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阅读教学中的有效对话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有效对话

71 DUXIETIANDI 读写天地对话是当前教育教学改革中出现的一种体现全新教育理念的教学方式。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
”基于这一要求,越来越多的语文教师在阅读教学中尝试与学生进行对话活动,但往往是“话”对不起来,满堂灌变成满堂问;缺乏引领对话的机智;要么沉默,要么简单地对答了事……如何使“对话”更有效,如何不断提升对话效应,使课堂充满活力,充满智慧呢?一、教师“研读文本”是对话的基础教师与文本的对话,就是语文教学的前提所在。
教师的文本对话,就是要钻研好教材,只有把教材钻研好了,才具备与学生对话的“底气”。
教师在悉心研读文本时,应对文本进行多元解读,深入思考文本中蕴含的人文价值。
如《落花生》中告诉我们要做像落花生一个朴实、默默无闻的人,但在市场经济时代的今天是不是也需要推销自己,敢于展现自己?……老师只有对文本的深入解读,才能“情动而辞发”;只有多角度思考,才能引领学生多元对话,才能使课堂开放而有活力。
二、学生“潜心会文”是对话的前提1.走进文本,引发对话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在阅读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创设生动、形象的情境,积极推动学生的情感与兴趣,激发学生对话的热情,让学生自主走进文本。
如学习《索溪峪的“野”》《桂林山水》《青海湖,梦幻般的湖》这类写景文,可以创设课文情境,以录像导入,观看美好山光水色,激起学生的兴趣,引发学生走入文本去对话。
2.探究文本,深入对话阅读的真正意义在于读者与作者的心灵对话。
在教学中我们要充分利用学生内心深处强烈的探究欲望,创设情境,激活学生的思维,引导学生深入地与文本对话。
如教学《赤壁之战》时,可以让学生排演课本剧,引导把从文本中感悟到的人物性格通过自己的语言、神情、动作展现出来。
比如在表演课文第二自然段时,可以引导学生想象周瑜的妒忌心理,加上自己的体会,在演的时候学生就可以表现出“不怀好意的奸笑”“假惺惺的语气”“一拍大腿,笑着竖起大拇指”等等鲜活的形象。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对话策略研究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对话策略研究一、引言小学语文阅读教育是培养学生综合素质和阅读能力的重要环节。
然而,当前小学语文阅读教育面临着诸多挑战,如教学方法单一、学生参与度低等问题。
因此,本文将探讨对话策略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应用,旨在提升阅读教学效果,促进学生阅读能力和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
二、对话策略概述对话策略是指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与学生通过对话、交流的方式,共同参与到阅读活动中,引导学生主动思考、探究文本内涵,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和思维能力。
对话策略具有互动性、开放性和启发性的特点,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阅读教学效果。
三、典型案例分析以某小学语文课堂为例,教师在运用对话策略进行阅读教学时,首先通过引导学生朗读课文,帮助学生整体感知文本内容。
然后,教师提出一系列富有启发性的问题,引导学生深入探究文本内涵。
在对话过程中,教师注重倾听学生的观点和想法,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同时也对学生的回答给予积极的反馈和指导。
通过这一系列的对话交流活动,学生的阅读能力和思维能力得到了有效的提升。
四、对话策略与教师角色转变在运用对话策略的过程中,教师的角色发生了显著的转变。
教师不再是单纯的知识传授者,而是成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和促进者。
教师需要关注学生的需求和兴趣,设计富有启发性的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深入的思考和探究。
