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建杰从_肥人多痰湿_论治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经验_叶青艳_陈逸云_陈建杰

合集下载

常占杰教授从痰瘀互结论治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的学术经验

常占杰教授从痰瘀互结论治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的学术经验

经验交流doi:10.3969/j.issn.1005-0264.2021.01.024常占杰教授从痰瘀互结论治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的学术经验∗孙智强1㊀李京涛2ә㊀魏海梁2㊀闫曙光1㊀李淑芳3㊀李㊀倩1㊀常占杰21.陕西中医药大学㊀(陕西㊀咸阳ꎬ712046)㊀2.陕西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㊀3.西安市中医医院关键词㊀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ꎻ痰瘀互结中图分类号㊀R33㊀㊀㊀㊀㊀㊀文献标志码㊀B∗基金项目:陕西省科技厅科研基金(No.2016SF ̄234㊁No.2018KJXX ̄093)ꎬ陕西省中医药管理局科研基金(No.15 ̄JC009)ꎻ国家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No.201810716023)ꎻ陕西省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No.201831023)ꎻә通讯作者ꎬE ̄mail:Ljingtao555@163.com㊀㊀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是一种以肝脏中过量脂肪堆积㊁脂肪变性为病理学特征的肝脏疾病ꎬ包括单纯性非酒精性脂肪肝㊁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NASH)以及相关的肝硬化和肝癌[1]ꎮ目前我国NAFLD发病率居高不下并且逐年上升ꎬ已造成严重的社会负担和医疗压力ꎮ现代医学在NAFLD发病机制方面研究进展较快ꎬ但治疗药物和干预手段方面进展缓慢ꎬ而传统中医药治疗肝脏疾病历史悠久ꎬ对NAFLD的治疗也具有明显特点ꎮ吾师常占杰教授为陕西省名中医ꎬ从事中医药防治肝胆疾病的30余年ꎬ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见解和诊疗思路ꎮ本文主要介绍常占杰教授从痰瘀互结论治NAFLD的学术经验ꎬ以飨同道ꎮ1㊀痰瘀互结是NAFLD的中医发病核心机制痰瘀互结学说发源甚早ꎮ2000多年前«五十二病方»以及当时的医简中就记载了活血化瘀药和理气化痰药相互配伍的古方ꎮ«黄帝内经»载: 胃肠之络伤ꎬ则血瘀于肠外ꎬ肠外有寒ꎬ汁沫与血搏结ꎬ则合并凝聚不得散ꎬ而积不得散 ꎬ文中 汁沫 一词即为后世的 痰饮 ꎬ表明当时已认识到痰瘀互相致病ꎬ互为影响ꎮ东汉医圣张仲景首创 瘀血 ㊁ 痰饮 二病ꎬ并在«伤寒杂病论»中记载治疗痰瘀交阻证方药多首ꎬ如鳖甲煎丸㊁桂枝茯苓丸㊁大黄牡丹汤等ꎬ配伍巧妙ꎬ效如桴鼓ꎮ后世医家亦有发挥ꎬ如隋代巢元方«诸病源候论»中言: 诸痰者ꎬ此由血脉雍塞ꎬ饮水结聚而不消散ꎬ故能痰也ꎬ或冷或热ꎬ或结食ꎬ或食不消ꎬ或胸腹痞满ꎬ或短气好眠ꎬ诸候非一ꎬ故云诸痰ꎮ 朱丹溪提出 痰挟瘀血ꎬ遂成窠囊 ꎬ故而有肺胀ꎬ 此乃痰挟瘀血碍气而为病ꎮ 善治血证名医唐容川在«血证论»中论到: 血瘀既久ꎬ亦能化为痰水 ꎬ 瘀血流注ꎬ亦发肿胀者ꎬ乃血变成水之证ꎮ祖国医学根据NAFLD的临床表现ꎬ将其归属于中医学的 胁痛 ㊁ 痰浊 ㊁ 积聚 等范畴ꎮ如«灵枢 百病始生»中记载: 卒然多饮食ꎬ则肠满ꎬ起居不节 汁沫与血相搏ꎬ则合并凝聚不得散ꎬ而积成矣 