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现象之二——词类活用(教案)
高考语文专题复习教案:文言文词类活用

一、高考语文专题复习教案:文言文词类活用二、教学目标:1. 理解文言文词类活用的概念和特点。
2. 掌握各种词类活用的用法和规律。
3. 提高学生对文言文的理解和翻译能力。
三、教学内容:1. 文言文词类活用的概念和特点。
2. 各种词类活用的用法和规律。
3. 实例分析和练习。
四、教学过程:1. 引入:介绍文言文词类活用的概念和特点,引起学生的兴趣。
2. 讲解:讲解各种词类活用的用法和规律,通过实例进行解释。
3. 练习:提供一些文言文句子,让学生判断和分析其中的词类活用现象。
4. 讨论:学生分组讨论,交流自己的理解和发现。
5. 总结:对词类活用的用法和规律进行总结,强调重点和难点。
五、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积极参与情况和提问回答。
2. 练习完成情况:检查学生完成的练习情况和答案的正确性。
3. 讨论表现:评价学生在讨论中的表现和合作能力。
4. 总结理解:对学生对词类活用的理解和应用情况进行评估。
六、教学资源:1. 文言文句子实例。
2. 参考资料和教材。
七、教学时间:1课时(40分钟)八、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词类活用的概念和特点,讲解各种词类活用的用法和规律。
2. 实例分析法:通过实例进行解释和分析,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
3. 练习法:提供练习题,让学生进行实际操作和应用。
4. 讨论法:组织学生进行分组讨论,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和合作。
九、教学步骤:1. 引入:通过引入文言文词类活用的概念和特点,引起学生的兴趣。
2. 讲解:讲解各种词类活用的用法和规律,通过实例进行解释。
3. 练习:提供一些文言文句子,让学生判断和分析其中的词类活用现象。
4. 讨论:学生分组讨论,交流自己的理解和发现。
5. 总结:对词类活用的用法和规律进行总结,强调重点和难点。
十、作业布置:1. 提供一些文言文句子,让学生回家后进行分析,判断其中的词类活用现象。
十一、教学反思:在课后,教师应进行教学反思,总结教学过程中的优点和不足,根据学生的反应和掌握情况,调整教学方法和策略,以提高教学效果。
高中文言文词类活用复习教案

高中文言文词类活用复习教案一、教学目标1. 掌握高中阶段常见的文言文词类活用现象。
2. 提高学生对文言文词类活用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3. 培养学生分析、归纳和总结文言文词类活用规律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1. 复习文言文词类活用的概念和分类。
2. 分析常见的文言文词类活用实例。
3. 总结文言文词类活用的规律。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文言文词类活用的分类和常见实例。
2. 难点:文言文词类活用的规律和运用。
四、教学方法1. 采用讲授法,讲解文言文词类活用的概念、分类和实例。
2. 运用案例分析法,分析文言文词类活用的具体用法。
3. 运用练习法,巩固所学内容。
五、教学过程1. 导入:回顾文言文词类活用的概念和分类。
2. 新课内容:讲解常见的文言文词类活用实例。
3. 案例分析:分析实例,引导学生理解词类活用的具体用法。
4. 规律总结:引导学生归纳总结文言文词类活用的规律。
5. 练习巩固:布置练习题,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分析。
6.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和知识点。
7. 课后作业:布置作业,让学生进一步巩固所学知识。
六、教学活动设计1. 课堂互动:提问学生关于文言文词类活用的理解和掌握情况,鼓励学生积极回答。
2. 小组讨论:将学生分成小组,讨论文言文词类活用的实例,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和合作。
3. 角色扮演:让学生模拟文言文中的场景,运用词类活用进行对话,增强学生对词类活用的实际运用能力。
