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心理学》华生和行为主义学派
儿童发展心理学的主要理论观点

第三,这些记在心里的表象和言语符号又能转化为相应的行为与动作,使过去观察或学习过的动作得以复现。
行为主义观
第四,一个人虽然能通过观察别人的行为而学习到这种行为,但他是否愿意将学习到的行为表现出来,则取决于由强化引起的动机作用。
行为主义观
除了观察学习过程中的替代强化,个体还存在着自我强化。自我强化是个体当自身的行为达到自己设定的标准时,以自己能支配的报酬方式来增强、维持行为的过程。儿童用自我肯定或自我否定的方法来对自己的行为作出反应,而自我肯定或自我否定的标准则来自儿童周围的范型,儿童往往以自己的行为是否比得上范型而确立个人标准。成人在儿童的个人标准形成过程中起作用。儿童据此建立起一套自我评价的标准,并以此来调整自己的行为,从而获得发展。
成熟势力说
儿童在成熟之前,处于学习的准备状态。所谓准备,是指由不成熟到成熟的生理机制的变化过程,只要准备好了,学习就会发生。决定学习最终效果的因素,取决于成熟。在发展的进程中,个体还表现出极强的自我调节能力。
行为主义观
华生的观点
行为主义观
华生对待儿童心理发展的基本观点源于洛克的“白板说”,认为儿童生来其心理类似一块“白板”,日后心理的发展就是在这块“白板”上学习建立起S-R联结的过程。发展是行为模式和习惯的逐渐建立和复杂化,是一个量变的过程,因而不体现出阶段性。
行为主义观
华生解释说,任何行为(包括情绪),不论是积极的还是消极的,都可以通过条件反射习得。艾伯特虽然起初形成的条件作用是对白鼠的恐惧,以后则泛化到多种毛皮动物,并表现出对毛皮上衣和圣诞老人的胡子也产生恐惧。华生提示,许多成年人的厌恶情绪、恐怖症、畏惧和焦虑,虽然本人做不出什么合理的解释,很可能也是多年前由某一条件作用过程引起的。这样的实验本身是有违道德的,但不可否认,它为行为的习得与消除提供了事实依据。
2019下国开《儿童心理学》形成性考核作业及参考答案【完结版}

《儿童心理学》(学前教育本科)平时作业一及参考答案一、概念题(每题4分,共40分)1、学前儿童心理学以学前儿童为研究对象,研究从受精卵形成到入学前这一成长过程中儿童生理、心理和行为的发生、发展规律,以及各年龄阶段的心理特征和发展规律。
2、婴儿传记观察并记录自己子女的发展,并以传记的形式出版这些资料。
3、纵向研究又称追踪研究,是指在较长时间内对同一群被试进行定期的观察、测量或实验,以探究心理发展的规律或特点。
4、横向研究在同一时间内,对不同年龄组被试进行观察、测量或实验,以探究心理发展的规律或特点。
5、观察学习通过观察他人(称为榜样)的行为,进行的学习。
6、替代强化由于观察到别人的行为受到表扬或惩罚,而使儿童也受到了相应的强化。
7、认知人的认识活动,其中包括我们通常所讲的感觉、知觉、注意、记忆、思维、和想象过程。
8、认知结构图式有组织的思维或行动模式,可用来整合经验、解决问题。
9、同化与顺应同化是指使外在刺激适应于个体内在心理结构的过程(将当前刺激纳入一个正在形成或已经形成的结构中的过程)。
顺应是指改变个体原有的认知结构以适应外在刺激结构的过程(当他发现原有的图式不能适应新的刺激时,就会改变自己原有的图式来应对新的刺激,这就是顺应)。
10、最近发展区儿童的“现有发展水平”与“通过成人的指导可能达到的水平”之间,就是儿童的“最近发展区”。
10、社会生态系统论美国学者布朗芬布伦纳提出。
他认为个体的发展处在直接环境(养育家庭)到间接环境(社会文化)之间的几个环境系统中,每个系统都和其他系统以及儿童个体本身发生交互作用,这种作用结果导致儿童不同的发展水平。
个体的环境由里到外依次为微观系统、中间系统、外层系统、宏观系统和动态变化系统构成。
二、简答题(每题6分,共30分)1、学前儿童心理学研究包括哪些内容?儿童的发展划分为生理发展、认知发展、情感和社会性发展三大领域。
生理发展主要包括:各项生理指标的发展变化;各项生理机能的发展变化;身体各部分的比例和外貌的发展变化;脑神经系统的发展变化;感知觉器官、动作和运动技能的发展变化;影响心理的发育障碍或疾患等。
儿童心理学朱智贤

