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庄子道家国学经典观后感600字5篇
庄子观后感(精选多篇)

庄子观后感(精选多篇)第一篇:庄子观后感庄子观后感今天总算看完了庄子的智慧,得到很多感悟,人生两大关口,子之爱亲,命也,不可解于心也;臣之事君,义也,无适而非君也,无可逃于天地之间也。
我们的父母是一种无法割裂的亲情,臣是自己与他人,君是自己与他人,人与人的关系也是不可逃避的。
知其不可奈何而安之若命,德之至也。
我们在社会就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如何安之若命,我们必须要好好想想。
庖丁解牛告诉我们,人为刀,刀为心,社会为牛,你怎么样对待社会,社会怎么样对你。
以无厚入有间,无厚是无我,有厚是太自我,我就是太过自我了。
有间就是空隙,就像人体的穴位,刺之而不伤其身,社会的有间在哪?我们找到社会的有间,才能如鱼得水。
但这需要我们自己寻找,观山为山,观山不为山,观山还是山,人生境界啊。
我很早就读过庄子,我只看到了逍遥,所以我是轻浮的,只看到无奈是沉重的,看不到无奈是肤浅的,只看到逍遥是轻浮的,看不到逍遥是庸俗的。
我是肤浅而轻浮的,但还好我不是庸俗而沉重的。
应该改变下,那就需要行动了啊!我行动力又不怎么好。
散木樗材是我曾经用过的昵称,表示无用之用,无为而无畏,今天再看,更多的是管理学的感悟,万物皆有其用,无用之用,物尽其用和用物之大用。
无用就是换位思考。
最后是哲学的,我不知道我是否完全明白,存在不是存在者,存在者是存在者是因为存在,存在是存在本身,存在为无:道不是物,道生万物,道是道本身,道即为无。
无中生有,无就是最本源。
我感觉:道生一,一就是存在者,一生二,二即为相对者,二生三,三就是旁观者,无尽的三是万物。
还有一句现象背后无一物,现象就是本质,存在就是存在,道就是道,爱就是爱。
我好像明白我为什么爱我女朋友了!第二篇:庄子浅析《庄子》浅析社会101在中国古代的文学史上,有一类书被称为为“奇书”。
这类书既是思想深邃的哲理之书,包蕴着深邃的哲学思辩,超凡脱俗;也是充满诗意的感性文字,闪耀着文采精华。
在这类“奇书”中,最有灵性的作品莫过于《庄子》了。
观看《庄子》国学观后感5篇

观看《庄子》国学观后感5篇《庄子》一书主要反映了庄子的批判哲学.艺术.美学.审美观等.其内容丰富,博大精深,涉及哲学.人生.政治.社会.艺术.宇宙生成论等诸多方面.这里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观看《庄子》国学经典观后感范文,希望能帮到各位.观看《庄子》国学经典观后感范文1因为闲着无聊,刚好家里面放有一本《庄子》,遂顺手拿起来读了几天,平常我是不爱看这些古文书的,但那天我竟真的静下心来读了进去,并还有所感悟.在这个物质极度丰富的年代,人们所理想的社会本应就是此刻这个样貌,然而这又是个精神境界极度缺乏的年代,所有此刻的大部分都容易极度焦虑.物质上的满足并不等于精神上的富裕.《庄子》——〝贫也,非惫也〞.贫穷不代表不快乐,相比物质生活的丰足,我们更就应重视精神生活的自由.在这个快节奏的时代,人们习惯于高效率,不肯放过一丝一毫的时间,长久下来必将感觉身心疲倦.〝世人攘攘皆为过往〞,不能说这句话是褒义还是贬义,它只是陈述一个道理,但在庄子看来正是因为名利而有了〝终身役役而不见其成功,茶然度役而不知其所归〞.这天所提倡的就应是物质与精神的共同丰满.《庄子》中,他渴望〝乘天地之正,而御天气之辨,以游无穷〞.我们能够不用要求这么高,只要学会静下来,将混乱的自己,忙碌的自己放松下来,个性是在学习和工作当中,我们都可能会遇到许许多多的问题和困难,这些都会使我们感到焦虑和不安,如果能做到这句话里所包含的境界,那样不仅仅能够让处于奔波劳累的身体得到释放,还能更加有益于自己的精神世界.《庄子》中所着重描述的是〝自由〞二字,庄子他渴望大自由.大自在.无拘无束,身心不受羁绊.在这个时代虽然不可能像它所说的那样,但亦能够要求我们的〝自由〞.有了〝自由〞,人们能够更加全身心的释放,在工作中或学习中皆能够要求这种〝自由〞,而这种自由并不是指真正的大自由,这种〝自由〞是在必须束缚下的自由,很多状况下,束缚并不是阻碍自由的,恰恰相反,它是为了能让我们更好地在一方天地中做好自己,得到真正的自由.在当今社会中出现了很多以前没有出现的病,不管是生理上的还是心理上的都是,这是为什么呢?究其原因还是人们将物资与身心融为一体,将精神摒弃一边,这是万万不可取的,我们就应学会重视自己的精神世界,正如《庄子》里所所提倡的,理念精神就应胜过物资,因为精神世界所带来的快乐远远大于物资.