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2009-2010下学期期末试卷

合集下载

2009-2010学年第二学期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试卷(A)参考答案

2009-2010学年第二学期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试卷(A)参考答案

2009-2010学年第二学期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试卷(A)参考答案及评分标准一、单项选择题。

每题1分,共26分。

二、简答题。

每小题8分,共48分。

27.人的认识分为两个阶段,从实践到认识和从认识到实践。

“用正确的理论指导实践”是第二个阶段。

这是以一种理论指导实践,体现了认识的主观能动性。

前两问题各3分,后一问题2分。

28.这种说法是正确的。

资本体现了一种社会关系,表现着一定的雇佣关系。

前一问题2分,后一问题6分。

29.错。

历史是人民群众创造的。

英雄是人民群众中的突出者,本身并不脱离人民而存在。

前一问题2分,后一问题6分。

30.这句话反映了人的发展的一种现象。

但是,人的发展和表现是社会关系决定的。

基本认识2分,分析说明6分。

31.这句话对人具有重要的意义。

可以从量变与质变的关系加以认识。

基本认识2分,分析说明6分。

32.这句话是不对的。

存钱不是资本主义扩大再生产的根本原因和条件。

其原因在于最大化地榨取剩余价值,并将剩余价值价值转化为资本。

前一问题2分,后一问题6分。

三、论述题。

每小题13分,共26分。

33..其一,因为资本主义的所有制形式没变。

其二,抽象劳动是价值的唯一源泉,科技只能提高劳动产生率,但本身不能创造价值。

直接从事生产劳动的工人减少,从事管理研发的工人数量日益增加,脑力劳动的比例加大,从而创造出更多的价值。

因为资本主义的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不变,雇佣工人的剩余劳动仍然是剩余价值的唯一源泉。

基本认识4分,分析说明9分。

回答到所有制问题、抽象劳动是价值的唯一源泉即可给分。

34.社会主义的成功有着一定的社会物质生产条件和精神文明的进步作保证。

如果条件不具备,社会主义的现实貹即得不到体现。

资本主义的存在有着一定的基础,只要这个基础没有充分消灭,资本主义仍然有存在的可能。

基本认识4分,分析说明9分。

2009年~2010年马克思期末考试卷A卷

2009年~2010年马克思期末考试卷A卷

广东工业大学华立学院考试试卷(A)课程名称: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考试时间: 2010年 01月 19 日 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20分。

每题只有一个答案是正确,把正确答案的代号填在题后括号内。

) 1、列宁的物质定义揭示物质的唯一特性是( ) A 运动 B 物质可以认识 C 物质能为感官感知 D 客观实在性 2、否定之否定规律揭示的事物发展的辩证内容是( ) A 自我发展、自我完善 B 事物发展的周期性、曲折性 C 既肯定又否定 D 既前进又倒退 3、没有革命的理论,就没有革命的行动"这句话说明的哲学道理是( ) A 理论高于实践活动 B 科学理论对实践有指导作用 C 理论是革命工作的出发点 D 理论对实践起决定作用 4、人们先设计图纸,然后根据图纸施工建成大楼,这说明( ) A 意识决定物质 B 意识创造物质 C 意识对物质有能动作用 D 意识依赖于物质 5、唯物辩证法的根本方法是 ( ) A 观察实验方法 B 逻辑推理方法 C 矛盾分析法 D 归纳演绎方法 6、“如果偶然性不起作用的话,那么世界历史就会带有非常神秘的性质。

”这是一种( ) A 历史宿命论的观点 B 形而上学机械决定论的观点 C 唯心主义、神秘主义的观点 D 辩证唯物主义决定论的观点7、“一把钥匙开一把锁”,这句话在哲学上讲()A 矛盾的普遍性B 矛盾的斗争性C 矛盾的特殊性D 矛盾的同一性8、黑格尔说,割下来的手就不是真正的人手了。

这句话表达的哲学道理是()A 承认世界的统一性B 承认世界的本原是物质的C 否认联系的形而上学观点D 承认普遍联系的辩证法观点9、发展的实质是 ( )A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 B量变和质变的相互转化C运动和静止的相对统一 D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10、人民群众之所以是历史的创造者,最根本的原因在于()A人民群众占人口的大多数 B人民群众有无穷的智慧C人民群众的活动总是合理的 D人民群众是社会生产力的体现者二、多选题:(每题2分,共10分。

