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人教版科学六年级下册总复习知识点考点汇总

合集下载

人教版六年级下册科学复习资料总结

人教版六年级下册科学复习资料总结

人教版六年级下册科学复习资料总结六年级科学学问要把握的东西比较多,在复习的过程中少不了进行复习〔总结〕。

下面就让给大家共享几篇人教版六年级下册科学复习资料吧,盼望能对你有关怀!人教版六年级下册科学复习资料篇一1、(放大镜)能把物体的图像(放大),显现人的肉眼看不清的(微小之处),使我们获得更多的(信息)。

并被广泛应用在人们生活生产的很多方面。

2、放大镜正确使用〔方法〕有(移动放大镜)和(移动被观看的物体)。

放大镜的放大倍数和(镜片的直径大小)没有关系,和(镜片的凸度)有关。

放大镜的(凸度越大,放大倍数也越大)。

3、人类最早使用的凸透镜就是用(透亮水晶)琢磨而成。

在13世纪,英国一位主教格罗斯泰斯特最早提出放大装置的应用,他的学生(培根)依据他的建议,设计并制造出了能增进视力的(眼镜)。

4、苍蝇落在坚直光滑的玻璃上,不但不滑落,而且还能在上面爬行,这和它(脚的构造)有关。

5、使用工具能够观看到很多用(肉眼)观看不到的(详情)。

6、昆虫的"嗅觉'很灵敏,据说是因为它们的(触角),触角就是它们的("鼻子')。

7、两个(凸透镜)组合起来可以使物体的(图像放得更大)。

(显微镜)的发明是人类认识世界的一大飞跃,把人类带入了一个(微观世界)。

8、试验证明洋葱表皮是由(细胞)构成的,大量的讨论事实说明生命体都是由(细胞)组成的。

9、(细胞)是生物最基本的(结构单位),也是生物最基本的(功能单位),(细胞学说)的建立被誉为19世纪自然科学的三大发觉之一。

10、生命体细胞具有(消化)(呼吸)(排泄)(生长)(发育)(生殖)(遗传)等功能。

11、我们还可以利用(干草)培育微小生物。

12、我们知道的微生物有(草履虫)(变形虫)(眼虫)(喇叭虫)(鼓藻)(船形硅藻)等。

微生物通常都有特别的(构造和功能),以适应四周的环境。

13、蚜虫喜爱吸食嫩枝上的(汁液),蚜虫的大小如(针眼),蚜虫的天敌是(草蛉)。

最新人教版科学六年级下册总复习知识点考点汇总

最新人教版科学六年级下册总复习知识点考点汇总

最新人教版科学六年级下册复习知识点汇总第一单元:能量与生活第二单元:生物与环境第三单元:资源保护与环境危机第四单元:无限宇宙第一单元:能量与生活1、(能量)是一切活动的源泉。

2、能量的一形式多种多样,如:(电能)、(光能)、(热能)、(声能)、(水能)、(机械能)等。

3、汽车发动机是将(化学能)转化成(机械能)和(热能)。

4、电灯是将(电能)转化成(光能)和(热能);电磁铁是将(电能)转化成(电磁能);电话是将(电能)转化成(声能)和(电磁能);电动机是将电能转化为(电磁能)和(机械能);电池是将(化学能)转化为(电能)。