ꎬ认为饮食与生活不规律导致痰浊瘀血互结不散而成此病[2ꎬ3]ꎮ«丹溪心法»言: 胁痛ꎬ肝火胜ꎬ木气实ꎬ有死血ꎬ由痰流注 ꎬ指出痰浊瘀血互结于肝是该病重要发病机制[4]ꎮ«古今医鉴»载: 脾土虚弱ꎬ清者难升ꎬ浊者难降ꎬ留中滞膈ꎬ瘀而成痰 ꎬ中焦脾胃功能失常ꎬ易酿湿成瘀[5]ꎮ现代研究则发现痰瘀互结是NAFLD最常见临床证型[6]ꎮ常占杰教授认为ꎬ脂肪肝以及高脂血症的发生多由于外源性脂质摄入过多ꎬ或由于体内脂质代谢紊乱所致ꎬ以正虚为本ꎬ痰浊血瘀为标ꎮ主要发病原因责之于过食肥甘厚味ꎬ损伤脾胃运化和肠腑泌别清浊功能ꎬ脾弱胃强ꎬ多食易困ꎬ或土虚木乘ꎬ胃脘胀满不适ꎬ或脾病及肾ꎬ引起消化和水液代谢紊乱ꎬ终致肝㊁脾㊁肾三脏及胃肠两腑功能失司ꎬ气血不归正化ꎬ津液输布异常ꎬ从而产生痰浊膏滋ꎬ久病入血入络以及痰浊阻络等ꎬ导致痰瘀互结ꎬ而痰瘀又会反过来加重脏腑功能失调ꎬ导致肝㊁脾㊁肾等日益虚损ꎮ故而ꎬ常教授认为本病病位在中焦ꎬ涉及肝㊁脾㊁肾及胃肠ꎬ而痰瘀互结是本病发病的核心机制ꎮ2㊀泄痰活血、顾护中焦是治疗大法常教授认为本病以正虚为本ꎬ痰浊血瘀为标ꎬ故而治疗法则主要为泄痰降脂㊁行气活血以治标ꎬ疏肝理气㊁健脾调胃以治本ꎮ2.1㊀健脾调胃㊁泄痰消脂㊀«金匮要略»云: 见肝之病ꎬ知肝传脾ꎬ当先实脾 ꎬ又云: 实脾则肝自愈ꎬ此治肝补脾之要妙也ꎮ 常教授主张 肝病治脾 以及 肝脾同治 ꎬ认为脾主运化ꎬ升清降浊ꎬ胃主受纳ꎬ腐熟水谷ꎬ脾胃功能失司ꎬ水谷不归正化ꎬ化为痰浊膏脂留滞中焦ꎮ痰浊膏脂不能通过升清降浊功能参与机体新陈代谢为机体所用ꎬ也不能排出体外ꎬ反过来则会加重中焦脏腑的运化功能ꎬ如此恶性循环ꎬ痰浊膏脂蓄积成患ꎮ常教授认为本病祛痰除浊宜用健脾泄痰法[7]ꎮ泄法理论源于«内经»: 湿淫于内ꎬ治以苦热ꎬ佐以酸淡ꎬ以苦燥之ꎬ以淡泄之ꎮ 即以苦燥之品祛中焦湿邪ꎻ以淡渗之品利下焦湿邪ꎮ李东垣«兰室秘藏»云: 中满者ꎬ泻之于内ꎬ调脾胃有病ꎬ当令上㊁下分消其气ꎮ 分消走泄ꎬ祛痰利湿ꎬ不伤正气ꎮ«脾胃论»云: 长夏湿土客邪大旺ꎬ可加苍术㊁白术㊁泽泻ꎬ上下分消其湿热之气也ꎮ 常教授临证处方ꎬ常用茯苓㊁白术㊁陈皮㊁泽泻㊁决明子等药配伍ꎬ泄痰降脂㊁泻实治标ꎮ盖茯苓性味甘平ꎬ能够渗湿利水ꎬ益脾和胃ꎬ尤善祛中焦湿邪ꎬ正如«本经»载 主胸胁逆气ꎬ忧恚惊恐ꎬ心下结痛ꎬ寒热烦满咳逆ꎬ口焦舌干ꎬ利小便ꎮ 白术味苦而温ꎬ苦能燥湿ꎬ温能和中ꎬ祛诸经中湿而理脾胃ꎮ陈皮能够燥湿化痰ꎬ调中理气ꎬ主治痰湿阻滞中焦一切疾病ꎮ泽泻利水渗湿ꎬ化脂降浊ꎬ是为利水第一良品ꎮ决明子入肝经ꎬ性味苦甘ꎬ泻邪水ꎮ常教授认为白术善祛湿健脾ꎬ用量宜大ꎬ一般用量为20~40gꎮ若见舌苔白腻重浊ꎬ辨此为痰浊雍盛ꎬ可白术易苍术ꎬ但因苍术温燥之性ꎬ不可过用ꎬ化去舌苔白腻即可停用ꎬ以免耗伤阴血ꎮ若兼纳呆腹胀不欲饮食ꎬ辨此为湿困脾胃ꎬ可加藿香㊁佩兰㊁炒麦芽㊁莱菔子等药芳香醒脾助运ꎬ消食调胃除胀ꎮ痰湿中阻ꎬ中焦斡旋失司ꎬ腑气不通ꎬ必然影响大肠传导功能ꎬ临床往往可见到大便秘结的患者ꎬ决明子不仅可以泻邪水ꎬ还能够润肠通便ꎬ用量10~15g即可ꎮ2.2㊀疏肝理气㊁活血化瘀㊀常教授认为肝主疏泄ꎬ在促进食物消化和通利水道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ꎮ若肝失疏泄ꎬ气机失畅ꎬ横犯脾胃ꎬ影响中焦运化功能ꎬ痰浊膏脂不化留滞中焦ꎻ肝主疏泄功能正常的发挥ꎬ既可宣畅脾㊁肺㊁肾三者气机ꎬ促进三脏水液代谢的功能ꎬ又能疏通三焦水道ꎬ使水液以循常道ꎬ通行无阻ꎬ若肝失疏泄ꎬ导致肺㊁脾㊁肾气化不利ꎬ三焦水道受阻ꎬ水液输布障碍ꎬ而酿生痰浊湿邪ꎮ而痰为阴邪ꎬ其性粘ꎬ伤阳气ꎬ易阻碍气血运化ꎮ当气血运化失司ꎬ津停为痰ꎬ营滞为瘀ꎬ津血混杂ꎬ最终形成痰瘀互结ꎮ因此ꎬ治痰必化瘀ꎬ只活血则痰浊难去ꎬ单祛痰则瘀血不行ꎮ因此ꎬ常教授在临证时善用丹参㊁姜黄㊁川芎㊁山楂等活血化瘀的药物ꎮ丹参为心㊁肝㊁脾㊁肾血分之药ꎬ破癥除瘕ꎬ活血ꎬ去心腹痼疾结气ꎻ姜黄主心服结气ꎬ并疰忤积气作膨ꎬ能够破血行气ꎬ通经止痛ꎻ山楂如«食鉴本草»载 化血块㊁气块 ꎬ主消癥瘕ꎬ肉食积滞ꎮ常教授在活血化瘀时ꎬ依据患者情况ꎬ时常稍稍给予桂枝㊁干姜㊁小茴香等温通助阳药物ꎬ以通经络利血脉ꎮ活血不忘理气ꎬ«内经»言: 