09-10北京理工大学珠海学院《马克思原理》真题

09-10北京理工大学珠海学院《马克思原理》真题

北京理工大学珠海学院2009-2010学年第二学期《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期末考试(A)适用年级专业:2008级各专业试卷说明:闭卷,考试时间90分钟一.单项选择题(每题1分,共70分)1.马克思主义产生的经济、社会历史条件是()A.科学技术的发展B.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C.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斗争日益激化D.工人阶级登上历史舞台2.德国古典哲理最有代表性的人物是()A.黑格尔和费尔巴哈 B.康德和黑格尔C.谢林和费希特 D.康德和费尔巴哈3.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成为东西方矛盾焦点和帝国主义政治体系最薄弱环节的国家是()A.德国 B.英国 C.俄国 D.中国4.马克思生命力的根源在于()A.以实践为基础的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 B科学性与阶级性的统一C.科学性 D与时俱进5.‚巧妇难为无米之炊‛,这说明人们要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应当()A.按客观规律办事 B通过实践这一基本途径C依赖一定的物质条件和物质手段 D具有更多的创造性6.马克思一生两个最伟大的发现是()A.历史唯物主义和剩余价值学说 B科学唯物主义和资本论C.劳动价值论和剩余价值论 D.科学社会主义和资本论7.公孙龙的‚白马非马‛说的错误在于割裂了()A.同一性和斗争性的关系 B.共性和个性的关系C.内因和外因的关系 D.两点论与重点论的关系8.否认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问题是()A.唯物论 B.唯心论 C。

二元论D。

不可知论9.在自然界,没有上,就无所谓下;在社会中,没有先进,就就无所谓落后;在认识中,没有正确,就无所谓错误。

这说明()A.矛盾双方是相互排斥的 B矛盾双方是相互渗透的C.矛盾双方是相互依存的 D。

矛盾双方是相互转化的10.彻底的唯心主义者都认为()A.世界是可以认识的 B。

世界是不可以认识的C.人们只能认识现象,不能认识本质 D认识是消极被动的反映11.‚坐井观天‛、‚盲人摸象‛。

反映的是什么观点()A.形而上学 B。

辩证法 C。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试卷及答案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试卷及答案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2010至2011 学年度第 2 学期期末(A)卷考生留意:闭卷考试,考试时间为90分钟。

答案写在答题纸上,并注明题号,考试结束后将试卷连同答题纸一齐交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30分)1.1848年2月,()的发表,标记着马克思主义的公开问世。