5、(能量)可以通过某种物体从一种形式转化为另一种形式。

6、能量之间是可以转化的,起重机就是把(电能)转化成了(机械能)。

7、和运动有关的物体所具有的能量叫做(机械能)。

8、我们的生活离不开(能量)。

9、两只手互相摩擦会感觉热,是因为在这个过程中(动能转化成了热能)。

10、人体进行各种活动都需要消耗能量,这些能量是从(食物)中获得的。

11、能量有(电能)、(热能)、(光能)、(声能)等不同的形式。

12、能量是(看不见、摸不着)的。

13、在反复弯折铁丝的过程中(动能转化成了热能)。

14、能源:能够直接或经过转换而获得内能、机械能、电能、化学能等各种能量的资源。

15、能量与能源的区别:任何物体都具有能量,但不一定都是能源,能源能为人们提供能量。

16、能源的分类:按能源是否在自然界天然形成分为(一次能源)和(二次能源)。

一次能源在自然界天然形成,如:(煤)、(石油)、(风能)、(水能)等。

二次能源由一次能源经人工方法转换而得到的能源,如:(煤气)、(汽油)、(电能)等按能源能否再生分为(可再生能源)和(不可再生能源)。

可再生能源:一次能源中可重复产生的天然能源。

如:太阳能、风能、水能、地热能不可再生能源:短期内不能重复产生的天然能源。

如:煤、石油、天然气。

按能源是否被广泛利用:(常规能源)和(非常规能源)。

六年级下册科学全部知识点

六年级下册科学全部知识点

六年级下册科学全部知识点一、力和运动1. 力的概念- 力是物体相互作用时改变物体状态或形状的原因。

- 物体受力会产生加速度,使其进行运动或改变运动状态。

2. 力的种类- 推力:使物体向某一方向移动的力。

- 拉力:使物体向某一方向移动的力。

- 重力:地球对物体的吸引力。

- 阻力:使物体减慢或停止运动的力,常见于空气、水等介质中。

3. 运动的种类- 直线运动:物体在直线上的运动。

- 曲线运动:物体在曲线轨道上的运动。

- 循环运动:物体在固定轨道上做往复运动。

- 自转:物体围绕自己的轴线旋转。

- 公转:物体围绕其他物体旋转。

4. 牛顿三定律- 第一定律:惯性定律,物体会保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直到受到外力改变其状态。

- 第二定律:力的大小与物体的质量和加速度成正比,F=ma。

- 第三定律:作用力与反作用力相等且方向相反,即任何作用力都会有一个对应的反作用力。

二、光的传播1. 光的产生- 光源:产生光的物体,如太阳、灯泡等。

- 发光体:能自发地发出光的物体,如太阳、火焰等。

- 发光方式:发射光线的方式,可以是自发光、反射光或透射光。

2. 光的传播- 直线传播:光在空气中以直线传播。

- 反射:光遇到物体表面时,发生改变方向的现象。

- 折射:光从一种介质进入另一种介质时,改变传播方向的现象。

3. 光的颜色- 颜色是光的主要属性,由不同波长的光组成。

- 白光:由多种颜色光波混合而成。

- 光的三原色:红、绿、蓝,可以通过不同比例的混合得到其他颜色。

- 光的补色:与三原色相对应的颜色,如青、品红、黄。

三、声音和听觉1. 声音的产生- 声源:产生声音的物体,如乐器、人的喉咙等。

- 共振:声音通过空气、水等介质传播时,引起同一频率物体的振动现象。

2. 声音的传播- 声音通过介质传播,传播速度取决于介质的性质。

- 在固体、液体和气体中传播速度不同,固体传播速度最快。

- 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不能在真空中传播。

3. 声音的特性- 音调:由声音的频率决定,高频率为高音调,低频率为低音调。

(完整版)六年级科学下册知识点归纳整理

(完整版)六年级科学下册知识点归纳整理

(完整版)六年级科学下册知识点归纳整理完整版六年级科学下册知识点归纳整理
一、物质的性质
1. 物质的固体、液体和气体状态的特征和转变规律
2. 物质的颜色、形状、质地、透明度等特性
3. 物质的燃烧性、溶解性、导电性等性质
二、人类感官与科学思维
1. 视觉、听觉、触觉、嗅觉和味觉的基本原理
2. 科学观察和实验的方法与技巧
3. 利用科学思维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生物多样性
1. 动植物特征的分类和鉴别方法
2. 生物之间的相互依存关系和生态平衡
3. 物种的保护和生物多样性的重要性
四、动物的特征与分类
1. 动物的结构特征和功能
2. 动物的分类及其特征
3. 已知动物的进化历史和生活性
五、植物的特征与分类
1. 植物的结构特征和功能
2. 植物的分类及其特征
3. 已知植物的生长发育和适应环境的特点
六、地球与环境
1. 地球的形状、构造和运动规律
2. 大气层、水圈、陆地和生物圈的相互关系
3. 对环境进行保护和节约利用的意义和方法
七、科学与技术
1. 科学发现与技术发明的关系
2. 科学技术对人类生活和社会发展的影响
3. 科学研究与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趋势
以上是六年级科学下册的知识点归纳整理,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六年级下册人教版科学知识点

