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八年级语文下册 《采莲曲》教学设计 北师大版
《采莲曲》 教学设计

《采莲曲》教学设计《采莲曲》是一首中国古代的民谣,描绘了采集莲花的过程,旋律悠扬动听,文字简洁朴实。
通过学唱《采莲曲》,可以让学生了解古代文学艺术形式,领略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
以下是一种教学设计方案,旨在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学唱《采莲曲》。
一、导入(15分钟)1. 播放一段以莲花为主题的音乐,例如《莲花(莲之歌)》。
2. 引导学生讨论莲花的特点和象征意义。
可以提问以下问题:- 莲花有什么特点?有哪些颜色?- 在中国文化中,莲花代表着什么?- 莲花出现在哪些文学作品中?可以举例说明。
二、学习歌曲的意思(30分钟)1. 分发《采莲曲》的歌词,让学生诵读和理解歌词的意思。
2. 和学生一起分析歌词中的词语和句子,解释难懂的词语和短语。
3. 让学生讨论歌词背后的意境和主题。
可以提问以下问题:- 这首歌描绘了什么样的场景?- 采莲的过程中,作者对自然和生活有什么样的感悟?- 你觉得歌词中的哪些地方最打动你?为什么?三、学唱歌曲(40分钟)1. 播放《采莲曲》的录音,让学生听一遍,熟悉旋律和歌词。
2. 分段学唱《采莲曲》,老师先唱一遍,学生跟唱。
在学唱的过程中,老师可以重点指导如何把握节奏、发音和情感。
3. 将歌曲分成几小节,每学完一小节,老师和学生一起合唱。
4. 通过不断的反复练习,让学生掌握整首歌曲的演唱技巧和感情表达。
四、表演与欣赏(15分钟)1. 邀请几个学生表演《采莲曲》。
可以以独唱或合唱的形式呈现。
2. 学生表演过程中,老师可以给予肯定和建议,帮助他们进一步提升歌曲的表演效果。
3. 欣赏表演后,让学生彼此评价,分享自己对于不同表演的感受和意见。
五、延伸活动(20分钟)1. 邀请学生写一篇关于莲花的短文。
可以描述莲花的特点,或者表达对莲花的赞美和喜爱之情。
2. 学生可以自行选择表现方式,例如写诗、写散文、绘画等。
3. 让学生分享自己的作品,并互相欣赏和评价。
通过以上的教学设计,学生可以通过学唱《采莲曲》来了解莲花的特点和象征意义,了解古代文学艺术形式,并培养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和欣赏能力。
采莲曲教学设计

采莲曲教学设计第一篇:采莲曲教学设计《采莲曲》(其二)【学习目标】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
2.理解古诗内容。
3.能正确地背诵古诗。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揭示课题同学们,今天咱们来学习一首古诗,它们的名字是《采莲曲》(其二)。
教师板书课题,学生齐读课题。
二、出示学习目标课件出示本节课的学习目标: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
2.理解古诗内容。
3.能正确地背诵古诗。
指生读学习目标,其他同学认真倾听。
目标己经明确了,你们有信心实现目标吗?老师相信,只要大家认真自学,一定能很好地完成任务的。
三、先学(一)自学指导1.请同学们自由放声朗读古诗两遍。
要求:把字音读准确,诗句读通顺,并读出一定的语气。
2.读古诗找出你不懂的地方,可以问同桌,不认识的生字借助拼音多读两遍。
3.小组内两两互读古诗。
(二)自学检测指名朗读全诗,组织正音。
教师相机运用范读、领读、齐读等方式,读出一定的节奏和语气。
四、后教合作交流:1.请根据古诗内容和自己的理解,小组内交流讨论这首诗的内容。
2.《采莲曲》(其二)这一首诗描写了一种怎样的情景呢?从这首诗中你又体会到什么?教师点拨:1、注释:采莲曲:乐府旧题,《江南弄》七曲之一。
一色裁:同一种颜色剪裁而成。
乱入:混为一起。
罗裙:用细软而有疏孔的丝织品制成的裙子。
一色裁:像是用同一颜色的衣料剪裁的。
芙蓉:指荷花。
乱入:杂入、混入。
看不见:指分不清哪是芙蓉的绿叶红花,哪是少女的绿裙红颜。
闻歌:听到歌声。
始觉:才知道。
2、作品译文荷叶和采莲女的衣裳,简直就象是用同一颜色的衣料剪裁的。
采莲女们争先恐一进入莲池后,再也分不清哪是荷叶哪是衣裳,哪是莲花哪是人面,直到听见歌声,才知道她们来了。
这首诗像一幅美妙的采莲图画,描写了江南采莲少女的劳动生活和青春的欢乐。
