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教案:第四章 第三节人类的聚居地聚落
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4.3《人类的聚居地_聚落》教学设计

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4.3《人类的聚居地_聚落》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4.3《人类的聚居地_聚落》这一节主要介绍人类居住的环境和形式,即聚落。
教材通过介绍不同类型的聚落,如乡村和城市,让学生了解人类居住地的特点和发展规律。
教材内容丰富,插图生动,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对人类居住地有一定的认知,但对其特点、形成原因和发展规律了解不深。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循序渐进地引导他们认识和理解聚落的相关知识。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聚落的概念、类型及特点,分析聚落与环境的关系。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比较不同类型的聚落,培养学生的地理观察能力和分析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家乡、关注家乡发展的情感,提高他们对地理环境的认识。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聚落的概念、类型及特点。
2.难点:聚落与环境的关系,聚落发展的规律。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情境,让学生在实际环境中感受和认识聚落。
2.比较教学法:引导学生比较不同类型的聚落,分析其差异和原因。
3.案例分析法:以家乡的聚落为例,让学生了解聚落的特点和发展规律。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相关图片、视频和案例资料。
2.设计好教学活动和问题。
3.准备好黑板、粉笔等教学工具。
七. 教学过程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世界各地的聚落图片,引导学生关注人类居住地的形式和特点。
提问:“你们听说过聚落吗?聚落有哪些类型?”让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
呈现(10分钟)1.教师简要介绍聚落的概念、类型及特点。
2.展示乡村和城市两种典型聚落的图片,让学生观察并说出它们的特点。
3.引导学生分析聚落与环境的关系,如地形、气候、资源等因素。
操练(10分钟)1.教师提出问题:“聚落发展的规律是什么?”让学生分组讨论。
2.各小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点评并总结。
3.学生动手绘制一幅家乡聚落的发展图,展示聚落的变化过程。
初中地理聚落教案

初中地理聚落教案【篇一:人教版初一地理上册第四章第三节《人类的居住地聚落》教案】第三节人类的居住地—聚落一、背景与意义分析人教版地理第七册第四章开始人文地理的教学,前两节主要是世界的人口、人种、语言和宗教。
这一节是新内容,以往教科书中从未提及过,围绕人类的居住地,介绍了城市景观与乡村景观的差异、聚落与自然环境的关系,贴近学生生活实际,所学知识又有用于生活。
二、学习与导学目标1、知识积累与疏导:说出城市景观与乡村景观的差异2、技能掌握与指导:引导学生观察、培养学生读图、分析图的能力。
3、智能提高与训导:通过学生分组讨论,搜集、分析、整理资料等活动,落实聚落的含义、主要类型、不同类型聚落的景观差异,使学生理解影响聚落形成的主要因素,进而了解聚落的主要分布地区,培养学生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和表达能力。
4、情意修炼与开导:通过对聚落发展与保护的学习,使学生了解保护传统的聚落是我们共同的责任。
5、观念确认与引导:通过展开讨论,结合南通古民居的开发与保护问题。
让学生初步形成保护世界文化遗产的正确认识。
三、障碍与生成关注:分析聚落形成和发展的原因。
