种维护自己面子的行为。

总的来说,自嘲具有的显著特征是:自嘲话语的心理表征和语言表征具有不对称性,直接表现为交际意图与信息意图的不一致性。

也就是说,自嘲具有逆期待性。

自卑与傲慢人性弱点的两极表现

自卑与傲慢人性弱点的两极表现

自卑与傲慢人性弱点的两极表现自卑与傲慢:人性弱点的两极表现人类的人性存在着各种缺点和弱点,其中自卑和傲慢是两种极端表现。

自卑和傲慢的根源源自个体内在的自我认知问题,两者的表现形式截然不同,但都会对个体与他人的相处和个人成长产生负面影响。

本文将就自卑和傲慢的定义、表现以及对个体的影响进行探讨。

一、自卑的定义与表现自卑是指个体因为对自我能力及价值的低估而产生的一种情绪和心理状态。

自卑的成因复杂多样,可能源于童年时期的家庭环境、教育方式,也可能来自社会环境和他人的评价。

一旦个体形成了强烈的自卑感,就会对自己的能力产生怀疑,并出现一系列的表现。

自卑的表现形式多种多样,有些人会变得沉默寡言,缺乏自信,对人对事都保持着怀疑和消极的态度;而另一些人则会显露出自卑的情绪,在与他人交往时过分关注自我形象,担心受到拒绝和批评。

自卑的人往往自责过度,总是把失败归结为自己的无能,缺乏积极的应对能力和自我调节的能力。

自卑的人还常常与他人比较,对自身缺点过分放大,深感自己无法与他人相提并论。

这种自我否定的情绪会限制个体的发展空间和机会,往往让自卑的人感觉自己处于劣势,缺乏勇气去追求更好的生活。

二、傲慢的定义与表现傲慢与自卑相反,它是指个体对自我价值的过分高估和自负的一种心理状态。

傲慢的人通常觉得自己无所不能,领域无人能及,表现出一种高傲、自满的态度。

傲慢的人往往没有对他人的意见和建议产生兴趣,自我为中心,缺乏对他人的尊重和关心。

傲慢的表现形式有时是恃才傲物,自鸣得意,对他人的贡献和努力视而不见;有时则体现为对他人的轻视和歧视,表现出目中无人的态度。

傲慢的人往往缺乏谦虚与谦逊之心,无法接纳别人的不同意见,容易孤立自己,最终错失与他人交流和合作的机会。

傲慢显然会导致个体在与他人的关系中产生隔阂和争执,甚至影响个体的职业发展。

傲慢的人在工作中常常不愿意与他人合作,对团队的凝聚力和协调能力带来负面影响。

三、自卑和傲慢的影响无论是自卑还是傲慢,都会对个体产生不利影响,并且对人际关系和个人成长造成阻碍。

当代农村籍大学生自卑心理产生的原因

当代农村籍大学生自卑心理产生的原因

当代农村籍大学生自卑心理产生的原因、当代农村籍大学生自卑心理产生的原因(一)生活学习环境的变化造成自卑心理的产生从农村到城市,从中学到大学,农村籍大学生在实现身份和命运的转折性改变的同时,也经受着环境变迁所带来的心理上的冲击和震荡。

大学校园中汇集了来自全国各地、各阶层并具有各不相同的家庭背景、生活环境和成长经历的莘莘学子,农村籍大学生不可避免地亲身感受到源自城乡巨大差距的物质生活条件、生活方式、思维习惯、教育文化资源等各个方面的差别,特别是来自“老、少、边、穷”地区的同学对此体验尤为强烈。

他们中的很多人既面临城市化的巨大冲击,又因家庭经济的拮据而承受着学业和生活的双重压力。

在人才济济的大学里,他们中的很多人从备受老师和家长宠爱以及同龄人羡慕的学习尖子、优秀人才,变成平庸之辈,这与其在中学时期的表现和评价形成鲜明对比。

生活状况的对比、处境的变化带来巨大的心理落差,使得农村籍大学生自觉不自觉地产生自卑心理。

(二)社会环境引发自卑心理的普遍存在心理学研究证实,人对自身的认识或判定与外部社会环境对其态度和判定密切相关。

目前我国社会正在飞速发展,在市场经济大潮的冲击下,城乡差别、贫富差距对人们的心理造成的困扰和影响比以往任何一个时期都更导致自卑心理的产生自我意识就是自己对自己的认知,是自我概念、自我评价、自我理想的辩证统一。