观看《庄子》国学经典观后感范文2我们在小组交流的过程中,曾经谈论过阅读《庄子》的方式与目的.当时我建议大家不要单纯把《庄子》当作一种知识体系去学习.阅读,更可以把它当成一种人生智慧去体验.感悟,读到喜欢的句子可以摘抄一下,这也是我的阅读的方式.后来我们曾多次遇上过很多问题与分歧.我记得我不止一次的.在不同的场合说过自己的一个观点:中西哲学的语境是不一样的,它们之间的交流很多时候都是不平等的.例如西哲会批评中哲语意不清,概念模糊,缺乏逻辑体系;中哲也可以批评西哲过于注重概念游戏,缺乏对德性.人生.社会.自然的体验感悟.我们以此差异来对两者进行认识.理解,是可以的;但是如果我们在此问题纠缠不放,故意抬杠,那也是有碍交流.进步的.而《庄子》这本书的问题也在于此,首先它不是一个系统.逻辑的思想理论体系,这个不需多讲.其次,由于文言解读的差异,人们可以从很多个方面,甚至是截然相反的方向去解读.另举《道德经》的一个例子,开篇第一章第一句:〝道可道,非常道.〞这第二个〝道〞字,到底是〝遵循〞的意思,还是〝说明〞的意思,两种解读,两种思想,国学有时候就有这个问题.再次,《庄子》年代久远,我们难以确定,到底它哪些部分是伪造的.被篡改过的;哪些部分才是其真实的,一贯的思想.这样的问题也是还有很多,不一而足,它们导致我们在解读的时候会遇上很多困难.比如说,我们哲学小组在读《庄子》的过程中,遇上的一个最根本的问题是:庄子常说的.最重要的那个〝道〞,到底是什么?我们不能像读西哲一样,运用逻辑推理.总结归纳的方法来得出答案.就像我们把《论语》里面有关〝仁〞的表诉全部列出来对比,不能总结出什么是〝仁〞.而庄子的〝道〞,同样如此.于是我们会开始思考,到底那些观点才更接近庄子的思想本身,那些观点明显是假托?我们到底是要去追求庄子思想的本真,还是只追求自己偶有所得便好?面对这些问题,我想每个人读书的立场.目的不一样,人们也应该会有自己的答案.但我认为重要的是:第一,我们在读《庄子》的时候,要格外小心,保持谨慎怀疑的态度,切莫以片面的理解,就以为自己领悟了庄子的精髓.第二,这些问题能否解决,不重要;重要的是,如果你有心阅读,走进庄子这个虚幻浩瀚的世界,多提出这样的问题,其实这个过程已经会激发你的思考,你终究会有所收获.观看《庄子》国学经典观后感范文3庄子,美而不自知.甚至也不为人知.能见者少,见而能受者更少.知其美不为人知,难,知其不自知,更难.事实上,他不是不知道自己美,而是他不在意自己美不美,更何况别人怎样看他了.他无所谓语言,言不尽意.但是他也不逃避语言.他不介意写很多字.他不在意.开口也好,不开口也好,传之后世也好,不传也好.因为他没有想要守护的东西.孔孟要守护仁义,墨翟要守护苦难,惠施要守护言辞,管商韩要守护法度.他没有想守护的东西,他所倚仗之物,不需要他的守护.灭亡的是人,不灭亡的是道.庄子是庶民.有人提出他是贵族,王族,也有人说漆园吏在楚地待遇是很高的.但我说的庶民,是他的态度.字里行间透露出来的,小人物的自嘲.这个世界对他而言只是玩笑.这种庶民感,与道德经对比起来,尤为明显.他像落入凡尘的神仙,虽然是神仙,但终究落在凡尘里.但在哪里又有何分别呢?哪里都是无何有之乡.他逃避着人,但不逃避天.他自认为天下无敌,但让人疑惑的是,在那个时代,他为什么没有出来拯救?不只是他,李耳也没有出来拯救.答案我已经渐渐明白了.因为世界,不是你想拯救就能拯救的.他或许已经看见了天意,看见了自己的命运.孔丘没有看见,他失败了.谁能保证庄周能比他做得更好呢?庄周是庄周,不是秦始皇.秦始皇也是奋六世之余烈,而不是一蹴而就.他明白自己做不到,也明白孔丘那样的拯救没有意义,与其折磨自己,不如快乐.诸侯授予他爵位,他不接受,是不愿意接受爵位吗?只是这爵位是人给的,不是天给的而已,既然不是天赐,就不可能长久,也不可能随心所欲,更不可能借之拯救世界.他已经看见了未来,所以不接受.庄周比我们想象的要勇敢.对他而言,放弃拯救,或许比头破血流更为疼痛.他只是无可奈何,遂不在意.最后说说他的孤独.惠施和他争辩:〝人怎么能没有感情呢?〞庄周利索的把他辩倒了.在惠施看来,是庄周赢了.然而赢了吗?惠施死去之后,庄周讲了一个故事.他说,有个人鼻子上沾了白土,让一个木工帮他砍掉.木工刷刷的就砍下来了,鼻子丝毫没有损伤,而这个人也面色不变.后来木工被王召见,让他表演这个技术,木工说:〝我之所以能做到,是因为对象是这个人,现在他已经死了,我再也做不到了.〞庄周真的没有感情吗?惠子其实并不该问,庄子也不该辩,但惠子不明白不言的道理,庄子也因为快乐而驳倒了他.庄周其实喜欢和他说话,惠子或许不明白.庄周在惠施的坟前说道:〝自夫子之死也,吾无以为质矣,吾无与言之矣.