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通大学研究生试验设计分析典型例题整理
实验设计课练习

练习一、表头设计1、 某二水平试验要求考察A 、B 、C 、D 、E 五个因素及交互作用 A ×B 、A ×C 、C ×D ;2、 某二水平试验要求考察A 、B 、C 、D 、E 五个因素及交互作用A ×C 、C ×D 、A ×E ;请根据L 16(215)交互作用表对上述四种情况进行表头设计。
表头设计3、某二水平试验要求考察A 、B 、C 三个因素及交互作用B ×C 、A ×B 和A ×C 。
4、某二水平试验要求考察A 、B 、C 三个因素及交互作用A ×B 和B ×C 。
请根据L 8(27)交互作用表对上述四种情况进行表头设计。
表头设计5、某三水平试验要求考察A 、B 、C 、D 、E 五个因素及交互作用A ×B 、A ×C 和A ×D ;请根据L 27(313)交互作用表对上述情况进行表头设计。
二、一元线性回归分析1、为了明确某种食品添加剂凝胶强度y(g/cm2)与食品添加剂添加量x(%)之间的关系,试验结果如下表,试建立y与x的回归方程,并进行F检验。
表1 食品添加剂添加量(x)与凝胶强度(y)的测定结果1、为了提高某化工产品的转化率,选择反应温度A、加碱量B、催化剂种类C为实验因素,实验方案及结果见下表,试作极差分析,判断因素主次顺序,各因素优水平,优组合。
表2 试验方案与试验结果1、在双歧杆菌酸奶研制中,为确定最佳发酵条件,用L8(27)正交表安排正交试验,试验因素与水平,试验方案和结果分析见下表,试对试验结果进行方差分析。
五、假设检验1、关中地区小麦良种的蛋白质含量平均值为μ0=14.5%,现自外地引入一高产品种,在8个小区种植,得其蛋白质含量(%)为:15.6, 17.6, 13.4, 15.1, 12.7, 16.8, 15.9, 14.6,问新引入品种的蛋白质含量与当地良种有无显著差异?六、名词解释和简答题1.总体:2.样本:3.实验指标:4. 水平:5.处理:6.全面实验:7. 什么是实验因素?包括哪几种?8.标准正态分布的表达式9.方差分析的适用对象和目的?10.误差的来源有哪些?11.如何减少随机误差?12.实验的三个基本原则(Fisher三原则)?13.正交表的等价变换方式有哪些?14.正交表有哪些基本性质?。
实验设计练习题

实验设计练习题-1(总7页)--本页仅作为文档封面,使用时请直接删除即可----内页可以根据需求调整合适字体及大小--实例:1. 试验不同配方的减肥药a1和a2,28名肥胖自愿者参与试验。
以服用减肥药4周后体重下降值为观察指标。
采用何种设计方案试述该设计步骤。
2.欲研究A、B两种高血压病治疗方案的疗效有无差别。
现将20名高血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其中10名患者以A-B-A的顺序接受治疗;另外10名患者则以B-A-B顺序治疗。
采用该种设计需要考虑哪些问题3.比较5种不同剂量的甲状腺素对豚鼠甲状腺体重量的影响,考虑到豚鼠种系与体重对结果的影响。
选用何种设计方案,请叙述设计步骤及应用条件,并回答统计分析后能获得哪些结论4. 利血平可以使小鼠脑中去甲肾上腺素(NE)等递质下降,现考察某种新药MWC是否具有对抗利血平使递质下降的作用,将24只小鼠随机等分为四组,并分别给予蒸馏水、利血平、MWC、利血平+MWC四种不同处理后,测得脑中NE 的含量(ng/g湿组织),该资料属于何种设计方案,其统计分析结果可以回答哪些问题5.某医生欲比较饮食疗法与某种药物疗法对降低血清胆固醇含量的疗效,选择40名高血脂病人,设立四个组:①正常饮食②饮食疗法组③药物组④药物+饮食疗法组。
问:①该设计属何种设计方案②其统计分析结果可以回答哪些问题6. 试述正交设计与析因设计的联系与区别。
L18(37)的含义。
正交表中的每列可作哪些安排7.研究A、B、C三因素的主效应,三个因素均为2水平。
同时要研究交互作用A×C,B×C,请用L8(27)正交表做表头设计(若将第一列作为空列)。