A.《共产党宣言》B.《哲学的贫困》C.《德意志意识形态》D.《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2.马克思主义的本质特征是()A.科学性B.革命性C.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D.人本主义3.马克思主义辩证的否定观认为,辩证的否定其实质就是()A.扬弃B.全面确定C.全盘否定D.既不愿定,也不否定4.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是()A.生产力的发展B.人的须要C.生产关系的变革D.阶级斗争5. 相识的本质是()A.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B.主体对客体的被动反映C.人们的习惯性联想D.客体本质的主动显现6.商品的价值量是由()确定的A.社会必要劳动时间B.个别劳动时间C.工人的必要劳动D.工人的剩余劳动7.在必要劳动时间不变的条件下,通过确定延长工作时间而产生剩余价值是()A.确定剩余价值B.相对剩余价值C.超额剩余价值D.平均利润8.资本有机构成的提高与工人就业状况之间的关系是()A.资本有机构成提高导致工人充分就业B.资本有机构成提高导致工人失业C.资本有机构成提高与工人就业状况之间没有必定的联系D.资本有机构成提高使工人就业保持平稳9.下列哪个国家是总统共和政体的代表()A.日本B.美国C.英国D.德国10. 资本主义社会的国民收入初次安排中,对于雇佣工人而言,通行的安排规律是()A.按劳安排B.按资安排C.按劳动力价值安排D.按实力安排11. 在资本主义经济运行中,始终贯穿着的一个基本冲突是()A.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之间的冲突B.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之间的冲突C.生产社会化与资本主义私人占有制之间的冲突D.通货膨胀与通货紧缩之间的冲突12.社会主义产生的根本途径是()A.让资产阶级进行温柔改革B.阶级调和C.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D.无产阶级革命13. 在下列经济行为中,属于货币执行支付手段职能的是( )A.顾客用1万元钱可购买2台冰箱B.顾客用1万元购买了黄金,并贮藏起来C.顾客用1万元钱购买了2台冰箱D.顾客购买2台冰箱,一周后付款1万元14. 下列关于自由的说法中,()符合马克思主义的自由观A.自由没有本质,他不隶属于任何逻辑必定性B.人在他的一生中没有一刻是自由的C.自由是对必定的相识和对客观世界的改造D.自由主要是心灵的自由15. 马克思主义认为,在其现实性上,人的本质是()A.会思想的芦苇B.两足无毛的动物C.是全部社会关系的总和D.万物之灵二.多项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12分)1.马克思主义的干脆理论来源有()三个A.德国古典哲学B.英国的古典政治经济学C.英法两国的空想社会主义学说D.中国古代哲学E.自由主义经济学2. 历史人物的作用表现为()A.是历史事务的发动者B.确定历史事务的个别特点和面貌C.是历史事务的组织者和领导者D.对社会发展能起加速事或延缓作用E.是历史进程的确定者3. 在资本主义社会国民收入的初次安排中,()来源于工人创建的剩余价值A.产业资本家所得的产业利润B.商业资本家所得的商业利润C.借贷资本家所得的利息D.土地全部者所得的地租E.工人的工资4.劳动力是任何社会生产的基本要素,在特定的社会发展阶段和特定的历史条件下,劳动力作为一种特别商品,其价值的构成包括()A.维持劳动者自身性命所必需的生活资料的价值B.培育和训练劳动者所须要的费用C.劳动者繁育后代所必需的生活资料的价值D.劳动者在必要时间内创建的价值E.工人所创建的剩余价值三.简答题(每小题6分,共30分)1. 既然社会存在确定社会意识,那么,为什么同一时代条件下人们的思想观念却丰富多彩差异很大甚至完全对立呢?2.为什么说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3.唯物辩证法的三大规律是指哪些规律?4.商品的两要素是什么?劳动的两重性指什么?商品的两要素与劳动的两重性之间是什么关系?5.共产主义社会的基本特征是什么?四.材料分析题(共1题,14分)人类每天都在产生垃圾,垃圾总量一天比一天多,由此带来的问题特别麻烦。

信阳师范学院2009-2010学年第二学期《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期末考试试卷及答案(B卷)

信阳师范学院2009-2010学年第二学期《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期末考试试卷及答案(B卷)

信阳师范学院《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2009-2010学年第二学期期末考试试卷(B卷)班级姓名学号成绩一、填空题(每小空0.5分,共15分)1.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的。

2.人们在物质生产活动中形成的解决社会同自然之间矛盾的实际能力构成。

3.科学技术是生产力。

4.构成社会文化结构的要素有、、、和。

5.解决社会矛盾的两种基本形式是和。

6.认识的理性形式有、和。

7.认识是直观与思维的统一。

8.在认识中发挥着交换、加工、交流、存储信息功能的是。

9.科学合理的价值评价,应当符合两项基本要求。

一是对_____ 状况的正确认识,二是对需要的正确认识。

10、党的科学的认识路线是“、、、”。

11.辩证思维特有的方法是和。

12.真理是标志主观与相符合的哲学范畴,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反映。

13.真理的特性在于其、、和。

二、名词解释题(每小题3分,共15分)1.人的本质2.思维方法3.价值4.反思5.真理三、简述题(每小题6分,共24分)1.简述国家的本质和职能2.简述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关系3.马克思“只有音乐才能激起人的音乐感;对于没有音乐感的耳朵说来,最美的音乐也毫无意义”的论断,体现着什么样的认识论思想?4.评价历史人物的基本原则是什么?四、辨析题(每小题8分,共16分)1.思维无感觉则空,感觉无思维则盲2.唯物史观是见物不见人的历史哲学.五、材料分析题(每小题12分,共12分)阿尔弗雷德.罗塔尔.魏格纳是德国气象学家和探险家。

