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肤缺损
新生儿先天性皮肤缺损1例治疗体会

新生儿先天性皮肤缺损1例治疗体会发表时间:2016-09-09T16:05:47.750Z 来源:《系统医学》2016年10期作者:葛芊鹭[导读] 先天性皮肤缺损(aplasia cutis congenital,ACC)又名先天性皮肤发育不全或先天性皮肤再生不良。
中核兰州铀浓缩有限公司职工医院儿科 730065【中图分类号】R4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0867(2016)10-099-01先天性皮肤缺损(aplasia cutis congenital,ACC)又名先天性皮肤发育不全或先天性皮肤再生不良,以一个区域或多个区域内的表皮、真皮甚至皮下组织(肌肉、骨骼)出现先天性缺损为特征,是临床上较罕见的发育缺陷病[1,2],可同时伴有多种异常综合征,发病率约为3/20000,其中男女发病的比例约为162:100[3]。
我科于2016年2月收治了1例先天性皮肤缺损患儿,经过积极治疗,患儿缺损处皮肤恢复完整,现总结治疗体会如下。
1.病例资料患儿男,出生后半小时,因出生后发现右下肢部分皮肤缺损由产科转入我科。
患儿系G1P1,孕39+1周剖宫产;Apgar评分1min、5min均为10分,出生体重3.6Kg,娩出时无外伤史。
其母亲为B超医师,无妊娠期间感染或用药史,患儿父母平素身体健康,非近亲结婚,家族中无类似病例,无其他遗传病史。
入院查体:生命体征平稳,哭声好,反应好,面色红润,心肺腹查体无异常,四肢活动正常,原始反射存在。
右侧小腿外侧至外踝可见皮肤缺损,形状不规则,缺损大小约11cm×6cm(约占全身皮肤面积的4%左右),皮损边界清楚,无活动性出血,基底可见鲜红色组织。
诊断:先天性皮肤缺损。
2.治疗(1)局部皮肤治疗:患儿入院给予皮肤缺损创面局部碘伏消毒后,重组人表皮生长因子外用溶液 2/日、重组牛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凝胶 1/日即喷于缺损处,用无菌纱布覆盖。
于入院第2天皮肤缺损处表面覆盖一层黄色软痂皮,并可见少量淡黄色渗液,故给予碘伏消毒后,磺胺嘧啶银软膏1/日外涂,上述两种药物外喷,继而用凡士林油纱覆盖,外层无菌纱布包扎。
新生儿先天性皮肤缺损

Key words Neonate congenital skin defect MEBO
新生儿先天性皮肤缺损不甚多见,是与胎儿在母体宫内感染有关的一种先天性疾病。我院自1990年应用MEBO治疗,全部治愈。
一、临床资料
2.暴露疗法 由于本组8例病例均属新生儿,均放入电保湿箱中采用暴露疗法。用消毒压舌板轻轻地将湿润烧伤膏均匀涂于创面上,厚约1mm左右,并超过创缘,早期隔3-5小时涂刮1次,后期涂刮次数可根据创面渗出物的多少而定,渗出物多则涂刮次数相对增多,直至痊愈。
3.抗生素的使用 新生儿免疫力低,白细胞吞噬能力下降,感染机会增多。我们对本组8例先天性皮肤缺损的新生儿,常规应用青霉素240万u/d,用药一周后,病情稳定即可停药。
四、曲型病例
例1 章××,女,5小时,住院号271906。出生后发现双下肢先天性皮肤缺损,5小时后即住入我院治疗,双下肢皮肤缺损面积为15%。清创后,外涂MEBO(3-5小时涂刮1次),一周后出现皮岛,二周后皮岛连接成片,25天创面全部愈合。
例2 胡××,男,12天,住院号291342。右下肢先天性皮肤缺损,面积8%。在外院雷凡奴尔纱布包扎治疗12天后创面感染转入我院。常规清创后,外涂MEBO(3-5小时涂刮1次),17天创面全愈。
[2]曲云英,等,MEBO抗感染机理研究,中国烧伤创疡杂志,1996,1∶22
治疗新生儿先天性皮肤缺损
8例临床分析
浙江医科大学附属儿童医院(310003) 赵 雄
内容摘要 新生儿先天性皮肤缺损是一种不甚多见的先天性疾病,以往均采用手术植皮治疗。自1990年5月至1996年12月,我们应用MEBO治疗8例,取得了较好疗效,值得大力推广应用。
报告1例新生儿皮肤再生不良.患儿男,出生1 h.生后即被发现左上肢皮肤缺损,分娩时无外伤史.给予0.1%利凡诺溶液及莫匹罗星软膏外用.10 d后缺损处被新生组织填充,表面光滑,略凹陷,颜色较周围正常皮肤暗.