同时,教师还需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让学生在对话中学会独立思考、自主表达。
五、学生参与性与自主性培养对话策略的运用能够有效激发学生的参与性和自主性。
在对话交流中,学生有更多的机会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想法,与教师和同学进行互动交流。
这种交流互动能够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和表达能力,同时也能够让学生在探究文本内涵的过程中培养自主阅读能力。
六、效果评估与反思通过实际运用数据评估,我们发现对话策略在提高学生整体阅读水平和推动素质教育改革方面产生了显著影响。
学生的阅读兴趣、阅读速度和阅读理解能力均得到了明显的提升。
分析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对话”策略

分析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对话”策略“对话”是小学阅读教学中常用的一种策略,其主要目的是引导学生学会读懂、理解和运用对话内容。
本文就对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对话”策略进行分析,阐述其优势和实施方法。
一、“对话”策略的优势1. 提升语言表达能力“对话”策略可以让学生感知口语交际的自然特点,学会理解和使用口语化的表达方式,培养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
通过分析故事中的对话,可以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语言的表达方式,学会合理运用口语表达自己的思想和观点。
2. 促进思维发展“对话”策略有助于引导学生有针对性地思考问题,促进学生的思维发展。
通常在对话中,文本信息比较直观,可以帮助学生更快地建立起对情境的认识,并刺激学生对问题的思考和解决能力。
3. 提高阅读理解能力“对话”策略可以让学生主动参与到阅读中来,理解对话内容的同时也能对文章的整体语境进行更加全面、深入的理解。
同时,对话内容生动形象,可以代表概括文章中的思想主题,帮助学生更好地把握文章的大意。
1. 阅读前:在阅读前,可以通过出示朗读材料(课文、故事、读物等)的图像或书籍的扉页等,让学生猜测故事中人物的性格特点,以及故事的情节背景,为后续的阅读、讨论做好铺垫。
在阅读时,可以通过课堂模拟、角色扮演等方式,让学生模拟对话中人物的语调、语气、表情和心理状态等,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对话中的情感细节,对人物形象的塑造有更好的认知。
同时,老师还可以适时地让学生停下来观察和分析对话,判断对话的情感、语言和用意等方面,提高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在阅读后,可以让学生进一步深入思考故事中的人物形象、情感、价值观等内容,以及故事的结构、主题等方面的内容,从而提高学生的综合阅读能力。
同时,老师还可以通过对话成分、语言技巧、对话目的等方面展开讨论,开启学生智慧的思维之门,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总之,“对话”策略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通过积极引导学生参与对话,有效地激发其学习兴趣和阅读能力,为学生未来的语言发展和思维升华提供必要的支持。
试析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有效对话的策略

试析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有效对话的策略语文阅读教学是小学语文教育中非常重要的一环,而有效的对话是提升语文阅读教学效果的关键策略之一。
通过对话,可以使学生更好地理解文本内容,培养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提高阅读理解水平。
下面将从教师引导对话、学生间对话以及家校配合三个方面,分析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有效对话的策略。