L8(27)正交表试验号列号123456711111111 21112222 31221122 41222211 52121212 62122121 72211221 82212112L8(27)二列间的交互作用表列号1234567列号(1)325476(2)16745(3)7654(4)123(5)32(6)1答:列号1234567因素A B C A×C B×C列号1234567因素C A B A×C B×C8. 试述序贯试验设计的优缺点,哪些情况不适合用序贯试验设计9.将20名药物依赖患者随机等分为两组,分别用消瘾扶正胶囊和可乐定治疗,每位患者分别在治疗前、治疗后一天、2天、3天、4天、5天测量其舒张压,该资料为何种设计其统计分析的总变异是如何划分的10.在某细胞实验研究中,使用两种不同浓度,两种培养温度,两种培养时间,两种培养基,若选择最优实验条件,请回答:(1)可采用何种实验设计(2)陈述该设计的步骤(3)该设计的统计分析可获得哪些结论11.某医生研究肺癌根治手术后采用化学疗法和免疫疗法是否可以提高疗效何者为优它们之间有无交互作用采用何种设计方法12.选择20名支气管哮喘现症患者,比较舒喘平和舒喘宁的临床平喘效果,用第一秒通气量FEV为观察指标,请问可用哪些设计方案,以何种方案为最理想。
研究生《科研设计》实习题

研究生《科研设计》实习题1、拟用中西药结合治疗慢性肝炎研究,预试结果单用西药治疗有效率为68%,用中西药结合治疗有效率为82%,为达到统计差异显著,每组需要观察多少例?2、应用核苷酸治疗粒细胞减少症,初试口服药组平均22.25天达治疗高峰,肌注组17.5天达高峰,合并标准差为13.91天,问两组各需要多少例才能达到统计学显著意义?(双侧α=0.05β=1.0)3、有人用2%碘化钾注射阿是穴或天突穴治疗地方性甲状腺肿,每次1-3ml,每3天注射一次,6次为一疗程,共治疗1274例,有效率97.3%,结论:穴位注射碘化钾疗效甚佳。
请对此报告加以评价。
4、现有早期血吸虫病患者30例,拟分成三组,分别用吡喹酮、硝硫氰胺和酒石酸锑钾作疗效比较,请用随机数字表法均分为三组。
5、请分别叙述如何控制随机误差,系统误差,过失误差?6、改错题:下表为不同饲料对未成年大鼠生长发育的影响,称体重天平感量为1克,测股骨长度用尺最小刻为1mm。
7、何谓Ⅰ类误差和Ⅱ类误差?两者有什么关联?某诊断方法α=0.05β=1.0,设某病阳性率为3%,试推算2000人有多少误诊和漏诊者?并对此法的敏感度和特异度作出估计和评价。
8、为研究菜农钩虫感染率是否高于粮农,初步了解感染率分别是28%和18%,要求假阳性不超过5%,假阴性不超过10%,问每组需要多少人才能作出有显著差别的结论?9、欲将20名确诊为风湿性关节炎患者分为A、B二组,分别给予柳氮磺胺吡啶(SSZ)和安慰剂治疗,以观察SSZ对风湿性关节炎的确切疗效,请设计并分组。
10、为研究酵解作用对血糖浓度的影响,某医师取10个健康人血液制备成血滤液,观察血滤液放置0、45、90、135分钟不同时间某血糖浓度,请设计实验分组方法。
11、茴香油中含的大茴香醚有升白细胞作用,现拟比较研究该药与维生素B4疗效,每种药观察30位病人,病人选择化疗后白细胞减少、病情稳定者,请作出适当的实验设计。
研究生《试验设计与数据处理》试题

硕士研究生《试验设计与数据处理》试题试分别用拉格朗日插值法(可仅采用20~50℃的4个点)和差商插值多项式求出35℃时水的表面张力,并确定合适的数学模型。
(10分)2. 已知某一化工过程符合下列模型:试用最小二乘法确定该模型的系数,使所得数学表达式能够拟合下表中的数据,并计3.现有一熟练工人,用3种不同的机器在4种不同的运转速度下生产同一种零件。
在相同的时间内生产的零件数如下表:试通过方差分析确定机器、运转速度对产量有无显著影响(取α=0.05)。
(10分)4.某种矿石含有两种有用的矿物X 和Y ,现将8个不同地域的该类矿石样品的分析结果列于下表。
请利用回归分析方法确定组分X 与组分Y 含量之间的关系,并分别进行5. 有3种不同的导弹系统、4种不同类型的推进器,对某种燃料进行发射试验,每一种组合水平做两次试验,测定导弹飞行速度如下表。
试分析导弹系统、推进器类型以及它们的交互作用对飞行速度有无显著影响(取α=0.05)? (10分)Xba Y6. 病毒学家在研究一种特殊病毒时发现:不同培养媒质、不同培养时间对病毒生长情况有影响。
现取两种媒质、两个培养时间,每一种组合下重复观察6次,病毒生长情况列在下表。
试用22设计分析法分析这些数据,考察媒质、时间对病毒生长的影响(取α=0.05、0.01)。