人之所有者ꎬ血与气耳 ꎬ气血是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物质基础ꎬ互根互用ꎮ气血失和ꎬ则百病由生ꎮ故而常教授在活血化瘀时ꎬ注重配伍行气药ꎬ气行则血行ꎬ血通则气畅ꎬ常用药物包括柴胡㊁陈皮㊁香附㊁枳壳㊁延胡索㊁青皮以及木香等ꎮ3㊀典型病例患者张某ꎬ男ꎬ38岁ꎬ2017年8月初诊ꎮ患者平素喜食肥甘厚腻食物ꎬ运动少ꎬ喜卧ꎬ偶饮酒ꎬ量少ꎮ半年前因体检发现血脂异常ꎬ未予重视ꎬ近1月来右胁部疼痛不适ꎬ伴有口苦ꎬ口干ꎬ食少ꎬ疲倦乏力ꎬ白天嗜睡ꎬ大便黏滞不爽ꎬ日3~4次ꎮ查体:患者形体偏胖ꎬ腹大软ꎬ无压痛ꎬ肝脾肋下未触及ꎮ舌质暗红ꎬ苔微黄稍腻ꎬ舌下静脉稍曲张ꎬ脉弦细ꎮB超:脂肪肝ꎻCT:肝/脾CT比值0.65(中度脂肪肝)ꎻ肝脏生化示:ALT88.32U/LꎬAST86.12U/Lꎻ血脂:TC5.82mmol/LꎬTG3.53mmol/LꎬLDL ̄C3.98mmol/LꎬHDL ̄C1.02mmol/Lꎮ中医诊断:胁痛(肝郁脾虚ꎬ痰瘀互结)ꎬ西医诊断: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ꎮ治法:泄痰活血ꎬ疏肝健脾ꎮ处方:消木丹加减(炒白术㊁茯苓各30gꎬ陈皮㊁猪苓㊁丹参各15gꎬ姜黄㊁泽泻各10gꎬ柴胡12gꎬ黄芩8gꎬ生山楂20g)ꎬ7剂ꎬ水煎服ꎬ日1剂ꎮ并嘱其饮食清淡ꎬ注意运动ꎮ二诊:服上药后ꎬ患者自诉乏力㊁口干㊁口苦明显好转ꎬ嗜睡减少ꎬ纳差腹胀稍改善ꎬ但胁肋部疼痛无明显变化ꎬ大便时干时稀ꎬ日2次ꎬ舌脉基本同前ꎮ辨其脾虚痰浊改善ꎬ但肝郁血瘀仍然存在ꎬ故在原方的基础上去泽泻㊁猪苓ꎬ加川芎㊁延胡索㊁佩兰各10gꎬ炒神曲20gꎬ14剂ꎬ水煎服ꎬ日1剂ꎮ三诊:服上方后患者乏力㊁嗜睡消失ꎬ右胁部疼痛不适减轻ꎬ食纳可ꎬ大便日1~2次ꎬ稍干ꎬ舌淡红ꎬ苔白腻ꎬ舌下脉络曲张较前减轻ꎬ脉弦ꎮ仍用上方随证加减治疗3个月ꎬ查肝功能和血脂均已恢复正常ꎬB超提示轻度脂肪肝ꎬ随访至半年ꎬ患者诸症未再复发ꎮ参考文献[1]张旸ꎬ辛永宁ꎬ宣世英.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的研究进展[J].中国药物经济学ꎬ2015ꎬ10(S2):262-263.[2]赵心华ꎬ鲍计章ꎬ周国琪.«内经»积聚理论及临床应用[J].上海中医药大学学报ꎬ2008ꎬ22(4):32-34.[3]白朝伟.血与水辨证观之源与流[J].河南中医ꎬ2006ꎬ26(10):8-10.[4]刘竞芳ꎬ郭淑琴ꎬ任慧雅ꎬ等.化浊导滞㊁活血化瘀法治疗肥胖型糖尿病性脂肪肝临床观察[J].医学研究与教育ꎬ2010ꎬ27(5):55-57.[5]程玉佩ꎬ张明香.从痰瘀论治非酒精性脂肪肝研究进展[J].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ꎬ2018ꎬ20(11):157-160.[6]王伯祥.中医肝胆病学[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ꎬ1997:122.[7]刘亚珠ꎬ席奇ꎬ宋粉莉ꎬ等.常占杰教授应用 健脾泄痰法 治疗非酒精性脂肪肝的经验[J].广西中医药ꎬ2016ꎬ39(4):55-57.引证本文㊀孙智强ꎬ李京涛ꎬ魏海梁ꎬ等.常占杰教授从痰瘀互结论治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的学术经验[J].中西医结合肝病杂志ꎬ2021ꎬ31(1):83-84.(修回日期:2020-09-08㊀编辑:黄育华)doi:10.3969/j.issn.1005-0264.2021.01.025徐春军教授治疗肝癌肝硬化验案探析∗李㊀杰㊀孙凤霞ә㊀戚团结㊀王㊀琮㊀徐春军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中医医院肝病科㊀(北京ꎬ100010)关键词㊀肝癌ꎻ肝硬化ꎻ中医中图分类号㊀R735.7㊀㊀㊀㊀㊀㊀文献标志码㊀B∗基金项目:北京市属医院科研培育计划项目(No.PZ201901)。