七、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积极参与程度,包括回答问题和小组讨论的表现。
2. 练习完成情况:评估学生完成练习题的正确率和解题思路。
3. 角色扮演表现:评价学生在角色扮演中的语言表达和运用词类活用的准确性。
八、教学资源1. 文言文词类活用实例:收集和整理常见的文言文词类活用实例,用于讲解和分析。
2. 练习题:设计相关的练习题,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3. 角色扮演材料:准备相关的文言文场景和对话,供学生进行角色扮演。
词类活用教案优质课

文言词类活用教案和平中学梁老师教学目标:1、以现代汉语中和日常口语中的词类活用现象,激发学习兴趣。
2、以高考真题为例,了解考纲要求,培养高考意识。
3、以名词活用为例,引导学生归纳名词活用的基本类型和一般规律。
4、要求学生找出文言句子中活用的文言词,并流畅翻译句子。
教学重点、难点:1、分辨文言词类活用现象,并流畅翻译。
2、培养学生热爱学习文言的情感。
方法:识记积累,讲练结合。
课前准备:PPT课件、词类活用练习教学步骤:一、导入课文:什么是词类活用呢?我们知道不同词类有不同的语法功能,比如名词,它一般充当主语或者宾语,而不能做动词谓语。
苹果,可以说,苹果掉了,我吃苹果,但不能说,我苹果。
当某些词类临时改变其基本语法功能,去充当其它词类,这种特殊的语言现象就是词类活用。
比如:非能水也?这个水就是做谓语动词,游水。
这虽然是一种古老的语言现象,但它其实距离我们并不遥远,甚至可以说,今天依然具有鲜活的生命力。
这不仅体现在现代汉语中,在日常口语中也依然保持着它鲜活的生命力。
二、词类活用在现代汉语和日常口语中的体现,及其意义。
1、现代汉语中的典型例子a.老栓,就是运气了你。
(鲁迅《药》)名词—动词b.他家里有吃有穿,生活并不太差。
动词—名词c.你发如雪,凄美了离别。
(歌曲《发如雪》)形容词—动词d.你是我唯一想要的了解。
(歌曲《七里香》)动词—名词2、日常口语中的典型例子高富帅、白富美、牛人、狗伟(梁朝伟小名)3、词类活用的意义词类活用可以使语言变得更为简洁,也可以使语言变得更富有音律之美。
我想,这就是它的意义,也是它能延续至今而活力不减的重要原因。
三、文言词类活用在古诗文学习中的重要性。
1、文言词类活用现象不仅经常出现在文言阅读中,也经常出现在古典诗歌中。
a.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泊船瓜洲》形容词活用为动词b.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虞美人》名词作动词c.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念奴娇·赤壁怀古》名词作状语d.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
文言文词类活用复习教案

文言文词类活用复习教案一、教学目标:1. 掌握文言文中常见的词类活用现象。
2. 能够分析并运用词类活用规则,正确理解文言文句子的含义。
3. 提高学生阅读和理解文言文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1. 词类活用的概念及其重要性。
2. 文言文中常见的词类活用现象,如名词活用为动词、动词活用为名词等。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掌握文言文中常见的词类活用现象及其规则。
2. 教学难点:分析和理解较为复杂的词类活用现象。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词类活用的概念和规则。
3. 互动教学法: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讨论,提高课堂氛围。
五、教学步骤:1. 引入词类活用的概念,让学生回顾已学过的相关知识。
2. 讲解文言文中常见的词类活用现象,如名词活用为动词、动词活用为名词等。
4. 进行课堂练习,让学生运用所学的词类活用规则,解析文言文句子。
六、教学评估:1. 课堂练习:通过设置相关的练习题,检测学生对词类活用的理解和运用情况。
2. 小组讨论:观察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表现,了解他们对于词类活用的掌握程度。
