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青年创业致富带头人事迹材料

合集下载

《关于带头致富先进个人事迹精选材料三篇》

《关于带头致富先进个人事迹精选材料三篇》

《关于带头致富先进个人事迹精选材料三篇》带头致富先进事迹精选范文篇一百里杜鹃xx乡永兴村条件艰苦,土地贫瘠,村民生活水平差。

一直以来,过着靠山吃山,依水吃水的日子。

近年来,在党中央国务院和各级部门的关心和支持下,民众的思想在开放,路子在拓宽,日子也在进步。

这不。

村支部主任xx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

xx通过自己的努力和政府的支持,从当年打工仔摇身变成了今天的致富能手,不仅为xx村的人民群众指明了道路、树立了楷模,还为自己的致富之路建立了身价。

多年来,在上级党组织的领导下,xx 极力响应党工委管委会的号召,带领村民调整产业结构,大胆探索,多方了解,亲身体验,将平时只能种植玉米、土豆的土地开拓出来种植经济作物,开创在荒山上种植金银花,收效明显,这不仅保护了生态,美化了荒山,保持了水土,还能为人民群众带来经济利益,为家乡人民群众开辟了致富之路。

林药结合之路在xx村小有成就,也让民众尝到了甜头。

早在xx年,xx的金银花种植就已初具规模,xx乡党委高度重视,将金银花种植发展列为xx乡农村产业化调整的重点,把这一种植技术作为推荐品牌,要求大规模种植,创建了贵州百里杜鹃风景名胜区金丰绿色食品开发有限公司,xx为该公司的主要负责人。

金丰绿色食品开发有限公司主要加工金银花保健茶,作为风景区的名优特产上市销售,全年收入达50余万元。

如今,该公司已拥有苗圃基地一个,面积200多亩,育种子苗、杆插苗300多万株,可以满足上万亩的种植面积。

今年,xx还将在xx乡创建几个基地,已经流转土地5000余亩,培训种植农户120人,争取在杜鹃、永兴、竹盈三个村大规模种植,把金银花产业做大做强。

誓把xx百姓带上致富路,为创建一乡多业、一村一品的事业发展,为新农村建设各项事业的全面推进,为建设和谐文明新xx做贡献,为百里杜鹃经济产业结构发展做贡献。

带头致富先进事迹精选范文篇二xx年入党的xx,是xx县xx乡xx村2组的新型农民。

他在种养领域探路,致富不忘乡亲,引领村民转型,如今已成为致富能手、帮带排头兵。

返乡创业好青年事迹材料范文

返乡创业好青年事迹材料范文

返乡创业好青年事迹材料范文返乡创业好青年事迹材料1姚海定、男、布依族、1976年10月5日出生、中共党员、蔗香镇蔗香村计生协会会长、蔗香镇创业致富带头人。

每当火龙果开花挂果季节,蔗香公路低码头渡口,增添一道美丽的风景线,沿路水泥桩上红、黄、白花相争艳,鳞形果球红沿线,这就是蔗香火龙果。

蔗香渡口路口100亩的火龙果是姚海定于2011年2月份引进种植示范基地。

据了解姚海定1997年和村里的青年,一起南下广东打工,在东莞街口一家玩具厂打工,当时工厂效益不太好,薪水少,家里有老有小需要照顾,他寻思着打工不是他的出路,1999年他结束了打工生涯。

两年后返乡,接着龙滩库区移民开始,家乡的拆迁有序地开展,几年后移民建房建好,家人安居乐业。

他就开始寻思找发展致富路子,正当他寻思无路之时,恰逢省农科院到蔗香调研,并组织培训亚热带水果种植技术,姚海定第一个踊先报名,在培训期间认真学习,不耻下问,在老师的引导下,他决定在码头路口处实施100亩火龙果种植示范。

