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翰_邓恩爱情诗中爱的隐喻与爱的原型_潘宇文
满腔怒火喷向谁_约翰_邓恩_歌_主题解读

天下无一地 住着女人,忠实又美丽。 假如你真的找到,就让我晓知, 这样的朝圣还算甜蜜; 但你还是别说,反正我不会去, 尽管我们隔壁而居,随时相遇; 去 就将两三个人抛弃。
2 李正栓 译4
2 李正栓、吴晓梅,《英美诗歌教程》,清华大学出版 社,’((, 年版 4
’’ * +, -./, * /(0, & 1
!"#$
% & ’(()
!"
名作 欣赏
域外视野
!
对大自然的分裂的双重感受
—— — 评哈代的名诗《黑暗中的鸫鸟》
"吴 笛(浙江大学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导师、文学博士)
《苔丝》的作者托马斯・哈代是一位跨世 纪的伟大作家,他不仅是英国十九世纪的杰出 的批判现实主义小说家,而且也是二十世纪西 方文学史上最伟大的抒情诗人之一。 作为抒情诗人,哈代是一位善于寄情于 景,将自然景物与人类心灵和情感世界密切契 合的“自然诗人”,自然意象在揭示主题、表 达复杂的思想情绪等方面,常常起着画龙点睛 的神奇效果。在哈代的独特的视野中,自然界 的一草一木都具有与人类共同的灵性和情感, 都有着深刻的文化内涵和象征寓意。他将自然 意象作为表达自己情感的独到的载体,正是这 些经过诗化的自然意象,构筑了繁富多彩的诗 人的宇宙和星空。 抒 情 诗 《 黑 暗 中 的 鸫 鸟 》 2 !"# $%&’()*+ !"&,-") , 正 是 这 样 的 一 首 出 色 的 “ 自 然 诗 篇”,也是哈代最具代表性的诗歌作品之一。 象都是天主教意象。 他对自己的谴责被隐身化, 《 歌与短 被艺术化, 被巧妙地写进诗里。 在他的 歌集》 里有好多描写女人不忠与多变的意象, 并 《女人 显示了诗人对不忠与多变的谴责态度。 在 的忠贞 》 一诗中, 诗人把不忠、 多变的女人称作 疯子。 在同一首诗里, 诗人谴责女人多变, 后来 又控制自己不再谴责女人, 因为他说男人也不 忠也多变。 另外, 在他的神圣诗歌里, 诗人也向
约翰·邓恩爱情诗中太阳、圆规和三角形的意象解读

约翰·邓恩爱情诗中太阳、圆规和三角形的意象解读摘要:善于运用宇宙天体意象进行诗歌创作是邓恩特色之一,其中比较有代表性的有圆形和三角形意象。
本文以太阳、圆规和三角形为例,解读邓恩对和谐爱情观的独到理解和表现。
关键词:圆形;太阳;圆规;三角形;和谐爱情约翰·邓恩(John Donne, 1572-1631) 是十七世纪英国玄学派诗歌的代表人物。
他的诗歌以“奇思妙喻”(conceit)著称,经常把太阳,星体,圆规等看似怪诞的意象运用到其爱情的写作当中。
邓恩对数字和几何图形有着极其敏锐的感知能力,尤其钟爱圆形表达自己独到的爱情观。
他的创作灵感主要得益于“毕达哥拉斯—托勒密宇宙论”(亚里士多德—托米勒宇宙理论),这个古老而传统的宇宙理论也曾是无数诗人的创作源泉。
“卓越的诗人总是力图以自己独特的方式来反映传统的宇宙模式,并赋予源自于宇宙的各种意义”1,邓恩正是利用圆形在宇宙概念中的涵义来诠释他的爱情观。
依据毕达哥拉斯-托勒密宇宙论,人们所指的传统意义上的宇宙是指肉眼可见的有形宇宙,它的主要特征是圆形。
“柏拉图说,神以自身的形象创造宇宙,把它做成了圆形,这是所有形体中‘最完美、最自我相似的形体’”。
2 宇宙 (cosmos) 在英语中意为“秩序”,毕达哥拉斯采用这词来指形状匀称和谐的宇宙。
综上可知圆形具有神的属性,它是无所不在、不所不包的和谐完美的象征,它在传统的宇宙结构中占有支配性的地位。