3. 课后作业:布置相关的作业,要求学生在课后巩固所学内容。
七、教学资源:1. 教案、PPT等教学资料。
2. 文言文阅读材料,包含各种词类活用现象。
3. 练习题及答案。
八、教学进度安排:1. 第四章:讲解名词活用为动词、动词活用为名词等现象,分析具体例子,让学生掌握相关规则。
(2课时)2. 第五章:讲解形容词活用为动词、副词活用为形容词等现象,分析具体例子,让学生掌握相关规则。
(2课时)九、课后反思:2. 关注学生在课后作业中的表现,针对普遍存在的问题进行讲解和辅导。
十、拓展活动:1. 组织学生进行文言文知识竞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推荐学生阅读一些经典的文言文作品,提高他们的阅读能力。
3. 结合所学内容,让学生尝试自己创作一些简单的文言文句子,巩固所学知识。
重点和难点解析六、教学评估:七、教学资源:八、教学进度安排:九、课后反思:十、拓展活动:本教案以教学内容、方法和步骤为主线,重点关注了教学评估、教学资源、教学进度安排、课后反思和拓展活动等环节。
古代汉语教案 词类的活用

五、词类的活用一、什么是词类词类是根据词的语法意义和语法功能而分出来的类别。
划分词类是为了讲语言的组织规则,也就是为了讲词的语法意义和语法功能,讲语言的句法功能。
以先秦口语为基础而进行加工的文言文的词类划分基本上与现代汉语一致的。
先秦词类可以分为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代词、副词、介词、连词、语气词、叹词等十类(无助动词)。
在文言文中量词没有从名词中分化出来,这是先秦古汉语同现代汉语词类划分的主要不同的地方。
词类的活用主要是有关名词、动词、形容词的问题。
这里简单地谈一下三类词的语法意义和语法功能。
名词是表示人或事物名称的词。
经常用作主语、宾语、定语。
动词是表示动作、行为和事物变化的词,经常用作谓语。
形容词是表示事物性质状态的词,经常用作定语、状语和谓语。
三类词的基本功能是比较固定的。
但是,有些词按照一定的语言习惯又可以灵活运用。
在句子中临时改变它的基本功能,充当别的词类。
这就是词类的活用。
例如:阕地及泉,隧.而相见,其谁曰不然。
《左传》“隧”本来是名词,在这儿临时充当动词,作谓语。
又如:将军身披.坚执锐.。
《陈涉世家》“坚”“锐”原是形容词,这里临时充当名词,作宾语。
又如: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劝学》“水”本是名词,这儿临时充当动词,作谓语。
现代汉语也有这种情况(铁了心、丰富词汇),但远不及古汉语那样普遍。
词类的活用和词的兼类现像是不同的。
词类活用是指某些词临时活用作别类词;而词的兼类是指某些词可以兼两类或三类。
例如: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
《史·陈涉世家》——(动词)草木有生而无知.。
《荀子·王制》——知觉(名词)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
《战国策·触龙说赵太后》——考虑,打算(动词)张良曰:“谁为大王为此计.者”。
《史·陈涉世家》——计谋,计策(名词)澭水暴益.,荆人弗知。
《吕氏春秋·察今》——涨,溢水(动词)人或益.之,人或损之,胡可得而法。
文言文词类活用复习教案

文言文词类活用复习教案一、教学目标:1. 掌握文言文中常见的词类活用现象。
2. 能够分析并运用词类活用规则,正确理解文言文句子。
3. 提高阅读和理解文言文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1. 词类活用的概念及分类。
2. 常见的词类活用现象及例子。
3. 词类活用的规则及运用。
三、教学重点:1. 掌握常见的词类活用现象。
2. 学会分析并运用词类活用规则。
四、教学难点:1. 词类活用的分类及辨别。
2. 词类活用规则的运用。
五、教学方法:1. 讲解法:讲解词类活用的概念、分类和规则。
2. 示例法:通过具体例子分析词类活用的现象。
3. 练习法:通过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六、教学步骤:1. 引入:简要回顾词类活用的概念,激发学生兴趣。
2. 讲解:详细讲解词类活用的分类和规则,引导学生积极参与。
3. 示例:给出具体例子,分析词类活用的现象,让学生直观感受。
4. 练习:布置练习题,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分析。
