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的_清官情结_

合集下载

清官情结探析

清官情结探析

清官情结探析王燕%,唐爱芳!(1.南京师范大学公共管理学院;2.南京大学政治与行政管理学系;江苏南京210097)摘要:清官情结作为积淀深厚的民族文化心理特征,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人们的政治意识和政治行为。

它的产生有着深刻历史渊源。

在当前,由于一系列现实原因,清官情结仍获得广泛的社会认同。

但是,它的存在遏制了公民独立政治人格的形成,侵袭着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进程,必须予以摒弃。

关键词:清官情结;历史渊源;现实条件;摒弃中图分类号:("#文献标识码:*文章编号:%""+,"-++(!""#)"!,"%!.,"!一在长达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中,清官一直是人们高度推崇的特殊官僚群体,人们期盼他们能够“为民作主”,将政治清明、国运昌盛的希望寄托于清官身上。

这种对清官的依赖和期盼情结有着深刻的社会根源,主要表现为:第一,自给自足的封闭式小农经济生产方式是封建社会最典型的生产方式,正是这样一种生产方式构成了清官情结产生和存在的深厚土壤。

在这种生产方式中,人们可以通过自己的劳动满足大部分需要,而无须与外界发生联系。

农民与农民之间那种“袋中马铃薯”的关系,又使他们难于联合起来。

他们需要有强大的外部力量来保护自己,而自我维持的特点又造成他们对政治的隔膜,因此他们放弃自己的政治权利来获取自己的生存,把一切都交付官府,希望清官施恩于己。

正如马克思曾作的对农民的分析:“他们不能以自己的名义来保护自己的利益,他们不能自己代表自己,一定要别人代表他们。

他们的代表一定要同时是他们的主宰,是高高地站在他们之上的权威,是不受任何限制的政府权力,这种权力保护他们不受其他阶级的侵犯,并从上面赐给他们雨露和阳光”$%&。

第二,高度集权的封建专制体制也是清官情结产生的温床。

在漫长的封建时代,皇帝始终是国家的政治权力中心,是所有臣民的政治、经济、精神乃至生命的绝对主宰。

关于历史名人清官的廉政故事

关于历史名人清官的廉政故事

关于历史名人清官的廉政故事在中国历史长河中,有许多杰出的清官以廉洁的品质和公正的执法而闻名于世。

他们代表着正直和公正,为人民造福,树立了众多可敬的榜样。

本文将介绍几位历史名人清官及其廉政故事。

第一章:明代宣德年间的杨士奇杨士奇是明代宣德年间的一位杰出清官。

他以勤奋工作和廉洁自持而闻名。

在他任职的地方,他广泛征求民意,严格执法,使百姓安居乐业。

杨士奇在纪律执行中严格要求自己,并积极打击贪污和腐败现象。

他坚持以身作则,依法办事,使其所在地区的治安得到很大的改善。

第二章:清代康熙年间的傅恒傅恒是清代康熙年间的一位清官,他以贞廉、勤勉和聪明才智而著称。

傅恒在担任官职期间,致力于解决农民的疾苦和民生问题。

他热心公益事业,帮助贫苦百姓脱贫致富,并制定了一系列有益于农民的政策。

傅恒坚决打击贪污行为,整顿官府的作风,并严厉处罚腐败官员,使社会治安得到了有效地改善。

第三章:近代民国时期的孙中山孙中山是近代中国历史上的一位杰出政治家和清官。

他致力于革命事业,并为了建立一个公正和廉洁的政治体系而奋斗。

孙中山执政后,他发动了一系列的反腐行动,并制定了一系列法规来打击腐败现象。

他注重公平公正,坚决惩治腐败分子,推动了机构的清洁化和廉政建设,为国家的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附件:本文档涉及的附件为相关清官的传记和相关历史资料。