培训结束,他就带着家人所有劳动力上山,砍草、挖坑整地,联系果苗,他坚信“含泪播种的人一定能含笑收获”。

按老师教的种植技术程序逐一进行,经过几个月的努力,100亩的火龙果示范基地现在人们的眼前。

不知情的过路人,看到码头公路上下,栽有整齐序的一根根水泥柱,不知有人在干啥?后经了解,才知道是蔗香姚海定在栽火龙果。

俗话说“种庄稼、三分种七分管“,为了确保示范成功,姚海定在地头建一个临时工棚,在果园内认真抓好管理,种耕除草,浇水施肥。

夜间又作人工授粉,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努力,终于在2013年6月火龙果熟了,蔗香第一家火龙果开始上市。

在当地,他的举动传为佳话。

从那时起,他带动村里的几家农户栽起了火龙果,随着国家对农村的政策扶持越来越好,罗甸县有人来蔗香投资种植火龙果,有人在成立火龙果种植合作社,也有单户种植,他知道这是村民脱贫致富的好机会,他坚定:只要肯学、肯想、肯干,致富小康不会是梦。

乡村好青年创业事迹范文

乡村好青年创业事迹范文

乡村好青年创业事迹范文该文章讲述了一位乡村好青年通过自己的努力和创新,成功创业并带动乡亲们共同发展的事迹。

下面是本店铺为大家精心编写的4篇《乡村好青年创业事迹范文》,供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乡村好青年创业事迹范文》篇1引言在当今社会,创业已经成为很多人实现自身价值和贡献社会的重要途径。

而在广大农村地区,也有很多青年人勇于创新,敢于尝试,通过创业带动乡亲们共同发展。

本文将介绍一位乡村好青年的创业事迹,以期激励更多人为实现自己的梦想而努力奋斗。

正文这位乡村好青年名叫李明,出生在一个贫困的山村。

他从小就很勤奋,喜欢读书,但因家庭贫困而无法继续深造。

于是,他开始了自己的创业之路。

一开始,李明并没有什么具体的想法,只是觉得要想改变自己的命运,必须得去做点什么。

他看到村里的农产品很多,但销路不畅,于是决定利用互联网帮助乡亲们销售农产品。

于是,他开始学习如何使用互联网,如何建立电商平台,如何进行产品包装和推广。

在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和学习后,他成功地建立了一个电商平台,帮助乡亲们销售农产品。

然而,李明并不满足于此。

他觉得,要想真正改变乡亲们的生活,必须得有更具有可持续性的项目。

于是,他开始思考如何利用当地的自然资源,发展旅游业。

经过多次考察和调研,他发现了一个非常适合发展旅游业的地方。

于是,他开始着手建设一个旅游度假村。

他通过自己的努力和创新,成功地吸引了一些投资者,并得到了政府的支持。

如今,李明的旅游度假村已经成为当地著名的旅游景点,吸引了大量游客前来观光旅游。

《乡村好青年创业事迹范文》篇2乡村好青年创业事迹范文在祖国的广袤农村大地上,有这样一位胸怀梦想、勇攀高峰的优秀青年,他名叫李明。

李明出生在一个普通的农村家庭,自幼勤奋好学,积极向上。

高中毕业后,他毅然决定返回家乡,为农村的发展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李明回到家乡后,发现当地的农业生产仍然停留在传统的人工操作阶段,生产效率低下,农民收入微薄。

农民创业致富带头人事迹材料

农民创业致富带头人事迹材料

农民创业致富带头人事迹材料创业是一辈子的过程,成长也是一辈子的过程,所以任何在大学时候注重班内名次的人都是很少有出息的。

很多人创业成功都是返乡后成功的,那么下面是店铺分享的农民创业致富带头人事迹材料,就随小编一起去看看吧,希望能够有所帮助。

农民创业致富带头人事迹材料一蔡甸“米王”创新湖北豆丝加工工艺赚大钱这个夏天,夏长兴格外忙碌:一方面,新米即将上市,他的米业公司进入生产旺季;另一方面,他设在玉贤的加工厂正大批量生产湖北特色美食——豆丝,以及油炸兰花豆和花生米等休闲食品。