一例大面积皮肤软组织缺损使用VSD负压封闭引流术后的护理

医学信息( 外科版)20 ,2 1 )84—86 内. 。092 (0 :8 8 . 325 拔管后皮下积液的处理。少量皮下积液多可自行吸收, .. 而中等 [] 沈俊, 园 王林波. 2 邱 华, 乳腺癌术后积液产生的原囡和预防. 国际外科 量皮下积液往往需采取注射器多次穿刺抽液后加压包扎治疗 , 多数患者可 学杂报志 ,O63 ( ) 13— 0 . 20 ,32 : 0 16 以治愈 , 皮下积液我 科治疗 原则 是 重置 引流 管 及用 弹力 绷 带持 续加 压 大量 [ ] 邓修平, 3 瞿智祥, 杨宝和. 乳腺癌术后皮下积液的防请体会. 临床医药
【 摘要】 的: 目 通过对一例大面积皮肤软组织缺损使用V D负 S 压封闭引流术 后的护理经过, 总结经验进一步提高护理水平 方法: 回顾性分析一例大面
积 皮肤软组 织缺损 患者使 用 V D 负压封 闭引流 术的 国手 术期的护理 。结果 : S 在持 续 负压吸 引 6天后 , 左踝部肿胀 消退 , 肢端 血运 V D引流 通畅 。 流液少 , S 引 给 予拆除 V D创面材料及 引流管 , S 为左 小腿 外饲行 皮 瓣转移修 复提 供有利 条件。结论 : 术后 保持 患者正确的 引流体位 、 续合 适的 负压吸引 、 手 持 密切 的护理 观 察和 引流 管的及 时护理是 V D术后护理 的关键 环节 。 S
焦痂或缙乳线脱落; 拔除胸壁引流管时要慢, 并注意在转弯处按压保护, 避 参 考文献 免引流管摆动 , 导致皮瓣与创面的再次分离; 拔管后用纱布卷沿置管行径轻 [ ] 贺德栋, 1 张燕, 郭小剐. 乳腺癌 改良 根治术后皮下积液的预肪和治疗.