这首诗写的是采莲少女,但诗中并不正面描写,而是用荷叶与罗裙一样绿、荷花与脸庞一样红、不见人影闻歌声等手法加以衬托描写,巧妙地将采莲少女的美丽与大自然融为一体。
采莲曲 教学设计

这首诗是王昌龄被贬龙标时所作,约作于唐玄宗天宝七载(748)夏。有本事载,王昌龄任龙标尉已经有了一段时间,一次,王昌龄独自一人在龙 标城外游玩,见当地酋长的公主蛮女阿朵在荷池采莲唱歌的情景,深 深被其所吸引,遂作《采莲曲》。
二、பைடு நூலகம்读课文,整体感知
1.请学生选择自己最喜欢的方式散读诗歌,要求参看注释、借助工具书扫除文字障碍,并在书上作好标记。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
1.了解作者相关文学常识及创作背景;
2.理解诗词大意,熟读并背诵诗词。
【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诵读与品析,把握艺术手法及诗歌的意蕴。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品味作者情感 ,能够从平凡的事物当中发掘生活的美好,培养崇尚自然的审美情趣。
【教学难重点】
【教学重点】
通过诵读与品析,把握艺术手法及诗歌的意蕴。
【教学难点】
品味作者情感,能够从平凡的事物当中发掘生活的美好,培养崇尚自然的审 美情趣。
【课前准备】
1.多媒体课件;
2.搜集与课文关的资料。
【教学过程】
一、师生谈话,导入新课
1.导入:
老师有几个谜语,请大家来猜猜:小小一姑娘,坐在水中央,身穿粉红袄,阵阵放清香。(莲花)池里一只碗,大雨落不满,小雨纷纷下,珍珠一串串。(莲叶)粗壮一条龙,静卧淤泥中,身体一节节,满肚小窟窿。(莲藕)“莲”是高洁的象征(ppt出示莲花图片),古代描写莲的诗词甚多,大家能背诵几句吗?王昌龄的《采莲曲》又将带给我们怎样的美的体验与感受呢?让 我们一起来走近它,欣赏它。
1.教师范读第一段,也可以指名学生来朗读,然后提问引发思考并进行学法指导:这一节在形式和音律上有何特点?
2.引导学生在默读中自主探究:比较全诗五段,看看它们在形式与音律方面有什么异同?
《采莲曲》教案设计

《采莲曲》教案设计第一章: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通过学习《采莲曲》,使学生了解和掌握古诗词的基本知识,提高学生的古诗词鉴赏能力。
1.2 过程与方法:通过讲解、讨论、欣赏等方式,引导学生深入理解《采莲曲》的意境和韵律,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采莲曲》,使学生感受古代生活的美好,增强对传统文化的热爱,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
第二章:教学内容2.1 诗词背景:介绍《采莲曲》的作者、时代背景以及诗词创作的背景,使学生了解诗词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
2.2 诗词解析:对《采莲曲》进行逐句解析,讲解诗词中的意境、韵律、修辞手法等,使学生深入理解诗词内容。
2.3 诗词欣赏:通过朗读、音乐欣赏等方式,让学生感受《采莲曲》的韵律美和意境美,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
第三章:教学过程3.1 导入:以图片、音乐等方式引导学生进入诗词意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2 讲解:对《采莲曲》进行详细讲解,包括诗词背景、意境、韵律等方面,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词。
3.3 讨论:分组讨论,让学生分享自己对诗词的理解和感受,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
3.4 欣赏:组织学生朗读、音乐欣赏,让学生感受诗词的美,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
第四章:教学评价通过课堂问答、讨论、欣赏等方式,评价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表现,检验学生的学习效果。
第五章:教学资源5.1 教材:《采莲曲》相关古诗词教材。
5.2 课件:制作与《采莲曲》相关的课件,辅助教学。
5.3 图片:收集与《采莲曲》相关的图片,用于教学展示。
5.4 音乐:搜集与《采莲曲》相关的音乐,用于教学欣赏。
第六章:教学活动6.1 课堂讲解:进行《采莲曲》的详细讲解,包括诗词的历史背景、作者生平、诗词意境、用词技巧等。