“湖北人爱吃豆丝,但过去受时令限制,一般只在秋冬两季做。

经过创新加工工艺,今年7月起,我们就能不受季节限制全年加工豆丝,而且还开发出杂粮、莲藕、绿豆等多种口味。

”夏长兴自豪地说。

从1994年辞职下海,夏长兴在长达20余年的时间里,基本上只做了一件事:卖大米。

“创业就是把一件事做精做透,自然也就成功了。

”如今,他创办的天安米业有限公司已经成为蔡甸米业加工的龙头企业,年产值上亿元。

“武汉好爸爸”为儿治病辞职卖大米如果不是因为儿子,或许,夏长兴不会迈出创业第一步。

辞职下海前,夏长兴在蔡甸区粮食局下属的柏林粮管所工作,当过营业员,下乡收过粮油,后来做到了业务经理。

当时,虽然收入不高,但粮食系统是铁饭碗,依然有不少人羡慕。

1993年,儿子的出生,彻底改变了夏长兴的生活。

儿子刚生下来就连续高烧不退,送到医院检查,被确诊为先天性心脏病,如不能及时治疗会有生命危险。

而当时他和妻子的月工资加在一起还不到500元,为给儿子治病,他背上了十几万元的巨额债务。

为了救儿子,为了还债,夏长兴毅然辞职,用身上仅有的几百元钱买了一辆三轮车,开始了卖大米的生涯。

创业之初异常艰辛,夏长兴每天清早起床,骑着三轮车到粮油店批发大米,再走街串巷叫卖,经常到晚上八九点钟,才拖着疲惫的身体回到家。

好在,一年下来,他攒下2万多元,也有了一些固定客户。

同时,他也敏锐地意识到,要扩大经营就得有固定的场所。

农村青年致富带头人孙学明同志事迹材料

农村青年致富带头人孙学明同志事迹材料

农村青年致富带头人孙学明同志事迹材料第一篇:农村青年致富带头人孙学明同志事迹材料农村青年致富带头人孙学明同志事迹材料孙学明,男,41岁,永登县武胜驿镇烧炭沟村农民,也是烧炭沟村村委会主任。

孙学明思想解放,头脑灵活,他于2008年开始进行生猪养殖,经过多年的技术和财富的积累,于2012年创建了永登县武胜驿镇正华养殖农民专业,该合作社总投资220万元,目前,投资104万元,养殖生猪500头,年出栏1600头。

为农村发展生猪养殖和农民致富做出了示范带头作用。

孙学明在发展养殖业以前的经济来源靠外出打工,以高危爆破为主,生活非常困难。

可是他却是一个思想解放,敢想敢干的一个人。

在全县大力调整种植和养殖业结构的有利时机,他开始想:怎么能使自己和村民尽快地致富呢?考虑到自己的现有条件,他决定把生猪养殖作为发家致富的主要项目。

于是在2008年初孙学明就大胆的搞起了家庭生猪养殖,在有限的条件下把自己的养殖事业办的有声有色。

经过多年的财富和经验积累,他于2012年初创办永登县武胜驿镇正华养殖农民专业合作社,开始了专业化、规模化的生猪养殖。

开拓创业精神很强的孙学明抢抓双联机遇,于2013年5月在兰州市科学技术局的帮扶支持下,贷款25万元投入生猪养殖,并邀请科技局专家深入圈舍进行技术指导,为科学养殖和增收创造条件。

通过几年的不断努力,如今,孙学明已经是武胜驿镇生猪养殖专家,青年致富的领头雁。

在致富的同时,孙学明没有忘记为乡亲们做些实实在在的事情。

如为本村38家困难户低价提供幼猪,无偿为村上养殖农户提供生猪配种和养殖技术指导,等。

本村和外村的养殖户来求他帮忙,他总是很热心地帮助他们。

另外孙学明帮助本村的养殖户售卖生猪,仅2012年,全村就有20多户养殖户通过孙学明卖掉了100多头生猪,多收入了近2万元。

在上级部门的帮助支持下,孙学明的养猪场已具规模,基本达到科学饲养的标准。

但他总是说:尽管自己的养猪场有了一定规模,但与大市场接轨,这样的规模还很不够,与农民发家致富的强烈要求相比还有很大差距,与新农村建设的各项要求相比,还需要走很长的一段路。

农村青年致富带头人事迹材料(5篇)