六年级下册人教版科学知识点

六年级下册人教版科学知识点一、微小世界1. 放大镜- 放大镜是凸透镜,具有中间厚、边缘薄的特点。

它能把物体的图像放大,显现人的肉眼看不清的细微之处。

- 放大镜的放大倍数和镜片的凸度有关,凸度越大,放大倍数越大。

2. 显微镜- 显微镜的发明使人们能够观察到非常小的物体以及物体的精细结构。

- 显微镜由目镜、物镜、载物台、反光镜等部分组成。

- 显微镜的放大倍数是目镜放大倍数与物镜放大倍数的乘积。

- 使用显微镜时,要将标本放在载物台上,用压片夹夹住,标本要正对通光孔的中心,然后从目镜内观察,调节准焦螺旋,直到看清物像为止。

3. 细胞- 细胞是生物生命活动的基本结构和功能单位。

- 洋葱表皮细胞是由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细胞核等部分组成。

动物细胞一般由细胞膜、细胞质、细胞核等部分组成,动物细胞没有细胞壁。

4. 微生物- 微生物在大自然中分布极广,空气中、水中、泥土里、动植物的体内和体表都有微生物。

- 微生物包括细菌、真菌、病毒等。

- 细菌按形态可分为球菌、杆菌、螺旋菌。

细菌是单细胞生物,它的繁殖方式是分裂繁殖。

- 真菌有酵母菌、霉菌等,酵母菌是单细胞真菌,霉菌是多细胞真菌。

真菌通过产生孢子繁殖后代。

- 病毒没有细胞结构,不能独立生活,必须寄生在其他生物的细胞内,靠自己的遗传物质中的遗传信息,利用细胞内的物质制造新的病毒。

二、物质的变化1. 物质的变化- 物质的变化可以分成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两类。

- 物理变化是指没有生成新物质的变化,例如水的三态变化(冰融化成水、水蒸发成水蒸气等)、折纸、铁丝弯曲等。

- 化学变化是指生成了新物质的变化,例如蜡烛燃烧、铁生锈、食物变质等。

化学变化往往伴随着发光、发热、产生气体、改变颜色等现象,但有这些现象的变化不一定都是化学变化。

2. 化学变化伴随的现象- 发光发热:如镁条燃烧时发出耀眼的白光并放出热量。

- 产生气体:如小苏打和白醋混合会产生二氧化碳气体。

- 改变颜色:如铁钉浸入硫酸铜溶液中,铁钉表面会有红色物质附着,溶液颜色变浅。

人教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下册期末总复习:专项知识梳理

人教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下册期末总复习:专项知识梳理

人教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下册期末总复习:专项知识梳理一、力的作用- 定义:力是改变物体静止状态或者运动状态的原因。

- 单位:力的单位是牛顿(N)。

- 类别:- 推力:使物体朝着相同的方向移动。

- 拉力:使物体朝着相反的方向移动。

- 重力:地球对物体的吸引力。

- 弹力:被压缩或拉伸后恢复原状的物体所产生的力。

二、电路与导电材料- 导电材料:能够传导电流的材料,如铜、铝等。

- 非导电材料:不能传导电流的材料,如塑料、橡胶等。

- 电路:由电源、导线和电器组成的闭合路径。

- 检测电路是否通路:使用导线连接电源和电器,看是否能够正常工作。

三、光的传播- 光的传播方式:直线传播、反射、折射。

- 光的反射:光线照射到光滑的镜面上时,光线会发生反射,遵循入射角等于反射角的规律。

- 光的折射:光线从一种介质传到另一种介质时,光线会发生折射,遵循入射角的正弦比等于折射角的正弦比的规律。

四、声的传播- 声音的来源:物体振动产生的声音。

- 传播介质:固体、液体、气体都可以作为声音传播的介质。

- 声音的传播方式:振动传播、空气传播、声波传播。

五、太阳系和地球运动- 太阳系:太阳和围绕太阳运动的天体的整体称为太阳系。

- 地球的运动:地球同时进行公转和自转。

- 公转:地球绕太阳运动,一年绕一周。

- 自转:地球在自身轴上旋转一周,一天绕一周。

六、生物的生长与变化- 动物生长发育:幼体→成体→老年。

- 植物生长发育:种子→幼苗→成长期→开花结果→老年期。

- 环境因素影响:温度、光照、水分和土壤等环境因素会影响生物的生长和变化。

以上是人教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下册期末总复习的专项知识梳理,希望能对同学们的复习有所帮助。