6.2 分组讨论: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针对《采莲曲》中的某一主题或意象进行深入讨论,促进学生之间的思想交流。
6.3 创意写作:让学生以《采莲曲》为灵感,创作自己的诗词或故事,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表达能力。
【教学设计新部编版】《采莲曲》(北师大)

教师学科教案[ 20 – 20 学年度第__学期]任教学科:_____________任教年级:_____________任教老师:_____________xx市实验学校《采莲曲》甘肃金塔第四中学栗金花◆教材分析《采莲曲》是第五单元比较·探究《诗词三首》中的第一首诗歌。
三首诗词均是咏荷之作,诗人从不同的视角,通过各具特色的艺术手法,展现了荷花、荷叶的美态。
三首诗歌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均是脍炙人口的典范之作,应引导学生通过诵读与想象,感知作者所描绘的场景与画面,并体验作品背后所蕴含的思想情感。
◆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目标】1.了解作者相关文学常识及创作背景;2.理解诗词大意,熟读并背诵诗词。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诵读与品析,把握艺术手法及诗歌的意蕴。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品味作者情感,能够从平凡的事物当中发掘生活的美好,培养崇尚自然的审美情趣。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通过诵读与品析,把握艺术手法及诗歌的意蕴。
【教学难点】品味作者情感,能够从平凡的事物当中发掘生活的美好,培养崇尚自然的审美情趣。
1.多媒体课件;2.搜集与课文关的资料。
一、师生谈话,导入新课1.导入:老师有几个谜语,请大家来猜猜:小小一姑娘,坐在水中央,身穿粉红袄,阵阵放清香。
(莲花)池里一只碗,大雨落不满,小雨纷纷下,珍珠一串串。
(莲叶)粗壮一条龙,静卧淤泥中,身体一节节,满肚小窟窿。
(莲藕)“莲”是高洁的象征(ppt出示莲花图片),古代描写莲的诗词甚多,大家能背诵几句吗?王昌龄的《采莲曲》又将带给我们怎样的美的体验与感受呢?让我们一起来走近它,欣赏它。
2.作者简介:王昌龄(698—757),字少伯,汉族,河东晋阳(今山西太原)人,盛唐著名边塞诗人。
王昌龄早年贫苦,主要依靠农耕维持生活,30岁左右进士及第。
初任秘书省校书郎,而后又担任博学宏辞、汜水尉,因事被贬岭南。
开元末返长安,改授江宁丞。
被谤谪龙标尉。
安史乱起,被刺史闾丘晓所杀。
初中北师大版语文八年级下册 第五单元比较探究【教学设计】《采莲曲》(北师大)

《采莲曲》甘肃金塔第四中学 栗金花《采莲曲》是第五单元比较·探究《诗词三首》中的第一首诗歌。
三首诗词均是咏荷之作,诗人从不同的视角,通过各具特色的艺术手法,展现了荷花、荷叶的美态。
三首诗歌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均是脍炙人口的典范之作,应引导学生通过诵读与想象,感知作者所描绘的场景与画面,并体验作品背后所蕴含的思想情感。
【知识与能力目标】1.了解作者相关文学常识及创作背景;2.理解诗词大意,熟读并背诵诗词。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诵读与品析,把握艺术手法及诗歌的意蕴。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品味作者情感,能够从平凡的事物当中发掘生活的美好,培养崇尚自然的审美情趣。
【教学重点】通过诵读与品析,把握艺术手法及诗歌的意蕴。
【教学难点】品味作者情感,能够从平凡的事物当中发掘生活的美好,培养崇尚自然的审美情趣。
1.多媒体课件;2.搜集与课文关的资料。
一、师生谈话,导入新课1.导入:老师有几个谜语,请大家来猜猜:小小一姑娘,坐在水中央,身穿粉红袄,阵阵放清香。
(莲花)池里一只碗,大雨落不满,小雨纷纷下,珍珠一串串。
(莲叶)粗壮一条龙,静卧淤泥中,身体一节节,满肚小窟窿。
(莲藕)“莲”是高洁的象征(ppt出示莲花图片),古代描写莲的诗词甚多,大家能背诵几句吗?王昌龄的《采莲曲》又将带给我们怎样的美的体验与感受呢?让我们一起来走近它,欣赏它。
