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生态理论研究述评及展望_傅昌銮

合集下载

金融生态理论研究及发展历程

金融生态理论研究及发展历程

金融生态理论研究及发展历程作者:王峥李梦露来源:《农村经济与科技》2017年第08期[摘要]本文借鉴和运用自然生态理论的研究成果,从自然生态系统到金融生态体系,通过比较金融生态和金融生态环境,概括论述了金融生态的特征、发展历程,浅述了我国金融生态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关对策建议。

[关键词]生态系统;金融生态[中图分类号]F830 [文献标识码]A金融生态就是在借鉴自然生态系统理论的基础上提出的,所谓金融生态系统就是指在市场经济环境中,参与金融活动的各类主体通过竞争机制,优胜劣汰,形成的具有一定结构特性并执行一定功能,金融主体之间以及金融主体和外部环境相互协调的动态平衡系统。

从自然生态系统引申到金融生态体系并分析和考察相关问题是一个崭新的科学视角,也为我们理解金融体系的运行提供了新的切入点,因此,对金融生态体系的深入研究仍至关重要。

本文对现有金融生态理论及其特征进行系统梳理,概括整理出其发展历程及现状,比较了金融生态和金融生态环境,并针对我国金融生态系统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一些对策和建议。

1 金融生态的特征第一、金融生态具有演进性。

生态系统的演变是一个动态发展的过程,它经历了从单种生物到上亿种生物的演变过程。

同样,金融生态也具有演进性,经历了从举步维艰到快速发展创新的过程。

这种发展过程体现在各个方面,古代的铜钱货币到现代的纸质货币,古代的现金实物交付到现代的电子货币支付,还有银行、证券业等金融机构在改革开放后如雨后春笋般增加。

这些现象无一例外都准确的反映了金融生态在不断地成长、演进、创新。

第二、金融生态具有竞争性。

自然生态系统是一个充满竞争的系统,达尔文的物竞天择理论揭示出自然界中各物种之间相互竞争的关系,他认为在大自然这个生态系统的不断演化过程中,各个物种相互竞争,只有强者才能得以生存,成为系统的有机组成部分。

而弱者只能被自然所淘汰或灭亡。

金融生态系统同是如此,在金融生态系统中,各个金融系统,金融组织为了生存于金融生态体系这个大家庭中,只有相互竞争,不断地发展自己和完善自己才能得到稀缺的金融资源,才能在竞争中取胜。

金融生态理论研究综述及展望

金融生态理论研究综述及展望

金融生态理论研究综述及展望尹希果1,曾冬梅2(1.重庆大学贸易与行政学院,重庆400030;2.重庆大学贸易与行政学院,重庆400030)摘要 在系统梳理国内外金融生态研究相关文献基础上,从主体、环境、调节三个方面对金融生态理论进行了剖析。

金融生态主体包括金融中介体、金融机构和金融监管机构三部分。

金融生态环境包括理论和实证两个方面研究,理论部分涉及法律、经济、市场和信用环境等。

实证部分分析了金融生态环境与金融生态的关系,从而得出相关结论。

金融生态调节从内部和外部调节方面进行了论述,进而提出了调节措施。

最后对该领域做了综合的评述和展望。

关键词 金融生态;金融生态主体;金融生态环境中图分类号 F 83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0517-6611(2009)17-08239-04Research Reviews and Forecast o f Financial Ecolo gical Theo r y Y IN X i 2guo et al (Colleg e of T rade and public admini strati on of cho ng qing uni versity ,Ch on gqi ng 400030)Abstract O n the basi s o f co mbi ng the relev ant literature of fin ancial ecolo gical research at ho me an d ab ro ad,the fin ancial ecolo gical theo ryw as analyzed fro m three aspects o f main b od y,en viron ment and reg ulatio n.The main bo dy of fi nancial eco lo gy inclu ded fin ancial in termediaries,fi nancial i nsti tuti on and financial supervisio n institutio n.The fi nancial ecolo gical en viron ment included tw o aspects o f theo retical and e mpirical researches.In the theoretical parts,th e researches on law s,econ o my ,and market an d credit en viron ment and so o n w ere inv olv ed.In the empirical parts,the relati ons hip b et w een the financi al ecolo gical en viron ment and fin ancial ecolo g y w as analyzed and so me relev an t conclusi onswere dra w n.The fin ancial ecolo gical reg ulati on w as dis 2cussed fro m the aspects of o uter and i nner regulatio n.A nd s o me reg ulatio n m easu res w ere p ut forw ard.Finally,co m prehensiv e review and fo recas t w ere m ad e in thi s field.Key w ords Fin an cial eco lo gy ;Mai n bo dy o f fin ancial eco lo gy ;Fi nancial ecolo gical en viron ment作者简介 尹希果(1972-),男,重庆人,博士,副教授,从事产业经济学的研究。

