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气血津液学说

合集下载

医学专题第三章藏象学说精气血津液j5084

医学专题第三章藏象学说精气血津液j5084

1、气能生津(shēnɡ jīn)
津液的生成有赖于脾胃的功能,脾胃之 气旺,则津液就充盛(chōnɡ shènɡ);脾胃之气 衰,则影响津液生成而致津液不足。
第三十七页,共四十五页。
2、气能行津
津液的输布运行及排泄(汗尿),全赖 气的升降出入运动。如脾之升清,肺之 宣降,肾之蒸腾气化,维持了津液的运 行及化生汗尿排出体外。
第二十四页,共四十五页。
(三)血的功能(gōngnéng)
(二)血是机体精神活动的主要物质基础 《素问·八正神明论》说:“血气者,人
之神,不可不谨养。”《灵枢·平人绝谷》 说:“血脉和利,精神乃居。”说明人 体的精神活动必须得到血液的营养 , (yíngyǎng) 只有物质基础的充盛,才能产生充沛而 舒畅的精神情志活动。
无器不有”。 实际是把人体理解为一种耗散(hào sàn)结构。
第六页,共四十五页。
(三)气的功能(gōngnéng)
1.推动 作用 (tuī dòng)
2.温煦作用
3.防御作用 4.固摄作用 5.气化作用
第七页,共四十五页。
气的功能(gōngnéng)
1.推动作用 即激发、促进人体的生长发育、生殖、各
脏腑经络等组织器官之生理功能、血的 生成与运行、津液(jīnyè) 的生成、输布与排 泄等。 气虚则人体的生长发育迟缓或早衰,脏腑 经络之生理功能减退,血和津液不足, 血行迟滞,水液停聚等病理变化。
第八页,共四十五页。
气的功能(gōngnéng)
❖2.温煦作用 ❖温煦人体,维持正常体温和脏腑经络功
气虚,化生血功能弱——血虚。
治血虚,配以补气药。
第三十一页,共四十五页。源自气能行血血液的循行,有赖于心气的推动,肺气的 宣降,肝气的疏泄条达。

四、精气血津液经络2h

四、精气血津液经络2h

二、精的生成
禀受于父母,充实于水谷。
先天之精,一方面禀受于父母,另一方面在 胚胎形成至胎儿发育成熟而出生过程中又必须依 赖于从母体吸取来的水谷之精以养育之。主要藏 于肾,是构成脏腑组织的原始生命物质。
后天之精,来源于饮食水谷,是由水谷所化 生的,输布到五脏六腑等组织器官,最后归藏于 肾中的精。
三、精的主要功能
②性质:营气性质精纯,富有营养,属阴;卫 气性质慓疾滑利,易于流行,属阳。
③组成:营气水谷之精气,卫气水谷之悍气。
④功能:营气有化生血液,营运血液,营养全 身的功能;卫气有防御,温养,调节等作用 。
气的生成、分类及其分布、组成、功能小结表
历经三焦
化生 分布: 藏于肾中
布达全身
先天之精气〈肾〉 元气
气的推动作用体现在促进生长发育,激 发和推动脏腑组织器官功能活动、血液的 生成与运行以及津液的生成输布排泄。
若气虚,推动作用减弱,就会导致生 长发育迟缓或脏腑功能衰退,甚则血流迟 缓导致血瘀,津液输布障碍导致水湿内停 ,或痰饮等病证的发生。
2、温煦作用
气通过运动变化能够产生热量,温煦人体。 ①可使人体维持相对恒定的体温。 ②有助于脏腑经络组织器官的功能活动。 ③血液和津液等液态物质也要在气的温煦作用下正 常运行和进行正常的生理活动。 《难经·二十二难》说:“气主煦之”。气的温煦作 用是通过阳气的作用体现出来的,如《质疑录•论阳常有 余》说:“人身通体之温者,阳气也”。《医碥•气》也 指出:“阳气者,温暖之气也。”
①固摄血液:血液的正常运行必须依靠气的固摄才 不会逸出脉外。可使血液循脉而行,防止其逸出脉外。
②固摄津液:汗液、尿液、唾液、胃液、肠液等的 分泌和排泄,要受气的调节,防止过多流失。

中医学:精气血津液

中医学:精气血津液

中医学:精气血津液
精、气、血、津液,是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

中医学有关精、气、血、津液的理论,早在《内经》中已有了较为全面地论述。

这一理论的形成和发展,不仅与藏象学说的形成和发展有着密切的关系,同时也深受古代哲学思想中朴素唯物论的影响。

因此,精、气、血、津液虽然是生命的基本物质,但其概念都具有实体和模型的双重属性,是实体及其作用、功能、属性的辩证统
O
精、气、血、津液的生成、输布、代谢,有赖于脏腑经络等组织器官的生理活动,而脏腑经络等组织器官的生理活动又需要气的温煦、推动及精、血、津液的营养。

