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入不平等和城市低收入家庭的住房可及性_张川川

合集下载

收入分配不均对中国经济的影响及对策分析

收入分配不均对中国经济的影响及对策分析

收入分配不均对中国经济的影响及对策分析收入分配不均已经成为当今社会的一个普遍问题,中国也不例外。

尽管中国经济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是收入分配不均依然是制约中国经济发展的一个瓶颈。

本文将从多个角度分析收入分配不均对中国经济的影响,并提出解决分配不均问题的对策。

一、影响中国经济的收入分配不均1.加大消费不足的风险收入分配不均会导致全社会消费的不足,因为贫富差距越大,中低收入群体的消费信心就越低。

在这种情况下,经济增长的动力降低,更多的产能没有得到合理利用,这很难维持中国经济的长期稳定增长。

2.制约人才的流动收入分配不均也会影响中国的人才流动。

由于收入水平和发展机会的不平衡,高端人才更愿意流向收入更高的城市,这使得其他城市的经济发展缓慢。

这会导致高端人才的不均匀分布,造成经济失衡。

3.影响社会公平与稳定收入分配不均引起的社会压力也可能导致社会不稳定,从而影响中国的长期发展。

不平等可能导致社会的失衡,使本已不稳定并有法律规定的国家和地区的情况更加危险。

如果不加控制,收入分配不均可能导致经济和社会的崩溃。

二、解决收入分配不均问题的对策1.加强财富再分配中国政府应该采取更强有力的措施加强财富再分配,以缩小收入差距。

这将直接促进消费能力的增强,增加经济发展的动力。

中国应该采用更直接的财富再分配措施,如增加个人所得税,实现收入和财富的更公平分配。

2.建立更公平的税收政策政府应该制定更公平的税收政策,并加强对富人的税收征收。

高收入者应该承担更多的税收,以确保政府获得更多的收入并有效地促进社会公平。

3.深化支出改革中国政府应该进一步深化支出改革,优化支出结构。

这有助于加强经济竞争力,提高经济增长质量。

政府在新建基础设施等方面的经济支出的优化将推进中国的可持续发展。

4.加强社会保障体系建设中国政府应该加强社会保障体系建设,以确保收入和社会保障的更公平分配。

这将增强社会整体安全,促进更加均衡的社会发展。

结论收入分配不均对中国经济产生深远影响。

收入不平等、家庭差异与个人所得税政策选择

收入不平等、家庭差异与个人所得税政策选择

收入不平等、家庭差异与个人所得税政策选择
张晓艳
【期刊名称】《中央财经大学学报》
【年(卷),期】2014(0)11
【摘要】个人所得税对调节收入差距具有重要作用.笔者利用CHNS数据库,在明确影响我国收入差距家庭因素(诸如家庭人数、性别比例、年龄结构等因素)的基础上,利用调节模型分析了个人所得税对家庭影响因素与收入差距关系的调节作用.模型结果显示:首先,家庭差异对收入差距具有显著的影响作用;其次,加入个人所得税之后总体上加强了家庭影响因素对收入差距的调节作用.这表明:如果个人所得税的课征模式能够体现出家庭差异等因素,则会更加有效地调节居民收入差距,因此提出我国个人所得税应以家庭为单位进行征收,强化所得税的收入分配调控作用.
【总页数】8页(P16-23)
【作者】张晓艳
【作者单位】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北京100142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F812.42
【相关文献】
1.收入不平等、消费结构扭曲与公共政策选择 [J], 杨海平
2.收入不平等变动新趋势下的政策选择 [J], 张培丽;姜伟
3.住房差异是否影响了家庭收入不平等?机制、假说与检验 [J], 张传勇
4.收入不平等与货币政策:基于异质性家庭的视角r——货币政策盯住目标应该纳入收入不平等吗? [J], 陈利锋
5.收入不平等与货币政策:基于异质性家庭的视角——货币政策盯住目标应该纳入收入不平等吗? [J], 陈利锋;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城乡差距与收入分配不平等