1912年,他提出了地壳变迁的大胆假说,即“大陆漂移说”。

这一理论认为,在两亿年前,地球上只有一块被无边无际的原始海洋所包围的原始泛大陆。

这块大陆由较轻的固态硅铝层组成,并漂浮在粘性很大的液态硅镁层上。

到古生代以后,泛大陆开始破碎,碎块在地球自转和日月潮汐力的作用下,逐渐飘移开来,形成了今天的陆海分布格局。

南美洲的西海岸与非洲的东海岸正是它们之间的一道裂痕。

这一石破天惊的理论,立即在科学界炸了窝。

2009-2010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试卷A及参考答案

2009-2010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试卷A及参考答案

武汉大学2009-2010学年下学期《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A卷一、单项选择题(在下面各题的选项中,请选出最符合题意的1项,并将代表正确选项的字母写在题干的括号内。

每题1分,共20分)1.人和社会的存在方式是()A物质 B运动C实践 D精神2. 认识发展过程的第一次飞跃是()A.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过程B.从感觉和知觉到表象的过程C.从认识到实践的过程D.从意识到物质的过程3. “一千个人就有一千个不同的哈姆雷特”,这说明了()A.哈姆雷特会在不同人的头脑中显现不同形状B.人的个体差异性C.人的实践的个体差异性D.人的意识的能动性4.物质的唯一特性是()A.可知性B.客观实在性C.时空性D.运动性5. 马克思主义认识论认为,能动的反映论是()a.摹写和创造的统一b.物质和精神的统一C.真理性和实践性的统一D.可知论和本体论的统一6. 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政治立场是()A.致力于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B.致力于实现共产主义社会制度C.致力于实现无产阶级政党执政D.致力于消灭私有制和剥削现象7. 马克思的两大发现是()A唯物论和辩证法 B. 劳动价值论和科学社会主义C.唯物辩证法和科学社会主义D. .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8.马克思主义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其生命力的根源在于它的()A 历史性和现实性的统一 B批评性和创造性的统一C 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D 唯物论与辩证法的统一9. 哲学上两大对立的基本派别是()A.辩证法和形而上学B.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C.可知论和不可知论D.一元论和二元论10. 在唯物辩证法的科学体系中,揭示事物发展的趋势和道路的规律是()A.对立统一规律 B.质量互变规律C.否定之否定规律 D.内容与形式相互作用规律11. 资本主义政治制度本质上是( )A.为世界和平服务B.为世界稳定服务C.为资产阶级专政服务D.为资本主义经济发展服务12. 资本家获得相对剩余价值是()A.工作日绝对延长的结果B.工人工资低于劳动力价值的结果C.劳动力供过于求的结果D.技术进步和生产率提高的结果13. “个人联合”是金融寡头实现其在( )A.政治上统治的主要方式B.经济上统治的主要方式C.生产中统治的主要方式D.流通中统治的主要方式14. 社会主义民主与资本主义民主之间的根本区别是()A.经济基础不同B. 选举制度的不同C.民主原则不同D.民主形式不同15. 在共产主义社会里,()成为人们生活的第一需要。

马原理期末考试选择题及答案

马原理期末考试选择题及答案

马原理期末考试选择题及答案一、马克思主义的科学体系1.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是( D ) A. 社会的本质是阶级斗争 B. 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 C. 社会发展具有唯物主义的规律性 D. 以上都是答案:D解析: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包括社会的本质是阶级斗争、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和社会发展具有唯物主义的规律性。

2.马克思主义的根本任务是( B ) A. 解放生产力 B. 解放生产力和消除剥削 C. 实现共产主义 D. 实现社会主义答案:B解析:马克思主义的根本任务是解放生产力和消除剥削,实现共产主义。

3.马克思主义的核心观点是( B ) A. 阶级斗争 B. 功利主义 C. 革命暴力D. 个人主义答案:A解析:马克思主义的核心观点是阶级斗争,它是马克思主义的基础和灵魂。

二、马克思主义的历史渊源1.马克思主义的创立者是( D ) A. 列宁 B. 斯大林 C. 毛泽东 D. 马克思和恩格斯答案:D解析:马克思主义的创立者是马克思和恩格斯,他们共同创立了马克思主义这一学说体系。

2.马克思主义的诞生地是( A ) A. 德国 B. 苏联 C. 中国 D. 法国答案:A解析:马克思主义的诞生地是德国,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德国开始了他们的研究和创作。