注释:1.廉政:指在行使公职过程中恪守公正、诚实、正派和廉洁奉公的作风。

2.贪污:指公职人员利用职务之便,以非法手段占有、侵吞或私自分配公共财物。

3.腐败:指公职人员、社会机构和组织成员滥用、徇私、选取权力,为自己和他人谋取私利的行为。

试论“清官情结”的历史根源

试论“清官情结”的历史根源
, , ,

,


,
,
,




,




‘ (
,




,
,
,

一种不 平 等 与 此 同 时 专 制 社 会 强 烈 澳视人 的 基 本 琴
,



,

,



,
,
,


,
,
,

产 与 生存权利 在 专制 君主的观 念 中 夫枚 民 者 扰 畜 禽 菩 也 这 也 恰如 马 克 思 所 阐 释 的 专 制 制 度 的 唯 一 原 则 就 是 轻 视人 类 使 人 不 成 其 人 … … 专 制 君 主 总 是把 人 看 得 很 下 践 哪 里 君
,
,



,
,
,

,
,

,
,
% 主 制 的 原 , 占优 势 哪 里 的 人 就 占 少 数 哪 里 君 主制 的 原 则 是 天 经地 义 的 哪 里 就根 本 没 有
,
,
,
,
,
,
,

,

,
,
,
,
” “
,
统 治 者 不 把 人 当 人 肴 而 人 们 自 己 也表 人了 为 强 烈 的 依 附 性 和 缺 乏 自 主 性 这 其 中也 包 现 括接 受 过教 育 的 知 识 分 子 他 们 把 自 我 价 值 的 实现更寄希望 于 肾君 与 明 主 货与 帝王
试论 “ ” 清官情结 的历史根源

对“清官文化”的几点思考

对“清官文化”的几点思考

对“清官文化”的几点思考作者:崔哲铭来源:《新长征·党建版》 2016年第3期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深入推进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需要坚持发扬我们党在反腐倡廉建设长期实践中积累的成功经验,需要积极借鉴世界各国反腐倡廉的有益做法,也需要积极借鉴我国历史上反腐倡廉的宝贵遗产。

研究我国反腐倡廉历史,了解我国古代廉政文化,考察我国历史上反腐倡廉的成败得失,可以给人以深刻启迪,有利于我们运用历史智慧推进反腐倡廉建设。

在中国历史上,“清官”及“清官文化”是一个比较突出的文化现象,也是一个值得我们认真研究的课题。

一、“清官文化”的历史轨迹从古代到现代,“清官”极受民众推崇,有关“清官”的文艺作品也很受欢迎。

那么,到底何谓“清官”?何谓“清官文化”?清官,是中国社会民间对好官的称呼。

而“清官文化”则是中国社会特有的一种文化现象。

它植根于中国五千年的历史中,影响至今。

可以说,自商秦以来,便有清官、赃官之别,在正史中,“清官”一般以“廉吏”、“良吏”称之。

历史上清官的集中表现为:他们心中装着百姓,恪守“清、勤、慎”为官箴言;他们公正无私、廉洁自律、大义灭亲;他们为了百姓,不惜丢掉乌纱帽,自毁锦绣前程,敢与贪官污吏、豪强权贵做斗争;他们不惜牺牲身家性命,犯颜直谏,抨击皇帝的误国政策、荒唐行为,这就是历史上的“清官”,百姓心目中的“好官”。

“清官”作为一种文化现象,则出现在宋明以后,一些宣传清官事迹的文艺作品,如话本小说《包公案》、《刘公案》、《铡美案》开始在民间广泛流传,家喻户晓。

明末清初著名文学家、史学家张岱在所著的《夜航船》中,描述了古往今来40 位清官的故事。

从历史上看,包拯、海瑞、于成龙、张伯行、张养浩……这些古代清官,既给一代又一代人留下难以释怀的廉洁情结,也启发人们思考这样一条千古不变的历史规律:官员清廉则国运兴盛,官员贪腐则国家败亡。

对任何一个国家任何一个政权来说,如果不解决官员的贪腐、奢靡、纵欲、享乐问题,必然会导致人亡政息、国将不国。

话说清官

话说清官

话说清官作者:周丽萍来源:《廉政瞭望》2008年第04期小时候喜欢看戏,每当看到一出伸冤告状的戏,心头就急,寻思着“青天大老爷赶快出来吧”!当然,除了戏曲,还有老人们讲的故事。