2.作者简介:王昌龄(698—757),字少伯,汉族,河东晋阳(今山西太原)人,盛唐著名边塞诗人。
王昌龄早年贫苦,主要依靠农耕维持生活,30岁左右进士及第。
初任秘书省校书郎,而后又担任博学宏辞、汜水尉,因事被贬岭南。
开元末返长安,改授江宁丞。
被谤谪龙标尉。
安史乱起,被刺史闾丘晓所杀。
王昌龄与李白、高适、王维、王之涣、岑参等人交往深厚。
其诗以七绝见长,尤以登第之前赴西北边塞所作边塞诗最著,有“诗家夫子王江宁”之誉,又被后人誉为“七绝圣手”。
王昌龄诗绪密而思清,与高适、王之涣齐名,时谓王江宁。
采莲曲初中教案

采莲曲初中教案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采莲曲》;(2)了解诗人王昌龄的生平和创作背景;(3)分析并欣赏《采莲曲》中的意境和韵律。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诗文内容;(2)运用想象和联想,体会诗文中的画面美;(3)学会通过朗读、默写等方式,表达对诗文的理解和感悟。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江南水乡的美丽风光,体会劳动生活的喜悦;(2)培养热爱自然、珍惜美好生活的情感;(3)提高对古典文学的鉴赏能力,增强民族自豪感。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正确朗读和背诵《采莲曲》;(2)理解诗文内容,体会诗文意境;(3)分析诗文韵律特点。
2. 教学难点:(1)诗文中的生僻字词理解;(2)体会诗文中的画面美;(3)运用朗读、默写等方式,表达对诗文的理解和感悟。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展示江南水乡的图片,引导学生欣赏美景;(2)邀请学生分享关于江南水乡的诗词歌谣;(3)简介诗人王昌龄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读《采莲曲》,圈出生僻字词;(2)同桌互相讨论,解决生僻字词;(3)教师讲解生僻字词的含义。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诗文内容,分析诗文意境;(2)各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点评并总结;(3)引导学生发挥想象,体会诗文中的画面美。
4. 朗读感悟(1)学生齐读《采莲曲》,感受韵律美;(2)邀请学生朗读,表达自己对诗文的理解;(3)教师指导朗读,提高朗读水平。
5. 背诵巩固(1)学生自主背诵《采莲曲》;(2)教师检查背诵情况,及时纠正错误;(3)全班齐背,增强气势。
6. 拓展延伸(1)学生创作以江南水乡为题材的诗歌;(2)分享自己的创作,互相欣赏、学习;(3)教师点评,给予鼓励。
7. 总结课堂(1)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巩固知识点;(2)强调诗文中的美景和美好情感;(3)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关注美好事物,提高审美情趣。
《采莲曲》教学设计-【通用,经典教学资料】

教学重点
1.动物是生物圈中的消费者
2.动物是食物链的结构成分
教学难点
动物是食物链的结构成分
教学方法
讲授法、讨论法、活动法
教学过程
教学内容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新课导入
提供剪辑视频资料——丰富多彩的动物,看后提问:假如有一天这些动物从地球上消失,将会怎样?
可见动物在生物圈中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今天我们就来一起学习这个问题。
推荐一本书——《寂静的春天》
板书设计:
第17章 生物圈中的动物
第1节 动物在生物圈中的作用
一、动物是生物圈中的消费者
1、植食性动物(如:兔、牛……)
2、肉食性动物(如:狼、狮……
3、杂食性动物(如:棕熊、鸡……)
二、动物是食物链的结构成分
1、食物链 如:草→兔→狐
2、食物网
3、生物的富集作用
教学反思:
四、拓展延伸
活动四:比较阅读。
1.比较阅读王昌龄的二首《采莲曲》。
2.阅读本诗和白居易《采莲曲》,思考:
(1)简析两首诗中采莲少女形象的异同点。
两首诗中的采莲少女都热爱劳动,辛勤劳作。王诗中少女美丽、欢乐,充满青春活力;白诗中少女羞涩、纯真,情感真挚。
(2)诗人通过塑造的采莲少女形象,各表达出诗人什么样的感情?