轻碾压 。 出残余积液 。 挤
包扎。 总之 , 的护理对 减少 乳腺癌 根治术 后皮 下积 液 的发 生作 用重 大 , 良好 保
皮肤软组织缺损的组织瓣修复

创面的成功修复 , 当首选 皮瓣移植 。用 皮瓣覆盖此 类创 面 既是修复创面的直 接需要 , 又是保 护救治深部 组织的必要 手段 , 同时x  ̄期功能重建具有重要 意义。 - ,- t 皮瓣选择 时遵循 以下原则 : 就近取 材 , 简便安 全 , 町 能避 免不 必要的延 迟及间接转 移 ; 量选用躯 干较隐蔽 部 尽 位为供 区, 尽量 减少 供瓣 区畸形 与功 能障碍 ; 悉 相关 解 熟 剖, 尽量选用血供丰富的轴型或岛状皮瓣 , 尽可能与血供 方 向一 致 , 术前应用超声多 普勒进一 步明确营养 血管的有无 及走行方 向 ; 皮瓣 大小 比创面大 2 %, 0 争取 一次性 完全 闭
12 治疗方法 : . 手术 完整地切 除瘢痕组织 , 彻底 松解瘢 痕 挛缩 , 矫正关 节部位挛缩 畸形或彻底 切除烧创 伤创 面极其
周 围坏死 、 变性 的皮肤 、 皮下组织 、 肌肉组织 , 明确坏死栓塞 的血管组织。尽 可能地 保 留变性但 解剖 连续性 尚在 的肌 腱、 神经组织及骨组织。创面反复用 3 %双氧水 、 生理盐 水 冲洗 2 ~3遍 , 用 0 0 % 的庆大 霉 素液 湿 敷约 1 i。 并 .8 5 r n a 彻底止血。根据 创面的部位 、 大小 、 深部重要组织裸露情况 及创面周围皮肤软组织移动度等 , 选取血运丰富 的皮瓣 、 肌 皮瓣或肌瓣 +游离植皮转移 , 完全闭合创面 , 供区创面直接
d
・4 ・ 3
( 收稿 日期 : 0 81 -3 2 0 — 10 )
手背部皮肤大面积缺损的治疗

糟
曼 : 目的 : 讨手 背部 皮肤 走面积缺损 的 手 术处理 方 法 。 探 方法 : 回顾 性 分斩 1 9 4 &8 q 90= 3, l
手 背 部 太 面 积 皮 肤 缺 抽 手 术 培 疗 的 临 床 效 果 , 果 : 蛆 8 例 病 人 , 用 原 住 或 游 离 植 皮 各 种 皮 辟 等 结 仝 3 采
p s w ea e njpnE] P d t S r. 9 9 3 : att o D cd si aa J . e i r ug J 9 , 4 a
4 . 35
[] R na Ln a l adMarl nE,t 1C nt ai 5 itl R, idh n rtm e a. o si t n a H r p o
ni: J . e i rsr ,1 8 ,0 6 5 e E[] P da ug 9 52 {4 . ie t [ 3 E d , a ah A A dIhhr e lAn ls f 4 n o M H ys i n si a M,ta } a i o e ys
1 9 ain s 9 2 p t t wi An r ca maf r to s v r t e e t h oe tl l ma in o e h o
治 疗 方 法 , 期 随 访 1 5 - 功 能 恢 夏 优 良率 这 9 。 论 : 根 据 剖 面 映 抽 的 太 小 、 班 不 同 和 映 抽 远 ~ #, 3 结 应 屡
组 织的兰异 采 用不 同的治 疗方法 。
关 ■ 调 : 皮肤 映抽 { 皮
中圈 分 类 号 : R 2 1 6 tl f S e z e , u n d n h n h n5 8 0 ,h ) T eS n G n s i h n h n G a g o g S e z e 1 1 5 C ma ao
生长因子对皮肤缺损修复的研究进展

生长因子对皮肤缺损修复的研究进展李中心 袁义伦 蒋振营郑州市第一人民医院骨科 郑州 450004【关键词】 生长因子;皮肤缺损修复;研究【中图分类号】 R628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25110(2008)1020122202 皮肤缺损常由外伤、手术创面不愈合、压疮、糖尿病坏疽、溃疡等引起,在临床上非常多见,治疗较难。
当前较常用的治疗方法有皮肤移植、局部外用生肌药等,但效果常常不能令人满意。