无独有偶,在邓恩的诗作中,圆形的意象比比皆是,他以圆形的视角对世间的一切进行审视和思考。
包罗万象的圆可以幻化为任何图形,本文取太阳、圆规和三角形三个意象对邓恩的圆形理念进行深入剖析。
圆形意象与太阳十六、十七世纪的诗人大都遵循“摹仿自然”的诗学原则,摹仿自然的实质就是摹仿宇宙。
如果说圆形是人类对宇宙的摹仿,那么太阳则是诗人把具化的宇宙形象进行的二度临摹。
太阳是宇宙七行星之一,在古希腊和古罗马的历书中,太阳被拟人化为老者的形象,它头戴王冠,手持王笏以及书册 ( 太阳神阿波罗同时又是乐神和诗神,书册暗示太阳与诗歌的关系)。
邓恩诗歌《早安》赏析

邓恩诗歌《早安》赏析约翰·邓恩是英国文艺复兴时期的一位杰出诗人,他的诗歌常常以奇特的想象力和精妙的修辞手法著称,充满了独特的艺术魅力。
其诗作《早安》便是这样一首小诗,它以“觉醒”为中心意象,表达了诗人对爱的觉醒和对人自身认识的觉醒、领悟与成熟。
在《早安》一诗中,邓恩巧妙地运用了三个意象——“村野的欢乐”、“睡眠者的洞穴”和“梦幻”,揭示了“觉醒”前的蒙昧无知状态。
首先,“村野的欢乐”和后置副词“幼稚无知”共同描绘出诗人对爱情的无知状态,这里的“村野的欢乐”象征着诗人过去的纯真无知,而“幼稚无知”则暗示了诗人对爱情认知的不足。
接着,诗人通过引用的基督教传说,为我们描绘出了一幅过去沉溺于感官愉快却对其毫无醒悟的画面。
在这个故事中,七个青年基督教徒因逃避迫害而藏身于一个洞穴中,陷入长久的睡眠。
这里,诗人用“睡眠者的洞穴”这个意象来象征过去的愚昧无知,把人性的蒙昧、无知与沉睡状态生动地表现出来。
最后是“梦幻”这个意象,它代表了现实世界并不是真实世界,只有理式世界才是真实的世界的观点,这种现实与真理的矛盾与冲突,正是诗人对爱情本质的深入探索和理解的过程。
在这一过程中,诗人的“觉醒”不仅是对爱情的觉醒,也是对人自身认识的觉醒和领悟。
诗人通过描述一对恋人相互凝视的情景,暗示了爱的力量和永恒精神之爱的指向。
这种觉醒是诗人在深入探究爱情、宗教、人文主义精神和宇宙观等多重内容后得到的领悟与成熟。
邓恩的《早安》不仅是一首表达爱情的小诗,更是一首对人性、爱情、宗教与真理的深度思考和独特表达。
它以其深刻的内涵、生动的意象和富有诗意的语言,呈现出了诗人对世界的独特见解和对人生的深邃感悟,为我们在思想与艺术的海洋中提供了一座宝贵的航标。
总的来说,《早安》是一首充满哲理和人文精神的诗歌,它以简练的语言和独特的意象展现了爱的觉醒和人性的觉醒,为我们揭示了生活的真谛。
通过邓恩的诗歌,我们得以领略到人类情感、信仰与智慧的交融,感受到诗歌艺术的无穷魅力。
约翰·邓恩爱情诗中太阳、圆规和三角形的意象解读论文

约翰·邓恩爱情诗中太阳、圆规和三角形的意象解读论文约翰·邓恩爱情诗中太阳、圆规和三角形的意象解读论文摘要:善于运用宇宙天体意象进行诗歌创作是邓恩特色之一,其中比较有代表性的有圆形和三角形意象。
本文以太阳、圆规和三角形为例,解读邓恩对和谐爱情观的独到理解和表现。
关键词:圆形;太阳;圆规;三角形;和谐爱情约翰·邓恩(JohnDonne,1572-1631)是十七世纪英国玄学派诗歌的代表人物。
他的诗歌以“奇思妙喻”(conceit)著称,经常把太阳,星体,圆规等看似怪诞的意象运用到其爱情的写作当中。
邓恩对数字和几何图形有着极其敏锐的感知能力,尤其钟爱圆形表达自己独到的爱情观。
他的创作灵感主要得益于“毕达哥拉斯—托勒密宇宙论”(亚里士多德—托米勒宇宙理论),这个古老而传统的宇宙理论也曾是无数诗人的创作源泉。
“卓越的诗人总是力图以自己独特的方式来反映传统的宇宙模式,并赋予源自于宇宙的各种意义”1,邓恩正是利用圆形在宇宙概念中的涵义来诠释他的爱情观。
依据毕达哥拉斯-托勒密宇宙论,人们所指的传统意义上的宇宙是指肉眼可见的有形宇宙,它的主要特征是圆形。