从痰瘀论治非酒精性脂肪肝肝纤维化纂要

从痰瘀论治非酒精性脂肪肝肝纤维化纂要

痞闷 , 舌 淡黯 边有瘀 斑苔 腻 , 脉弦 滑或 涩 。治 以健 脾化 痰 消瘀 , 可予 以异 功散 加减治 之 。太子 参 、 茯苓 、 白术 、
法 半夏 、 丹参 、 郁金 、 泽泻、 海藻 、 山楂 、 鳖甲、 薏苡 仁 、 莪
术、 木 通子 。
胜, 湿 聚则痰 生 , 脾 气虚 弱 , 中气不 足 , 而导致 运化 功能 失职; 另外脾 虚 日久不 愈 而 致 瘀 毒 内结 , 脉络瘀阻 , 久

2 3 9 2・
光明中医 2 0 1 4年 1 1月 第 2 9卷 第 1 1期
C J G MC M N o v e m b e r 2 0 1 4 . V o l 2 9 . 1 1
从 痰瘀 论 治非 酒 精 性 脂 肪 肝 肝纤 维 化 纂 要
徐洪涛 袁 成业 肖香 群 摘要: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 N o n a l c o h o l i c f a t t y L i v e r d i s e a s e , N A F L D ) 包括单纯性脂肪肝、 脂肪性肝炎、 脂肪性肝纤维化和肝硬
血 液 的高凝 、 高黏状态, 从 B超 分 度 上 看 以 中度 脂 肪 肝 为主 。 2 . 2 瘀血 证 ( 以瘀 为 主 ) 血 瘀 证 临床 表 现 为胁 下 痞 块刺 痛拒 按 , 舌 质紫 暗或有 瘀斑 , 脉象 弦 涩 。血 瘀证 表 现为“ 黏” 、 “ 浓” “ 凝” 、 “ 聚” 的异 常 , 红 细 胞 硬 化 指 数 的异常升 高更 为 明显 , 提示 红 细胞变 形性 差 , 不 易通 过 某 些毛 细血管 , 容易导致瘀血的形成 , 从 B超 分 度 上 看 以重度 脂肪 肝为 主 … 。 2 . 3 痰湿 瘀 血证 ( 痰 瘀并 重 ) 痰 湿瘀 血 证 临 床表 现

试析中药饮片处方点评中“隐性”不合理用药

试析中药饮片处方点评中“隐性”不合理用药

142中国处方药 第17卷 第6期·中医中药·2007年5月《处方管理办法》正式施行,首次提出“医院应当建立处方点评制度”。

2010年2月,《医院处方点评管理规范(试行)》,进一步规范了医院处方点评工作。

2018年7月,《医疗机构处方审核规范》更是对处方审核的基本要求、审核依据和流程、审核内容、审核质量管理、培训等作出规定。

伴随上述文件的制订和出台,处方点评管理制度的顶层设计已经渐趋完善。

目前中药临床应用中存在的不合理应用问题,与西药相比有过之而无不及[1]。

处方点评作为对不合理用药进行的一种干预方法,对于确保药物的合理使用发挥了积极而重要的作用[1]。

深入、全面推进中药饮片处方点评工作,已经成为推动临床药学发展的重要抓手。

1中药饮片处方点评的困境处方点评是根据相关法规、技术规范,对处方书写的规范性及药物临床使用的适宜性进行评价,发现“存在”或“潜在”的问题,促进临床药物合理应用的过程。

当前,中药饮片处方点评要点,大多针对处方书写的规范性,包括未标明用法、处方用纸错误、脚注未写或书写错误、中医诊断不明确、药名不规范、单味中药超量、方内十八反十九畏等等[2-6]。

而对用药的适宜性,则较少涉猎。

中医药是我国特色医学发展学科,缺乏国外同行经验参考;中医药领域的实践指南或实施规范较少,缺乏具体和有可操作性的实施标准[7];饮片的临床使用缺乏药品说明书作为支撑依据;中医药核心之一是“辨证论治”,中药饮片处方点评对药学人员业务水平要求较高。

由于上述四个因素的客观存在,导致处于起步阶段的中药饮片处方点评工作大多局限于书写规范性,而“书写规范性”问题,将随着处方系统的开发建设逐步得到根本性解决[8]。

而这并不能满足临床对药学服务的需求。

2中药饮片处方点评的新思路围绕推进“合理用药”的中心任务,深入挖掘中药饮片处方点评中“隐性”不合理用药,已成为摆在广大药学工作者面前的一道亟待解决的难题。

本文尝试从用药剂型、隐性禁忌、隐性重复用药、风险药品使用、时辰中药学、证药相符等寻找新突破口,以期能尽快摸索出一套适合中医临床用药特点及用药规律的点评新思路。

陈建杰教授利用茵陈蒿汤加减化裁治疗慢性肝病经验

陈建杰教授利用茵陈蒿汤加减化裁治疗慢性肝病经验

陈建杰教授利用茵陈蒿汤加减化裁治疗慢性肝病经验作者:江筱薏董亚男陈建杰来源:《医学信息》2014年第13期摘要:陈建杰教授利用茵陈蒿汤加减治疗慢性肝病湿热蕴结型的经验可以总结为:①异病同治,辩证准确;②清热利湿,顾护中州;③辩症论治,灵活加减;④药少力专,疗效确切。