外婆并不识字,但讲起铁面包青天、九品芝麻官的故事来,却是如数家珍,讲得跌宕起伏,令人如痴如醉。

这就是笔者最初的“清官启蒙”。

我想,多数国人的“清官意识”,也便是这样熏陶而来的吧。

没有舞台戏曲的浓墨重彩和民间故事的口口相授,清官不会像现在这样深入人心、世代风行。

原因很简单,在古代社会中,多数民众都不识字,他们是通过语言而不是文字来认知历史的。

其实,“清官”称谓本就起于民间。

在二十四史中,对好官一般称为“循吏”、“良吏”、“廉吏”。

“清官”一词是受宋元民间清官文学的影响,由民间用语转而被吸纳至官方法律文书中的。

时光荏苒,时移世易,中国经历了百年来沧桑,许多传统的文化逐渐式微甚至消亡,然而,清官文化却是长兴不衰,尤其在反腐败斗争日益激烈的今天,报刊上在宣传清官,影视剧在热播清官,老百姓也在热切地呼唤清官。

为何国人的清官情结如此历久不衰?清官是否是当今廉政建设一剂良药?或许,我们能从历史中寻找一些答案。

清官的DNA中国人民的清官梦源远流长,根深蒂固,这令人费解:同样都经历过贪腐专制的黑暗时代,与中国历史上千古传颂的清官文化相比,西方为何没有对“清官”的热切呼唤和顶礼膜拜?笔者认为,是中国的儒家文化孕育了清官文化的基因。

草根话语和主流舆论、精英思想在儒家文化中合流,共同孕育了中国人的“清官梦”。

历朝历代都有苦读四书五经、饱受儒学熏陶的官员,怀抱修齐治平、忠君爱民的理想,其居官立身之道,以操守廉洁为本。

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之后,中国两千多年来都是以儒治国。

儒家讲究以德治国,强调个人的道德操守,而“廉”就是传统道德的核心,有句话叫做“非廉无以养德”。

儒家又讲“水可载舟,亦可覆舟”,推崇为政者“廉以洁己”、“慈以爱民”。

三国时期,司马懿曾说:“为官长当清、当慎、当勤,修此三者,何患不治乎。

中国古今廉洁故事

中国古今廉洁故事

中国古今廉洁故事1. 明朝著名清官海瑞,一生刚正不阿,廉洁公正,深得百姓拥戴。

他曾在浙江淳安当知县,当时官场腐败,贪污成风。

海瑞上任后,首先宣布了一条规定:一切官员贪污受贿者,严惩不贷。

他自己也以身作则,拒绝贪污,清廉为官。

明朝时期,海瑞以刚直不阿、廉洁公正的形象深入人心。

他在浙江淳安担任知县时,面对官场腐败、贪污成风的局面,毅然宣布了严厉的规定。

他以身作则,拒绝贪污,清廉为官,深得百姓的拥戴。

海瑞的清廉形象在明朝官场中独树一帜,成为了当时官员的楷模。

2. 东汉时期,庐江太守羊续施政清平,为人俭朴,素有穷官之称。

有一次,羊续的属下给他送了一条活鲤鱼,面对这条“礼鱼”,他收下后让人把鱼挂在庭檐下,没过几天,就成了一条枯鱼干,在屋檐下飘来荡去,羊续也不让人取掉,以此表达自己不收礼的决心,留下“悬鱼太守”的美名。