大学生有很强的自我意识。

自我意识的发展促使大学生的自我概念分化成理想自我和现实自我两个部分,需要通过修正理想自我或改变现实自我来实现两者的协调统一。

但是农村籍大学生对现实自我的评价往往不能满足其所期望的理想自我的标准。

由于大学时代是人生观、世界观形成的关键时期,也是走向社会的准备期,综合能力的发展和人际交往显得极为重要。

与中学时期以学习为主的状态完全不同,大学生对人际交往、个人技能比较注重和敏感,并十分关注自身性格以及外在相貌、气质等的完善和完美。

然而,受家庭条件、教育背景及个体特征等因素的影响,农村籍大学生在上述各方面均不同程度地存在着一定的欠缺。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自信、自卑都是“双刃剑”自信,是对自己能力和价值的肯定;自卑恰恰相反,是因为怀疑自己的能力和价值,觉得自己不如别人而产生的一种消极心理。

显然,自信是自卑的对立面。

在各类媒体的各种文章里,或明或暗都传播着这样一种观点:自信导致成功,自卑导致失败。

在社会舆论里,多半倾向于鼓励人要自信,防止自卑。

居里夫人曾这样告诫年轻一代:“我们的生活似乎都不容易,但是那有什么关系?我们应该有恒心,尤其要有自信心!”这句话常被当作警世恒言挂在嘴边或贴在墙上。

人们总是喜欢引用这类名人名言,片面地强调自信的积极作用和自卑的消极作用。

首先,我们应该清醒地看到,绝对自信的人、永远自信的人并不多。

无论自身素质水平如何,无论遇到任何艰难险阻,无论落到何种困境,无论竞争对手如何强大,都对自己有绝对必胜把握的人没有多少。

因为人大体上能客观地认识到每个人的天赋资质和实际能力有着天壤之别,也能够正确地掂量出自己的分量。

即使在这个领域得心应手,非常自信,到另一个完全不同的领域也未必一定是赢家。

有些人,可能曾经很自信,但接触环境一变,参照系一变,原来拥有的自信可能荡然无存,取而代之的是无比的自卑。

不少尖子生从小学升入重点初中、或从初中升入重点高中以后,就经历了这样一个从自信和骄傲到自卑与失落的心理过程,因为他发觉周围处处藏龙卧虎,原先的优秀生任凭自己如何努力都处在中间状态。

其次,自信也未必一定导致成功。

中央电视台经济频道每周日播出的人力资源节目《绝对挑战》很受注目。

在招聘现场,每一个来应聘的人亮相时都表白自己必胜的信心。

等过几关后,只剩俩人争夺职位时,主持人通常都要问:“你觉得你们俩谁将赢得最后的胜利?”多数情况下,应聘者会一口咬定:企业会最终选中自己。

现实终归是残酷的,常常有坚信自己会胜出的人被无情淘汰。

所以,有信心也不能导致必然的成功。

一个人学业或事业的成功与否是自身智力、实力、个人努力程度、机遇、外部环境条件、自信心等诸多因素错综复杂地交织在一起决定的,只靠“自信”这一单一的因素就能取得成功,这种观点有失偏颇。

从积极的方面看,自信确实是一个人勇敢迈向成功的基石。

如果一个人对自己的能力、对自己所要追求的目标信心十足,就可以激励他产生无穷的力量,不畏惧任何困难和挫折,坚定不移地朝既定的目标前进,从而有可能最终实现自己的理想、抱负。

但是,过于自信,容易造成头脑不够清醒和冷静。

有些人看似自信,其实是眼界过于狭窄,不知道“山外有山,楼外有楼”,不知道“强中自有强中手”。

有的人对别人的优点长处视而不见,对别人的较强实力不愿正视;反过来,对自己的智力、能力估计过高,对自己盲目自信,以致于自负,夜郎自大,导致在学业竞争、演讲比赛等活动中轻敌,低估了别人,造成最终的失败。

就自卑而言,我们也应该有一个客观的、全面的认识。

自卑其实是人类普遍存在的心理现象,是人类的共性,只不过轻重不同罢了。

心理学家阿德勒1932年出版了他的代表作《What Life Should Mean to You》,中译本叫《让生命超越平凡》,台湾译本把该书的精华加以提炼,干脆就译作《自卑与超越》。