一、教师引导对话在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的引导对话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教师应该善于利用问题引导对话,通过提出问题,激发学生的思考,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并进行交流。
教师可以通过提问的方式,引导学生对文本中的重要信息进行分析、归纳和概括,从而加深对文章内容的理解。
教师还可以通过提出一些引导性的问题,激发学生对文学作品的情感共鸣,引导他们进行情感体验和情感交流。
可以询问学生对文中人物的感受,或者对文章中的事件所产生的情感等等。
通过这样的对话互动,可以提高学生的情感表达能力,丰富其诗意表达。
教师在对话引导中应该重视学生的参与性和主动性,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和观点。
教师应该给予学生充分的表达空间,让他们敢于表达自己的想法,勇于提出自己的问题,从而促进学生之间的思想碰撞和交流。
教师的对话引导应当是一个灵活的过程,要根据学生的发展水平和阅读能力适时调整问题的难度和深度,以确保对话的有效性。
二、学生间对话学生间的对话也是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重要环节。
学生间的对话既可以是师生之间的对话,也可以是同学之间的对话。
师生对话是教师与学生之间进行的对话交流,而同学之间的对话则是指学生之间进行的互动讨论。
在语文阅读教学中,学生间的对话不仅能够增强学习的互动性,还可以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和语言表达能力。
在师生对话中,教师应该尊重学生,给予学生充分的表达空间,鼓励学生勇于发表自己的观点和看法。
教师还应该注重对学生的回答进行及时的肯定和指导,帮助学生准确把握问题的要点,提高自己的语文素养和思维能力。
在同学之间的对话中,可以进行小组讨论、合作阅读等形式,让学生之间能够相互交流心得、互相启发,共同探讨文本中的问题。
语文教学的有效对话

浅谈如何有效进行语文阅读教学的对话《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过程。
”这里的所谓“对话”,一是指教学中师生对文本的自我解读,参与文本的意义构建,与作者的心灵进行沟通,包含教师、学生对文本的内容和形式的理解鉴赏和消化吸收,或者反思批判和补充修正;二是教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体验感受、思想见解的交流碰撞和彼此分享;三是教师在其他方面的引导权与学生自主权之间的协调和统一。
那么,在语文阅读教学中,如何有效的进行对话教学,并在对话中促进学生的成长呢?笔者认为要做到以下几点:首先,确保对话主体的平等是进行有效对话的基础。
(一)师生与文本的关系平等传统的阅读教学,教师、学生与教材、教参,后者处于强势,具有无上的权威。
教师往往把教材、教参神圣化,视教参对教材的解读为“标准答案”,充当教参与学生之间的传声筒,放弃自己对文本的解读权利,学生更是不敢越雷池半步。
而新课改背景下阅读教学的对话过程中,学生、教师和文本都是主体。
师生作为读者,与文本的地位平等,师生均有对文本的解释权、质疑权。
(二)教师与学生的关系平等教师与学生不再是灌输与被灌输、征服与被征服的主客体关系,而是一种对话交往的关系。
双方之间互相倾听和言说,,彼此敞开自己的精神世界,获得感受体验的交流和分享。
此时,教师不再仅仅去教,而且也通过对话被教,学生不再仅仅被教,也通过对话在教,师生共同成长。
当然这种平等关系,还包括教师在其他各方面的引导权与学生的自主权的平等。
《蝈蝈与蚂蚁》一文通过蝈蝈懒惰与蚂蚁勤劳进行对比,说明懒惰会导致死亡,只有辛勤劳动才能获得生存和快乐的道理。
有这样一个教学片断——教师问:“你能举出哪些例子说明辛勤劳动才能创造美好生活?”学生兴高采烈的讨论着。
突然一个学生说:“蚂蚁的粮食是偷来的?”老师惊奇地问:“你是怎么看出来的?”学生回答:“书上说,‘夏天真热,一群蚂蚁在搬粮食。
’粮食是农民伯伯放在家里吃的,蚂蚁把农民的粮食搬去为自己过冬,这不是偷吗?”另一个学生说:“蚂蚁是个小偷,偷粮食是不好的行为,我们不能像蚂蚁学习!”接下来教者没有做出正确的引导,而是被学生牵着鼻子不知该如何收场……其实,在对话的过程中,教师既是对话的组织者和促进者,同时也是对话的参与者,是平等对话的主体之一,对于学生的浅读、偏读、误读完全可以理直气壮的说出自己独特的见解和感受,与学生分享,只要不强加给学生。
试析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有效对话的策略

