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超高层建筑的利与弊

合集下载

建筑防灾之超高产利弊分析

建筑防灾之超高产利弊分析

随着现代社会经济的发展,摩天大楼高度不断被刷新,它也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他给社会带来的潜在问题也是绝不能忽视的。

目前国内各地摩天大楼的疯狂增长和盲目建设的现象令人担忧。

超高层建筑开发的技术问题已经不是制约超高层建筑的主要因素,相反超高层建筑给社会带来的一些其他影响却是值得注意的事情。

1.超高层建筑开发建设成本高,后期维护运营费用大。

1)由于超高层建筑体型巨大,功能复杂,容纳人员众多,投资十分庞大。

超高层建筑在设计上和材料使用上的要求更加严格,尤其是对消防、防震、防风的指标要求很高。

例如对玻璃等建筑材料的选择格外严格,同时由于高处的湿度、风力影响,对建筑结构构造方面也有特殊要求,由于这些特殊要求和设计,使整个建筑成本增加约1/4左右。

2)超高层建筑技术更复杂,施工管理难度更大,工艺更先进,资金投入更高。

实践表明盖一栋200m高的大楼的成本,甚至比盖两栋100m高的大楼成本还要高。

3)超高层建筑的结构寿命一般在100年以上,而其内部的许多设备系统寿命仅为十几年,维修、更换的难度很大,成本过高。

因建筑本身也是一种消耗性产品,日子长了会有磨损,其维修、保养将会是一笔不小的开销。

据统计,目前不少超高层建筑亏多赢少,美国芝加哥的西尔斯大厦每年要陪上4000万美元,这栋已建成20多年的大楼现在仅值其贷款金额的一半。

2.超高层建筑对周边环境产生不利影响。

1)超高层建筑容量大、人口集中给城市交通、消费、饮水、消防等形成巨大压力。

目前一些城市把过多的城市功能集中在城市中心区,造成了大量超高层建筑出现在城市中心,大量高层建筑集中在一起,其直接后果是:人口过度集中,绿化空间被占据,人均绿地面积减少,自然环境遭到破坏。

而且,城区高楼一般都建在路边,既不利于交通,也容易形成两道回音墙,造成噪音污染。

2)从室内使用环境来看,超高层建筑的适用性也有无法避免的缺点。

高层建筑窗户终年紧闭,一年四季靠空调调节气温和空气,强风下高楼上部的轻微晃动总是令人不适。

高层住宅的利与弊

高层住宅的利与弊

高层住宅的利与弊在现代城市的发展进程中,高层住宅如雨后春笋般拔地而起,成为了城市天际线的重要组成部分。

高层住宅的出现,一方面满足了城市人口增长对住房的需求,另一方面也带来了一系列的问题。

下面我们就来详细探讨一下高层住宅的利与弊。

高层住宅的优点是显而易见的。

首先,高层住宅能够有效地利用土地资源。

在城市土地日益紧张的情况下,高层住宅可以在有限的土地上容纳更多的居民。

相比起低层建筑,高层住宅的容积率更高,能够为城市提供更多的居住空间,从而缓解城市住房压力。

其次,高层住宅往往拥有较好的视野和景观。

住在高层,可以俯瞰城市的繁华景象,远眺美丽的自然风光。

这种开阔的视野能够给居民带来愉悦的心情和舒适的居住体验。

特别是在一些拥有美丽海景、江景或山景的城市,高层住宅的景观优势更加明显。

再者,高层住宅的通风和采光条件通常较好。

由于楼层较高,受到周围建筑物遮挡的影响较小,空气流通更加顺畅,室内能够获得更多的自然采光。

这不仅有利于居民的身体健康,还能节省照明和通风设备的使用,降低能源消耗。

另外,高层住宅的安全性相对较高。

现代高层住宅通常配备了完善的安保系统,如门禁、监控摄像头等,能够有效地防止外来人员的随意进入。

同时,高层住宅在消防设施方面也有更高的要求,如配备消防电梯、防火分区等,提高了在火灾等紧急情况下居民的逃生和救援机会。

然而,高层住宅也存在一些不可忽视的弊端。

其一,高层住宅的公摊面积较大。

由于电梯、楼梯、走廊等公共设施的存在,高层住宅的公摊面积往往比低层住宅要多,这意味着居民实际使用的套内面积相对较小,购房成本也相应增加。

其二,高层住宅对电梯的依赖程度极高。

一旦电梯出现故障或维修,居民的出行将变得极为不便,特别是对于老年人和行动不便的人来说,上下楼会成为一个大问题。

而且,在高峰时段,电梯的拥挤也会给居民带来困扰。

其三,高层住宅的维护成本较高。

随着时间的推移,高层住宅的外墙、电梯、管道等设施设备需要进行维修和更换,这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