系统性金融风险文献综述:现状、发展与展望

系统性金融风险文献综述:现状、发展与展望

系统性金融风险文献综述:现状、发展与展望一、本文概述随着全球金融市场的深度融合和不断创新,系统性金融风险逐渐成为影响全球经济稳定的重要因素。

本文旨在对系统性金融风险的相关文献进行系统的梳理和评价,以期了解当前的研究现状,分析未来的发展趋势,并提出相应的研究展望。

我们将首先界定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定义和特征,然后回顾和总结国内外学者在系统性金融风险识别、评估、监控和防范等方面的主要研究成果,最后探讨未来研究的方向和重点。

通过本文的综述,我们希望能够为金融风险管理实践和政策制定提供理论支持和决策参考。

二、系统性金融风险的现状近年来,随着全球金融市场的快速发展和不断创新,系统性金融风险逐渐凸显,成为影响全球经济稳定的重要因素。

目前,系统性金融风险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金融市场的复杂性和关联性不断增强,使得金融风险的传播速度和影响范围不断扩大。

一方面,随着金融市场的不断开放和国际化,金融机构和金融产品的种类和数量不断增加,金融市场之间的联系日益紧密。

另一方面,金融市场的创新和发展使得金融产品和服务的边界越来越模糊,金融市场的复杂性不断提高。

这些因素都增加了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发生概率和传播速度。

金融机构之间的风险传递和共振效应日益明显。

随着金融市场的不断发展,金融机构之间的业务联系和资金往来越来越频繁,金融机构之间的风险传递和共振效应也日益明显。

一旦某个金融机构出现风险事件,很容易引发其他金融机构的连锁反应,导致整个金融系统的风险加剧。

全球经济和金融环境的不确定性也在不断增加,给系统性金融风险带来了新的挑战。

一方面,全球经济增长放缓、贸易保护主义抬头等因素导致金融市场波动加剧;另一方面,地缘政治风险、自然灾害等突发事件也可能对金融市场产生重大影响。

这些不确定性因素都可能对金融系统的稳定性造成冲击,增加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发生概率。

当前系统性金融风险呈现出复杂性、关联性、传递性和不确定性等特点。

为了有效应对系统性金融风险,需要加强金融监管和风险防范,提高金融市场的透明度和稳定性,促进金融市场的健康发展。

金融生态理论研究综述

金融生态理论研究综述

金融生态理论研究综述作者:巩艳红庞洪伟来源:《时代金融》2014年第27期【摘要】本文对国内金融生态理论相关研究进行了较系统的回顾与梳理,将国内这一领域相关研究分为三个主要层次:对金融生态概念的界定;金融生态体系的评价与优化;区域金融生态环境相关研究。