因此,精、气、血、津液既是脏腑经络等组织器官生理活动的产物,又是脏腑经络等组织器官活动的物质基础,其生理和病理,与脏腑经络等组织器官之间存在着十分密切的关系。

精、气、血、津液学说,主要研究人体基本生命物质的生成、输布、功能及其相互关系。

它从整体角度来研究构成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揭示人体脏腑经络等生理活动和病理变化的物质基础。

因此,精、气、血、津液学说与藏象学说、经络学说有着同等重要的地位,三者共同构成了中医生理学的基本框架。

中医:精、气、血、津液、神到底是什么?一篇讲清楚

中医:精、气、血、津液、神到底是什么?一篇讲清楚

中医:精、气、血、津液、神到底是什么?一篇讲清楚精气神是一个道教内丹学术语,精、气、神,道教内丹学术语。

也指精神力气。

在人体中,精指构成人体生命活动的各层次的有形元素,常呈固体或液体状态。

哲学前提:世界上的一切,从微观上讲,都是由精微物质构成的,比如基本粒子。

关于有形与无形、与主观关注点相关:当人们关注形态结构时所观察到的即为物质的有形状态;当人们关注机能变化时所观察到的即为物质的无形状态。

精,泛指有形状态之精微物质,比如粒子状态的基本粒子。

在人,则指构成人体生命活动的各层次的有形元素,常呈固体或液体状态。

气,泛指无形状态之精微物质,在人,则指构成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无形元素,常呈气体状态。

神,泛指精气之活力,在人,则指构成人体生命活动的各层次的形态功能变化活力,比如:新陈代谢、吐故纳新的过程,显然是由浑然天成、与生俱来的一套自组织自稳定的自动控制系统在运作。

广义的调神,泛指调整我们的这种生命活动自动控制系统,使之接近更加健康的境界。

所谓顺从神,即是顺从更加健康的生命活动自动控制系统。

狭义的调神,即是指调节心理活动。

从渊源上看,道教内丹学的精、气、神概念乃发端于先秦哲学与医学。

《周易·系辞上》说:'精气为物,游魂为变,是故知鬼神之情状。

'意思是说,精致的气凝聚而成物形,气魂游散而造成变化,考察物形的变化,这就能够知晓'鬼神'的真实状态。

在上古哲学中,不仅有'精气'的概念,而且有'精神'的概念,《庄子·列御寇》在描述'至人'的生活状态时即使用了'精神'的术语。

在《庄子》中,'精神'指的是人的'心志'。

战国以来的'医家'既使用'精气'概念,也使用'精神'概念。

如《黄帝素问·生气通天论》即说:'阴平阳秘,精神乃治;阴阳离决,精气乃绝。

气血精津液的关系精华版

气血精津液的关系精华版

气血精津液的关系精华版医生精、气、血、津液学说中的精、气概念,与中国古代哲学的精、精气、气范畴有着密切的关系:但哲学上的精、精气、气范畴是标示世界本原的物质存在,是抽象的概念:而精、气、血、津液学说中的精、精气、气则是医学科学中的具体物质概念。

但中医学属于自然哲学,是中国传统的自然科学,限于当时的科学水平和认识能力,在阐述主命、健康和疾病时.也必然会发生哲学与医学、抽象与具体的物质概念混称。

在精、气、血、津液学说中,精、气、血、津液等虽然是生命的基本物质,属于生命科学的具体物质概念:但是.我们理解其内涵时。

必须按中国传统的有体有用,体用如——的思维模式来认识,把精、气、血、津液理解为实体及其作用、功能、属性的辩证统一精,气、血、津液是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贡:精,乏指人体内一切有用的精微物贡;气,是人体内活力很强,运行不息.无形可见的极细微物质。

既是人体的重要组戎部分,又是机体生命活动的动力;血,是红色的液态物质;津液。

是人体内的正常水液的总称::精、气、血、津液,既是脏腑经络及组织器官生理活动的产物,又是脏腑经络及组织器官生理活动的物质基础。

精:气.血、津液是人体生命活动的物质基础,其运动变化规律也是人体生命活动的规律:精:气:血、津液的生戎和代谢,有赖于驻腑经络受组织器官的生理活动,而脏腑经络及组织器官的生理活功,又必须依靠气的推动、温煦等作用.精、血、津液的滋养和濡润,因此,精、气,血、津液与脏腑经络及组织器官的生理和病理有着密切关系。