阿德勒写道:“我们每个人都有不同程度的自卑感,因为我们都发现我们所处的位置是我们希望加以改进的”。

他认为,自卑感你有、我有、他也有。

过于害羞、忸忸怩怩的人有,傲慢自大的人同样有,他们那凌驾于别人之上的做派正是要抵消内心深处的自卑情结。

人生不如意者常十之八九。

在现实生活中,家境、父母婚姻状况、自己的口音、长相、穿着打扮、学习成绩、表达能力、交往能力、性格等都有可能是中小学学生自卑感的来源。

因家境贫寒或父母离异而觉得脸上无光,因长得矮小或丑陋而觉得抬不起头来,因满口土话而羞于开口,因穿着或学习用品不够时髦而感到寒碜,因上课回答不出老师的问题而觉得难堪,因学习成绩差或仅仅是成绩一般而觉得低人一等,因不会伶牙俐齿地说话而觉得困窘。

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别说中小学学生这些未成年人,就是成人世界,也没有多少人觉得自己各方面完美无缺,没有几个人能处处尽人如意。

所以,如果发现自己或多或少有一些自卑感,不必大惊小怪。

人非圣贤,在滚滚红尘中摸爬滚打,多少人能做到像佛祖那样包容一切?又有多少人能像圣贤那样超脱?自卑感在千千万万的人身上如影随形,只不过表现方式不同:有的坦白承认;有的比较隐蔽,不愿为外人道;还有的虚张声势,用吹牛来掩饰内心的自卑罢了。

自卑与自信一样,也是一把锋利的双刃剑。

它对人的影响是微妙复杂的,不能绝对说“好得很”,也不能一口咬定说“糟得很”。

它同时存在积极作用和消极影响。

只是在不同的人那里,有时积极作用大过消极影响,有时消极影响大过积极作用。

首先,自卑的负效应是有目共睹的。

一、过强的自卑感可能成为成功的绊脚石。

它使人不敢尝试许多事物,错过很多机会。

如今的社会是一个讲究表现自我、推销自我的社会。

强烈的自卑感使学生陷入自我怀疑、自我否定的泥潭不能自拔。

自卑成为许多学生压抑自我的沉重精神枷锁。

由于对自己失去信心,不少学生遇事缩手缩脚,上课不敢积极发言,遇到难题不敢请教老师,不敢报名参加歌唱比赛、演讲比赛、作文比赛、运动会等。

有特长也不敢表现,失去锻炼自己、展示自我的机会。

遇到学习、交友或生活上的困难和挫折,他们内心容易滋生一种难以克服的焦虑和恐惧,缺乏与困难、挫折相抗衡的勇气,因此望而却步,知难而退。

他们害怕失败,为了回避失败带来的难堪,宁可失去成功的机会。

有的人甚至自暴自弃,自甘落后,不再做任何努力,失去应有的上进心,最终成为家庭和社会的包袱,甚至还会危害社会。

比如,有的学生学习极差,内心深处对自己学习方面不再抱任何希望,学习上深感自卑,于是通过用暴力欺负同学、勒索同学钱财、组织不良团伙、自命“老大”等方式来获得畸形自尊心的满足,也以此来对抗内心的自卑感。

二、严重的自卑感会危害人的心理健康。

自卑是对自己的不信任,是自己看不起自己的一种不愉快的情绪体验。

与自卑感相伴随的往往是失败感、无能感、无价值感等痛苦的心理感受,忧愁、恐惧、焦虑、抑郁、灰心等负面情绪随之而来。

有的学生由于生怕别人瞧不起自己,所以内心的自卑不愿为外人知晓,经常自己压抑自己,将真实的内心世界封闭起来。

不良情绪积蓄了许多消极的能量,如果没有合适的宣泄渠道,就容易导致心理障碍,乃至心理疾病,如神经衰弱、强迫症、焦虑症、抑郁症、学校恐怖症、社交恐怖症等。

比如,有一个女中学生因为自己太胖,体态臃肿,遭同学一番嘲笑后,自卑得抬不起头来,再也不敢去学校,不敢见同学、老师;也不能逛街,深恐与亲戚、朋友不期而遇,终日只能躲在家里,大门不出,二门不迈,给日常生活和学习带来严重障碍。