关键词:陈建杰;茵陈蒿汤;慢性肝病经验茵陈蒿汤最早见于《伤寒论》,为临床治疗湿热蕴结型肝病的基础方。

"黄家所得,从湿得之。

"说明肝病的基本病因在于人体外感或内伤湿邪。

湿邪内蕴,久而化热,湿热为患,不得宣泄,故为病。

"阳明病…但头汗出,身无汗,剂颈而还,小便不利,渴饮水浆者,此为瘀热在里,身必发黄,茵陈蒿汤主之。

"陈师在临床治疗各种慢性肝病过程中,针对湿热内蕴的病机,清热利湿,采用茵陈蒿汤加减化裁,多收良效。

现将陈师经验总结一二,以殇同道。

1异病同治,辩证准确现代临床中,常见的慢性肝病包括病毒性慢性乙型肝炎、病毒性慢性丙型肝炎、脂肪肝、自身免疫性肝病等。

中医领域没有以上病名,将各种慢性肝病归属于胁痛、黄疸、肝着等范畴,主要病机均与感受湿热之邪有关,病位涉及肝、脾、肾三脏。

湿热久蕴,肝失疏泄,气机郁滞;脾失运化,水湿不化则脾虚;肝气郁结,血行不畅,淤血内阻;热毒伤阴或郁久化热伤阴,可见肝肾阴虚;日久伤阳,则脾肾阳虚。

各种疾病的具体临床分型不同,但均存在湿热内蕴证型。

疾病虽然存在差异,但在发展过程中出现相同的病机,证型相同,故采用相同的治法。

慢性肝病湿热蕴结型的主要临床表现有胁肋部胀痛或灼痛,身目发黄,胸闷痞满,食欲减退,口苦口黏,恶心呕吐,腹胀,或见头身困重,小便短赤,大便不爽或溏垢,舌红苔黄腻,脉弦滑。

陈师诊疗过程中四诊合参,脉症结合,准确辩证,为肝病的治疗奠定了基础。

2清热利湿,顾护中州针对慢性肝病的湿热蕴结证型,在治疗中,以清热利湿为基本的治疗大法。

陈师临证治疗,多采用茵陈蒿汤加减。

仲景创茵陈蒿汤,清热利湿退黄,治疗湿热黄疸证。

从“风湿痰瘀”论治非酒精性脂肪肝

从“风湿痰瘀”论治非酒精性脂肪肝

World Latest Medicne Information (Electronic Version) 2019 Vo1.19 No.8420投稿邮箱:zuixinyixue@·综述·从“风湿痰瘀”论治非酒精性脂肪肝朱琳(苏州市中西医结合医院/苏州木渎人民医院,江苏 苏州 215101)0 引言非酒精性脂肪肝(NAFLD )是指肝细胞内脂肪过度沉积为主要特征的临床病理综合征,但需除酒精和其他明确的损肝因素外所致的。

传统医学并无脂肪肝之病名,根据其临床症状可大致归为“胁痛”、“积聚”、“痰浊”、“肥气”、“肝着”等病名。

非酒精性脂肪肝早期多无症状,通过B 超等实验室辅助检查发现,但长期任其发展,有一部分患者会转变为脂肪性肝炎,甚至脂肪性肝硬化,严重影响日常工作及生活。

故对于非酒精性脂肪肝我们应该加以重视,本文将从“风湿痰瘀”这一系列病理因素变化进行论述,以期对非酒精性脂肪肝患者提供临床辨证及治疗思路。

1 理论研究——“风湿相搏,化生痰瘀”从“风湿”角度辨证本病,最早可追溯到《黄帝内经》。

《素问·五常政大论》云:“饮食自倍,肠胃乃伤”。

《灵枢·百病始生》云:“湿气不行,凝血蕴里而不散,津液涩渗,著而不去,而积皆成矣。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中云:“味伤形,气伤精,精化为气,气伤于味。

”《素问·生气通天论》云:“阴之所主,本在五味,阴之五宫,伤在五味”。

首次将本病形象化及具体化当属《难经》,《难经·第五十六难》云:“肝之积,名曰肥气,在左胁下,如覆杯,有头足”,以肝积论之(将“脂肪肝”称为“肝积”)。

至明代,对于脂肪肝的病因病机进行了高度概括。

《医学入门》中所云:“善食厚味者生痰”。

《医林绳墨》云:“气也,常则安,逆则祸,变则病,生痰动火……为积为聚。

”故治以健脾疏肝、祛痰化瘀、清热化湿为宜[1]。

《医林绳墨》曰:“气也,常则安,逆则祸,变则病,生痰动火,升降无穷,燔灼中外,血液稽留,为积为聚”。

从痰瘀理论探讨非酒精性脂肪肝的治疗

从痰瘀理论探讨非酒精性脂肪肝的治疗

从痰瘀理论探讨非酒精性脂肪肝的治疗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on-alcoholic fatty liverdisease,NAFLD)是一种与胰岛素抵抗、遗传易感关系密切的代谢应激性肝脏损伤,其病理学改变与酒精性肝病(alcoholic liver disease,ALD)相似,但患者无过量饮酒史。

由于现代医学认为脂肪肝是由多种原因造成的脂质代谢障碍,使脂质在肝细胞内过多蓄积的一种肝脏疾病,故有学者认为可将其归属于中医“痰证”、“湿阻”、“瘀证”、“积聚”范畴。

近几年痰瘀互结型脂肪肝的发病率随着生活方式的改变而明显提高,以痰瘀理论指导NAFLD的治疗,在临床上可取得肯定疗效,本文从痰瘀理论出发,分析痰瘀互结的致病原因,并以此为立论依据,提出NAFLD的有效治疗方法。