【关键词】金融生态金融理论评价体系金融生态属于仿生学概念,2004年周小川提出之后,引起了学术界的广泛讨论。

整体而言,金融生态是金融活动主体与周围环境构成的一个相互依存的动态体系。

文章在收集整理金融生态理论研究基础上,对国内相关研究现状进行了综合与评述。

一、金融生态概念界定金融生态是个仿生学概念,平常所说的生态环境,是生物学上的概念,主要指由生物群体与非生物自然环境组成的有机整体。

国内白钦先教授(2001)最早提出了“金融生态环境”这个概念。

周小川博士(2004)在经济学50人论坛上提出金融生态这个概念后,学术界针对“金融生态”进行了广泛讨论与研究。

2004年至2006年,学术界对金融生态环境的研究主要集中于界定其概念。

周小川认为(2004)金融生态是个系统概念,改善金融生态需要通过社会各方面的努力,他强调从完善法律制度角度来改进金融生态环境。

苏宁(2005)指出金融生态环境是指影响金融业生存与发展的各因素总和,它包括五个方面的基本内涵,分别是经济环境、法制环境、信用环境、市场环境以及规范的制度环境。

韩平(2005)认为金融生态是指影响金融业生存和发展的各种因素的总和,它既包括与金融业相互影响的政治、经济、法律、信用环境等因素,又包括了金融体系内部各要素,如金融市场、金融机构、金融工业、金融产品,通过资金链条形成的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系统。

王松奇(2005)对金融生态的概念进行了通俗的解释:金融结构和金融活动所面临的由政治、社会、文化、意识形态、体制条件、政策约束、微观基础、法律法规、传统习惯等多种因素构成的环境条件。

徐诺金(2006)运用生态学方法对金融生态的概念进行了界定,认为金融生态系统是金融生态主体为了生存与发展,在适应环境过程中不断做出调整,而形成的具有自我调节功能的趋于平衡稳定的系统。

金融生态理论的演进与展望:国内外研究综述

金融生态理论的演进与展望:国内外研究综述
第3 2卷 第 3期 21 0 0年 5月
宁夏大学学报( 人文社会科学版)
Ju a o igi U i rt( u a ie orl f nx nv sy H m n i n N a ei t s&Sca S i csE io ) oil c ne dt n e i
Vo 2 No 3 L3 .
基 础
成的一个整体 。各组成要素 间借助物种流动、 能量 流动 、 物质 循环 、 息传 递 和价值 流动 , 相互 联 系 、 信 而
相互 制约 , 并形 成 具 有 自我 调 节 功 能 的 复合 体 。2 0 世纪 6 0年代 以来 , 态 系统 已经成 为 现代 生态 学 的 生
回 顾
( ) 融生 态研 究 的理论 渊源 一 金
象作为技术创新 的模式的基本概念。虽然仿生学兴 起 的时间不长 , 已经在许多领域作出了很大 的贡 但 献, 引起人们的极大关注。美 人 奥 德 姆 认 为仿 生 学 起 源 于 生 物 学 , 已经超 越 了 生 物学 的范 围。它 不 仅 包 括 自然 但 科学 , 包括社 会 科学 , 自然科 学 通 向社 会科 学 的 也 是 桥梁 。近年来 , 出现 了 以仿 生 学 的视 角 对 经 济 领域
重要研究对象。研究 内容主要集中在 自然生态系统 功能和结构 ; 然生态系统的保护和利用; 自 生态系统 调 控机制 的研 究 ; 生态 系统 退化 的机 制 、 复及其 修 恢 复 的研究 ; 全球 性生 态 问题 的研 究 ; 生态 系统 可持 续
发展 的研 究 。
2 纪2 0世 O年 代 中期 , 国科 学 家 Meez 美 kni e首 次 把植 物生 态 的概念 与 动物 生态 学 的概 念 运用 到人