(10分)7.在研究显影剂浓度(A )和显影时间(B )对胶卷不透明度的影响时,采用3种浓度和3个时间,每一种组合下做4次重复试验。
得出不透明度的数据如下表。
试用32设计分析法分析这些数据,并得出结论(取α=0.05、0.01)。
(10分)8.为提高某种药品的合成率,对生产工艺进行了试验。
各因素及其水平如下表。
根据经验,采用液态醛有助于提高药品的合成率,用拟水平法、选L 9(34)正交表安排试验,将各因素放在正交表的1-4列上,9次试验所得合成率(%)依次为69.2、71.8、78.0、74.1、77.6、66.5、69.2、69.7、78.8。
专题08实验设计专题题型及解题技巧

专题08 实验设计专题题型及解题技巧目录导航一、真题考法归纳考法01 实验变量分析考法02 正确写出实验目的考法03 准确写出实验原理考法04 完整写出实验思路与实验步骤考点05 实验结果与结论的预测与分析二、常考热点实验梳理三、实验热点专练1.(2023·山东·高考真题)当植物吸收的光能过多时,过剩的光能会对光反应阶段的PSⅡ复合体(PSⅡ)造成损伤,使PSⅡ活性降低,进而导致光合作用强度减弱。
细胞可通过非光化学淬灭(NPQ)将过剩的光能耗散,减少多余光能对PSⅡ的损伤。
已知拟南芥的H蛋白有2个功能:①修复损伤的PSⅡ;②参与NPQ的调节。
科研人员以拟南芥的野生型和H基因缺失突变体为材料进行了相关实验,结果如图所示。
实验中强光照射时对野生型和突变体光照的强度相同,且强光对二者的PSⅡ均造成了损伤。
(1)该实验的自变量为。
该实验的无关变量中,影响光合作用强度的主要环境因素有(答出2个因素即可)。
(2)根据本实验,(填“能”或“不能”)比较出强光照射下突变体与野生型的PSⅡ活性强弱,理由是。
(3)据图分析,与野生型相比,强光照射下突变体中流向光合作用的能量(填“多”或“少”)。
若测得突变体的暗反应强度高于野生型,根据本实验推测,原因是。
浓度、温度【答案】(1) 光、H蛋白 CO2(2)不能突变体PSⅡ系统光损伤小但不能修复,野生型光PSⅡ系统损伤大但能修复(3)少突变体PNQ高,PSⅡ系统损伤小,虽然损伤不能修复,但是PSⅡ活性高,光反应产物多【解析】(1)据题意拟南芥的野生型和H基因缺失突变体为材料进行了相关实验,实验中强光照射时对野生型和突变体光照的强度相同,结合题图分析实验的自变量有光照、H蛋白;影响浓度、温度、水分等。
光合作用强度的主要环境因素有CO2(2)据图分析,强光照射下突变体的NPQ/相对值比野生型的NPQ/相对值高,能减少强光对PSⅡ复合体造成损伤。
但是野生型含有H蛋白,能对损伤后的PSⅡ进行修复,故不能确定强光照射下突变体与野生型的PSⅡ活性强弱。
南通大学DSP课程设计实验及习题标准答案完整版(精)

南通大学DSP课程设计实验及习题答案完整版(精)————————————————————————————————作者:————————————————————————————————日期:23 南通大学DSP 课程设计实验加课后习题程序 实验一 n=-50:50; u=(n>=0; e=(0.8.^n; x1=e.*u; u1=(n>=4; u2=(n>=5; x2=(u1-u2; u3=(n>=0; u4=(n>=4; x2=(u3-u4;subplot(4,1,1;stem(n,u,'.' subplot(4,1,2;stem(n,x1,'.' subplot(4,1,3;stem(n,x2,'.' subplot(4,1,4;stem(n,x3,'.'实验二 n=-100:100;4 x1=(n>=-2&(n<2; m=(-j*0.65.*pi*n; w=-2*pi:0.01:2*pi; X1=x1*exp(-j*n'*w; x=eps.^m; x2=x1.*x;X2=x2*exp(-j*n'*w; x3=(n>=0&(n<4; X3=x3*exp(-j*n'*w; figure(1 plot(w,abs(X1; figure(2 plot(w,abs(X2; figure(3 plot(w,abs(X3;5实验三 N1=64; N2=64; N3=100; n1=0:N1-1; n2=0:N2-1; n3=0:N3-1; x1=(n1>=0&(n1<8; X1=fft(x1,N1; a11=cos(0.5*pi.*n1; a21=cos(0.25*pi.*n1;6 a31=cos(0.125*pi.