〞他说自己逍遥自在,说自己无所待,他觉得自己是匆匆过客,与造物者为友.但身为人类的他,依然存在桎梏.他依然在时空中留下了痕迹.或许他的内心已经不再泛起波澜,如同他在妻子的尸体前放歌.但他是永远的放歌着吗?惠子看见之后训斥他:〝你难道一点都不难过吗?〞他说,她刚刚死的时候,他难过.只是很多事情都没有办法.再怎么悲伤,哭泣,她也不会回来了.在他心里存在着翱翔于冥海的鱼;覆盖寰宇的大树;吸云气饮露水的神仙;十步杀一人的剑术;莫逆于心的友人;隐姓埋名的渔翁;弃天下如敝履的先贤;侵暴诸侯的大盗……但他看见的是真实的世界.他这么说着,随便写着,但他并不虚妄,也不虚无,也不是漫无目的.如果真的没有私心,又何必留下这样宏伟的巨著?他依然想拯救世界,只是这条路很艰难,除了天道,他孤苦无依,他也明白,在他有生之年见不到天亮,但他依然动笔了.他有别的办法吗?或许他真的经历过没米下锅的困窘.那时候没有人喜欢他,也没有人理解他,也没有人和他说话.这样的一个人,如果说自己想拯救世界,恐怕会被嘲笑吧.实际上他也不在乎嘲笑.比人清醒,就会比人疼痛.在那个时代,或许他才是最痛的那个人.以至于他并不在意自身的困窘.起初孤独,继而忘记孤独.庄子在开篇写下了这样的文字:〝北冥有鱼,其名为鲲.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化而为鸟,其名为鹏.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每次读到这段话,脑海里便浮现出灿烂的星河.小小的地球上四季荣枯,天空的朱雀缓缓向地平线滑落.他是一个多么浪漫的人.观看《庄子》国学经典观后感范文4〝昔者庄周梦为蝴蝶,栩栩然蝴蝶也.自喻适志与,不知周也,俄然觉,则蘧蘧然周也.不知周之梦为蝴蝶与,蝴蝶之梦为周与?〞〝庄周梦蝶〞是《庄子》中一个流传远久的故事,其优美玄妙,诗意盎然的意境,令人们浮想联翩.许是一时疏狂,抑或〝诗化〞哲学.庄周,用自己独有的品味,隐匿成一个不可言传的物语,任由千百年后的人们恣意猜疑.是悲,是喜,是离,是聚.人生如梦,一樽还酹江月.唯有他——庄周,沉溺于如此的美梦,恬然睡去,在白云青草间,一梦千年.〝醉过才知道酒浓,爱过方知情重,我不能写你的诗,正如你不能做我的梦.〞或许吧,只有亲身体验过,才能品味其中的甘甜,那些外在的蜚语流传,亦都不过是骚客迁人的主观臆断吧!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有人说:〝写作是一种孤寂的生涯.〞而只有真正领略过写作所带给自己快乐的人,才会明白其中的辛酸.《红楼》残卷,这部被王国维称为〝宇宙一大着述〞的着作,浸注了作者多少的情感,以及枯灯伴卷,泣喜而笑的颠狂.曹雪芹披阅十载,增删五次,〝字字看来皆是血,十年辛苦不寻常〞的产物,被今人评头论足,作为一种学问来研究,恐怕没那个必要了.文字是作者情感的寄托,后世之人又怎能穿越时空,企图去窥探先人的灵魂呢?〝孤标傲世偕谁隐〞曹雪芹都这么说了,后人又何必各持己见,猜疑纷纭呢?〝无才可去补苍天,枉入红尘若许年,此系身前身后事,倩谁记去作奇传?〞余音袅袅,不绝如缕.似在抗诉着一段莫须有的流言!观看《庄子》国学经典观后感范文5每每读到庄子的言论,总能使我深思一番,然后醒悟些什么,尤其是对〝和〞这一方面.记得曾听花簇幽声,与友手谈两奁乌鹭,看玉子音脆.初,我落子咄咄逼人,不加退让,但随一来一往间,局势渐步苍黄.怪我太贪胜.新局,欲缓速攻彼,而大计未成便造反逼,下场与前局无异,皆是我的子颗颗被动,只要对方愿意,分分钟都能结束了此番坐隐.即使敲盘忖度,也无可奈何,依旧茫茫然不知何解.直至后来闲暇阅了几卷《庄子》,再拈棋时,才若有所思.始乎故,长乎性,成乎命.生陵安陵,长水安水,莫不是安时处顺?顺于水与齐俱入与汩偕出是谓命成,这又是否讲究一个无为之和?以和为量,融入环境,才能于环境中纵横;顺从所处之境,与时俱化,无肯专为,也才能不物于物.于是方知我在棋道一面输得如此彻底.一昧的穷追猛打,只是让自己的格局更为支离破碎,棋心散乱.小体怎敌大体,残局那堪圆镜?唯有将自身所有连成一体,贯通一气,融和其中,才最是无懈可击.这终是,要讲究一个〝和〞字.步步紧逼,不正如那难成大事的独善其身者?贪胜谋彼,还不如顾我争先,逢危保其小棋,还不如弃之转战大局.而这些,又都不如行和之道.行于和,安于道,该走则走,该停则停,天地两宽.棋道如此,想来世道也应如此.天地万物相生于世,人与自然便好若纹枰间的黑白二子,人若对自然步步紧逼,则终将会被反噬,倘若人不与自然俱化,固守一端放眼小利,则终将会受到自然的控制,被动前行.而若人与自然作和融于一体,相互包合,两相无事,平和安好.