城乡差距与收入分配不平等

城乡差距与收入分配不平等近年来,城乡差距与收入分配不平等问题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

城乡差距,指的是城市和农村之间在经济、教育、医疗、社会福利等方面的差异。

而收入分配不平等,则是指社会上个人或家庭收入的差距。

这两个问题紧密相连,共同构成了一个日益突出的社会问题。

首先,城乡差距是导致收入分配不平等的重要原因之一。

城市往往集聚了大量的资源,包括产业、教育、医疗等,这些资源在农村往往匮乏。

由于城市发展优先,工资水平和就业机会也相对较高,而农村居民则面临着较低的就业机会和较为有限的收入来源。

这种差距导致了城市居民收入高于农村居民,进而加剧了社会的分化和不平等。

其次,城乡差距和收入分配不平等也与区域发展不平衡密切相关。

在中国这样一个人口众多的国家,区域发展的不平衡是不可避免的。

东部地区的经济发达程度高于中西部地区,这也导致了城乡差距的加剧和收入分配不平等的拉大。

许多优质资源和机会都集中在东部地区,这也使得东部城市的居民更容易获得高收入和社会福利,而其他地区的人们则往往面临着较低的收入和有限的发展机会。

同时,城乡差距和收入分配不平等对社会造成了许多负面影响。

首先,它削弱了社会的凝聚力和稳定性。

当城乡差距和收入分配不平等持续扩大时,社会中的不满情绪不可避免地增加,容易导致社会动荡和矛盾激化。

其次,不平等的收入分配也会阻碍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如果一部分人拥有过高的收入,而另一部分人则过低,整个社会的资源分配不均衡,无法实现全面的协调发展。

如何解决城乡差距和收入分配不平等问题,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项重要任务。

首先,政府应加大对农村地区的投入,推动农村经济的发展,并提高农民收入水平。

其次,应加大对教育事业的投入,缩小城乡教育差距。

只有通过教育的公平,才能实现人们的平等机会和公正竞争。

同时,还应建立健全的社会保障体系,包括医疗、养老、失业等方面,为弱势群体提供更多的保障和福利。

除了政府的努力,个人和社会各界也应积极参与,共同推动城乡差距的缩小和收入分配的公平。

社会经济学解析城市住房问题

社会经济学解析城市住房问题

社会经济学解析城市住房问题近年来,城市住房问题成为社会经济学研究的热点之一。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人口的快速增长,住房供求矛盾日益凸显。

社会经济学的视角可以为我们提供深入的分析和解决方案。

首先,城市住房问题涉及到供需关系的失衡。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快速推进,人们涌入城市,但住房供给没有跟上需求的增长速度。