科学六年级下册必考知识点

科学六年级下册必考知识点

科学六年级下册必考知识点科学是一门探索自然界和宇宙奥秘的学科,对于六年级的学生来说,掌握一些基本的科学知识点是非常重要的。

以下是一些六年级下册科学必考的知识点:1. 生物多样性:了解生物多样性的概念,包括物种多样性、基因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

2. 生态系统:学习生态系统的组成部分,包括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

3. 能量转换:理解能量在生态系统中的流动和转换,包括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

4. 遗传与进化:了解遗传的基本概念,包括基因、染色体和DNA,以及生物进化的过程。

5. 地球的构造:学习地球的内部结构,包括地壳、地幔和地核,以及板块构造理论。

6. 岩石与矿物:识别不同类型的岩石和矿物,了解它们的形成过程和特性。

7. 天气与气候:区分天气和气候的概念,学习影响天气和气候的主要因素。

8. 水循环:理解水在地球上的循环过程,包括蒸发、凝结、降水和径流。

9. 环境问题:了解当前面临的环境问题,如全球变暖、污染和生物栖息地的破坏,并探讨可能的解决方案。

10. 科学探究方法:学习科学探究的基本步骤,包括观察、提问、假设、实验和结论。

11. 科学测量:掌握基本的科学测量技能,如使用量筒、天平和温度计。

12. 科学术语:熟悉并正确使用科学术语,如生物分类、生态系统平衡和能量守恒。

13. 科学实验:进行简单的科学实验,如植物的光合作用实验或岩石的硬度测试。

14. 科学思维:培养批判性思维和逻辑推理能力,学会从不同角度分析问题。

15. 科学与社会:理解科学在社会中的应用,包括医学、农业和工业。

通过这些知识点的学习,六年级的学生不仅能够对自然界有一个基本的了解,而且能够培养科学探究的兴趣和能力。

希望这些知识点能够帮助学生们在科学的道路上迈出坚实的一步。

部编人教版六年级科学下册复习资料(详细)

部编人教版六年级科学下册复习资料(详细)

六年级科学下册复习资料(重点摘取)第一课-化石一、填空:1、化石可分(实体化石)、(特殊化石)、(遗迹化石)、(模铸化石)、(化学化石)等几种。

其中琥珀昆虫化石是(特殊化石),恐龙蛋化石是(遗迹化石)、三叶虫化石是(模铸化石)。

2、课本第4 页的恐龙头骨化石分别是(暴龙)和(圆顶龙)头骨化石。

牙齿尖锐的动物一般是(肉食性)动物,牙齿扁平的动物一般是(草食性)动物。

从牙齿的特点可以看出(暴龙)是肉食性恐龙,(圆顶龙)草食性恐龙。

3、(中华龙鸟)是由爬行动物恐龙向鸟类进化的代表性动物。

4、人们通过(化石)来了解远古时期的生物。

5、科学家根据(化石的标本)借助现代科技复原古代生物的外形。

二、问题:1、什么是化石?答: 在漫长的年代中,经过自然界的作用,古代生物的遗体、遗物或遗迹埋藏在地下变成了跟石头一样的东西,这些东西就是化石。

2、化石有什么作用?答: 研究化石可以了解生物的演化并能帮助确定地层的年代。

3、化石的形成需要哪些条件?答:①、生物必须被沉积泥沙覆盖,②、被覆盖的生物必须与空气隔绝,③、必须在高温和高压下经过漫长的时间才能形成化石。

4、化石是怎样形成的?(列举植物化石或鱼化石的形成过程。

)答:植物化石的形成:原始森林毁灭,植物倒入湖中堆积;植物被沉积的泥沙层层覆盖;被覆盖的植物在地下与空气隔绝,经过漫长的变化,形成了化石。

鱼化石的形成:古代的鱼死后,沉入水底,被沉积的泥沙覆盖。

由于与空气隔绝,鱼的尸体不会腐烂。

经过亿万年的变化,在高温高压作用下,便形成像石头一样坚硬的东西,这就是鱼化石。

第二课时-探索动物的发展史一、填空:1、生物的进化趋势是由(水生)到(陆生); 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级)到(高级)。