气与精、血、、津液分阴阳.则气为阳。

阳气动,具有推动、温煦等作用,宣运行不息而;宜郁滞;精、血、津液为阴,阴主静,具有滋养、濡润作用,宜宁谧、秘藏而不宜妄泄。

生命物质虽有精、气、血、津液之分,怛皆本源于气:故曰:“人有精、气、津、液,立、脉.余意以为—气耳”,《灵枢·决气》:气聚而成形,散而无形—气与精,血液.津液相对而言.则气无形。

中医基础理论,精气血津液

中医基础理论,精气血津液
后天之精,经脾的转输 ,布散至脏腑, 成为脏腑之精;脏腑之精与各脏的血、津 液相互化生,促进脏腑功能正常发挥 先天之精,化生元气,以三焦为通道,布 散全身,推动和激发各脏腑功能活动,为 人体生命活动的原动力
2、精的施泄:
(2)生殖之精,施泄有度,繁衍生命
①生殖之精的化生:生殖之精,由先天之精
在后天之精的资助下,在天癸的促发作用

行于脉外的具有保卫作用的气。 脾胃运化的水谷精气中的慓悍滑利部分化生。 行于脉外运行全身,水谷之悍气,不受脉道之约束。 ①温养脏腑、肌肉、皮毛 ②护卫肌表 ③控制腠理的开合
5.主要功能
营 营 气 别名 别名
营 阴
卫 气 气
卫 阳
行于脉中,具有营养作用 行于脉外,具有保护作用 含义 概念 之气 之气
元气是人体的根本之气,为人体生命活动的原动力, 若元气不足——生长发育迟缓,各脏腑组织功能低下 的病变。 《景岳全书》“命门为元气之根,为水火之宅,五脏之 阴气,非此不能滋,五脏之阳气,非此不能发。”


生成
含义——原气,是人体的原始之气,根本之气,为人体生命活动的原动力 来源于先天——禀受父母肾中之精气 生成—— 充养于后天——脾胃吸收的水谷之精气
气的运动通畅无阻,协调平衡称之气机调畅
气滞——气阻滞于局部或郁而不散 气逆——气上升太过或下降不及 气机失调 气陷——气上升不及或下降太过 气脱——气外出运动太过,大量外脱而不 能内守 气闭——气出入运动受阻,不能外达而郁 闭于内
气的功能
推 动 调 控 作 用
人体生长发育与生殖
激发和推动
各脏腑经络等组织器官的功能 活动 血液的生成和运行 津液的生成、输布和排泄
二、津液的代谢
生成