四、学程和导学活动(引入)你喜欢住在城市还是乡村,为什么?你觉得他们有什么不同吗?(生活动)讨论城市与乡村的不同点。
(师总结)无论是城市还是乡村,都是人类的居住地,我们把城市和乡村统称为聚落。
出示表格,让学生从环境状况、发展程度、建筑物与道路密度等方面分析城市聚落与乡村聚落的差异。
过渡:我们看了一些城市和乡村聚落,那么人类早期的聚落主要分布在哪里呢?他们在形成和发展过程中又受到哪些因素的影响呢?(板书)二、聚落与环境环节一:1、讨论四大文明古国的分布及形成的因素。
2、9月26日我们迎来了首届世界大城市带发展高层论坛在南通召开这样一个盛会,请分析讨论南通作为世界大城市带上海都市圈中的一员的形成因素。
环节二:看录像分析建筑和环境的关系。
我们刚才主要学习了聚落的含义及影响聚落形成和发展的因素,我们学习的目的是为了更好的发展和保护我们的生存环境,作到我们和环境和谐共处。
人教版 七年级地理上册 《第四章 居民与聚落 第3节 人类的居住地──聚落》 精品教案

《第三节人类的聚居地──聚落》■教学目标1.运用图片描述城市景观和乡村景观的差别。
2.举例说出聚落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3.懂得保护世界文化遗产的意义。
该学习目标可以分解细化如下:1.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能够说出聚落的含义。
2.通过观察相关景观图片,正确辨认聚落的类型。
3.通过观察、对比相关图片,用自己的语言正确描述不同聚落的景观差异。
4.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阅读分析不同聚落的景观图片及说明材料,初步了解聚落的位置、分布及民居建筑等方面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5.以世界著名聚落为例,初步了解保护聚落方面的世界文化遗产的重要意义。
■教学重点、难点【教学重点】1.比较乡村聚落、城市聚落的景观差异。
2.探究聚落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教学难点】聚落与自然环境的关系■教学方法【教法】采用观察分析法、讨论法、案例分析、列举法等。
【学法】地图观察法、问题探究法、自主学习法、合作探究法。
■教学课时1教时。
■教学过程导入新课(创设情境,激发兴趣)导入1:人类可以说是喜欢群居的“高级动物”,在人类发展的过程中,形成了各式各样的有趣的“居住”景观。
请同学观察下面两幅图(城市和乡村),观察思考:它们分别反映了什么地方的景观呢?(边展示,学生边回答,教师强调图片分别反映了城市与乡村的景观。
)总结城市与乡村都是人们集中居住的地方,这就是我们这节课将要学习的内容──聚落。
导入2:今天这节课,我们来学习世界的聚落。
对于“聚落”这个名词,大多数同学可能感到陌生,那么什么叫聚落呢,让我们先看几幅图片。
(多媒体展示乡村、集镇、牧区和城市景观的图片。
)城市和乡村都是人们集中居住的地方,这就是我们这节课要学习的内容──聚落,从而导入新课。
讲授新课(小组合作,问题探究,归纳提升)活动一:走进城乡,感受城乡差异。
1.小组合作探究发现教师引领1.多媒体展示(乡村),(城市)图片及图表,结合教材P81—85的内容,引导学生分析城市和乡村的景观。
2.结合生活实际,引导学生分析城乡的生产方式的差异。
人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教案:第四章 第三节人类的聚居地聚落

自主学习探究题
10.请同学们结合自己的所见所闻,说一说你所居住的城市、县城和乡村聚落发生的变化,谈谈聚落的发展有哪些主要的表现?给人们带来了哪些好处?
11.为什么在聚落发展的同时,还要保护有特色的传统聚落和民居?
小组学习探究,学生活动
展示交流
传统聚落是人类活动和自然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它们从不同侧面记录了不同历史时期的社会经济、政治、文化、民俗等信息,保护传统聚落有重要意义。
讲授新课:
一、乡村和城市
自主学习探究题
阅读课文P81第二自然段,并结合生活实际,思考
1.什么叫聚落?聚落可分为哪两大类?
2.居住在乡村与城市两种不同类型聚落的居民所从事的生产活动有何不同?你能举几个例子吗?
3.乡村聚落按聚落中的居民所从事的生产活动有可分为哪几种类型?
4乡村与城市景观的主要差异。
小组学习探究,学生活动
3读图4.16和图4.17,目前世界上的聚落为什么集中分布在平原地区,而高山、荒漠地区就较少或没有聚落分布呢?