近年来随着对生长因子研究的日益深入,应用生长因子修复皮肤缺损正逐步走向临床。
皮肤缺损形成后,创面修复主要包括肉芽组织增生、创面再上皮化及瘢痕形成与创面愈合改建等过程。
现代医学认为,皮肤缺损修复是多种细胞、生长因子和细胞外基质之间相互作用复杂的动态过程,创面愈合的各个阶段都有生长因子的参与和调控,与以下几种生长因子关系较为密切:血小板源性生长因子(PD GF)、人类的转化生长因子β(T GF2β)、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F GH)、表皮细胞生长因子(ECG)。
目前认为生长因子的作用机制主要为[1]:(1)趋化作用,吸引炎性细胞和成纤维细胞进入伤口;(2)促进细胞增殖;(3)促进伤口的血管化;(4)对细胞外基质的产生和降解有调节作用;(5)诱导邻近细胞合成细胞因子。
本文就以上这些生长因子的研究近况综述如下。
1 血小板源性生长因子PD GF是一种多肽生长因子,最早是从人血小板中分化提纯而来,是最早发现的生长因子之一[2]。
PD GF是由A、B两条亚基通过二巯键相互聚合形成的二聚体。
机体内PD GF有三种异构体形式:PD GF2AA、PD GF2BB及PD GF2AB。
三种PD GF功能不完全相同,其中PD GF2BB和PD GF2AB在促进结缔组织来源细胞的有丝分裂方面作用可能更强一些。
人血小板中常见的形式是AB(70%)型和BB(30%)型。
PD GF具有广泛的生物学活性,它作用于靶细胞膜上的相应受体,产生一系列生物学效应。
即时扩张皮瓣修复四肢小面积皮肤缺损

外伤所致的缺损:缺损周围皮肤无明显肿胀及撕 脱、污染及碾压等(伤后不超过3h或受伤1周后) 感染坏死伤口:达植皮创面要求 体表肿瘤所致缺损:要求无远处转移
病例资料
本组32例,男18例,女14例 年龄20~65岁 上肢10例,下肢22例 皮肤缺损原因:外伤10例,感染12例,肿瘤及瘢 痕切除9例,胫骨钢板外露1例 缺损面积2cm×3cm~4cm×12cm 缺损致手术时间(肿瘤及瘢痕切除所致缺损除 外):1h~2个月。
简易测压装置示意图
维持30~45min后回抽部 分生理盐水,5~10min后, 重新注生理盐水至皮肤如 上外观,如此反复扩张1~ 3次后,取出简易扩张器。
扩张后皮瓣设计:根据受区的部位、形态、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围 和供区的部位、扩张后等情况设计皮瓣。(本组推 进皮瓣27例,旋转皮瓣5例)。
修复:沿原切口取出简易扩张器,修整皮瓣,彻 底止血,按上述设计进行修复。
⑦扩张部位深层要有骨组织衬托,以保证皮肤软组 织的有效扩张; ⑧建议扩张时尽量监测压力,注射泵维持在 40kPa以内为佳(本组简易的扩张器较难准确掌握,仅 依我们上述的皮肤扩张的外观、硬度维持时间为宜); ⑨宜选择硬膜外阻滞或臂丛阻滞麻醉下施行手术, 局部麻醉下,患者因扩张疼痛难以耐受。
游离扩张腔隙:缺损缘两侧皮下潜行,沿缺损缘 取2~3cm小切口,在皮下浅筋膜下层钝、锐性结 合分离,并充分止血。
埋置简易扩张器:放置平整,全层缝合切口。
注水扩张:呈橘皮样;变白;硬如前额 压力:注射泵压力在35~40kPa(此时已阻断了皮 肤微血管或血管网动脉端血流) 时间不宜过长(一般不宜超过1h)
修复前足皮肤缺损

皮穿 支血管 , 必要时皮 瓣内的皮下 静脉和隐神 经均作标记 ; ) b切取 足内 侧皮瓣 时避免损伤 舟骨骨膜 及腱周膜 , 皮瓣切取 后供区常 凹凸不平 , 需 利用 足母 展肌 覆盖 创面 , 面彻 底止血 , 创 植皮采 用双 重加 压包扎 。
3. . 皮 瓣 的 优 缺 点 13
该 皮瓣取 自足 内侧区 , 部位 隐蔽 , 既不在 负重 区 , 不在穿鞋 磨擦 也 部位 , 不牺牲 主 要血 管 , 对供 足 的 I 供及功 能影 响小 。皮瓣 内有 隐神 血 L 经终末支 , 皮瓣血管蒂 解剖恒定 , 血供来 源于足底 内侧动脉 和足 背动脉 的交通 支 , 供丰富 , 足背动脉 损伤情 况下 , 血 在 只要 足底外 侧动脉 无损 伤, 仍然 可优 先选 择足 底 内侧动脉 皮瓣 。同时皮 瓣皮肤 质地 致 密 , 有
3 1 2 手 术注 意事项 ..