在东汉时期,庐江太守羊续以施政清平、为人俭朴而著称。

他的生活简朴到了极点,甚至被人们称为“穷官”。

有一次,他的属下送给他一条活鲤鱼作为礼物。

羊续收下后并没有私自食用,而是让人把鱼挂在庭檐下。

几天后,这条鱼已经变成了一条枯鱼干,在屋檐下飘来荡去。

羊续并没有让人取掉这条鱼,而是以此表达自己不收礼的决心。

他的这种廉洁精神被人们传颂千古,留下了“悬鱼太守”的美名。

3. 徐勉是南北朝时期的著名清官,他为官清廉,以身作则。

一次,他的一位朋友向他索要贵重物品,徐勉回答说:“我身居高位,却无半间屋、一片地,连子孙都感到羞耻,怎么敢私自受贿呢?”他的朋友被他的廉洁精神所感动。

徐勉是南北朝时期的一位著名清官,他为官清廉,以身作则。

一次,他的朋友向他索要贵重物品,希望能够得到一些好处。

然而,徐勉却回答说:“我身居高位,却无半间屋、一片地,连子孙都感到羞耻,怎么敢私自受贿呢?”他的朋友被他的廉洁精神所感动。

徐勉的这种高尚品质和廉洁精神成为了后人学习的榜样。

4. 清朝康熙年间,有一位名叫张清恪的官员,为官清廉,深得百姓爱戴。

中国历代清正廉洁的故事

中国历代清正廉洁的故事

中国历代清正廉洁的故事
摘要:
一、引言
1.中国历代清正廉洁的背景
2.清正廉洁的重要性
二、
正文:
在中国历史长河中,清正廉洁的政治品质一直被世人推崇和传承。

从战国时期的屈原到现代的沈浩书记,无数清官廉吏的故事深入人心,成为中华民族优秀传统道德的重要组成部分。

古代清官的故事历久弥新。

战国时期,屈原身为楚国重臣,却忠诚于国家,廉洁奉公,以身殉国。

汉代的杨震,历任尚书令、光禄勋等要职,他公正廉明,以身作则,被誉为“杨震廉洁,儿孙自愧”。

北宋的包拯,以公正廉明、铁面无私著称,其事迹传颂千古。

明末的郑成功,守卫海疆,威震敌胆,始终保持清正廉洁的品质。

近现代以来,清正廉洁的楷模不断涌现。

朱德委员长是新中国建立的元勋之一,他一生严于律己,廉洁奉公。

焦裕禄书记,被誉为“党的好干部”,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带领群众脱贫致富。

孔繁森书记,长期在艰苦地区工作,廉洁自律,一心为民。

沈浩书记,新时代的好干部,为人民群众谋福祉,直至生命的最后一刻。

在新时代,清正廉洁依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清正廉洁是社会主义核心
价值观的体现,是新时代党风廉政建设的必然要求,也是全社会崇尚廉洁的重要氛围。

每个党员干部都要以清正廉洁为目标,自觉践行廉洁自律的各项规定,做到心中有党、心中有民、心中有责。

总之,传承清正廉洁文化,弘扬廉洁精神,是每个党员干部的责任和使命。

中国人的“包青天”情结论文

中国人的“包青天”情结论文

中国人的“包青天”情结摘要:“包青天”情结一直活在中国人的心目中,然而,冷静分析不难发现,这其实是以一种典型的人治情结。

说到底,还是法制的不健全。

只有在确立了法治之上的形态之后,才能真正地根除人治,真是实现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关键词:包青天人治法治中国人向来有着浓厚的“包青天”情结,包青天以其铁面无私、刚正不阿、坚持正义的清廉形象而流芳千古,以至于让后人们每每谈起时,总有道不尽,说不完的佳话与美谈。

对于大多数人来说,但凡只要生活中遇到有纠纷或者官司之类的麻烦事时,总企盼着能够遇到像“包公”一样的好官、清官,人们将正义、公正的希望诉诸于这样一个人,无非是想实现司法正义,及时地惩治贪官污吏。

今天的人们自然也不例外,一旦遇有遮掩的问题时,期盼碰上像“包公”这样的意识仍然很强烈,这就是中国人一种根深蒂固的“包青天”情结。

一、“包青天”情结分析包青天是中国人处于水深火热时的精神寄托,是中国人以特权取代特权的童话,也是生活在最底层的“人治梦”。

中国人的意治盖上了“开封府”的官印,似乎立即就骑在了朝廷的脖子上,皇亲国戚、文武百官也要跟着诺诺连声、点头哈腰;否则,恺恻![1]在现代生活中,有的官员包庇亲友,有的执法者在法律面前不能做到人人平等,叫人家怎么能不想念包大人?所以,只要是执法者执法水平不能超越那个时代,不真正显现出包大人那种刚正不阿大无畏的英雄气概,那一件件动人的办案速度,办案的准确性,执法的严明性,人们就永远有理由怀恋包公,永远有理由要求青天大老爷横空出世,民间也就永远有解不开的包公式的清官情结。