3.马克思主义诞生的历史条件是( B ) A. 工业革命 B. 资本主义的兴起和发展 C. 英国资本主义的危机 D. 俄国社会的变革答案:B解析:马克思主义诞生的历史条件是资本主义的兴起和发展,资本主义社会的矛盾和危机为马克思主义的形成提供了历史基础。

三、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1.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是( D ) A. 理想主义世界观 B. 唯心主义世界观C. 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D. 唯物辩证主义世界观答案:C解析: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是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它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础。

2.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原理是( A ) A. 实践性检验真理 B. 主观主义 C.客观主义 D. 统一认识和实践答案:A解析: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原理是实践性检验真理,认为真理只能通过实践来考察和验证。

马克思主义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参考答案

马克思主义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参考答案

《马克思主义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复习思考题参考答案2009-2010第二学期(注:本门课程期末考试的大题分为论述题、简答题、材料题,题目全部从这份复习材料中选取。

划线的字句可以不答。

因人而异,看自己的记忆力了。

这些答案都是我们结合老师上课内容整理的,不能保证完全正确,仅供参考哈!同学一定要自己认真看课本,一些细的知识点还是出自于课本的。

)1、什么是马克思主义?(P2-3)答: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思想的科学体系。

可以从三个角度来回答什么是马克思主义:①从它的创造者、继承者的认识成果讲,马克思主义是由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而由其后各个时代、各个民族的马克思主义者不断丰富和发展的观点和学说的体系。

②从它的阶级属性讲,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争取自身解放和整个人类解放的科学理论,是关于无产阶级斗争的性质、目的和解放条件的学说。

③从它的研究对象和主要内容讲,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的普遍规律的学说,是关于资本主义发展和转变为社会主义以及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发展的普遍规律的学说。

2、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是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P14-17)答:首先,辩证唯物主义一与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这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

其次,马克思主义政党的一切理论和奋斗都应致力于实现以劳动人民为主体的最广大人们的根本利益,这是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政治立场,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革命性。

再次,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是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

最后,实现物质财富极大丰富、人民精神境界极大提高、每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共产主义社会,是马克思主义最崇高的社会理想。

3、哲学基本问题及其理论意义是什么?(P27-29)答:思维和存在、物质和意识的关系是哲学的基本问题。

理论意义:哲学基本问题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是人们在实际活动中的基本问题;对哲学基本问题的回答,是解决其他一切哲学问题的前提和基础。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09-2010学年下学期期末考试《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试卷A及参考答案一、单项选择题(1-30题,每小题1分,共30分。

)1. 从广义上说,马克思主义理论是指A. 无产阶级争取自身解放和整个人类解放的学说体系B. 关于无产阶级斗争的性质、目的和解放条件的学说C. 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学说的体系D. 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学说的体系,及其继承者对它的发展2. 列宁在《马克思主义的三个来源和三个组成部分》中说的“科学思想中的最大成果”是指A. 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主义B. 马克思主义的剩余价值理论C. 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唯物主义D. 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社会主义3. 马克思主义理论最根本的本质属性是A. 自觉的实践性B. 彻底的科学性C. 坚定的革命性D. 鲜明的阶级性4. 学习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根本方法是A. 理论联系实际B. 研读经典著作C. 熟记基本原理D. 深入实际调查5. 恩格斯认为,全部哲学、特别是近代哲学的重大的基本问题是A. 人类活动之间的联系问题B. 人与周围世界的联系问题C. 关于人的现实本质问题D. 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6. 在哲学意义上,物质的唯一特性是A. 客观真理性B. 意识派生性C. 客观实在性D. 意识能动性7. 马克思主义认为,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A. 客观性B. 物质性C. 实践性D. 运动性8. 人类最基本的实践活动是A. 物质生产劳动的活动B. 处理社会关系的活动C. 进行科学实验的活动D. 人类自身繁衍的活动9. 发展的实质是A. 矛盾的主要方面决定了矛盾的性质B. 既克服消极因素又保留其积极因素C. 根本矛盾规定着事物的性质D. 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10. 唯物辩证法体系的实质和核心是A. 否定之否定规律B. 律质量互变规律C. 对立统一规D.普遍联系规律11. 辩证否定的实质是“扬弃”,它的含义是指A. 事物中的好的方面和坏的方面的组合B. 既克服其消极因素又保留其积极因素C. 全部的抛弃维系旧事物生存的因素D. 纯粹的否定维系旧事物发展的因素12. 中国战国时代哲学家荀子说:“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