七、课后作业:1. 复习本节课的内容,整理笔记。
2. 完成课后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八、教学评价:1. 课后练习题的完成情况。
2. 对词类活用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九、教学资源:1. 教案、PPT等教学资料。
2. 课后练习题及答案。
十、教学时间:1课时(45分钟)六、教学过程:1. 复习导入:通过提问方式复习上节课的内容,检查学生对词类活用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2. 讲解词类活用规则:详细讲解词类活用的规则,包括名词、动词、形容词、副词等不同词类的活用现象。
3. 分析实例:给出具体例句,让学生分析其中的词类活用现象,引导学生运用所学规则进行解析。
4. 小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彼此对词类活用的理解和分析方法,互相学习和交流。
七、教学活动:1. 练习题:布置针对性的练习题,让学生运用所学词类活用规则进行分析和解答,巩固知识点。
2. 小组合作:学生分组进行合作,共同完成练习题,互相帮助和讨论,提高解题能力。
3. 答案解析:讲解练习题的答案,解析其中的词类活用现象,让学生理解和掌握正确答案的推理过程。
高中文言文词类活用复习教案

高中文言文词类活用复习教案一、教学目标1. 掌握文言文中常见的词类活用现象,理解其意义和用法。
2. 能够分析并运用词类活用知识,提高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3. 培养学生的古文素养,增强对传统文化的认识。
二、教学内容1. 词类活用的概念及分类2. 常见的词类活用现象举例3. 词类活用在句子中的位置和作用4. 词类活用的辨别方法5. 词类活用在阅读理解中的应用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掌握常见的词类活用现象及用法。
2. 难点:辨别词类活用,并在阅读中灵活运用。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词类活用的概念、分类及用法。
2. 举例法:分析典型例句,让学生深入理解词类活用。
3. 练习法:通过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4. 讨论法:分组讨论,共同解决问题。
五、教学过程1. 导入:回顾词类活用的概念,引导学生进入复习状态。
2. 讲解:讲解词类活用的分类及用法,举例说明。
3. 练习:布置练习题,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4. 讨论:分组讨论练习题中的难点,共同解决问题。
5. 总结: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重点知识点。
6. 拓展:布置课后作业,提高学生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六、教学评价1. 课后作业:布置有关词类活用的练习题,要求学生在课后完成,以巩固所学知识。
2. 课堂练习:课堂上进行词类活用知识的问答或填空练习,实时检验学生的掌握情况。
3. 阅读理解:选取一些文言文段落,要求学生分析其中的词类活用现象,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七、课后作业1. 复习本节课所学的词类活用知识,总结自己的学习心得。
2. 完成课后练习题,加深对词类活用的理解。
八、课程延伸1. 邀请专家进行专题讲座,深入讲解词类活用的起源、发展及其在古代文学中的应用。
2. 组织学生参观博物馆或古代文化遗址,增强对传统文化的了解。
九、教学资源1. 教材:高中语文教材中有关词类活用的章节。
2. 参考书:古代汉语词典、文言文阅读指南等。
3. 网络资源:相关词类活用的在线教程、练习题及阅读材料。
文言文复习之词类活用复习教案

文言文复习之词类活用复习教案第一篇:文言文复习之词类活用复习教案文言文复习·词类活用复习教案周熙熹教学目标:1、了解文言文词类活用的几种题型2、以名词活用为例,引导学生归纳名词活用的一般规律,以及如何使用这些规律解答试题。
3、引导学生课后以此为例,总结归纳其他词类活用的规律。
