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4.1 检测不同环境中的细菌和真菌-实验报告 -
检测不同环境中的细菌和真菌实验报告

检测不同环境中的细菌和真菌实验报告一、实验目的本实验的目的是通过对不同环境中的样本进行检测,了解不同环境中细菌和真菌的分布情况,探究环境对菌群的影响,为环境监测提供科学依据。
二、实验方法1. 实验材料•不同环境中的样本:沙土、水、空气、人体皮肤•培养基:营养琼脂平板、麦康凯平板、青霉素葡萄糖琼脂平板、分解蛋白琼脂平板、利福平琼脂平板•器材:移液器、无菌牵引针、灭菌铁锤、无菌移液管、灭菌恒温培养箱、显微镜2. 实验步骤1.取不同环境中的样本,分别取样制备不同培养基的平板。
2.用无菌的牵引针或移液器取样并沿制作好的培养基平板中划线均匀分布。
空气样本需用暴露法取样,将板子直接置于空气中,进行杂菌检测(需注意无法控制检测范围)。
3.将已涂制样本的培养基平板倒置放入灭菌恒温培养箱中,在适当的温度下培养。
4.观察培养基平板的菌落形态、颜色,并进行初步分类鉴定,进行纯化。
5.取纯化后的菌株进行后续实验,如细菌菌株的致病性测试、真菌菌株的发酵等。
三、实验结果及分析通过对不同环境中的样本进行检测,我们观察到了不同的细菌和真菌菌株生长在各自培养基上的繁殖情况。
在沙土样本中检测到了多种细菌菌株和真菌菌株,包括链球菌、大肠杆菌、芽孢杆菌、表皮葡萄球菌等。
这表明沙土中生物数量丰富,成分复杂。
在水样本中检测到了较多的芽孢杆菌、肠球菌、绿脓杆菌等细菌菌株,同时也检出了一些真菌菌株,如曲霉、真菌等。
在空气样本中检测到了多种细菌菌株,主要包括链球菌、葡萄球菌、沙眼衣原体等。
空气中的细菌数量相比沙土和水要少得多,种类也相对单一。
在人体皮肤样本中,检测到了多种细菌菌株和真菌菌株,包括金黄色葡萄球菌、表皮葡萄球菌、马拉色葡萄球菌等。
这表明人体皮肤表面存在着大量的微生物。
通过观察不同环境中的菌落繁殖情况,我们可以发现,细菌和真菌的分布受到环境的影响很大,不同环境中的微生物组成差异很大。
在进行环境监测时,我们需要考虑到不同环境中微生物的分布情况,制定合理的采样方案和检测方法。
八年级生物上册 5.4.1 细菌和真菌的分布课后反思 (新版)新人教版

细菌和真菌的分布新课程标准倡导探究学习,这为教师教学打开了一个广阔的空间。
本节课通过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进行科学探究,把重心和时间是在学生的探究实验设计操作上,不断解决解决探究中的问题,从而提高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
教学设计上创新,对本节教学内容进行深入的挖掘、细致的研究,把平时容易忽略的、看似无关的、习以为常的东西进行串并、整合,做到合情合理,科学严谨,呈现出良好的效果。
本课的知识主线是:要检测不同环境中的细菌和真菌,可以通过观察菌落来检测;通过培养菌落(培养方法),总结它们的生存条件,都是为了完成探究活动做准备,最后总结出细菌真菌分布广泛的特点。
同时还隐含另一条主线:要洗手——会洗手——勤洗手,指导学生良好生活习惯。
以《全球洗手日》推广视频导入,使学生认识到我们的手每天接触这些环境,这些环境中真的有细菌真菌吗?洗手洗手又真的能让上面的细菌、真菌减少吗?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