这会导致住房价格的飞涨和房屋稀缺现象的出现。

社会经济学指出,市场供需的不平衡往往会导致价格的扭曲,低收入群体将会面临更严重的住房压力,使得贫富差距进一步扩大。

因此,我们需要通过加大住房建设力度,提高住房供给的稳定性,以解决城市住房供需失衡的问题。

其次,城市住房问题涉及到收入分配不均的社会问题。

在市场经济中,收入分配问题一直备受关注,而城市住房问题则是其重要的表现之一。

社会经济学认为,城市住房政策应当注重改善低收入群体的住房条件和保障其基本居住权益。

只有通过合理的收入分配政策,才能够提高低收入群体的购房能力,减轻他们的经济负担。

此外,同时加强税收调控力度,降低高收入人群的消费需求,在一定程度上减少投机性购房的现象,有助于稳定住房市场。

第三,城市住房问题涉及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问题。

城市作为社会经济发展的核心载体,其健康发展与住房问题密切相关。

社会经济学指出,住房问题与城市规划、交通、教育、医疗等方面密切相关。

为了解决住房问题,我们需要加强城市化规划,优化城市布局,提供便捷的交通和完善的教育、医疗等公共服务设施。

此外,还应推动城市发展的多样性,加快培育和发展新兴产业,提高城市经济的活力,为住房供给提供良好的经济支撑。

最后,解决城市住房问题还需要政府、企业和市民的共同努力。

政府应加强宏观调控,制定合理的住房政策,提高住房供给的数量和质量。

企业应本着社会责任感,积极参与住房建设,提供质优价廉的住房产品。

市民也应加强对住房市场的监督,提高对住房问题的关注和参与度。

综上所述,城市住房问题是一个复杂的社会经济问题。

住房差异是否影响了家庭收入不平等?机制、假说与检验

住房差异是否影响了家庭收入不平等?机制、假说与检验

住房差异是否影响了家庭收入不平等?机制、假说与检验张传勇
【期刊名称】《南开经济研究》
【年(卷),期】2018(000)001
【摘要】住房差异是引起社会财富差距和家庭收入不平等的一个重要原因.本文以中国综合社会调查数据(CGSS)中城镇居民家庭为样本,对城镇住房差异与家庭收入之间的关系进行实证分析.住房差异可以通过住房产权滋生的资产性收益渠道和住房市值与面积引起的潜在再投资收益渠道等影响家庭总收入并加剧家庭之间的收入不平等;同时,这一影响具有明显的区域差异,对于房价上涨较快的东部地区,住房差异对家庭收入的影响程度较大;随着家庭收入水平的上升,住房产权和住房面积对家庭收入的影响效果逐渐加强,且住房产权滋生的资产性收益对家庭收入的贡献率在提高.因此,政府在制定房地产调控政策时,除采取传统的抑制投机需求手段外,更应注重采取收入再分配政策以及区域差别化的住房政策以预防房价上涨加剧家庭之间的收入不平等问题.
【总页数】19页(P67-85)
【作者】张传勇
【作者单位】华东师范大学中国现代城市研究中心,城市发展研究院 200062
【正文语种】中文
【相关文献】
1.资本占有量差异、收入机会不平等与财产性收入增长——基于扩大贫富差距的机制分析和实证检验 [J], 吴福象;葛和平
2.重工业偏向型发展战略影响收入不平等的传导机制——基于城市化和金融发展角度的再检验 [J], 赵秋运;马晶
3.广西基础教育投资地区差异及影响机制研究——基于14个地级市的实证检验[J], 黄晓虹;秦强;唐红祥
4.去工业化对收入不平等的影响:机制分析与实证检验 [J], 刘来会;安素霞
5.异质技术创新对中国加工贸易升级的差异影响——理论机制与实证检验 [J], 曹玉平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关于印发《城市低收入家庭认定办法》的通知

关于印发《城市低收入家庭认定办法》的通知

关于印发《城市低收入家庭认定办法》的通知(民发〔2008〕156号)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新疆生产建设兵团:为推进城市低收入家庭住房困难问题的解决,根据《国务院关于解决城市低收入家庭住房困难的若干意见》(国发〔2007〕24号)的有关规定以及国家有关法规政策,我们制定了《城市低收入家庭认定办法》,经国务院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遵照执行。

民政部国家发展改革委公安部财政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住房城乡建设部人民银行税务总局工商总局统计局证监会二〇〇八年十月二十二日城市低收入家庭认定办法为规范廉租住房、经济适用住房保障以及其他社会救助工作中的城市低收入家庭收入核定行为,根据《国务院关于解决城市低收入家庭住房困难的若干意见》(国发〔2007〕24号),制定以下办法。

一、本办法所称城市低收入家庭,是指家庭成员人均收入和家庭财产状况符合当地人民政府规定的低收入标准的城市居民家庭。

家庭成员是指具有法定赡养、抚养或扶养关系并共同生活的人员。

二、民政部负责全国城市低收入家庭收入核定的管理工作。

县(市、区)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民政部门负责本行政区域内城市低收入家庭收入核定的管理工作。

县(市、区)人民政府民政部门以及街道办事处或者乡镇人民政府负责城市低收入家庭收入核定的具体工作。

三、社区居民委员会根据街道办事处或者乡镇人民政府的委托,可以承担城市低收入家庭收入核定的日常服务工作。

四、县(市、区)以上人民政府发展改革、价格、公安、财政、人力资源社会保障、住房城乡建设(房地产)、金融、税务、工商、统计等部门在各自职责范围内做好城市低收入家庭收入核定的有关工作。