2、最早的马叫(始祖马),出现在(5000 万年)前,体型像(狐狸),牙齿适于取食(树叶),前肢有(四趾),中趾长,后肢有(三趾),生活在(森林)为食。

3、约3000 万年前,出现了(渐新马),前肢都有(三趾),中趾较发达,生活在(森林)里。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最新人教版科学六年级下册复习知识点汇总第一单元:能量与生活第二单元:生物与环境第三单元:资源保护与环境危机第四单元:无限宇宙第一单元:能量与生活1、(能量)是一切活动的源泉。

2、能量的一形式多种多样,如:(电能)、(光能)、(热能)、(声能)、(水能)、(机械能)等。

3、汽车发动机是将(化学能)转化成(机械能)和(热能)。

4、电灯是将(电能)转化成(光能)和(热能);电磁铁是将(电能)转化成(电磁能);电话是将(电能)转化成(声能)和(电磁能);电动机是将电能转化为(电磁能)和(机械能);电池是将(化学能)转化为(电能)。

5、(能量)可以通过某种物体从一种形式转化为另一种形式。

6、能量之间是可以转化的,起重机就是把(电能)转化成了(机械能)。

7、和运动有关的物体所具有的能量叫做(机械能)。

8、我们的生活离不开(能量)。

9、两只手互相摩擦会感觉热,是因为在这个过程中(动能转化成了热能)。

10、人体进行各种活动都需要消耗能量,这些能量是从(食物)中获得的。

11、能量有(电能)、(热能)、(光能)、(声能)等不同的形式。

12、能量是(看不见、摸不着)的。

13、在反复弯折铁丝的过程中(动能转化成了热能)。

14、能源:能够直接或经过转换而获得内能、机械能、电能、化学能等各种能量的资源。

15、能量与能源的区别:任何物体都具有能量,但不一定都是能源,能源能为人们提供能量。

16、能源的分类:按能源是否在自然界天然形成分为(一次能源)和(二次能源)。

一次能源在自然界天然形成,如:(煤)、(石油)、(风能)、(水能)等。

二次能源由一次能源经人工方法转换而得到的能源,如:(煤气)、(汽油)、(电能)等按能源能否再生分为(可再生能源)和(不可再生能源)。

可再生能源:一次能源中可重复产生的天然能源。

如:太阳能、风能、水能、地热能不可再生能源:短期内不能重复产生的天然能源。

如:煤、石油、天然气。

按能源是否被广泛利用:(常规能源)和(非常规能源)。

常规能源:利用历史长,使用范围广,技术成熟度高。

如:煤、石油、天然气。

非常规能源(包括新能源):有待于开发,才能广泛利用。

如:地热能、潮汐能、核能。

17、能源来源:太阳辐射能:煤、石油等大部分能源;地球内部储存的能源:地热能、核能;地球和其它天体相互作用产生的能源:潮汐能;18、能量能转化吗?答:能量之间能转化,电能可以转化成其他形式的能量,其他不同形式的能量之间也能够转化。