高层建筑利弊浅析

高层建筑利弊浅析

高层建筑利弊浅析在当今城市的发展进程中,高层建筑如雨后春笋般拔地而起,成为了城市天际线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们以其高大雄伟的身姿展现着现代建筑的魅力,同时也引发了人们对于其利弊的深入思考。

高层建筑带来的好处是显而易见的。

首先,从土地利用的角度来看,高层建筑极大地提高了土地的使用效率。

在城市土地资源日益稀缺的情况下,高层建筑能够在有限的土地面积上容纳更多的人口和功能。

例如,在繁华的商业中心区域,一栋高层写字楼可以为众多企业提供办公空间,减少了城市扩张对周边农田和生态用地的侵占。

其次,高层建筑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城市的住房压力。

随着城市人口的不断增长,住房需求持续攀升。

高层住宅的建设可以提供更多的居住单元,满足人们的居住需求。

而且,一些高层住宅小区往往配备了较为完善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如停车场、花园、健身房等,为居民提供了便利和舒适的生活环境。

再者,高层建筑对于城市的经济发展也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

它们常常成为城市的地标性建筑,吸引着大量的商务活动和旅游资源。

例如,一些知名的高层酒店和购物中心能够吸引游客和消费者,促进当地的商业繁荣。

同时,高层建筑的建设也带动了相关产业的发展,如建筑设计、施工、材料供应等,创造了大量的就业机会。

此外,高层建筑在城市形象塑造方面也发挥着重要作用。

现代化的高层建筑群展现了城市的活力和创新精神,提升了城市的知名度和吸引力。

它们成为城市的名片,向外界展示着城市的发展成就和未来潜力。

然而,高层建筑也并非只有优点,其带来的一些问题同样不容忽视。

安全问题是高层建筑面临的首要挑战。

在火灾、地震等灾害发生时,人员疏散和救援工作面临着巨大的困难。

高层建筑的高度使得消防云梯和救援设备难以到达较高楼层,增加了火灾救援的难度和风险。

而且,高层建筑的结构复杂,一旦发生地震等地质灾害,可能会出现严重的破坏和倒塌。

高层建筑的建设和运营成本也相对较高。

从设计到施工,再到后期的维护和管理,都需要投入大量的资金和资源。

高层建筑对社会的利弊

高层建筑对社会的利弊

高层建筑对社会的利弊在当今社会,高层建筑如雨后春笋般在城市中拔地而起,成为城市景观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们不仅改变了城市的天际线,也对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然而,高层建筑的出现并非只有好处,也带来了一些挑战和问题。

首先,让我们来看看高层建筑给社会带来的好处。

其一,高层建筑有效地解决了城市人口密集与土地资源有限之间的矛盾。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越来越多的人涌入城市,而城市的土地面积是有限的。