*n1; a12=cos(0.5*pi.*n2; a22=cos(0.25*pi.*n2; a32=cos(0.125*pi.*n2; x21=a11+a21+a31; x22=a12+a22+a32; X21=fft(x21,N1; X22=fft(x22,N2; a4=cos(0.5*pi.*n3; a5=cos(0.25*pi.*n3; a6=cos(0.125*pi.*n3; x3=a4+a5+a6; X3=fft(x3,N3 N4=250; n4=0:N4-1; u1=(n4>=0; u2=(n4>=N4; a7=cos(0.5*pi.*n4; a8=cos(0.25*pi.*n4; a9=cos(0.125*pi.*n4; x4=a7+a8+a9; y1=u1-u2; y2=hamming(N4; x41=x4.*y1; x42=x4.*y2';7 X41=fft(x41,N4; X42=fft(x42,N4; figure(1 stem(n1,abs(X1,'.' figure(2subplot(2,1,1;stem(n1,abs(X21,'.' subplot(2,1,2;stem(n2,abs(X22,'.' figure(3 stem(n3,abs(X3,'.' figure(4subplot(2,1,1;stem(n4,abs(X41,'.' subplot(2,1,2;stem(n4,abs(X42,'.' subplot(2,1,1;stem(n,abs(X41,'.' subplot(2,1,2;stem(n,abs(X42,'.'8实验四 dt=0.0005; t=-0.005:dt:0.005; xa=exp(-1000*abs(t;9 n=-500:500; w=-3*pi:0.001:3*pi; Ts1=1/20000; Ts2=1/5000; Ts3=1/1000;x1=exp(-1000*abs(n*Ts1; x2=exp(-1000*abs(n*Ts2; x3=exp(-1000*abs(n*Ts3; X1=x1*exp(-j*n'*w; X2=x2*exp(-j*n'*w; X3=x3*exp(-j*n'*w; figure(1; plot(t,xa; figure(2subplot(3,1,1;stem(w,abs(X1 subplot(3,1,2;stem(w,abs(X2 subplot(3,1,3;stem(w,abs(X310实验五A=[1,-3.1836,4.6223,-3.7795,1.8136,-0.48,0.0544]; B=[0.0004,0.0022,0.0056,0.0075,0.0056,0.0022,0.0004]; figure(1; [H,w]=freqz(B,A; plot(w,abs(H,'' figure(2; h=impz(B,A; stem(h,'.'; figure(3; zplane(B,A; z=roots(B p=roots(Ax=[-4,-2,0,-4,-6,-4,-2,-6,-6,-4,-4,-6,-6,-2,6,12,8,0,-16,-38,-60,-84,-90,-66,-32,-4,-2,-4,8,12,12,10,6,6,4,0,0,0,0,0,-2,-2,0,0,-2,-2,-2,-2,0]; figure(4; y=filter(B,A,x; stem(yA=[1,-3.1836,4.6223,-3.7795,1.8136,-0.48,0.0544];B=[0.0004,0.0022,0.0056,0.0075,0.0056,0.0022,0.0004];figure(1;[H,w]=freqz(B,A;plot(w,abs(H,''figure(2;h=impz(B,A;stem(h,'.';figure(3;zplane(B,A;z=roots(Bp=roots(Ax=[-4,-2,0,-4,-6,-4,-2,-6,-6,-4,-4,-6,-6,-2,6,12,8,0,-16,-38,-60,-84,-90,-66,-32,-4,-2,-4,8,12 ,12,10,6,6,4,0,0,0,0,0,-2,-2,0,0,-2,-2,-2,-2,0];figure(4;y=filter(B,A,x;subplot(2,1,1;stem(xsubplot(2,1,2;stem(y实验六Fs=5000;[b,a]=butter(3,pi/4*Fs,'s'; [c,d]=impinvar(b,a,Fs;[H,w]=freqz(c,d;figure(1subplot(2,1,1plot(w/pi,abs(H;ylabel('³å»÷ÏìÓ¦²»±ä·¨';[m,n]=bilinear(b,a,Fs;[M,w]=freqz(m,n;subplot(2,1,2plot(w/pi,abs(M;ylabel('Ë«ÏßÐԱ任·¨';grid;wp=0.4*pi;ws=0.5*pi;ap=3;as=20;[N,wn]=buttord(wp/pi,ws/pi,ap,as; [b,a]=butter(N,wn,'low';figure(2freqz(b,a;n=0:47;x=1+cos(pi*n/4+cos(2*pi*n/3;y=filter(b,a,x;figure(3subplot(2,1,1;plot(n,x;grid;subplot(2,1,2;plot(n,y;grid;ws=0.4*pi;wp=0.5*pi;ap=3;as=20;[N,wn]=buttord(wp/pi,ws/pi,ap,as; [b,a]=butter(N,wn,'high';figure(4freqz(b,a;n=0:47;x=1+cos(pi*n/4+cos(2*pi*n/3;y=filter(b,a,x;figure(5subplot(2,1,1;plot(n,x;grid;subplot(2,1,2;plot(n,y;grid;wp=[0.2*pi 0.48*pi];ws=[0.1*pi 0.55*pi];ap=3;as=20;[N,wn]=buttord(wp./pi,ws./pi,ap,as; [b,a]=butter(N,wn,'bandpass';figure(6freqz(b,a;n=0:47;x=1+cos(pi*n/4+cos(2*pi*n/3;y=filter(b,a,x;figure(7subplot(2,1,1;plot(n,x; grid;subplot(2,1,2; plot(n,y; grid;实验七N=25;wn=0.6;b=fir1(N,wn,hamming(N+1; [H,w]=freqz(b,1;figure(1n=0:N;stem(b,'.';gridfigure(2plot(w/pi,20*log10(abs(H; gridb2=fir1(N,wn,boxcar(N+1; [H2,w]=freqz(b2,1;figure(3n=0:N;stem(b2,'.';gridfigure(4plot(w/pi,20*log10(abs(H2;gridb3=fir1(N,wn,blackman(N+1; [H3,w]=freqz(b3,1;figure(5n=0:N;stem(b3,'.';gridfigure(6plot(w/pi,20*log10(abs(H3;gridN2=30;wn2=[0.3 0.6];b4=fir1(N2,wn2,hamming(N2+1; [H4,w]=freqz(b4,1;figure(7n=0:N;stem(b4,'.';gridfigure(8plot(w/pi,20*log10(abs(H4;grid习题一n=-12:12;x=(n>=-2&(n<2;x0=(2.^nx1=x.*x0;subplot(3,1,1; stem(n,x1,'.'x01=(n>=-4&(n<4; x02=(n>-4&(n<=4; x2=x02-x01; subplot(3,1,2; stem(n,x2,'.'x3=cos(0.3*pi*n; subplot(3,1,3;stem(n,x3,'.'习题二n=-50:50;N1=16;n1=0:N1-1;N2=25;n2=0:N2-1;N3=32;n3=0:N3-1;N4=50;n4=0:N4-1;w=-2*pi:0.01:2*pi;x01=(n>=0;x02=(n>=32;x0=x01-x02;x1=sin(0.25*n*pi.*x0; figure(1X1=dtft(x1,n,w;subplot(2,1,1;plot(w,abs(X1; subplot(2,1,2;plot(w,angle(X1;x2=sin(0.25.