掌握词类活用中名词活用的语法特点及规律。
教学重点:1、引导学生把练习中的句子所属的名词活用类型正确归类,分析总结出名词活用的常见规律,并加以概括化。
2、指导学生如何使用这些规律解答试题。
复习方法识记积累,讲练结合。
课前准备:PPT课件、词类活用课堂练习教学步骤:一、导入:回顾文言实词之知识网络明确考点1.明确考纲要求,使学生知道“考什么”。
(课件展示)【文言实词之知识网络】1、异读字词义扩大破音异读词义缩小通假异读4、古今异义词义转移古音异读感情色彩变化通用字名称说法改变假借字5、偏义复词古今字本义3、一词多义引申义比喻义假借义名、动、形、数词等的相6、词类活用互活用使动用法意动用法2、通假字2.明确考纲要求,使学生知道“怎么考”。
设题主要有两大类:(课件展示)⑪单独设题。
以《2009浙江高考样卷语文测试卷》19题为例 19.下列句子中,划线的词不属于活用的一项是A.母之贤既已闻县中B.里中人贤母C.母一言冰解而兽伏D.公令榜其门⑫用某些实词的活用作为题眼设置在翻译题中。
明确:近几年的高考更多地是采用这种设题形式,而且与我们学过的课文密切相关。
比如:1.皆暮至朝去,宁有顾惜心耶。
(2005年浙江卷《书褒城驿壁》)(暮、朝:名词活用为状语))(宾客)都是晚上到达早上离开,难道会有爱惜之心吗?2.(2008年全国卷1,《宋史• 廖刚传》11 题)(10分)(1)日待哺于东南之转饷,浙民已困,欲救此患莫若田。
(2)兄为君则君之,己为君则兄之可也。
【参考答案】⑪每天等着吃从东南地区运来的军粮,浙地人民已经困乏,要解救这一患难不如屯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案)文言现象之二——词类活用【教学目的】1、通过分析试题,指导学生寻求规律,掌握重点。
2、掌握文言文词类活用的基本方法,提高翻译能力。
3、培养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品格。
【教学重点】掌握判断方法,提高翻译能力。
【教学难点】意动与使动的区别【教学过程】第一课时【课前练习】读读下列句子,看看有什么特点1、你的脸色苍白极了,连那艳润如樱的嘴唇也失去了血色,只有那美目清亮如星,暗淡了天上的星辰。
2、怎么样呢,在那个苦洼子里扑通了一辈子,闹了一肚子苦水,最后像一场梦。
(浩然《金光大道》)3、因为苦过你的苦,所以快乐着你的快乐……所以悲伤着你的悲伤,幸福着你的幸福。
(《牵手》)4、摘一片绿叶,点缀风雨的路途,扯一片云,轻盈奔波的脚步。
5、好的人生应该有山有水,有寂寞也有欢愉,那些流年物语,终是灿烂了过往,唯美了时光。
6、一曲缓缓的旋律流淌在心间,似一股清泉轻轻地掠过温热的梦床,倾听午夜星空的呢喃呓语,醉了往事,瘦了流年。
一、什么是词类活用词类活用是指某些实词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临时具有的某种新的语法功能。
而这种语法功能与现代汉语相比具有明显的不同,判断之时要参照现代汉语的一般用法推断。
具体而言,它包括: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的活用。
二、词类活用的类型(一)、名词的活用【名词作状语】在现代汉语中名词一般而言是不直接用作状语的,有些名词在文言文中却经常用做状语,在句中起修饰作用。
如:“日削月割,以趋于亡”中的“日”“月”,都是名词作状语,翻译成一天天、一月月,合起来引申为慢慢、逐渐。
【想一想】]找出下列各句中的名词用作状语的词语,并加以解释。
✧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
云、.响、景:像云彩、回声、影子一样✧余自齐安舟行适临汝舟:用船✧东割膏腴之地,北收要害之郡东、北:在东边、在北边✧而相如廷叱之廷:在朝廷✧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日:每天规律总结:规律一:表示时间、方位的名词常常活用为状语。
规律二:就一般情况说,凡动词前面的名词在意思上不能认为是用作主语的,就应该认为是用作状语。
主语+【名词】+谓语活用为状语【练一练】下列句子中不属于名词作状语的两项是( )。
A.人皆得以隶使之B.沛公欲王关中C.能面刺寡人之过者 D、俊才星驰【名词用作动词】现代汉语中,名词是不会直接带宾语的,但文言文中却经常出现名词直接带宾语的现象,这就是名词用作动词。
活用以后,名词变成相关的动词的意思。
如:“王无罪岁”中的“罪”,就是“怪罪”的意思。