气血精津液概述

气血精津液概述

第32 讲气血精津液概述气:含义、生成、功能、运动同学们,现在开始上课。

到上一节为止,我们将藏象学说的内容全部讲完了,我们是从人体结构学的这个角度,讲述了以五脏为中心的脏腑系统的生理功能,从整体到局部。

请同学们在学习这一章的时候,主要是掌握脏腑的生理功能和生理特性,在这个基础上,又进一步地来理解脏腑功能的整体性,进一步来体会藏象学说的方法。

第三章气血精津液学说下面我们讲第三章,精气血津液,就是气血精津液。

本章的目的要求是:一、掌握气的医学含义。

二、掌握气的生成、运动和分类。

三、掌握元气、宗气、营气、卫气的生成、分布和主要生理功能。

四、掌握血的概念、生成、循行和主要生理功能。

五、掌握精的概念、生成和主要生理功能。

六、掌握津液的概念、生成、输布、排泄和主要生理功能。

七、掌握气、血、精、津、液之间的关系。

八、了解气、血、精、津、液与脏腑之间的关系。

这一章是从生命的物质系统这个角度,讲人在气化过程中,这些生命物质是如何生成、变化的,怎样发挥它们的生理功能。

在人的生命基本物质中,我们在这里讲气、血、精、津、液,可以称之为气、血、精、津、液是人体的基本的五大生命物质系统。

这几者之间,最基本的物质是气,血、精、津液都是由气化生而来的。

第一节气下面我们讲第一节,气。

注意,这里面的气主要是讲人体之气,我们在讲第一章气一元论、阴阳、五行学说的时候,讲气的概念,那里面重在讲气的哲学含义,同时也提到气的医学含义。

中医学的气一元论,在论述生命问题的时候,是以生理之气,以人体之气为核心,建立自己的气的系统。

我们在这一节讲这个气是指人体之气,在医学领域里面来讲人体之气。

一、气的医学含义第一、气的医学含义。

这里面复习一下我们前面讲它的哲学含义:气是构成世界的本原,是一种极细微运动着的物质,这我们在第一章已经讲到的。

那么这个概念是一个抽象的物质概念,不是具体的物质概念。

而人体之气,就是医学里面,我们讲的人体之气,中医学叫人气,它是一个极细微的物质。

第三章精气血津液神:第四节津液

第三章精气血津液神:第四节津液

第三章精气血津液神:第四节津液第四节津液中医学的津液学说,是有关人体内津液的概念、生成、输布、排泄及其与脏腑、精、气、血相互关系的理论。

一、津液的基本概念津液,是机体一切正常水液的总称,包括各脏腑形体官窍的内在液体及其正常的分泌物。

津液是构成人体和维持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之一。

津液所包括的内容非常广泛,机体内除了藏于脏腑中的精和运行于脉管内的血之外,其他所有正常的液体都属于津液。

因此,津液既是构成人体的基本物质,也是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之一。

津液是津和液的总称。

由于津和液二者之间在性状、分布和功能上有所不同,所以从概念上应将二者加以区别。

《灵枢·决气》说:“腠理发泄,汗出溱溱,是谓津。

……谷入气满,淖泽注于骨,骨属屈伸,泄泽补益脑髓,皮肤润泽,是谓液。

”《灵枢·五癃津液别》又说:“津液各走其道,故三焦出气,以温肌肉,充皮肤,为其津;其流而不行者,为液。

”因此,可以说在津液中,质地较清稀,流动性较大,布散于体表皮肤、肌肉和孔窍,并能渗入血脉之内,起滋润作用的,称为津;质地较浓稠,流动性较小,灌注于骨节、脏腑、脑、髓等,起濡养作用的,称为液。

《类经·藏象类》注曰:“津液本为同类,然亦有阴阳之分。

盖津者,液之清者也;液者,津之浊者也。

津为汗而走腠理,故为阳;液注骨而补脑髓,故属阴。

”津与液的区别主要用于临床对津液损耗而出现“伤津”、“脱液”病理变化的分辨。

但在一般情况下,由于津液二者同属一类物质,且可以互补转化,故津和液常同时并称,不作严格区分。

二、津液的代谢津液在体内的代谢,是一个包括生成、输布和排泄等一系列生理活动的复杂过程。

这一过程涉及多个脏腑的生理功能,是多个脏腑相互协调配合的结果。

《素问·经脉别论》对此作了简要的概括:“饮入于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上归于肺,通调水道,下输膀胱,水精四布,五经并行。

”兹分述如下。

(一)津液的生成津液来源于饮食水谷,通过脾胃的运化及有关脏腑的生理功能而生成。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五章 气、血、津液学说
气、血、津液,是构成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 气——不断运动的、具有很强活力的精微物质
血——循行于脉内的红色液体
津液——人体一切正常水液的总称。
气-推动、温煦、气化-阳 血和津液-濡养、滋润
-阴
气血津液学说是研究人体基本生命物质的生成、输 布及其生理功能的学说。
-各个脏器共同作用的结果。 推动作用:心主血脉、肺朝百脉、肝主疏泄 固摄作用:脾统血、肝藏血
1) 2)
(一)概念 -体内一切正常水液的总称,包括各脏腑组织器官内的 液体及正常的分泌物。
*血液、精液不属于津液
1.生成:脾胃、小肠、大肠
2.输布:
1)
2) 3)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肺、脾、肾
肝主疏泄: 调畅气机,气行则水行(推动作用) 三焦决渎:通道
(补气以生血)
例:再障贫血,化疗抑制骨髓造血功能 当归补血汤:黄芪:当归=6:1
“气行则血行”(推动作用)
气虚-血行无力-血瘀-补气以行血(动力不足)
气滞-血行不畅-血瘀-理气以行血(动力障碍)
气逆-血随气升-上部出血-降气 气陷-血随气陷-下部出血-益气升提
气虚血瘀:中风后遗症-补阳还五汤 (生黄芪120g 当归3g 赤芍5g 地龙3g 红花3g 桃仁3g )-补气活血 2) 气滞血瘀:-行气活血 视网膜静脉阻塞所导致的眼底出血 妇女排卵功能异常、宫外孕 弥漫性血管内凝血(DIC) 硬皮病 心梗、冠心病 小儿腺病毒肺炎
广义之“精”,泛指一切精微物质,包括气、血、津液
和从饮食中来的营养物质。
狭义之“精”,即肾中所藏之精,又称“肾精”,分先
天之精和后天之精。
概念
1)
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精微物质,如呼吸之气, 水谷之气。 “气者,人之根本也。” “气聚则形存,气散则形亡”
“人以天地之气生,四时之法成”
气闭-气不外达而郁闭于内

