例谈课堂教学中的德育渗透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例谈课堂教学中的德育渗透

中馆驿镇中心小学喻长桥

《数学课程标准》在分类目标中指出:“根据数学的学科特点,对学生进行学习目的教育,爱祖国、爱社会主义、爱科学的教育,辩证唯物主义观点的启蒙教育,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独立思考、克服困难的精神。” 由此可见,新的课程标准把德育教育放在十分重要的地位,她指导我们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精神,树立社会主义民主法制意识,遵守国家法律和社会公德,并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具有社会主义责任感,努力为人民服务,使学生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一代新人。这些要求充分说明了德育教育在我们教育教学过程中占有重要地位,作为基础学科的数学也必须重视德育教育。所以数学教师的主要任务除了传授数学知识,培养逻辑思维能力和运算能力以外,同时也要结合数学教学对学生进行有效的思想品德教育。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智育的目标不仅在于发展和充实智能,而且也在于形成高尚的道德和优美的品质。”但是,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应如何做好自己的本份工作——在数学统计教学中渗透德育呢?下面就结合教学案例谈一下浅显的认识。

案例一:(分西瓜)

一位年轻教师在教授三年级数学课程标准实验教材中“分数的初步认识”时,提出这样一个问题:“如果你有一个大西瓜,在母亲节的时候,你准备怎样分这个西瓜呢?”

生1:“母亲节到了,我准备把这个西瓜平均分成两份,给妈妈留一半,我留一半。”

“你为什么这样分呢?”教师问。

生1:“我一半,妈妈一半,一样多,这样谁也不吃亏。”

教师未作任何评价。

生2:“母亲节到了,我把西瓜平均分成8份,我给妈妈5份,我留3份。”

“你为什么这样分呢?”教师微笑地问。

生2:“妈妈很辛苦,在母亲节里应该多给她一些。”

“你真是一个孝敬父母的好孩子!”教师热情地表扬了她。

其他学生纷纷举手回答,要把西瓜平均分成6份、9份、12份等,都说在母亲节应该多给妈妈一些,教师都一一赞扬了他们。

这时,生3举手回答:“我把这个西瓜全都给妈妈吃。”

这位教师一楞,连忙微笑地问:“你为什么这样作呢?”

“我一点儿都不喜欢吃西瓜,所以我都给妈妈吃。”

此时,这位教师脸上的微笑霎时凝固起来,吃惊地说:“你怎么把不喜欢吃的东西送给妈妈,你的思想有问题呀!”

案例二:《丢弃了多少塑料袋》

师:根据统计图,哪位同学能描述一下我们班同学的家庭一周内丢弃的塑料袋情况?

生1:我们班同学的家庭一周内共丢去的塑料袋总数为:

17+18+27+……+19+18+17=743

生2:老师,可以用乘法。塑料袋的总数是:

17×14+18×14+12×13+19×10+……+27×1=743

师:很好,他们用不同的计算方法得到的结果是一样的。其他同学有不同的想法吗?

(适时引导学生表述自己对问题的理解,而不急于评价不同做法的优劣,这有利于学生主动表达自己的想法。)

师:两个同学说的都很有道理。这些做法都是可行的。大家从调查表中还能得到其它的信息吗?

生3:平均一个家庭丢弃的塑料袋的个数是743/45=16.51

师:你能解释这个结果的意思吗?(及时让学生在一次领悟平均数的含义)

生4:应该是平均每个家庭大约丢弃17个塑料袋。

生5:还有,这组数据的中位数是17,众数是18。

生6:17也是众数。

师:大家同意吗?(及时引导学生思考)

(学生沉默片刻)

生7:应当是的。因为17和18都出现了14次,出现的次数最多。

师:很好。只要出现的次数最多,就是众数。那么众数是17和18有表示什么意思呢?

生8:说明我们班大多数家庭一周丢弃的塑料袋是17个或者18个。(停顿片刻)好像不是大多,是……

师:生8好像遇到障碍了,他拿不定主意是不是大多数。谁来帮帮他?

生3:好像是大多数。实际上一共有28个家庭丢掉17个或者18个塑料袋,已经超过半数了。

师:如果丢弃17个和18个塑料袋的家庭都是12个,还是大多数吗?

生9:好像不是大多数了,不到一半,但还是最多的。应该是丢弃17个或者18个塑料袋的家庭最多。

师:很好,那中位数17,又是什么意思?

生10:就是按照丢弃塑料袋个数多少来把每个同学的家庭排队,排在中间的学生家庭丢弃了17个塑料袋。

师:它和平均数相同吗?(让学生在一次感受不同统计量的差异)如果有人问我们班一个同学的家庭通常丢多少塑料袋,你们说答案是什么?(强调用不同统计量表示同一问题的不同方面)学生讨论.

师:下面我们看看这些塑料袋会污染多大面积的土地。(与面积的计算相联系,并引出环保的概念)

生11:这要看一个塑料袋占大约多大地方了。(解决问题的思路很清晰,并且具有估算的意识)

我们可以把塑料袋当作长方形,大概有30厘米长,20厘米宽,即600平方厘米。743个塑料共占据743×600=445800平方厘米,也就是45.66平方米,和我们的教室差不多。

师:大家想一想,照这样下去,一年我们大概会污染多少土地?如果全校同学的家庭一年大概会污染多少土地?(将计算自然地融入解决问题的情境中)

大家知道吗?我们学校的面积大约是10000平方米,请大家回去算一下,按照这个速度,我们全校师生的家庭只要多少时间就会污染整个学校那么大的地方。(以学生感兴趣的问题当作为课堂教学的自然延伸)

案例3(“平均数”练习设计)

学生在了解平均数,并掌握了求平均数的方法后,一位教师出示了一张统计表:

本地某家一年中每季度的用水情况

师:同学们仔细观察这张统计表,并想一想,根据这张统计表,你获得了哪些信息?

生1:我从标题当中知道了这是我们这个地区的一户人家每季度的用水情况。

生2:我发现了第三季度的用水量最高,第一季度的用水量最少,其余两个季度的用水量差不多。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