荀子学术思想的历史地位

合集下载

论荀子的哲学思想

论荀子的哲学思想
冯友兰曾在《中国哲学史》上说:“荀子在中国历史之地位如亚里士多德之在西洋历史,其气象之笃实似之。”可见,荀子在中国思想史上的地位之高。荀子以儒学为本,是诸子百家的集大成者,足可称为先秦时期继孔子、孟子之后最有成就的儒学大师,也是先秦思想史具有承前启后意义的思想家。在中国思想史发展过程中,荀子尽管遭到以后儒家学派和近代启蒙思想家的批判,但他在中国学术、思想界的地位不可忽视。其所著《荀子》思想相当丰富,对中国文化产生了多方面的影响。近人胡适说:“研究荀子学说的人,须要注意荀子和同时代的各家学说都有关系。”[1]又说:“这可见荀子学问渊博,曾研究同时诸家的学说,因为他这样博学,所以他的学说在儒家之别开生面,独创一直很激烈的学派。”[2]本文对荀子的哲学思想作一简单梳理, 以期对荀子的哲学思想有个全面认识和理解。
一 、荀子生平和时代
荀子,名况,字卿,也称孙卿,战国时赵国人,生于诸侯相记载,推知他的政治、学术活动约在公元前298至公元前238年之间。[3]
在先秦时期,旧的社会体系行将解体,新的社会秩序还在探索之中,天下异说纷纭,形成了儒家、道家、墨家、法家等诸子学说,其中以儒家的地位尤为显著。然而,到了战国时期,儒家的思想显然已不适应社会的发展,而成衰微之势。生当战国晚期的荀子,有感于群雄争霸,杀人“盈城”、“盈野”,“残贼生而忠信王”,为谋求匡正之术,他高举起“隆礼”的大旗,试图通过“君子”的“正己”和“修身”,施及邦国,以达到天下大治,进而实现“一天下,财万物”的政治理想。诚如刘向所言:“如人君能用荀卿,庶几于王,然也莫能用,而六国之君残灭”。[4]然而,荀子终究未能借着仕途而达成志向,遂以在野之身,发愤著书,序列数万言而卒。荀子一生著述颇丰,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其思想著作曾经刘向整理,编之为《孙卿新书》后唐代杨倞为其作注并重新编排为20卷、32篇《荀子》。

百家争鸣各派代表人物及思想

百家争鸣各派代表人物及思想

百家争鸣各派代表人物及思想百家争鸣是指春秋(前770年—前476年)战国(前475年—前221年)时期知识分子中不同学派的涌现及各家族流派之间争芳斗艳的局面。

春秋战国时期,各种思想学术流派的成就,与同期古希腊文明交相辉映;以孔子、老子、墨子为代表的三大哲学体系。

至战国时期,形成诸子百家争鸣的繁荣局面。

1、儒家,代表人物:孔子。

儒家是战国时期重要的学派之一,它以春秋时孔子为师,以六艺为法,崇尚“礼乐”和“仁义”,提倡“忠恕”和不偏不倚的“中庸”之道,主张“德治”和“仁政”,重视道德伦理教育和人的自身修养的一个学术派别。