五、地方各级人民政府要加强城市低收入家庭收入核定工作机构能力建设,落实必要的工作人员和经费。

街道办事处、乡镇人民政府要采取调配、招用等形式,配备必要工作人员。

六、城市低收入家庭收入标准实行动态管理,每年公布一次。

直辖市、设区的市低收入家庭收入标准,由市人民政府制定;县(市)城市低收入家庭收入标准,由县(市)人民政府制定,并报上级人民政府备案。

我国城市家庭住房状况差异和影响因素分析

我国城市家庭住房状况差异和影响因素分析

我国城市家庭住房状况差异和影响因素分析[摘要]我国从城镇住房改革以来,城市家庭的住房状况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各个收入等级家庭的住房状况也出现了较大的差异。

根据2008年中国家庭动态跟踪调查(CFPS),分析了中国不同收入等级家庭状况的差异,并通过工资分解发分析了产生差异的原因。

分析的结果发现,中国城市家庭的住房差异是普遍存在的,家庭特征和收入因素是造成这些差异的主要原因,进一步分析发现收入可以解释66.7%的住房状况差异。

[关键词]住房状况差异城市家庭收入一、我国城市家庭住房状况差异1.数据来源和数据处理本文使用的数据来自于北京大学和中山大学2008年所做的中国家庭动态跟踪调查(CFPS)。

该调查通过在北京、上海、和广州三地采用PPS抽样方式获得了2375户样本,每个样本中都包含了家庭的经济、住房、公共设施等相关信息。

本文首先删去家庭类型为农业家庭的样本,从而得到了城市家庭样本,样本数为1667个。

然后按照家庭支出变量将城市家庭分成五个收入等级,每个等级按按家庭支出变量从低到高的20%划定,总样本数为1563个,选取的样本家庭分布见下表:2.住房状况差异及影响因素分析从前面的文献综述中可以看出,城市家庭住房状况一般表现在所居住住房的产权,居住的住房的面积上。

自有住房的家庭的住房状况一般好于租住住房的家庭;而家庭人均居住面积的越大也表现了家庭的住房状况越好。

通过对数据的分析可以发现我国城市家庭住房产权状况、城市家庭人均住房面积的状况,其数据整理的结果见下表(表2)。

从分析的结果来看,不同收入等级上的家庭在住房产权上的区别并不明显,即自有住房或租住住房在各个等级上的比重相差并不显著,进一步的卡方差异检验也证明了这一点。

而在人均住房面积上,不同收入等级上的城市家庭相差比较大,这也表明了随着收入差距的扩大,城市家庭的人均住房面积出现了比较大的差距。

二、我国城市住房状况差异影响因素分析从上面的统计分析可以发现家庭住房差异主要体现在住房面积差异上。

15076 家庭收入分配不平等现象对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的影响及其应对策略

15076 家庭收入分配不平等现象对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的影响及其应对策略

家庭收入分配不平等现象对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的影响及其应对策略引言近年来,中国的家庭收入分配不平等问题越来越引起关注。

在经济高速发展的同时,也伴随着收入分配的不平衡。

这一现象不仅影响到社会稳定,还会对经济发展造成一定的障碍。

因此,探究家庭收入分配不平等现象的对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的影响,以及应对策略显得十分必要。

家庭收入分配不平等现象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逐渐走上了市场经济的道路,经济的高速增长带动了生活水平的提高,但同时也带来了社会问题,其中之一便是家庭收入分配不平等的问题。