如此一想,比起输赢,〝和〞一字才是最为重要.与人和者,谓之人乐;与天和者,谓之天乐.二人博弈,若下得和棋也是知音,要知输赢常在,而知音难求;日月交替,昼夜相生,二者互存,并无亏损.况与天为一,形全精复,岂不美哉;万物协调,物我相安,岂不妙哉?大知闲闲,小知间间,〝和〞一字,向来不带强行.翠叶点馥之春,花木扶疏之夏,落枫雁过之秋,冷雪封天之冬,合乎时宜,顺所自然;山风浩荡,云水清浅,美犹胜画,也不正是因为有意境悠远的和谐?这一切,相交得自然,相处得融洽,不强行,也不僵硬,因此映入眼中,给人的是无端的好看.庄子一生淡泊,却从不清汤寡水,《庄子》一书深邃,却并非华而不实,一读开阔,二读顿悟,三读坦然.书中思想,一如庄周的风魂,不掺浮华,逍遥自在,其智无端崖而有根基.〝泛爱万物,天地一体也〞,道我合一的庄子,想必也有〝和〞之念.既爱万物,以与万物和为念,也才方能物我合一,天地无穷.或许有人对此以为不屑,但和平安好,世无征战,相信是人人皆向往的.如此,若人与人以和为本,与社会以和为本,哪还再有不公不义.厮吵争夺;若人与自然以和为本,与世界以和为本,哪还再有生态失衡.步入沦亡?万物无竞,流水不争.和是一种智慧,是一种境界,但也更应是一种常态,无和,无宁.人生如棋,胜败常有,又何不且以棋道看世,行和之道,并与之俱化,暂搁输赢,取个不断进步的相安逍遥?和谐世风,谁皆爱之.行和,两安.观看《庄子》国学经典观后感范文。
《庄子》读后感范文5篇

或许有人对此以为不屑,但和平安好,世无征战,信任是人人皆向往的。如此,若人与人以和为本,与社会以和为本,哪还再有不公不义、厮吵争夺;若人与自然以和为本,与世界以和为本,哪还再有生态失衡、步入沦亡?万物无竞,流水不争。和是一种智慧,是一种境界,但也更应是一种常态,无和,无宁。
他依然想拯救世界,只是这条路很艰难,除了天道,他孤苦无依,他也明白,在他有生之年见不到天亮,但他依然动笔了。
他有别的办法吗?或许他真的经历过没米下锅的困窘。那时候没有人喜欢他,也没有人理解他,也没有人和他说话。这样的一个人,如果说自己想拯救世界,恐怕会被嘲笑吧。实际上他也不在乎嘲笑。比人清醒,就会比人痛苦。在那个时代,或许他才是最痛的那个人。以至于他并不在意自身的困窘。
行于和,安于道,该走则走,该停则停,天地两宽。
棋道如此,想来世道也应如此。天地万物相生于世,人与自然便好若纹枰间的黑白二子,人若对自然步步紧逼,则终将会被反噬,倘若人不与自然俱化,固守一端放眼小利,则终将会受到自然的控制,被动前行。而若人与自然作和融于一体,相互包合,两相无事,平和安好。
如此一想,比起输赢,“和”一字才是最为重要。与人和者,谓之人乐;与天和者,谓之天乐。二人博弈,若下得和棋也是知音,要知输赢常在,而知音难求;日月交替,昼夜相生,二者互存,并无亏损。况与天为一,形全精复,岂不美哉;万物协调,物我相安,岂不妙哉?
在这个物质极度丰富的年代,人们所理想的社会本应就是此刻这个样貌,然而这又是个精神境界极度缺乏的年代,所有此刻的大部分都容易极度焦虑。物质上的满足并不等于精神上的富裕。《庄子》“贫也,非惫也”。贫穷不代表不快乐,相比物质生活的丰足,我们更就应重视精神生活的自由。
在这个快节奏的时代,人们习惯于高效率,不肯放过一丝一毫的时间,长期下来必将感觉身心疲倦。“世人攘攘皆为过往”,不能说这句话是褒义还是贬义,它只是陈述一个道理,但在庄子看来正是因为名利而有了“终身役役而不见其成功,茶然度役而不知其所归”。这天所提倡的就应是物质与精神的共同丰满。《庄子》中,他渴望“乘天地之正,而御天气之辨,以游无穷”。我们能够不用要求这么高,只要学会静下来,将混乱的自己,忙碌的自己放松下来,个性是在学习和工作当中,我们都可能会遇到许许多多的问题和困难,这些都会使我们感到焦虑和不安,如果能做到这句话里所包含的境界,那样不仅仅能够让处于奔波劳累的身体得到释放,还能更加有益于自己的精神世界。
读庄子之心得体会(精选5篇)

读庄子之心得体会(精选5篇)读庄子之心得体会(精选5篇)《庄子》与《归藏》、《黄帝四经》、《老子》,共为中华民族的几部源头性经典,它们不仅是哲学跟文化的重要载体,而且是古代圣哲关于文学、美学、艺术、审美的智慧结晶。
下面是给大家整理的读庄子之心得体会,希望能给大家带来帮助。
读庄子之心得体会【篇1】历史上,孔子称为圣人,庄子称为神人。
最初知道庄子是初中语文课本里的一首诗“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
虽然理解的不深刻,甚至到现在不太清楚什么意思。
今年寒假读了于丹庄子心得,知道了庄子最为著名的是《逍遥游》,这篇代表了庄子的最高境界,表达了对世俗功利的态度。