儒家强调教育的功能,认为重教化、轻刑罚是国家安定、人民富裕幸福的必由之路。

主张“有教无类”,对统治者和被统治者都应该进行教育,使全国上下都成为道德高尚的人。

2、道家,代表人物:老子、庄子。

道家是战国时期重要学派之一,又称“道德家”。

这一学派以春秋末年老子关于“道”的学说作为理论基础。

以“道”说明宇宙万物的本质、本源、构成和变化。

认为天道无为,万物自然化生,否认上帝鬼神主宰一切,主张道法自然,顺其自然,提倡清静无为,守雌守柔,以柔克刚。

政治理想是“无为而治”。

3、墨家,代表人物:墨翟。

墨家是战国时期重要学派之一,创始人为墨翟。

这一学派以“兼相爱,交相利”作为学说的基础:兼,视人如己;兼爱,即爱人如己。

“天下兼相爱”,就可达到“交相利”的目的。

政治上主张尚贤、尚同和非攻;经济上主张强本节用;思想上提出尊天事鬼。

同时,又提出“非命”的主张,强调靠自身的强力从事。

/4、法家,代表人物:韩非、李斯、商鞅。

法家是战国时期的重要学派之一,因主张以法治国,“不别亲疏,不殊贵贱,一断于法”,故称之为法家。

经济上主张废井田,重农抑商、奖励耕战;政治上主张废分封,设郡县,君主专制,仗势用术,以严刑峻法进行统治;思想和教育方面,则主张禁断诸子百家学说,以法为教,以吏为师。

其学说为君主专制的大一统王朝的建立,提供了理论根据和行动方略。

对荀子思想的新认识

对荀子思想的新认识

作者: 廖名春
作者机构: 清华大学历史系,北京100084
出版物刊名: 河北学刊
页码: 4-8页
年卷期: 2012年 第5期
主题词: 重新认识 荀子 哲学地位 历史贡献
摘要:荀子是中国文化史、哲学史与儒学史上的大家,贡献卓著,影响深远。

但是,对于荀子的评价和定位,历史上众说纷纭,莫衷一是。

如宋儒及现代新儒家将荀子视为"不醇之儒",也有学者将荀子与思孟学派作为儒家的两极对立起来。

为此,很有必要重新认识荀子的思想特征及其在儒家乃至中国传统哲学中的地位与意义。

我们认为,荀子是先秦学术思想史的集大成者,他针对时代提出的问题,较为全面地丰富和发展了儒学与中国哲学。

荀子是现实主义儒学传统的奠定者,在外王学,即统一中国及其制度文明的理论设计方面发挥了较为重大的作用;在方法论上,发展了分疏、析别的思想传统。

其超迈前人的学术贡献表现在天人关系、人性学说、社会理论与礼治建构、认识论与逻辑学等多个方面。

荀子同时开启了几道思想闸门,后世对他的不同评价说明他有着巨大的思想张力,对荀子的批评史也将成为荀学思想发展史的有机组成部分。

荀子思想的地位与价值

荀子思想的地位与价值
— —
状 况 及 其 在 思 想 史 的 意 义 ,指 出 朝 鲜 时 代 ( 1 3 9 2 1 9 1 0 年) 对苟子思想 的评价 , 主要 以人性论 即性恶说为中心展开 的。朝鲜学者关于性恶说的文 献有很多非常具有逻辑性和整合性的论述 ,这可 以
说 是朝 鲜时代 的苟子 研 究 的特征 ,也充分 体现 了朝 鲜 时代 的思 想风 貌 。
以为 禹舜 ” , 但不 同的是 , 苟 子 似乎 以更 为 冷 峻和 现
2 荀子之思想 、 命题 、 理 论
苟子作为先秦儒学之殿军 , 其学无所不窥 , 博大
实的目光来打量世界 , 一方面 , 他对“ 可以” 给 以理性 的普遍性的基础 , 同时也赋予“ 心之所可” 以深沉的
力量 ; 另一方面 , 他对“ 不可使 ” 又置诸于客观的现实
又有来 自中国的廖名春、 梁涛、 周炽成 、 林宏星( 东方 朔) 、 惠吉兴等专家。国内名 刊《 中国社会科学报》 、 《 中山大学学报》 、 《 管子学刊》 、 《 中华读书报》 等莅会
1 荀子的人性论
人性论问题是 中国哲学史 、思想史研究中一个 绕不开的古老话题 。凡谈人性论 , 言必性善、 性恶之 分, 自然 就会想 到 苟子 主张 的人 陛恶 。 在荀子 之思想