1痰瘀互结是NAFLD的基本病机非酒精性脂肪肝的病因为多为饮食不节,劳逸失当或情志刺激,肝脾肾三脏功能失调是本病病机的关键。

张学文认为:“脂肪肝的主要病机是肝经郁热,气滞血阻,瘀血内结”;潘金友等则认为:“该病证型虽多,但以肝郁血瘀为主要病机”;尽管说法较多,但本病发病机理与中医理论中的痰、湿、瘀、积等密切相关,可总结为肝失疏泄,脾失运化,肾虚气化不及,而致痰浊内生,气血痰瘀相互搏结,瘀阻肝络。

尽管本病病机和肝、脾、肾均有关系,但有研究人员收集了近10多年来关于中医药治疗脂肪肝的文献,统计分析证型分布情况,提示痰瘀互结是脂肪肝的主要证型,也是脂肪肝的基本病机。

《古今医鉴》言:“胁痛者……或痰积流注于血,与血相搏”,朱丹溪曾道:“痰挟瘀血,遂成窠囊”,这些都说明了脂肪肝的主要病机为痰瘀互结,积于胁下,日久则成本病。

概言之,痰湿瘀血湿交阻互结,肝脏脉络阻遏形成脂肪肝。

结合现代研究,NAFLD的痰瘀病理基础包含了脂代谢失衡、糖代谢紊乱、生物氧化失调、血液动力学改变等,换言之,代谢的紊乱、失调、生物氧化和血流动力学改变等多种因素形成痰和瘀,痰瘀交阻导致NAFLD的形成。

从调肝理脾论治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

从调肝理脾论治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

从调肝理脾论治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摘要:从西医对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的临床分类来说,肝癖不单是指单纯性脂肪肝、脂肪性肝炎,还包括了相关肝硬变及肝细胞癌,故“肝癖”一名符合该病演变的整个过程。

“肝癖”病名囊括了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病因病机、症状特点及疾病演变规律。

然而“肝癖”病名如何更全面、更系统地反应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发生、发展的规律,怎样赋予其新的内涵,仍需通过临床应用和验证,不断修定和完善。

关键词: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肝癖;脂肪性肝炎1从调肝理脾论治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原理众多医家提倡从肝脾论治疗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以调肝理脾为基本治法。

调肝又包括疏肝、活血、行气等,理脾包括健脾、化痰、利湿等治法,又多肝脾同治,如康良石提出本病以益气健脾、疏肝解郁,疏肝活血,滋水涵术、调和肝脾为基本治法。

又如龚享文等通过文献数据挖掘方法探索脂肪肝肝郁脾虚证用药规律,结果显示在治疗脂肪肝肝郁脾虚证的104首中药复方中,涉及163种药物,共分为6类:疏肝类、健脾类、化痰类、行气类、化癖类、消食类,配伍主要为疏肝理气药与健脾祛湿药的组合。

(1)疏肝健脾疏肝是指疏发肝气以条畅气机,疏肝又每与健脾合用,疏肝以促进脾脏运化,健脾以有利于肝之疏泄,以四逆散、柴胡疏肝散为代表方。

符思提出分期辨治,早期以肝郁脾虚证为主,自拟加味三香汤加减疏肝健脾,药用柴胡、自芍、木香、香附、霍香、郁金、陈皮、自术、山药、焦槟榔。

危北海提出从肝脾辨治本病,以疏肝平肝、健脾运脾为主要治疗原则。

以理气、补气、活血、化痰以及清热解毒为主要治疗方法。

治疗当虚实兼顾,气血并重,痰湿和食积同治。

(2)痰肝郁脾虚是本病的基本病机,痰浊奎滞是病理产物,故运脾可加强痰湿运化。

临床以运脾芳香化湿、理气化浊药物为主,如砂仁、木香、香附、川芍、苍术、霍香等。

卢殿强从“积”论治,指痰浊、湿热等病理产物,治疗从疏肝健脾调畅气机以消痰浊,清热利湿以分消湿热。

张赤志认为脾虚是本病的重要环节,气滞、痰浊、血癖是病理产物。

陈建杰教授治疗慢乙肝经验初探(一)

陈建杰教授治疗慢乙肝经验初探(一)

陈建杰教授治疗慢乙肝经验初探(一)【摘要】陈建杰教授擅长中西医结合治疗各种肝病,尤其对慢乙肝的治疗颇具特色。

文章介绍了陈建杰教授对慢乙肝的认识、诊治思路与组方用药特点。

【关键词】陈建杰肝病中西结合辨证论治根据我国2006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有乙型肝炎或HBsAg阳性史超过6个月,现HBsAg 和HBV-DNA仍阳性者,可诊断为慢性乙型肝炎(以下称慢乙肝),其临床以周身疲乏、食欲不振、恶心欲呕、腹胀、胁痛、口干、口苦为主要表现。

慢乙肝是我国常见的慢性传染病之一,病情缠绵,治疗困难,与肝硬化、肝癌密切相关。

陈建杰教授从医30载,两次入选上海市跨世纪“百人计划”,现为上海市医学领军人才,曾师从夏德馨、张鸿祥、王灵台等沪上名中医,融各家之长,在治疗内科疾病方面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特别是对慢乙肝的治疗有其独到见解,笔者有幸侍学左右,目睹众乙肝患者经陈教授诊治,悉获良效。

兹不揣浅陋,将陈教授临床经验总结一二,以共同学习。

1中西结合,病证相参陈教授循古而不囿于古,参西而本于中,主张借鉴西方医学的现代研究成果充实与发展中医药学,通常将西方医学的实验室检查结果作为中医辨证的参考,指导临床用药,如谷丙转氨酶、胆红素升高,多为湿热之邪较重,治以清热利湿,多选茵陈、虎杖、金钱草、苦参等,常可奏良效。