庄子留给我们最深的是充满寓意和小故事的*,以此来表达对那些追求小名小利的嘲讽,充满了尖酸刻薄的讽刺和挖苦,令人瞠目结舌。
庄子是一个有智慧的人,他幽默而有涵养,但是她并不是一个衣食无忧的人,他贫困到极点却从不接受别人一点的施舍。
在这本书里面,我最喜欢的是“境界有大小”。
一个人的境界的大小决定了对事物的判断,也可以完全改变一个人的命运,站在大境界上,就会看到天生我才必有用,站在小境界上,只能一生碌碌无为。
世间的大,远超乎我们的想象,世间的小,同样也超乎我们的想象,因为真正的大小不仅在眼界之中,还在人的心智之中。
比如一个太大的葫芦,惠子因为“其坚不能自举”皮太薄不能做容器,而认为它没用。
庄子却认为其完整的它系在身上去遨游江海,有人将可以抗冻的家传秘方用于使加人在寒冷的冬天不被冻伤,而世代漂洗卫生,有人却高价买了此秘方,使吴国兵士不被冻伤在向越过发起的水战中大获全胜,而裂地封侯身价倍增。
所以每一个境界的大小,决定了他的思维方式,人们常常以世俗的眼光,墨守成规的去判断事物的价值,而只有大境界的人,才能看到事物的真正价值。
在大千世界,我们既要做到顺应外面的世界,做到与时俱进,又要有所坚持,秉承内心最本质和最纯真的东西,只有这样在大千世界里才不至于迷失我们自己。
读庄子的心得范文5篇

读庄子的心得范文5篇读庄子的心得范文篇一《庄子秋水》中,秋水时至,河伯欣然自喜,以天下之美尽在己。
顺流东行,遇北海若,河伯望洋兴叹吾非至于子之门则殆矣,自身的渺小也暴露无遗。
满招损,谦受益。
勿以己之长而比人之短,勿以己之短而妒人之能。
须知五岳之外,别有他山之尊,我们应该保持谦虚谨慎、戒骄戒躁的学习态度,只有这样,人生之旅才能受益无穷。
满招损,骄傲的人是永远不能成功的。
河伯在有限的环境里,以为天下之美尽在己。
主观片面的认识,使河伯过于自负,这是一种见识的浅陋。
如果河伯没有改掉自己骄傲的心态,那么他将永远看不到大海,永远不知道自己的渺小,那将是多么悲哀啊。
在我们的学习中,我们不能为自己取得的一点点小成绩而骄傲自满。
我们要跳出自身主观的狭隘圈子,开阔视野,只有不断地学好专业课程,多看一些有意义的好书,多参加一些社会活动,才能认识到自己的不足。
河伯至于北海,感叹自己的渺小。
人,有自知之明,才能清醒地学习和工作。
人生,要经常反省自己,不能囿于自己有限的见识而自满自足。
在知识的海洋中,我们应当时刻有三人行,必有我师的学习态度。
追求真知,追求一种更积极向上的人生,让人生变得更加有意义。
谦受益,谦虚使人进步。
舟车之所通,谷食之所生,人处一焉。
相对于宇宙万物,人是很微小的。
世界之大,个人所作所为,都是渺小的。
人生有涯而学海无涯,一个人不管知识多么渊博,也不过是沧海一粟。
我们只有保持谦虚的学习态度,保持三人行,必有吾师的求学人生,才能实现人生理想。
富兰克林曾说:缺少谦虚就是缺少见识。
牛顿说过,我不知道人家怎样看我,但是在我自己看来,我就像一个在海滩上的小孩子,偶尔拾到较为光滑的圆石,而真理的大海我并未发现。
这种谦虚的胸怀,不正是牛顿取得不朽成就的基础吗?在今天这个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年代,认识自身的有限,更加谦虚、勤奋地学习,尤为重要。
进入了大学,并不代表有一个美好的未来。
人才造就未来,社会需要人才,但不需要庸才。
庄子优秀读后感(推荐5篇)

庄子优秀读后感(推荐5篇)1.庄子优秀读后感第1篇渐渐开始不再喜欢那些所谓出名的大家的总结,他们先入为主说了一些想法,看似无懈可击中堵塞了我们的思路,让他们去喧嚣吧,我自己去看了《庄子》,何为平淡?庄子是一个相对主义者,按照唯物主义观点,相对主义者徘徊在唯物和唯心之间,最后堕入唯心主义,庄子貌似正好验证了这个理论。
基本上,他用不永恒否认了瞬间,用必定失去否认了现在,用最终的虚无否认了当时的拥有。
道家的养生可能不太适合我这种稍微还是有点争强好胜的人?庄子的观点值得肯定的地方有:1、不比执着,不必痴狂;2、一个人的核心部分不应该依赖外部评价;3、凡事都有个自己的解释安排最后达到平和。
4、强调了顺应,无为和生死相望,这是一种更大的作为和纪念。
我最喜欢庄子的.《天道》《天运》和《说剑》在《天道》中,庄子说了,圣人心中之所以宁静,并非宁静十分好,所以才宁静,万物不能扰乱它他的内心,所以才宁静。
他的主张其实一直都是这么温和的,告诉人们有这么回事情,但是不一定是可以办到的。
一个能够愿意分享自己孤独的人,一个内心已经如此淡薄却仍旧分享了他的学说和孤独的人,是值得崇敬的。
并不是美好就可以达到,需要顺应规律才能达到,就和没人想要不幸福或者,可是我们都能找到理由让自己无时无刻不幸福。