柬埔寨皇家农学 院 K I M S o b e n 讲师探讨 了气候
何一个行为体 ,只有在尊重他人权利的同时才能维 护自 我性 ,只有在与别人更好整合行为的过程中才 能优化发展 ,只有在共享理念的条件下才能创造出
更多机 遇 。
謦 变化背景下研究人员及进修教育人员 的作用。越南
荀子 的历史 地位 及影 响 、 苟子 文献梳 理和文 本考订 、 苟子 军事理 论 、 苟子 治学 精神 、 苟子 与燕赵 文化 以及 道德建 设 的关 系等层 面 , 讨 论 范 围十分广 泛 。 这 是近

先秦思想的总结者荀子

先秦思想的总结者荀子

先秦思想的总结者荀子作者:暂无来源:《前进》 2020年第9期荀子(?—前236年),名况,当世人尊称为荀卿或孙卿。

赵国郇邑人,战国时期儒家学派的代表,三晋学脉的开创者之一,先秦学术思想的总结者。

荀子虽然身为儒者,却对先秦诸子的各种思想均有自己独到的见解,因而历史上有人评价荀子,说他是以儒为本,杂以墨法。

在荀子的思想中,几乎能够窥到整个战国时期学术思想的概况和线索,可以说,荀子是中国第一位百科全书式的思想家,他既是儒学的集大成者,也是先秦学术思想的集大成者。

谜一样的荀子无论从儒家学脉还是从先秦思想来看,荀子一直是一个充满着神秘色彩的人物。

历史记载中,荀子的姓氏、年龄、出生地、师承等个人信息都出现了很多不一致的地方。

这些都使得荀子成为中国思想史上谜一般的存在。

因而,要想对荀子有较为全面的了解,需要一种探秘的方式来层层剥离出一些历史的真相。

荀子究竟姓甚名谁,这个问题似乎就是一个玩笑。

尽管在大多数关于荀子的介绍中,都会说:荀子名况。

但是,在《史记》《叙录》《韩非子》,乃至《荀子》这本最直接的著作中,都会看到对于荀子不同的称呼,除了荀子之外,还有荀卿、荀卿子、孙卿等等。

这里最为有趣的就是荀子的姓氏,因为,“荀子”这一称呼,并不是史籍中出现频率最高的,在诸多文献中,除了《史记》上认为其姓氏为“荀”之外,大多数文献,包括《荀子》书中,都将荀子的姓氏定位为“孙”,称之为“孙卿”。

后世的学者一度认为,这是因为汉代要避汉宣帝刘询之讳,但在最新的研究成果中被认为与史实不符。

因为汉代并不讲究避嫌名讳,而且《史记》《说文》《汉书》这些著作中并没有避讳“荀”字,避讳之说恐难以成立。

那么,为什么会有“荀”“孙”之别呢?廖名春教授2014年出版的《〈荀子〉新探》认为,这是一个有趣的方言语音上形成的小误会。

因为荀子的出生地处在今天的晋南和陕西交汇处,这一带的方言发音,“荀”“孙”不分,而且在先秦、两汉的文献中,大多数作“孙”,而非“荀”,因此,荀子本姓为“孙”的可能性更大。

荀子生平及其思想体系产生的背景

荀子生平及其思想体系产生的背景

一、荀子生平及其思想体系产生的背景荀子名况,字卿,又称孙卿,赵国人。

今河北邯郸人。

约生于公元前316年。

荀子是战国末期新兴地主阶级的思想家,他的哲学思想,是适应当时地主阶级的利益和要求,适应当时政治和思想领域的斗争形势而产生的。

从时代背景看,早在西周后期,奴隶制就已经出现危机;春秋时期,奴隶制加速崩溃,在奴隶社会内部,封建主义的经济形式已经发生并日益成熟;春秋战国之交和战国初期,新兴地主阶级相继向奴隶主阶级夺取政权,并逐渐具备了建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封建国家的客观条件。