月至 2 0 年 5 , 09 月 我们应 用逆行足 底内侧衄管 及足 内侧皮穿 支蒂 岛状
皮 瓣修复 前足 皮肤缺 损 7 , 得满意 效 果 , 例 取 现报 告 如下 。
1临床资料
1 1一般 资料 . 本 组 7例 , 4例 , 3例 1 男 女 年龄 2 6~7 8岁 , 平均 4 1岁。损伤 4. 原 因 : 性溃 疡 2 , 慢 例 机器压 伤 3例 , 车祸 致伤 2例 。受伤部 位 : 足 前
支与足 背动脉 的第 1 跖骨 背动脉及 足底深动脉 相交通 , 因此 , 瓣可以 皮 通过 多个 吻合 支获 得充 足的 动脉 供 粗。 足内 侧区 皮下 有一较 粗 大且 与大隐 静脉伴 行的 隐神经 终末 支, 要时将 皮瓣 内隐神 经与受 区附近 必 的皮 神经 吻合 , 恢复 皮瓣 的 感觉 。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皮肤移植一、皮片移植术皮片是指一块单纯皮肤,或不含皮下脂肪组织的皮肤。
由身体某一部位取皮片移植于另一部位,称为皮片移植术。
供皮的部位称为供皮区,受皮的部位称为受皮区。
临床常用的皮片分为表层皮片(刃厚皮片)、中厚皮片(分为薄中厚皮片、一般中厚皮片、厚中厚皮片)和全厚皮片三类。
表层皮片(也称刃厚皮片)表层皮片包括表皮层和极少的真皮乳头层,是最薄的皮片。
它的主要优点是生活力强,能较长时间地依靠血浆渗透维持生存,故在血运不良的创面或有轻度感染的肉芽创面上均易成活。
同时,表层皮片切取容易,供皮区不受限制,且在同一供皮区可以反复切取,供皮区愈合迅速,不遗留瘢痕,尤以头皮最为理想。
但其缺点是质地脆弱,缺乏弹性,不耐磨压。
后期皱缩,色泽深暗,外形不佳。
全厚皮片全厚皮片为最厚的皮片,包括表皮和真皮的全层。
全厚皮片因为富有真皮层内的弹力纤维、腺体和毛细血管等组织结构,其优点为成活后收缩少,色泽好,坚固柔韧,能耐磨压和负重。
但全厚皮片仅能在新鲜创面生长,且手术操作复杂,要求较高,供皮区又不能自行愈合,倘若不能直接缝合时,尚需另取非全厚皮片覆盖闭合,因此在使用面积上常受限制。
近年来,有超过全厚皮片、包含真皮下血管网皮片移植的实验研究和临床应用报告。
中厚皮片中厚皮片包括表皮和部分真皮;依据包含真皮多少不同,又分为厚,薄两种。
中厚皮片的厚度界于全厚和表层皮片之间,兼有两者的优点,易于成活,功能较好,应用范围广泛,为成形术中最常使用的皮片。
但在供皮区常有增厚的瘢痕遗留,称为增生性疤痕,是其主要缺点。
适应证皮片移植术主要用于修复体表软组织的浅层缺损。
无论是无菌操作下形式的新鲜创面,或有细菌感染的肉芽创面,均可行皮片移植术,以防止影响功能的瘢痕挛缩或形态异常。
此外,皮片还可用于填补与身体表面相通的腔穴管道,如口腔、鼻腔、阴道、眼窝的内壁粘膜缺损;也可将皮片作成管形用于修复阻塞的鼻泪管,或延长尿道下裂的尿道等。