《天运》中,他明确了道不是通过言语和辩论就可以推行,而个人价值观决定了他的选择和感觉,这个已经十分透彻了,他知道了运行的规律,并没有强求每个人都会有他一样的价值观和感觉。
最难得是《说剑》,这个文章说明庄子不是不善于揣摩人的心思,他是十分善于了解别人的,但是他几乎没有用这些去牟利,之前我十分推崇过《鬼谷子》,他知道人心险恶、社会飘摇依然去用他的智慧周旋并且不吝告知别人周旋的方法是坚强的。
而庄子,一个有能力坚强选择地逃避的人,他是善良的,他未必不可以做到别人能做的,他不是没有才华,只是,他不想去做,他只是表达了他这种想法,一个真正按照自己的心去活着的人,是高尚、幸福、宁静的。
作文庄子观后感参考

作文庄子观后感参考作文庄子观后感参考(篇1)我们已经走的太远,以至于忘记了为什么而出发。
——题记经济滑坡,名不聊生,贪腐横行,物欲横流。
合纵连横,人才辈出,制法变革,思想汇集。
这,便是战国。
时代呼唤英雄,人民期盼变革。
商鞅、毛遂、白起、赵奢……无数英雄豪杰汇成了不朽的诗篇。
在历史的星河上闪烁。
然而,有这么一位老人,他不求闻达于诸侯,不屑锦衣与玉食,他只愿在自己的烂泥巴里快乐而又自由地打滚。
其人谓谁?蒙城庄周也。
庄子是诸子百家中一位重要的代表人物。
他的*气势磅礴,纵横恣肆;他的思想深邃宏阔,宏盖古今;他的寓言想像奇特,寓意深远;他的风格嬉笑怒骂,了无拘囿。
读《庄子》,读到的是豁达与超越。
庄子在《齐物论》里提到“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
”万物的知识、标准不一。
所以“人为”的标准,并不是“唯一”绝对的标准。
就像《逍遥游》中所述的那只庞大的怪鸟,当大鹏在九万里高空的浑然苍茫境界,便是打破了一切人为的“相对”。
昭文不再弹琴,因为他在弹琴时,只要发出一个声音便失掉了其他的声音,只有不弹时,才会五音俱全。
这正如陶渊明的“五弦琴”。
读《庄子》,读到的是洒脱与淡然。
何谓逍遥?列子御风而行,自由自在,这是逍遥吗?答案是否定的。
列子飞行忘不了风,也只能成为世俗的幻想与浅见。
真正的逍遥在我们的心。
如庄子“无为而无不为”“天人合一”,面对世俗,嬉笑怒骂,皆由性情,他逍遥于世间,淡泊于名利。
面对惠子“搜于国中三日三夜”,庄子淡然一笑,“今子以梁之宰相而吓吾也。
”何等淡然。
正如南朝诗人柳恽就曾在他的《咏蔷薇》里有言:“不摇香已乱,无风花自飞。
”读《庄子》,读到的是坦然与欣慰。
庄子妻子死时,他鼓盆而歌,有人不解,有人谴责,但他却悠然地依旧如此,因为他渗透了生命的真谛,生是自然,死亦是自然,生固然可贺,死何尝不是回归,一如中国民间的红是喜事,白亦是喜事。
《庄子》是哲学的天籁,更是我们心灵的琴音,他让我们找到了那个最本质的自己,花开花落,静谧无声,这是心灵的盛宴。
2021庄子读后感600字(最新)

庄子读书心得1《庄子》这本书,历代被奉为经典,现在能看到的有三十三篇,其中内篇七篇,外篇十五篇,杂篇十一篇。
读完全部内容,我似有所思,亦有所想,对我们的人生道路指明了方向,为我们的为人处事指点迷津。
一、淡泊名利,笑对死亡庄子家里很贫困,有时穷得实在是揭不开锅。
他对自己身处的环境是有清醒认识的,他身边也有很多的有钱人,他也有很多的机会去享受荣华富贵,但他把这些东西看得很淡了。
利束缚不了他,为利辛苦,为利奔波,却丧失了自己很多的自由、很多的快乐,“心为形役”,太不值得了。
庄子虽然生活贫困,但是精神决不潦倒。
名利名利,破名比破利更难。
庄子说:“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四时有明法而不议,万物有成理而不说。
”所以他不爱说什么。
当楚王请他出山为相时,他却对请他的两个大夫说:“你们请便吧,让我拖着尾巴在泥地里爬吧!”庄子临死时对学生们说:“我死了以后,要‘以天地为棺椁,以日月为连璧,星辰为珠玑,万物为赍送。
’”形体归于天地,生死归于自然,这就是庄子对自己的形体和生死的看法。
他追求的是“乐生”,活得好比怕死要强得多。
也表达了一种态度,就是第一不怕死,第二也绝不找死。
道家的态度是在流光中顺应,去把握每分每秒,去乐生,让生命获得价值。
人活在当下,在当下看破了名,穿透了利,不惧生死。
那么,我们的心灵将拥有一个多大的空间、一份多大的境界啊。
二、境界改变命运《庄子》的《逍遥游》篇中告诉我们,世间的大和小远远超过我们的想像,人的一生,大小之境应用不同,会带给你不同的效果、不同的人生。
庄子用寓言故事告诉我们:“一个人境界的大小,决定了他的思维方式。
”而我们常常以世俗的眼光,墨守成规地去判断事物的价值,束缚了自己的心智。