秦始皇最终通过兼并战争统一了中国。

荀子就是生活在秦始皇统一中国的前夕,他作为新兴地主阶级的思想家,有着要求实现封建大一统的强烈愿望,他的学术活动,他的哲学思想,就是为新兴地主阶级建立集中统一的封建国家,巩固和发展封建制度服务的。

从战国时期生产力和自然科学发展的客观条件来看,每一个时代的哲学,总要在不同程度上反映那一个时代的生产水平与科学水平的。

战国时期生产力的发展和自然科学的成就,影响了荀子的唯物主义哲学思想。

他的"明于天人之分"和"制天命而用之的自然观,关于"可以知,物之理"的认识论,就是对当时劳动人民生产实践和自然科学成就所作的一种哲学上的理论概括。

从战国时期学术思想领域的客观环境来看,战国时期正处于"百家争鸣"的生动局面。

荀子说当时是"诸侯异政,百家异说"的年代,正说明那个时候在政治领域和在意识形态领域,各个阶级和各个集团、学派之间的斗争都是十分复杂、激烈的。

这种独特的思想环境为荀子哲学社会思想的建立创造了充分的思想条件。

二、“明分使群”的社会组织理论荀子认为,人要生存,要战胜自然,必须能“群”,即必须过一种集体的、社会的生活,离开群体人就不能独立以自存,所谓“人生不能无群”。

(《王制》)他说,人力不如牛,跑不如马,而牛马却能为人所用,其理由就在于“人能群,彼不能群也”。

两千年之政,秦政也,两千年之学,荀学也的意思 -回复

两千年之政,秦政也,两千年之学,荀学也的意思 -回复

两千年之政,秦政也,两千年之学,荀学也的意思-回复“两千年之政,秦政也,两千年之学,荀学也”这句话出自晚清著名思想家、改革家康有为的《孔子改制考》。

康有为以此强调了秦朝的政治制度和荀子的学术思想对中国历史的深远影响。

首先,我们来看“两千年之政,秦政也”。

这里的“秦政”指的是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建立的中央集权制度,包括郡县制、法律制度、度量衡等。

这些制度在秦朝之后的汉朝得以继承和发展,并一直延续到清朝末年,成为中国古代政治体制的主要形态。

因此,“两千年之政,秦政也”就是说秦朝的政治制度对后世的影响长达两千多年。

再来看“两千年之学,荀学也”。

这里的“荀学”是指战国时期儒家学者荀子的思想学说。

荀子主张性恶论,认为人性本恶,需要通过教化和法制来约束人的行为。

他强调礼法并重,主张以礼乐教化人民,同时也要用法律来惩罚犯罪。

荀子的思想对后世有很大影响,特别是在汉代以后,他的性恶论和礼法并重的观点被许多儒家学者所接受和发扬光大,成为中国古代社会主流的道德观念和社会规范。

“两千年之学,荀学也”就是说荀子的思想学说对中国历史的影响长达两千多年。

总的来说,“两千年之政,秦政也,两千年之学,荀学也”这句话是康有为对秦朝政治制度和荀子学术思想在中国历史上的重要地位和深远影响的高度
评价。

他认为,秦朝的政治制度和荀子的学术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中国历史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重新评估荀子思想的地位和价值