【想一想】找出下列各句中用作动词的名词,并解释之。
✧籍吏民,封府库籍:登记✧沛公欲王关中✧晋军函陵,秦军泛南✧大楚兴,陈胜王✧五十者可以衣帛矣✧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水:游泳规律总结:规律一:能愿动词后面的名词活用为动词。
规律二:只有动词能带宾语和介宾补语,所以,如果名词后紧接代词或处所名词、介宾短语,即可判断它是活用成了动词。
规律三:名词与名词连用,前面没有动词,那么其中第一个名词活用为动词。
规律四:副词特别是否定副词后面的名词活用为动词。
规律五:所字结构,所字后的名词活用为动词注:名词活用作动词或状语的区别:一般情况下,看名词后是否+动词,有动词就作状语,没有就作动词【名词使动用法】文言文中,有些名词带宾语之后,表示使宾语怎么样的意思。
如:“而欲以力臣天下之主”中的“臣”,就是名词作使动,使……臣服的意思。
✧生死而肉骨肉:使……长肉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王:让……称王✧序八州而朝同列既来之,则安之。
【名词意动用法】在文言文中,有些名词带上宾语后,表示主语把宾语当作是什么。
如:“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中的“师”,就是“以……为老师”的意思。
✧稍稍宾客其父宾客:把……当作宾客。
✧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
以……为美✧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以……为疆界)✧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以……为边界)(二)动词的活用【动词用作名词】文言文中,动词往往用作句子的主语或宾语,有时又受“其”“之”等词语修饰限制,这使之具有了名词的特点。
如:“追亡逐北,流血漂橹”中的“亡”“北”均为动词用作名词,意思是败逃的人。
殚其地之出,竭其庐之入出、入:产品、收入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收获、心得且君尝为晋君赐矣(恩惠)燕赵之收藏,韩魏之经营收藏、经营:动词作名词,金玉珍珠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至:到达的人。
)规律总结:规律二:一般是不及物动词,多数后面直接出现宾语,如果没有,便是省略了。
有时也可能是及物动词。
规律一:一般处在句中主语或宾语的位置,有时前边有“其”或“之”等词。
【动词使动用法】文言文中,有些动词所表示的动作,其发出者是后面的宾语所表示的人或物,这就是动词的使动用法。
如:“项伯杀人,臣活之”中的“活”,就是使……活命的意思。
外连横而斗诸侯斗:使……争斗若不阙秦,将焉取之(使……消减)若亡郑而有益于君(使……灭亡)虽大风浪不能鸣也鸣:使……发出声音却匈奴七百余里却:使……退却【动词为动用法】文言文中,有些动词所表示的动作,是主语表示的人为了(因为)宾语所表示的人或物而怎么样。
如:“余与同社诸君子哀斯墓之徒有其石也而为之记”中的“哀”,就是“为……哀怜”之意。
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丧:为动用法,为……办丧事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等死,死国可乎死国:为国事而死秦不哀吾之丧而伐吾同姓哀:为……哀悼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复哀后人也哀:为……哀叹第二课时(三)形容词的活用【形容词用作名词】文言文中,当形容词担任主语或宾语时,它已不再表示事物的性质或特征,而是表示具有某种性质或特征的人或事物。
如:“将军身披坚执锐”中的“坚”“锐”,指的是坚固的铠甲和锐利的兵器。
秦孝公据殽函之固固:坚固的地势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绿、红:绿叶、红花。
夫夷以近,则游者众“夷”“近”:平坦、距离近的地方险以远,则至者少“险”“远”:险峻、距离远的地方是故圣益圣,愚益愚。
“圣”“愚”:圣人,愚人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高:高处规律:形容词活用为名词,多数是出现在主语或宾语的位置【形容词用作动词】在文言文中,当形容词直接带宾语时,它不再表示事物性质,而是表示相应的动作行为或变化发展。