试析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有效对话的策略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有效对话是非常重要的一环。
通过对话,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增强语言表达能力,提高阅读和理解能力。
教师在进行语文阅读教学时,需要采用有效的对话策略,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引导他们深入思考,从而提升阅读教学效果。
教师应该在阅读课前与学生展开对话,引导他们对课文内容进行预习。
在预习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先简要介绍课文的背景和主题,然后提出一些问题,引导学生思考课文内容。
通过对话,教师可以了解学生对课文的理解程度,帮助他们在课前建立起对课文内容的基本认识,为后续的阅读打下基础。
教师在进行阅读教学过程中,需要与学生进行及时的交流和对话。
在学生朗读课文或默读时,教师可以通过提问和引导,引发学生对课文内容的思考和讨论。
教师可以提出一些问题,让学生展开讨论,比如“你觉得主人公为什么会做出这样的选择?”“你认为故事的结局是否合理?”在这样的对话中,学生能够更深入地理解课文内容,同时也锻炼了他们的语言表达和思维能力。
在进行阅读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还可以通过角色扮演的方式进行对话。
教师可以选择一些重要的人物或情节,让学生扮演相应的角色,进行即兴对话。
通过角色扮演,学生可以更好地感受到课文所描述的情境,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体验。
在阅读课后,教师还应该与学生进行总结性的对话。
通过对话,教师可以帮助学生总结和归纳课文内容,梳理思维,加深对内容的记忆,并及时纠正学生可能存在的误解。
教师还可以鼓励学生就课文内容进行进一步的思考和探索,拓展他们的阅读视野。
在进行以上对话策略时,教师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对话应该紧扣课文内容,针对特定的情境和问题展开讨论,避免脱离实际。
教师应该注重对话方式的灵活性,根据学生的不同情况和需求进行针对性的引导和交流。
教师要善于倾听,尊重学生的意见和回答,鼓励学生敢于表达自己的看法,并给予肯定和鼓励。
对话过程中,教师要及时给予反馈,指导学生的表达和思考,帮助他们逐步提高语文阅读能力。
试析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有效对话的策略

试析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有效对话的策略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有效对话策略的运用对于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和语文素养至关重要。
通过有效对话,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主动思考、交流和合作,促进他们的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的提升。
在教学实践中,如何设计和引导有效的对话,成为语文教师需要思考和探索的重要问题。
一、鼓励学生表达个人看法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鼓励学生表达个人看法的方式,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去理解和思考阅读内容。
当学生阅读完一篇文章后,可以让他们就文章中的人物、事件、情节等内容进行讨论,听取不同学生的观点和看法,然后再给出自己的看法。
这样不仅能够激发学生的思维,还可以促进他们的表达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
二、组织小组讨论活动小组讨论是一个很好的对话策略,可以让学生在交流中相互启发、借鉴,激发出更多的思考和灵感。
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可以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就阅读的内容进行讨论,让每个小组都能够充分发挥作用。