庄子是一个大智之人,他永远不会教给我们小技巧,他教给我们的是境界和眼光。
庄子的人生哲学,就是教我们要以大境界来看人生,所有的荣华富贵,是非纷争都是毫无意义的,最重要的是你能不能有一个快乐的人生。
人生至高的境界是一种灵魂生活,这种灵魂生活是主善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看庄子道家国学经典观后感600字5篇
看《庄子》道家国学经典观后感600字1
《庄子》是中华文化宝库中的重要典藏,庄子的哲学思想在中国几千年文化长河中占据了一席之地。
它代表着当时社会最高成就,其亦庄亦谐的写作风格更是给读者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野马也,尘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
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其视下也,亦若是则已矣。
”这是出自庄子名篇《逍遥游》中的一段,也是庄子哲学思想的体现。
庄子是对老子道家思想的继承,主张天人合一,顺应自然。
任何事物从表面上看不同,但是从本质上来看都是一样的,这就是庄子万法归一的思想。
从《齐物论》、《大宗师》等篇目中,你都能发现庄子自然无为的思想,这也就是道家所认为的“道”,他们认为“道”是存在的,但是却是虚无的。
在政治上,无为而治从来都是庄子的主张,对当局统治阶级的“仁义”和“法治”进行了强力的抨击,更是提出“圣人不死,大盗不止”、“窃钩者诛,窃国者为诸侯”等精髓见解。
在生存处世方面,庄子提倡自然、自由的精神,而不是对于物欲名利的追求。
这是一种超然的态度,也是现代社会的人们争相学习的一种精神境界。
超脱欲望,追求天人合一的至高境界。
这种思想理论无疑具有极强创造性和超前性。
庄子不仅是哲学家,还是一位文学家,确切的说应该是一位浪漫主义散文家。
他的文章中具有有强烈的是浪漫主义气息,想象丰富异
常,浑然天成,很具有变现力。
而且很善于用典故、寓言来说明哲学思想,这是也是一种创新写作风格,我想这都与庄子自然天成,不拘于泥的思想有着很大的关系。
读《庄子》就是了解自身、了解自然、了解宇宙奥秘。
《庄子》博大精深,值得反复揣摩研读。
看《庄子》道家国学经典观后感600字2
齐物论,顾名思义,是齐“物论”的篇章。
但它不仅仅是为这个目的而写。
庄子开篇讲了一个南郭子綦的故事。
它讲了一个万物自然的道理。
这似乎与齐物论毫无关联。
其实,我认为,它是为下文做铺垫。
它明示了,万物的本性不为人所改变。
接着,庄子写大知,小知,大言,小言,大恐,小恐。
这都是在表现辩士的不近道。
辩士时时想着辩,想着他人的弱点,想着攻击,最终只是疲惫不堪。
他又急转笔锋,写人的种种情态。
辩士是被这种种情态控制的人一个例子。
人的情绪变化无常,若人被此所困,只会如辩士一般。
庄子认为,主宰这些情绪的,是“真君”。
而“真君”因为与外界的顶撞摩擦所损耗。
而成心导致了是非观念。
很快,庄子说出万物为一,没有彼此,就更没有是非,美丑,贵贱,胜负等种种对立的事物了。
是的,人们总是想着将万物区分,分开。
如现实中我们夸赞一人有德,会说他诚实,善良,有义等等。
但这些品质有德的人都有,所以我们无需说那么多,只需说他有德即可。
物论,都只是辩是非,明利害而已。
其实,这两者都不存在。
我们认为的利与害,未必为真。
例如,正反方辩论。
持正方观点的人,必会认为正方对,持反方观点的人,必会认为反方对。
但若让一个本持正方观点的人去为反方辩论呢?他会逐渐认识到其实两方都是对的,各有千秋。
所以,所谓观点,只是人依据自己的认知所作的判断,而人的认知有限。
于是,自己认识到的地方,被看作是:还未认识到的地方,便被看作非。
所以,是非本是不存在的。
同样的,利害也不存在。
人认为南极难以使动物生存,但企鹅却以之为家园:人认为温带宜居,但企鹅到温带必死。
所以利害也只是建立在人们的认知下的。
庄子的思想真是充满了辩证。
看《庄子》道家国学经典观后感600字3
他具有苏格拉底般的智慧,却从不在市集中与世人孜孜不倦的对话;他本可以配着相印登上权贵满座的殿堂,却甘愿寄身于山野、市廛,“曳尾于涂中”。
他把自己的抱负以及对理想生活的想象记载下来,虽然几经散佚,仍有大部分流传至今。
《庄子》这本书同先秦时代的大部分著作相同—受制于当时的文字载体而呈现出短小精悍的特点。
全书分为内、外、杂三篇,除《内篇》已证实是庄子真迹外,外篇有小部分与杂篇的大部分一直以来都备受争议,但是这也难以阻碍书中所散发的的思想光芒。