儿童心理学说明-内容提要-目录《儿童心理学》1993年修订版说明《儿童心理学》是1961年初全国高等学校文科教材会议指定朱智贤教授编写的。
1962年初版,1979年再版。
这是我国第一部贯彻马克思主义观点、吸收国内外科学成就、联系我国实际、能够体现我国当前学术水平的综合大学和高等师范院校的儿童心理学教科书,曾受到国内外学者的高度评价,对培养我国心理学、教育学的专业人才和科学研究工作都具有重要意义。
1987年,此书荣获全国高等学校优秀教材奖。
80年代末,朱智贤教授根据各地教学的需求和适应国内外儿童心理学进展的需要,决定第二次修订《儿童心理学》。
此时,他正领导和主持着跨“六五”“七五”规划的国家级重点科研项目──中国儿童(含青少年)心理发展特点与教育,由于全国二百余位心理学家的艰苦研究,朱老已收集了大量的国内的第一手资料。
因朱老年事已高,所以命我协助他制订修改方案,并请我所讲师李虹做具体工作。
不幸的是这位杰出的心理学大师和教育家于1991年3月5日离我们而去。
朱智贤教授的逝世,是中国心理学界和教育界的一个重大损失,使我们失去一位卓著的学者和导师。
朱老还有许多事情要做,其中包括修订他的传世著作《儿童心理学》。
为了努力完成朱老未竟的事业,为了使他的学术思想更好地在读者中间传播,作为他的忠诚的及门弟子,我不顾自己学识的谫陋,担起了这个扛鼎式的严峻任务,按照朱老生前的要求,我从1991年暑假开始修订起他的《儿童心理学》。
在修订过程中,我注意突出朱老的学术思想。
其一,用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探讨儿童心理发展中关于先天与后天的关系、内因与外因的关系、教育与发展的关系、年龄特征与个别特点的关系,并以这四个儿童心理发展的基本规律,赛如一条主线,贯穿于全书的始终。
其二,以儿童心理发展的年龄阶段为叙述体系;每一个年龄阶段,又从一般特征、神经系统(或生理特征)发展、动作或活动发展、言语发展、心理发展等方面来展开,构成全书的框架。
学前心理学——第十一章 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理论

• 二、发展的原则
(一)发展方向的原则 (二)相互交织的原则 (三)机能不对称的原则 (四)个体成熟的原则 (五)自我调节的原则
• 三、育儿观念
• 格塞尔的同事阿弥士曾向父母提出以下忠告:一 是不要认为你的孩子成为怎样的人完全是你的责 任,你不要抓紧每一分钟去“教育”他。二是学 会欣赏孩子的成长,观察并享受每一周、每一月 出现的发展新事实。三是尊重孩子的实际水平, 在尚未成熟时,要耐心等待。四是不要老是去想 “下一步应发展什么了”,应该让你和孩子一道 充分体验每一个阶段的乐趣。
• 一、心理发展观
• 维果斯基认为心理的发展是指一个人的心理(从出 生到成年),在环境与教育的影响下,在低级心理 机能的基础上,逐渐向高级心理机能转化的过程。 人的心理的发展是受社会的文化历史发展规律所制 约的。
• 维果斯基认为,心理机能分为两类,一类是低级心 理机能,另一类是高级心理机能。
• 所谓低级心理机能是指感觉、知觉、不随意注意、 形象记忆、情绪、冲动性意志、直观的动作思维等。
• 四、对行为主义发展理论的评析
行为主义在心理学史上是一个有深远影响的流 派。它极大地推动了心理学研究对象和研究方 法的变革,推广了心理学在社会实践中的应用, 尤其是对儿童的学习和教养,提出了许多有价 值的原则和方法。华生强调环境对塑造儿童行 为的决定性作用,进而发展为教育万能论,强 调对儿童发展的控制。
第一节 环境取向的发展理论
一、华生的行为主义
• (一)行为主义的思维 华生认为言语是有声的思维,思维是当关闭嘴巴后内心地 运作的言语,即无声的言语。不同的思维,究其实质,只 不过是不同的言语形式。
• (二)行为主义的习惯 华生认为,一个人的习惯是在适应环境(包括外部和内部 环境)的过程中学会的快速行动的结果。当人的内外刺激 所引起的活动具有一定的顺序,在生活中变得越来越有规 则、有秩序后,习惯便形成了。习惯的形成,实质上是形 成了一系列的条件反射。因此,条件反射是习惯的单位。 哪些因素影响动作习惯的形成呢? 一是年龄。 二是练习的分配。
《儿童心理学》