*n1*pi; figure(2X2=fft(x2,N1; subplot(2,1,1;stem(n1,abs(X2; subplot(2,1,2;stem(n1,angle(X2; figure(3X3=fft(x3,N2; subplot(2,1,1;stem(n2,abs(X3; subplot(2,1,2;stem(n2,angle(X3; figure(4X4=fft(x4,N3; subplot(2,1,1;stem(n3,abs(X4; subplot(2,1,2;stem(n3,angle(X4;习题三dt=0.0005;t=-0.005:dt:0.005;x0=(exp(-1000*t.*cos(2*pi*t;n=-500:500;w=-3*pi:0.001:3*pi;Ts1=1/20000;Ts2=1/5000;Ts3=1/1000;x1=(exp(-1000*n*Ts1.*cos(2*pi*n*Ts1; x2=(exp(-1000*n*Ts2.*cos(2*pi*n*Ts2; x3=(exp(-1000*n*Ts3.*cos(2*pi*n*Ts3; X1=dtft(x1,n,w;X2=dtft(x2,n,w;X3=dtft(x3,n,w;figure(1;plot(t,x0;figure(2subplot(3,1,1;plot(w,abs(X1 subplot(3,1,2;plot(w,abs(X2 subplot(3,1,3;plot(w,abs(X3习题四A=[1,-0.5];B=[1,2];figure(1;zplane(B,A;z=roots(Bp=roots(Afigure(2;h=impz(B,A;stem(h,'.';figure(3;[H,w]=freqz(B,A;plot(w,abs(H,''figure(4;n=0:19;x=(n>=0&(n<20;y=filter(B,A,x;subplot(2,1,1;stem(xsubplot(2,1,2;stem(y习题五wn=[0.1*pi 0.2*pi];N=10;[b,a]=butter(N,wn,'bandpass'; figure(1freqz(b,a;figure(2n=0:N;stem(b,'.';grid;习题六wp=0.1; ws=0.2;Rp=3;Rs=30;[N,wn]=buttord(wp,ws,Rp,Rs; [b,a]=butter(N,wn,'low'; freqz(b,a;习题七Fs=1;figure(1[b,a]=butter(2,pi/4*Fs,'s'; [c,d]=impinvar(b,a,Fs;[H,w]=freqz(c,d;plot(w/pi,abs(H;ylabel('³å¼¤ÏìÓ¦²»±ä·¨'; grid[q,w]=butter(2,pi/4*Fs,'s'; [q0,w0]=lp2hp(q,w,pi/4*Fs' [m,n]=bilinear(q0,w0,Fs; [H,w]=freqz(m,n;figure(2plot(w/pi,abs(H;ylabel('Ë«ÏßÐԱ任·¨';grid习题八N=18;wn=0.4;b=fir1(N,wn,hamming(N+1; [H,w]=freqz(b,1;figure(1n=0:N;subplot(2,1,1;stem(b,'.';subplot(2,1,2;plot(w/pi,20*log10(abs(H; ylabel('º£Ã÷´°';b2=fir1(N,wn,boxcar(N+1; [H2,w]=freqz(b2,1;figure(2n=0:N;subplot(2,1,1;stem(b2,'.';subplot(2,1,2;plot(w/pi,20*log10(abs(H2; ylabel('¾ØÐδ°';b3=fir1(N,wn,blackman(N+1; [H3,w]=freqz(b3,1;figure(3n=0:N;subplot(2,1,1;stem(b3,'.';subplot(2,1,2;plot(w/pi,20*log10(abs(H3; ylabel('²¼À³¿ËÂü´°';习题九N=16;wn=0.5;b=fir1(N,wn,'high',hamming(N+1; [H,w]=freqz(b,1;subplot(2,1,1;n=0:N;stem(b,'.';gridsubplot(2,1,2;plot(w/pi,20*log10(abs(H; grid。
实验设计的例题与类型.