认识菌落,用发霉的煎饼让学生观察上面的菌斑了解菌落,学生通过观察培养的细菌菌落和真菌菌,区别两种菌落,直观形象。
培养方法,由老师拍成介绍视频,让学生直观的认识印象深刻,同时学生带着问题(思考细菌真菌生存的一般条件)看视频,把生存条件这个知识自然总结出来。
对于设计对照试验这一关键内容,安排学生设计探究方案时,并没有急于求成,而是让学生认真地讨论实验思路,预测实验中会遇到的各种问题并使问题及时得到解决,才能设计具体的实验步骤。
其实学生课上要做的只是接种这一步骤,在这个环节中,大胆创新把洗手后加入实验,设计洗手前、洗手后、空白对照这一组,为后面交流指导生活埋下伏笔。
洗手六步曲,让学生在这时候学会正确的洗手方法,指出全球洗手日正是要倡导一种正确的洗手方法。
后面设计了一个不成功洗手后的实验结果分析,强调不仅要正确洗手、还要勤洗手,凸显了对学生良好生活习惯的指导。
最后回扣开始“现在大家明白为什么要设立全球洗手日,倡导大家正确洗手了吧。
”接着倡导学生从现在开始做到正确洗手、“手”护健康,引起共鸣。
调查和检测不同环境中的细菌和真菌

调查和检测不同环境中的细菌和真菌一、调查的目的通过本次的调查和检测让学生学生细菌和真菌的培养条件,了解细菌和真菌必需的生活条件,使学生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常洗手。
同时帮助幼儿园的阿姨让小朋友直观认识到不洗手的坏处,养成饭前便后必须洗手的好习惯。
二、调查的过程今年冬天,根据报道又有多种流行感冒肆虐,危害人们的身心健康。
常洗手是非常重要的,这能有效的减少人们接触细菌和病毒。
在我们做调查和检测之前,我们先对细菌和真菌的结构和分布做一个初步的了解。
(一)细菌和真菌的分布1、菌落概念:一个细菌或真菌在一定的培养基上繁殖后形成的肉眼可见的集合体称为菌落。
2、细菌与真菌的菌落特征细菌的菌落比较小,表面光滑湿润(或粗糙干燥),正反面质地均匀、易于挑取等。
真菌的菌落一般比细菌的菌落大几倍到几十倍,较厚,不透明,具有一定的颜色。
3、细菌和真菌的培养细菌和真菌菌体培养的人工培养方法主要有表面培养、固体培养和深层培养。
4、细菌和真菌的分布细菌和真菌是生物圈中广泛分布的生物。
5、细菌和真菌的生存条件细菌和真菌在生命活动中所需条件主要有:①一定的水分和适宜的温度;②绝大多数细菌和真菌需现成的有机物作为营养;③不同种类还需特定的生存条件,如有氧或无氧,等等。
(二)细菌1、细菌的形态和结构(1)形态:细菌都是形体十分微小的单细胞个体,只有在高倍显微镜或电镜下才能观察到细菌的形态。
细菌的形态因种类不同而不同,其基本形态有球状、杆状、螺旋状,分别被称为球菌、杆菌、螺旋菌。
虽然有些细菌相互连接成球团或长链,但每个细菌都是独立生活的。
(2)结构:细菌是单细胞个体,其细胞由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等部分构成,但没有成形的细胞核,只有DNA集中的核区,这是细菌的基本结构,是所有细菌都具有的。
另外有些细菌除这些基本结构外,还有一些特殊结构,例如有些细菌细胞壁外有荚膜,有些细菌生有鞭毛,有些细菌在一定生活周期和一定条件下形成芽孢等。
2、细菌的营养方式细菌的营养方式可以分成两类:异养和自养。
检测不同环境中的细菌和真菌实验报告单

检测不同环境中的细菌和真菌实验报告单
班级:小组:姓名:时间:
附1
评价策略:
1、将学生分组,一般为5人一组,由组员推选一名组长;明确组长的职责及组员的权益和职责,使每个成员明白他们是一个互相协作、互相监督、共同进步的团队。
2、在实验之前对每个组员进行必要的培训,让他们明确实验的目的。
如何发挥每个组员的潜力,让他们自己互评互帮,有助于发挥他们自己的主观能动性,老师们指导起来也非常的轻松,并且有条不紊的进行实验。
3、本实验报告单使用了“以自我评价为主,结合教师评价、小组评价相结合”评价方式.长期以来,对学生评价都是教师说了算,在这种机制下,学生始终处于被动地位和受压抑的状态之下,既不利于学生良好品格形成、又不利于学生潜能的开发,更谈不上创造能力培养。
从实践的效果及其发展的趋势来看,强调自我评价,强调被评价者的主体性,使其处于主动的地位,具有积极参与的意识,这不仅能使评价产生更加积极的效果,也可促使评价主体认真反省,不断上进。
因此,我们要尊重学生在发展性评价体系中的主体地位,给学生提供充分的机会进行自我评价,促使他们对自己的学习过程进行回顾、反思和评价,培养学习的主动性和对学习负责的态度,使评价过程真正成为学生的认识自我、分析自我、改进自我、完善自我、教育自我、发展自我的过程。
以自我评价为主,结合教师评价、小组评价等多种评价方式,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学习、研究,实现自我反馈。
这种自我评价有利于学习者成就感的形成、目标的明确、个性化的培养,使学生由评价客体成为评价主体,提高了学习的参与性,增强
了学生的评价能力。
这有助于他们在认知层次上达到协同,从而提高教学效果。
将三者有机的结合在一起,可以使评价更科学、更合理、更客观。
《金榜学案》八年级生物上册 5.4.1 细菌和真菌的分布达标检测(含解析) 新人教版

《金榜学案》八年级生物上册 5.4.1 细菌和真菌的分布达标检测(含解析)新人教版【双基巩固】1.一些放久的橙子上,常会长出灰绿色斑块。
这些斑块通常是( )A.细菌B.霉菌C.酵母菌D.污染物2.与真菌菌落相比,细菌菌落的特点是( )A.菌落较大,呈绒毛状B.菌落较小,表面或光滑黏稠,或粗糙干燥C.菌落较大,呈青绿色D.菌落较小,呈绒毛状、絮状或蜘蛛网状3.对于如图所示现象,解释不正确的是( )A.“毛”的颜色不同,说明霉菌不是同一类型B.所看到的“毛”是霉菌的菌落C.所看到的“毛”是由细菌形成的菌落D.橘子易发霉长毛是因为橘子能为微生物的生长提供水分、有机物等4.每种细菌或真菌在一定条件下所形成的菌落,可以作为菌种鉴定的重要依据,这是因为( )A.每种细菌或真菌所形成的菌落大小是相同的B.只有形成菌落才能用肉眼观察到C.不同细菌或真菌所产生的分泌物是不同的D.不同种类的细菌或真菌所形成的菌落在大小、形状、光泽度、颜色、硬度等方面各具有一定的特征5.(2012·青岛学业考)在“检测不同环境中的细菌和真菌”的探究实验中,下列有关说法不正确的是( )A.用无菌棉棒擦拭手心后在培养基上轻轻涂抹,进行接种B.培养用的培养皿和培养基,在接种前必须进行高温灭菌处理C.本实验需要设置对照实验D.接种后的培养基应再次进行高温灭菌处理6.在探究硬币上是否有细菌的实验中,将硬币在细菌培养基表面轻轻一按,这一做法在细菌的培养方法中叫( )A.接种B.种植C.培养D.接合7.在检测不同环境中的细菌和真菌的探究实验中,一组同学的实验过程如图所示,要完成步骤③,需要在何种条件下进行( )A.高温高压B.冰箱保存C.适宜温度D.以上选项都正确8.下列环境中,细菌和真菌分布较多的是( )A.海啸肆虐后的废墟B.活化的火山口C.干旱的沙漠D.寒冷的北极冰川9.(2012·怀化学业考)炎热的夏天,食物很容易变馊,引起食物腐败变质的主要原因是( )A.夏天空气潮湿,化学物质的污染严重B.夏季阳光太强,食物容易分解C.温度较高,食物中的细菌、真菌大量繁殖D.炎热的夏天,食物的水分蒸发过快10.准备一片新鲜的面包片和一片干面包片。