异体皮片的移植除同卵挛生间的移植外,只能短时间成活。
移植后,早期虽能与受皮创面间建立血液循环,与自体植皮相似,但数日后即发生排斥反应。
异体皮片主要应用于大面积深度烧伤时,自体皮不足,作为生物性敷料暂时封闭创面挽救生命。
表层皮片主要用于闭合创面。
如三度烧伤创面,即可用表层皮片消灭创面;也可用于闭合血运极差以及细菌感染的创面等。
此外,口腔、鼻腔手术创面也需要用此种皮片修复。
全厚皮片通常用于颜面、颈部、手掌、足跖等磨压和负重多的部位。
中厚皮片广泛地运用在各类新鲜创面和肉芽创面,根据受皮区的部位决定中厚皮片的厚薄。
供皮区的选择原则1.选择皮面宽阔,平坦的区域。
如大腿内侧、后外侧、腹壁及胸壁等处,可以大量取皮,也容易切取。
2.供皮区应不影响日后局部的功能。
如关节部位禁忌取厚皮片。
3.供皮区的包扎应不影响受皮区的血运。
如肢体远端植皮时,供皮区尽量不选在同侧的近端,以免绷带压迫,造成远端充血,影响皮片成活。
4.供皮区应选在不易受污染的部位。
如幼儿不宜自臀部取皮。
5.供皮区的选择,应注意受皮区的特点。
如面部或体表相通的腔穴管道植皮时,应选择在毛发稀少的区域取;颜面植皮还应注意选择色泽相近的皮片,需要皮片小者可取自耳后部或锁骨上窝,需要皮片大者可取自上臂内侧或侧胸壁部。
6.供皮区应尽量选择在隐蔽的区域。
二、皮瓣修复皮瓣也称带蒂移植皮肤。
现代观点认为,皮瓣是由皮肤和皮下组织构成的组织块,可以从身体的一处向另一处转移。
在转移过程中需有一个或两个蒂部相连接,也可暂不连接,移植后再进行血管吻合。
皮瓣移植术分类依据和方法1.依血供模式分类:①随意皮瓣:由肌皮动脉供血;②动脉皮瓣:由间隔皮肤动脉供血。
2.依移转方式分类:①推进皮瓣;②枢轴皮瓣;③易位皮瓣。
3.依距离远近分类:①局部皮瓣;②邻位皮瓣;③远位皮瓣。
4.依形态分类:①扁平皮瓣;②袋状皮瓣;③管形皮瓣。
5.依成分分类:①皮瓣(仅含皮肤和皮下组织);②筋膜皮瓣(含深筋膜);③肌皮瓣;④骨皮瓣;⑤感觉皮瓣(含皮神经,保留感觉的存在)。
手术适应症由于皮瓣自身有血液供应,同时又有皮下脂肪待优点,因而它的用途也就不同于游离皮片,主要用于以下几方面:(一)修复有肌腱、骨、关节、大血管、神经干等组织裸露的新鲜创面或陈旧性创伤。
对有深部组织(肌腱、大血管、神经)缺损或外露的创面,不稳定疤痕紧贴骨面或合并有溃疡的瘢痕,为了加强局部软组织的厚度,或为后期进行肌腱、神经、骨、关节等组织的修复,都应该施行皮瓣修复。
(二)器官再造如鼻、唇、眼睑、眉毛、耳、阴茎、手指的再造皆以皮瓣为基础,再配合其他支持组织(如软骨、骨、筋膜等)的移植。
(三)洞穿性缺损的修复如面颊部洞穿性缺损,除制作衬里外亦常需要具有丰富血运的皮瓣覆盖。
此外鼻梁、上腭等处的洞穿性缺损,阴道膀胱瘘或直肠瘘的修复亦须按照洞穿性缺损的治疗原则施行手术,包括衬里组织和覆盖组织两部分。