《儿童心理学》一、选择题:1、学前儿童的发展是一个系统的整体。
……为生理发展、认知发展、B 情感和社会性发展三大领域。
2、系统地对儿童进行研究开始于 A十九世纪末期。
3、科学儿童心理学的产生,以1882年德国生理学家和心理学家的 C普莱尔《儿童心理》出……。
4、行为主义心理学的代表人物 C华生用学习理论… C 佛罗伊德提出了… C皮亚杰在瑞士开始…5、不同学术背景的研究者观察、记录自己子女的发展,……婴儿传记作者是 B英国生物学家达尔文。
6、遗传决定论的代表人物是 D 高尔顿,环境论的代表人物是 D 华生。
7、“给我一打健康的婴儿。
或者乞丐或盗贼。
”这是 A华生的代表性观点。
8、学前儿童的发展主要出于埃里克森心理社会发展的前 C 四个阶段。
9、B华生是行为主义的创始人。
认为一切行为都是刺激(S)---反应(R)的学习过程。
10、D 维果斯基提出了社会文化理论,他认为,儿童心理的发展并不完全取决……11、C被动的互动是指环境(如父母)根据儿童的遗传特征为他们提供的成长条件……12、 B唤起性的互动是指由于个体的遗传特征而影响了作用于他的环境因素……13、从受精卵形成到出生,共 A 270 天左右…三个阶段的发展变化过程:A 胚种期、胚胎期、胎儿期。
14、致畸因子指所有能对 A胎儿造成损坏的因子。
15、分娩过程通常需要经过 B三个明显的阶段。
16、通常有几种常见的并发症会对婴儿产生不利影响,即 A缺氧、早产和足月低重儿。
17、在新生儿的反射中,有些反射具有生存和适应价值,如 A眨眼反射和吮吸反射,还有一些原始反射没有适应性价值,如A游泳反射和行走反射等,这些反射会随着神经系统的成熟逐渐消失。
18、对新生儿的评估有很多方法,其中使用较多的是由A阿普加设计的一种快速测定新生儿…19、在神经元分化的同时,一个神经元的轴突末梢与另一个神经元的树突相接触,……----“ C突触”。
20、在神经系统逐渐发展的过程中,神经元也迁移到不同的位置……这个过程就是神经元的 D分化。
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理论流派

(2)埃里克森心理社会发展理论
埃里克森是美国 精神分析医生,是新 精神分析学派的代表 人物。
(2)埃里克森心理社会发展理论
序号 年龄
发展危机
对危机积极解决
1
0-1岁
基本信任—不信任
希望
2
1-3岁
自主对羞愧
意志和自我控制
3
3-6岁
主动对内疚
方向和目的
4
6-12岁
勤奋对自卑
能力
5 12-18岁
3.行为主义学派心理发展观
华生1878年1 月9日出生,是 美国心理学家, 行为主义心理学 的创始人。
(1)华生的行为主义观点 研究对象:行为 刺激(S)—反应(R) 案例:小阿尔伯特实验
华生
案例:小阿尔伯特实验
图1
图2
案例:小阿尔伯特实验
图3
图4
案例:小阿尔伯特实验
图5
图6
案例:小阿尔伯特实验
第三节
1.格赛尔成熟势力说 2.精神分析学派心理发展观
(1)弗洛伊德心理性欲发展理论 (2)埃里克森心理社会发展理论 3.行为主义学派心理发展观
(1)华生 (2)斯金纳 (3)班杜拉 4.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 5.维果茨基的社会文化理论
6.朱智贤的心理发展观
一、格赛尔成熟势力说
格塞尔是美国心理学家。 1880年6月21日生于威斯康 星州的阿尔马;1903年,格 塞尔毕业于威斯康星大学。 1906年,获得克拉克大学的 心理学博士学位。1911年, 他任教于耶鲁大学,并于 1915年获该校医学学位。
2.精神分析学派心理发展观 (1)弗洛伊德心理性欲发展理论
1.人格结构:
本我、自我、超我
1.本我:获得快乐 2.自我:现实原则 3.超我:理想部分
心理学十大流派简介