重新评估荀子思想的地位和价值
里面 的冷猪 头 肉才 没有苟 子 的份 ,这怕 就是那 些言 ‘ 术 ’的窜杂成 分误 了他 吧 。那些 ‘ 术 ’本 来是后 代 的官僚 社
会 的渡 世梯航 ,尽 管人人 都在遵 守,然 而却是 不好见 天 日的东西 ,于面 子 问题 大有关碍 。就这 样 ,苟 子便只 能做
狗 肉,而不 能做羊 头 了。 ”L 2 』 2 郭沫若 认为荀 子是先秦 诸 子 中最 后一位 大师 ,他 不仅集 了儒 家的大 成 ,而 且可 以说是集 了百家 的大成 的 。荀
而是 吸取 了百家 的精华 ,确 是无 可否认 的事 实 。因此 我觉得 他倒很 像是 一位杂 家 。杂 家代表 《 吕氏春 秋 》一 书 , 事实上 是 以苟 子思想 为其 中心 思想 , 也就是 我这 一断案 的旁证 了。 但 这种 杂家 的面貌也 正是秦 以后 的儒 家 的面 貌 ,
汉武 以后 学术 思想虽 统于 一尊 ,儒 家成 为 了百家 的总汇 ,而荀 子 实开其 先河 。 ‘ 今 之学 者得 孙9 即 之 遗言 余教 ,足 以为天 下法 式表仪 。 ……观 其 善行 ,孔 子弗过 ’( 《 尧 问》 ) ,荀子 门徒 的这一番 赞辞 ,可谓推崇 备至 了 。然而文 庙
百家 的学说 差不 多都融会 贯通 了。 ”[ 2 1 2 1 8 郭沫若 《 十批 判书 ・ 荀子 的批判 》 :“ 要 之 ,苟 子 的思想 相 当驳 杂 ,他 的寿 命长 、阅历 多、涉猎广 、著述 富 ,
是使其 驳杂 的一些 因素 。书非成于 一 时,文 非作 于一地 ,适 应环 境与 时代 自然 不免有所 参差 。但 他并不 纯其 为儒 ,
第2 3 卷 第1 期
V0 1 . 2 3 No . 1
邯郸 学院学报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荀子学术思想的历史地位
我个人觉得荀子的学术想不是乱邦,也不是乡愿之说,荀子的学术思想是为封建制度服务的。

因为荀子是战国末期新兴地主阶级的思想家,他的哲学思想,是适应当时地主阶级的利益和要求,适应当时政治和思想领域的斗争形势而产生的。

一、产生背景
从时代背景来看,早在西周后期,奴隶制就已经出现危机;春秋时期,奴隶制加速崩溃,在奴隶社会内部,封建主义的经济形式已经发生并日益成熟;春秋战国之交和战国初期,新兴地主阶级相继向奴隶主阶级夺取政权,并逐渐具备了建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封建国家的客观条件。

秦始皇最终通过兼并战争统一了中国。

荀子就是生活在秦始皇统一中国的前夕,他作为新兴地主阶级的思想家,有着要求实现封建大一统的强烈愿望,他的学术活动,他的哲学思想,就是为新兴地主阶级建立集中统一的封建国家,巩固和发展封建制度服务的。

从战国时期生产力和自然科学发展的客观条件来看,每一个时代的哲学,总要在不同程度上反映那一个时代的生产水平与科学水平的。

战国时期生产力的发展和自然科学的成就,影响了荀子的唯物主义哲学思想。

他的"明于天人之分"和"制天命而用之的自然观,关于"可以知,物之理"的认识论,就是对当时劳动人民生产实践和自然科学成
就所作的一种哲学上的理论概括。

从战国时期学术思想领域的客观环境来看,战国时期正处于"百
家争鸣"的生动局面。

荀子说当时是"诸侯异政,百家异说"的年代,
正说明那个时候在政治领域和在意识形态领域,各个阶级和各个集团、学派之间的斗争都是十分复杂、激烈的。

这种独特的思想环境为荀子哲学社会思想的建立创造了充分的思想条件。

荀子作为一个新兴的地主阶级哲学思想家,他的思想是对新兴地主阶级反对奴隶阶级的斗争经验和新兴地主阶级专政的经验进行理
论总结,对当时社会生产和自然科学的发展进行理论总结的结果,特别是他对各家各派思想、学说从理论上进行批判总结的结果。