据国家统计局2018年发布的数据显示,中国的基尼系数在2017年达到了0.467,较2016年上升了0.01个百分点。

对社会稳定的影响家庭收入分配不平等会直接影响到社会稳定。

一方面,贫富差距过大会引发社会矛盾,甚至出现社会动荡。

另一方面,高收入的人群会形成自己的社交圈子,导致社会阶层分化严重。

在这个过程中,弱势群体会受到歧视和排挤,社会的凝聚力逐渐削弱。

对经济发展的影响家庭收入分配不平等不仅影响了社会稳定,还会对经济发展产生负面影响。

首先,贫困人口消费水平低,难以促进市场的繁荣。

其次,过度集中的财富会阻碍社会的创新和创业。

而事实上,创新和创业是一个国家经济发展的重要驱动力。

应对策略面对家庭收入分配不平等的问题,我们不能坐视不管,需要采取相应对策以缓解问题的严重性。

首先,要加强财富公平的意识。

政府应该制定合理的税收政策,提高对高收入人群的税收比例,以便更加公平地分配财富。

其次,要大力发展教育事业,提高社会公平性,让每个人都有机会接受良好的教育。

再者,应该向弱势群体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和社会保障,让他们享有更加平等公正的就业和生活环境。

结论家庭收入分配不平等现象对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的影响不容小觑。

我们应该加强对这一问题的关注,及时采取相应对策,以缓解问题的严重性。

在此过程中,政府部门、社会组织以及广大市民都应该共同努力,建立更加公平、公正、和谐的社会。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6年第1期(总第427期)No.1,2016General No.42799收稿日期:2015-02-20作者简介:张川川,经济学博士,副教授,中央财经大学经济学院,Email :ccz.zhang@gmail.com.*本文感谢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批准号:71503282)和中财121人才工程青年博士发展基金(批准号:QBJ1417)的资助。

感谢匿名审稿人的宝贵意见。

文责自负。

收入不平等和城市低收入家庭的住房可及性张川川(中央财经大学经济学院,北京100081)摘要:经济理论表明收入不平等影响城市房价和低收入家庭的住房可及性。

本文基于城市住户调查数据实证考察了我国城市收入不平等对低收入家庭住房可及性的影响。

经验研究表明,城市内部收入不平等的上升会显著加重低收入家庭的住房成本负担,显著降低其人均住房面积和居住质量。

在控制自身收入的影响后,收入不平等对低收入家庭的住房可及性仍然存在显著影响。

进一步的研究发现,住房产品的差异化能够对收入不平等的负面影响起到缓冲作用。

关键词:收入不平等;城市低收入家庭;住房可及性JEL 分类号:D31,O18,R2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7246(2016)01-0099-17一、引言1999年以来,我国城市住房分配货币化改革全面展开,房地产业发展迅速,城市住房价格开始快速上涨。

2000-2012年间,全国商品房平均销售价格增长了1.74倍(图1)。

城市住房价格的快速上涨超过了普通民众收入的增长,使得大量中低收入家庭面临买房难,出现了被媒体广泛报道的城市“蜗居”和“蚁族”等现象。

然而,城市“蜗居”和“蚁族”现象的出现并没有阻挡我国城市房价上涨的脚步,直到2014年上半年,城市住房价格一直表现出强劲的上涨趋势。

买房难和房价的持续上涨形成了鲜明对比。

为何在普通民众买房难的情况下,房价还能节节攀升呢?为何在城市“蜗居”和“蚁族”100总第427期现象频现的情况下,却有为数不少的家庭持有几套甚至十几套住房??本文认为,收入差距的扩大是导致我国城市住房价格上涨的一个重要原因,而由收入不平等导致的住房价格上涨加重了城市低收入家庭的住房负担,导致城市低收入家庭住房条件恶化。

图1商品房平均销售价格:2000-2012数据来源:中国统计年鉴,2013,国家统计局。

收入不平等和城市住房问题长期以来都是我国学术界和政府政策关注的焦点,学术界已经有大量的相关研究。

?然而,将收入不平等和城市住房问题联系起来的研究并不多见。

只有少数研究注意到收入不平等对我国城市住房价格的影响,并进行了实证检验。

其中,胡晓(2010)使用时间序列数据研究认为,收入差距是房地产价格上升的重要因素;陈健和高波(2012)基于省份面板数据的实证分析表明,省内收入差距同房价存在正向的互动关系。