高层建筑可以在有限的土地上容纳更多的人口,提高土地的利用率。

例如,在同样大小的土地上,一栋高层住宅楼可以提供比多层住宅楼更多的居住单元,满足更多人的住房需求。

其二,高层建筑往往集中了商业、办公、居住等多种功能,形成了综合性的社区,提高了城市的运行效率。

人们可以在同一栋楼或附近的区域内完成工作、购物、娱乐和居住等活动,减少了交通出行的需求,缓解了城市交通拥堵的压力。

同时,这种集中式的布局也有利于基础设施的共享和优化配置,降低了公共服务的成本。

其三,高层建筑成为了城市的地标性建筑,提升了城市的形象和知名度。

一些设计独特、造型新颖的高层建筑成为了城市的名片,吸引了游客和投资者,促进了城市的旅游业和经济发展。

例如,上海的东方明珠塔、广州的“小蛮腰”等高层建筑,不仅是城市的标志性景观,也是城市文化和实力的象征。

其四,高层建筑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建筑技术和工程领域的创新与发展。

为了建造安全、稳定、舒适的高层建筑,需要运用先进的建筑材料、结构设计和施工技术。

这些技术的研发和应用不仅提高了建筑行业的水平,也为其他领域的发展提供了借鉴和启示。

然而,高层建筑也给社会带来了一些不可忽视的弊端。

高层建筑的建设和运营成本通常较高。

从设计、施工到后期的维护和管理,都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

而且,高层建筑的建设周期较长,对资金的回收和效益的实现带来了一定的风险。

此外,由于高层建筑的结构复杂,对建筑材料和设备的要求也更高,这也增加了成本。

安全问题是高层建筑面临的一个重大挑战。

浅谈超高层建筑

浅谈超高层建筑

浅谈超高层建筑在现代化的城市中,超高层建筑如同一座座高耸入云的巨人,成为了城市天际线的显著标志。

它们不仅是建筑技术的杰作,更是人类追求更高生活品质和城市发展的象征。

超高层建筑,通常指高度超过 100 米的建筑物。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土地资源日益紧张,超高层建筑的出现成为了一种必然的趋势。

它们能够在有限的土地上容纳更多的人口和功能,提高土地的利用效率。

从建筑设计的角度来看,超高层建筑面临着诸多挑战。

首先是结构问题。

由于高度的增加,建筑物所承受的风力、地震力等自然力的作用也会显著增大。

因此,需要采用先进的结构体系,如钢结构、混凝土核心筒结构等,以确保建筑物的稳定性和安全性。

同时,为了减轻建筑物的自重,还会使用高强度、轻质的建筑材料。

其次是垂直交通的设计。

在超高层建筑中,如何让人们能够快速、便捷地上下楼是一个关键问题。

通常会采用高速电梯,并通过合理的分区和调度,来减少人们的等待时间。

此外,还需要考虑电梯的安全性和可靠性,以及在紧急情况下的疏散问题。

再者是消防问题。

超高层建筑一旦发生火灾,火势蔓延迅速,人员疏散困难。

因此,消防设施的设计至关重要。

除了常规的消火栓、自动喷水灭火系统外,还需要设置专门的防烟楼梯间、避难层等,以保障人员的生命安全。

超高层建筑的施工也是一项极其复杂的工程。

由于高度的原因,施工过程中需要使用大型的塔吊、施工电梯等设备,同时还需要考虑高空作业的安全防护。

而且,施工的精度要求非常高,任何一点误差都可能在高处被放大,影响建筑物的质量和安全。

在能源利用方面,超高层建筑也有着独特的需求。

大量的灯光、空调、电梯等设备的运行,使得超高层建筑的能耗较高。

为了实现可持续发展,需要采用节能的设计和技术,如高效的保温隔热材料、智能照明系统、能量回收电梯等,以降低能源消耗。

从城市规划的角度来看,超高层建筑的建设需要综合考虑城市的整体风貌和功能布局。

它们不应孤立地存在,而应与周边的建筑和环境相协调,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

利弊论文高层住宅论文

利弊论文高层住宅论文

利弊论文高层住宅论文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高层住宅如雨后春笋般在城市中拔地而起。