伴随游戏进展,总结什么是食物链、食物网。
结合实例引导学生思考,如果食物链、食物网某一环节出问题,将会怎样?指出动物在构成食物链中的重要作用,明确食物链、食物网中任何一个环节的动物消失,都会影响到其他环节,从而使学生树立保护动物的意识。
学生参与游戏
学生思考回答
拓展,生物的富集作用
有时候人们并没有直接去伤害动物,但却也会发生一些意想不到的问题。举例:日本水俣病事件(请学生介绍)。造成人和动物出现此病的原因是什么呢?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21年八年级语文下册《采莲曲》教学设计北师大版
教学目标:
1、会认“莲、罗、裁”3个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古诗。
背诵古诗。
3、结合看图、读诗,了解诗文大意,感受人与自然的和谐、恬静之美。
教学重难点:
1、正确认识生字,并能正确流利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是教学重点。
2、感受人与自然的和谐、恬静之美是难点。
教学准备:生字、词语卡片、图片和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解题明意。
1、猜谜:“一个小姑娘,住在水池塘,身穿粉红衫,坐在绿船上。
”
2、揭示谜底荷花,问:荷花还叫什么?相机指导认读:芙蓉、莲
3、莲花的叶子叫做什么?(引出荷叶)我们可以用什么样的词来形容荷叶呢?
4、师:孩子们,每到春末夏初之际,荷塘里,荷叶绿了;到了盛夏时节,荷花红了,一个个粉嫩的莲蓬露出了它们的小脑袋。
等莲蓬成熟后,采莲姑娘们就会穿着漂亮的裙子,摇着小船,来到荷塘采摘莲蓬。
那美妙的景象让唐代
诗人王昌龄都陶醉了,今天我们就一起来读读唐代大诗人王昌龄的这首《采莲曲》(板书课题)。
你们看,这个新朋友“莲”,头上戴着一顶大草帽呢?聪明的孩子想一想,“莲”为什么要戴上草帽儿?(指名说)
采莲指的就是采莲蓬。
炎炎夏日到青青池塘去采莲,感觉怎么样?(指名说)带着我们的感觉读读诗题!
二、初读古诗、读准读通。
1、请大家把书翻到120页,自由地把古诗朗读两遍,注意把字音读准,难读的字多读几遍。
2、同桌互读生字。
读对了,夸夸他,读错了,帮帮他。
3、认读生字:罗、裁
4、认识多音字:觉
5、谁能把整首诗读给大家听?其他的同学认真听,听听他的字音读准了吗?句子读通顺了吗?(指名读,生评价)
6、其实,读古诗不仅要把字音读准,句子读通顺,还要把古诗的节奏读出来。
(师范读)谁能像老师这样读一读?(指名读,评价)
三、品读古诗、读出感情。
师:真是一曲动听的采莲曲呀!读着这美妙的采莲曲,你仿佛可到了怎样的一幅采莲图呢?(生自由读,读后指名交流)
(一)看图入境
①是啊,多么迷人的荷塘!(出示课件荷塘图)碧绿的茶叶层层叠叠,粉红的荷花星星点点。
悦耳的歌声飘飘悠悠,(放歌曲《江南》)此时此刻如果你就是站在荷塘边的诗人,你会怎么想怎么说呢!(指名说)
②引导思考:为什么只闻歌不见人?
③品读“闻歌始觉有人来”。
预设:
大诗人王昌龄也是听到歌声才知道荷塘里还藏着人的,(出示诗句“闻歌始觉有人来”)来,读来你们共同的感受来!(生读)
本来满眼是荷叶荷花,突然你听到了歌声,读——(指读诗句)
为什么只听见歌声,却看不见采莲姑娘?大家读读整首诗,顺着诗句找找原因吧!
(二)交流“闻歌始觉有人来”的原因,根据学情分版块品读诗句。
1、学习一、二行古诗
A、品读“荷叶罗裙一色裁”
①为什么只听见歌声,却看不见采莲姑娘?你从诗中哪一句读出来的?(指名说并相机板书:荷叶、罗裙)
②指名读第一行诗,相机解释“罗裙”。
③猜谜“十把小剪刀,剪掉衣服角。
”学习“裁”字的字形。
④师范读第一行诗,同学们边听边想:你的眼前出现了什么画面?(指名说)
⑤荷叶碧绿碧绿的,姑娘的罗裙翠绿翠绿的,绿得那么轻爽,绿得那么醉人,谁能把这种美的感觉读出来?(指名读)
⑥闭上眼睛,老师带你们到荷塘去看看美景吧。
睁开眼睛,看到这么多的绿色,你有什么样的感觉?(指名说,小组读)
⑦男女生比一比,看谁把罗裙和荷叶读得一样绿!