农村青年致富带头人事迹材料(5篇)

农村青年致富带头人事迹材料(5篇)农村青年致富带头人事迹材料第一篇:庞淑华,女,1961年2月出生,共产党员,柞水县苇河镇元宝农民。

务农之余,1984年高中毕业后曾任该村小学民办教师等,2014年9月,担任元宝文书。

曾获全县优秀共产党员、全县“三八”红旗手、全县“五好家庭”等荣誉。

一名朴实的农村妇女,却有着一股吃苦耐劳、永不服输的创业精神。

通过她不懈的努力,她在党的富民政策鼓舞下立足当地实际,在增收致富的道路上带头发展白皮松苗圃种植,并致富不忘左邻右舍,带领周围群众致富,她思想进步,刻苦钻研学习科技文化知识和实用技术,在当地是一名远近闻名的优秀新型农民。

一、白皮松苗圃种植,示范带头大家乐在党的致富政策的鼓舞下,赵安荣带头在自家承包地的地上进行了白皮松苗圃种植,为了很好的掌握这一新型种植技术,她积极参加政府举办的白皮松苗圃种植技术培训,并专门购买有关白皮松苗圃种植方面的书籍进行自学。

经过不懈的努力,她的白皮松苗圃种植终于取得了成功,亩产增值达20%以上。

看到这种情况,周围的乡亲们有点眼热了。

在她的鼓励和带动下,几户村民也以同样的方法种植了白皮松。

虽然方法相同,但是其她村民由于种植的经验不足,栽植之后在管理上任然存在不足。

赵安荣一方面不断摸索,一方面多方查阅、购买白皮松种植方面的资料和书籍,并对其他几户村民进行技术指导和帮助,经过这几年间的精心管理,他们的白皮松苗圃种植得到了成效。

通过几年的管理实践,他掌握了白皮松苗圃种植技术,成为了一名白皮松苗圃种植能手。

与她同栽植的几户群众收入也一直相当可观,曾强了他们的信心。

由此便调动了周围群众进行白皮松苗圃种植积极性,全社进行了50亩的种植示范点,全村白皮松苗圃种植面积一下子达到100亩以上。

二、创新思路,买车搞运输白皮松苗圃种植取得了成功,经济收入也有了很大的提高。

这,砸人认识到,光靠种地是很难真正发家致富的,要做好致富的“领头雁”,就必须另谋出路。

经过详细的调查,她发现,当地的运输业,都是由外地的商人在搞,一条商机在她的脑海中闪现,于是她决定在当地搞运输。

致富带头人事迹材料(精选6篇)

致富带头人事迹材料(精选6篇)

致富带头人事迹材料致富带头人事迹材料(精选6篇)无论是在学校还是在社会中,说到事迹,大家肯定都不陌生吧,根据事迹的性质,可分为正面典型材料和反面典型材料。

拟事迹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致富带头人事迹材料(精选6篇),欢迎阅读与收藏。

致富带头人事迹材料11971年出生的刘小燕原籍广东肇庆,1993年她为爱远嫁到了古井镇文楼新坑村,成为了当地的外来媳妇。

结婚之初,夫家家境清贫、生活艰苦,刘小燕和丈夫只能靠外出打工挣的微薄薪水来养家。

1996年刘小燕和丈夫用多年来外出打工的积蓄承包了8亩甘蔗田,正式开始了与甘蔗同甘共苦的日子。

一开始因为缺乏种植经验,对甘蔗的生长习性不了解,第一年他们连投下的成本都亏了。

面对这巨大的挫折,刘小燕和丈夫没有放弃。

没有资金,他们厚着脸皮向肥料店赊肥,等甘蔗收成卖出之后再还钱;没有经验,他们就积极往别人的甘蔗田上跑,看别人怎么种,虚心请教,如果碰到其他种植难题,他们就自己去书店买相关的书籍回来学习。

凭着越挫越勇的奋斗精神,在交了连续亏损四年的学费之后,他们的甘蔗田从当初的8亩扩大到23亩,2003年再次扩大到45亩,一直到现在的50多亩,他们还充分利用甘蔗田周边的小块土地来种植新会柑,多样化的种植取得了一定成效,年产值超过几十万元。