“柏拉图说,神以自身的形象创造宇宙,把它做成了圆形,这是所有形体中‘最完美、最自我相似的形体’”。
2宇宙(cosmos)在英语中意为“秩序”,毕达哥拉斯采用这词来指形状匀称和谐的宇宙。
综上可知圆形具有神的属性,它是无所不在、不所不包的和谐完美的象征,它在传统的宇宙结构中占有支配性的地位。
无独有偶,在邓恩的诗作中,圆形的意象比比皆是,他以圆形的视角对世间的一切进行审视和思考。
包罗万象的圆可以幻化为任何图形,本文取太阳、圆规和三角形三个意象对邓恩的圆形理念进行深入剖析。
圆形意象与太阳十六、十七世纪的诗人大都遵循“摹仿自然”的诗学原则,摹仿自然的实质就是摹仿宇宙。
如果说圆形是人类对宇宙的摹仿,那么太阳则是诗人把具化的宇宙形象进行的二度临摹。
思辨式情感表达——浅析邓恩的爱情诗

切死亡 , 皆由内部失衡 引起 ; 如我俩 的爱为 同一 , 或你我是 爱相等 , 没人放松 , 就 没人死 。 要想让爱 达到永恒 , 就必须使爱情双方 的量相等 , 因为一切死亡都 是 由内部的不 平衡 引起 的。这里讲 的是爱的完美 与永恒 , 必须 依赖 于 爱的 和谐。而爱 的情感是 通过思辨 的演绎才得 以表达的 。在这里 , 爱 是通过 三段论 来展开的 : 一切死亡都是 由内部 不平衡 引起的 , 如果我们 的爱相等 , 没有不平衡 , 那 么我们 的爱就不 会死 。
引 言
“ 玄 学派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歌” 是l 6 世纪末发展 起来并在 1 7 世纪前 半叶达到鼎 盛 的一类具有独 特风格的诗歌 。约翰 ・ 邓恩 ( J o h n D o n n e , 1 5 7 2 — 1 6 3 1 ) 作 为 玄学 派诗歌 的代 表 , 不 断经历着人们 高度 的赞扬 和尖锐 的批 评 。这一 现象说 明了邓恩及其诗歌 的矛盾性 和复杂性。而最能代表邓恩诗 歌艺 术成就 的是他 的爱情 诗 , 即以《 歌和十四行诗》 命名的 5 5 首抒情短诗。 邓 恩的爱情诗从不描写落花 飞雪 、 红颊 粉颜 , 他反对用华 丽的辞藻 掩饰思想 的贫乏 , 蔑视用逻辑方法 和理性 归纳来切割人生 , 因为理性 逻 辑推理难 以抵达不同个体 的心灵深 处。邓恩特别注重独特 的个人 生命 体验 , 他 的象 喻就如那 流星 划过太 空 , 其余 辉就 是读者 产生 的不 同印 象 。邓恩还 是驾驭 口语的大师 , 他不 为求一 统而囿于传统 的韵律 , 其韵 律是 随思绪而 成 , 与其情感 产生谐振 , 既不模仿 “ 自然” 与“ 生活” , 也无 训诫 的犀利言 辞。玄学派 诗歌 的本质 是这样一种 风格 : 诗 中体现 的是 强化 了的个性 , 进发着强烈 的激情 , 凝聚着沉实的独立思辨的分量。这种 近乎 直觉的表 征 , 包含着 自身 的透视 力 , 回响着 呼应生命价 值的震颤 。 艾略特认 为 , 邓恩是大洪水到来前 的最 后一位 诗人 , 他盛赞邓恩 的诗 中 情感 和思想相互渗透 , 而随后 l 8 世 纪的英 国诗人 多重 视思想而忽视感 情, 1 9 世纪 的诗人多偏重情感而缺乏思想 , 他们都缺乏多维审视的坐标。 我们 不得不 承认邓恩 的诗的确不 同于一般 的爱情诗 , 不 像一般 的 诗那样 热情 、 奔放, 或温柔 、 抒情 。所 谓“ 吟风弄 月” 之情在这 里荡然无 存 。它有另外 一种震憾读 者的东西 : 思辨式情感 表达 。一些评论者认 为他 的诗 中多思辨多奇想 , 却少真情 。可是 我认为 , 他的诗处处流露 出 他的真情 , 只是他的情并不靠人 云亦 云的抒情 手法来表现 , 而是通过情 感与思 辨的交 织来表现 。