可见依法办事在中国的历史上何其艰难?为其难能方可见贵!原因何在?一句话:中国历史无法治。

我们固然理解这种情结,因为追本溯源,民众对包青天这样一种至高的崇拜是由于中国古代传统的司法制度的极度不完善在民众心中造成了极大的影响。

所以包青天的刚正不阿、秉公执法的无私的形象在中国人民的心中留下了深深的烙印。

然而,其实在骨子里,那只是包青天依靠上级的信任、个人的魅力和风骨以及他脆弱的身家性命作赌注所维持的一时权宜。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另一方面,清官还是皇权社会中对知 识分子完美人格的呼唤,也是当时正统知 识分子的理想与追求。儒家思想中有明确 的社会政治思想, 孔子怀抱着 “天下有 道 ”、“礼 治 ”的 社 会 理 想 ,孟 子 憧 憬 着 “仁 政”, 他们都为这些理想矢志不渝地奋斗
了一生。 而后世清官作为儒家的信徒,同 样怀抱 着社会政 治思想 。 而 孔孟的“礼 治” “仁政”思想对后世影响非常大,如果关注 一下清官的作为,就会发现,到地方任职 的清官, 几乎不约而同地先从减免赋税、 减轻徭役、整顿吏治、劝勉农耕、兴除利 弊、改革风俗、建立学校等方面入手,一步 步推行自己的从政措施。 总的来说,都是 在将孔孟的“仁政”思想具体化。 杜甫在 《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诗中写到:自谓 颇挺出,立登要路津;致君尧舜上,再使风 俗淳。 写的正式诗人年轻时期意气风发, 对自己才能前途的无比自信和致君泽民、 兼济天下的远大抱负。他给自己预定的政 治目标是要成为甚至超过周公、管仲那样 的良相贤辅,辅助君王成为比尧舜还要伟 大 的 圣 主 明 君 ,实 现 “王 道 ”“仁 政 ”, 泽 惠 天下 百姓。 宋 代范仲淹 ,在他的名 文 《岳阳 楼记》中,阐述了自己对古代仁人的追求, 表示自己要“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先天 下之忧 而忧 ,后天 下之乐而 乐 ”。 海瑞在 给 皇帝的上书中说,臣子们要“亦得自洗数 十年阿君之耻,置其身于皋、夔、伊、傅之 列 ”(《 明 史·海 瑞 传 》)。
参考文献: 1、丁 铁 丘.清 官 崇 拜 谈— ——从 包 拯 到 海 瑞 [M].济 南 出 版 社 ,2007. 2、单远慕,刘 益 安.中 国 廉 政 史[M].中 州 古 籍 出 版 社 ,1991. 3、朱 义 禄.清 官 情 结 与 当 代 中 国 政 治 文 化 心 理 [J].探 索 与 争 鸣 ,2001(10). 4、陈 旭.孝 亲 、忠 君 、爱 民— ——清 官 政 治 思 想 模 式 [J].同 济 大 学 学 报 ,2004(6). 5、王 亚 南.中 国 官 僚 政 治 研 究[M].中 国 社 会 科 学 出 版 社 ,1981. 6、汉 书[M].中 华 书 局 ,1962. (作者单位:广西师范大学历史文化 与旅游学院)
萎缩, 使自己日益远离国家政治生活,对 统治者产生强烈的依附。 同时,清官意识 也模糊了人们对专制制度的注意力,人们 关注更多的是人,而不是制度。 当出现危 机时,不是从制度上去探求原因,而是期 盼“圣人”、“贤臣”来化解危机。