在新近的一项研究中,张川川等(2013)使用城市家庭调查数据研究发现,收入不平等对我国城市房价收入比有显著的正向影响。

尽管近来才有文献注意到收入不平等对我国城市房价的影响,但事实上,很早就有国外文献指出收入不平等影响住房价格。

Rodda (1994)使用美国的人口普查数据,最早从实证上表明了收入不平等同房价存在显著的正向关系。

随后,Quigley et al.(2001)、Quigley and Raphael (2004)等的研究进一步证实了收入不平等对住房价格有显著正向影响。

Matlack and Vigdor (2008)从理论上讨论了收入不平等对房价的影响,并基于美国数据进行了实证检验。

他们的理论分析显示,在局部均衡和同质产品假定下,高收入人群收入增长带来的收入不平等上升会导致均衡住房价格上涨,从而加重低收入群体的住房成本负担,但是在存在产品差异化的局部均衡框架以及一般均衡框??西南财经大学最近发布的一项研究报告显示,2013年我国城镇家庭多套房持有率大约为18.6%。

参见相关报道:http ://china.cnr.cn /ygxw /201406/t20140610_515645538.shtml 。

例如,针对城市收入不平等问题的代表性研究有李实(2003),陈斌开等(2009),陈钊等(2010),陈纯槿和李实(2013)等;针对城市住房问题的研究有邹至庄和牛霖琳(2010),徐建炜等(2012),陈斌开等(2012),陈斌开和杨汝岱(2013),况伟大(2014),陆铭等(2014)。

2016年第1期收入不平等和城市低收入家庭的住房可及性101架下,理论分析均无法得出确定性的结论。

他们使用美国人口普查数据实证估计了收入不平等对低收入租房家庭住房负担的影响,发现收入不平等的上升伴随着住房拥挤度的增加。

总结而言,尽管有一些过往文献已经注意到并实证估计了收入不平等对城市住房价格的影响,但是仅有Rodda(1994)和Matlack and Vigdor(2008)考察了收入不平等对低收入家庭住房负担的影响,并且还只是针对美国的研究。

城市低收入家庭的住房问题是当前我国城镇化建设、城市棚户区改造和住房保障政策实施的重要对象,解决低收入家庭住房困难一直是我国住房制度改革的重要内容,因此,实证检验我国收入不平等对低收入家庭住房可及性的影响具有重要的政策和现实意义。

有鉴于此,本文基于微观家户调查数据研究收入不平等对我国城市低收入群体住房可及性的影响。

使用来自国家统计局的城市住户调查数据,本文分别从住房成本负担、住房消费(数量)和居住质量三个角度实证检验了城市内部收入不平等对城市低收入家庭住房可及性的影响。

实证结果表明,收入不平等和城市低收入家庭的住房成本负担显著正相关,同家庭人均住房面积和住房质量显著负相关。

在控制了家庭自身收入的影响后,收入不平等同城市低收入家庭的住房可及性之间仍然显著相关。

最后,在考虑住房市场产品异质性的情况下,经验研究证据显示,城市单套住房面积的差异化程度越高,收入不平等对城市低收入家庭住房可及性的负面影响就越小,住房市场的产品差异化对收入不平等的负面冲击起到了一定程度的缓冲作用。

就文献而言,本文的研究对已有文献至少构成了两点主要的发展:首先,对估计收入不平等对社会经济影响的文献形成了补充;其次,为理解城市房价上涨和低收入群体住房困难的原因提供了新的视角和经验证据。

就研究的现实意义而言,本文一方面为政府改善低收入家庭住房福利水平提供了政策借鉴;另一方面,也增进了我们对收入不平等的社会经济后果的理解。

本文其余部分的结构安排如下:第二部分提供一个用于理解收入不平等和低收入家庭住房可及性之间关系的理论框架;第三部分为数据和变量描述;第四部分报告实证分析结果;第五部分为结论和政策含义。