情感与思 辨的交织 , 是 邓恩爱情诗 的一个显 著特征 , 不 理解 这一点 , 便不能很好地认识 邓恩的爱情诗。邓恩常常把 情感 隐藏于思辨之 中, 通过一波 三折 的理性 运作( 有时这种理性运作往 往显得荒谬可笑 、 充满 矛盾而又符合 逻辑) , 使情感 得以显现 。 1 . 情感隐藏于思辨 之中 中国古典诗词 讲究情景交 融 , 一 切景语 皆情语 。通过对 情景 的描 绘, 寄托诗 人的情 感。而邓恩则不然 。在邓 恩的爱情诗里 , 情感是潜伏 在思 辨之 中的 , 情感通过 诗人 的理性 运作而得 到发展 。中国诗人表 达 情感 的方式是 : 人有悲欢离 合 , 月有 阴晴圆缺 。把 人的悲欢 离合之情 , 融入到 月亮 的阴晴圆缺之景 中去 。邓恩 的情感表达方式则往往借助 于 它 的玄 学诡辩术 , 或者三段 论式的思 辨运作模式 。他在《 早 安》 一诗 中
“玄学派”大师意象独创性的差异分析——以邓恩爱情诗为例兼与同时代诗人..

一、导育 。意象是诗的灵魂。”意象是诗歌理论的重要概念。所谓
意象,就是客观物象经过创作主体独特的情感活动而创造 出来的一种艺术形象。简单地说,意象就是寓“意”之“象”, 就是用来寄托主观情思的客观物象。以邓恩为代表的“玄学 派”诗歌意象独特.为理论家所看重。但对于意象的来源着 墨不多.本文将就其来源作一分析。 二、邓恩爱情诗意象的使用
“玄学派"大师意象独创性的差异分析
——以邓恩爱情诗为例兼与同时代诗人意象比较
◎张莉齐永军
(华北电力大学外国语学院河北-保定071000)
摘要约翰·邓恩在意象上运用独特。但大多数文章从陌生化的角度分析意象。本文试图从意象的来源方面加以分析,把邓恩爱 情诗意象的不同分为三类:意象相同,但感情色彩不同;意象相同,但内涵不同;约翰·邓恩独有的意象。通过分析力图为读者更好地 了解诗人恩想架起理解的桥梁。 关键词独创性爱情诗意象邓恩 文章编号 1671-0703(2011)08_oll9一02
邓恩所用意象虽然独特,细分起来可以发现其来源有 所差别。可以归纳为三类。 (一)意象相同,感情色彩不同
一些意象在他们诗中都可找到但感情色彩不同,邓恿 独创性在于增加了意象新的内涵“太阳”。太阳给大地带来 光和热.为万物生长提供能量。但是.在“旭日”这首诗中原 本“强大的”太阳被视为“傻瓜,不守规矩”。
象首次使用在爱情诗中。在“别离辞——节哀”中,约翰·邓 恩创新了“圆规”意象的内涵来表达他对妻子的爱。
就还算两个吧.两个却这样 和一副两脚规情况相同; 你的灵魂是定脚。并不像 移动。另一脚一移。它也动。 定脚象征着爱情的信念。只要爱人忠贞不渝,他的爱将
201 1年第8期安徽文学
固
永远不会放弃。即使他们必然要彼此分开很长一段时间.他 们的灵魂将继续坚定地相连.永不分离。
约翰·邓恩爱情诗中太阳、圆规和三角形的意象解读

约翰·邓恩爱情诗中太阳、圆规和三角形的意象解读发表时间:2011-10-31T10:46:03.813Z 来源:《素教教师》2011年9期供稿作者:姬永爱[导读] 约翰·邓恩(John Donne, 1572-1631) 是十七世纪英国玄学派诗歌的代表人物。
姬永爱河北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英语语言文学专业石家庄 050016摘要:善于运用宇宙天体意象进行诗歌创作是邓恩特色之一,其中比较有代表性的有圆形和三角形意象。
本文以太阳、圆规和三角形为例,解读邓恩对和谐爱情观的独到理解和表现。
关键词:圆形;太阳;圆规;三角形;和谐爱情约翰·邓恩(John Donne, 1572-1631) 是十七世纪英国玄学派诗歌的代表人物。