9民居与当地的自然条件有何关系
小组学习探究,学生活动
展示交流
6教师组织学生先在小组内讨论,讨论时要结合自己知道的生产和生活的实际。
7教师在学生充分讨论的基础上,组织学生积极发言,并及时给予正确评价。
8平原地区,自然条件比较优越,历史悠久,人口稠密,经济发达,因此,聚落分布比较稠密;而高山、荒漠地区,自然条件比较恶劣,给人类的生存带来困难,因此,就少有或者没有聚落。
9聚落民居建筑受自然环境和当地居民生产活动、生活习俗、历史文化和宗教信仰等的影响,形成了不同的建筑风格
当地的气候特点
民居计
第三节人类的居住地——聚落
一、乡村和城市
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第四章第三节《人类的聚居地聚落》教学设计

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第四章第三节《人类的聚居地聚落》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本节课的主题是《人类的聚居地聚落》,属于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第四章“人类的活动”的一部分。
教材通过介绍聚落的概念、类型、形成和发展,使学生了解人类居住地的特点和规律,认识到人类活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教材内容丰富,插图生动,便于学生理解和记忆。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具备一定的地理基础知识,对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的关系有一定的认识。
但学生对聚落的概念、类型和形成发展过程可能较为陌生,需要通过具体案例和图片进行分析。
此外,学生可能对地理现象的原因和规律分析能力较弱,需要教师在教学中进行引导和培养。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聚落的概念、类型、形成和发展,掌握聚落与地理环境的关系。
2.过程与方法:通过案例分析、图片观察、小组讨论等方法,培养学生分析地理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人类居住地的兴趣和关注,认识到人类活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提高学生保护环境的意识。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聚落的概念、类型、形成和发展。
2.难点:聚落与地理环境的关系,学生分析地理问题的能力。
五. 教学方法1.案例分析法:通过具体案例让学生了解聚落的类型、形成和发展过程。
2.图片观察法:运用图片引导学生观察聚落的特点,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3.小组讨论法: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各自观点,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分析能力。
4.教师讲解法:教师针对重难点进行讲解,引导学生理解聚落与地理环境的关系。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相关案例和图片,用于教学展示和分析。
2.设计好小组讨论问题和课堂提问,确保教学过程的顺利进行。
3.准备板书设计,突出教学重点。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图片或视频展示不同类型的聚落,引导学生关注人类居住地的特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介绍聚落的概念、类型、形成和发展,让学生了解聚落与地理环境的关系。
人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第四章第三节《人类的聚居地—聚落》教案设计

人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第四章第三节《人类的聚居地—聚落》教案【教学目标】1.运用地图和资料说出聚落的主要类型,景观差异及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3.举例分析聚落发展变化对文化遗产影响的利与弊,说出保护文化遗产的意义。
【教学方法】读书法、指导读图法、填表对比法、多媒体展示法【教学过程】导入新课想一想:你居住的环境与下面哪幅景观图更相似?这组图片之中,我们看到了城市中高楼林立,充满了现代化气息;也看到了乡村之中平房小屋,田园静谧,充满了自然之美。
无论是城市还是乡村,都是人类居住的地方,我们将其称之为聚落。
接下来,请同学们带着一份美丽的心情进入今天的课程学习。
究竟何为聚落呢?首先从字面上可以理解为,聚是聚集的意思,落是村落的意思。
在象形文字之中更加生动直观的给予了解释,聚是人们集中在一起,在有树、有河流的地方安定下来,形成了人们最初的居住地。
因而我们将人类各种各样居住地的总称叫聚落。
任务 1 观察图片,结合自身感受,说出聚落的主要类型,能够描述乡村聚落、城市聚落及其景观差异。
聚落分为乡村和城市,下面通过观察图片,比较乡村和城市的区别。
观察:乡村和城市有哪些差别。
1.这两幅图中的道路情况有什么区别?2.这两幅图中的房屋建筑有什么区别?3.这两幅图中的生产活动有什么区别?归纳总结讨论:你愿意生活在城市还是乡村?任务2 举例说明聚落的位置、形态、建筑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想一想:如果让你选择居住地,你认为具备怎样自然条件的地方才够理想?请选择聚居地的地形条件,并说出选择理由。
请选择土壤条件,并说出选择理由。
请选择气候条件,并说出选择理由。