如:“其好游者不能穷也”中的“穷”,是走到尽头的意思。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穷:看尽邻之厚,君之薄也。
且夫天下非小弱也。
规律:形容词+宾语,形容词位于谓语位置,且带了宾语,形容词活用为动词【形容词使动用法】在文言文中,当形容词带宾语时,它表示附加某种特征于宾语所表示的事物上,这种活用方式,就是形容词使动用法。
如:“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中的“绿”,就是“使……变绿”的意思。
诸侯恐惧,会盟而谋弱秦弱:使……削弱铸以为金人十二,以弱天下之民弱:使……削弱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愚:使……愚笨【形容词意动用法】在文言文中,当形容词带上宾语时,它表示主语所表示的人或物认为宾语所表示的人或物具有某种性质或特征。
如:“登泰山而小天下”中的“小”,就是认为……小的意思。
孔子登东山而小鲁小:认为……小予怪而问之怪:认为……怪渔人甚异之异:认为……奇怪(四)、数词用作动词(或形容词、名词)在文言文中,数词往往用来担当谓语,陈说事情的状况,或表示具有某个数量的事物。
如:“六王毕,四海一”中的“一”,就是统一的意思。
余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一:全、满蚓无爪牙之利……用心一也一:专一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贰:背离二三其德二三:不专一,不忠诚规律:处于谓语位置,前后无其他动词充当谓语时作动词。
六、使动与意动的区别【使动用法】使动用法是一种特殊的动宾关系,是指谓语动词所表示的动作不是由主语所代表的人物发出,而是在主语的影响下使宾语发出的,谓语动词具有“使宾语干什么(怎么样)”的意思。
使动用法主要有四种:名词的使动用法;动词的使动用法;形容词的使动用法;数词的使动用法。
(一)名词的使动用法:表示使宾语成为这个名词所代表的人或事物,或使宾语产生这个名词用作动词后所表示的动作。
例如:①域民不以封疆之界。
(使……定居)②桓公解管仲之束缚而相之。
(让……做丞相)(二)动词的使动用法:动词的使动用法主要发生在不能带宾语的动词上。
例如:①焉用亡郑以陪邻?(使……灭亡)②广故数言欲亡,忿恚尉。
(使……发怒)“亡”“忿恚”都不能带宾语,但因分别跟了“郑”“尉”,需用使动用法解释。
某些可带宾语的动词也有使动用法。
例如:谨食之,时而献焉。
(“食”,吃,这里是捕蛇者“使蛇吃”即让蛇吃东西,可译为喂养。
“食”用作使动意义后读sì。
)(三)形容词的使动用法:形容词的使动用法同动词的使动用法略有区别,它的特点是使宾语所表示的人或事物具有这个形容词所表示的性质或状态。
例如:①今媪尊长安君之位。
(使……尊贵)②诸侯恐惧,会盟而谋弱秦。
(使……势力削弱)(四)数词的使动用法数词活用为动词后也有使动用法。
例如:籍令秦始皇长世,……虽四三皇,六五帝,曾不足比隆也。
(假若秦始皇长寿的话,……那么即使是使秦始皇与三皇并列成为四皇,与五帝并列成为六帝,也不能比拟秦始皇的隆盛)数词的使动用法,在于使事物发生数量的(如例句的“四”可解释为“使……成为四个”,“六”可解释为“使……成为六个”)或以数量为比喻的变化。
【意动用法】意动用法也是一种特殊的动宾关系。
是指谓语动词具有“认为(或以为)宾语怎么样”或者“把宾语当作什么”的意思,总之,动作是主语意念上发出的。
意动用法有两种:形容词的意动用法;名词的意动用法。
(一)形容词的意动用法由形容词活用而来的动词,表示主观上认为(觉得)宾语具有这个形容词所表示的性质或状态;例如:①滕公奇其言,壮其貌,释而不斩。
(认为其言奇,认为其貌壮,可译为:认为其言出众不凡,其貌壮美)②孔子登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
(认为……小,可译为:孔子登上东山就觉得鲁国小了,登上泰山就觉得天下小了)(二)名词的意动用法名词用作意动,是把它后面的宾语看作这个名词所代表的人或事物。
例如:①今我在也,而人皆藉(欺侮)吾弟,令我百岁后,皆鱼肉之。
(把……当作鱼肉任意宰割)②孟尝君客我。
(把……当作客人)七、巩固练习(第三课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