高层住宅的出现,一方面为人们提供了更多的居住空间,缓解了城市土地资源紧张的问题;另一方面,也带来了一系列的问题和挑战。

本文将对高层住宅的利弊进行深入探讨。

一、高层住宅的优点1、提高土地利用率城市土地资源有限,高层住宅能够在相对较小的土地面积上容纳更多的居民。

这有助于节约土地,为城市的发展留出更多的公共空间,如公园、道路等,从而优化城市的整体布局。

2、视野开阔高层住宅通常位于较高的楼层,住户能够拥有更广阔的视野。

可以俯瞰城市的美景,欣赏到远处的山峦、河流等自然风光,给人带来愉悦的居住体验。

3、通风采光好由于楼层较高,周围建筑物的遮挡相对较少,高层住宅往往能够享受到更充足的阳光和良好的通风条件。

这对于改善室内的居住环境,减少潮湿和霉菌的滋生非常有利。

4、安全性较高高层住宅一般配备有较为完善的安保系统,如门禁、监控等。

同时,高层的位置也使得外界的入侵相对困难,提高了居民的生活安全性。

5、基础设施完善为了满足高层住宅居民的生活需求,开发商通常会在小区内建设完善的基础设施,如健身房、游泳池、儿童游乐区等。

这些设施为居民提供了丰富的休闲娱乐选择,提高了生活质量。

二、高层住宅的缺点1、电梯依赖度高高层住户日常出行对电梯的依赖程度极大。

一旦电梯出现故障或维修,居民上下楼将变得极为不便,尤其是对于老年人和行动不便的人来说,更是一个严峻的问题。

2、消防安全隐患高层住宅在发生火灾时,救援难度较大。

火势蔓延迅速,疏散通道有限,给居民的生命和财产安全带来巨大威胁。

而且,消防云梯的高度有限,对于较高楼层的救援存在一定的困难。

3、维修成本高高层住宅的公共设施,如电梯、供水、供电系统等,由于使用频率高、维护难度大,维修成本相对较高。

这些费用通常由业主共同承担,增加了居民的经济负担。

4、居住密度大高层住宅容纳的居民数量较多,居住密度大。

这可能导致小区内人员嘈杂,公共资源紧张,如停车位不足、小区道路拥堵等,影响居民的生活舒适度。

超高层建筑施工的特点与难点

超高层建筑施工的特点与难点

超高层建筑施工的特点与难点
我国《民用建筑设计通则》GB50352—2005规定:建筑高度超过100m 时,不论住宅及公共建筑均为超高层建筑。

一、超高层建筑施工的特点:
超高层建筑缺点是造价高、成本高,电梯设备,结构、材料设备,安全性、保障性都会带来建设成本的提高。

超高层建筑的优势也非常明显:集约化,垂直发展,形象突出,可以作为地标建筑;特别是在商业非常密集的地区,超高层建筑可以充分展现自己‘高’的优势和特点。

超高层施工特点:
(1)超高层基础采用深基础。

由于建筑高,体量大,支撑高层的地基必须达到足够的强度,所以多采用深基础,持力层嵌入微风化岩层。

(2)超高层地下室深度大、层数多、面积大。

一是要满足建筑功能方面的要求,比如人防面积、停车位数量等;二是要解决在施工过程中的结构抗浮问题。

(3)超高层结构形式多为混合型。

如型钢砼、钢管砼、钢钢砼结构或全钢结。

它们的共同特点是:施工简便、工期短、结构性能好且大大节约建筑材料,目前已成为超高
层建筑群最为实用和主要的结构形式。

(4)超高层装饰工程装饰富于变化,工程量大,技术含量高、要求高。

超高层建筑的装饰工程的安全性功能尤其重要,抗风压,风、水、气的密闭性要求高。

(5)建筑功能复杂,子系统多,安装工程工程量大,要求精度高。

超高层建筑的优缺点

超高层建筑的优缺点

超高层建筑的优缺点所谓高层建筑,不同国家有不同国家的规划。

在我国高层建筑是指十层及十层以上的居住建筑和建筑高度超过二十四米的其他建筑均称为高层建筑。

高层建筑是近代经济发展和科技进步的产物。

城市人口集中,用地紧张及商业竞争的激烈化,促使了近代高层建筑的出现和发展。

近几十年来,随着经济的迅速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高层建筑也呈现出飞速发展的现象。

高层建筑如雨后春笋般到处拔地而起,超高层的摩天大楼已经成了很多城市的新地标。

在土地紧张和人口密集的今天,高层建筑在城市建设中有很多的优点。

高层建筑占地面积小,提高土地利用率,扩大市区空地,利于城市绿化,改善卫生环境。

同时,由于城市用地紧凑,可以使道路、管线等设施集中,节省市政投资费用,在设备完善的情况下,垂直交通要比水平交通方便些,可以使许多相关的机构放在一座建筑物内,便于了解。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口的剧增,住房用地已经成为一大问题,高层建筑向天空发展,充分地利用有限的土地资源,可以有效地缓解城市用地紧张的问题。