”说明规律的根本特点是A. 客观性B. 历史性C. 辩证性D. 能动性13. “社会上一旦有技术上的需要,则这种需要会比十所大学更能把科学推向前进。

”这说明A. 实践是认识的来源B. 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C. 科学技术推动社会发展D. 科学进步是实践的目的14.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辩证统一,二者统一的基础在于A. 矛盾B. 实践C. 真理D. 经验15. 真理与谬误的根本区别就在于 A. 是否具有个体主观倾向B. 主观是否与客观相符合C. 是否为大多数人所接受D. 检验标准是否公正合理16. 在人们的物质生活条件中,具有社会历史发展的决定性力量的是A. 社会意识形式B. 地理环境C. 人口因素D. 生产方式17. 在生产关系中,最基本的、具有决定意义的方面是A. 产品的分配关系B. 平等的消费关系C. 生产资料所有制关系D. 生产中人与人的关系18. 社会革命根源于A. 少数英雄人物组织暴动B. 社会基本矛盾的尖锐化C. 人口数量太多,人均资源少D. 先进思想和革命理论的传播19. 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人的本质在其现实性上是A. 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B. 一切经济关系的总和C. 一切政治关系的总和D. 一切思想关系的总和20. 生产商品的劳动分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其中具体劳动的作用是A. 创造了剩余价值B. 创造了必要价值C. 形成商品价值实体D. 形成商品使用价值21. 私有制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是A. 商品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矛盾B. 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的矛盾C. 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D. 必要劳动和剩余劳动的矛盾22. 资本主义扩大再生产的源泉是A.资本构成B.资本积累C.资本循环D.资本周转23. 金融资本是由A.工业垄断资本和银行垄断资本融合在一起而形成的B.商业垄断资本和银行垄断资本融合在一起而形成的C.产业资本和商业资本融合在一起而形成的D.银行资本的工业资本融合在一起而形成的24. 科学社会主义问世的标志是A.“共产主义者同盟”的建立B.空想社会主义理想的破灭C.无产阶级革命的胜利D.《共产党宣言》的发表25. 马克思说:“暴力是每一个孕育着新社会的旧社会的助产婆”,这说明A.暴力革命是无产阶级革命的唯一形式B.暴力革命与和平、发展、合作互相排斥C.暴力革命是无产阶级革命主要的基本的形式D.暴力革命与和平、发展、合作可以相互取代26. 列宁对马克思主义关于无产阶级革命学说的重大贡献是A.提出了以取消商品货币关系为主要特征的战时共产主义政策B.提出了社会主义革命可能在一国或几个国家内首先取得胜利的论断C.提出了以发展商品经济为主要特征的新经济政策D.提出了利用国家资本主义,建设社会主义的理论27. 恩格斯针对马克思主义政党所提出的“生命的要素”、“内在力量”是指A.勇于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B.工人阶级的先锋队性质C.民主集中制的组织原则D.终身为共产主义事业奋斗28. 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本质属性,生命所系,力量所在是A.科学性B.革命性C.先进性D.实践性29.“各尽所能,按需分配”是A.阶级社会的分配方式B.原始社会的分配方式C.共产主义社会的分配方式D.社会主义社会的分配方式30. 无产阶级解放斗争的最终目标是A.夺取政权,消灭资产阶级B.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C.实现共产主义D.实行按劳分配二、多项选择题(31-45题,每小题2 分,共30分31.作为一个完整的科学体系,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三个主要组成部分是A. 马克思主义哲学B.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C. 科学社会主义D. 马克思主义政治学32.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三个直接来源是A. 德国古典哲学B. 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C. 英国、法国的空想社会主义D. 法国启蒙思想33.实践的基本特征有A. 客观物质性B. 自觉能动性C. 社会历史性D. 形式多样性34.马克思主义物质观的理论意义在于A. 坚持了物质客观实在性和唯物主义一元论,同唯心主义一元论和二元论划清了界限B. 坚持了能动的反映论和可知论,有力地批判了不可知论C. 体现了唯物论和辩证法的统一,克服了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缺陷D. 体现了唯物主义自然观与唯物主义历史观的统一,为彻底的唯物主义奠定了理论基础35.社会意识反映社会存在,又有其相对独立性,主要表现在A.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B. 社会意识能动的反作用于社会存在C. 社会意识与社会存在发展的不平衡性D. 社会意识内部诸形式之间的相互影响及其历史继承性36.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因为它的应用A. 像一把双刃剑,积极作用和消极作用并存B. 能引起生产力要素的深刻变革和巨大进步C. 可以极大地提高劳动生产率D. 能够大幅度提高管理效率37.剩余价值与利润这两个范畴之间的关系是A. 剩余价值是利润的转化形式 B. 利润是剩余价值的转化形式 C. 剩余价值是利润的本质 D. 利润掩盖了剩余价值与可变资本的关系38.哲学意义上的“价值”特性有A. 客观性B. 主体性C. 多维性D. 社会历史性39.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相互关系中A. 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B. 生产关系决定生产力C. 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也决定生产力D. 适合生产力状况的生产关系促进生产力的发展40.科学评价历史人物的方法是A. 古为今用方法B. 历史分析方法C. 彻底批判方法D. 阶级分析方法41.科学社会主义的核心内容是A. 无产阶级革命B. 无产阶级理想C. 无产阶级专政D. 社会主义的民主42.资本积累阐明了A. 剩余价值转化为了资本B. 资本主义制度下贫富两极分化的原因C. 资本主义社会失业现象产生的本质D. 资本主义制度必然走向灭亡的历史命运43.当代资本主义新变化的原因,最主要的有A. 科技革命和生产力的发展B. 工人阶级争取权益的作用C. 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影响D. 主张改良主义的政党的改革44.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揭示的共产主义社会的基本特征是A. 物质财富极大丰富,消费资料按需分配B. 社会关系高度和谐,人们的精神境界极大提高C. 每个人自由而全面的发展D. 人类从必然王国进入自由王国45.关于马克思主义的“两个必然”和“两个决不会”观点表述正确的是A. 资产阶级的灭亡和无产阶级的胜利是同样不可避免的B. 任何一个社会形态,在它所能容纳的全部生产力发挥出来以前,是决不会灭亡的C. 任何一种更高的生产关系,在它的物质存在条件在旧社会的胎胞里成熟以前,是决不会出现的D. “两个必然”指社会历史规律的客观必然性,“两个决不会”指这种必然性实现的时间和条件三、问答题(46-50题,每小题8分,共40分。