庄子上承老子的道家思想,同时又有所变化—他对“道”的理解与老子大体相同。
不过,他还主张抛弃礼义、毁坏机械才能使人返璞
归真、拾回本性。
这与当时提倡维护礼义、积极入世的儒家思想形成鲜明的对比,又与《人类简史》中作者对农业革命的看法在某种程度上具有相似性,可以说这种在空间上时间上的对比性与相似性让人感到十分惊奇。
此外,庄子的文章极富有想象力与文采,同时善于用寓言的形式来阐述自己的观点——如我们学过的《北冥有鱼》(选自内篇中的《逍遥游》)便是极好的例子,通过瑰丽的描写、天马行空的想象展现了鲲鹏迁徙的情形。
虽然他的学说带有神秘主义的味道,但他也有人文主义的关怀。
他深知百姓疾苦,讽刺当时政治的黑暗,这也可能是他拒绝同儒家那样获得从政机会的原因吧。
在百家争鸣的春秋战国时期,能够提出一家之说,无论合适与否,都是诚然可贵。
正如驰骋的骏马,纵使不羁,也强于被囿于马槽之中的驽马;正如大海中的鱼儿,纵使那里危机四伏,也比井底之蛙更能体会大海的广阔。
看《庄子》道家国学经典观后感600字4
庄子名周,是我国先秦时期伟大的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
著有《庄子》一书,又名《南华经》,为道家的经典。
在阅读《庄子》这本书过程中我体会到了它的浪漫主义色彩,其文想象力丰富,文风汪洋恣肆。
作者运用了形象生动的寓言故事,层出不穷的奇妙比喻,丰富奇特的想象,具有强烈的浪漫主义色彩。
其文《逍遥游》表现尤为突出,“北冥有鱼,其名为鲲。
鲲之大
不知其几千里;化而为鸟,其名为鹏。
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
”句中体现了作者那种超然的想象力。
也许作者也想成为鲲鹏可以遨游于天际,无拘无束超然物外,拥有绝对自由,不受现实的羁绊。
《庄子》一文从文学角度来看它是一部非常好的文学作品,文学价值非常高。
后人在思想、文学风格、文章体制,写作技巧都受到了《庄子》的影响。
如阮籍、陶渊明、李白、苏轼,曹雪芹等都受其影响,可见影响之大。
探其思想观点多以老子为依附但有所发展,主张“无为”“无用”“顺其自然”,反对人为:又从其相对主义出发,否定客观事物差别。
对儒学多有诋毁,对不合理的社会现象作出激烈的抨击,却又采取逃避现实,逍遥自得的态度。
看其根源是由当时的社会背景所决定。
战国时期社会动荡,各国阶级矛盾尖锐,互相兼并也更加激烈,思想家都在尽力解决当前的问题。
而庄子无力改变这种现象虽然进行了激烈的抨击但也只能逃避现实。
《庄子》一书从文学角度来看不失为一部经典,以上是我个人的一点微薄感受,希望大家批评指正。
看《庄子》道家国学经典观后感600字5
《庄子》是庄子一生的思想结晶,也是他本人写的唯一一部自传体小说。
庄子去世后,由他的儿子庄圆整理后形成的这部传记。
中国古代思想家庄子是几千年来的一大奇人,他给世人的是另类的思考面向,以及深层的哲学思维。
庄子姓庄名周,“子”是尊称。
他于公元前396年生于宋国蒙地,逝于前286年,一生著有《养生主》
等7篇著作。
《庄子》通过许多个庄周讲述的短小精炼、意味深长的寓言故事及他的生平佚事诠释着他对生命的理解及对社会的看法、对世俗的厌恶及对自由的追求。
一个个故事虽看似有些荒谬,但细细品味,却是内涵深刻,让人回味无穷。
“庄周梦蝶”讲述了庄子一个变为蝴蝶的梦。
在梦中,他在空中翩翩起舞,与蝴蝶浑然一体,甚至分不清他到底是蝴蝶还是庄周。
这个故事虽然短小,但体现出了庄子对自由的向往,对自由生活的渴望,以及他对世俗的思考,而飞向远方,不正是庄周的心解脱了尘世的束缚,飞向了世界那端完美的国度?一天,庄周在濮水河边钓鱼,两个人劝他做官,可正是因为他喜欢自由自在安详自得的性格,使他免受世俗的打扰,一辈子生活得无忧无虑,快快乐乐。
否则,或许他也整天与世人一样生活得紧张繁忙,在日常事务中掩埋像他这样伟大的哲学家、思想家了。
而庄子最令我折服的莫过于他参透生死的从容。
对于人的一生,固然会经历生、老、病、死,庄子面对妻子颜玉的死时显得很从容,不但不哭,反而敲着瓦盆唱歌。
原来,庄子认为颜玉本身是没有生命,神气与身体的,在似有若无之间,产生了最初的气,气是大自然的精华,飘浮不定,成为人的样子。
现在他的妻子死了,只是身上的气散开了,她又安静地回到了大自然。
庄周如此平静的面对生死,参透生死,不得不说是令人惊叹的!
庄子认为,生和死,只不过是一场梦罢了。
如果生时一天天虚度光阴,那么死后,这一场梦就只能留下无尽的遗憾了。
看《庄子》道家国学经典观后感6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