他的诗歌以“奇思妙喻”(conceit)著称,经常把太阳,星体,圆规等看似怪诞的意象运用到其爱情的写作当中。
邓恩对数字和几何图形有着极其敏锐的感知能力,尤其钟爱圆形表达自己独到的爱情观。
他的创作灵感主要得益于“毕达哥拉斯—托勒密宇宙论”(亚里士多德—托米勒宇宙理论),这个古老而传统的宇宙理论也曾是无数诗人的创作源泉。
“卓越的诗人总是力图以自己独特的方式来反映传统的宇宙模式,并赋予源自于宇宙的各种意义”1,邓恩正是利用圆形在宇宙概念中的涵义来诠释他的爱情观。
依据毕达哥拉斯-托勒密宇宙论,人们所指的传统意义上的宇宙是指肉眼可见的有形宇宙,它的主要特征是圆形。
“柏拉图说,神以自身的形象创造宇宙,把它做成了圆形,这是所有形体中‘最完美、最自我相似的形体’”。
2 宇宙 (cosmos) 在英语中意为“秩序”,毕达哥拉斯采用这词来指形状匀称和谐的宇宙。
综上可知圆形具有神的属性,它是无所不在、不所不包的和谐完美的象征,它在传统的宇宙结构中占有支配性的地位。
无独有偶,在邓恩的诗作中,圆形的意象比比皆是,他以圆形的视角对世间的一切进行审视和思考。
包罗万象的圆可以幻化为任何图形,本文取太阳、圆规和三角形三个意象对邓恩的圆形理念进行深入剖析。
论约翰·邓恩的诗歌写作特点

论约翰·邓恩的诗歌写作特点约翰.邓恩(John Donne 1572-1631)被公认为是伊丽莎白一世和詹姆斯一世统治时期英国最著名的诗人。
他是玄学派诗歌的创始人和主要代表人物,是现代派诗歌的先驱。
他打破了传统诗歌所采用的彼待拉克式的甜美、娇柔的诗风,对诗歌进行了大胆的变革,“通过逻辑、类比、科学参照的暗示,运用独创性的比喻复杂事物意象的手法,展现了沉博绝丽的诗歌形式和起伏跌宕的节奏”。
他的诗歌凝聚着智慧、幽默、激情、哲理;语言生动、格律多变、意象夸张,具有浓厚的思辨特征。
托马斯.德.昆西(Thomas De Quincey)认为邓恩“以极富热情的庄严感融合了别人不曾做到过的------辩证之精妙和谈吐的最高升华。
”玄学奇喻(metaphysical conceit)是邓恩的诗歌最显著和最出名的特征。
所谓玄学奇喻,也就是“将很明显的两个毫不相关的主题以一种奇妙的、匪夷所思的方式联系在一起,进行比喻”,即“a combination of dissimilar images,or discovery of occult resemblances in things apparently unlike.”(塞缪尔.约翰逊Samuel Johnson),如他将夫妻比喻为圆规的两个腿;将死亡和拯救比喻为地图上的东方和西方,甚至将跳蚤比喻为恋人的婚床、婚姻的殿堂等。
邓恩的诗歌类比独特,诡异新颖。
不同的思想、情感、意象的交织,赋予了他的诗歌一种清新、独特、奇异的美。
本文拟以邓恩在诗歌中的戏剧性独白的元素及口语体为视角,探讨邓恩的玄学奇喻所带来的戏剧性对比及语言口语化的效果。
一、新颖的比喻、奇特的意象约翰·邓恩的诗歌以想象大胆、独特,比喻新颖、别致而著称。
奇思妙喻(metaphysical conceit)是其诗歌最显著的特征。
诗人从自然界和人类社会各个领域中可知可感的具体事物中获取意象,并借助于它们来表达抽象的思想和情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23卷 第5期2001年10月湖州师范学院学报Journal of Huzhou T eachers C ollegeV ol.23 N o.5Oct.,2001约翰・邓恩爱情诗中爱的隐喻与爱的原型Ξ潘宇文(湖州师范学院外语系,浙江湖州313000) 摘 要:约翰・邓恩是17世纪英国玄学派诗歌的创始人,其诗歌具有典型的玄学诗风。