《2024年行为金融学研究综述》范文

《2024年行为金融学研究综述》范文

《行为金融学研究综述》篇一一、引言行为金融学是近年来新兴的金融学分支,主要探讨投资者行为在金融市场的表现及影响。

传统的金融学理论,如有效市场假说和理性人假设,虽为金融领域提供了理论基础,但在实际金融市场应用中存在一些无法解释的现象。

因此,行为金融学在考虑人的心理、情感和行为对金融市场影响的基础上,试图对这些问题进行解答。

本文将对行为金融学的研究现状、方法、结论及其局限性进行综合述评。

二、行为金融学的基本理念与起源行为金融学主要源于对传统金融学理论的质疑与反思。

传统金融学强调市场理性与效率,但人们在实际金融市场中的决策行为却往往偏离理性。

行为金融学认为,人的心理、情感和行为在金融市场决策中起着重要作用。

其基本理念包括:投资者并非完全理性,市场也非完全有效;投资者在决策过程中存在认知偏差、情绪波动等心理因素;金融市场存在信息不对称现象等。

三、行为金融学的主要研究领域与方法1. 研究领域(1)投资者行为研究:关注投资者在金融市场中的实际决策过程及其心理机制。

(2)市场异象研究:对金融市场中的一些异常现象进行研究,如股票溢价之谜、股票交易量之谜等。

(3)资产定价研究:研究投资者行为如何影响资产价格及其波动性。

(4)公司治理与决策研究:探讨公司治理结构、管理层决策等对投资者行为的影响。

2. 研究方法(1)实证研究:通过对金融市场数据的实证分析,检验投资者行为的规律与特征。

(2)实验研究:利用实验方法,模拟金融市场环境,观察投资者在不同条件下的决策行为。

(3)心理分析:通过心理分析方法,研究投资者在决策过程中的认知偏差与情绪波动等心理因素。

四、行为金融学的主要研究成果与结论1. 投资者行为研究(1)投资者的心理账户:人们倾向于将不同来源的资金或投资放在不同的心理账户中,这会影响投资者的风险偏好和决策过程。

(2)过度自信现象:投资者往往过于自信地评估自己的能力和预测能力,导致过度交易和投资决策失误。

(3)羊群效应:投资者容易受到他人行为的影响,形成羊群效应,导致市场出现群体性非理性行为。

金融生态研究:一个文献综述

金融生态研究:一个文献综述
环 境 对 金 融 机 构行 为 及 运行 结 果 的 影 响 , 而 从 研 究 角 度 看 , 然 这 种 概 括 不 太全 面 。
些研 究成果 。 目前 对金融生态的研究集 中于以下几方面。
1 . 金融生态 主体存 在的问题 。 近几 年来 , 商业 银行 改革 已使 我 国金融主体 的状况得到 了明显 的改善 , 但还存 在一些 问题 。 ① 金融产权 的制度性缺 陷阻碍 了金融 主体 的健康成长 。前些年在 处理包括城信社 、 农村基金会 、 信托等 机构 的风 险时 , 所有 处置
究方法 的一大创新 , 更为重要的是 , 它有利 于研究者对金融 可持 续 生存与发展的一系列问题做 出本源性的剖析。


金 融生 态 概 念 的 界 说
条件 , 包括法律制度 、 企业诚信 、 征信体系 、 计与审计准则 以及 会 行政制度等 内容。 在特定 的金融生态环境下 , 金融生态 主体 的各
成本 都 由 中 央银 行 和政 府 承 担 。 目前 全 部 产 权 还 是 一 种 以 公 有
徐诺金 ( 0 5) 2 0 将金融 生态概括为各种 金融组织 为 了生存 和发展 ,与其生存环境 之间及 内部金融 组织相互之 间在长期 的 密切联 系和相互作用 过程 中 , 通过分工 、 合作 所形成 的具有一定
大量集 中于银行 体系。 此外 , 我国的上市公 司 “ 重筹 资轻转制 ”, 股票市场 “ 圈钱”现象严重 , 投机特征明显 , 其有限的容量和 “ 政 策市”特点使股票市场偏离了合 理配置资源 、 分散风险的基本功 能( 杜朝运 、 王丽娜 ,0 6)③ 金融监管机构对金融中介和金融 20 。
金融生态在英文文献 中没有对应的词 ,国内学术界对此也

金融生态理论发展现状

金融生态理论发展现状

金融生态理论发展现状金融生态理论起源于生态学和仿生学,并伴随着系统观和生态观引入到金融理论的研究领域而逐渐发展起来。

金融生态理论的产生和发展,不仅扩展了金融理论研究的视野,也大大增强了金融理论对现实金融活动的解释力,并为解决相关金融难题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视角。

回顾金融生态理论研究的发展历程,可以大致分为以下几个阶段:一、金融生态理论的起源阶段(20世纪60年代~80年代)金融生态是一个仿生学概念,源于生态学和仿生学。

生态学和仿生学的产生不仅为后来生态经济学的产生奠定了理论基础,更重要的是其蕴含的系统观和生态观为人们认识世界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

系统观使人们跳出孤立的、片面的、静止的思维局限,用一种联系的、全面的、动态发展的眼光研究现实世界。

生态观不仅仅指自然生命特征和非生物体具有的抽象的、人格化的生命特征,如经济领域的市场主体竞争与优胜劣汰、经济活动的产生与结束等;更重要的是指一种追求持续生存和发展的思想。