在建筑群体布局上,高低相间,可以改善城市面貌,丰富城市艺术。

高层建筑虽然体现了繁荣、活力与发展,但也有许多弊病。

高层建筑与一般多层建筑相比用钢量较大,施工难度大,设备投资高,建设成本高。

由于楼层高,高层建筑在使用成本上也比较高。

从物业管理收费看,高层住宅由于多设有电梯,楼层居民也多,一般物业管理费要高于多层住宅。

据消防部门资料,现有的消防水罐车喷水灭火能够达到的高度是8层左右,城市配备的举高最高的消防车基本上也仅仅能够到15层左右的高度。

对于那些15层以上的高楼大厦来说,现有的消防设备仍然还是“鞭长莫及”。

高层建筑的火灾隐患成为消防的最痛!高层建筑在拆除的时候也比较麻烦,而且也很浪费建筑材料,同时还会产生很多建筑垃圾,造成资源的浪费。

高层建筑占地面积小,有利于缓解城市用地的紧张,改善居民的居住环境。

在城市布局上,建筑群体高低相间,点面结合,可以改善城市面貌,丰富城市艺术。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超高层建筑的利与弊刘治伟(中国矿业大学安全工程学院江苏徐州 221000)[摘要]:在现今的主要城市中,超高层楼宇已经不是几个地标性建筑的专利了,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建筑技术的进步,写字楼、酒店、商场、住宅等各种用途的超高层楼宇拔地而起,并且其内部结构也日趋复杂。

毋庸置疑,我们正处于前所未有的超高层建筑急剧发展期,这种发展具有全球性规模,从莫斯科到中东、从上海到旧金山,越来越密的城市,越来越高的建筑不断涌现。

高层建筑像一柄双刃剑,利弊共存,既有节约土地不可代替的价值.又有破坏人居环境的潜在威胁。

高层建筑设汁中.建筑师应高瞻远瞩,牢固树立可持续发展意识,本文从节约土地、开拓再生绿化空间;建设立体交通网络,建筑交通一体化;节约能源和气候意识的回归,尊重社会人文环境,发扬特色建筑文化等方面,阐述了对可持续发展的高层建筑的认识。

[关键词]:超高层建筑未来发展利与弊1.超高层建筑的诞生超高层建筑隶属于高层建筑范畴,追溯超高层建筑的起源不能不涉及高层建筑。

高层建筑的出现是人类美好愿望、社会需求、科技进步和经济发展的完美结合。

尽管高层建筑是现代文明的成果,但是人类追求更高、更远的美好愿望早已有之,追求更高是人类的天性和宗教情结使然。

高大雄伟历来是权力、地位的象征。

高大建筑也从来都是神圣的,人们一直希望通过高大的庙宇、教堂、高塔来架起通往天堂(神、上帝)的桥梁。

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在高层建筑建造方面表现出了高超的智慧:中国古塔,是我国古代的高层建筑,在工程技术上早就达到了很高的成就。

我国大陆最高的塔,要数河北定县城开元寺塔。

开元寺塔建于北宋咸平四年(1011年),从底到塔刹尖部高度有85.6 m,是中国现存最高佛塔。

这座塔全部用砖砌筑,做工十分精美。

塔砖砌楼阁式,八角l1层,内部双层套筒,梯级设于塔心。

当然国外也有许多古老而著名的高层建筑:金字塔是世界古代高层建筑建造技术的杰出成就。

古埃及所有金字塔中最大的一座,是第四王朝法老胡夫的金字塔。

这座大金字塔底面呈正方形,每边长230多米,原高146.59米,经过几千年来的风吹雨打,顶端已经剥蚀了将近10米。

但在1888年巴黎埃菲尔铁塔建成以前,它一直是世界上最高的建筑物。

2.现代高层建筑的起源一言以蔽之,最终催生高层建筑迅速发展的还是社会需求,社会需求是高层建筑产生、发展最强大的动力。

如果说人类早期发展高大建筑纯粹出于宗教欲望,那么到19世纪80年代,社会发展迫切需要建造高层建筑。

随着经济发展,城市化程度的提高,在美国芝加哥和纽约,城市人口急剧增加,土地供应紧张,价格上扬,促使人们向高空发展,拓展生存空间,在极为有限的土地上建造更大面积的建筑,这是高层建筑及超高层建筑产生和发展的源动力。