另外,刘小燕还利用自己的人脉关系做起了甘蔗北运的工作,为附近的种蔗农户提供了广阔的销路和市场,没有车就自己去联系车队,没有熟人帮忙就自己北上联系想代理甘蔗批发的客户,经过几年的市场勘察和开发,他们一年收购的甘蔗超过了400万斤,每年为他们带来了40多万的收入。

2009年他们用种甘蔗挣到的30几万建了90几平方的二层小洋楼。

梅花香自苦寒来,经过十几年的打拼,刘小燕成为了当地远近闻名的甘蔗种植大户。

现在,她的甘蔗田有53亩,亩产甘蔗1.5万斤,年产值达50多万元,而她的南蔗北运收购队辐射了古井镇十几户蔗农,为他们甘蔗的销路问题找到了很好的解决途径。

农村青年致富带头人事迹材料(5篇)

农村青年致富带头人事迹材料(5篇)

农村青年致富带头人事迹材料(5篇)农村青年致富带头人事迹材料第一篇:庞淑华,女,1961年2月出生,共产党员,柞水县苇河镇元宝农民。

务农之余,1984年高中毕业后曾任该村小学民办教师等,2014年9月,担任元宝文书。

曾获全县优秀共产党员、全县“三八”红旗手、全县“五好家庭”等荣誉。

一名朴实的农村妇女,却有着一股吃苦耐劳、永不服输的创业精神。

通过她不懈的努力,她在党的富民政策鼓舞下立足当地实际,在增收致富的道路上带头发展白皮松苗圃种植,并致富不忘左邻右舍,带领周围群众致富,她思想进步,刻苦钻研学习科技文化知识和实用技术,在当地是一名远近闻名的优秀新型农民。

一、白皮松苗圃种植,示范带头大家乐在党的致富政策的鼓舞下,赵安荣带头在自家承包地的地上进行了白皮松苗圃种植,为了很好的掌握这一新型种植技术,她积极参加政府举办的白皮松苗圃种植技术培训,并专门购买有关白皮松苗圃种植方面的书籍进行自学。

经过不懈的努力,她的白皮松苗圃种植终于取得了成功,亩产增值达20%以上。

看到这种情况,周围的乡亲们有点眼热了。

在她的鼓励和带动下,几户村民也以同样的方法种植了白皮松。

虽然方法相同,但是其她村民由于种植的经验不足,栽植之后在管理上任然存在不足。

赵安荣一方面不断摸索,一方面多方查阅、购买白皮松种植方面的资料和书籍,并对其他几户村民进行技术指导和帮助,经过这几年间的精心管理,他们的白皮松苗圃种植得到了成效。

通过几年的管理实践,他掌握了白皮松苗圃种植技术,成为了一名白皮松苗圃种植能手。

与她同栽植的几户群众收入也一直相当可观,曾强了他们的信心。

由此便调动了周围群众进行白皮松苗圃种植积极性,全社进行了50亩的种植示范点,全村白皮松苗圃种植面积一下子达到100亩以上。

二、创新思路,买车搞运输白皮松苗圃种植取得了成功,经济收入也有了很大的提高。

这,砸人认识到,光靠种地是很难真正发家致富的,要做好致富的“领头雁”,就必须另谋出路。

经过详细的调查,她发现,当地的运输业,都是由外地的商人在搞,一条商机在她的脑海中闪现,于是她决定在当地搞运输。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农村青年创业致富带头人事迹材料
倪彦虎,男,1982年出生,中共党员,土桥乡杨河村青年农民。

2000年从土桥中学毕业后,到到西安学习电焊技术。

后到油田务工。

2009年底回家创业,大力发展种草养畜业,现在是土桥乡农村青年创业致富的典型之一,年获利达20万元。

现年31岁的倪彦虎,给人的感觉他是一个头脑灵活、思维敏捷的人,而且他敢闯敢干,大胆创业,吃苦耐劳,勤奋好学。

当年从土桥乡中学毕业后,不甘心一辈子在家守着几亩簿田过日子,毅然选择了外出务工。

通过虚心学习和悉心钻研业务,
在短短三年时间,倪彦虎熟练的掌握了电焊技术,通过熟练的技术他成为油田公司的一名电焊工,他在这里一干就是7年,在这7年中积攒了他人生的第一桶金。