同时,陈师治病提倡中医辨证与西医辨病相结合,中西药并用,各取所长。

陈师通常将慢乙肝归属“胁痛”“肝着”“肾着”等范畴,多辨为脾虚湿滞,治拟健脾祛湿,同时根据慢乙肝的病因病理施以降酶、退黄抗病毒等治疗。

但是以干扰素和核苷类似物为主的两类抗病毒药物疗效有限,均不能完全清除病毒,而且不良反应繁多,这时联用中医中药既可以增加抗病毒疗效,又可以减轻不良反应。

导师以拉米夫定联合健脾清化方(炙黄芪、炒白术、苍术、陈皮、黄连、黄芩)治疗慢乙肝患者1年,并以拉米夫定为对照,发现可提高慢乙肝患者HBV-DNA转阴率,同时降低了乙肝病毒YMDD变异的发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DOIʒ10.13192/j.issn.1000-1719.2014.01.009陈建杰从“肥人多痰湿”论治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经验叶青艳,陈逸云,指导:陈建杰(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曙光医院肝科,上海201203)摘要:陈建杰教授系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曙光医院主任医师、博士研究生导师,上海市名中医,陈建杰教授从医30载,擅长中西医结合治疗各种慢性肝病,对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的诊治有独到见解。

陈师博古通今,从中医经典理论中提取精华,结合现代体质学说,对肥胖引起的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提出几点粗浅的看法,以体现中医学“治病求本”“因人治宜”的特色。

关键词:非酒精性脂肪肝;痰湿;肥胖;陈建杰;名医经验中图分类号:R575.5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0-1719(2014)01-0026-03Experience of Professor CHEN Jianjie's Experience on Using Theory ofObesity Phlegm and Dampness of TCM in Treatment of Nonalcoholic Fatty Liver DiseaseYE Qingyan ,CHEN Yiyun ,Advisor :CHEN Jianjie(Shuguang Hospital Affiliated to Shanghai University of TCM ,Shanghai 201203,China )Abstract :Professor CHEN Jianjie is the chief physician ,PhD supervisor of Shuguang Hospital Affiliated to Shanghai Univer-sity of TCM.He is also the famous doctor on TCM in Shanghai.After 30years'work in clinic ,Professor CHEN specializes in thetherapy of various chronic liver diseases ,especially in non-alcohol fatty liver disease.Combined TCM classical theory with the con-stitution theory ,Professor CHEN presents a few opinions about the non-alcohol fatty liver disease caused by fatty which reflects the TCM treatment characteristics-searching for the primary cause of disease as well as treatment chosen according to the variability ofan individual condition.Key words :non-alcoholic fatty liver disease ;phlegm and dampness ;obesity ;CHEN Jianjie ;experience of famous doctor ofTCM收稿日期:2013-07-05基金项目: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药重点学科(中国传染病学科)(2010);陈建杰上海市名中医工作室(ZYSNXD -CC -MZY003)作者简介:叶青艳(1987-),女,上海人,2012级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中医肝病。

通讯作者:陈建杰(1952-),男,广东番禺人,主任医师,博士研究生导师,研究方向:慢性肝病的中西医结合治疗。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on -alcoholic fatte liver disease ,NAFLD )是指除外酒精和其他明确的损肝因素所致的,其肝组织学上以大泡性肝脂肪性变为主要特征的临床病理综合征,现已成为我国常见的慢性肝病之一。

近年上海市成年人脂肪肝患病率为17%,其中肥胖症与脂肪肝的关联远远超过酒精滥用,接近90%的脂肪肝是由肥胖和代谢紊乱所致[1]。

前瞻性研究显示,15% 20%NAFLD 可进展为肝硬化,严重危害人类健康。

目前对其发病机制尚未明确,主要认为NAFLD 常与代谢综合征相伴。

西医治疗主要从改善生活方式、控制体重、使用血管紧张素受体阻滞剂、胰岛素增敏剂(二甲双胍、吡格列酮、罗格列酮)和他汀类药物,以降低血压、防治糖脂代谢紊乱和动脉硬化及保肝抗炎治疗,而无直接改善肝脏组织学的作用[2]。

导师陈建杰教授长期从事肝胆疾病的研究与临床治疗,在中医药治疗脂肪性肝病方面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陈师对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的病因病机及治疗用药具有独特的见解,临床疗效显著。

笔者有幸随师学习,聆听教导,现将导师经验整理总结如下。

1本病病因多为进食肥甘中医学并无相对应的病名,据其临床表现可归属于“胁痛”“肝着”“肥气”“湿阻”“痰饮”“积聚”等范畴。

陈师认为,NAFLD 的病因或因过食膏粱厚味、肥甘之品;或因郁结,情志失调;或因养尊处优、过度安逸,归纳而言主要与饮食、劳逸及精神因素密切相关,其中尤以过食肥甘,过度肥胖所占比例最高。

这与许雪荷等[3]系统总结了近10年来关于中医药治疗NAFLD 的文献后所得出的结论,即非酒精性脂肪肝主要由于饮食失节,情志失调,劳逸失度以及他病迁延引起痰湿浊瘀内停所致的结论基本一致。

2痰湿是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的重要病机2.1何为痰湿痰湿之名初见于《杂病源流犀烛·痰饮源流》,又名痰浊、湿痰。