19、能量有哪些形式?答:能量的形式有:电能、热能、光能、声能、风能、动能、化学能、太阳能、核能等。

第二单元生物与环境1、蚯蚓喜欢生活在(阴暗)、(潮湿)的环境里。

2、各种动物都必须生活在一定的(环境中)。

动物的生活环境包括(阳光)、(空气)、(水)等。

3、不同的自然环境中,生活着不同的动物,动物与环境(相互依存)。

4、大象生活在(热带丛林),骆驼生活在(沙漠中)。

5.各种动物都必须生活在一定的环境里,动物的生活环境包括(阳光)、(温度)(水)等。

6、骆驼能在干旱、松软的( 沙漠 )中行走多日。

7、不同的(自然环境),生活着不同的动物,动物与环境相互依存。

8、北极熊生活在(寒冷的北极),鲸鱼生活在(水中或海洋),骆驼生活在(沙漠),大象生活在(热带雨林)。

9、动物们通过( 冬眠)、迁徙、换毛等方法来适应气温的变化。

10、在研究蚯蚓生活在潮湿的环境里时,做的是(对照 )实验。

不同的条件:一个是( 潮湿阴暗)的环境,一个是( 干燥明亮)的环境。

相同条件是(其他条件都相同)。

11、动物的生活环境叫作动物的(栖息地)。

12、各种动物都有不同的保护自己的方式,常见的有(保护色)、(警戒色)、(拟态)。

13、动物外表颜色与周围环境相类似,这种颜色叫(保护色)。

14、(拟态)是指一种生物在形态、行为等特征上模拟另一种生物。

15、水母和海鞘有几乎透明的躯体,这种现象属于(保护色)。

16、你知道动物和它们保护自己的方式吗?警戒色:黄蜂、银环蛇、瓢虫……;保护色:老虎,狮子,斑马,长颈鹿,蜥蜴,蛇,北极熊,螳螂;残体:蚯蚓、章鱼、壁虎;17、植物的根向地下生长的现象称为(向地性)。

18、植物受光刺激而引起的生长弯曲现象叫(向光性)。

19、在干旱土壤中根会向有水的地方生长,这种现象叫(向水性)。

20、植物的根有向有肥的地方生长的现象,称为植物的(向肥性)。

21、(向地性)、(向水性)、(向肥性)、(向光性)统称植物的向性运动。

22、把两组相同的种子放在同一个温室内,同时加适量的水,让其中一组种子在常温下,另一组种子放在冰箱里。

这个实验设计中改变的条件是(温度)。

23、在一个生态环境中,各种生物之间的食物联系,叫做(食物链)。

24、食物链相互交错,就形成了(食物网)。

这些生物生活在一起,构成了密切联系的(生物界)。

25、食物链通常从(植物)开始,到凶猛的(肉食动物)终止。

26、“螳螂捕蝉,黄雀在后”这一成语中,所包含的植食性动物或草食性动物是(蝉),肉食性动物是(螳螂、黄雀)。

27、最早的马只有(猫)那么大,生活在森林里,称为(始新马),其前蹄有(四)趾,后蹄有(三)趾。

28、大约40亿年前,地球曾遭受一群(彗星)和(小行星)的撞击,持续约(5)亿年,由此在地球上引起了异常毁灭性的爆炸,科学家称之为(大冲撞事件)。

29、有些科学家认为(小行星)撞击地球使恐龙突然灭绝。

30、从我国出土的大量(鸟类化石)的情况来看,鸟类与(恐龙)的关系比较密切。

31、2009年10月,在山东(诸城)市的恐龙涧,发现了世界上现存规模最大、化石储量最丰富的(恐龙化石群)。

32、如果把蚯蚓长时间放在干燥环境里,它会怎么样?它喜欢什么样的生活环境?答:它会死掉,说明蚯蚓只能适应阴暗潮湿的环境;富含有机物的环境,15~25℃为最佳温度,土壤的含水量一般在60%以上。

33、它们的家在哪里?答:白鳍豚(长江中下游)帝企鹅(南极大陆)长颈鹿(热带草原)羚羊(高原山区)大象(热带森林)34、青蛙有哪些适应环境的自我保护方式?答:冬眠保护色等。

35、人们常常在野外根据树叶茂密程度判断方向,这是为什么?答:因为植物的生长具有向光性,所以在北半球南面的树叶比较茂密。

(意思对即可)36、为什么树的根在贫瘠的土地里生长反而很发达呢?答:贫瘠的土地缺少水分,这里生长的树为获得更多的水分和营养,树根需要向更深处生长,并且很发达,这是生物适应环境的表现。

37、小强在家里的阳台上养了一盆杜鹃花。

过了很长时间,他发现花冠朝阳台的一面茂盛,整个花型长偏了,一面大一面小。

你有什么办法让花长得匀称又好看吗?答:我的办法是:把花冠茂盛的一面转个方向不朝阳台;我的理由是:花的“头”会随着太阳位置的变化而转动,这种受光刺激而引起的生长弯曲现象叫向光性。