教师可以通过引导问答的方式,让学生能够深入地思考问题,加深对文章的理解。
三、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引导学生提出问题的方式,促进他们对所阅读内容的深入思考。
在学生阅读完一篇文章后,教师可以引导他们思考一些问题,如“你对文中的某个人物有何看法?”,“你认为故事中发生的事情有什么寓意?”,“你还有哪些问题想要了解?”等等。
通过学生提出问题,可以激发他们对阅读内容的思考和理解,培养他们的批判性思维能力。
四、设计思维导图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设计思维导图的方式,帮助学生整理和梳理所阅读内容的逻辑关系。
通过思维导图,可以帮助学生将文章中的人物、情节、事件等进行归类和整理,有助于他们更好地理解文章的结构和内涵。
思维导图还可以帮助学生提炼出文章的主题和要点,帮助他们进行重点把握和总结。
五、培养学生的倾听能力在对话中,倾听是很重要的一环。
教师在教学中不仅要引导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还要鼓励他们倾听其他同学的观点。
语文阅读教学中有效对话实施策略

师 : 来 有 没有 上学 ? 雨
生: , 有 上夜 校 。
师 : 来被鬼子抓住没有? 雨 生 : 住 了。 抓 师 : 果 怎 么样 ? 结 生: 趁鬼 子不 注 意 , 到 河 里 游 走 了 。 跳 师 : 们喜欢雨来吗? 你
一
对 话 教 学 为 我 们 当前 的 语 文 教 学 带 来 了 生 机 与 活 力 . 在 教 学 实 践 中 , 现 了一 些 违 背 对 话 本 真 的 但 出 现 象 。 语 文教 学实 践 中仍 存 在 着 一 些 误 区 。 在
一
三 是 对 话 目标 的迷 失 。任 何 教 学 都 有 一 个 目标 , 要讲求效率 . 语文对话教学 自然不 能例外 。在课 堂里
位 . 现 的是 对 话 主体 问 视 界 的 融 合 、 神 的 相 遇 、 体 精 理 主 角 的 是 少 数 善 于 思 考 、 维 敏 捷 的 学 生 , 数 学 生 思 多 性 的 碰 撞 、 感 的 交 流 , 对 话 主 体 各 自 向对 方 的 精 是 听众 , 别 是那 些 基 础 不 好 、 考 速 度 缓 慢 、 善 言 情 是 特 思 不
常 常 听 到 老 师 这 样 一 句 话 : 了这 一 句 话 , 知 道 了 读 你 什 么 ?把 你 的感 受 读 出来 。当学 生 把 自己 的感 受 表 达 教 或 是 对 话 满 堂 灌 的误 区 。对 话 满 堂 灌 , 指 将 对 出后 。 师 对 学 生 的 发 言 或 复 述 一 遍 , 不 作 任 何 评 是 话 简 单 地 理解 为一 问一 答 。 问一 答 虽 然 是 对 话 展 开 价 , 评 价 不 到位 。 剖 析 这 一 现 象 , 师 能 从 学 生 出 一 或 教 的基 本 形 式 , 是 对 话 作 为 一 种 认 知 的 方 式 , 应 该 发 , 学 生 去 阅读 , 理 解 感 悟 , 给学 生充 分 表 达 的 但 它 让 去 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语文阅读教学中的有效对话研究摘要“对话”体现了“关注每一位学生发展”的新课程核心理念。
“话题”在对话教学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教师可以通过精心设计一个个“话题”,使之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对话,从而引领学生走进“对话”的语文课堂。
本文旨在从新课程标准提出的“对话理论”中的一个小小分支——“人本对话”中的“学生与文本”(除此之外,还有老师与文本的对话)的对话——的角度,探究“对话”式教学如何真正成为语文课堂中的亮点。
文章将从“文本的‘空白处’设置话题”、“文本与生活的‘衔接点’设置话题”、“文本的‘关键点’设置话题”、“文本的‘冲突点’设置话题”四个方面来探讨,有理论的讲解也有实例评析,希望能从学生与文本对话的角度窥语文“对话”教学一斑。
关键词对话式教学话题实施策略被誉为“拉丁美洲的杜威”的巴西教育家保罗·弗莱雷曾在《被压迫者的教育学》中指出,教育具有对话性,教学即对话,对话是一种创造性的活动。
克林伯格说:“教学本来就是形形色色的对话,具有对话的性格。
”可见,对话式教学是阅读教学的主体。
对话式阅读教学有三个要素:甲方(teacher)、乙方(student)和话题。