生成
元 气
分布
功能
先天之精化生, 发于肾,通 人体生命活 后之精气充养 过三焦循行 动力的源泉 全身
宗 气
肺 吸 入 之 清 气 积于胸中 +脾胃运化的 水谷精气
司呼吸,行 气血,视、 听、言、动
气 生成 营气 分布 功能
行于脉中 化生血液;营养全身
(防御)护卫肌表; 水 谷 行于脉外 (温煦)温养脏腑、 肌肉、皮毛; 精气 卫气 (调节)控制汗孔的 开合、汗液的排泄, 维持体温的恒定。
掌握气的生成、功能、运动,血的生成津液的概念、输
布,气、血、津液之间的关系。
熟悉精的概念,气的分类。 了解血的功能、运行,津液的功能。
2)
脏腑组织的生理功能,如经络之气、脏腑之气等。

1.先天之精气:源于父母的生殖之精——肾为生气之根 2.水谷之精气:源于水谷,经脾胃运化生成——脾胃为生气之源
3.经肺吸入的自然界清气——肺为生气之主

1.推动作用
1) 2) 3)
人体的生殖、生长发育, 脏腑的生理活动, 血液的生成和运行, “气为血之帅,血随之而运行”
1)
气的固摄作用-脾统血
脾不统血-各种出血
“气不摄血”-补气以摄血
1)血能载气 2)血能养气
血虚-气虚 出血-气脱
血液濡养-脏腑功能-气的生成
大出血-治疗当先补气 “独参汤” “有形之血不能速生,无形之气所当急固”
1.气能生津
2.气能行津 3.气能摄津
脾胃气虚-津液不足
津液停聚-行气+利水 自汗、尿频、遗尿-补气
3.排泄:汗液、呼气、尿液、大便
肺主行水: 脾气散精:
宣发,肃降 上输于肺 居中以溉四傍
肾主水:
1. 2. 3. 4. 5.
滋润、濡养 化生血液 调节人体的阴阳平衡 排泄代谢产物 运载全身之气
“气为血之帅” 1.气能生血 -血的组成和生成过程离不开气和气的运动变化。 “气化”
血虚-补血+补气
4.津能载气
出汗过多,或大量呕吐、腹泻-津液丧失,气随 液脱 (如:中暑)
1)
“津血同源 ”
都源于水谷精气
2)
“血汗同源”
1)
失血过多-津液不足:口渴、尿少、皮肤干燥-失 血者不宜用汗法
津液大量损耗-血虚-大汗伤津者不宜用破血、逐 血药

2)
“夺血者勿汗,夺汗者勿血”
“鼻衄不可发汗,亡血家不可发汗”
营卫不和-恶寒发热,无汗/汗多,抗御外邪能力低下
(一)概念 循行于脉中而富有营养的红色液态物质 (二)生成 营气和津液组成。 血液的化生与脾胃、心肺、肾相关,以脾胃尤为重要。
1.营养和滋润功能
“血主濡之”
减弱-头昏眼花、面色不华或萎黄、毛发干枯、肌肤干 燥、肢体麻木 2.神志活动的物质基础
失常-神疲健忘、失眠多梦、精神恍惚、谵语、昏迷
与入侵病邪作斗争,驱邪外出-正常:虽有 邪气侵入,不易发病;或发病易于治愈-减 弱:患病后难以痊愈
2)

1) 2) 3) 4)
固摄血液 固摄津液(汗液、尿液、唾液) 固摄精液 维持脏腑器官的正常位置

通过气的运动而产生的各种变化
气化=新陈代谢 (物质转化和能量转化)


“气机”-气的升、降、出、入运动 脏腑功能 脏腑的协调关系 气机失调: 气滞-气的运行不畅或在局部发生阻滞不通 气逆-上升太过或下降不及 气陷-上升不及或下降太过 气脱-气不内守而外逸 “气机调畅”
4)
津液的生成、输布和排泄。
“气能行津,气行则水行”

《难经.二十二难》“气主煦之”
1) 2) 3)
维持人体的正常体温 脏腑的生理活动 血液、津液的正常运行 “血得温则行,得寒则凝” “气不足便是寒,气有余便是火”

“正气存内,邪不可干;邪之所凑,其气必虚。”
1)
护卫肌表,防御外邪入侵-正常:邪气不易 侵入机体-减弱:邪气容易侵入而致病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