现代高层建筑的产生也有赖于科学技术的进步和飞跃。

为了实现美好理想,满足社会发展需要,工程技术人员进行了艰苦努力,为现代高层建筑的产生和发展提供了有力的科技支撑。

高层建筑一经出现,即以其巨大的优越性而赢得各方的青睐,发展极为迅速,在非常短的时间内进化至超高层建筑发展阶段。

1890年,世界大厦(WORLD BUILDING)以其93.9米的高度位居世界第一高楼。

1894年美国纽约曼哈顿人寿保险大厦(Manhattan Life Insurance Building)落成,该建筑地上18层,高达106 米,标志高层建筑发展进入超高层建筑阶段。

美国纽约曼哈顿人寿保险大厦不仅因高度超过100米成为超高层建筑的先驱而载入史册,而且因为工程技术创新而受到世人的长期关注,比如应用气压沉箱施工基础,采用电力空调进行室内采暖和降温,都开创了建筑工程技术的先河。

以下是当今世界上已建成的建筑高度超过400米的超高层建筑的概况:(1)“台北101大厦”由李祖源建筑事务所(C.Y.Lee&Partners)设计,于2004年建成,高度为509米(1,671英尺),是目前世界上最高的建筑物。

它还保持世界上速度最快的电梯的纪录(每小时60.4公里)。

(2)上海世界金融中心的高度为492米(1,614英尺),由美国的KohnPedersenFox建筑事务所设计,在2008年建成。

它有世界上最高的观景台、一个五星级豪华旅馆。

(3)马来西亚“国家石油公司双塔大厦”的高度为452米(1,482英尺),由著名建筑师西萨·佩里(CesarPelli)设计。

它在1998年完工时,是世界上最高的建筑物。

它的设计结合了伊斯兰艺术风格,并且是世界上基础最深的建筑物。

(4)“希尔斯大厦”的高度为442米(1,450英尺),于1973年建成,由SOM 建筑事务所为当时世界上最大的零售商西尔斯百货公司设计。

在被马来西亚的“国家石油公司双塔大厦”超过之前,它保持了世界上最高建筑物的纪录25年。

(5)上海“金茂大厦”,88层,高度为421米(1,380英尺),由SOM建筑事务所设计。

它的设计结合了中国传统的宝塔形状,它的名字用英文可翻译为“黄金的繁荣大厦”(Golden Prosperity Building)。

(6)香港国际金融中心二期(Two International Finance Centre),位于香港,2003年建成,高420米,88层。

3.超高层建筑的发展超高层建筑因经济效益显著而诞生,又因社会效益巨大而受到人们青睐,许多企业竞相建设超高层建筑以向社会和同行展示其财富和地位。

自超高层建筑诞生以来,这种竞争一直延续至今。

自1894年美国纽约高106米的曼哈顿人寿保险大厦落成以来,超高层建筑的高度记录不断被刷新,先后有12栋超高层建筑成为当时世界第一高峰。

其中10栋位于美国,只有2栋位于亚洲的中国和马来西亚,这从一侧面反映了美国社会、经济和科技发展成就。

由于竞争极端激烈,大部分超高层建筑只不过是昙花一现,很快就被其它建筑取代,只有美国纽约帝国大厦保持世界第一高楼称号达42年之久。

4.超高层建筑的优越性超高层建筑是现代文明的象征,也从侧面反映了一个国家的科技的进步性与领先性,当然它也有许多优越性。

4.1.展示发展成就,提升城市和国家形象高大建筑一直是人们展示发展成就的重要手段,小到个人、企业,大到城市、国家,一旦经济发展取得一定成就,往往就会通过兴建大型建筑工程来向世人展示。