可以说,清官意识在一定程度上发挥 着维持和延续封建专制统治的作用。而在 另一方面又证明了中国始终是一个人治 的社会。 但必须指出的是,清官信仰实际 上是一出被清官话语遮蔽了的超级悲剧, 反映了传统中国政治、法律、文化的真正 悲剧;清官信仰暴露了传统中国的平民百 姓缺乏独立自主的个体意识,一种由集权 专制长期奴役而养成的顺从人格。中国人 有清官情结,无数的文艺作品都是赞清官 批贪官,百姓的心也是动不动就被那些清 官感动,把自己所处的恶劣境况往往都归 罪于无良官员的贪腐罪行。却从来想不到 自己的境况之所以老在恶性循环中反复, 其实是因为自己没有主体地位。 而且,清 官 无 论 如 何 “爱 民 ”,从 本 质 上 讲 ,他 们 仍 然是封建社会秩序的坚决维护者。汉宣帝 曾经说过:与我共此者,其唯良二千石乎! 这就是说,清官的背后是皇权。 如果没有 皇权,清官也就没有栖身之处,所谓“救民 水火”的理想,根本无法实现。
凡 民 有 七 亡 :阴 阳 不 和 ,水 旱 为 灾 ,一 亡也;县官重责更赋租税,二亡也;贪吏并 公,受取不已,三亡也;豪强大姓蚕食亡厌, 四亡也;苛吏徭役,失农桑时,五亡也;部落 鼓鸣,男女遮列,六亡也;盗贼劫略,取民财 物,七亡也。 七亡尚可,又有七死:酷吏殴 杀,一死也;治狱深刻,二死也;冤陷亡辜, 三死也;盗贼横发,四死也;怨雠相残,五死 也;岁恶饥饿,六死也;时气疾疫,七死也。 民有七亡而无一得,欲望国安,诚难;民有 七死而无一生,欲望刑措,诚难。
面对这样黑暗的社会,又因为他们没 有任何的权利,只能是目光向上,将希望 寄托于贤明的统治者。 而在权威人物中, 当然是君主为首位,但天高皇帝远,辽阔 的地域限制了对君主的直接膜拜。自然而
然,民众把希望就寄托在直接管辖他们的 官吏身上,对清官加以颂扬,希望清官重 民、爱民、富民,担负起为民众造福的责 任。 百姓希望能够在清官的治理下,过上 安定的生活,他们把清官看作是自己的救 星,这种观念本身,更是反映了社会的不 公和黑暗。 因为就个人看来,清官能在世 风日下腐败横行的社会中坚守节操,不为 利欲所动,身体力行,为民请命,精神勇气 固然可嘉,但就其社会意义来看,清官却 是社会政治机构设置不合理的映射。因为 从本质上讲, 民众对清官的膜拜和向往, 只是对其高尚人格和道德修为的赞美和 期盼,而只有在政治结构不合理、贪官渐 多、社会出现严重不公平的形势下,缺少 反抗勇气的民众才会在无奈之下寄希望 于清官,期望他们能以个人之力维护社会 公正和正义。
封建社会就好比一个由权势和等级 组成的金字塔,而最下层的无疑是普通百 姓,除了不断地把自己的物质、精神产品 无限的奉献上去,供养上自帝王、下至地 主的各层统治者外,没有任何权利。 他们 丝毫没有独立的政治人格,也毫无利益表 达的权利和自由,被完全排斥在整个政治 过程之外。 这种政治上的无权地位,使他 们无法支配自己的命运,更无从参与国家 政治生活,而社会的黑暗,我们从汉哀帝 时期鲍宣的上书就可以体会到:
2009.05 (上) 1 9 1
和共同价值取向。 每当百姓有了冤案,总是 希望能够碰到一位“青天大老爷”来给他们 做主, 似乎有了清官他们便可以过上幸福 的日子。 因此在国人的理想的人格系统中, 清官就格外值得推崇。 似乎万民的福与祸, 国家的兴与衰,都系之于有无既智慧超群, 又鞠躬尽瘁、克己奉公的清官身上。
人们的每一种崇拜情结都有它独特 的原因,那么一个具有五千年文明史的民 族为何会产生这种崇拜,而这种崇拜的背 后又隐藏着什么别的原因,则是一个值得 思索的课题。
集体经济·社会视野要:“清官情结”一直深深地凝聚在 中国人心中,透过这种情结我们又能看到 社会的黑暗、 制度的缺失和法治的不健 全。 而这种情结的产生、发展和消失应该 说和社会民主程度的高低是息息相关的。