对于他的爱情诗中运用的隐喻,众说纷纭。
用Searle的隐喻理论对约翰・邓恩爱情诗中典型的爱的隐喻进行分析,可以阐明其隐含的意义不符合常规关系;然后再用荣格的“原型”理论,在诗人对爱进行的隐喻描述与古希腊神话中描述的爱的原型之间进行对比,可以论证约翰・邓恩爱情诗中所运用的隐喻之精妙。
关键词:约翰・邓恩;爱情诗;隐喻;原型中图分类号:I561.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1734(2001)05-0043-04约翰・邓恩是17世纪英国玄学派诗歌的创始人。
他早年生活狂放不羁,早期以写爱情诗见称。
他的语言里充满了别具匠心的奇思怪喻,且笔法奇特,意象奇崛,寓情感于理喻,具有典型的玄学诗风。
对于他的爱情诗中所运用的隐喻,众说纷纭。
有人认为其精妙无比,生动贴切;也有人认为其牵强附会,荒诞不经。
因此,对于他的作品,更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在G.C.Thorneley and G wyneth R oberts所编著的An Outline o f English Literature中,有这样一段对约翰・邓恩的评价:“…it is difficult to find a com plete poem by him which is faultless.He wrote many things,but no perfect poem.”[1](P28-29)而Ben Johns on(班・章孙)称赞他是“the first poet in the w orld in s ome things”。
[2](P537)文学作品所要揭示的真谛往往不止一个,不同的读者,由于欣赏水平不同,欣赏的角度不同,对同一作品可以得出完全不同的诠释,从而对同一作者可以作出迥然不同的评价。
而对作品的诠释和对作者的评价,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作品中具体的语言形式和作者的创作手段。
本文结合Searle的隐喻理论及荣格的“原型”理论,对约翰・邓恩爱情诗中爱的隐喻作一探讨。
爱情是文学作品中一个永恒的主题,人们力图以最精妙和最富有情感的言辞来描绘人世间的爱,以引起读者广泛的共鸣。
《告别辞:莫伤悲》一诗是诗人约翰・邓恩于1611年赴法国之前写给他妻子安妮的,全诗流露出诗人对理想爱情的认识与追求,该诗最吸引人之处在于一个大胆而奇特的比喻。
诗人把一对相爱人的灵魂比作一副圆规的两脚,无论离合,都紧紧相连。
为了便于理解,在此附上此诗的后三节: 我们俩的灵魂即便是两个,/那也和圆规的两只脚相同/你的灵魂是圆心脚,没有任何/动的迹象,另只脚动了,它才动这只脚虽然在中心坐定,/如果另只脚渐渐远离/它便倾斜着身子侧耳倾听,/待到另只脚归返,它就直立。
对于我,你就是这样,我象另只脚,/必须倾斜着身子转圈,/你坚定,我的圆才能画得好,/我才能终止在出发的地点。
[3](P49)(胡家峦译)诗中的“圆心脚”代表诗人的妻子安妮。
毫无疑问,“另只脚”即圆周脚则代表赴法国的诗人自己。
历代文人都好用蝴蝶、鸳鸯、连理枝等有生命的,具有典型的爱情象征物的意象来颂扬爱情,而用无生命的仪器圆规作为爱情的象征物,在一般读者眼里显得陌生、奇特、不可理喻。
圆规在外形上两脚纤细、对称,中国读者也许马上会联想到鲁迅笔下的杨二嫂:“我吃了一吓,赶紧抬起头来,却见一个凸颧骨,薄嘴唇,五十岁上下的女人站在我面前。
两手搭在髀间,没有系裙,张着两脚,正像一个画图仪器里细脚伶仃的圆规。
”Ξ收稿日期:2001-04-25作者简介:潘宇文(1971-),女,浙江长兴人,湖州师范学院外语系讲师。