祁阳县八中八年级生物上册 5.4.1细菌和真菌的分布教案 新人教版

细菌和真菌的分布【教材分析】【教学流程】【自主学习:】1.当你在大自然中畅游时,映入眼帘的生物大都是植物或动物,偶尔还会看见蘑菇,它属于。
在日常生活中,你一定见过馒头变质长霉、水果上长“毛毛”,那是真菌中的。
2.培养细菌和真菌的一般方法:(1)首先要配制含有营养物质的,可以选择用牛肉汁(或土壤浸出液、牛奶)与混合在一起,即配制;(2)将配制的进行冷却,即;(3)将少量的细菌或真菌放在上的过程,即;(4)把接种后的放在保持恒定温度的培养箱中,也可以放在室内温暖的地方进行培养,即。
【同步训练】1.水果放久了会长出“绒毛”,这些“绒毛”属于()A.植物B.细菌C.真菌D.病毒2.为了观察很小的细菌,需要配制培养基来培养细菌,各种培养基中常用的材料之一是()A.无机盐B.琼脂C.果冻D.红糖3.将牛奶与琼脂混合后,可以制成培养基。
这主要是因为牛奶中含有丰富的()A.细菌B.真菌C.水D.有机物4.常用的培养基的制作方法是()A.含有营养物质的各种液体B.用纯净的琼脂制作成的凝胶状物质C.用高温消毒后牛奶,牛肉汁等都可以D.琼脂加入营养物质后,煮沸胶化冷却后的凝固物5.在教室、车站等不同的地方打开培养基,暴露在空气中5—10分钟,再盖上盖封好,这属于培养细菌和真菌的一般方法步骤中的()A.配置培养基B.高温灭菌C.接种D.恒温培养6.在检测不同环境中的细菌和真菌的探究活动中,选用两套培养基的目的是()A.采集同一环境中的标本,在不同环境中培养B.分别采集两种环境中的标本C.设置对照,且实验组和对照组要在同一环境中培养D.设置对照实验,并在两种环境中培养7.我们每天都要洗手,但是,面对琳琅满目的洗涤用品和铺天盖地的洗涤用品广告,到底哪种洗涤用品除菌效果最好呢?小青同学设计了如下的实验方案:步骤一:将配制好的培养基进行高温灭菌后,倒7个平板。
步骤二:在班里随机挑选六名同学帮忙,其中五位同学分别用洗涤用品1、洗涤用品2、洗涤用品3、洗涤用品4和清水洗手,洗涤用品的用量、冲洗时间和程度均一致,另一位同学不洗。
5.4.1细菌和真菌的分布(练习)(解析版)

第一节细菌和真菌的分布课后检测一、单选题1.小明在做“探究细菌、真菌的分布”实验时,用无菌棉棒擦拭指甲缝,然后轻轻地在培养基上涂抹,经过一段时间的培养,他发现不属于真菌菌落的是()A.呈绒毛状、絮状或蜘蛛网状B.呈现红、褐、绿、黑、黄等不同的颜色C.菌落比较小,表面光滑黏稠,或粗糙干燥D.菌落比较大,有时表面呈现不同的颜色【答案】C【详解】细菌的菌落比较小,表面光滑黏稠,或粗糙干燥,一般是白色、透明,黄色,颜色比较淡;真菌的菌落相对要大一些,呈绒毛状、絮状或蜘蛛网状,一般有绿色、黑色、褐色、黄色、绿色等多种颜色。
可见C符合题意。
故选C。
2.下列环境中最容易滋生细菌和真菌的是()A.潮湿的泥土B.干燥的沙土C.干净的衣服D.潮湿的大米【答案】D【详解】A.潮湿的泥土有机物不如食品丰富,因此不是最容易滋生细菌和真菌,故A不符合题意。