2009年春节回家,看到以前和自己一样的同龄人生活还是很贫穷,于是他想:“我能不能回来带领大家一起致富。

”2010年1月他去了外地进行项目考察,他认为种草养畜很适合自己的农村,因为这里有土地等养殖场地和丰富的饲草来源,同时羊粪又是很好的肥料,能给村民减少种草所需的花费,最后他选中了在当地很容易发展的种草养羊产业。

随后他翻阅各种养殖书籍,学习养殖理论知识,并到周边一些养殖场借鉴他们的宝贵经验。

2010年8月他用自己的积蓄盖起了三间羊棚,购买羊只100只,开始了自己的创业历程。

创业后,他边干边学,遇到困难不悲观失望,更不气馁退缩,而是积极进取,分析研究,努力学习科学的养殖方法;通过各种途径筹措资金,逐步扩大养殖规模,积极主动改变传统养殖习惯,靠改革创新观念。

在乡党委、政府的支持下,大力发展种养业,依靠“双联”贷款活动和信用社的担保贷款,扩大养殖场规模,扩大再生产,走规模经营的路子。

通过几年来的摸爬滚打和艰苦奋斗,他的养殖场已经从一个三间羊棚的小羊场逐步发展成为一个面积达25亩的立体养殖基地,实现了自己规模化养殖场的理想。

通过几年的不断努力,如今,倪彦虎已经成为土桥乡的能手之一,青年致富的领头雁。

在自己致富的同时,他没有忘记为乡亲们做些实实在在的事情。

本村和外村的养殖户来求他帮忙,他总是很热心地帮助他们,无偿提供技术咨询和养殖书籍。

几年来,共为群众讲解技术问题近百次,到村民家中提供服务四十多次,无偿提供养殖书籍二十多本,同时,倪彦虎同志在多年的实践中摸索出了一些非常实际的养羊经验。

在广大村民看到倪彦虎养殖场取得良好的经济效益后,各村民纷纷上门取经,积极效仿,大力发展种养业,都想通过种草养畜发展家庭经济。

一时间大家纷涌而上,倪彦虎看到后,觉得大家如果盲目的发展种养业,就很容易走上歧途。

于是则主动引导村民改变观念,合理分流,搞特色养殖,整合有限的土地资源,扩大生产规模,走专业化之路。

在乡党委的大力支持下,倪彦虎以市场为导向,以专业协会为手段,成立华强专
业合作社,合理分配种养资源,避免盲目发展,从而导致内部恶性竞争;并利用专业合作社的集中优势,从资金和技术上帮助各养殖户,发展三高农业,提高种养业经济效益,以达到共同致富的目的。

华强专业合作社从一成立之时起就树立了“自己致富,并带领群众共同致富”的发展理念。

合作社以“养殖—销售”一条龙的产业经营模式进行养殖。

华强专业合作社作为养殖基地,吸收农户加盟,由农户出资入股,合作社进行统一养殖、销售。

年底农户按比例进行分红。

华强专业合作社的发展不仅给养殖加盟户带来经济效益,同时也给周边群众带来养羊积极性,在无偿服务下,他们也取得了可观的经济效益,而且使农民朋友更深刻认识到,养羊所带来的经济效益远远大于耕种土地所带来的经济效益。

倪彦虎不仅要增加收入,为农民提供更多的服务,他的发展目标已经确定:设计总投资450万元,计划发展养殖2000只规模。

现已完成投资140万元,新建办公用房10间,饲草贮藏加工室、防疫室、标准化棚圈等共计110间,购买铡草机5台。

目前,羊存栏420只,其中小尾寒羊200只,绒山羊220只。

该合作社建成后,年出栏羊只可达3200只,可产绒1600斤,实现年纯利润约200万元。

该合作社的建成极大提高了群众的养殖积极性,拓宽了贫困乡村群众增收致富的路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