心理学十大流派简介十大学派是心理学的主要分支。
但心理学本身是个庞杂的体系,其学派林立和互相之间的分歧可能是其他任何学科都没有的。
当然,人的心理本身就是难以捉摸的,只是这种错综复杂不免让许多人对心理学产生一些错误的认识,比如"心理学=心理咨询"、"心理学=唯心主义"、"心理学=反基督教"等等。
所以,了解一下这十个主要学派的基本观点、区别,既有助于对想学习的人对他的体系有一个初步的了解。
更能认识到--正认为各个学派之间的不同甚至是极端对立的观点,使得心理学成为一门并没有明确价值倾向的学科,任何把心理学贴上一个价值标签的做法都是错误的。
因为基于任何价值立场,不管是唯物主义、宗教还是其他哲学理论,都可以从这门学科中汲取对自己有用的知识。
至于与自己原持有的价值相悖的学派,那就求同存异吧。
另外,了解这十大学派对于掌握《心理学史》这门课也有着相当重要的帮助,因为该课主要讲述的就是这十个学派的发展历史,故而本文也可供学习该门课的同学参考。
一、冯特的内容心理学(实验心理学):冯特是心理学的创始人,1875年他在德国莱比锡大学创立心理学实验室,标准着心理学作为一门独立科学的诞生。
因此,他的内容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是人的直接经验。
所谓直接经验就是人在具体的心理过程中可以直接经验到的,如感觉,知觉、情感等。
不过,冯特这里研究的并不是感觉、知觉心理活动的本身,而是感觉或知觉到的心理内容,即感觉到了什么,知觉到了什么。
冯特认为,人的这种直接经验(心理或意识)是可以进行分析研究的。
心理被分析到最后不能再分析的成分,则为心理元素,即为心理构成的最小单位。
而人的心理,就是通过联想或统觉才把这些心理元素综合为人的直接经验的,因此,冯特以为,心理学的任务就是在于分析出心理元素并发现这些元素复合成复杂的观念的原理与规律。
由于冯特的内容心理学注重研究的是人的内在的意识,因此,它的研究方法主要是"自我观察","自我体验"的实验内省法。
儿童发展心理学八大理论及其教育价值评价

儿童发展心理学八大理论及其教育价值评价(总18页)--本页仅作为文档封面,使用时请直接删除即可----内页可以根据需求调整合适字体及大小--儿童发展心理学八大理论及教育价值评析一、成熟势力说(一)代表人物:美国心理学家格赛尔(二)主要观点:1.发展是遗传因素的主要产物;2.在儿童成长过程中,较好的年头与较差的年头(也即发展质量较高与较低)有序地交替;3.在儿童的身体类型和个性之间有明显的相关。
(三)教育价值:机体成熟和后天学习都对婴幼儿的发展产生影响,机体成熟是推动心理发展的主要动力。
学习需要一定的成熟做基础,某机能的生理机构未成熟之前,学习训练是不能进行的,只有达到足以使某一行为模式出现的发育状态时,训练才能凑效,即成熟因素在儿童发展的整个过程中具有决定性因素。
故在实际教育活动中要尊重儿童的实际水平,避免提前教育和过度教育。
(四)评价(优缺点):格赛尔通过长期的、大量的观察和归纳,以更为科学的方式展示了成熟机制的作用。
表明人类行为并不是完全决定于遗传因素,身体成长也为心理发展和个性形成提供了天然的物质基础,但是成熟轮过于注重基因规定的顺序,对外在环境与教育的作用关注不足。
二、行为主义观行为主义大致可分为三代,早期的行为主义是第一代,代表人物为华生;新的行为主义是第二代的行为主义,代表人物为斯金纳;第三代的行为主义是新的新行为主义,代表人物是班杜拉。
(一)早期行为主义1.代表人物:华生2.主要观点:(1)心理学是一门科学,研究对象是行为,只有行为是可以直接观察并进行科学研究的对象。
内心的欲望、趋力以及主观体验、意识、心理冲突,无法直接进行观察和了解,不能进行科学研究。
(2)以刺激和反应的术语解释行为,强调联结学习。
(3)环境与教育是行为发展的唯一条件,强调外周论以及环境决定论。
3.教育价值:行为是有机体用以适应环境刺激的各种躯体反应的组合,有的表现在外表,有的隐藏在内部,可以通过学习和训练加以控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美国的心理学家华生(J.B.WatSon,1878—1958),是行为主义心理学派的创始人。
他反对研究意识,主张只研究人的行为;反对用内省方法,主张用实验方法。
他提出S—R 公式,认为有什么刺激,就有什么反应;知道用什么反应,就可以推想出是由于什么刺激所引起。
他的主要实验方法是条件反射法。
他的重要著作是《行为主义的心理学》(1919)和《儿童心理教养法》(1928)等。
华生的儿童心理研究工作主要是在美国一个医院中进行的。
他和他的同事们一起观察了婴儿的各种反射活动、情绪表现等,并且布置情境,进行实验。
在儿童心理学中应用实验的方法,并不从华生开始,但由于行为主义者注意行为的客观研究,因而推动了儿童心理学中的实验研究方法的大量应用。
例如,他应用条件反射法研究儿童情绪的发生发展。
儿童本来是不怕兔子的,但如每次都和引起惧怕的刺激(如大声)同时出现,因而二者形成了条件反射关系,以后见了兔子也害怕起来。
他和巴甫洛夫(И.П.Павлов)不同,他反对内部的心理活动,如思维、意识、动机等等。
他认为思维不过是一种无声的语言活动。
众所周知,行为主义者对心理、儿童心理进行客观研究,是应当肯定的。
但他们这种否定意识、否定儿童的主动性的机械唯物主义观点,则是完全错误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