补充因素1:交通石家庄——“火车拉来的城市”曾经是河北省正定县的一个小村庄,后因京汉铁路修到正定县城时,把车站向南迁了十几千米,恰好建在了石家庄。
后来石德、石太铁路又从这里经过,使其成为了一个重要的铁路枢纽。
现如今,它已成为河北省省会,人口超过100万的大城市,而正定县仍不过是座3万人的小城。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地理《人类的聚居地——聚落》教案三篇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地理《人类的聚居地——聚落》教案三篇本课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七年级(上册)第四章第三节后两个标题内容。
本节内容是:体会聚落差异源自环境差异,理解聚落与环境的关系;了解聚落的发展表现,在变化中发现问题――传统聚落在消失,在探讨传统聚落价值中理解保护文化遗产的意义。
【设计理念】本课教学应该以体验领悟、分析为主,重在培养学生的探究兴趣,体验人地关系的和谐与发展,顺应学生心理发展趋势,深入浅出地突破学生学习的畏难心理,了解地理知识的现实和应用价值,在思想上获得文化遗产是我们民族安身立命的精神家园,产生无限的民族自豪感和凝聚力、创造力。
为其合作学习、多元化学习、终生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举例说明聚落与环境的关系。
(2)懂得保护世界文化遗产的意义。
2.过程与方法(1)通过度析聚落形成与发展的有利条件,理解聚落是环境的产物,必须适合环境才能更好地发展。
(2)通过理解体会传统聚落的内涵与价值,懂得保护世界文化遗产的意义。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聚落与环境的相互适合,进一步理解自然环境与人类活动的关系。
(2)体会人类文明的发达水准和思想实践上的智慧高度,培养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增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
(3)培养学生的求知欲;培养学生乐于分析问题,透过现象看本质,乐于合作与交流。
【教学重点】聚落对环境的适合表现,保护传统聚落的意义。
【教学难点】聚落对环境的适合表现。
【教学方法】整个教学过程使用教师引导启发;学生积极思考,合作探究的教学模式。
问题引导法、交流合作法、自主学习法。
【教学过程】一、推陈出新,创设情境展示课件中不同聚落的图片,启发学生分析:分出乡村还是城市,人们从事什么样的劳动生产活动,师生互动得出聚落的本质差异在于劳动生产方式。
转承:劳动生产方式是人类利用自然、改造自然、适合环境,谋求生存与发展的手段,所以必须立足于环境。
因而,聚落与环境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地理《人类的聚居地——聚落》教案(通用3篇)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地理《人类的聚居地——聚落》教案(通用3篇)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地理《人类的聚居地——聚落》篇1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了解乡村与城市的差异,聚落的主要形式,聚落的形成和发展。
2.能举例说明聚落的位置、形态、建筑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3.了解保护聚落方面的世界文化遗产的意义。
能力目标通过学生动手搜集相关图片,运用图片说明城市与乡村的特点和差别,培养学生联系实际,发现地理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地理能力,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通过学生分析城市的好处与不足,使学生树立环保意识;使学生认识保护世界文化遗产的重要意义,树立人地协调发展的地理环境观。
教学重难点1.城市景观和乡村景观。
2.聚落与环境的关系。
3.世界文化遗产保护的意义。
教学工具教学过程[导入新课]人类可以说是喜欢群居的“高级动物”,在人类发展的过程中,形成了各式各样的有趣的“居住”景观。
请同学观察下面几幅图,它们分别反映了什么地方的景观呢?(边展示,学生边回答,教师强调图片分别反映了城市与乡村的景观。
)[承转] 城市与乡村都是人们集中居住的地方,这就是我们这节课将要学习的内容——聚落。
讲述新课:在学生了解聚落的概念后,教师可以让学生结合个人所见所闻,再举些例子。
[承转] 我们看了这么多的例子,可以知道聚落的规模有大有小,小的只几十人的村庄,大的可以大到上千万的巨型都市;聚落的形式主要形式包括城市与乡村,它们具有不同的特色。
那么,它们有何差别呢?让学生分别展示城市、乡村景观图片:引导、启发学生结合个人所见所闻,讨论生活在城市里有哪些好处?[启发] 教师可先启发学生从图片中的房屋密集、高度、道路的修筑情况、商店、医院等的多少,有无农田、果园、鱼塘等方面对比,说明城市与乡村景观方面的差别。
[讨论] 让学生分组讨论,结合个人的所见所闻,教师适当提示城市的学校教育条件、信息流通的快慢、生活娱乐的内容等方面来比较城市与乡村的差别;并由学生课前做好小课件,上讲台当小教师,与其他同学交流小组的讨论结果。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医院
农田
果园
鱼塘
其他
景观
乡村
稀疏、矮
稀疏
少
少
少
有
有
有
人疏
变化小
城市
密集、高
密集
多
多
多
无
无
无
人密
变化大
小结:乡村与城市不仅景观特征不同,而且人们从事的生产||活动也不同。
二、聚落与环境
自主学习探究题
指导学生做83页活动题,说出民居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1人们为什么要选择自然条件比较优越的地区作为聚居地?