38、写出三条身边的食物链。

39、森林里,毛毛虫大量繁殖,植物生长受到严重威胁。

你有什么办法让植物免受虫灾?答:可以喷农药,放一些毛毛虫的天敌等。

40、各种各样的生物与(环境)构成了一个统一的整体,相互制约又相互影响,每种生物都与周围的(生物)和(环境)有着密切的联系。

41、仙人掌生活在(干旱少雨)的沙漠地区,叶子变成(刺),喜阳光,不耐寒,(耐旱)能力强。

42、龟背竹生活在(温暖潮湿)的热带雨林,叶子(很大),不喜欢阳光,(耐旱)能力强。

43、螳螂捕蝉,黄雀在后。

这个成语形成的食物链是(树叶)-(蝉)-(螳螂)-(黄雀)。

第三单元资源保护与环境危机1.山茶属植物,是世界上珍贵的观赏植物,其中被誉为“茶花皇后”的是(金花茶);我国的珍稀鸟类有(朱鹮),珍稀的两栖动物有(大鲵)。

2.我国的珍稀动物有(大熊猫)、金丝猴、(白鳍豚)、扬子鳄、朱鹦等;我国珍稀植物有桫椤、(水杉)、珙桐、银杉、(银杏)等。

3.被称为我国“国宝”的世界珍稀动物是(熊猫),被誉为“植物中的熊猫”的世界珍稀植物是(银杉)是一种非常美丽的鸟类,已经濒临灭绝,除日本有少量外,其余生活在我国陕西省秦岭的山林中5.野生动植物灭绝的原因是人类对野生动植物的(过度)狩猎或采伐,对(栖息地环境)的污染和改变。

6.为保护珍稀野生动物,我国专门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野生动物保护法》),还建立了许多(自然保护)。

7、(颜色)是最容易观察到的矿物的特征,也是辨认矿物的要素之一。

8、鉴别矿物硬度的方法有(互相刻划)和(使用工具刻划)两种。

9、(岩石)和(矿物)是组成地球的重要物质,也是人们生产和生活的宝贵资源。

它们被开采后就不能再生了,因此我们要很好地保护,(合理地利用)岩石和矿物。

10、岩石由(矿物)组成。

聚集在一起具有开采价值的矿物称为(矿产)。

11、(赤铁矿)的粉末可以制作红色涂料和红色铅笔12、(煤)的提取成分能制成杀虫剂、医药、燃料、消毒剂。

13、矿产可分为三大类,分别是(能源矿产)、(金属矿产)、(非金属矿产)。

14、为了保护矿产资源,我国颁布了(《矿产资源保护法》)。

15、光线能不能穿过矿物的程度为(透明度),透明度分为(透明)、(半透明)、(不透明)。

16、矿物表面呈现的光亮度称为(光泽),光泽分为金属光泽、半金属光泽、非金属光泽。

17、举例说明:(煤石油)属于能源矿产,(铁铜)属于金属矿产;(石英石膏)属于非金属矿产。

18、水污染防治的原则是(预防)、(治理)和(管理)。

19、对工作污染源,最有效的控制方法是(推行清洁生产)。

20、科学的管理包括对(污染源)、(污水处理厂)以及(水体卫特征)的监测和管理。

21、水中的有害物质叫做(污染物),污染物的来源叫做(污染源),自然水域的水特别是(地面水)容易被污染,其主要原因是(人为污染)。

22、世界水日为(3月22日),世界环境日是(6月5日),对于缺水的地区,如果过度开采地下水,会造成(地下水污染)。

23、“环境保护法”规定,(工业废水)和(城市污水)必须经过处理才能排放到自然水域中去。

24、水的污染物两类:一是(自然污染),二是(人为污染),其中主要的是人为污染。

它包括(工业污染源)、(农业污染源)和(生活污染源)。

25、我国的水环境当前存在的主要问题有三个:一是(水资源短缺),二是(水污染),三是(用水极大浪费)。

26、除去水中不溶解的杂质和细菌的过程叫做(水的净化),(沉淀、过滤、消毒)是三种常用的净化方法。

27、全球变暖是由于(温室效应)引起的,(酸雨)成为植物的致使杀手。

28、人们生活中要用掉大量的水,(淡水资源)很紧缺。

29、在淡水资源短缺的情况下,水污染更给人类和其他生物造成了威胁。

水污染主要是(人类的活动)造成的。

30、空气污染的来源有很多,如:(工业废气)、(森林火灾)、(汽车尾气)、(焚烧垃圾)、(沙尘天气)等。

31、尘埃是一类很常见的(空气污染物)。

要想知道空气中有没有尘埃,可以用(胶片)来吸附尘埃。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