(四)增强局部血运改善营养状态如放射性溃疡,褥疮等,局部营养贫乏,伤口很难愈合,通过皮瓣输送血液,改善局部营养状态,因而这种皮瓣最好是局部轴型皮瓣或岛状皮瓣,且不需作断蒂手术,这样不仅可以保持修复区的良好血供,并可望有较好的感觉恢复。
移植皮片和皮瓣修复的区别:植皮即利用体表某一部位的皮肤切取后用来覆盖另一局部缺损区,适用于创伤面基底肉芽组织良好,无骨骼、肌腱、神经和血管外露者。
凡局部有血管、神经、肌腱或骨骼裸露者,不能用皮片移植覆盖创面时,需用皮瓣移植,其有血液供应,可以改善局部血液循环,改进组织营养条件,为后期神经、肌腱、骨骼移植与修复创造了条件。
同时,其抗感染能力强,能承受压力与摩擦,移植后皮肤色泽变化小,有感觉。
皮瓣包括皮肤、皮肤附属器、皮下组织及深筋膜,有时还可带有肌肉、肌腱、神经和骨骼组织,又称复合组织皮瓣。
几种常见皮瓣修复术一、V-Y推进皮瓣移植术1、适应症:手指指端皮肤缺损伴骨外露者。
2、操作:(1)在指端缺损掌侧创缘的两侧向近端做2个斜切口,2个切口相交于远指横纹,形成基底部在截指平面的三角形皮瓣。
(2)切开皮肤至真皮下层,不要深及皮下组织,保证手指两侧指神经血管束不被损伤。
(3)用组织剪在“V”形皮瓣的深面、指骨掌侧分离,并锐性切断皮肤与骨膜间的纤维隔。
(4)钩住“V”形皮瓣的远侧缘,并向远侧牵拉,覆盖指端缺损区。
皮瓣远侧缘可与甲床及指甲残端缝合。
缝合皮肤后,切口由“V”形变为“Y”形。
二、邻指皮瓣1、适应症:邻指皮瓣移植术适用于指腹或手指掌侧皮肤缺损伴肌腱、指骨外露者。
2、操作:清创后根据指腹或手指掌侧皮肤缺损面积,于相邻指指背设计略大于缺损面积的皮瓣,以邻伤指侧为蒂,按设计面积切开皮肤及皮下组织,于指伸肌腱背侧掀起皮瓣,并注意保护腱周组织,使皮瓣能顺向翻转覆盖创面即可。
于前臂内侧取一中厚皮片移植于供区指背创面留尾线做间断缝合,把邻伤指的皮片皮缘与相邻伤指的皮缘做连续外翻缝合,以消灭创面,最后将指背掀起的皮瓣顺向翻转覆盖指腹或手指掌侧创面,缝合皮肤,供区创面打包加压包扎。
术后2-3周行“断蒂术”。
三、鱼际皮瓣修复术1、适应症:指端或指侧方皮肤缺损伴肌腱或骨外露者。
2、操作:患指屈曲,指端创面血迹印压在鱼际皮肤上。
按印迹切取带蒂皮瓣并掀起,覆盖指端创面。
供区不大可以直接缝合,如太大用游离植皮覆盖。
屈曲绷带固定牢固,2~3周断蒂。
四、指动脉逆行岛状皮瓣移植术1、适应症:指动脉逆行岛状皮瓣移植术适用于指端及部分指腹缺损。
2、操作:拇指于桡侧,示、中、环指于尺侧,小指于桡侧,在指端创面以近该侧血管神经投影2~2.5cm处,根据创面大小设计皮瓣。
在创缘与皮瓣间侧中线切开皮肤,小心显露该侧血管神经束,沿皮瓣设计切口切开皮肤,在皮瓣以近找到该侧指固有动脉并在高位切断结扎,使指固有神经保存于原位,然后把皮瓣连同该侧指固有动脉及其周围间质组织一并向远端掀起直至距创缘1~1.2cm处止,把皮瓣逆行旋转至创面,并放止血带,见皮瓣血供正常时缝合皮肤及侧中线皮肤切口,供区创面用前臂内侧取全厚皮片移植加压包扎。