但是,我们更应该看到自卑的正效应。

一、自卑能让人清醒地意识到自己的不足,看到自己努力的方向。

知道自己方方面面不十全十美,知道自己口音难听,或知识面狭窄,或家境不好等欠缺之处,就可以清楚地明白自己可以从哪些方面着手加以改进,或用另一个方面的发展来加以补偿,从而改善自己的处境。

这比盲目自信、不思进取的人不知要强多少倍。

俞敏洪,新东方教育集团懂事长,1980年从江苏农村刚上北大的第一天,看到同宿舍的同学拿着一本书《第三帝国的兴亡》,就用很糟糕的普通话问他:“咦,大学里还要看这种书的?”,那个同学抬头看了他一眼,那眼睛里是眼白多,黑眼珠少。

这一眼在他生命中留下了极其深刻的印象,也几乎改变了他的大学生活,这使他大学四年感到极其自卑,但这也使他知道,他的知识面很窄,一个人必须读很多很多书。

于是,在大学四年里,他每天的时间放在读各种各样的文学、哲学、社会科学和其他一些他能读懂的自然科学著作上,以充实自己的知识,到最后变成好多同学向他请教问题。

二、自卑感能成为激励人前进的原动力。

自卑感毕竟是一种不愉快的情绪体验。

人总是会通过种种努力来摆脱或战胜自卑感。

阿德勒认为:“没有人能长期忍受自卑感,人类正是通过思维,而采取某种行动,来解除自己的紧张状态”。

,他在1907年发表的论文中提到,由身体缺陷或其它原因引起的自卑,既能摧毁一个人,使其自甘堕落或发生精神病;同时,也能促使一个人发奋图强,力图振作,从而超越自卑,补偿弱点。

阿德勒本人就是一个从自卑到走向成功的典范。

他自小驼背,身体瘦弱,行动不便,在健壮活跃的哥哥面前,常常感到不如意。

5岁时,他又患上一场几乎致命的病,犹使他自惭形秽。

但童年的生活没有使他消沉,反而赋予他创作的灵感,阿德勒成了生活的强者。

他甚至提出人类文化的发展都是建立在自卑感的基础上。

现实生活中,由自卑而自强者比比皆是。

著名导演冯小刚可谓是炙手可热的大导演,所拍摄的贺岁片《不见不散》、《甲方乙方》、《手机》、《天下无贼》等,一部比一部火。

据《北京青年报》报道,冯小刚本人从小伴着自卑感长大。

生活在单亲家庭,只有母亲的教导关怀。

无论家庭、身体状况和聪明才智都有让他觉得自卑的地方。

没有权势,没有靠山,想骑自行车都买不起。

但是,在自卑的同时,内心的挣扎从来没有停止过,对文学和美术的热情从来没有消退过。

从一名普通的美工成为导演、编剧,他取得的成功都来自他不断的努力。

他所有的专业全是自学,做出的成绩是许多科班出身的人难以达到的。

在记者采访他时,他说:“我很感激以前的这段日子,因为自卑给了我战胜自卑的力量,我必须拼命摆脱自卑”。

除了他之外,疯狂英语创始人李阳、新东方教育集团创始人俞敏洪等人都有过类似经历。

在中小学学生身上,由自卑而加倍努力,从而取得重大进步的人也大有人在。

所以,自卑并不可怕。

自卑可能毁了一个人,也可能造就一个人。

当今世界,经济迅猛发展,竞争日趋激烈。

优胜劣汰是社会进步的必然法则。

争取成为优秀学生,上好中学、好大学,争取在社会上有更多的生存机会、更大的发展空间、更高的社会地位、更好的生活质量,这无可厚非。

但是,任谁也不能选择父母、选择家庭出身、选择出生地。

遗传基因决定人与人之间身高、长相的差异,也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人的智商的高低。

家庭的贫富、环境的好坏、教育资源的分配不公、教育机会的不完全平等,社会价值标准还没有实现多元化,这都是无法左右的事实,所以,学生或自信或自卑也就在所难免,关键是自信时不要妄自尊大,自卑时不要妄自菲薄。

自信者要保持清醒的头脑,盲目自信就会精神松懈,失去竞争的强劲势头;自卑者不要在自卑感里消极地沉沦下去,失去进取的力量。

学生自己,必须要认识到:自卑者和自信者一样会有光明的前途,灿烂的明天。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