王尚文教授指出:“在阅读教学中,教学不是告知、传递、赠送,而是设计导致学生产生某种感受、理解、体验的‘碰撞’,让‘碰撞’去产生它本身内必然产生的效应。
”教师设置话题,就是设计“碰撞”,而确立的话题好与坏,直接影响到对话的方向,影响到学生参与的积极性能否被调动起来,进而影响到话题能否广泛而深入地开展下去。
由此可见,精心设计的话题可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那么教师到底怎样设计话题,才使得话题具有引爆性并能激发学生内在的对话欲呢?根据近几年的教学经验总结,笔者提出以下几点微薄的建议(即对话式教学的实施策略):一、在文本的“空白处”设置话题接受理论研究指出:文本的意义充满了未定性。
而文本意义的未定性与文本自身存在着创作中的空白有关。
那么何为空白?它就是一切艺术创作中,艺术家有意无意地造成的隐蔽、残缺、中断、休止、无言、无声、无形的部分,即“笔所未到,意有所忽”之处,也是留给欣赏者通过“有形”部分而进入想象的艺术空间。
文本的空白处给学生留下了一个多元化、个性化的文本的解读空间,教师可利用它设置一个或多个富有启发性的话题,来激活学生的思维。
比如笔者在执教《装在套子里的人》一文时,设计了一个话题:别里科夫是怎样死的?学生甲:“怕死的,因为华连卡和两位女士已目睹了他从楼上滚下来的窘态,怕成为别人嘲笑的对象,怕全城的人知道这件事,怕传到督学和校长的耳朵里,怕……”学生乙:“病死的,因为前面的文本说:‘第二天他老是心神不定地磋手,打哆嗦;从他的脸色分明看得出来他病了。
’后面的文本说:‘然后他上了床,从此再也没起过床。
’”学生丙:“气死的,因为华连卡姐弟俩未来校之前,全城的人非常循规蹈矩,不敢大声说话,不敢写信……但他俩来了之后,有种种言行不合规矩,还不听劝甚至出言不逊。
”学生丁:“郁闷而死的,一方面,他思想腐朽、保守,无法接受新事物,无法忍受华连卡姐弟不合规矩的言行,又遭受华连卡并无恶意的嘲笑,使他想不开,导致郁郁而死。
”再比如有位教师在教《边城》一文时,出示字幕:这个人也许永远不回来了,也许“明天”回来!设置了一个话题:傩送会不会回来?学生1:傩送一定会回来,一个人不能背着自己的心愿活在这个世界上。
学生2:按照传统欣赏习惯看,傩送会回来的,天下人若有情,终成眷属是大家的希望嘛。
学生3:傩送会回来。
因为,沈从文笔下的湘西是民风淳朴的世外桃源,傩送是这块土地哺育出来的青年人,人有返本的潜意识,只要翠翠耐心地望着溪水,望着山崖上的虎耳草,望着月亮,听着对面竹林里竹鸡的歌,傩送会回来的。
学生4:傩送会回来的。
因为那是他的家乡,中国人的乡愁情结是永远无法解开的谜,根的情结植根于每一个炎黄子孙的心中。
学生5:傩送不会回来。
因为,傩送是带着对哥哥的歉意和内疚出去的,他能够走出去,是他认同了女人是祸水的陋习;外面是世界也不容许他回来,再说,碾坊与私欲横流的现代文明相比,傩送的选择是可想而知的。
翠翠只能永远等待,或者翠翠乘船也走出这块地方。
学生6:傩送回不回来的探讨已无意义。
作品的美也就在于这种不确定,无望中的期望,或者是期望中的无望。
而那个人回不回来不重要,因为等待本身就是一种生命的姿态。
在空白处设置话题,让学生结合自身生活体验或文本积累,对文本的空白处进行填充和丰富,这样一来,既培养学生的想象力,也让学生进入作者创作的艺术境界,体会文本中人物感情,挖掘出作品的深层内蕴。
二、就文本与生活的“衔接点”设置话题华中师大教科院万海刚老师认为:“要从重视学科体系为主的书本知识转到实现课堂教学对学生的全面影响上,基础知识的学习仍然是重要的,但是要淡化对书本知识的过分重视。
保证受教育者掌握一定数量和质量的基础知识,这对其一生的发展具有工具作用和奠基作用。
但是信息时代的知识不仅是固化在书本上的知识,还包括大量生动的、不断变化的、能够以各种方式在社会中传播发展的实践知识,学习这些知识,发展这些能力的过程,就是一个人全面发展和走向成熟的过程。
”在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只有将学生所学的文本和联系生活、贴近生活、包含时代气息的内容融进教学当中,融进语文教学的话题中,才能引起学生的浓厚兴趣。
笔者认为“生活”可有两种理解:其一,现实生活,比如在第四届“语文报怀”全国中青年教师课堂教学大赛中荣获一等奖的池军华老师在教学《吾家有女初长成》时,选择了一个好话题,即:在家庭中,如何给孩子自由发展的时间和空间。
这个话题与学生的现实生活非常贴近,每个学生都有切身的感受,有了这个较好的话题,就设置了一个情境,营造了一个氛围,使师生能够在课堂上进行多向的交流。
这个话题的展开切入到了文章的核心;由此再向四面辐射,学生投入,学得快乐,教师教得轻松。
其二,生活热点,让语文课堂和社会相连接,引进时代活水,抓住热点问题,那对学生的吸引力是不言而喻的。