超高层建筑作为现代建筑技术的结晶,自然而然地成为展示发展成就的有效手段。

超高层建筑在展示发展成就的同时,还以其强烈的标志性作用而极大地提升城市和国家形象。

由于超高层建筑地处显要,造型突出,视觉效果强烈,往往会成为所在城市和国家的“名片”。

一提到帝国大厦和世贸中心双塔,人们自然而然会联想到美国纽约,而西尔斯大厦总是与美国芝加哥紧密相联。

上海金茂大厦、台北国际金融中心和吉隆坡石油大厦则是中国和马来西亚等亚洲国家传统文化和经济发展成就最集中的展示,大大提升了所在国家和城市的国际形象。

4.2.集约化利用土地资源超高层建筑通过向高空发展,在有限的地面上为人类争取到更多的生存空间。

上海金茂大厦建筑面积2.3万m2,如果不建造超高层建筑,而是建造1O层的高层建筑,就是整个场地全部建楼也不够。

通过发展超高层建筑,金茂大厦在不到3 000m2的土地上获得近200,000m2的建筑面积(主楼面积)。

土地资源得到充分利用,其他区域才能用于绿化,改善人们的生活环境。

超高层建筑集多种功能于一身,使土地利用效率大大提高。

另外,超高层建筑促使城市道路、市政管线等公共设施相对集中,减少了市政公共设施的建设量和占地面积。

总之,超高层建筑的发展大大提高了不可再生资源——土地的集约化利用水平。

4.3.显著提高工作和生活效率起高层建筑将工作和生活设施适当集中,一般性工作和生活问题在建筑内部即可解决。

这样不但缩短了交通联系路线,减少了交通流量,降低了对城市道路的压力,而且极大地方便了人们工作和生活。

超高层建筑以办公为中心,综合了各种配套设施(商业、娱乐、展览、餐饮等),使用者足不出户便可完成绝大部分活动,将人们不同的活动有机地连续起来,显著提高了工作和生活效率。

4.4.实现资源高度共事,提高投资效益首先,多层及高层建筑尽管体量不大,但是配套设施仍然需要齐全,但由于分属不同业主,因此规模效应不明显,资源利用效率低下。

超高层建筑由于体量巨大,配套设施规模效应明显,资源利用效率高。

其次,超高层建筑将各种功能进行集约式布置,实现了经营互利。

例如:商业、办公的便利增加了酒店竞争力;旅馆、办公为商业提供了客源保证;旅馆、商业又增加了办公空间的吸引力。

资源共享和互惠互利极大地提高了超高层建筑的投资效益。

4.5.带动相关学科发展,促进科技进步超高层建筑是现代科学技术的结晶,是科学技术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其建造和运营涉及多个学科门类。

超高层建筑的发展不但得益于土木建筑工程学科中的土木建筑测置、建筑材料、土木建筑结构、土木建筑工程设计、土木建筑工程施工和土木工程机械与设备等二级学科的发展,而且有赖于材料科学、机械工程、动力与电气工程、能源科学技术、电子、通讯与自动控制技术和计算机科学技术等相关一级学科的进步。

超高层建筑的发展也为这些学科的发展提供了强大动力和广阔舞台。

比如随着高度的不断增加,高强度材料的需求非常迫切,就促进了高强钢材和高性能混凝土技术的发展,建筑高度的增加也对垂直运输设备提出更高要求,促进了高速电梯技术的发展;又比如随着超高层建筑功能日趋复杂,建筑智能化的作用日益重要,促进了电子、通讯与自动控制技术的发展。

因此超高层建筑的发展极大地带动了相关学科的发展,促进科技进步。

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创造了一系列新型建筑材料, 各种先进建筑设备, 科学的结构设计理论, 加上建筑设计管理和建筑管理的科学化、合理化、系统化,也将促进未来超高层建筑的进一步发展。

(1)正在建设中的迪拜塔,位于阿拉伯联合酋长国迪拜,迪拜塔的高度将超过800米。

单式结构的迪拜塔由连为一体的管状多塔组成,其基座周围采用了富有伊斯兰建筑风格的几何图形——六瓣的沙漠之花,具有太空时代风格的外形。

(2)上海中心大厦,位于上海环球金融中心和金茂大厦旁的上海中心,大厦项目于2008年11月29日正式开工,预计2014年竣工。

设计总高度达632米,建成后将与金茂大厦、上海环球金融中心形成“品”字型超高层建筑群,成为上海“新地标”。

(3)釜山“千年塔世界商业中心”,由纽约的“渐近线建筑事务所”设计,高度为560米(1,837英尺)。

(4)美国世贸重建主体“自由塔”,于2004年7月4日动工,“自由塔”被称作是世界最高、最安全的建筑。

作为美国世贸中心遗址重建项目的核心,它的主体结构高度为541.3米 (1776英尺),象征美国1776年建国。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人类对超高层建筑的高度更是孜孜以求。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