请在答题卷上标清题号作答)46、概述马克思主义的两个“划分”和两个“归结”的思想。

47、概述中国共产党的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的基本内容。

48、概述马克思劳动价值论和剩余价值理论的意义。

49、根据中国建设社会主义的实践经验,概述社会主义的基本特征。

50、根据真理尺度与价值尺度的辩证统一关系,概述坚持和弘扬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的基本要求。

2009-2010学年下学期期末《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试卷A参考答案(参考答案页码为2009修订版教材页码)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1分,共30分)1、D,P3;2、C,P15;3、B,P16;4、A,P21;5、D,P28;6、C,P30;7、B,p34;8、A,P35;9、D,P41;10、C,P42 11、B,P47;12、A,P54;13、B,P64;14、B,P69;15、B,P75 16、D,P95;17、C,P101;18、B,P119;19、A,P128 20、D,P145 21、C,P149;22、B,P162;23、A,P184;24、D,P214;25、C,P215 26、B,P217;27、A,P246;28、C,P249;29、C,P257;30、C,P264;二、多项选择题(每小题2 分,共30分) 31、ABC,P3;32、ABC,P8-9;33、ABC,P35;34、ABCD,P31;35、BCD,P98;36、BCD,P101;37、BCD,P168;38、ABCD,P79-80;39、AD,P102-103;40、BD,P134;41、CD,P223;42、ABCD,P162 43、ABCD,P202-203;44、ABCD,P255-260 45、ABCD,P267三、问答题(每小题8分,共40分)46、【参考答案】P99马克思主义从社会生活的各种领域划分出经济领域,从一切社会关系中划分出生产关系,并把它当作决定其余一切关系的基本的原始的关系(4分),进而将一切社会关系归结于生产关系,将生产关系归结于由生产力发展的高度,从而将社会形态的发展看作自然历史过程,破天荒地破解了“历史之谜”,从而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