实验设计的例题与类型一、基本解题步骤:1、准确地把握实验目的进行实验设计前首先要认真审题,准确把握所设计实验的实验目的,否则整个实验设计就无从谈起。
如:有关光合作用的设计是验证光合作用产生02还是吸收C02?有关甲状腺激素的设计是验证它对代谢的影响,还是对发育的影响……等等。
2、细心地弄清设计要求(1)鉴定高杆小麦是纯种还是纯种,题目中可能要求你用最简易的方法。
你若用测交就错了。
(2)怎样使用植物茎杆向一侧生长,题目中可能不准你用任何药剂和器具,你若用单测光或生长素处理则又错了。
3、精心地策划实验方法:要成功地进行实验设计,就必须正确地选择适当的实验方法。
现将与中学实验有关的一些最常见的经典性的实验方法汇总如下:(1)化学物质的检测方法如:①淀粉——碘液②还原性糖——斐林试剂、班氏试剂③C02——Ca(0H)2溶液或酸碱指示剂④乳酸——PH试纸⑤02——余烬复然⑥无02——火焰熄灭⑦蛋白质——被蛋白酶分解(2)实验结果的显示方法如:①光合速度——02释放量或CO2吸收量或淀粉产生量②呼吸速度——02吸收量或CO2释放量或淀粉减少量③原子途径——放射性同位表示踪④细胞液浓度大小——质壁分离⑤生长激素作用——生长速度(体重变化,身高身长变化)⑥甲状腺激素作用——动物耗氧量,发育速度等⑦细胞是否死亡——质壁分离⑧胰岛素作用——动物活动状态⑨菌量——菌落数或亚甲基蓝褪色程度(3)实验条件的控制方法:①增加水中氧气——泵入空气或吹气或放入绿色植物②减少水中氧气——容器密封或油膜覆盖或用凉开水③除去容器中CO2——NaOH溶液④除去叶中原有淀粉——置于黑暗环境⑤除去叶中叶绿素——酒精加热⑥除去光合对呼吸干扰——给植株遮光⑦如何得到单色光——棱镜色散或薄膜滤光⑧血液抗疑——加入柠檬酸钠⑨线粒体提取——细胞匀浆离心⑩骨的脱钙——盐酸溶液4、合理地设计操作过程基本的实验方法选定以后,紧接着就要编定具体的操作细节,这些操作细节的设计要合理规范、切实可行,否则也会造成很大的失分。
南通大学数字逻辑设计实验报告表决器

南通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计算机数字逻辑设计实验报告实验名称基本组合电路设计——表决器班级物联网192学号姓名谢焘指导教师杭月芹日期2020.11.26成绩一、实验目的1、掌握利用基本逻辑门构造组合电路的设计方法。
2、掌握多人表决器(3人以上)的设计过程。
3、掌握Vivado中利用IP核构造原理图电路的方法。
4、掌握采用Verilog设计电路,并利用Vivado完成设计录入、仿真以及将设计下载至FPGA进行板级验证的硬件电路设计方法。
二、实验任务采用Verilog设计一个多人表决器电路(投票人数自定,要求在3人以上),并利用EGO1实验板上的LED灯显示表决是否通过。
;在Vivado中完成设计与仿真,并下载至EGO1实验板进行验证与分析。
三、实验环境1、一台内存4GB以上,装有64位Windows操作系统和的PC机。
2、EGO1实验板一个。
3、Vivado 2017.4以上版本软件以及XUP library IP包。
三、实验要求1、运行完整仿真,记录仿真波形,整理实验数据,分析实验结果是否达到设计目的;分析输出波形的近10ns延迟的原因。
2、本次实验旨在学习如何利用他人封装好的组件型IP器件进行设计,从而理解在vivado中,Block Design仅仅是用以设计的直观,最终还是需要生成Verilog等硬件描述语言后才能进一步完成后续设计。
同时,本实验中,生成的IPdesign_Second_wrapper这个module其实是调用了IPdesign_Second,这种调用属于模块化设计方法(具体见实验5),因此仿真激励文件中语句IPdesign_Second_wrapper test(参数); 其实信号会继续传递给IPdesign_Second 子模块; 请在仿真界面中调出不同模块的引脚波形进行观察理解。
3、根据式1,选用其他器件如与非门构造电路。
4、添加合适的硬件引脚约束(如下表,自行补全),生成Bitstream文件后下载至EGO1实验板中,详细说明组合逻辑电路的功能设计,并加以验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