关键词:清官情结;法治与人治 翻阅中国的史书和小说、 戏剧等,我 们可以发现,无论是史料还是文学作品或 者民间传说中, 都用大量的篇幅文章来 给清官立传,对他们进行歌颂。 在历代史 书中,对清官的称呼一般称之为“循吏”, 这种称呼始于司马迁的《史记》。 而之后 的史书中如《汉书》《后汉书》等许多史书 中都有“循吏列传”。 而在文学作品和民 间传说中,清官的传说更是不计其数。 比 如:包拯、海瑞、于成龙等等,而且更是把 包拯推崇到神的地步,说他“日判阳案,夜 判阴案”。 而且这种清官情结,无论是历代统治 者,还是普通老百姓,他们都具有。统治者 会为这些人立传, 视其为官吏之楷模,倍 加褒扬。此种偶像式宣传成为封建统治者 澄清吏治,维持君主专制的重要手段。 但 是清官崇拜更是民间社会的百姓大众为 自己创造的理想官吏,是百姓大众以自己 的心灵和感情供奉的“神”。 也可以说,清 官是封建社会中上层统治者和下层百姓 对管理的共同要求。 或而言之,这已经成为一种情结。 “清 官” 情结已经渗透到全体社会成员的心理 深处,可以说,对清官的肯定与认同,已经 成为旧时代全社会和全民的一种共同心理
三、法治与人治 中国历代是一个人治社会,在这个社 会中,统治者才是真正的法。 而统治者却 又始终标榜法治,说什么“王子犯法与庶 民 同 罪 ”等 等 。 在 人 治 社 会 中 ,国 家 的 治 乱 兴衰,社会的安定发展主要依赖于当权者 的能力和个人品质,而不是一整套完整确 定、行之有效的法令制度,已有的法令制 度又大抵出于统治者的主观意志,并依其 需要随意变更、处置。 这种治理社会的方 式是随意的、主观的,缺乏可预期性和稳 定性。因此传统中国人把通往正义的道路 的障碍归结于贪官身上,他们对所谓的国 家大法不是不信,而是认为只有清官才可 能按照法律来进行判案。 在封建社会中, 他们是一群真正的弱势群体。 因此,他们 更希望能够出现清官保佑他们,这从对包 拯的神话就可以看出。 在文学作品中,包 拯被塑造成为一个为人正直、 品德高尚、 清廉如水,更在于他能够明察秋毫、用法 律来解决世俗现实中的种种实际问题,既 是个清官,又是个能法之士。 他们之所以 推崇包拯这种清官,乃是感于帝国法律不 能真正达到天网恢恢, 疏而不漏的境界。 换句话说,不仅仅豪势要每每凭挟‘特权’ 超越法律之上,而且由于帝国官僚的腐败 和昏聩,致使违法作恶之人往往成为漏网 之鱼。 可以说,包公故事的不断复制与改 写源于民间对公共权力特别是司法权力 的失望。作为知识精英和道德精英的包公 越是被美化和神化,也就从另一方面说明 这种人的稀缺。 另外我们也应该看到这种强烈的清 官崇拜导致民众自主意识和独立人格的
C h in a C o lle c t iv e E c o n o m y
集体经济·社会视野
明府到,人信有清官。 ”由此可见,在古代 社会中人们对于清官的渴望,也能看出在 古代社会中清官的难得。 王亚南先生说: “廉吏循吏在历史上之被重视与崇敬,乃 说明这类人物该是如何的稀罕。 ”中国古 代的小民百姓对清官无上崇敬,这本身就 说明了这样一个事实。 从现实的角度来 看,人们越是怀念、崇拜清官,则表明这个 社会的黑暗程度越是严重。 也可以说,社 会的黑暗是清官崇拜产生的最根本原因。
一、民本思想和“仁政”思想是清官产 生的根源
从文化的角度看,清官意识是从民本 思想那里派生出来的。 “安民”、“保民”、 “养 民 ”、“为 民 请 命 ”等 思 想 行 为 ,在 历 代 清 官 身 上 体 现 的 都 比 较 突 出 。 包 拯 说 :“民 者,国之本也,财用所出,安危所系,当务 安之为急”。民本思想的核心是民心论,它 强调从政者应处处以民心为转移,认为民 众意向对统治者有较大的制约作用,包含 着某些民主的因素。民心论付诸于政治生 活,就得以重民为前提。但在民本思想中, 重民的主体是君主与官僚,实践了重民主 张的,被称为有道明君、青天大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