20世纪60年代后期发展起来的生态经济学和演化经济学,首次将系统观和生态观从自然科学领域引入到社会科学领域。

生态经济学在承认人类与自然系统之间联系的同时,认为人类社会只是生态系统的一个子系统,这不仅意味着相互依存的关系,更重要的是指出了人类社会子系统的存在依赖于生态经济大系统的平衡和自我调节机制。

生态经济学为我们从生态学的视角研究金融系统提供了研究依据和研究基础,极大地促进了金融生态的研究进展。

演化经济学以达尔文进化论为理论基础,主张用动态的、演化的方法看待经济发展过程和经济变迁,并强调制度的演化遵循路径依赖的规律。

金融体系作为经济系统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发展也会经历一个由低级到高级不断优化的演进过程,不断发展的演化经济学为学术界从演化角度透视金融生态的演进性奠定了理论基础,其中的变迁、路径依赖等思想也为后来关于金融生态的优化路径研究提供了参考。

随着金融在经济中的作用越来越重要,学术界开始更多地关注金融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Financial View | 金融视线MODERN BUSINESS现代商业52金融生态理论研究述评及展望傅昌銮 浙江外国语学院国际工商管理学院 310012摘要:本文对金融生态理论的研究成果进行了系统回顾与梳理。

这一领域的理论探讨主要有三个层次:对“金融生态”内涵的界定;评价和优化“金融生态环境”;探讨金融生态与金融主体之间的关系。

本文通过对上述三个方面的文献梳理与总结,提出了进一步研究的方向。

关键词:金融生态;金融生态环境;金融发展一、引言在金融生态理论出现之前,金融理论主要存在着金融发展论、金融功能论、金融结构论以及金融中介论等,这些理论主要是围绕着金融体系、金融中介的存在和发展等角度进行研究的。

(Goldsmith,1969;Mckinnon,1973;Shaw,1973;Leland and Pyle,1977)。

这些金融理论从不同的侧面描绘了金融系统的运行与发展,为深化了解金融提供了一些方法与工具。

然而,以上金融理论没有把金融看做具有生命的一个主体去研究,这必然忽视了金融主体与其所处的环境之间的互动作用。

“金融生态”作为一个仿生学概念,借用了生态学的概念来比喻金融运行的外部环境,较早是由周小川(2004)在“中国经济50人论坛”中提出。

之后理论界涌现出了一系列有关文献,围绕这一概念的内涵以及相关领域进行了广泛的探讨与研究,这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1) 对“金融生态”内涵的界定与理论阐述;(2) 评价与优化金融生态及相关实证研究;(3) 探讨金融生态与金融主体之间的关系。

通过对已有的关于“金融生态”理论研究的一个梳理,可以为进一步的研究提供理论基础和分析方向,进而为更好地优化我国的金融生态提供理论指导与未来关于金融生态理论研究的展望。

二、金融生态的界定参照生态学,“金融生态”这一概念被引入金融分析中,用以描述所处的外部的经济、社会、地理环境,但正是由于概念的参照性,对于“金融生态”内涵并没有达成一致的界定,许多学者都进行了不同的阐述。

周小川在2004年提出了 “金融生态”的概念,并认为其是金融运行的基础条件或外部环境;同时,强调了法律、制度环境等因素是金融生态的主要构成要素。

李扬等(2005)参照生态学对生态系统的分析,在其专著中较系统的对“金融生态”进行了研究,他把金融生态界定为由金融主体及其赖以存在和发展的金融生态环境构成的一个系统,而且它们是彼此依存、相互影响、共同发展的一个动态平衡系统。