44 湖州师范学院学报 第23卷(鲁迅:《故乡》)此外,圆规作为一种画图仪器,在特征上精密、机械、规则,根据searle的隐喻理论,读者很难在圆规与爱情之间找到共同之处。
Searle(1993)关于隐喻理论的其中一些观点是:就简单的结构而言,隐喻的基本形式为:说话人的一个“S is P”的句子,其隐喻意义为“S is R”。
这就涉及对S、P、R三个成份及其相互关系的分析。
而隐喻的其中一原则是:P事物的根据意义就是R,即如果是隐喻,R是P的显著特征之一。
听话人可依此原则来寻找该句的隐含意义即R的可能值。
[4](P7-8)。
在《告别辞:莫伤悲》一诗中,说话人即诗人,听话人即读者。
从诗中我们可以得出S is P的句子具体表现为:一对相爱的人的灵魂是圆规的两股。
根据上述的隐喻理论及原则,S代表两个相爱的人的灵魂,P代表一副圆规的两股,R代表圆规的显著特征———精密、机械、规则,那么S is R就代表了两个相爱的人的灵魂即爱情是机械的、无感情的,这与爱情的浪漫和激情显然格格不入。
另外在《跳蚤》一诗中,诗人一反传统而独创一格。
按传统,向女性求爱的人特别强调精神方面的爱慕,而邓恩在这首诗中则是着眼于肉体的结合。
他的写法是借助一个奇特的比喻,以跳蚤吸取两人的血象征两性的交接。
在诗中,他这样描述道: 它先咬了我一口,现在又咬你,/我俩的血融合在跳蚤的身体里。
/你知道这不算是罪恶,/亦非耻辱,亦非贞操的破裂;/它未求婚之前就如了意,/任两人的血把它涨得鼓鼓的;[2](P534)(梁实秋译)跳蚤先吸了一口“我”的血,接着又吸了一口“你”的血,给人一种恶心感和血腥味。
历来也有诗人把跳蚤写进他们的诗篇,跳蚤在情人身上自由自在地跳来跳去,触摸到情人的肌肤,最终死在情人的手心里。
但用跳蚤吸取两个人的血来象征令人销魂的肉欲之爱,实在太不相称。
隐喻在形式上是相合(be)关系,是以此喻彼。
“一个好的隐喻意味着在千差万别中直觉地认出相同之处。
”(亚里士多德:《诗学》)而在上述两例隐喻中,我们很难找出本喻和喻体之间的相同之处,更不用说凭直觉了。
这些不符合隐喻理论,违反常规的隐喻在许多读者看来是荒诞不经的,但在邓恩的爱情诗中比比皆是,而奇思怪喻也正是玄学派诗歌的显著特征。
它通常是在两个显然不同或不一致的事物或情境之间作一种非常巧妙或富于想象力的对比。
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使诗人产生这些奇思怪喻?我们或许可以从希腊神话中描述的爱的原型即“背对背球形人神话”中得到一定的启发。
“按照这一神话,人最初有男人、女人和阴阳人三种,与现在人不同的是,他们在形体上‘是一个圆团,腰和背都是圆的,每个人有四只手,四只脚,一个圆颈上安着一个圆头,头上有两副面孔,朝着前后相反两个方向,而形状完全一样,耳朵有四只,生殖器有一对,其他器官的数量都依比例加倍。
’由于这些背对背圆形人力大无比,宙斯‘象截青果做脯和用头发截鸡蛋一样’将他们全部一分为二。
这样,对于由球形生物截开而成的人类来说,他们中的每一个都只是‘一半’,他们总想与另一半重新合拢,一见面就拥抱在一起,人类便产生三种恋情:男同性恋、女同性恋、异性恋。
其中,异性恋就是原阴阳人截开后这男女两半之间产生的恋情,也就是现在常见的一种恋情。
阿里斯托芬说,从此以后‘人与人彼此相爱的情欲就种植在人心里,它要恢复原始的整一状态,把两个人合为一个,医好从前截开的伤疼。
’因之,爱情被等同于一种希望恢复他所失去的整一状态的期待,它源于‘整一态的缺失’。
它要通过对于完整的恢复来实现这种期待。
”[5](P28)柏拉图认为“这种原始的追求完整和合二为一的欲望和过程就是爱。
”[6](P108)。