当地的气候特点
民居的建筑特点
北极地区因纽特人的冰屋
严寒
很低矮,无窗户,保温效果好
我国黄土高原上的窑洞
冬冷夏热
利用黄土挖掘窑洞,具有冬暖夏凉的功能
我国西双版纳的傣族竹楼
高温多雨
屋顶坡度陡,下部通风隔潮
小结:教师对学生的回答进行归||纳总结:聚落形成与发展的主要环境,除课本图中列举出来的地形、资源、土壤、水文、交||通因素以外,还有气候、植被、地质等因素。并举例说明。
阅读材料“||传统聚落和世界文化遗产”,并结合观察图4.26“意大利水城威尼斯”和图4.||27“我国云南的丽江古城”的实例(如果当地有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的实例更好),使学生了解世界文化遗产的知识和情况,||引导学生进一步认识保护传统聚落的重要性。
课堂辩论:
北京||城市建设中关于四合院的开发和保护有不同的观点和做法,你的看法如何?
板书设计
第三节人类的居住地——聚落
一、乡村和城市
1、聚落的概念和类型
2、乡村和城市的差异
3、各地民居建筑的差异
二、聚落与环境
1、聚落形成和发展的主要环境因素
2、世界聚落的分布
3、各地民居建筑的差异
三、聚落的发展与保护
1、聚落的发展变化
2、保护传统聚落的意义
第三节人类的居住地——聚落
教学目标
1运用图片描述城市景观和乡村景观的差别。(重点)
2举例说出聚落与自然环境的关系(难点)
3懂得保护世界文化遗产的意义
教学方法
启发、读图分析、讨论、比较为主的教学方法
教学用具
乡村景观图城市景观图教材中的有关插图
教学过程
评价补充
导入新课:
创设情景:利用介绍乡村景观和城市景观的录象或图片极发言,并及时给予正确评价。
8平原地区,自然条||件比较优越,历史悠久,人口稠密,经济发达,因||此,聚落分布比较稠密;而高山、荒漠地区,自然条件比较恶劣,给人||类的生存带来困难,因此,就少有或者没有聚落。
9聚落民居建筑受自然环境和当地||居民生产活动、生活习俗、历史文化和宗教信仰等的影响,形成了不同的建筑风格
三、聚落的发展与保护
自主学习探究题
10.请同学们结合自己的所见所闻,说一说你所居住的城||市、县城和乡村聚落发生的变化,谈谈聚落的发展有哪些主要的表现?给人||们带来了哪些好处?
11.为什么在聚落发展的同时,还要保护有特色的||传统聚落和民居?
小组学习探究,学生活动
展示交流
传统聚落是||人类活动和自然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它们从不同侧面||记录了不同历史时期的社会经济、政治、文化、民俗等||信息,保护传统聚落有重要意义。
2影响聚落形成||与发展的主要环境因素有哪些?你能举例说明吗?
3读图4||.16和图4.17,目前世界上的聚落为什么集中分布在平原地区,而高山、荒漠||地区就较少或没有聚落分布呢?
9民居与当地的自然条件有何关系
小组学习探究,学生活动
展示交流
6教||师组织学生先在小组内讨论,讨论时要结合自己知道的生产和生活的实际。
小组学习探究,学生活动
展示交流
1人们集中居住地,乡村和城市统称聚落
2乡村主要从事耕作、放牧、捕鱼、伐木等生产活动。城市聚落||的居民主要从事工业、服务业等工作。
3农村、牧村、渔村、林场的等
教师点拨:先启发学||生从房屋的密集程度、高度,道路修筑情况、商店、学校、医||院的多少方面作对比。
房屋
道路
商店
讲授新课:
一、乡村和城市
自主学习探究题
阅读课文P81第二自然段,并结合生活实际,思考
1.什么叫聚落?聚落可分为哪两大类?
2.居住在乡村||与城市两种不同类型聚落的居民所从事的生产活动有何不同?你能举||几个例子吗?
3.乡村聚落按聚落中的居民所从事的生产活动有可分为哪几种类型?
4乡村与城市景观的主要差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