许诺金(2005a,2006)更进一步地将金融生态系统划分为三个部分,即金融主体、金融生态环境以及金融生态调节系统。

他指出金融生态系统是具有一定结构特征并执行特定功能的一个动态平衡系统。

为了更好的生存与发展,在平衡系统内,各种金融组织与其生存环境以及内部金融组织等相互影响。

以上对金融生态的界定指出了“金融生态”与“金融生态环境”之间的区别及其联系:“金融生态环境”是“金融生态”中的一部分,是部分与整体的关系。

朱德位(2006)也特别强调了两者之间的区别。

然而曾康霖则认为从金融本身产生发展和消亡来看,“金融生态”实质是指“金融企业的生命力状态和生存环境”,“金融生态环境”是这一概念的外延。

后来众多学者对“金融系统”含义的阐述均没有脱离李扬等(2005)或徐诺金(2005a,2006)的论述。

对于“金融生态环境”,徐诺金(2005b,2006)将其划分为硬环境和软环境,其中硬环境指政治、经济、法律等方面的制度;而软环境则指社会习俗、文化传统以及价值观念等方面。

李扬等(2005)不仅从社会、经济、法治和文化环境四个方面定义金融生态环境,同时还认为金融产品和服务的消费者也属于金融生态环境。

较之李扬等(2005),徐诺金(2006)还论述了“金融生态的调节”,并将其分为内调节和外调解:内调节是指一种自发调节,它是金融生态内部通过价格机制和竞争来调节的;外调解则是外部主动对金融生态系统施加影响。

综上所述,金融生态是一个完备的生态体系,通过金融生态的调节机制,金融生态主体与金融生态环境之间动态地相互依存、彼此影响。

三、金融生态的评价与优化作为一个完备的生态体系,金融生态环境对经济发展是有相当影响的,一个良好的金融生态环境能促进金融的健康发展,从而可以有力支持经济的发展。

因此,科学合理地评价金融生态环境,可以为改善金融生态环境提供必要的基础。

最早提出评价金融生态环境指标与方法的是李扬等(2005),他们从9个方面共35个指标对中国城市金融生态环境进行了深入而广泛的研究。

这9个方面主要是从经济基础、地方金融发展、法制环境、诚信文化、社会中介服务、社会保障程度、地方政府公共服务和金融部门独立性、企业诚信等。

后续的研究借鉴了他们的研究思路,分别对区域、农村金融生态环境提出了不同的评价体系。

徐小林(2005) 以山东省三个城市为例,提出以经济资本回报率作为第一层核心指标,并依层次构建相关的利润和资本的第二层指标以及法律环境、社会信用水平、政策环境等第三层指标来衡量区域金融生态环境。

由于多指标和层次分析的方法在赋予权重时具有较大的主观性,胡滨(2009)利用因子分析法对选取的20个指标构造主因子和综合因子评价了黑龙江各区域的金融生态环境。

许多学者在对农村金融生态环境的评价中主要也还是采用层次分析法和数据包络分析法,结合主成分分析法对农村金融生态环境进行评估。

对于如何优化金融生态,特别是对金融生态环境的优化,学者也都从各个不同的角度进行了相关研究。

林永军(2005)提出了基于金融生态建设的系统论观念,其中包括了完善金融法律本论文获得浙江省社科规划基金的资助,课题名称为“浙江农村中小企业融资行为实证研究”,课题编号为11JCYJ09YBFinancial View金融视线 |MODERN BUSINESS 现代商业53环境,努力实现从行政金融向市场金融、管制金融向生态金融的转变;其次,要提高金融生态主体免疫力和市场竞争力,从而促进金融生态系统的良性互动和均衡发展。

匡建国(2005)则强调了完善法律制度在改善金融生态中的重要性,这也继承了周小川(2004)的观点。

匡建国认为在金融生态中,不管是解决市场失灵问题还是避免政府失灵问题,都要依靠法律制度的手段;而金融法律制度的完善就是要改善金融生态结构,增强金融生态功能以及提高金融生态的生产力。

皮天雷、段宇信(2006)从新制度经济学的视角论述了法律制度建设是金融生态环境建设的核心,他们建议改善金融主体的法律制度主要以完善金融产权为核心,以强化信用秩序为重点。

易宪容、卢婷(2006)进一步地,认为包含法律制度的基础性制度才是金融生态的核心。

在他们看来,基础性制度包括市场主体公平公正交易的平台、有效的市场定价格机制及市场主体在交易过程中财富不被掠夺的保护机制等三个方面;我国恶劣的金融生态质量,其根本原因就在于基础性制度的缺失。