B.干燥的沙土,缺少水分以及有机物,因此不容易滋生细菌和真菌,故B不符合题意。
C.干净的衣服,缺少有机物,因此不容易滋生细菌和真菌,故C不符合题意。
D.潮湿的大米,有机物最丰富而且含有水分,因此最容易滋生细菌和真菌,故D符合题意。
故选D。
3.下列环境中,细菌和真菌分布较多的是()A.海啸肆虐后的废墟B.活化的火山口C.干旱的沙漠D.寒冷的北极冰川【答案】A【详解】A.海啸肆虐后的废墟,满足了细菌和真菌的生活需要的条件,有利于细菌真菌的生长繁殖,因此细菌和真菌较多,A符合题意。
B.正在喷发的火山口,由于温度较高,不适于细菌、真菌生长,因此细菌真菌较少,B不符合题意。
C.干旱的沙漠不利于细菌、真菌吸收水分,甚至失水,细菌、真菌较少,C不符合题意。
D.寒冷的北极冰川,温度极低,不利于细菌、真菌生长,细菌真菌较少,D不符合题意。
故选A。
4.下列哪项不是细菌和真菌生活必需的基本条件A.充足的阳光B.适宜的温度C.一定的生存空间D.水和营养物质【答案】A【详解】细菌和真菌的生活需要一定的条件,如水分、适宜的温度、还有有机物和一定的生存空间。
6.4.1检测不同环境中的细菌和真菌实验报告

6.4.1检测不同环境中的细菌和真菌实验报告第一篇:6.4.1检测不同环境中的细菌和真菌实验报告初中生物实验操作(学生用)检测不同环境中的细菌和真菌(探究)班级:______ 组别:______ 姓名:____________ 日期:______ 〔目的要求〕:1.尝试细菌、真菌的采样(接种)和一般培养方法2.认识细菌和真菌的菌落〔材料用具〕: 装有牛肉汁培养基的培养皿(已经高温灭菌)、无菌棉棒、透明胶带、标签纸、放大镜〔实验要求〕: 1.清点实验器材。
2.在标签纸上标出组别、实验日期、编号(1号或2号),贴在培养皿底面。
3.接种:可选用以下方法①将培养皿盖从一侧掀开一条缝隙,用未洗过的手指在培养基上按10秒;②将培养皿盖从一侧掀开一条缝隙,用肥皂洗过的手指(不用毛巾擦)在培养基上按10秒;③将培养皿盖从一侧掀开一条缝隙,将硬币或笔帽或一次性卫生筷子或饭勺等轻放在培养基上10秒;④将培养皿盖从一侧掀开一条缝隙,将头发放在培养基上;⑤打开培养皿盖,放在实验室或走廊、操场10分钟⑥用无菌棉签蘸取饮水机里的水,涂抹在培养基上;4.将另一套高温灭菌后、没有打开的培养皿不做处理,作为对照。
5.将培养皿放入恒温箱中进行恒温培养。
6.五天至七天后,用放大镜观察出现的菌落。
7.将污物倒进污物桶,清理实验器材。
提示:在没有想好如何工作之前,不能打开培养皿。
实验现象与结论:细菌和真菌的生存需要一定的条件,如水分、适宜的温度、有机物等。
第二篇:《细菌和真菌在自然界中的作用》说课稿《细菌和真菌在自然界中的作用》说课稿班级:09生物科学汉班学号:20091103649 姓名:范丽红尊敬的各位老师:大家好!我是范丽红,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细菌和真菌在自然界中的作用》,我将从教材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难点、教学方法、学习方法、教学过程六个方面来谈谈对本课的构思过程,敬请各位批评指正。
1.教材分析:首先来进行来分析教材:《细菌和真菌在自然界中的作用》选自人民教育出版社八年级《生物学》第五单元第五章《细菌和真菌在生物圈中的作用》这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