荣格把这种追求统一体完整的欲望和过程认为是一个爱的原型模式。
邓恩在他的爱情诗中运用奇特隐喻来体现这种爱的原型。
诗人用圆规的两脚象征两个相爱的人的灵魂。
借助原型分析,我们可以得出:从圆规的形状来看,圆规是球形人的变体。
圆规分开时的两脚分别代表球形人被截开的两半。
画圆的过程则是宙斯截开球形人过程的变体,也是球形人被截开后的两半寻求相聚的过程。
圆规的两脚互相牵制,两脚有分有合,但只有圆心脚能坚定不移,圆周脚才能画出完整的圆。
同样,也只有圆周脚志矢不渝循着圆的轨迹,圆心脚才能站稳脚跟,不会偏移。
在古希腊神话中,圆心是黄金的象征。
黄金具有不分裂、延展的特性,它可以被打成极薄的金叶,以至于能不断延展开来与周围的圆周会合,从而融为一体。
被截开的球形人中其中的“一半”只有坚定不移地寻觅从前与自己连成一体的另一半,且双方步调一致,最终两半才能互相拥抱,合二为一,两人相爱的灵魂才能得以完美的结合。
圆规的分合也代表了人间的聚聚散散。
情侣的离别被喻为死亡。
死亡不能把两个相爱的人的灵魂分开,何况是短暂的离别呢?在邓恩看来,死亡并非意味着生命的终止。
在《死》一诗中,诗人这样写道:“死亡使我的躯体得到安息,/灵魂得到解放。
”“死如同短睡一场,/我们永生在天堂”。
[7](P1330-1338)诗人把死亡看作是一种特殊的别离,意味着在天堂的永生与相聚,离别今生,进入来世。
离别———死亡———离别的模式,极近似圆规的合———分———合。
圆规终止在它出发的地点,最终完成自己的圆。
而这个圆是双方共同努力的结果,象征着美满的爱情。
两个相爱的人,心心相印,虽然要分离,但那不是分裂,而是延展。
他们的灵魂融为一体,不可分割。
诗人借助圆规这一隐喻,表达了他对妻子挚热的情感以及对理想爱情的认识与向往。
除了追求精神之恋外,邓恩也坦率地肯定并强调了肉欲之爱即肉体的交接。
跳蚤分别咬了“你”和“我”,将“你”、“我”的血融合在它的躯体里,使之成为渴望结合而非单纯肉欲的象征。
小小的一只跳蚤,使两人结合在一起,创造了一个崭新的个体。
这一个体既是“你”也是“我”,我中有你,你中有我,是两人合二为一的产物。
至此,被两人的血涨得鼓鼓的跳蚤可被视为是球形人的另一变体,是由“你”“我”两个一半组成的一个整体,不可轻易被分离。
作者在诗中写道:“这跳蚤即是你和我,/即是我们的婚床,/亦即是婚礼的大礼堂。
”婚床、举行婚礼的大礼堂,是神圣不可侵犯的,而“你”如宙斯截两面人一样猛的一下杀死跳蚤,这也就等于将“你”和“我”组成的整一体分开,残忍地破坏了“我们”的结合。
杀死跳蚤的“你”被看作是宙斯的另一变体。
诗人进一步以跳蚤这一奇特的隐喻作为论述的基础,迫使“你”接受“我”的要求。
表达了诗人期待恢复原始人整一状态、希望与情人结合的强烈愿望。
类似的隐喻例子还很多,如在《出神》一诗中一对情人在相对凝视: 我们的视线交缠,/拧成双股线穿入我们的眼。
[7](P1330-1338)(梁实秋译)眼睛是心灵的窗户。
视线的交缠就是心灵的冥合,灵魂的融为一体,合二为一。
同样,在《告别辞:请哭泣》中,眼(视线)使两人结合在一起的功能也得以充分体现: 当我还在这里,/让我当着你的面把眼泪倾倒,/因为我的脸创造了它们,它们拥有你的容貌,/就凭这一创造,它们产生了价值,/因为这样我的眼泪里,/犹如怀孕而拥有了你;它们是多忧的果实,并象征着更多,/当一滴泪洒出,里边的你也掉落,/所以,到两岸相隔时,你是什么?什么是我?[8](P52-53)(李正栓译)当着“你”的面哭泣,“你”的眼看到“我”的泪水,这样“我”的泪水中便拥有了“你”,“你”、“我”便结合在一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