⑧荷叶是绿的,罗裙是绿的,就像是同一块绿布上裁下来的,真是——(齐读第一行诗)
B、品读“芙蓉向脸两边开”
①哦,看不见姑娘们是因为荷叶罗裙一色裁呀!再读诗句想想还有什么原因让我们看不见姑娘们?(指名说)你从诗中哪个地方看出来的!(出示诗句;板:芙蓉脸)
②想象拓境:
娇艳的芙蓉花,你为什么要向着采莲姑娘的脸儿开呢?(指名说)你就是一朵盛开在采莲姑娘脸旁的小荷花,读出你的美来!(指名读)你就是在粉红荷花间绽开笑脸的采莲姑娘,来,边读边配上动作,和小荷花比比美!
③粉红的荷花朝着粉红的脸儿开放,粉红的笑脸绽开在粉红的荷花间,真是花美,人更美,我们一起美美的读。
(齐读)
④老师已经看见了那个画面,荷叶和姑娘穿的罗裙是绿色的,分不清哪是荷叶,哪是姑娘的罗裙,采莲姑娘的脸庞正掩映在盛开的荷花中间,看上去好像鲜艳的荷花正朝着姑娘的脸庞开放,互相比美,难怪诗人会发出这样的感叹。
(男、女生读,齐读一、二行诗)
2、学习三、四行诗
①这么美的采莲姑娘在荷塘里采莲,为什么诗人却看不见呢?读读三、四行诗吧。
(自由读,指名说)
②原来,采莲姑娘的罗裙已经与荷叶混在一起,采莲姑娘红扑扑的脸也与荷花交相辉映,分不清哪里荷叶,哪是罗裙,哪是荷花,哪是姑娘的脸,瞧,这个“乱”字用得多好呀,写出了这种融为一体的美,正是“乱入池中看不见”,谁能读读这行诗?(指名读,男、女生比赛读)
③诗人为什么看不见采莲姑娘呢?(师生配合读)
④咦!你们听!什么声音?(课件出示flash画面)
⑤听了这歌声,你有什么感受?(指名说)是呀!景美、人美、歌更美,诗人也像我们一样,听到这优美的歌声才发觉在这荷塘之中采莲姑娘正摇着小船缓缓而来呢,谁能来读一读?(指名读)
⑥诗人起初在茂密的荷塘中寻找着采莲姑娘,想找又找不到,后来顺着优美的歌声看见了身穿绿罗裙,美丽似荷花的采莲姑娘,心里可高兴了。
(齐读第三、四行诗)
⑦碧绿的荷叶,粉红的荷花,美丽的姑娘,动听的歌声,多么让人陶醉呀!让我们再一次来欣赏这美丽的景象,一起把整首诗读一遍,读出感情,读出韵味。
(配乐齐读)
四、熟读成诵、积累语言。
1、孩子们,这乱入池中看不见的采莲姑娘就是这美丽荷塘的一部分,就是美妙大自然的一部分!要不然她们怎会是——(指读全诗)
2、赛歌会:
听愉快的歌声又飘来了,(放歌曲《江南》)一群荷叶罗裙,芙蓉脸的采莲姑娘划着船离我们越来越近,小诗人们,谁想用优美的诗句赞美她们?都觉得自己读得美呀!那咱们来个赛歌会,看谁读得美!
①赛前,我们先练习练习,可以看图读,做动作背,还可以和同桌一人读一句或一块儿来背!(自由背)
②每一小组为一只赛歌船,派代表参赛,代表可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背。
③小组之间可以以拉歌的形式互相接背。
④(放古筝乐曲《出水莲》)我们一起站在自己心中的荷花池边,一边欣赏,一边放歌——(配乐齐诵全诗)
五、拓展延伸,丰富积累。
1、欣赏《江南》,师范读。
2、师讲解诗意。
3、学生自由读《江南》。
4、合着音乐唱《江南》。
采莲姑娘听见也来参加我们的赛歌会了,(放歌曲《江南》来,跟着采莲姑娘一起唱唱吧!)
小结:美妙的大自然是诗人们唱不完的歌,诗人们唱不完的歌是美妙的大自然。
孩子们,课后请找一找,读一读其他诗人写的与采莲有关的诗句,并吟诵给爸爸妈妈听!
W35017 88C9 裉f 36526 8EAE 躮p
$39120 98D0 飐
H32954 80BA 肺23046 5A06 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