同时,他们也阐述了我国基础性制度缺失的原因——市场扩展性政府与社会博弈参与的双重缺失。

朱德位(2006)认为不协调的金融结构是我国金融生态面临的最突出的问题是不协调的金融结构,它们主要指国有金融与非国有金融、城市金融与农村金融、直接金融与间接金融、正规金融与非正规金融等相互之间的二元性问题,而金融结构的优化是推进我国金融生态建设的重要问题。

四、金融生态对金融主体的影响现有文献中探讨金融生态与金融主体之间的关系,主要是从银行信贷决策和资源配置效率的角度着手,而其切入点则是法律制度与政治制度。

法律制度包含的法律体系及其所形成的外部契约环境,作为股东和债权人权利的保障,决定了一个国家金融结构与发展水平。

法律制度对金融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产权保护、保证契约实施、降低委托代理成本、减少信息不对称等方面。

李延凯、韩廷春(2011)基于投资者与企业之间的博弈分析,从理论上论述了法制因素的加强会增加资本的投入数量以及改善资本的配置效率;在法制较为完善的环境下,资金更容易流向生产周期较长、无形资产比例更高的集约型产业。

对于发展中国家来说,政治制度也是金融生态中的又一个关键因素。

政府在制度变迁的过程中,其行为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到整个金融体系的运作与发展。

另一方面,经济发展与社会稳定等政绩目标最为政府官员所关注,这也使得政府存在干预金融活动的主观动力(俞乔、赵昌文,2009)。

黎凯、叶建芳(2007)则从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两份层面分析了政府干预对银行贷款的影响,研究发现政府干预主要表现为地方政府对长期贷款的选择性干预。

基于李扬等(2005)构建的金融生态环境评价指标,还有学者研究了金融生态与企业债务之间的关系。

谢德仁和张高菊 (2007) 、谢德仁和陈运森 (2009) 通过实证研究得出,金融生态环境较差地区,融资性负债水平与债务重组之间存在正相关的关系,但在金融生态环境较好的地区,融资性负债水平与债务重组之间的正相关关系相对较弱。

而金融生态环境较差地区的公司更有可能发生债务重组,这表明金融生态环境的改善有助于融资性负债发挥治理效应。

邓建平、曾勇(2011)探讨了银行关联、企业债务期限与金融生态环境之间的关系。

研究表明,在金融生态环境较好的地区,银行关联与企业债务融资并不存在显著的关系;但在金融生态环境较差的地区,银行关联显著影响企业的债务期限结构,并有助于民营企业获得更多的长期借款。

五、简评与展望将“金融生态”这一概念引进金融理论中,不应该是单纯地将其他学科的术语简单地拿来,而应赋予其更适用于金融发展的实际意义。

当前,金融生态的研究已经发展成为了一个颇受瞩目的领域,但必须意识到这还仅仅是起步阶段,现有的研究还主要集中在对金融生态的定位和理性认识上,并未形成一个统一的分析范式;另外,对于金融生态对金融的影响方面的研究口径还比较狭窄,只是关注了其对银行贷款行为的影响。

因此,在未来的金融生态理论研究中,应侧重于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构建金融生态的微观基础。

已有的研究所论述的金融生态系统中的微观主体大多数只是关注银行行业,而金融还包括证券、保险、信托等行业。

各个金融行业由于经营方式与风险管理等方面的差异,其与金融生态系统的互动必然不完全一致,因此,在以后的研究中,需要构建合适的微观基础。

第二,量化金融生态系统的内外部因素。

现有研究通过设计若干指标来评价金融生态水平的发展程度值得探讨,因为诸如企业诚信水平、地方法治水平、金融部门独立性等主观指标难以量化。

这需要借鉴其他理论研究引进更合适的分析方法。

第三,深化金融生态系统内外因素的作用和影响。

现有研究对金融生态如何影响金融特别是对经济发展的影响涉及不多不深。

如果要使得金融生态理论真正成为有指导意义理论,就应该深化和拓展金融生态环境各因素对金融、经济发展影响的研究。

参考文献[1]周小川,《完善法律制度,改进金融生态》,《金融时报》,2004:2004-12-07。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