比如笔者在教《我的呼吁》一文时,文本中有这样一句话:也许有人会认为他们可以利用原子装备来吓退对方,可是在战争危机如此高升的时刻,这种假设毫不值得重视。
意思是说,想通过试验生产大规模杀伤性武器,可以起到军事威慑的作用,迫对手就范。
几乎不可能做到。
所以应该放弃原子武器。
便设置这样一个话题:你认为应当销毁大规模杀伤性武器吗?学生1:为了世界的和平,应该销毁大规模杀伤性武器。
学生2:我觉得从一个国家的立场来看,不能销毁,因为自己一旦没有了武器,就没有了安全的保障,但从全世界的立场来看,应该全部销毁。
学生3:……讨论异常激烈。
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把高考、“非典”、伊拉克战争、印尼海啸等问题适时适度地引入课堂对话中,定能引起学生的对话热情。
生活即语文,从这个意义上说,课堂教学就是课堂生活,语文的魅力也就在于此了。
这就要求教师在对话式阅读教学的话题的设置中,必须具备敏锐而深邃的思想,能够及时感悟社会生活,打破语文与生活之间的“厚障壁”,让语文课堂与社会生活接壤,才会收到一石二鸟的效果。
三、抓住文本的“关键点”设置话题现在的中学语文课中的对话式教学,为数不少的教师注意到对话问题设置的多样性,可谓色彩缤纷,这既丰富了课堂内容,又尽可能地让更多的学生参与。
对话是多了,可听来听去总觉得没有给人留下特别深刻的印象,好像花花绿绿的油画中,找不出主色调。
这样的对话教学只能是凑数、充数,难以让学生真正带着问题去自主探究。
因此,对话教学应在“多彩”中精心安排一些“主彩”,有重点地去凸现对话教学的艺术风采,不能一味地求多、求全,这样反而削弱了对话应有的气势。
这里讲的“主彩”就是教师就文本的“关键点”设置话题。
教师只有抓住那些能对理解文本内容起到“举一发而动全身”作用的“关键点”并结合自己对文本的深入研读设计出新颖独到的话题,从而为学生构建一个高效的对话平台,才能达到使学生很好地理解文本内容的最终目的。
有一位老教师在执教《祝福》一文时,出示字幕:“祥林嫂死了!”感叹号写得很夸张,上面如一把匕首,下面似滴着鲜血。
设计这样一个话题:“谁是凶手?”学生1:鲁四老爷肯定是凶手。
祥林嫂初到鲁镇的时候,他皱了皱眉,讨厌她是一个寡妇,祥林嫂被婆家抢回,他一句“可恶!然而……”多少带了点支持的味道。
祥林嫂再到鲁镇,他说她“败坏风俗”、“不干不净”,祝福时不让她沾手;就是祥林嫂死了,他还骂她是个“谬种”。
他在精神上把祥林嫂一步步逼上了死路。
学生2:鲁四老爷还有一个帮凶,就是四婶。
“你放着罢,祥林嫂!”四婶一声喝令,把祥林嫂在死亡边缘挣扎的勇气和希望都给粉碎了。
学生3:祥林嫂的婆家人也是杀人犯。
他们强迫祥林嫂改嫁,改变了她的命运。
学生4:柳妈也是的。
柳妈讲阴司故事给祥林嫂听,让她害怕,把她推向了恐怖的深渊。
学生5:我觉得柳妈不是凶手。
因为她自己也和祥林嫂一样,是鲁四老爷家的帮工,阶级出身决定她的阶级意识,她不会残害祥林嫂的。
生6:那她为什么要讲阴司的故事给祥林嫂听?还给祥林嫂出“捐门槛”的馊主意!学生7:讲故事是因为她自己也相信;出主意则完全出于善意。
师:我来说吧,从总体描写上看,柳妈还是同情祥林嫂的。
同情祥林嫂的人,也把祥林嫂推向深渊,更显示出悲剧之可悲。
就算柳妈是凶手,也只能算是无意识杀人。
学生8:我看“我”也脱不了干系。
“我”没有正面回答祥林嫂关于“灵魂有无”的问题,也有一份罪责。
学生9:“我”不是凶手。
他是同情祥林嫂,憎恶鲁四老爷的。
他只是没有办法救祥林嫂于死地。
设疑:上述几个人在祥林嫂的死亡过程中,或多或少有过过失,但谁也不是直接杀害祥林嫂的凶手,那么真正的凶手是谁?此时,学生便异口同声地回答:是封建礼教,是封建礼教这无形的凶手吃了祥林嫂。
可谓一石能激起千层浪。
这位教师创设一个具有较强综合性的大问题:“谁是凶手?”,作为对话的切入点。
而这个大问题恰能起到“举一发而动全身”的作用,并能包括其他问题所组成的小问题系统,如柳妈是否是帮凶,鲁四老爷的形象,文章的主题等。
学生要能圆满地解决大问题,就必须解决其属下的小问题,而小问题解决的过程就是学生与文本对话的过程,从而有效地解决本课的教学重点、难点问题,同时也杜绝传统教学中“满堂问”的现象,避免学生产生听觉审美疲劳。
四、扣住文本的“冲突点”设置话题高中生,从年龄特征看,正处于16—18这个年龄段,生理和心理上正日趋成熟,有张扬个性、乐于思考和希望被人赞赏的特点;从知识结构看,已经积累了一定的语文知识基础,具有一定的语言阅读能力、评价表达能力、审美鉴赏能力;从生活经验看,已经有了一定的社会生活的阅历,积累了一定的人生经验,逐步形成了个人的观点和判断能力。
但他(她)们又时常觉得无从下手,这时就需要教师给学生提供一些思维的“生长点”,设计一个或多个富有趣味性、启发性的问题,来激活学生的思维。