二、荀子对百家之学的批判和继承
荀子的自然天道观受了道家天道观的影响,道家天道观否定了儒家的唯心主义"天命"观,提出了自然无为的"道"的学说。

荀子在此影响下,把天看作是没有意志的自然的天;同时荀子又把道家作为神秘实体的"道"改造成为具有规律性意义的"道",因而建立了他自己的唯物主义天道观。

但是,荀子批评老子"有见于多訁出,无见于信"(《天论》);对于庄子,荀子批评他"蔽于天而不知人"(《解蔽》)。

宋尹文
学派对荀子思想产生了很深的影响,但是他对他们的批评也不少。

但是荀子又吸收了宋尹学派关于"气"的学说,从而使自己的自然天道观建立在唯物主义的气本原论的基础之上。

对于宋尹学派的"虚壹而静"的"心术"论,荀子剥掉了其神秘的成分,把它吸收到自己的认识论中来,大大丰富了自己的认识论的内容。

对于墨子,荀子也提出了很多批评。

他对墨子的批评集中在其"非乐"、"节用",否认礼乐的文饰,抹煞等级的差别等观点上。

但是,墨子关于"尚贤"的主张,对荀子有积极影响。

特别是墨子及其后学在认识论和逻辑学方面的积极成果,
荀子更是予以吸收和继承,融会贯通于自己的认识论和逻辑学中。

对于法家,荀子也是有批评的。

他主要批评了慎到和申不害,说"慎子蔽于法而不知贤","申子蔽于執而不知知"(《解蔽》)。

这是批
评慎到片面的法治主义和申不害片面的权势主义。

当然,荀子本人并不否认法治和权势的重要,不过他同时也强调礼治和尚贤使能的重要。

荀子从地主阶级立场出发,以地主阶级利益为标准,去各家之"蔽",取各家之"见",既有批判也有吸收与继承;同时对当时提出来
的一些哲学问题和实际问题进行了研究和探讨,在综合百家之学的基础上,创立了他自己的哲学思想体系。

三、荀子思想的重要历史意义
荀子是我国先秦时期集大成的思想家,他对先秦诸子百家都进行了认真的批判,进行鉴别取舍,完成了他的唯物论的哲学体系。

荀子的思想在先秦时期,就受到其学生韩非的继承和发展,他的“制天命而用之”观点,从王充,柳宗元、刘禹锡,到工夫之、傅山等思想家的继承和阐发,对中国人民在古代改造客观世界产生了积极作用。

荀子注重功利的思想,在宋代以后受到理学家的非难,将他的人定胜天与注重功利的思想视如“洪水猛兽”。

二程抨击说荀子学说“极偏驳”,朱熹对他的学生说:“不须理会荀卿。

”直至明末清初以来荀子的学说普遍受到注意,评论虽然有褒有贬,但趋于客观和实事求是。

他的《天论》、《解蔽》,《正名》、《性恶》4篇都被认为是其精华所在。

荀子强调教育和礼法的作用,主张治天下既法制又兼用“礼”治。

这对于巩固国家稳定和封建统治制度有着很重要的作用。

在教育方面我想特别提到《劝学篇》,本篇分别从学习的重要性、学习的态度以及学习的内容和方法等方面,全面而深刻地论说了有关学习的问题。

如今看到原文都还是有那种激昂,熟悉的感觉,记得当初我在中学背这篇文章就被该散文说理透彻,气势浑厚,语言质朴,句法简练绵密,多作排比,又善用比喻深深吸引。

并且作为我个人认为他强调学习的作用,提倡虚心求教、学无止境、循序渐进、坚持不懈、专心致志等等,都是学习经验的总结,值得后人借鉴,到今天都具有普遍意义。

参考文献:
[1]杜国庠.荀子对诸子的批判.杜国庠文集,1962.
[2]郭志坤.荀子论"变".东岳论丛,1987,(2).
[3]郭志坤.荀子与百家之学.齐鲁学刊,1987,(3). [4]王森:《荀子》(白话今译),中国书店出版,1992年10月第1 版,《导言》第311页。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