其性黏滞重浊,随气流行,无处不到,阻碍气血流通。

中医基础理论认为,痰湿是各种因素导致人体津液代谢障碍所形成的病理产物,同时痰湿又反过来变成致病的病邪。

陈师在长期临床治疗脂肪肝过程中认为,高血脂乃血中之痰浊、痰湿,停于肝脏而形成脂肪肝。

2.2肥胖与痰湿的关系肥胖之名自古有之,《灵枢·卫气失常》即把肥胖人分为膏型、脂型、肉型。

现代中医将肥胖定义为因嗜食肥甘,喜静少动,脾失健运,痰湿脂膏积聚,导致形体发胖,超乎常人,并伴困倦乏力等为主要表现的形体疾病[4]。

朱丹溪首次提出“肥白人多痰湿”的观点。

叶天士指出:“夫肌肤柔白属气虚,外似丰溢,里真大怯,盖阳虚之体,惟多痰多湿……”,进一步阐明肥胖之人的病理属性是本虚标实,以气虚阳虚为本,多痰多湿为标。

陈修园有云:“大抵素禀之盛,从无所苦,惟是痰湿颇多。

”《张聿青医案》更是明确指出:“形体丰者多湿多痰”。

王琦教授[5]长期从事体质学说的研究,认为形体肥胖之人体质类型多偏于痰湿质。

孟萍等[6]通过对抚州市2000名居民体质情况的调查发现,NAFLD患者中痰湿体质所占的比例最高。

以上均说明了饮食因素所导致的痰湿内生是NAFLD发病的主要因素,肥胖是形成痰湿的基础,同时痰湿又能反过来作用于机体,加重肥胖的形成,与临床大部分脂肪肝患者的情况相似。

2.3痰湿形成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的机制要点目前已明确,非酒精性脂肪肝患者多伴有其他代谢异常疾病,其主要组成成分为肥胖症,尤其是中心性肥胖、2型糖尿病、血脂异常等,均与肥胖高度相关。

陈师认为非酒精性脂肪肝的病机要点在于饮食油腻肥甘之品,助生痰湿,或脾虚失运,痰湿内生,致肝失疏泄、脾失健运,继而水湿内停,痰凝气滞,血行不畅,瘀血阻滞,最终形成湿浊痰瘀互结,而其中痰湿最早出现,是本病发生发展的关键。

其所形成的病证又有虚实两端或虚实夹杂,起病之初,多见形体丰腴,痰湿壅盛之实证,渐致气血诸邪互结胁下,久则日久耗伤正气,致肝脾肾三脏受损而成积聚、鼓胀重症。

故而在本病的发展过程中痰湿贯穿始终,或夹热、夹瘀、夹虚。

因此陈师认为在这个过程中,若能抓住痰湿这一中心环节加以施治,则有可能使疾病趋于好转,甚或在脂肪肝形成之初防微杜渐。

3治疗3.1健康宣教目前临床医师对于患者的指导不足,健康宣教的重要性还未被充分认识。

陈师认为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的治疗难点在于患者对病情发展的严重程度认识不够,依从性不高,往往导致病情容易反复。

陈师临床通过宣教引导患者重视疾病,通过减少高热量食物摄入、改变饮食结构,改变长期坐姿、适量运动,从而控制体重,尤其是减少腹部脂肪堆积,去除痰湿形成之外因,提高脂肪肝的治愈率,降低复发率。

合理饮食是其中重要的环节。

患者应避免进食高脂肪和高胆固醇食物,如动物内脏、蛋黄、肥肉等,禁饮含有乙醇的饮料,减少食用薯片、奶茶、冰激凌、蛋糕等,宜多食豆制品、果蔬等。

3.2治病求本,从脾论治本病病位在肝,而病实源于脾。

盖脾主运化,具有消化饮食,化生、吸收和转输水谷精微的生理功能,若饮食不节,过食肥甘厚味及酒类,损伤脾胃,健运失职,饮食水谷不能化为气血而为痰为浊。

脾为后天之本,脾主运化水湿,“诸湿肿满,皆属于脾”,病理上“见肝之病,知肝传脾”,肝失疏泄,则脾失健运,易致湿浊内生。

故陈师认为本病的治疗要抓住痰湿这一主要病理基础,而化痰祛湿又主要从脾论治,治法上多运用健脾化湿,选用白术、薏苡仁、茯苓等。

佐以芳香化浊之品,如苍术、厚朴、砂仁、豆蔻等,可防滋腻、护脾胃、助运化。

3.3注重辨证加减辨证是中医治疗疾病的基本原则,也是中医“因人制宜”的重要体现,陈师在临床中强调“有是证,用是药”,兼见肝区刺痛者加延胡索、泽兰、青皮理气活血止痛;口干渴,舌红少津者加石斛、生地滋阴生津;湿热偏重者加黄芩、栀子清热化湿;伴有头晕、耳鸣、腰酸无力者加山茱萸、枸杞子、杜仲补肾强腰。

在临床运用中屡获佳效。

3.4结合现代药理,经验用药陈师临床用药在强调中医辨证论治的同时,还善于根据现代药理研究成果运用中药,并在长期的临床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临床多选用荷叶、白菊花、决明子等。

现代药理研究[7]表明,赤芍、决明子、五味子、山豆根、泽泻、荷叶、茵陈等在减肥、调脂、抗氧化应激及脂质过氧化等方面均显示出优越性。

3.5病案举例王某,女,58岁,退休,2011年11月初诊。

患者体检发现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史10年余,近2个月来易疲乏,精神不振,偶有肝区不适而就诊。

初诊:患者易感劳累,肝区偶有隐痛,胃纳可,大便偏秘,每2 3日一行,溲色略黄,夜寐安,苔薄白腻舌质偏红,脉弦滑。

查体:体型偏胖,神清气平,巩膜、全身皮肤无黄染,肝区无叩痛,Murphy征(-),双下肢无水肿。

(辅检2011年10月25日)肝功能:ALT96U/L,AST88U/L,TBil27.9mmol/L,IBil19.6mmol/L,A/G 48.23/29.6。

血脂:TC 5.53mmol/L,TG 3.03 mmol/L。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