五、腹部皮瓣移植术1、适应症:腹部皮瓣移植术适用于手掌、手背、前臂及诸指一侧大面积皮肤缺损致肌腱、骨外露者。
2、操作:根据不同部位皮肤缺损情况,采用不同的皮瓣设计。
①手背皮肤缺损,皮瓣蒂设计于同侧下腹部。
②手掌皮肤缺损,皮瓣蒂设计于对侧上腹部。
③前臂皮肤缺损,皮瓣蒂设计于正中上腹部。
④手部掌背侧皮肤同时缺损,可于同侧设计S形互合皮瓣。
以下腹部皮瓣为例手术方法如下:创面清创后依创面剪一布样,置对侧下腹部,使布样横轴与腹股沟平行,纵轴与腹股沟垂直设计皮瓣。
切开皮肤于深筋膜以浅掀起皮瓣并止血,将皮瓣修薄近似受区皮肤厚度。
经皮下游离,尽量使腹部供区创缘能直接缝合。
把伤肢移至下腹部,手背尺背侧创缘做适当分离后与近蒂部的腹部皮缘做连续外翻缝合,以消灭蒂部创面,然后把皮瓣覆盖于创面直接缝合皮肤即可。
凡腹部供区难以直接缝合,采用中厚皮片移植,近蒂部手背尺背侧创缘与皮片做连续外翻缝合以消灭创面,打包加压包扎。
术毕于皮瓣最低位置引流条,纱布覆盖创面后,用宽胶布将上臂及前臂与躯体呈垂直固定两道,最后用腹带加固包扎六、游离足趾移植拇指再造术㈠、适应症:1.单纯拇指Ⅱ度以上缺损。
2.先天性拇指缺如。
3.年龄3~50岁之间,全身情况良好,第1~3趾外形正常。
㈡、以拇指Ⅴ度缺损采用带菱形足背皮瓣及跖趾关节的第2趾移植再造拇指为例。
手术分足部和手部两个手术组同时进行。
1.足部手术组(1)根据第1掌骨残存长度及第2趾长度选定第2跖骨截骨平面后足背设计菱形足背皮瓣及足底V形皮肤切口。
(2)沿设计切口切开皮肤,由远至近保留皮瓣内趾背、跖背及足背静脉弓使其与大隐静脉相连续,分离切断结扎第2趾及皮瓣周缘静脉支,游离大隐静脉直达内踝前,小心切断结扎足底深支的伴行静脉,勿损伤附近所有动脉与静脉。
此时第2趾、足背皮瓣的静脉已游离毕。
(3)于十字韧带下找出足背动脉,沿该动脉之走向切开部分十字韧带,切断短伸肌腱,把足背动脉与伴行静脉做小心分离,沿足背动脉走向探查足底深支与第1跖背动脉的关系。
当确认第1跖背动脉确实存在并向远端延伸且有相当外径时分离切断结扎跗内侧动脉及第2跖背动脉等分支。
此时要十分小心分离足背动脉、足底深支及其伴行静脉并切断结扎这些静脉,使该动脉游离。
根据第1跖背动脉的走向与分型结扎分支,保留第2趾胫侧指背动脉,结扎趾腓侧趾背动脉及趾腓侧趾底动脉,游离切断结扎第2、3趾间动、静脉。
(4)于足底做V形切口,切开皮肤止血,掀起V型皮瓣,保护第2趾两侧趾底动脉与神经,沿趾固有神经向两侧近端游离,切断第2、3及第1、2跖骨头间横深韧带。
钝性劈开两趾总神经,并尽量高位切断予以标记。
(5)分离趾长及趾短伸肌腱,尽量高位切断;于跖底切开第2趾趾屈肌腱鞘管,尽量高位切断趾长、趾短屈肌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