二、理论框架在局部均衡的分析框架下,我们可以比较容易的从理论上推导出不同群体相对收入变动对城市住房价格和低收入家庭住房负担的影响。

我们用图2描述一个代表性住房市场,按照家庭收入水平将作为住房需求方的家户简单划分为两个群体:高收入家庭和低收入家庭。

图2中图A和图B分别用于描述高收入组家庭和低收入组家庭的住房需求,图C用于描述整个住房市场的住房供给和住房需求。

设想相对于低收入组家庭,城市高收入组家庭的可支配收入有一个外生性的增长,图A中高收入组家庭对住房的需求会由最初的需求曲线D向右移动到代表更高需求水平的需求曲线D1。

相应的,C图中整个住房102总第427期市场的总需求曲线也将从曲线D 移动到曲线D 1,给定住房供给,这将导致更高的均衡住房价格。

此时图B 中的城市低收入组家庭,在给定收入不变的情况下,面临着更高的均衡住房价格,同时,均衡时低收入组家庭的住房消费量将会下降。

?图2住房市场的局部均衡图2所展示的本地住房市场是一个代表性住房市场,如果存在异质性家户,且城市住房存在差异化,比如城市住房在面积或户型上存在差别,图2所示的分析结论可能会有所不同。

例如,如果高收入家庭主要消费大户型住房,而低收入家庭仅消费小户型住房,高收入组家庭收入的增加有可能在增加对市场上大户型住房需求的同时,减少对小户型住房的需求,小户型住房的价格反而会下降。

Matlack and Vigdor (2008)提出了一个同时包含厂商和家庭的一般均衡模型,在某些条件下,住房市场中即使不存在产品差异,高收入组家庭相对收入的增加也未必导致低收入组家庭住房负担增加。

?尽管Matlack and Vigdor (2008)所提供的一般均衡模型所依赖的假设过强,但这表明,不同的理论假设会导致不同的理论推断。

何种理论假说能够得到经验数据的支持需要进行严格的实证检验。

三、计量模型和数据描述1、实证方法本文基于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计算城市内部的收入基尼系数,作为对城市层面收入不平等的度量,分别从住房成本负担,住房消费量和住房质量三个角度来衡量住房可及??如果相对收入的变动源于低收入群体收入的下降,而非高收入群体收入的上升,图2所显示的价格效应就会是相反的。

但是,净效应仍然是低收入群体住房消费状况恶化。

篇幅所限,此处不对Matlack and Vigdor (2008)提出的一般均衡模型展开讨论,感兴趣的读者可以参阅他们的论文。

2016年第1期收入不平等和城市低收入家庭的住房可及性103性。

?本文使用剩余收入和租金-收入比这两个指标衡量住房成本负担。

?国际上用于度量居民住房可支付能力的方法包括剩余收入法和住房支出收入比法,以及对这两种方法进行适当调整或组合产生的一些衍生方法,其中,住房支出收入比法包括租金支出收入比法、房价收入比法和还贷支出收入比法(陈杰和朱旭丰,2010;Stone,2006)。

剩余收入法衡量在支付住房成本后,家庭是否有足够的剩余收入来满足非住房生活消费。

住房支出收入比,是以家庭住房支出占家庭可支配收入的比例来度量住房成本负担。

在具体计算上,本文用上一年度家庭可支配收入减去全年租金支出得到剩余收入,用全年租金支出除以家庭可支配收入得到租金收入比。

对于租房家庭,我们可以很直接的得到家庭的实际租金支出,对于自有住房家庭,我们根据受访者自报的自有住房的市场租金价格计算机会成本意义上的住房成本支出。

正如Whitehead(1991)和Hancock(1993)所指出的,度量住房负担能力的指标本质上都是对机会成本的描述。

我们使用家庭人均住房面积来度量住房消费量。

除了住房成本和住房消费量外,我们还关注城市低收入家庭的居住质量。

居住质量是生活福利状况的一个重要方面,并且居民对住房需求的调整可能反映在数量上,也可能仅仅反映在质量上。

根据数据所能够提供的信息,本文以住房是否有室内卫浴设施和是否有取暖设备定义两个哑变量(=1表示没有)来度量住房质量。

其中,是否有取暖设备并不是一个理想的度量居住质量的指标,因为我国北方有城市集中供暖,而南方没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